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孩子明年参加自主招生,需要一项专利。署孩子自己的名字,能做吗?”记者以高中生家长的身份,在某宝网站上咨询。没想到,表示能“接单”的店家不少,更有人主动表示,“我们做过上百个这样的案子”。

“证书保真吗?现在被查出造假不得了。”记者问。“肯定是真的,我们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的,所有信息都能在网上查到,您可以放心。”对方胸有成竹。

与专利类似,买版面、发文章也成了自主招生引发的“商机”。“高中生要发表文章,怎么操作?”记者咨询一个从事论文刊发的商家。“文学类省级刊物,2000字符900元;财经类省级刊物,2500字符1100元。代笔服务费另算。”这位工作人员还颇为“内行”地建议,“文章关键得看着真实,不然一看就是别人代写的,有什么用呢?”

不同于买卖双方的“心领神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层教师告诉记者,自己因为“有点文采”,饱受自主招生之苦。“朋友的孩子想拿作文竞赛名次,从而取得自主招生资格,请我代写作文,还有的让我以孩子之名发表文章。”这位老师颇为痛心地感慨道:“好好的自主招生政策,为什么总有人想钻空子?”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4月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严格高校自主招生资格审查和考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报名条件、材料审查、学校考核、监督制约、惩处造假等5个方面提出“五严格”,并在自主招生历史上首次提出“对查实提供虚假申请材料的考生,取消其高考相应资格”。

根据《通知》,对考生提交的发明、专利、论文等申请材料,须要求由考生本人原创,并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拟认可的赛事证书,要组织相关专家对赛事的科学性、权威性、规范性、普及性进行认真评估。

针对证书、发明、专利、论文买卖和造假等违规违纪行为,《通知》要求,坚决斩断“利益链条”。如果考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一经查实,不仅要被“通报考生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更会被取消自主招生乃至高考资格;如果学校、单位和个人在自主招生中徇私舞弊或协助考生弄虚作假,将被严肃处理并追责问责;如果高校在自主招生资格审查和考核中出现严重违规违纪现象,将被暂停或取消自主招生资格。

“严厉的惩处机制,是‘打假’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如果造假,就让这个考生付出惨重代价,这样才能维护风清气正的自主招生环境。”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为了最大限度地压缩“灰色地带”,今年,西安交通大学出了“狠招”,其报名条件只开了3个“口子”: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创类竞赛决赛,高中阶段以第一原始产权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者。“前两项以教育部阳光高考网名单为准,第三项会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查验。”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訾艳阳告诉记者。

“现在的问题是,专利证书经鉴别是真的,论文经鉴别也是真的,关键是这个真的‘成果’,是不是考生本人做出来的?这个难度非常大。”郑庆华一针见血。针对这个问题,西安交大今年专门制定审查办法和评价标准,严查发明专利,300余位专家教授组成的专家库、上千道面试题组成的题库严阵以待。学校要求学生提供专利产生过程中的材料,并在笔试、面试环节,请专业教授对其发明专利进行专门考核,仔细甄别学生本人是否真的是原创者。据了解,去年用发明专利当“敲门砖”的考生,没有一个通过西安交大的自主招生测试。因为严格把关,走过15个年头的西安交大自主招生成绩值得肯定,“就拿2016年本科学生标兵来说,10个当选者有7个是自主招生进来的学生。”訾艳阳自豪地说。

在北京交通大学,也有严格的甄选程序。“我校每位自主招生考生都要接受2到3位教授的审查,经过严格的专家评审程序,分析学生在原创中到底占多大部分,没有说明清楚部分内容评价时不予考虑,确实‘可疑’,一律不过关。”北京交通大学招办主任史贞军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特别要求,不宜简单以赛事证书、发明、专利、论文等作为报名条件,而要突出对学生的学科特长和能力要求。“证书能反映出一定潜质,但并不是只有证书才能反映,而应是更全面、更深入地考查学生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回归教育本质和人才选拔初衷。”史贞军表示。

