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 头
冯骥才
黑头是条好狗,但不是那种常说的舍命救主的忠犬、义犬,这是一条除了它再没有第二条的狗。
黑头是条菜狗——那模样太丑,说它都怕脏了舌头!不光人见人嫌,野狗们也不搭理它。 
北大关隆昌海货店里一位老伙计商大爷,在这里干了一辈子,如今六十多岁,称得上这店里的元老。他见黑头皮包骨头,瘦得可怜,时不时便叫小伙计扔块鱼头给它。狗吃肉不吃鱼,但这小崽子却领商大爷的情,就是不吃也咬上几口,再朝商大爷叫两声,摇摇尾巴走开。这叫商大爷动了心。日子一久,有了交情,模样丑不丑也就不碍事了。    
一天商大爷下班回家,这小崽子竟跟在他后边,距离拉得不近不远,也不出声,直送他到家门口。第二天照样如此,一连三天,商大爷明白这小崽子的心思,回到家把院门一敞说:“进来吧,我养你了。”黑头就成了商家的一员。
商大爷很快把黑头喂得壮了起来。它很少叫,商大爷明白,咬人的狗都不叫,所以从不叫它出门。即便它不咬人,也怕它吓着人。
其实黑头很懂人事,它好像知道自己模样凶,决不出院门,也决不进房门。整天守在院门里,房门外。每有客人来串门,它必趴下,把半张脸埋在前爪后边,不叫人看,怕吓着人,耳朵却竖着,眼睛睁得挺圆。决不像那种好逞能的家犬,一来人就咋呼半天。可是一天半夜有个贼翻墙进院,它扑过去几下就把那贼制伏。
商大爷常说黑头这东西有报恩之心,懂事,知道怎么“做事”。商大爷讲礼讲面、讲规矩、讲分寸,这狗合他的性情,所以叫他喜欢。只要别人夸赞他的黑头,商大爷必眉开眼笑,好像人家夸他孩子。
可是,一次黑头惹了祸,而且是大祸。
那些天,商大爷家西边的厢房落架翻修,请一帮泥瓦匠和木工,里里外外忙活。他家平时客人不多,黑头没见过这场面,如临大敌,浑身的毛全竖起来。但又不能出头露面吓着人,便天天猫在东屋前,连盹儿也不敢打。待到上梁那天,商大爷请人把大梁抬上去摆正,跟着放一大挂雷子鞭,立时引来一群外边看热闹的孩子连喊带叫,拥了进来。
黑头以为出了事,突然腾身蹿跃出来,孩子们一见这黑头吓得转身就跑。外边的往里拥,里边的往外挤,在门里门外混成一团,跟着就听见孩子又叫又哭。
商大爷跑过去一瞧,一个邻居家的男孩儿被挤倒,脑袋撞上石头门墩,开了口子冒出血来。邻居家大人赶来一看不高兴了,迎面给商大爷来了两句:“使狗吓唬人——什么人?”
商大爷是讲礼讲面的人,自己缺理,人家话不好听,也得受着。一边叫家里人陪着孩子去瞧大夫,一边回到院里安顿受了惊扰的修房的人。
这时,他扭头一眼瞧见黑头,心火冒起,拾起一根杆子两步过去,给黑头狠狠一杆子,骂道:“畜生就是畜生,我一辈子和人好礼好面,你把我面子丢尽了!”
黑头站那儿没动,两眼直盯着商大爷看着,忽然转身夺门而去,一溜烟儿就跑没了。商大爷把杆子一扔说:“滚吧,打今儿别再回来,原本不说是一条丧家犬吗?”
黑头真的没再回来。几天过去,商大爷心里觉得好像缺点什么,嘴里不说,却忍不住总到门外张望一下。这畜生真的一去不回头了吗?
又过了两天,房顶开始上泥铺瓦。黑头忽然出现在门口。这时候,商大爷去上班了,工人都盯着手里的活,谁也没注意到它。
黑头两眼扫一下院子,看见中间有一堆和好的稀泥,突然它腿一使劲,朝那堆稀泥猛冲过去,“噗”地一头扎进泥里,用劲过猛,只剩下后腿和尾巴留在外边。
待商大爷下晌回来,工人收工时,有人发现这泥里毛糊糊的东西,拉出来一看,大惊失色,原来是黑头,早断了气,身子都有点发硬了。它怎么死在这儿?什么时候死的呢?是邻居家弄死后塞在这儿的吗?
大伙猜了半天,说了半天,谁也说不清楚。半天没说话的商大爷的一句话把这事说明白了:“我明白它,它比我还要面子,它这是自我了结。”随后又感慨地说:“唉,死还是要死在自己家里。”
(选自2015年第4期《收获》)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条除了它再没第二条的狗”指黑头很丑,没有比它更丑的狗,另外它也不像其它的狗一样舍命救主。
