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汉和东汉各历时约两百年,中间经过“新莽”的中断15年,如果视为一个朝代,则它连亘4个多世纪,为上承秦始皇下迄满清两千年来帝祚最长的一个朝代。中国的人口,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渐渐恢复到西汉原状。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至汉亡时仲长统的估计,应逾千万户。则两汉在正常状态下,人口总数应当是5000万到6000万之间,公元前及公元后并无显著的差别。
以疆域及兵力威势之所及而言,则两汉间的变动亦少。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足点,东汉也能大概维持。汉武帝还要竭全国之力伐匈奴。这游牧民族在王莽后永远地分为南北,给东汉窦宪一个绝好的机会。他在公元89年的北征,出塞三千里,他的部下更追逐五千里,以致北单于“不知所终”。西汉既有张骞之通西域,东汉则有班超打破他的纪录。只是东汉有一个边疆问题,其棘手的程度,为西汉所无,此即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这些藏族游牧民族,没有统一的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草原地带既无法占领,东汉的移民实边也极耗费。招羌人内属不仅无实效且有后患,汉亡之前董卓的拥兵自重,即靠羌人编成的部队撑腰。
在当时人看来,两汉实际上只是一个朝代。光武帝刘秀,出自汉文景帝的苗裔,也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因为对光武讲,其后各帝均为同辈和晚辈。光武更将篡权吕后的灵位撤去,而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因之他自己更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
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所得,已给我们一个体会汉朝日常生活的机会。汉朝一般人的思想,认为生与死没有绝大的差别。阴冥虽有蛇鬼妖孽,生人也要对死者祭祀供献,却用不着洗罪感恩皈依超度。因为如此,所以汉代坟墓里缺乏我们今日认为有宗教性的标识与装潢,却有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镌刻。可以说汉朝四百多年内,文化生活已有长足的进步。从多方面讲,中等以上住户的生活,较之近世纪,已无显著差别。中外学者一致将这成就归功于两汉的重农政策。看来,中国的初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同时在这种原始的重农政策之下,东汉与西汉,也确实有承前接后的联系。若非如此,则其人口与版图,就甚难如此互相凑合。
从现代的眼光看来,西汉帝国仍在草创时代,各种统治办法离不开一种试验性质。东汉则在帝国的粗胚胎稳定之后,由于立法不能展开,因而也没有创制机会。君权既要保持各地方的对称与均衡,就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理化。这情形曾引起仲长统说,三公都是虚设,到头仍是寡头政治。同时官僚机构的组织,由上至下,只用刑法做主宰,没有民法的支持。法律既不能相次展开,民间经济发达到某种程度,政府在技能上无力处理社会所产生的各种繁复问题。严格讲来,东汉或后汉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有所作为;此即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明帝刘庄的用严刑峻法巩固其帝国与章帝刘炟的重申儒家宗旨。这样看来,东汉的历史没有写得好,也不足为怪。一个国家的法制逾400年没有实质的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只好说是时势所必然。
(节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小题1】下列理解中,不能说明两汉基本上可以视为一个朝代的一项是
A.从疆域及兵力威势所及、原始的重农政策、400年的法制状况、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等方面来看,两汉都存在很大的相似性。
B.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足点,东汉能够大概维持,而东汉与匈奴的关系与西汉变化不大,仍需武力讨伐和出使西域。
C.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而将吕后的灵位撤去,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
D.东汉有一个边疆问题,为西汉所无,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过着游牧的生活,无统一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该地区无法占领,也难以移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羌人区域无法占领也不易移民实边的情况下,汉朝招羌人内属,也会带来后患,董卓就曾依靠羌人拥兵自重,威胁汉朝的生存。
B.仲长统认为,三公都是虚设,国家仍是寡头政治,这是他根据当时君权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理化而得出的结论。
C.汉代坟墓里缺乏宗教性的标识与装潢,是因为当时一般人虽然也相信阴间地府之类的说法,但没有罪恶感,所以不需要举行宗教式的仪式。
D.两汉法制逾400年没有实质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表现在东汉就是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有所作为,这是时势所必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出身和他在太庙的奉祀情况来看,他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
