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与书法艺术存在密切的关系,是因为它们都以思想和语言为基础。文学正是通过语言以形象化的方式反映思想的艺术。《毛诗序》曾强调,“诗”是“志之所之”的产物。文字的产生真正拓展了思想交流的维度。千百年来,尽管汉字出现了多种生成方式,但其社会功能主要还是通过书写来实现的。为了追求汉字使用的正确、便利和美观,人们开始研究汉字书写的表现规律,便形成了今天的“书法”。
至汉晋之间,书法探索逐渐趋于艺术的自觉,王羲之是成功的探索者,他依托深刻的艺术见地,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铸就了《兰亭集序》的经典地位。书法艺术尽管并非单为文学而生,却必须以有意义的文辞为表现内容。除了“太极殿”“同仁堂”等纯粹实用的匾额、题字或标语,文学作为思想对客观世界的提炼和升华,是书法艺术表现的鲜活土壤。书法历史上,经典的书法作品本身就是传颂的文学作品,除了《兰亭集序》,还可以列举出《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诗帖》,前者是颜真卿为祭奠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颜季明而作,后者乃苏轼由贬谪黄州三年的悲凉遭遇有感而发。
较之一般的文学创作,书法作品具有具体的用途,所以在选择或拟定合适的文辞内容时,创作者要全面地体察社会、深刻地体验人生、精准地判断情势。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的某一角落,有翠竹数竿、奇石一尊。当是之时,常有一二学子坐立其间,或琅琅读书,或默坐静思。启功先生在石上题字“奇峰高节”,“奇峰”描述奇石耸立向上之势,“高节”则指向竹子的高洁虚心,四个字皆指向具体环境中的景物,同时以拟人的手法指向人的节操、情感和旨趣。题字尽管寥寥数语,竟与相关的人、事、物、地、时、情相合,这表现了作者对书法艺术表现的高深造诣,更显示了作者文学思维的精确。
尽管今天仍有书法到底属于文化还是艺术的争论,也有艺术创作与日常实用书写的区别,但是,文化和艺术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鸿沟。简单说来,艺术是文化的最佳表现形式,文化又根植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生活则必然夹杂着林林总总的实用成分。无数名家的创作正是既有服务于客观生活的实际用途,又充分整合了各方面的文化因素。在书法艺术表现中,思想、语言作为内容和需求,汉字、书写作为载体和手段,每个方面都渗透了人们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更浓缩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
艺术与文学相通。作家也应懂得一点书法,中国古代文人的字大都是写得很好的。现代作家不一定要能写好毛笔字,但是要能欣赏书法,经常看看书法,尤其是行草,对于行文的内在气韵,是很有好处的。
(选自孙学峰《文学是书法艺术表现的鲜活土壤》,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为了追求汉字使用的正确、便利和美观,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便研究汉字书写的表现规律,这种研究促成了书法的诞生。
B.书法家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只有全面地体察社会,深刻地体验人生,精准地判断情势,才有可能选择出合适的文辞内容。
C.《兰亭集序》书法地位的形成,有赖于王羲之深刻的艺术见地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也与书法探索逐渐趋于艺术的自觉这一大环境有关系。
D.文学作为思想对客观世界的提炼和升华,是书法艺术表现的鲜活土壤,书法历史上经典的书法作品往往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些书法作品具有实用性,如“太极殿”“同仁堂”等匾额、题字或标语;有些书法作品具有文学价值,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B.北京师范大学校园某一角落的石上所题的“奇峰高节”四字,展现了书法家启功的高深的书法造诣和精确的文学思维。
C.文化和书法艺术有密切的关系,书法艺术是文化的最佳表现形式,书法家在创作时往往会充分整合各方面的文化因素。
D.思想、语言是书法艺术的内容和需求,汉字、书写是书法艺术的载体和手段,它们渗透了人们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作品要有文化内涵,要有艺术品位,还得有实际用途,因此书法作品往往是综合因素的产物。