B.商大爷最终收留了黑头,是因为黑头总是跟着商大爷,商大爷无奈之下只好收留了它,这也反映了商大爷仁慈的一面。
C.商大爷一气之下将黑头赶出了家门,主要是因为黑头伤了他的面子,但事过之后,他又为自己的行动而懊悔、自责。
D.小说语言朴实又不乏辛辣,取材于日常生活,着眼于人生道理,以狗喻人,讽刺了当世不知恩图报的现象。
【小题2】小说多处运用到对比手法,请举例说明对比手法的作用。
【小题3】商大爷说“它比我还要面子”,你如何看待商大爷的好面子?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5 11:10: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场出现了三股大的文化潮流:一是“国学热”。在经济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人们的精神需求相应而生,社会大众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情被重新点燃。二是关注现实的影视作品受到大众追捧。三是网络游戏悄然诞生。上述三者以“国学热”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但如果从大众消费文化的角度来看,后者才是最大的赢家,它经过10多年发展,时至今日仍然处于上升趋势。网络文学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诞生和成长起来的。
②网络文学年轻的作者们刚刚走出校门,甚至仍然在读,他们涉世未深,缺乏社会阅历,几乎未接受过写作训练,对文学的理解和认知亦处在懵懂阶段。然而,他们热情好学,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熟悉网络虚拟环境;他们思想活跃,在线编写故事毫无心理羁绊。他们占据的时空优势和读者优势是传统作家所缺乏的,读者喜欢是他们写作的动力和唯一目的。由于作者读者是同代人,人生经历与感受容易产生共鸣,网络文学的读写现场迅速形成并日渐扩大,新的文化标识和偶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国学热”和“在线游戏”成为网络文学两个重要的文化基因或许是一种偶然,但其促使一代人文化消费范式的形成实是一种必然。
③网络作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联系首先是在审美上的高度认同,其次是在形式、内容上的直接借鉴和翻写、延伸,再次是打破时空限制赋予历史以现代想象。在男性向写作和女性向写作中,这一关系又显示出不同的特点,男性向写作多取其意蕴,女性向写作则取其形态。
④网络文学极少有效仿现代文学之作,取法古人的却比比皆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文学经典往往都曾流行于民间大众当中,书场、茶舍是其生根发芽的场所。网络文学通过网络辽阔的虚拟空间,实现了与大众的心灵契合与对接,在这一点上网络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存续有相通之处。
⑤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夹叙夹议,对历史人物心理活动的大胆推测,其借古论今的演绎技法继承了古代话本小说的叙事传统。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孙晓的《英雄志》、打眼的《黄金瞳》等,无不承袭古人智慧,而又具有现代视野。树下野狐的《云海仙踪》则直接脱胎于《白蛇传》。