B.东汉曾击退匈奴数千里,致北单于“不知所终”,出使西域也曾有过破纪录的表现,说明东汉的整体实力强于西汉。
C.中国的初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两汉的重农政策既体现出这一特点,也促进了许多住户生活水平的提高。
D.由于东汉法律只重刑法,没有民法的支持,当民间经济发达到某种程度、社会产生各种繁复问题时,政府在技能上就无力处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3 06:0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人画的文化品质
孔仲起
人们经常把院体画和文人画对立起来看待,这样做有很多的弊端:一则,并非所有文人创作出来的作品都可以被称作文人画;另一则,文人所画的精致工整一路风格的作品也未必就不是文人画,犹如宋徽宗的《瑞鹤图》,像赵孟的人物及鞍马,或者像李公麟的作品等等。文人画的意义在于文人通过具体的艺术创作活动,将他内在的人文品质与人格魅力融入到了作品之中,因而使他们的作品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光彩和文化价值。
现在我们推崇文人画,当然是因为中国绘画发展到后来,文人画代表了中国绘画的最高追求。经过历代文人的不断参与,不断探索,中国绘画最终在一个形而上的高度确立了准则,就是人们常说的“气韵生动”,这已提了千百年,今天说来它仍充满艺术的感染力。赏心悦目、玩味、隽永并具备时间的跨越和空间的包容,以及诗文学养和人文情怀,正是文人画的特征,也便是人们常说的“境界”,即文以化之的高尚境界。
在古代,文人画家多数都不以绘画作为自己的生计,因此“自娱娱人”就成为这些文人画家的主要目的之一,当然自娱之外也不乏带有好名搏誉的心理,毕竟他们也期望从文化品位上获得社会尤其是来自高层文化群体的褒美。在历史上,由于文人画家不太受市场风气的制约,因而可以在创作状态上获得较大的自由度。他们往往长于构思,又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把诗文的意境引入画中;同时又因为他们具有较为丰富的思想、情感,对社会的认识也比较深刻,所以往往能把作品推向一个内蕴深厚的境界,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或者说道义感会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反映,这是历来文人的共同准则“文以载道”,因而从精神价值的层面会使他们的作品获得“内在的丰盈”。这跟职业画家大多数更重视技巧比起来,后者的作品可能在载道的力度上显得不足,这也正反映出了二者在思想深度上的落差。我们可以发现,所谓“苍凉之境”、“悲悯之怀”、“深度哀感”、“愤世嫉俗”,乃至“忧伤沉痛”的意境往往在文人画家的笔下才能找到,那种思深而忧远的人文品质才会显现出来。这符合儒家所倡导的诗意,即“兴”、“观”、“群”、“怨”。
当然,我不是说文人画家因为表现悲剧式的主题所以才显得内蕴深厚,他们也可能只是患得患失,感慨个人身世,不一定都具有大的胸怀和抱负,不一定会瞻视天下、为苍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造化讴歌。但是他们所表现的情感的丰富性,思想的深刻性,确实较一般的职业画家尤其是民间职业画家要高出一筹。
古代的文人画家不像职业画家那样大量地、频繁地创作,因此在技巧方面可能不及职业画家,对技巧的探索兴趣也可能比后者少一些。当然有失也有得,这种情况也使他们恰好避免了因为技术上的过于熟练而容易造成的“纵横习气”,有时候他们那种略带生拙的笔墨反而使作品增添了朴素自然的古趣,显然,这些都是业余性带来的差异,当然也不一定就算得上是文人画家的真正优点。
说到优点,刚才所讲的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况,实际上,真正文人画家中的杰出者,像宋代的文同、李公麟,元代的赵孟頫、黄公望、倪瓒、吴镇,明代的沈周、唐寅、文征明,恰恰都是技术纯熟并且开一代风气的领袖式人物,他们不仅在技巧上丝毫不逊色于职业画家,在作品的格调上、在意境的营造上更非一般的职业画家可及的。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于“文人画”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人画是指由文人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人们经常把文人画与院体画对立起来看待。
B.精致工整的风格非文人画主流,但文人画中不乏此类作品,如宋徽宗的《瑞鹤图》等。
C.文人画后来代表了中国绘画的最高追求,其发展与历代文人不断地努力实践分不开。
D.文人画往往具有内蕴深厚的境界,是因为文人在创作过程中把诗文的意境引入画中。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韵生动”是历代的文人在创作过程中经过不断参与和探索,最终在一个形而上的高度确立的中国绘画的准则。
B.由于文人画家不太受市场风气的制约,可在创作状态上获得较大的自由度,因而他们创作的作品显现出人文品质。
C.大多文人画家作画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自娱娱人,更注重思想意境,这与职业画家大多数更注重绘画技巧是不同的。
D.与职业画家因熟练的技术而易造成的“纵横习气”不同,一些文人略带生拙的笔墨反而让文人画有朴素自然的古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文以化之境界的文人画,表现出赏心悦目、玩味、隽永并具备时间的跨越和空间的包容,以及诗文学养和人文情怀等特点。
B.文人作画有些带有好名搏誉的心理,期望从文化品位上获得社会尤其是来自高层文化群体的褒美,这其实有损文人画的品质。
C.由于历来的文人奉行“文以载道”的创作准则,因而文人画中往往能够反映出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或者说道义感等内涵。
D.不少文人画家的作品表现出技术纯熟的特点,且在作品的格调上、在意境的营造上,有一般的职业画家的作品难以达到的高度。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中的“艺”与“道”楼宇烈