B.《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诗帖》本身就是具有很高的文学品位的作品,它们通过书法的形式展现出来更是锦上添花。
C.文学是通过语言以形象化的方式反映思想的艺术,诗歌的一个重要使命便是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
D.艺术与文学相通,现代作家如果不懂书法,不会欣赏书法,就把握不了行文的内在气韵,也就无法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3 05:33: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叶上的雾气
飞鸟
刚过9点,夏村就像蒸了半天的笼屉,突然被打开,热气四散。七月的阳光干净又毒辣,箭般射下,发出破空的噗噗声。绿叶上升腾起闪烁的雾气。
春花望着绿叶上的雾气,感觉耳边隐隐响起一支曲子,曲调不很清晰,她断不准是当年庆民牵着她的手走进县城一家商场时,电器柜台传来清溪般音乐的曲调,还是大儿子结婚那天轰鸣的音响曲调,又像二儿子哼出的曲子。她又想,这曲子,很像孙子的第一声啼哭呢。
春花个子不高,圆脸盘,双颊被日头晒成黑红。她的眼睛很像她的名字,眼波有着春花的美好。嘴角微微上翘,含着无限笑意。庆民干巴瘦小,笑起来找不到眼睛。当年春花看上庆民,是因庆民下河救了俩小孩,春花认定庆民是真正的男子汉。
昨天春花和庆民微信聊天。庆民说:“花,不中就请人,八九亩地你自己咋忙过来?”春花说:“能忙过来。你吃好,不要挂念家,看你又瘦了。”庆民忙调整了角度,说:“哪瘦了,是手机的事?我让你种懒庄稼,你不听,嫌玉米、豆子收入少,非种辣椒和棉花,累垮了咋办,身体重要哩。”春花眼里有了泪。
庆民跟着老表在北京干室内装修,一天一百多块,管吃管住。
上大专的二儿子,暑假回来待两天就跟着同学去郑州干活挣钱了。二儿子说:“妈,你和爸不用操我的心,我自己挣钱办自己的事。”春花说:“小鹏,当父母的要一碗水端平,不想亏欠任何一个,你哥办事加上盖房子,约莫花了二十五六万。我和你爸得给你挣够这个数。”
春花把喷药筒子的盖子拧好,天太热了,剩下的两桶药,下午再打吧。她用手捶着腰站起来。热气暴雨般泻下来,天气预报说今天38℃呢。绿叶上的雾气愈加浓重了,幻化出千般光彩,熠熠闪烁。春花一阵眩晕,胸口也有些发闷。她慌忙坐下,拿起塑料水壶灌了几大口凉白开。心头松快些。她把喷药筒子放进辣椒丛,回家了。走几步,拖鞋袢子断了。她捡起来,看一会儿,从路边黄瓜架上解根铁丝,把袢子捆扎在鞋帮上。她想,等会儿上街买菜,顺便买双拖鞋。
给大儿子盖房娶媳妇落下小四万亏空,年前又给孙子办满月酒借了一万多。春花虽然欠着账,心里很满足很欢喜。这些都是快心事,都是喜庆事。再说,今年也能把账全还上。
大儿子在外面打工,春花住在他家。她进门,儿媳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和水果。春花很欣慰,儿媳长得好看,像大瓷娃娃,还孝顺,又给家里添了个顶梁柱。当初办事,亲家说:“成亲戚了,不瞎胡来,咱随大溜,楼房要有,换帖六万六,送好日子三万八,上车礼一万,小轿车买辆七八万的吧。”儿媳发话了:“爸,大鹏爱喝几口,车不要买了,要不我整天提心吊胆的。”亲家瞪闺女一眼,张张嘴,塞进根烟。儿媳没过门就知道跟婆家亲,管事的回来一说,春花心里像灌了蜜糖。
春花问:“宝呢?”儿媳说:“妈,宝睡觉了。你歇歇,喝点饮料。要不还是你照顾孩子,我下地干活吧。”春花笑着说:“你的责任更大,照看好咱家的宝,就中了。”
春花推出电动车上街。儿媳忙拿两百块钱给她。春花推辞。儿媳硬塞给她,说:“咱娘俩现在一个锅,你上街就应该花我的钱。”多懂事的儿媳啊。春花的眼睛有些湿。
春花去超市买了菜,买了壶油,想着儿媳爱吃樱桃,又买了些樱桃。看小孩衣服好看,给孙子买了件小衣服,又买了顶小花帽。春花看看晌午了,忙骑上电动车回家。路两边的庄稼地落满白花花的阳光,绿叶上的雾气咝咝跳跃。她的脚一阵疼。停下看,铁丝扎肉里了。她忽然想起来,忘给自己买拖鞋了。她用力把铁丝头摁下去,穿上,寻思,回家用针线连缀,一定不会扎脚,还结实。
宝该醒了吧。她想起孙子,心头一阵战栗,加快了电动车速度。风迎面吹来,裹挟着绿叶上甜丝丝的雾。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运用环境描写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盛夏的夏村天气异常炎热等情况,为下文的人物活动提供了自然背景。
B.小说第三段先是分别从个头、脸盘、双颊肤色、神情等角度刻画了春花的外貌特征,接着交代了春花看上丈夫的根本原因。
C.小说第九段写到“爸,大鹏爱喝几口,车不要买了,要不我整天提心吊胆的”,旨在说明春花没过门的儿媳对大鹏的关爱。