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网络文学作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宝藏,逐渐与中国古典文学建立了特殊关系,从《后宫甄嬛传》《悟空传》等网络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但网络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继承与发扬,到目前为止仍然是零散而浅显的,表象化的成分居多,真正吸取精髓、发扬光大的作品只是凤毛麟角。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热”的出现,表明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精神需求不断提高、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情已再次被点燃。
B.“国学热”虽然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但它最终不是最大的赢家,最大的赢家是悄然诞生的网络游戏。
C.网络游戏经过10多年的发展,时至今日仍然处于上升趋势,这是网络文学诞生和成长的文化背景。
D.网络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继承和发扬是零散而浅显的,真正吸取精髓、发扬光大的网络作品很少。
【小题2】(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传至今的我国古代文学经典往往都曾流行于民间大众之中,而网络文学通过网络虚拟空间,实现了与大众的心灵契合与对接。
B.作者在第⑤段中列举作家作品,意在说明网络文学作者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古典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
C.网络文学的读写现场迅速形成并日渐扩大、新的文化标识和偶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其原因是作者与读者的人生经历、感受相同或相似。
D.随着“国学热”的兴起,网络文学作家努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寻找宝藏,吸取精华,逐渐与中国古典文学建立了特殊关系。
【小题3】(小题3)网络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继承体现在哪些地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担个日头回家
帕蒂古丽
我和弟弟抬着一塑料桶柴油,追着日头往西边赶。日头矮矮的,从弟弟的棉帽上,滚到他窄溜溜的肩上。
赶累了,弟弟蹲下来,把担子的一头撂在雪地上。日头从弟弟斜下去的担子那头,滚到了雪丘背后,像一个茸茸的毛线球,被几棵野柳拦住,在野柳枝挂了一下,就一骨碌扎进了雪窝子里,拦也拦不住。
家里的油灯,已经有几个月不亮了,就等着柴油点灯。
桶底最后一点柴油,被爹爹滴进了马灯里,只在夜里去羊圈看分娩的母羊时,才点一小会儿,然后又很快地被爹爹吹灭。他说,夜里没有了煤油灯,就等于没有了眼睛。
我们在太阳收回洒在雪窝子里的最后一点碎光前,抢着走完了一半的路程。弟弟回头朝我看了一眼,撂下担子的那头说:"姐,我的腿累累的,没有力气。"他乞求地把眼光投向不远处一丛灰白色的树窝子,那里是魏家庄。
爹爹带着我和弟弟住过魏家庄魏皮匠家。我给弟弟打气:"我们晚上就住到魏皮匠,再加把劲!"弟弟使劲点点头,然后蹲下身去,抬起了柴油桶。