①中国的艺术一定是跟内在的精神、价值观和理念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把这种内在的精神、价值观和理念称之为“道”。我们学习“艺”是为了上升“道”的高度,而非仅仅只满足于技能的提升。我们在生活层面广泛地享用“艺”的成果并深受“艺”的影响,而“艺”既能提供享受又能为害于人,应用不好便适得其反。中国文化从道和艺两个层面来看,不可分离。所以我提出“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观点,臻就是达到的意思,即要用道来统艺,也就是我们的文艺创作活动需要寄托一种理念、价值观和精神。

②拿绘画来讲,“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说,“古画画意不画形”,就是说画画最重要的是画的内涵、意境以及所体现出的作者的精神状态,让人们从中体会并陶冶性情;苏轼也讲“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也是强调看画要看画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境,要看它能够给人们什么样的人生启迪,而非技巧。有诗云:“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两句话以竹子作比喻,让人们领会当一个人在没有出头、默默无闻时要坚守气节,要有大丈夫精神,而到飞黄腾达时也要虚心谦下。

③对于乐教,孔子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通过乐来完成对一个人的培养,把乐看成是人格的最高境界。在中国,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紧密结合,是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常常也是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讲“真善美”,“真”是对知识、真理的追求,“善”是对伦理、道德的追求,“美”就是对艺术境界的追求。中国人不仅讲“天人合一”,也强调“真善美”的统一。道德的追求和艺术的追求在极值点上是完全融通、合二为一的。有人说,中国人的生活是艺术的生活。

④因此,艺术的实践和发展一定要遵循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传统精神,努力恢复艺术陶冶性情、净化人心、提升人生、和谐社会的本来功能,不要再让艺术异化为比拼技巧、追逐名利、刺激感官、煽动人欲、腐蚀人心、污染社会这样一种玩物丧志的状态。《论语》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了求道,立志是第一位的,如果沉迷于玩物那就容易丧志。艺与道不能脱离,艺若无道则没有灵魂。学艺如不能上升至道,那就只能沦为技艺。

⑤天地万物,道通为一。道贯穿万物,并与万物融为一体,它无形无状,正所谓“大道不器”,包容万物。作为无形无象的道来说,它存在于事物变化之中,古人说:“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由心悟。”这是要靠自己的心去体悟的。各种门类的“艺”都是可见、可听、可感的,必须通过听、闻、视、触,去体会内部所包含的道理,通过外在的形象,达到对其内在理念、观点的体悟与认同,以得到更高层次的智慧。