D.小说情节环环相扣,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很有个性特点。故事生动感人,耐人寻味。语言既通俗易懂,又不乏含蓄隽永。
【小题2】小说中的春花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概括和分析其内在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以“绿叶上的雾气”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微”视角下的“大”能量
彭 榕
网络谣言是在网络这一特定的环境下,网络使用实体以特定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务、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解释。也有学者认为,网络谣言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由此可见,网络谣言是基于网民通过网络对某一事件表达立场、观点,并传递事件本身的信息(非全面也非客观),网络谣言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也并非完全与事实真相相悖,只是未经证实的一种舆论形态。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并非都经过求证,也不排除个别人通过微博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和言论,以制造舆论焦点的目的。
绝大部分微博博主都来自社会底层,与传播新闻媒体、主流门户网站的从业人员不同,他们很少带有预设立场和功利性,但也缺少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理性思维,微博博主发布信息更多是率性而为,其优势与不足都是显而易见的。绝大多数微博博主身上的“民粹主义”倾向更加明显,且往往以弱者面孔出现。在平民话语权得到伸张的今天,“有话要说”的人越来越多,“屌丝”声讨“×二代”、官员腐败等能得到诸多网民的回应与关注,但往往很少有人去确认这些信息本身真实与否。这些现象都在客观上促进了谣言的产生和扩散。
基于信任人际群体的传播特征。微博传播信息基本遵循博主发布信息,粉丝接收信息,并进行下一轮次传播这一规律,微博传播信息一般情况下是基于信任的人际群体。而信息在信任的人际群体里传播时一般会呈现出传播者不过多考虑信息的真伪而直接进行下一轮次传播的现象。这种基于信任群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插上了翅膀。
谣言酿成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谣言一旦产生,就会借助互联网这样开放的平台呈“爆炸式”的扩散,大量的网民和普通民众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接触到谣言信息。此时,有的民众会出于不同目的或相信或半信半疑,并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民众的实际行动又反过来印证着谣言,从而引发谣言在更大范围的传播。例如,在“抢盐风波”中,网络传播盐要涨价或吃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的谣言,大批民众便涌到街头抢购,抢购行为也似乎印证了谣言的内容,从而引发了更大范围的抢购风潮。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一旦有公众将传闻付诸行动,必然会引发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难免酿成公共危机事件。
由于微博发布信息多属于个体行为,受信息发布者素质、知识视野、判断能力等因素影响,多加入了发布者个人的理解,往往不能全面地反映客观事实。此外,在微博发布信息的过程中,不可否认有个别博主不经过求证,就将道听途说的信息通过微博发布出去,甚至个别怀有不良用心的博主歪曲客观事实来发布微博信息。在此,需特别指出的是,微博实现了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影响力大的博主发布的信息更容易扩散并引发二次传播。当这些不能准确反映客观事实的信息对公众有足够的吸引力时,网络谣言将不可避免地产生。
(节选自《人民论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必须经过论证,符合事实。微博则明显不同,发布的信息无须经过论证,也有人借微博传播虚假信息与言论。
B.网络谣言主要通过微博这个媒介传播没有事实根据、未经证实的信息,且这些信息反映的是广大网民感兴趣的事务、事件或问题。