迎接我们的是魏皮匠家的狗,它叫了几声,过来嗅嗅我和弟弟,围着柴油桶转了一圈,甩甩尾巴走开了。
魏皮匠最小的儿子一掀棉门帘走出来,从屋内带出一股热热的雾气,我闻得出那时揪面的葱蒜味道。魏皮匠家装了电灯,照得屋里明晃晃的,像是白天。
吃饱了肚子,弟弟央求魏老九:"夜里我们到院子里捉迷藏。"
魏老九笑笑,摸摸弟弟的头:"捉迷藏鞋子会湿掉,明天一早就赶不成路了。"
魏老九打开了一个电匣子,里面黑白的小人都是活动的,会唱会跳。我们对着那些个活动的小人傻坐了半个晚上。
夜里弟弟爬进了被窝还在嘟哝:"黑匣子那么好看,难怪九哥不跟我们捉迷藏。"
我拍拍弟弟的脑袋:"睡一觉,日头就出来了"。
早上睁开眼睛,日头明晃晃地趴在窗户上,探着头在催我们上路。
魏老九已经从锅里捡出热腾腾的玉米面馒头端到桌上。我和弟弟抹了把脸,一人捧了一个热馒头,就去找昨晚放在门背后抬柴油的木担子。魏老九冲我们笑笑,自个儿提起柴油桶子,一掀门帘,大步跨到了院子里。
我提了担子,拉着弟弟,一路追着魏老九在雪地里踩出的大脚窝跑。等我和弟弟把馒头丢进了肚子,魏老九的身影在很远的地方晃动着,只有一个小麻雀那么大。
我们在一片坟地里追上了魏老九。他立在坟地中间的雪路上等我们,见我们呼着热腾腾的白哈气跑上来,就弓下身子冲我们笑。
"过了那片坟地就是运河,从结冰的运河上走过去,大梁坡村就不远了"。顺着魏老九手指的地方看过去,能看村口的那棵老榆树。
魏老九停在原地不走了,他看着我们抬着油桶走出坟地老远,还立在坟地中间朝这边招手。直到我们下了运河堤坝,从冰面上一边走一边滑到了对岸,魏老九的影子才往回去的方向慢慢移动。
弟弟说:"九哥有小匣子,就不捉迷藏了,鞋子也不会湿掉了。姐姐,我喜欢鞋子湿掉,夜里爹爹帮着我们烤。"其实我心里头也这么想,弟弟走在前面,看不见我点头。
"姐姐,昨个天黑我们经过了那个坟地了吗?"
"黑地有黑地的好处,黑地里,坟头也只是些矮矮的雪丘,没啥了不起。"我哄弟弟。
弟弟说:"我们朝着村庄走,日头也跟着我们回大梁坡,姐姐,日头肯定欢喜呆在大梁坡,不欢喜呆在魏家庄。"
"嗯。昨天我们快走到魏家庄,日头就藏进雪地里了。魏家庄有电灯,我们村没有,我们村有日头就行。"我应着声,换了个肩膀,日头从担子的左边移到了右边。
"对,日头出来,我们就去放羊,等日头睡了,我们就捉迷藏。"弟弟在前面看着那棵老榆树一路小跑。我在后面护着柴油桶,它是我们担在担子上的日头,我生怕弟弟把它摇落了。
我跟弟弟说:"走稳了,咱们把日头担回家去。"
弟弟把小肩耸得高高的,冻得通红的手一甩一甩的。我在后面嘻嘻地笑,日头在担子上也乐得一颠一颠的。
(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的作用。
【小题2】文中的“弟弟”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为什么多次写到“捉迷藏”?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日头”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白兰瓜
毕淑敏
①听说我要西行,所有朋友第一个反应都是:“你可以吃到白兰瓜了!”
②北京的街头也常见到白兰瓜,并不白,像个磕碰过的篮球,也不甜,带有青草的气息。不 过,这并不影响我对白兰瓜的仰慕希冀之情。
③兰州果真是白兰瓜的大本营,十步之内,必有瓜阵。刀锋倾斜着刺入,浓郁的香气沿着刀 柄湍湍流出,光闻着,就知道同北京街头的不同。每人抢一块,吞进嘴里,像喝粥似的往下咽。
④向导笑眯眯地看着大家的贪婪,很为家乡的特产自豪。有人言传了:“闹了半天,白兰瓜 也不过如此嘛!真是空有其名!”向导的脸色难看了,忙解释:“今年雨水多„„”平心而论,白兰 瓜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闻着还可以,尝尝却不甜。