选自《科学时代信仰的缺失与重建》,有删节

【小题1】找出下列对“艺”与“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艺既指艺术创作,也包括艺术享受。B.艺能够陶冶性情,对人们有益无害。
C.艺一旦脱离了道,只是单纯的技能。D.艺有可感的形象,而道却无形无象。
【小题2】下列语句与本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
B.艺者,德之枝叶也。德者,人之根干也。(徐斡)
C.艺与道合,天与人一(姚鼐)
D.文辞,艺也;道德,实也。(周敦颐)
【小题3】分析第②段引用咏竹诗句来论证是否合乎逻辑性。
【小题4】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评价本文提出“以道统艺,由艺臻道”观点的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道德美不是在艺术美本身中所包含的那种广义的道德美,而是属于文学作品特定内容的道德形态。如果我们给予一部作品的评价是“美的作品”,邦就是我们阅读它的人对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道德美和艺术美的综合评价。文学作品的道德美和艺术美是衡量作品价值的标尺,也是判别文学作品是不是具备美的出发点。
我们应该清楚,并非只有艺术才给人以美感,世界上物质中的一切具有美感因素的事物都能够让人感到美的享受。花卉是自然界的物质,能让人感知它的美,作为艺术形态常常呈献给人们,让人能够体会到美的愉悦。实际生活中花卉本身并不是作为艺术品而存在,它只是作为客观世界中的一种美的物质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作为自然界物质的“花”,它的美来自它的生命,也与它身上的色彩、形状、线条有很大关系,这种有机组合方式的美感,是由物质的材料组成的,尽管具有艺术的美,但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而我们所讲的道德则是属于精神状态层面的意识,人们根本就无法看到它美与不美,而是要通过感知、分析、思考、判断才能体会到。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对描写的对象存在着审美意识,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去判断,如作家描写的英雄人物、爱国人士、劳动人民等等,他们在作家的意识中都是具有美德的人物,而作家选取的内容本身就是感人的,再经过作家一番艺术表现以后,作品中人物、事件的美感力量就得到了增强。有些作品中,作家描写的对象本身看上去并不美,有的由于作家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段的不同,描写对象就呈现出丑的形态,如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董卓、秦桧、容嬷嬷等;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南霸天、刘文彩、假洋鬼子等。从这些人代表的阶级倾向和内在的品质来说,他们代表了罪恶和丑陋,对于这样的丑,作家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用人物塑造和故事建构的方式揭示他们内心深处丑的道德,这是作家思想中竭力鞭挞和批判的对象,尽管表现了他们丑的嘴脸,但是就文学作品而言,道德美的倾向更加明显。这就是文学艺术的能力所在。同时,因为创作者在艺术刻画中,符合生活的真实,同时也属于具有美感因素的艺术典型,让读着从反面去欣赏人物的形象,那么这样的人物就成了具有道德美教育的艺术对象了。
我们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一个作家如果在思想、立场上缺少道德倾向,就会混淆美丑的概念,那么作品根本没有道德美的倾向。从艺术表现形式看,创作者如果对于具有道德美的描写对象在进行艺术描写上表现得不够充分,那些具有道德美的事物就无法让人感到是美的,相对的,那些具有道德丑的人或事件,如果艺术典型化不足,没有完全对他们丑的实质给予揭露,自然美影响到作品道德美揭示程度。由此我们看到,一部文学作品中,让人能够感受到美的不仅仅是艺术美,同时还包括了道德美。在道德素养的形成中,文学作品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不管是哪位作家,无论是哪部作品,都需要接受伦理和道德的检验。
(摘编自丁洁《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与品格修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的道德美与艺术美中广义的道德美不同,它是具有特定内容的道德形态。
B.文学作品中的道德美与自然美也不相同,它是属于人的精神状态层面的意识。
C.文学作品中的道德美需要读者通过感知、分析、思考、判断才能真切体会到。
D.文学作品是否具有道德美跟作品是否有正面人物无关,而关键在于读者的审美意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判断文学作品是否为“美的作品”,关键在于看文学作品是否具有道德美和艺术美。
B.自然界中一切具有美感的事物作为艺术形态会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但它本身并不是艺术品。
C.作家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对事物进行艺术表现后,作品中的道德美的倾向会更加明显。
D.作品有具有美德的人物,感人的内容,即使艺术描写表现得不充分,读者也会认为它是美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界的花卉之所以能够给人以美感,庙为这种美感来自于它的生命以及它身上的色彩、形状、线条的有机组合方式。
B.文学艺术的能力在于作品所具有的道德美,道德美使作品中的美感力量更强;使作品中的罪恶与丑陋被揭露与批判。
C.作家能够创造出符合生活真实的反面人物并让读者去欣赏它,原因就在于这些反面人物本身就是具有道德美教育的艺术对象。
D.一个作家既要有好的艺术表现能力,又要有正确的道德倾向,这样,他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艺术美和道德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我很重要

毕淑敏

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心灵极容易被别人的批判洞伤。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

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位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随处可见的人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们不重要。

我们——简明扼要地说,就是每一个单独的“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只要计算一下我们一生吃进去多少谷物,饮下了多少清水,才凝聚成一具美轮美奂的躯体,我们一定会为那数字的庞大而惊讶。平日里,我们尚要珍惜一粒米、一叶菜,难道可以对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出的万物之灵,掉以丝毫的轻心吗?