(摘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孩子参加考试需要专利,家长求助某宝,网络为时人提供便捷的同时也成了弄虚作假的间接推手。
B.一些商家手眼通天,他们不但能够进行专利造假,还能够使专利证书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审核。
C.自主招生对中学生发表文章的期刊级别有一定要求,无论是文学类还是财经类,都必须省级以上。
D.有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反对自主招生考试造假,但出于人情世故考虑也会做出一些推波助澜的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教育部印发的《通知》从源头、过程、终端对自主招生考试进行严格把控,以防止出现考试舞弊行为,堪称史上最严格的考试规定。
B.招生考试既是教育行为,也是社会行为,只有通过严酷的惩处机制才能有效地打击造假、徇私等舞弊行为,维护招生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纯净公正。
C.西安交通大学为应对招生舞弊出的“狠招”,固然可以杜绝招生舞弊行为,但其报名条件未免过于苛刻,且对文科生不公平。
D.北京交通大学的甄选程序明显要比西安交通大学更严格,该校要求面试教授分析学生在原创作品中所占比例,“可疑”就不过关。
E.自主招生主要考查学生的学科特长、创新潜质,考查方式可以多样化,不要唯证书论,否则容易背离教育本质和人才选拔初衷。
【小题3】自主招生考试因个别人的“歪脑筋”而出现弄虚作假现象,如何才能斩断“利益链”,使招考回归人才选拔初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3 05:03: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常识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帮助我们迅速作出认知,提高判断效率,在生活中必不可少。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的限制,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有时会遮蔽事实真相。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因此,有必要对常识保持警惕。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小题1】下列有关受众的“新闻素养”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够优化新闻的信息环境。
B.能够批判性地解读信息是受众重要的新闻素养。
C.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需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
D.受众新闻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当今新闻业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提出要提高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的观点,在第②③段则着重论述了怎样提高解读新闻能力的问题。
B.第④段对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不仅论述了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而且还指出了其表现。
C.第⑤段在前一段基础上继续论证受众寻求真相的意愿,着眼于剖析真相与常识的关系,提出对常识保持警惕的忠告。
D.第⑥段指出要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与前文关于受众能力和意愿的论述构成了层进关系,使阐述更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的状况。
B.受众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应该考虑报道、内容完整性、事件证据,最主要的是要关注发布者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C.如果受众对新闻具有辨别能力,同时又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那么就可以净化新闻环境,保障新闻业良性发展。
D.当今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比解读新闻和追求真相更紧迫。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章千古事,明德万年馨。中国书院肇始于唐朝,兴盛于宋代,经元、明、清至今,始终承载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情怀。岁月如梭,如今大部分书院已不再教书授业,但其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与教化理念,依然如淙淙流水,滋养文化的血脉,贡献生活的智慧,撑起心灵的绿荫。

从古至今,中国书院兼顾文化传播与人格冶炼,既有国学底蕴的根,也有民族精神的魂。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寒窗苦读,心忧天下。近日跟随“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网络传播活动实地走访六大书院,近距离接触书院里的家国精神——岳麓书院英勇抗元的忠孝节义;石鼓书院康济时艰的耿耿忠心;鹅湖书院“千古一辩”的贵和尚中;白鹿洞书院敦化育人的德才兼修;问津书院薪尽火传的文化自觉;嵩阳书院“程门立雪”的尊师重道……千年弦歌不绝,文脉国脉相连,书院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亦涵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先贤之声传颂千年,至今仍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在多元化、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书院以古老智慧解答现代问题,为人们撑起了一片心灵的绿荫。党员干部面对名利诱惑时,多念念范仲淹在嵩阳书院高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键盘侠”一逞口舌之快时,多想想朱熹在白鹿洞书院为“论敌”陆九渊之见解“感佩潸然”。修身应“言忠信,行笃敬”;接物应“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处事应“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传统书院经千年所锤炼的中国智慧,既为现代人提供一处安放心灵的归处,也为构建美好的社会秩序与社会风俗提供借鉴。

信息化时代,古老的书院如何返本开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脚步?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传统书院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都不应只是存放在博物馆展柜里、精致而脆弱的陈列品;它更应当是扎根在现实土地上的参天古木——年轮雕刻着历史的印记,根系吸收着时代的养分,叶脉流淌着生命的活力。文脉因人而兴,亦因人而系。要推动传统书院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大家的用心呵护。目前,各地书院正在进行多样化的探索与尝试——国学论坛、新生会讲、经典诵读、课外拓展、网络传播……书院在与其它文化生命体交流互动、相谐相生的过程中,成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生态体系里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书院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家国情怀,是“以文化人”的精神玦宝,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泉。千年书院经时光打磨,其长久而永恒的智慧仍值得现代人铭记与发展。我们应守住书院根脉,呵护书院历史,激活书院文化,古为今用。去芜存菁,让书院在新时代中展现出时代风采与永久魅力。

