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贾樟柯:吸引我的是好人的尊严
(贾樟柯,业余出身,却是当代艺术电影的领军人物,是第六代导演中的特立独行者。他用他的镜头语言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他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认可。对此,他的回答却是:吸引我的不是黄金的光泽,而是好人的尊严。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
主持人:十年当中你一直在用一些非专业的演员反映生活中经常被所谓的主流电影所忽略的人们,这是一种非常有意识的选择吗?
贾:是一种很自觉的选择,因为我觉得人不能脱离开自己的成长。他们非职业演员对生活有非常深刻的了解。
主持人:你的团队基本上十年都没有变过,特别是你曾经遇到过这么多的困难。除了理想之外,是什么让你们能够这样有凝聚力地相互守望在一起?
贾:最主要一点就是,拍电影它真的是一个特别快乐的工作。我们最快乐的就是选演员和看到他们表演的时候。很多角色我写剧本的时候已经大概知道由谁来演了,都是我的亲朋好友嘛,基本上我觉得他们演得都非常好。因为他相信那个剧本。剧本提供给他的台词,提供给他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情节矛盾,他们在生活里面有对应。只要导演把握得比较好,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演员,都蛮好的。看那些本地的工人或者是本地的女孩子演戏的时候,我会被他们感动,他们那种真挚的表达特别影响我,让我也开始用特别真挚的语言去对待每一个人。
主持人:从你的成长背景看,怎么也不像跟电影特别有缘的那种人。
贾:我本来想考美术学校,然后看完《黄土地》我就决定当导演……那个电影为什么我会特别喜欢?因为我们老家有一半在晋中平原,一半就是黄土地,吕梁山区,从县城骑自行车骑20分钟就进到那个黄土地里面。所以我一看那个电影,看那个漫天的黄土,还有那些人的面孔,我就开始流眼泪。一个女孩在黄河里面打水,打一桶黄水,挑着走的时候,那我真是控制不住。这是一种直接的感受。我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自己的生活。然后我开始考电影学院。
(二十几岁的贾樟柯经过三年的苦苦挣扎,终于有资格成为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旁听生。)
主持人:在大学的时候好像流传你当时用漆写在暖气片上——“宁有种乎”的故事。是什么样的情景让你产生这样的感慨呢?
贾:这个是误传。可能有过这样的表白吧,不一定是写在墙上的。我觉得还是中国电影给我的一种刺激。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每个星期看两部国产新片。看了两年电影之后你会发现,所有的国产电影跟我个人的生活,没有任何关系。我不知道它在讲什么东西。就是说,真实的中国人的生活,在荧幕上确实没有得到展现,这让人有一种很不公平的感觉。那个时候,我就会觉得,自己应该去做电影,把我自己看到的、经历过的拍出来。
主持人:从《小武》开始,你的片子也在国际上陆续获奖,外国影评人评价你是当代中国最富洞察力的记者,但是在国内基本上是没有观众的。对此你是什么样的感受?
贾:一开始并没有太多的感受,还沉醉在所谓的成功的快乐里面,但是短暂的快乐过后,就是很深的孤独感,一种空洞的感觉。最强烈就是从影展坐飞机降落,从机场回家的时候,就觉得回到自己的土地,那个工作反而结束了。工作都在国外。自己变得好像跟这个文化没有任何关系。这种感觉是特别痛苦的。
《世界》是我第一部能够在国内公演的影片,喜悦感是很强的,但同时也有很多感激、感慨在里面。那天在首映式上看到下面那么多朋友,都是帮过我的人,其实大家没什么交情,偶尔通通电话而已,我就觉得特别感激。我忍不住就哭了。
主持人:有论调,说凡是反映一些生活中比较负面的一些东西,通常会得到海外影评人高度的赞赏,所以说是不是中国有很多独立的电影人在国内没有钱拍这些大片,于是就专门拍一些我们生活中所谓不太好的一面,去拿给国外的影评人得奖?
贾:这种评论从80年代就一直有。最近我还看网上有一个年轻的导演说要警惕贾樟,说他在出卖我们的苦难。这种误解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从艺术史或者文学史的角度来看,人类这么多年的文学里面基本上重要的作品都是讲人的苦难。我非常欣赏一句话,我忘了是刘震云还是刘恒,曾经在谈到鲁迅作品的时候说,鲁迅作品中的黑暗点燃了我的黑暗——点亮了我的黑暗。我觉得艺术有这样一种作用。当你从艺术里看到一个普遍的困境的时候,最起码人会不孤独,会觉得,我个人的困境其实是一个群体性的困境。它会帮助人走出这个困境。
(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贾樟柯以独特的视角,用自己的镜头语言讲述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和遭遇。他的作品一搬上荧屏就被国内外高度认可。
B.贾樟柯不仅是导演,还是编剧。他自写自导,剧中人物是以身边的人们为原型,情节矛盾和台词设置也源于这些普通人的生活。
C.贾樟柯在具体的电影制作中,创作的剧本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认为导演把握好,演员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的都可以演得好。
D.电影《黄土地》里展现的黄土高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使贾樟柯第一次看到来了自己的生活,他很感动,激发了他的导演梦。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贾樟柯有意识地选择非专业演员演绎生活中的普通人,他认为那些非专业演员对生活有深刻的了解,他们的真挚表达有感染力。
B.贾樟柯和他的团队,为了理想,把拍电影当作特别快乐的工作。他们互相守望在一起,经受住了困难的考验,很有凝聚力。
C.上大学时的贾樟柯觉得当时的中国电影没有展现真实的中国人的生活,他觉得不公平,决心要把他自己的真实生活制作成电影。
D.贾樟柯的电影虽在国际上陆续获奖,可在国内基本上没有观众,他深感孤独和空虚。就连《世界》在国内公映时,也是这样的感受。
E. 贾樟柯认为艺术里反映的困境多是群体性的困境,有着普遍性,它会让处在困境中的人们不感到孤独,这会帮他们走出困境。
【小题3】贾樟柯献身电影事业,认为吸引他的是好人的品质,这是一种情怀。这里的“好人”是指哪类人?他在电影制作中是如何体现这一品质的?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0 12:33: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顶的蓝花花