当我在博物馆里看到北京猿人窄小的额和前凸的吻时,我为人类原始时期的粗糙而黯然。他们精心打制出的石器,用今天的目光看来不过是极简单的玩具。如今很幼小的孩童,就能熟练地操纵语言,我们才意识到已经在进化之路上前进了多远。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无数祖先进步的痕迹储存于脑海深处。我们是一株亿万年苍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不单属于自身,更属于土地。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绵不断的链条,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

回溯我们诞生的过程,两组生命基因的嵌合,更是充满了人所不能把握的偶然性。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机遇的产物。

常常遥想,如果是另一个男人和另一个女人,就绝不会有今天的我……

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如果换了一个时辰相爱,也不会有此刻的我……

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在这一个时辰,由于一片小小落叶或是清脆鸟啼的打搅,依然可能不会有如此的我……

一种令人怅然以至走入恐惧的想象,像雾霭一般不可避免地缓缓升起,模糊了我们的来路和去处,令人不得不断然打住思绪。

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我不重要吗?

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

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飘荡。

假如我生了病,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无数次向上苍祈祷我的康复,甚至愿灾痛以十倍的烈度降临于他们自身,以换取我的平安。

我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他们的瞳孔,摄入他们心底。

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

我们的记忆,同自己的伴侣紧密地缠绕在一处,像两种混淆于一碟的颜色,已无法分开。你原先是黄,我原先是蓝,我们共同的颜色是绿,绿得生机勃勃,绿得苍翠欲滴。失去了妻子的男人,胸口就缺少了生死攸关的肋骨,心房裸露着,随着每一阵轻风滴血。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就是齐斩斩折断的琴弦,每一根都在雨夜长久地自鸣……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

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至高至尊的惟一。我们是他们最初的宇宙,我们是深不可测的海洋。假如我们隐去,孩子就永失淳厚无双的血缘之爱,天倾东南,地陷西北,万劫不复。盘子破裂可以粘起,童年碎了,永不复原。伤口流血了,没有母亲的手为他包扎。面临抉择,没有父亲的智慧为他谋略……面对后代,我们有胆量说我不重要吗?

与朋友相处,多年的相知,使我们仅凭一个微蹙的眉尖、一次睫毛的抖动,就可以明了对方的心情。假如我不在了,就像计算机丢失了一份不曾复制的文件,他的记忆库里留下不可填补的黑洞。夜深人静时,手指在揿了几个电话键码后,骤然停住,那一串数字再也用不着默诵了。逢年过节时,她写下一沓沓的贺卡。轮到我的地址时,她闭上眼睛……许久之后,她将一张没有地址只有姓名的贺卡填好,在无人的风口将它焚化。

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

我很重要。

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我很重要。

我对自己小声说。我还不习惯嘹亮地宣布这一主张,我们在不重要中生活得太久了。我很重要。

我重复了一遍。声音放大了一点。我听到自己的心脏在这种呼唤中猛烈地跳动。我很重要。

我终于大声地对世界这样宣布。片刻之后,我听到山岳和江海传来回声。

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分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

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

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

我很重要。

【小题1】文章开头说道:“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试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2】蒙田《热爱生命》一文中说道:“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地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我很重要》一文是怎样阐释我们的“生命优越性”的?试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回答,并简要分析两者的相通之处。
【小题3】弗洛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中说道:“人不是合并父亲和母亲,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立在自己理智和判断力上。”试结合《我很重要》一文的有关语句,谈谈弗洛姆这句话与毕淑敏的认识有怎样的联系。
【小题4】作者说“我们是一株亿万年苍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不单属于自身,更属于土地”,试结合全文探究“土地”一词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富春山居图》中的渔樵意象

胡晓明

①《富川山居图》中有8个人物,分别为士人、渔父、樵子。其实在中国画中,此种分别是不重要的,这都是士人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化身”。

②富春江文学传统中核心的人物,即严光,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钓者;而富春江上的钓台,也是历代文本化山水中最重要的钓台。写到富春江的诗歌,几乎没有不写到严子陵和钓台。这不等于说,《富春山居图》中的渔樵,画的就一定是严子陵。中国山水画有渔父樵子,则是极其常见普通的事情;而且,画家写意,绝不可能将山水画中的人物,指实为某某人。因此,不能简单认为,《富春山居图》出现了“渔樵”就是写严子陵的故事。

③但是,有趣的是,黄公望的《画山水诀》,很奇怪地解释了一个有关水的名词:濑。《画山水诀》“画水”云:山下有水潭,谓之濑,画此甚有生意。

    