⑤一路西行,哪里都要款待白兰瓜。刚开始还心想兰州的瓜不甜,别处的可能甜,然而总是 失望,哪儿的白兰瓜都不甜。后来就连尝的兴趣也没有了,除非渴极了,拿它顶水喝。辜负了我 的信任与渴望的白兰瓜啊!
⑥“到嘉峪关就有好瓜吃了,那儿正在举办瓜节。”向导为大家打气。
⑦只知道嘉峪关是长城的一端,不知道它还是瓜的盛市。西北各省市的瓜,像陨石雨似的降 落在小城,满载的瓜车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入。前面一个急转弯,几个硕大的甜瓜被车甩了下来, 摔碎的瓜的香气像烟雾塞满街道。
⑧瓜节隆重开幕了。白兰瓜形状的氢气球飘浮在碧蓝的天空,远处是银箔似的祁连雪峰。孩 子们头上戴着白兰瓜形的帽子,街上的社火队打扮成瓜的模样„„真是一个瓜的世界。向导拈起一 块尝尝,说:“怎么瓜节上的瓜也不甜?不要紧,到了安西,就能吃到好瓜了。”
⑨过安西时,正是午后沙漠上最热最寂寞的时光。黑蓝色的柏油路蛇蜕似的蜿蜒着,天空中 弥漫着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尘埃,仿佛一杯混浊的溶液。太阳在空中发出幽蓝色的光,却丝毫不 减其炙烤大地的威力。铁壳面包车成了真正的面包炉。我们关上车窗,是令人窒息的闷热,打开 车窗,火焰般的漠风旋涡般地卷来。口唇皲裂,眼球粗糙地在眼眶里转动,全身像烤鱼片似的干 燥无力。
⑩突然,在大漠与公路相切的边缘,出现了一个木乃伊似的老人。地上铺一块羊皮,上面孤 零零地垛着一小堆瓜。他出现得那样突兀,完全没有从小黑点到人形轮廓这样一个显示过程,仿佛被一只巨手眨眼间贴到苍黄的背景上。
⑪“瓜甜吗?”我们停下车,习惯地问。老人慢吞吞地回答:“这里是安西呀!”因为别 无选择,我们买了老汉的瓜。老人树根一样的脸上没有表情。极便宜的价钱。
⑫安西的白兰瓜外观上毫无特色,第一口抿到嘴里,竟然是咸的!过了片刻,才分辨出 那其实不是咸,而是一种浓烈的甜。甜到极处便是蜇人的痛,嘴角、舌尖都甜得麻酥酥的,仿佛 被胶粘住了。抓过瓜缘的手指间的汁水仿佛青蛙的蹼一样,撕扯不开。手背上淌过的瓜汁,留下 一道透明的痕迹,舔一舔,又是那种蜂蜜般的甜。
⑬真不知如此苦旱贫瘠的安西怎么孕育出如此甘甜多汁的白兰瓜。
⑭安西地处荒沙,日照极强,自古以来以瓜闻名天下,故称瓜州。白兰瓜原籍美洲,移 居中国后,由“蜜露”改名“白兰”,现在已成为甘肃特产。它在安西扎下根来,比在老家长得 还要好。也许,白兰瓜要正名为“安西瓜”才更符合历史的真实。
⑮我也想过,是否因为那天的极度干渴才使这沙漠之中的瓜显得格外甘甜。后来遇到过 几次同样的情形,才知道唯有安西的瓜无与伦比。
⑯想想这瓜,很有感触。它原本来自大洋彼岸,却在这块古老贫瘠的土地上繁衍得如此 昌盛。它入乡随俗,褪去了娇滴滴的洋名字,也不计较人们以讹传讹地称它白兰瓜,寂寞然而顽 强地在沙漠之中生长着,以自己甘饴如蜜的汁液濡润着焦渴的旅人。
⑰啊!瓜州的瓜啊!什么叫特产,什么叫真谛,它只限于窄小的区域。好比一个石子丢入 湖中,涟漪可以扩散得很远,但要找到石子,必须潜入那最初的所在。蓝色太阳下的沙漠老人, 教给我这个道理。
(有删改)
【小题1】第④到第⑧段写到向导,有什么作用?
【小题2】第⑨段描绘安西午后沙漠的环境,请分析其用意。
【小题3】第⑫段对白兰瓜“浓烈的甜”的描写,给人印象深刻,请加以赏析。
【小题4】第⑰段说“蓝色太阳下的沙漠老人,教给我这个道理”,请对这个道理进行评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失乐园
师陀
①乡下人一年到头娱乐的时候很少,至少在我们乡下是如此:端午不喝雄黄酒,仲秋不赏月,除却上坟照例烧化纸钱外,大抵与平日无异。只有上元节,孩子们得到一只花纸糊的灯笼已喜出望外,间或有人肯破费买两筒小号“花子”放放,简直要动员全村上下了。这村子小而穷,从不曾有大事件值得记述;它一年到头都被宁静的空气包围着,只好用寂寞去形容。