(宋子节《书院精神为现代人撑起心灵的绿荫》)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时,我国开始出现书院,传承到现在,中国书院已拥有丰厚的国学底蕴,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之魂。
B.在当今社会,传统书院经千年所锤炼的中国智慧,也可以为构建美好的社会秩序与社会风俗做出贡献。
C.目前各地书院进行的多样化的探索与尝试,正是为了推动传统书院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D.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生态体系离不开传统书院,因为千年书院正是建立我们民族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时间为脉络,论述了中国书院在滋养文化血脉、贡献生活的智慧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B.本文既写了传统书院,又写了现代书院,着重分析了我国传统书院和现代书院的异同点。
C.文章以引用论证的方式论述了传统书院的先贤之声仍然能解答现代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紧扣题目,以正面论证为主,逐层推进论述自己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有很多的仁人志士在书院寒窗苦读,他们在书院不但学习文化,更加冶炼自己的人格,体现出书院里的家国精神。
B.书院与其它文化生命体多进行交流互动,彼此相谐相生,可以让古老的书院返本开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C.生活中,如果我们在接人待物上遇到问题,不怨天尤人,而要反躬自省,这正是书院给予我们的经千年锤炼的智慧。
D.如果我们用心呵护书院,守住书院根脉,古为今用,去芜存菁,就可以让书院在新时代中展现出时代风采与永久魅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砸壶

周天红

山茶湾一个村子突然就炸开了锅。九爷要砸茶壶。那把茶壶可不是一般的茶壶,那可是九爷的命根子。一把茶壶,进山的老板最高开了三万元的价钱,九爷都没舍得卖,这下居然要砸了?

山茶湾满山遍野是茶树,家家户户都有,少说也有一两亩地。开春时节,一挑一背地往观音桥那场镇上送,比年关赶过年场的人气还旺。山茶湾最出名的不是茶树也不是茶叶,而是茶壶。山茶湾制壶的手艺,那可是老传统。村子口门前一条小河顺湾顺水流过,那满滩满沟的泥巴,真是制壶的好料。山茶湾后沟那几个老窑,可不是一般的窑,是官窑。官窑能烧制不出好货色吗?
九爷祖上三四代人都有操作烧窑制壶的手艺。那手艺,也是炉火纯青了。就说九爷吧,经他的手制作出来的壶,泡上了茶,汤色和香味都是一绝。

九爷手里真有宝贝。那宝贝就是一把茶壶。茶壶不大,精致得很,手柄上雕有龙纹,左右两侧还有两株兰草花饰。一把茶壶冲一回茶,能够两人对聊一杆叶子烟的功夫。那壶泡出的茶,汤色可是最正宗了。冲上水,一股子浓郁的茶香味扑鼻而来,不爱吃茶的人都要来上一杯或品上一壶。那壶,就是不泡茶,一把空壶拿起来闻闻,那茶香余味儿,都能沁人心脾。九爷干了大半辈子的手艺,最满意的活儿就是那把壶了。

进山来的老板要找他把壶拿出来看一看。亲戚来了要他把壶拿出来瞧一瞧。有朋友几十里外一二十年没见面了,翻山越岭地从观音桥走进山茶湾,口里冒着粗气呢,进门就喊九爷拿出来壶聊一聊。
九爷会聊呀,从自己祖上是怎样制壶的聊到自己是怎样学制壶的,在学制壶那些年又是怎么吃苦用功的,屁股和手板儿又是怎么被楠竹片打得啪啪直响的,现在这山茶湾前山后坡哪些地方的泥巴又是最适合制壶的,都聊开了,都聊透了。听得每一回来的人都是意犹未尽,品一口茶,看一眼壶,早就忘了归途。九爷的家里,天天都是人来人往,热闹着呢!
九爷烦聊呀,来一回人要聊一回,心里能不烦吗?九爷终于决定要把那茶壶砸了。九爷说,就是这把壶,烦死人了。知道这把壶是怎么制出来的吗?自己在家里耗了小半年时间,全靠心静呀。现在还能心静吗?自从九爷得了这把壶之后,再没能制出一把好壶了。制一把好壶!还有时间空得下来吗?九爷真把那壶给砸了,砸个稀烂,就在你坐的这砣大石头上,当着满村人的面,一把甩下去,全是碎片子。
九爷砸壶的故事早已过去了好些年。最近这些日子,山茶湾一整个村子,就数李大才是个话题的焦点了。李大才在村子里也算是个人物,卖过茶叶,倒腾过茶壶,他是村子里最早一个把生意从山茶湾做到观音桥又一直做到城里去的。生意红火的时候,不要说山茶湾了,就是在县城都有着响当当的名气。

