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曲艺是演员以本色身份采用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和其它一切文艺形式一样,它具有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多重社会功用。但是,从历史上曲艺扮演的不同角色及所发挥的特殊作用看,由艺又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而是在自身娱乐大众和化育世风等“本体”功能之外,同时兼有传承历史文化和传播知识观念的“载体”功能,更有孕育文学体裁与戏曲剧种的“母体”功能。

比如,许多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其历史与文化传统,包括生产和生活知识,都是借助曲艺“说唱”的表演方式,传承下来或传播开来的;当今仅有几千人的赫哲族民族,基本上不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生产和生活,唯可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动因与理由,就是继承和保护伊玛堪的“说唱”表演。再如,古人吟诵的诗歌和俗赋、演唱的宋词与元散曲,均是古代曲艺与文学一体发展的特殊产物;近代以来诸如评剧、越剧、吉剧和北京曲剧等等剧种的形成或创立,无不是在莲花落、嵊州落地唱书、二人转和单弦牌子曲等曲艺形式的基础上,脱胎发展而成的。凡此种种,均使曲艺功用远远超出了自身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娱乐与审美范畴。从而与其他的艺术门类,形成鲜明对照。可谓出类拔萃,卓尔不凡。

从中国曲艺的自身发展来看,当今内地曲艺的曲本创作与表演实践,存在着太多的问题与遗憾,其解决途径,有赖对自身艺术独有特征和多样功能的正确理解与准确把握。只有真正明白了曲艺是什么,曲艺的艺术优长和表演擅长在哪里,才不致将传统继承搞成抱残守缺,将发展创新弄成南辕北辙;才会远离戏剧化、歌舞化、杂耍化的迷误,避免“改行”式的“改革”、“创伤”式的“创新”和“革命”式的“革新”;进而改变创作表演“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段、轻长篇,重表演、轻创作,重技术、轻艺术,重演员、轻伴奏,重数量、轻质量,重包装、轻内涵,重宣传、轻实干”的跑偏路径。最终通过对于自身传统的深入学习和深刻继承,既返璞归真也返本开新,既礼敬传统也发展繁荣。

从中华文化的当代复兴去看,要想真正确立起自身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价值了然于胸。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这就有赖对包括曲艺在内一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和深刻传扬。只有通过对自身历史文化全面系统的学习了解和继承弘扬,将自信建立在自觉、自尊和自豪的基础上,才不会自卑、自虐和自残,才能够自重、自立和自强。