C.微博发布信息的轨迹:首先博主发布信息,其次粉丝接收信息,基于信任,稍加过滤筛选,他们就进行了下一轮次传播。
D.微博传播的模式为一对多,网络谣言主要产生于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博主发布的不能准确反映客观事实的信息,并引发了再次传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着谣言传播的原因及危害,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结构十分清晰。
B.第四段中,作者列举“抢盐风波”一事,是为了论证谣言有二次传播的“爆发力”。
C.文章第二、三段从客观事实出发,从两个层面阐述了谣言得以快速传播的深层次原因。
D.文章最后指出微博发布受发布者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直接决定了发布内容的真伪,当发布的信息不能反映客观事实时,网络谣言必定发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对某一事件表达的立场与观点,传递未经证实的信息即为网络谣言,其实这些谣言并非完全空穴来风与事实真相相悖。
B.绝大部分微博博主之所以发布信息率性,是因为他们来自于社会底层,很少带有预设立场与功利性,缺少媒体人的专业素养与理性思维。
C.网民传播谣言信息,一些民众出于不同目的相信和半信半疑,民众采取行动来印证着谣言,谣言在更大范围传播,从而酿成公共危机事件。
D.微博发布信息大多数属于个体行为,一般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主要与信息发布者的素质、知识视野、判断能力等因素相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心系团圆 所以过年
肖复兴
过年的意义是亲情,是团圆,是强化亲人团圆在一起的时间和滋味
我们中国讲究团圆的饺子分手的面。也就是说团圆的时候,必要包一顿饺子吃。如今的日子过得好了,什么时候团圆都可以吃饺子,不是团圆的日子,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在以往人们普遍贫寒拮据的日子里,往往是过年的时候,才能够吃一顿团圆饺子的。因此,过年的这顿饺子,便包含着我们这个民族来自历史和情感深处的象征意义。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不时不食”的意思所在。因此,在中国北方过年,年夜饭的主角都是饺子,就像西方感恩节里的主角是火鸡一样。这就是饺子里面浸透着千百年来民间习俗的传统的根的力量,不会随时间而更易。
世界各地,哪儿都一样,过节,吃食是必不可少的,各有各的象征物,是节日里的形象代表。我们说的年味,首先就都在这一顿大年夜的饺子里了。过年时候的饺子,便和平常日子的饺子的意义不尽相同。
这个意义,就是团圆。我们中华民族重视以家庭为单位的团圆,尤其是一年的收尾之时全家聚集一起,既有一年收获的总结,也有迎接新春的企盼。所以,哪怕远离故土在异国他乡,我们都格外看重过年时候的这顿饺子。这顿饺子的与众不同,首要是必须得全家人齐动手,一起来包才是。然后,在大年三十夜里全家团圆围坐一起热气腾腾地吃这顿饺子,才会有滋有味。过去时代里,即使把厨子请到家里掌勺,做个七大碟八大碗的丰盛菜肴,轮到包饺子了,馅可以由他人搅拌,饺子是必得自己上手去包的。
对于我们北方,大年夜这顿饺子的象征意义,要远远大于饺子本身,这是悠久历史所形成的一种民俗。王安石称之为“美民俗”,可以“迁染民志,关之盛衰”。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每到快过年的时候,那么多人拥挤在火车站、飞机场——要赶回家过年的渴盼心情,首先就是要赶到年三十回家一起包那顿团圆的饺子,吃那顿团圆的饺子。那种如候鸟一般浩浩荡荡的迁徙,是我们中国过年独有的场面,内蕴着多么浓重的感情。可以说,这是这顿团圆饺子的情感浑厚壮观而绵长的背景。
这顿团圆的饺子,对于我们是多么的意味深长。有了团圆的饺子,亲情与年的气氛才格外浓郁,两者互动而交融,才会越发让人体会到家庭中每人参与的重要性和年的意义。这意义就是亲情,就是团圆,就是强化亲人团圆在一起的时间和滋味。即使如今电子时代涌出很多过年的新民俗,但是,都无法更易或替代这样团圆饺子的美民俗。
那个时候,案板上砰砰啪啪剁饺子馅的声音,擀面杖砰砰啪啪敲响的声音,一个个饺子像一尾尾小银鱼迸溅在滚沸的锅里的欢快的声音,从各家里欢快传出,才是比鞭炮更温馨更动听的年的声音。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过年的饺子有哪些不同的意义?
【小题3】为什么第五段要引用王安石的“美民俗”的说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爷