②然而孩子们正也和别处的毫无差别,总不肯让寂寞重重压到身上,让时光白白逝去。孩子们有着自己的世界,那就是禾场。每当秋后,场上已收拾得干干净净,月亮照着光光坦坦的场面,晚饭后就热闹起来了。此刻,毫无什么虚实变幻的禾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禾场一被孩子们占领,就绝不会再是简单的了。他们也会翻出许多花样。其中有一种叫做“老鳖晒盖”,是要四个人前后左右四角站正,一个人上去,脚蹬住后两人的肩膀,手抓住前两人的肩膀,一气向前跑去的,有些类似叠罗汉。还有多种是摆起阵势,双方一问一答,然后以力量的盛衰决胜负的。这些游戏大都非常幼稚、简单,可是孩子们是真心地在玩,确给岑寂的乡村添上一抹生气。
③自然,孩子们之所以玩耍,并非为点缀村坊冷落的门面,他们还没学会遮掩丑恶,他们只知道娱乐。乡野的各种玩法究竟有多大价值,我不曾作过估计,但和学校里规定的一比,也不逊色。即便这野蛮的玩法也要失去,岂不是大可哀哉?
④我失去乐园是因为父亲送我进学校,随后他故去了,我也到了成年,便不得不按一般成年人那样去生活,所以是极其平常的。倘若仍跑到那叫做乐园的禾场上,参进那小小的队伍中去,纵然是月下的夜间,恐怕也要引起不平常的反响的吧。我已经不是孩子。有时坐下来好久,明明对着纸壁,却看见一群孩子在捉捕,在逃避,在吵闹,而且连唿哨也听见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哀伤便一一来了。
⑤前年偶尔因着变故回到家里,第一个想起的便是禾场上的乐园。那是一个初冬的夜晚,天气还不很冷,一地好月光,连树木也都照得像童话中才应有的;想来场上一定大热闹,该藉以温一温旧梦。可是禾场上一个人影也看不见,连吵闹声、唿哨声像一起被冷然的月光扫去了个干净。街上呢,也看不见有人似的东西活动。
⑥那些“无有家教”的孩子呢?当然不会绝种的,那么有事情?也不至于都这般凑巧。然而第二天事情却弄明白了。在土谷庙前,我看见一个孩子,十一二岁光景,瘦小身量,面容枯槁。他昂首眺望着原野,正悠然地吸着烟。虽然他并不留神四近,然而任谁也会感动的吧:模样是那样像一个流氓,一个盼望着故土的水手,可是不更像一个大人吗?
⑦暴力起初仅及于大人,孩子还只间接受到影响,渐渐的连大人也不够填满那贪婪的肠胃时,这恶毒的网也就捕罗起孩子。本来还只是该嬉戏的孩童,已被残害去天真,被轧去一切快乐,逼着不得不负担起成年人的任务和忧愁。我们的“天才”呢?哪里去了!
⑧这话离我当孩时只不过八九年光景,似乎不算怎样长久,然而八九年间已有过这样一番大的变动,孩子们就连那样不大高明的乐园也一并失去了。现在又是将近三年,孩子们怎样了呢,谁知道?
(选自1937年3月版《黄花苔》,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乡下人的生活状况,渲染了冷寂的氛围,暗示了社会环境,与下文孩子们在“乐园”的热闹形成对比,反衬了“乐园”的美好。
B.第④段写“我”失去乐园的原因,表达了人生的哀伤:失去亲人的哀痛,美好童年逐渐远去的悲伤,还有必须按照成人平常地生活的无奈。
C.文章线索清晰,扣住“乐园”展开,由农村禾场上的乐园写到“我”失去乐园,怀想乐园,再写到失去乐园后孩子们的惨状和作者的忧伤。
D.文章语言质朴,却善用细节表现思想,如文中写“老鳖晒盖” 游戏,就体现了孩子们的天真、童趣及玩乐的天性,也映衬了乡村的热闹。
(2)文章第②段 “毫无什么虚实变幻的禾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简要概括。
(3)文章标题“失乐园” 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神奇的耳朵