(摘编自吴文科《中华曲艺的文化形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曲艺表演的演员没有扮相,他们表演的主要方式是“说唱”且唱词以叙述为主,语言通俗易懂。
B.曲艺具有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多重社会功用,这远远超出了它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本体”功能。
C.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其历史文化传统传承或传播都需要借助曲艺的“载体”功能完成。
D.赫哲族民族的伊玛堪的“说唱”表演成为当今该民族唯可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母本”,发挥着曲艺的“母体”功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取层进式论证结构,首先阐明了曲艺的功用价值,之后论述了对待曲艺乃至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和做法。
B.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曲艺具有“本体”、“载体”和“母体”的多重功能。
C.文章第三段关于中国曲艺自身发展的论证,既指出问题,也阐明方法,论证充分,语言鲜明生动,观点富有思辨性。
D.文章最后一段关于中华文化的当代复兴的论证,增加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虽然曲艺具有与其它艺术形式相同的社会功用,但由于它还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功用,因此它的价值比其它艺术门类更为突出。
B.如果想要改变中国曲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创作表演问题,避免曲艺革新中的种种错误做法,就要以对中国曲艺的独有特征和多样功能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为前提。
C.中国曲艺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传统曲艺的深入学习和深刻继承,也离不开在此基础上的改革创新,要做到返璞归真和返本开新并重。
D.只有摈弃自卑、自残和自虐,通过学习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价值了然于胸,自觉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真正确立起自身的文化自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9 06:19: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村庄里的草木
晓寒
① 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然有序。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的铁轨穿过风、阳光、雨水,穿过很多东西,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重复一条春荣秋谢的路。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贴近村庄,像一床被子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秘密便会不再缓冲地暴露在眼前。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作的农人。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私密。
② 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不断入侵我内心的怀想。但我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像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有些事情,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斑斓,几种平常的草木,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的记忆?
③ 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并不见得我那时如何喜欢草木。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人的裤脚,把枝桠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我拿着刀去砍,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拔掉。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剩下干干净净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略大把的汗水。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没有任何征兆,痛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祖父见了说,没事,是上火了。他从山上挖来一种树根熬成水端到我面前,他笑着说赶紧喝了吧,喝了就好了。当时我并不相信这种土办法能瓦解我的疼痛,我切了一截稻草当吸管,一点点吸进去,苦,涩,酸,好像所有人类难以接受的味道都集中在这水里,弄得我头晕目眩,只是没想到几天后,竟奇迹般地好了。
④ 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开始审视周围的草木。村庄里到底有多少种草木呢?到处都是,没有人数得清,连年纪最大的老人也不知道。我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来的,一阵大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过。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
⑤ 祖父有一双巧手,他会用梧桐树皮打草鞋,半天的工夫打一双,穿上去软绵绵的。他还会用山棕织蓑衣,用箬叶织斗笠。我看过他织蓑衣,用一个五齿耙撕扯棕片,一点点地扯,扯出的丝像女人长长的头发,他弄一点水把手掌打湿,将丝搓成一根根细细的绳子,然后在屋坪里打开一床晒垫,把棕片铺好,操起钢针飞针走线。他半蹲着,身子往一侧倾,右手不停地来回,钢针和绳子随着他的手穿过来绕过去,像一个老渔夫在织网一样。偶尔他也会站起来拿着他那根长烟杆抽烟,在烟雾里打量自己的作品,似乎在想哪里要挡风,哪里要遮雨,阳光把祖父的影子压弯,像农人高高举起的镰刀。他再一次穿针引线,好像要把阳光也一起织进去,用储存的阳光来驱赶风雨,外出干农活,穿上祖父织的蓑衣,戴上他织的斗笠,就像聪明的鸟筑了一个结实的巢,再大的风雨也奈何不了。
⑥ 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栗、煮熟的苦珠、一袋子酸枣糕。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竹笋、橡子豆腐,一盆子艾叶耙耙。日子困顿,她以一个母亲的力量为一家人驱逐着贫穷的阴影。霜降时节,父亲照旧从对面的山上挑回来一筐筐木炭,木炭乌黑,每一根都闪着光泽,还保留着树干的雏形,一根根木炭在寒冬里复活,变成亮堂堂的炉火,变成腊肉的香,最终停留在我们笑着的脸上。
⑦ 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很多的日子都将变得黯淡荒芜。
⑧ 岁月更迭,草木长高,村庄变矮,我在草木之下劳作,歇息,枕着泥土仰望草木,我看到阳光从它们身上流过,镶上一层绿油油的底色,我看到雨在上面冒出白烟,我看到不断改变的色彩,一万只蝴蝶的跌落,大地之上的一场蝴蝶雨。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庄严,我们和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我们和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
【小题1】简要概括作者入城后,“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的原因。
【小题2】以第4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小题3】第5段对祖父的描写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小题4】联系全文,分析第8段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临近端午,许多人早早制定了游玩计划,购物、出行、访友……在忙碌与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中,好不容易盼来一个假期,放松一下原本无可厚非,可许多人似乎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了端午这个新定的“假”,或多或少淡化了端午这个传统的“节”。端午不仅是“假”,更是“节”,我们过端午节时,更应该关注它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端午节又叫五月五日、重午、端五、重五、五月节、端阳、蒲节、天中节、诗人节、女儿节、龙舟节、粽子节、医药节等,是最早出现的中华传统节日之一。早在先秦已经出现,到了汉代,已有合药、在胳膊上系长命缕、迎涛神等诸多习俗。
有统计显示,在中国56个民族中,半数左右拥有属于自己的端午节。比如彝族都阳节,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流行。在节日这一天,每家挂上菖蒲和艾叶,孩子们用雄黄酒擦脸,青年男女包好粽子,在山间草坪唱歌跳舞尽情娱乐。由是观之,端午节习俗传承是古老和现代的统一、时代与地域的交融。
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载体。包粽子、划龙舟等是主要内容。我们过好端午传统文明节日,对弘扬民族精神,保持民族特色,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生活的土壤,鲜活地体现在传统的民族节日中。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而端午文化应该更可以在传承中别开生面。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都可为端午提供新的载体、创制新的手段、赋予新的内涵。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持续传承和振兴端午文化?比如,立足对屈原的纪念,发掘“诗人节”传统,读诗诵诗赛诗,重塑“诗如海”的端午;比如,借鉴电商营销模式,网上摘粽叶、自助配香包,实现“数字化”的端午;比如,顺应全球化大趋势,推动东亚国家共建共享端午文化,打造“走出去”的端午。在这些方面,政府、企业、媒体、社会都可大有作为。端午如是,整个中国的文化建设又何尝不是这样?
端午节习俗的传承过程现代性和传统性兼具,包含中国人对文化的选择、对生活的选择,包含了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文化自信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缩影,端午节俗在新时代丰富多彩又不失神韵地演绎,传承与彰显着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
有民俗专家建议,将端午节文化修养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和必修课,同时运用新的呈现方式让人们了解体验,让端午节成为“记得住的乡愁”。
(摘编自高帆《弘扬端午文化,传承彰显文化自信》,“光明网”2018年6月17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如何过端午来说,许多人重“假”轻“节”,未关注其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B.端午节名称丰富、起源较早,先秦已有合药、在胳膊上系长命缕、迎涛神等风俗。
C.四川凉山雷波县一带的彝族人的端午节叫都阳节,有挂艾叶、包粽子等节日内容。
D.新时代端午节俗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与彰显了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人们对端午节的看法入题,介绍了其名称、由来、习俗、意义及传承。
B.彝族都阳节例说明端午节非汉族独有,其习俗传承体现古今统一、时空交融。
C.文章对如何发扬端午文化问题进行横向阐发,从三方面为相关责任主体支招。
D.文章在论述端午传承的基础上,以专家建议作结,呼吁提升修养,创新方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借鉴电商营销模式,网上摘粽叶、自助配香包,从而创建了端午的网络营销模式。
B.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都可为传承文化提供新载体、创制新手段、赋予新内涵。
C.对端午节文化进行传承必须规范其内涵,因为传承文化是彰显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D.端午节习俗包含了中国人对文化、对生活的选择,彰显着其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垂钓