⑤因此,换一个角度想,由于富春江严子陵故事的文学影响力太强,黄公望心目中如果反而没有这个文学传统的影响,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我们不妨认为,《山居图》中的渔樵,与“文本化山水”富春江中的“渔樵”,是二而一,即易于相互指涉、相互联想的关系;“渔樵”,正是他们共同享有的重要文化符号。因此,很自然,后人在有关《富春山居图》的题跋中,不约而同地,仿佛解读一样,常常提到严子陵及其相关的辞语。先来看有关《富春大岭图》的题跋,譬如:

黄公手比愚公强,富春移来咫尺长。子陵之居在何处,千载烟云长渺茫。((明)祝允明《题富春大岭图》)

泖塘卜筑严陵客,富春正筑南楼墨。((清)翁方纲《题富春大岭图》)

⑥再如有关《富春山居图》仿本和黄公望其他作品的题跋:

粉本大痴山,高风子陵里。玉圃积琼葩,不数孤山美。((清)叶绍本《富春梅隐》,《白鹤山房诗钞》卷十七,清道光七年本)

我们看乾隆在子明卷《富春山居图》上的题跋,也有这样的联想:自富阳至桐庐,胜甲浙右。子陵高风,与山水同远。丙戊(1766)癸卯(1783)冬初,自盛京谒陵,回跸至夷齐庙,俯仰山川,清风斯在。悠然有会于子陵桐江之间。因书此卷。以志一时。

⑦由此可见,将《富春山居图》与富春文学传统相联系,不是我们今天的新发明,古人正是这样鉴画的。伟大的艺术家、普通的诗人、收藏家甚至身为异族统治者的皇帝,都与此一大文化心灵相通。然而现代艺术史家与收藏界的主流解读却完全撇开了此一传统。

⑧再联想到黄公望的名字,不妨另下一解。一般人都过于相信志书与画史上所说他的父亲“九十得子”,“黄公望子久矣”,以得名。然而,班固《汉书》颜师古注云:师古曰:望,谓太公望,即吕尚也。钓于渭水。文王将出猎,卜之,曰:所得非龙、非螭、非豹、非羆,乃帝王之辅。果遇吕尚于渭阳,与语,大悦,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曰太公望。(班固《汉书》卷一百上)

⑨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典故,黄公望的父亲为他取名,不可能不知。为什么志书与画史皆不提?细思之,太公望著《六韬》,“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史记》);又,太公望不是一般的帝王师,而是助文武夺取天下的人物,此种身份,恐怕完全不合于蒙元统治时期的一般汉族读书士子之人生规划,或因此而易于遭忌受害,故一般人缄口不提,或代以九十老夫之说,就合理自然了。然而,黄公望之得名,其父必知《汉书》此典,因而赋此名也必有重大期望,则是可能肯定的。而公望一生,亦从辅佐帝王之钓者,转而为崇尚离心之钓者,决然在《山居图》中,借渔人开头与结尾都循环而行,自成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这或不是偶然。

(有删减)

(注)①严光,字子陵。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帮助刘秀起兵,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②黄公望,元代画家,代表作为《富春山居图》。

【小题1】第①段中加点的“化身”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2】对第②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严光是富春江文学的代表人物。
B.“钓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贤者渴望被赏识的心理。
C.“文本化山水”是指诗意的山水。
D.富春江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严光的故事。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横线上,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1)毕竟,这个水名太有名了。
(2)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严陵濑、子陵濑、七里濑。
(3)江南的水名,有很丰富的名词,但黄公望其他什么都没有说。
(4)而且,“画水”一共只有两条,这句话就占了一条。
A.(2)(1)(3)(4)B.(1)(2)(4)(3)
C.(3)(4)(2)(1)D.(4)(1)(2)(3)
【小题4】简析第⑤⑥段引用题跋的作用。
【小题5】下列说法与文意相一致的一项是( )。
A.中国山水画中“渔樵”意象必不可少。
B.中国山水画中的“渔樵”与“文本化山水”中的“渔樵”是“二而一”的关系。
C.现代艺术史家与收藏界对《富春山居图》的主流解读忽视了富春江文学传统这一视角。
D.志书与画史都不提“黄公望”名字与“太公望”典故的关系,是因为作者怕遭忌受害。
【小题6】根据文意,概括《富春山居图》中“渔樵”意象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