刘建超

茶爷祖上三代在晋中老街经营茶货铺子,并且很有名望。

茶爷不在乎赚钱多少,茶爷也不喜欢生意,之所以坚持做茶铺,他说,这只是念想,能闻到祖辈留下的气息。

茶爷熟读《茶经》,却不推崇茶。电视台曾经做了个有关茶道的节目,邀请他说说茶道。茶爷捋着胡子说,茶叶也就是一种泡水的植物,常喝有益处,也没有市场上说的那么邪乎。茶圣陆羽一生嗜茶,还著有《茶经》,也不过活了71岁嘛。

茶爷卖茶,红茶、绿茶、黄茶、白茶、黑茶、青茶等,种类繁多,茶爷自己一年四季,杯子里就泡毛尖。

茶爷的杯子是个大号玻璃瓶,杯子里一半茶叶一半水,他走哪儿都抱着个杯子。茶爷早上泡一杯茶水,喝了添,添了喝,一天不换茶叶。晚上临睡前将茶叶捞出晾干,积攒多了就用泡过的茶叶包饺子蒸包子。

茶爷好客,常请人喝茶。

老街人都知道,茶爷请茶也是有讲究的。

茶爷请客有两种说法,茶爷举举手中的杯子说,有空去我家里喝茶啊。这话是客套。你去也行,不去也行。

茶爷要是说,走,去家里喝茶。那你注定是要跟着去的,茶爷的威望自不必说,茶爷在老街的辈分也是很高。邀你去喝茶,那是给足你面子了。

七月天,闷热。茶爷在街上溜达,被一阵吵闹声吸引了,是和盛斋古玩店的胡老板。

荼爷走进和盛斋,胡老板正扯着一个壮汉的胳膊不让走。

胡老板说,这主进店就转悠着看看这儿,摸摸那儿,转身要出店时,店里的伙计发现一枚古金币不见了,拦住了壮汉不让走。壮汉梗着脖子,摊开两手说,你们看看,我这个样子能拿你的东西吗?

茶爷看看壮汉,壮汉膀大腰圆,挺着肚子,光着上身,只穿条简单的短裤。壮汉看着茶爷说,茶爷,要是不嫌弃我丢人,我立马脱光了让他们看看。

店里的伙计哭丧着脸说,确实是他来了以后那枚古金币不见了。

茶爷喝了口茶,拧杯子盖的当口,看了看壮汉,说,算了算了。走,去家里喝茶。茶爷扭头出门。

胡老板张张嘴没说话,伙计还想拉住壮汉,壮汉一甩胳膊,跟着茶爷走出店门。

荼爷家在老街八角楼旁,一个典型的老街四合院,院子当中放着个根雕制成的茶台。

茶爷把壮汉领进门,两人坐在茶台前,夫人摆上一只大铜壶,一只白瓷兰花的大海碗。

茶爷满满地倒上一碗茶,说,这是家里人自己调配的凉茶,有夏枯草、金银花、荷叶、桑叶、甘草、蜂蜜、冰糖,清心败火,疏肝理气。来,喝一碗。壮汉本就心急,加之天热,刚才走得也急,已经是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端起碗“咕咚、咕咚”就是个底朝天。