余秋雨

①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

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凛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只有几艘兵舰在海雾中隐约,海雾浓了他们就淡,海雾淡了他们就浓,有时以为他们驶走了,定睛一看他们还在,看了几天,都没有移动的迹象,就像一座座千古冰山。我们在海边说话,尽量压低了声音,怕惊动了冥冥中的什么。

③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④胖老人听见脚步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的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进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⑤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之远的瘦老头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观念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的施舍。

⑥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头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⑦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⑧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的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狂吠声已经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⑨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⑩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相互批判,但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⑾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只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⑿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两处自然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简要概括两位垂钓者的形象。
胖老人:     
瘦老人:    
【小题3】为什么说“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含义。
【小题4】请探究作者对两个垂钓者的感情有什么差别?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跨越百年的美丽(节选)

1852年斯佗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佗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大革命,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夫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在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肤、能穿透黑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它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已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惟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实事求是,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而有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从不接受军衔,不背一枪。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小题1】本文节选自《跨越百年的美丽》,作者是当代散文家__________。
【小题2】节选第一段中作者引述林肯对斯佗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评价,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里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
【小题3】节选部分引用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诗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分析这句诗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在物理学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B.文章第二段中对居里夫人的外貌进行了形象的描写,目的是为后文表现居里夫人不为外形美丽所累,崇尚理性美丽作铺垫。
C.爱因斯坦盛赞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高于世界上所有著名人物。
D.本文语言朴实,却非常具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是因为文章列举大量体现居里夫人人格魅力的事实(甚至细节),再辅以精练又不乏生动的描写和深刻透辟的议论。
E.综观全文,“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标题的深刻意义在于“赞扬居里夫人超越常人的美丽而庄重的形象虽经百年历史的尘封,也依然散发着迷人夺目的光彩”。
【小题5】“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这里谈到了一种“理性的美丽”,请另举一位具有“理性的美丽”的人物来谈谈你对此的理解。(本文提到的人物除外)

同类题5

母亲的救赎

娄玉启

梁老师睁开眼时,日光映亮了窗户。稍稍料理,吃过早点后,他沏上一杯茶,点开QQ。

一年多了,头像依然是她穿着白大褂的工作照。QQ网名:秋桂。

他替她写道:“今日,晴,楼下的桂花开了……”写到这,他眼睛湿了。自从女儿跟了外婆,每当下班回来,便一个人守着一屋子空气。两年前,一位高龄产妇在她医院里因不可逆的病因不幸走了;之后,医院按照调解协议给予了适当赔偿,可是产妇的男人一直不依不饶。那天,男人喝了酒便到医院闹。作为副院长的她上前阻止,男人竟然将她从12楼掀了下去……那桩事故轰动一时。人走了,他替她打理QQ。

正伤感时,手机响了,一看,是门卫室的。

“梁老师,有一位乡下来的老奶奶给你送了一篮子鸡蛋!”