李雪峰

①小时候,我是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因为身体太虚弱,三岁时,别的孩子都可以奔跑着捉蝴蝶、猴子一样灵活地爬树了,但我什么也不能做,走上十几步就双腿发软,胸脯像风箱一样剧烈地起伏不止。

②每当其他的孩子们在欢快地嬉戏、玩耍时,我则一个人远远地坐在我家篱笆扎成的院子里,满眼羡慕地静静望着他们,我真想同他们一样,猫着腰,跑得那么快,突然一下子就能捕到落在篱笆上那些牵牛花丛中的漂亮蝴蝶,也真想同他们一样,在村子里疯来疯去,粘得满身都是泥点,额头上痛痛快快冒满了晶晶亮亮的汗珠,但是我不能,就是一两次的奔跑,也是在梦里和妈妈的背上。

③妈妈曾背着我去过不少的医院,镇上的、县上的、省里的,我们买回了一堆一堆的药,哄我服了,但并没有效果。后来,一位老中医给我把脉开了药,说这草药至少要服一年左右。每次熬完药,妈妈便把药渣倒在一个小竹篮里,然后就上后山鹰爪崖去,我知道妈妈是去往山上倒药渣,我们这里有一种民间的说法,说是如果能把药渣倒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么病人的药就特别有效应,服一次药病就会轻一分了。

④妈妈说:“我把药渣倒在鹰爪崖的崖顶了,我们的药会有效的。只要你喝,终有一天你会好的。等你能跟别的孩子那样走路了,妈妈就带你上鹰爪崖去。

⑤那一年秋天,阴雨连绵,连续半个月都是漫天淅淅沥沥的小雨,连我家屋檐下的台阶上都因为潮湿而冒出了几枚嫩草黄色的小蘑菇。那天上午,母亲戴上一顶竹笠,披上一片塑料布便提着满满一竹篮的药渣上山了。但直到天黑透了仍然没见母亲回来。父亲和乡邻们担心是坡陡路滑母亲可能出意外了,于是就打着火把分头上山寻找,但直到半夜也没找到我的母亲,家里人忧愁得一夜都没睡觉,都料定母亲可能再也回不来了,全家唉声叹气了一夜,流了一夜的泪。但第二天一清早,母亲却跌跌撞撞回来了,她浑身被雨水打湿透了,一条腿也跛了,回到家里就病倒了,额头烫得炙手,嘴里一个劲儿地呻吟不止。两天后母亲才渐渐苏醒了,母亲告诉我们说,雨下得太久,山上发生泥石流了,石块乱滚,许多小树都被砸断了,母亲躲在一个小山洞里,第二天清早才爬着回来的。