李大才倒霉了,一心想吃成个大胖子,没想到满满的两车货翻下公路倒进了大河里, 货没了,车没了,钱,全都赔进去了。他回到山茶湾,成天眯着头瞌睡,昏天黑暗的,把人都睡软了,全身都象瘫了一样。才大下午呢,李大才瘫坐在村子口前的大石头上,两只眼睛睁不开,半软着身子,就想睡觉。钱没了,老婆把娃也带跑了,大半辈子了,还是一个人的日子,心里苦呀,就只有瞌睡的念头。

老爹指了指,说,大才呀,当年,九爷砸那把壶,就是在你现在坐着的这砣大石头上砸的。你知道九爷为什么要砸那把壶吗?老爹问了句。李大才摇了摇头。老爹说,砸壶,砸掉过去的,一切就都好了。李大才一惊,被老爹的话震住了。老爹说话从来都是大着声的,在山茶湾谁不知道。老爹说,九爷那壶多值钱呀,他都舍得砸了,就是想制一把更好的壶呢。你能把过去的事儿砸了,还怕以后没有好日子过吗?李大才又是一惊,被老爹说激动了,随口说道,砸,一定砸,还要从心底里砸!说着说着,李大才突然从大石头上站起来,瞌睡全没了。

西边的山上,已是夕阳染红了半边天空。这些,老爹看见了,李大才看见了,也许, 一个村子里的人都看见了。

(节选自《短篇小说》2017 年 31 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通过对茶壶特征及诸人对茶壶喜爱程度的相关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九爷制壶手艺的高超。
B.众人先后来观赏那把宝贝茶壶时,九爷聊的都是同样的内容,这使得九爷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即由开始的得意到最终的厌烦。
C.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壶”不仅是一种品茶器具,更是一种代表着传统手艺传承有序的物象,而“砸壶”的出现会导致传统手艺的失传。
D.小说中无论是塑造群体形象,如进山的老板、亲戚等,还是塑造个体形象,如九爷、李大才等,都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引人思考。
【小题2】九爷为什么能制出好茶壶?请结合小说分析原因。
【小题3】小说后半部分有关李大才的情节可否删去?请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作品主题三个方面简要说明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网红即“网络红人”。网红经历了文字时代、图文时代,如今已迈入宽频时代。宽频时代站在图文时代的肩膀上走向了全民直播、全民狂欢。随着4G网络、智能终端无线WIFI 网络的普及,在线直播快速发展,这个涵盖了弹幕、语音、图像等各种形态的新载体,成为一种富内容的社交新形态,给年轻人创造了自我展示的新模式,它一开始就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
从2014年开始,视频直播大行其道,网红开始进入“个性化内容生产”与“定制魅力人格”时代,各大直播平台搭上了宽频时代的顺风车,以富媒体形式圈粉。视频直播的制作门槛大大降低,而在注意力稀缺的年代,呈现丰富性真实性、创意性的内容,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代消遣娱乐的最佳方式,在硬件网络大众焦点的多重助力下,直播越来越成为内容创作的主角,一大批网红闪亮登场。过去在微博上发图文的电商模特们也纷纷开始转移阵地,借助直播方式吸粉。一大批专业的网络平台在近几年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摘编自沈霄《我国网红现象的发展历程) )
材料二:

图1 网红的神形象占比(资料于搜狐平台)