茶爷微微笑着,又倒满一碗。来,接着喝,慢慢说。壮汉又是一碗喝进。

两个人喝着茶说着话,一壶凉茶被壮汉喝完了。

壮汉揉着圆鼓鼓的肚子,说,茶爷,我得用下您家的厕所,憋得慌啊。

茶爷指指方位说,去吧。壮汉站起身,就听见“扑簌”一声,一枚金灿灿的古钱币从壮汉的裤腿里掉出,骨碌到茶爷脚前。茶爷弯腰拾起古钱币,说,天热手滑,瞧瞧,这钱币滑落到你的腰间你都没留意啊。快去还给胡老板吧,回来咱爷俩接着喝茶。壮汉呆立着,涨红了脸。接过钱币羞愧地给茶爷鞠个躬,走了。

夫人来收拾茶具,说,我都看出来了,他是把钱币藏在肚脐眼里了,不然裤子提那么高?

茶水喝多了,肚子圆了,钱币就藏不住了。

茶爷喝口茶,起身背着手走出院门。

老街有了新的俗语:茶爷请客——你得有度量。

(选自2018年8月20日《山西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茶爷”这一称谓颇具老街风味,足见当地人对小说主人公的敬重之情,体现出人物独特而又鲜明的形象特征。
B.茶爷说“算了算了。走,去家里喝茶”,看似息事宁人,实则别有深意,说明茶爷对事件已有了基本判断和破解之法。
C.文中画线句子表明偷窃事件水落石出,既照应了上文茶爷请喝茶的情节,又使故事达到高潮,使茶爷的形象更加鲜明。
D.小说借茶爷的视角来叙事,构思精巧,别具匠心,故事娓娓道来,情节环环相扣,结局既出乎读者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小题2】小说最后一段中的新俗语“茶爷请客——你得有度量”有哪些含义?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茶爷的形象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要理解过去年代的人们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你每天都看见自己的爷爷,他就是个生活在思维方式、穿着打扮和行为举止都_______的世界里的神秘人物。我现在给你讲的是生活在中世纪的“老爷爷”的故事。

中世纪普通人的生活简单质朴,平平淡淡。即使是自由民,来去自由,也难得离开邻近地区。当时没有印刷的书,只有一些手抄本。各地都有一小批勤勉的僧侣教人读书、写字和计算,( )。

过去的事情,人们都是从听来的故事和传闻中得知的。这样由父至子_______的知识常常与细节不尽相同,但它仍然以很高的可信度保留了主要历史事实。两千多年后,印度的妈妈们仍用这样的话恐吓淘气的孩子:“伊斯坎达尔要来提你们啦!”伊斯坎达尔就是曾在公元前330年侵略过印度的亚历山大大帝,他的故事依旧________。

中世纪早期的人们,从未见过一本罗马史教科书。今天学校的孩子们在升入三年级以前就_________的许多事情,他们却一无所知。但是“罗马帝国”这个词对你也许仅仅是个抽象名词,对他们却是活生生的现实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迥然不同 薪火相传 经久不衰 耳闻目睹
B.截然不同 口耳相传 历久弥新 耳熟能详
C.迥然不同 口耳相传 经久不衰 耳熟能详
D.截然不同 薪火相传 历久弥新 耳闻目睹
【小题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科学、历史和地理却深埋了,在希腊和罗马的废墟底下
B.但科学、历史和地理却深埋于希腊和罗马的废墟底下了
C.但在希腊和罗马的废墟底下,却深埋了科学、历史和地理
D.但希腊和罗马的废墟却将科学、历史和地理深埋于底下了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罗马帝国”这个词对你来说也许仅仅是个抽象名词,对他们来说却是活生生的现实
B.“罗马帝国”这个词对于你也许仅仅是个抽象名词,对于他们却是活生生的现实
C.“罗马帝国”对你也许仅仅是个抽象名词,对他们却是活生生的现实
D.“罗马帝国”对你来说也许仅仅是个抽象名词,对他们来说却是活生生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