⑥将近五岁的时候,我的病奇迹般地痊愈了,我开始能跑着追逐草丛里的蚱蜢,能和村里的孩子一起在田野间疯跑了,我成了一个快乐而健康的孩子,而母亲却因为那年淋的一夜大雨,而从此落下了一个难以治愈的风湿关节炎病,每到阴雨或天寒时节,她都疼得走不成路,整夜整夜地在床上辗转反侧呻吟不止。

⑦十八岁的那年春天,我告诉母亲我要爬一次屋后的鹰爪崖了,母亲笑着看着我健壮又有力的身材说:“爬吧,爬上鹰爪崖你就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大啦。”母亲说,这些年我因为关节炎再也爬不上那鹰爪崖了,你爬上鹰爪崖顶时,替我看看崖顶大石后面的那一小块平地上的蓝花还有没有,那不知是一种什么花,花瓣很小,但却蓝得透明,蓝得真好看。那年我去倒药渣时只有三两棵,我怕我倒的那些药渣会把它们毒坏的。

⑧我从清晨开始爬,爬得气喘吁吁满身酸困,直到临近中午时才终于爬到了鹰爪崖的峰,在那块大石头的后面,我看见了一片海蓝色的花丛,约有十几个平方大,那蓝蓝得那么澄澈、那么晶莹,简直就和头顶天空的蓝色一样,就和海洋里那种深邃的蓝色一样,那是我平生看见的最美的一种蓝。我伏下腰去,用手拨开那密密的叶丛,看见叶丛下是厚厚的、黑黝黝的一层腐质,那腐质浓郁、清香,我想这或许就是妈妈倒的药渣腐化的吧。

⑨下山时,我采撷了一大把那里的蓝花花,这是我第一次给母亲送花,我要告诉母亲的是:每一个母亲都是一片肥沃的泥土,母爱有多少,泥土就有多肥,泥土上绽出的花就有多么漂亮、多么的美。