“乡下老奶奶?她人呢?”

“她已经走了。”

“好,等会儿我下去。”

……

电梯上的红字不停地眨着眼,从“12”开始往下掉,一直掉到“1”。在这个过程中,他想不出那老奶奶是哪位亲戚。出了电梯,他散散漫漫走到门卫室。

果然,门卫老马的桌子边搁着一胶袋鸡蛋。

他拎起鸡蛋,问:“老马,她没说其他话?”

老马放下报纸,说:“怎么,她不是你家亲戚?”

“我乡下亲戚多,不晓得她是哪一位?”

老马捧起报纸说:“那我就不晓得了,她只说是送给你的!”

……

一晃,又是一个月,他差不多将这事忘了。

一天傍晚,当他走进小区时,老马又叫住他:“梁老师,鸡蛋!”

他一定,折进门卫室。

又是一胶袋鸡蛋,不多不少,30个。

老马呷了一口茶,说:“你家亲戚真好!”

“还是那老奶奶?”

“是啊,怎么,你还不知道她?”

“大概晓得,就不知道她是哪一个?”

“管他呢,回去,吃你的蛋!”

……

当他第五次收到鸡蛋时,已是寒假的第二天。那天早晨,他依然按照习惯,点开QQ,写到:“今天,雪停了,温暖的太阳又露出了笑脸……”

这时,他再次接到门卫的电话。他迅速出门、锁门,刚好,电梯下来了。出了电梯,他赶到门卫室。同前四次一样,他又看到桌边的鸡蛋。

“她人呢?”

老马说:“刚走,她包着蓝头巾,手里提着一个竹篮。”

他顺着老马手指的方向,向斜对面的5路站点快步走去。站牌下三三两两立着十几个人,他径直向那位“蓝头巾”走去。

“老人家,您好!”

老人转回头。

“噢,梁老师!”

“我怎么老是白吃您的蛋呢?您老是——”

老人支支吾吾道:“哎呀,梁老师,你别说客气话。”

老人“啊啊”着,说:“我养了几十只鸡,是给那边菜市场的贩子送蛋,只是顺便送点给你……”

他应和着,顺势将两张大钞塞进老人口袋里。老人却像身上着了火,往后一缩。

“梁老师,这钱我不能收啊!”

“我收这钱,我有罪啊!”

老人将钱往回塞,他挡着,说:“您老这么大年纪,我怎么能白吃呢?”

老人还是将钱塞进他口袋。

他说:“真没办法,那您告诉我,您是不是小丹婆家那边的?”

老人一怔,泪水滚落下来,顺势低下了头,抬手揩了揩,飘出一句:“我是赵牛的妈妈……”

赵牛?

那个将爱人置于死地的酒鬼!

可是,不管有多大的仇恨,这个人早在去年六月化成灰了。

老人的泪管不住,接着说:“我知道王医生是好人呐!他的狗命抵不了她的命啊!”

这时,几个人围了上来。

“梁老师,我是罪人啊!在村里都矮半截,抬不起头啊!”

停了停,又说:“媳妇是肾脏不好,怎么能怪医生呢?都怪我从小没教育好!”

5路车缓缓停住了。一行人鱼贯而上,老人最后踏上车。等车门关上时,他才回过神来。

“赵奶奶,鸡蛋的钱——”

可是,车子动了,一会儿汇入车流。他木木地往回走,下意识地掏出手机,划出“老婆”的手机。

“嘟——嘟——嘟——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已停机!”

他的眼睛湿了,他是多么希望听到那边的声音啊!此时,温暖的阳光照在他身上,也照在复苏的心上……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梁老师打理QQ开头,并在文中多次出现,体现了梁老师情感变化的过程,使得文章整体结构完整、紧凑,同时表达了梁老师对妻子一往情深。
B.小说写梁老师听到有人送鸡蛋的事情后,散散漫漫的走出电梯,表现了梁老师的漫不经心,同时与下文迅速出门形成对比,表现了梁老师再次听到有人送鸡蛋的迷惑心理。
C.文章对赵牛形象的塑造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他酗酒医闹、胡搅蛮缠、最终受到法律制裁的形象。
D.结尾写梁老师下意识的拨打了妻子的电话一方面表现了梁老师对妻子的怀念,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梁老师内心的释然及对赵奶奶的感激之情。
【小题2】作者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奶奶的身份?
【小题3】结合全文内容,试探究文章标题中“救赎”的丰富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