图2 网红的内容传播占比(资料于搜狐平台)
材料三:
如今已进入泛娱乐时代,网红走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身的某种特质在互联网的作用下被网民不断地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刺激、娱乐、臆想、偷窥起哄、看客等心理相契合,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红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就当前的网红现状而言,网红已经不是文字时代的网红了,网红也由曾经的“单打独斗”发展到现在的团队合作。在他们的背后往往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无时无刻不在“密谋”着怎样才能更红。
(摘编自王国华<基于网红现象的多维度分析》)
材料四:
定制魅力人格与个性化内容生产是自媒体时代网红的突出特点,未来是一个强调个性化的时代,不管是哪一类型的网红,怎样的内容生产,一定要具备着鲜明的个人特色,人云亦云只会淹没于浩海烟波。优质、原创内容注定会备受追捧,颜值经济将会逐渐被个性化和趣味性取代,高质量、原创性的内容将成为未来网红市场中稀缺的资源。
(摘编自钟声扬《网红的未来发展趋势》)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时代、图文时代、宽频时代是网红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在如今的宽频时代,网红通过富媒体形式进行圈粉。
B.据材料二可知,美女、电商模特是网红的“形象担当”,占比超过三分之一;领域专家、学者的占比仅为百分之十西。
C.在文字时代、图文时代,想成为网红需要借助传统媒体;而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则不需要借助传统媒体。
D.在未来的网红市场中,颜值经济终将会被取代;而没有创见的内容也将为数不胜数的网络资源所淹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4G网络、智能终端、无线WIFI 网络的普及是网红产生的前提条件,全民直播、全民狂欢则是网红产生的土壤。
B.在线直播是一种涵盖了弹幕、语音、图像等各种形态的新载体和社交新形态,它自诞生之日起就深受年轻人的欢迎 。
C.企业家、创业者的网红身份占比仅有4%,这说明我国对企业家、创业者重视不够,这和万众创业的时代氛围并不符合。
D.网红的内容传播占比中,内容整合的占比达百分之七,这说明进行适当的二次传播也有一定的商业价值。
E. 身处碎片化、泛娱乐时代,人们纷纷将消遣娱乐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通过视频直播呈现的丰富性、真实性、创意性的内容上。
【小题3】在当今社会,你如果想成为网红,应该如何去做?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生事物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共享单车作为新生事物,其两面性正在不断呈现。作为商业模式的新生事物,因为处于风口,所以一方面迅速解决了过往公共自行车试验中量不足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无序投放的问题;作为公共交通的新生事物,共享单车不需要固桩,取车还车,方便快捷,相当程度上分流了公共交通的压力;同时,正因为无序投放和便捷,也造成了乱停乱放的问题,影响市容市貌和道路交通秩序。。
共享单车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因为目前的运营主体是企业,企业要考虑投入与回报的问题,能否有稳定盈利的商业模式,直接决定了运营主体的去留;另一方面,因为共享单车介入了公共服务的领域,只有规范有序,才能健康发展,如果任其混乱,最终必然会让市民和政府都选择用脚投票。共享单车企业如何盈利、政府该如何规范管理,目前都还在摸索之中,需要不断地总结与调整。
对政府来说,面对共享单车,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其对于城市交通出行的意义,将交通部“鼓励发展”“包容审慎”等基本精神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政府确立服务的意识,坚持宜疏不宜堵的基本原则,尽力在设施、路权、政策等方面做好服务,让共享单车企业有更好地发展空间和环境。
在保证设施、路权的基础上,政府的服务只有重点在两个方面发力,才能为未来的监管做好准备。一是要在数据共享上发力,共享单车只是交通的一种形式,只有将共享单车、公交车、出租车、地铁等主要交通数据聚合分析,在此基础上科学规划城市建设、交通配套,才能算出共享单车科学需求并进行调控。二是共享单车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公共服务的功能,政府就需要更大程度上承担起教育引导市民的责任。
权利落地自然秩序井然。思所以乱则治矣,只有把握住大数据的核心,以信用信息为抓手,将共享单车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各司其职,才能形成政府、企业和骑行人共享共治的良好局面,才能有共享单车行业真正的健康发展。若面对新生事物的阶段性乱象,把目前的重点放在了行政管理上面,就极可能导致共享单车企业积极性下降,最后让共享单车逐步自然死亡,成了共输的结局。
和共享单车是个新鲜事物一样,杭州的《促进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是一个新鲜事物。对任何新鲜事物,都不宜全面赞歌或者全面否定,应该包容审慎,允许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地总结中调整、优化,最后形成一个科学、有效、共赢的方法。
(选自《治理共享单车的核心是“共赢”》,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新生事物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的,所以共享单车的两面性正在不断呈现。
B.共享单车解决了过往公共自行车试验中量不足的问题,说明商业模式是成功的。
C.共享单车无序投放给社会带来了很多弊端,因此不能允许共享单车企业再投放。
D.共享单车在分流公共交通压力的同时,也可以对市容和道路交通带来负面影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只要共享单车运营企业有稳定的盈利,共享单车在公共服务领域就会一直存在。
B.既然共享单车介入了公共服务的领域,政府就要对它进行规范,不能任其混乱。
C.共享单车企业如何盈利,政府该如何规范管理,都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
D.就政府而言,面对共享单车,它对城市交通出行的积极意义,是要优先考虑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共享单车,政府应坚持宜疏不宜堵的原则,给共享单车企业好的发展空间。
B.作为未来对共享单车监管的准备,政府应在数据共享和市民的教育引导上发力。
C.政府将共享单车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这对共享单车行业真正的健康发展有利。
D.对于共享单车的现状,若把重点放在行政管理上,车企与政府是共输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