【小题1】文章开头两段详细描写别的孩子捉蝴蝶、爬树、疯跑,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小题2】分析第④段母亲的语言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下列对第⑤段的写作特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台阶上冒出几枚小蘑菇的细节表明下雨之久,天气潮湿。
B.母亲戴竹笠披塑料布出门,使回家时浑身湿透更为可信。
C.母亲上山倒药渣是“我”治愈的关键,所以这一段详写。
D.从众人寻找不到,到母亲回家道出原委,叙述一波三折。
【小题4】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赏析最后两段中有关蓝花花的文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家国往事 诗词人生
高毅哲
如今的中国,可以把古典诗词和个人命运起伏结合得如此震撼人心的人,或许除了叶嘉莹,很难找出第二个了。有人用一句话概括她一生的追求:“九畹兰滋,乐做诗词传灯人。”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在察院胡同祖宅里,在家学氛围下,叶嘉莹完成了诗词的启蒙,诗词功底日渐扎实。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她进入了辅仁大学。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叶嘉莹听课时常常极力心追手写,生怕遗漏了老师学问之精要。
叶嘉莹跟从顾随6年,与顾随结下深厚情谊。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顾随生前没有留下一本著作。叶嘉莹上世纪70年代回国以后,整理出版了40余万字的《顾随文集》,并将她在顾随课堂上记下的八大本笔记,全部交给了顾随的女儿整理成《驼庵诗话》,所得版税,全部给予先生女儿。
在去国外之前,叶嘉莹对文学理论并没有很大兴趣,她认为,和充满灵动内容的诗词相比,文学理论实在太过枯燥。然而,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后,却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叶嘉莹兴趣大增,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 的古典诗词。
熊烨是叶嘉莹的2010级博士生。彼时他在南方一所大学本科读法律,正处于失落和迷茫中,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叶嘉莹讲课的节目,立刻被深深吸引。“叶先生的授课融入了她切实的人生体验,这是最打动我的。”熊烨说。
来到南开之后,他才逐渐了解到叶嘉莹诗词极富魅力的另一层原因。
1948年3月,在北平教书的叶嘉莹南下上海和在国民党海军任职的未婚夫结婚。1948年11月,叶嘉莹和家人从上海来到台湾;在白色恐怖中,丈夫被怀疑是“匪谍”,在监狱一关就是3年,连她自己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也被抓到警察局关了一段时间。被放出后,叶嘉莹没了工作,只好投奔丈夫的姐姐。没有房间可住,她就在走廊上打地铺,很早就要爬起来收拾干净;为了避免孩子打扰主人午休,她只能出去,在烈日之下抱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在树荫底下徘徊。
叶嘉莹不愿麻烦别人,她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排解方式。“不得于心者,固不能笔之于手”。这句看似普通的话,不仅是叶嘉莹的自白,更是点出了她诗词生涯的魅力根源。
此后几十年间,她著作等身,成为享誉国际的大家。她提出的词学中“弱德之美”的学说,在如今的众多研究者看来,用来描述她本人十分恰当。这种观点认为,凡被词评家们所称述为“低徊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好词,其美感之品质都是属于一种弱德之美。而叶嘉莹一生的经历无疑都成了这种美学的最好注脚。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她坚信,中国诗词只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才能开出最美的花。
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天津师范大学的学生徐晓莉听说南开大学中文系来了一位讲课很好的女老师,便前来听讲。“在课堂上,叶嘉莹就是一个强大磁场的磁心。”徐晓莉回忆,“她从不拿讲稿,却常常从右向左,竖版繁体在黑板上默写出古人的大段诗词文句。她讲一口纯正亲切的北京乡音,而她深厚的古典修养和融贯中西的浩瀚学识,以及恰切精当的举喻与解说,让我们倾倒,耳目全新,惊叹不已。”如今已经退休的她,有空便在家里放起叶嘉莹的讲课录音,犹如别人听京剧、听相声一般。
叶嘉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叶嘉莹说,她的一生,除了回国教书是她自己的选择,她从来没有对命运做出过主动的选择。你落到什么地方,不是你能掌握的,“可是不管命运把我抛到哪里,我都愿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做好”。
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人们往往惊诧于她旺盛的精力。当她年过八旬以后,依然常常一个人拖着行李箱辗转于旅途。每次回国,她都要带回大批成箱的材料。每逢上讲台,她常常一站两个小时,神采飞扬,奋笔疾书,连水都很少喝上一口。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顾随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当年的叶嘉莹记住了这句话,却没有多想其中的意义。而当经历了一生的忧苦不幸,她早已找到答案。
(《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号迦陵,20世纪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1966年赴美,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970年,获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开始赴国内讲学。著有《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等。叶嘉莹说:“我是在忧患中走过来的。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②《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种植秋兰、芳蕙比喻培养人才。
③佛教称佛法能像明灯一样照亮世界,指引迷途,所以用“传灯”比喻传授佛法。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叶嘉莹一生“诗词传灯”的具体内容是把不懂诗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牵引到古典诗词的世界,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得以继承和发扬。
B.从忧患中走过来的叶嘉莹,一生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研读、讲学70余年而不倦,是传承文化的责任使然。
C.叶嘉莹接触到诠释学等西方文学理论后,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这进一步激发了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
D.叶嘉莹回国教书的目的是要完成两件事:一件是整理出版当年顾随先生的讲课,另一件是托人吟诵录制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
【小题2】传记中多次插入细节描写,对细节描写的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体现了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如熊烨对自己转换专业拜师先生门下的回忆,表现了叶嘉莹对诗词的热爱及其诗词讲授产生的巨大感召力。
B.体现了人物不慕荣利。如叶嘉莹整理出版《顾随文集》,将课堂笔记交给顾随女儿,所得版税全部给予先生女儿。
C.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饱满。如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徐晓莉回忆昔日听课的细节,表现了徐晓莉听课的专注。
D.体现了传记典型性、代表性的特点,如八旬后仍奔走国内外驻守讲台不辞劳累等,既表现了她在诗词研究上的成就,又表现了她性情上的坚毅、矢志如一的特点。
E. 表现人物的随波逐流。如叶嘉莹从北京到上海,从上海到台湾,从来没有对命运做出过主动的选择。
【小题3】叶嘉莹成为享誉中外的古典诗词研究大师,哪些因素促成了她的成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小说是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的艺术。戏剧与小说有着不同的艺术规定性和基本风貌。

小说故事的时间、地点的变更完全没有限制,于是情节可以有大的容量;而戏剧是将事件的发生直接呈现在舞台上,作家对故事情节的支配必须受到舞台演出的限制,追求情节单纯集中,不枝不蔓。西方经典戏剧理论“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只允许有一个故事线索,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天,必须只有一个地点。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小说的媒介是语言,以叙述为主,诉诸读者的智力和想象;而戏剧的媒介则是演员的肢体和言语,以直观展示为主,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演员不能像小说那样插入作者的叙述、描写、观感、议论。高尔基在《论剧本》中说:“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的提示。”叙述与展示的不同带来的另一个区别是:小说倾向于表现过去时,而戏剧则表现现在进行时。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说:“任何叙述形式都趋向过去已发生而现在结束了的事件,那么戏剧的具体性正是发生在永恒的现在时态中,不是彼时彼地,而是此时此地。”所以,戏剧中表现过去发生的事件往往比较棘手,以前多靠人物的叙述回顾。

小说的故事是提供给私人阅读的,阅读的方式可以完全自由,情绪也可以随意调节,但是观众走进剧场看一出戏的情形则不同,它是一种集体欣赏。戏剧的故事必须一开始就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且要维持这个兴趣到戏剧的终结。如果观众感觉乏味,难免随时离场,这会影响戏剧演出的效果。情绪效果的限制要求戏剧故事必须加快情节发展的节奏,且保持情节的张力和变化,这就需要戏剧中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英国威廉·阿契尔在其《剧作法》中说:“我们可以称戏剧是一种激变的艺术,就像小说是一种渐变的艺术一样,正是这种发展进程的缓慢性,使一部典型的小说有别于一个典型的剧本。”

戏剧与小说各有其基本艺术特质与形态,但两者并非“老死不相往来”。契诃夫的剧本《海鸥》背离了当时普遍接受的“戏剧法则”,追求戏剧事件的生活化和剧本的内在抒情性。虽遭指责,但这种崭新艺术促发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舞台导表演体系的变革。众多小说家融入了戏剧的“动作”、“冲突”、“悬念”等技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创作出了众多的优秀作品。

(摘编自陈军《论戏剧与小说的文体区别及沟通》)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有舞台演出的时空限制,西方经典戏剧理论“三一律”对此作出严格规定。
B.与戏剧借助演员肢体、言语的直观展示相比较,小说借助智力和想象更加自由。
C.戏剧为了持续引发观众的兴趣,就必须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
D.契诃夫的剧本《海鸥》遭到指责是因为作品挑战了当时根深蒂固的"戏剧法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时空限制、媒介形式、欣赏方式三个维度分析了小说与戏剧的不同形态。
B.文章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用以突出戏剧与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的基本差异。
C.文章运用了引证的论证手法,名人的这些精辟论述为作者的观点增加了权威性。
D.文章以艺术总是交融发展为前提,举例论证了小说与戏剧可以互相借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作家跟小说家相比,进行剧本创作时不能天马行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B.小说只能表现已经发生了的历史事件,而戏剧则表现的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
C.小说的私人阅读方式和阅读时情绪的可调性决定了小说的情节发展进程的缓慢性。
D.戏剧的“小说化”,小说的“戏剧化”不失为推动戏剧与小说向前发展的好思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忆梦乐安河
查长发
离开家乡乐平几十年了,家乡的风土人情、人文地貌常在梦中萦绕,乐安河是其中最深刻的回忆之一。
在那个物质匮乏、没有电脑,电视都是稀罕物品的年代,每到夏天,我们那些男孩子最向往的事情就是下课后去乐安河游泳,玩耍。那时的乐安河水清澈洁净,水上渔民们一般都直接舀河水做饭,泡茶。孩子们在水中游泳的时候经常有成群的小鱼轻啄皮肤,痒痒的微痛,带给孩子们的是欢快的笑声。竹筏上数只鸬鹚一会儿潜入水中,叼上还活蹦鲜跳的鱼,渔民收了鸬鹚叼上的大鱼后会喂鸬鹚吃点小鱼小虾作为酬劳,得了酬劳的鸬鹚更加卖力地潜入水中叼鱼。晚霞的余晖落在鱼鹰、竹筏、河面的微波和渔民的皱纹间,祥和美丽的场景也纳入顽童的眼中,成了一生难忘的记忆。
暑假期间,我们会托人到医院弄几个口罩,拆开口罩,用两个竹条弯曲后扎紧口罩的四个角,一个小网就成了,再在网中绑几块肉骨头,或者潜入河底捞几个河蚌绑在网中间,把网从木排的缝隙中放入水中,等几分钟就提上来,基本上网网都有收获,一般都是小鱼小虾。在平均每人每月只有4两猪肉吃的那个年代,这些小鱼小虾是相当馋人的美味了。
乐安河流经乐平县城的那一段,水流平缓,汩汩地由东向西。河的北面是颇具江南风韵的乐平县城,南面是以种植蔬菜闻名的民风强悍的乡村。北面的民居错落有致,大都是砖木结构,中间是厅堂、天井,两厢是卧室。南面一畦畦蔬菜地郁郁葱葱,间或沙洲上有成片的桑树林,紫红的桑椹在河风中招摇,极诱惑馋嘴娃们的食欲,以至到现在,我的记忆中没有比桑椹更好吃的水果了。江西民间流传的说法:景德镇的瓷器不用挑,乐平的女子不用拣。娉娉婷婷的乐平女子,在岸边流连,不失为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乐安河那时还没有钢筋水泥建筑的桥梁,横亘在河面的是一座浮桥,20几个木质船型的仓被巨大的铁锚定位在河面,上面铺上木板,浮桥上专门铺设了汽车轨道,行走在桥面,每有重型卡车通过,浮桥起伏升降,给行人的感觉就像坐升降电梯一样。有些性急贪玩的男孩子走到桥中间就按捺不住玩水的冲动,把衣物往同伴手上一塞,从浮桥上扎入水中,水性好的男孩子一个猛子可以潜游出四、五十米远。遇到浮桥“开关”的时候,即使比较腼腆的男孩子也大都选择从浮桥中间跳水游到南岸的沙滩上。因浮桥高度有限,平时只能通过小舢板、竹筏之类。每天上午、下午规定时间开启浮桥,通常有半小时到一小时的“开关”时间,工人把浮桥开启一个大约20米宽的口子,比较高大的船只都扯起风帆,鱼贯通过,那场面让人想起“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词句。有些调皮的男孩子会趁船工忙碌之际,爬上船头船尾,从船上跳水下来。或许是担心把船面弄得湿漉漉的,船工一般不喜欢孩子爬他的船上跳水,通常是船工在船头赶孩子,船尾又爬上几个在玩跳台跳水,有喜欢跳花样的,翻筋斗跳入水中,不会跳花样的,捏住鼻子跳“冰棍”(捏住鼻子垂直跳入水中),夕阳照在被晒得黑黝黝光滑如缎的孩子们的皮肤上,飞溅的水珠仿佛在彰显少年的活力。
如果说下午的乐安河是孩子们戏水的乐园,清晨的乐安河则是婶婶、阿姨、婆婆们的天下。妇女们最喜欢到木排上洗衣服,应该是嫌近岸的水不够清澈,不管是脚步轻盈的年轻妇女,还是体型壮硕的中年大婶,甚至步履蹒跚的小脚老太,都毫不畏惧走木排的危险,戏踩散落的独木,蔑视滑溜的青苔,无暇欣赏河畔的金柳,也无意陶醉波光里的艳影,挽一篮衣服,向水更清处漫溯。在离岸最远的木排尽头,少妇灵活的腰肢一扭,像渔民撒网般把绣着鸳鸯的花被单洒在水面,一抻几荡,被单像旦角的长袖在水中扭捏袅娜,洗净一周的尘灰,再伴少妇旖旎的甜梦。白皙的手臂上下挥舞,阵阵捣衣声夹杂着洗衣妇调侃的笑声,传出很远,很远……
打断忆梦的是来自故乡令人心碎的消息,铜矿、发电厂、煤矿的污染水肆无忌惮地侵入美丽的乐安河,淘金、挖沙者给少女般美丽的身躯挖出一个个恐怖的坑穴。美丽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江南名河,转瞬间成了饱经蹂躏、满目疮痍的麻风患者!梦醒时分,远在外地的游子禁不住呼吁:救救乐安河,救救赣东北人民的母亲河!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用简明的叙述交代了乐安河在作者心中是多么重要,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乡情。
B.作者梦中的乐安河,河水清澈洁净,河下鱼虾成群,河的南面民风强悍,河岸边流连的女子是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C.作者写男孩子们趁船工忙碌之际,不听船工劝阻,在船上玩跳水,是为了突出这些男孩子的调皮和顽劣。
D.文章最后一段用比拟、比喻等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乐安河饱经蹂躏的惨状,呼吁人们尽快行动起来,救救乐安河。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
【小题3】本文富有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语言的角度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