石坚肩扛木物,身板笔挺,所过之处,草木为之轻颤。

一到山野,石坚仿佛有种回家的感觉,尽管这儿他是第一次来。山林草原,本就是他的世界。打记事起,他就从未离开过。京城,是那些狐狸们的乐园,这帮阴险的家伙,没胆量明刀明枪见个真章,只会暗地里挖陷阱。你们看不上爷,爷早还呆腻味了呢。爷这回是栽了,可你们还能拿爷咋样?你们这些阴阳怪气的阉人!

石坚征战十多年,立下过赫赫战功,班师凯旋后,跟着将军受封,过了几年清闲的生活。谁知好景不长,将军被奸人所害,他也跟着遭了殃。将军被斩,他和将军的手下们都被发配到各个地方。

起解时,就有股杀气包围着他,石坚隐隐感觉到了。长年的戎马生涯,炼就了他对险恶环境的敏感性,这种本能的判断力,在尔虞我诈的京城无法发挥,而一回到山野,又注入他的血液。

果然!当晚,他正打着呼噜,两股阴风袭来,他想都不想,左右各飞起一腿,两把刀落地有声。片刻功夫,一胖一瘦俩解差就被踢得满地打滚。

石坚大笑:鼠辈,瞧爷的耳朵。

天啊,石坚的耳朵竟会动,像啥?猫?狗?不,狼!

神人啊!俩解差跪地哀求,他们也是奉命而为,要是交不了差,家人也得受牵连。

家人!石坚顿时似被利刃刺中心脏。爹死得早,娘送他到师傅那里学武艺,上沙场。娘被接到京堿没享几天清福,就又分开了。娘!您老现在咋样?

想想他俩也是被逼无奈,石坚不再追究:起来吧,俺的命,还得留着杀胡虏,孝娘亲呢,现在还不能给你们。

押解的角色仿佛换了过来,石坚在后,俩解差在前。解差的脑袋耷拉着,眼皮也是。他们知道,石坚要跑,根本就不费事,就跟三个指头捏田螺一样容易。

石坚一路无语,只是偶尔看到路边的一些花草,就让俩解差去采来,晚上放在炉火边烘干。

这天,仨人行进在一处幽深的峡谷中。石坚一路走走停停,不时欣赏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不禁意气风发。突然间,狂风裹挟着暴雨袭来。石坚的耳朵动了几下,随即浓眉一锁,贴着峭壁听了一会儿,大叫一声:快跑!拔腿向后飞奔。俩解差回头一看,还没明白过来,就跟着跑了起来。身后,传来一波强过一波的巨响声,山体塌方了!

胖解差跑在最后,一不小心脚底打滑,摔倒在地。石坚回身,再抬头一看,急呼:起来!

胖解差慌了神,刚起身,就被石坚凌空一脚飞出老远,随后听到一声困兽般的嘶吼。

石坚被巨石砸中了!

风雨停歇,愁云布满山谷里的角角落落。石坚的双腿骨被压成碎片!

俩解差为他打开了木枷,用木枷本来就是多余的,况且是在这种情况下。如今能够轻易完成任务了,胖瘦解差却高兴不起来。他们要杀死的,是恩人啊!

石坚紧咬牙关,神情落寞。他知道,经此一劫,这辈子只能靠双手爬行,再也无法驰骋疆场了。所有的荣耀,就此成为历史。

石坚吹了声口哨,一只白鸽飞到他面前。

白鸽是他最亲密的战友,跟随他南征北战,还曾经及时送出信,救过他性命。石坚从怀里掏出一包干瘪的花草,撕下一块布巾包好,系在白鸽的腿上。那是给娘治病的草药,娘,您的身子好些了吗?

前去的路被封了,仨人根本无法前行,等待的日子像蜗牛爬行般缓慢。

三天后,白鸽返回,药没动,却多了块碧玉。

石坚捧着碧玉,身子轰然倒地,泪水山洪般爆发。

碧玉是爹给娘的定情物,娘一直带在身边,碧玉离了娘,娘……他最牵挂的娘,走了!

月儿爬上山坡,石坚捧起碧玉。碧玉上,泛着月光,月光和他的泪光交汇在碧玉上,一样晶莹。

第二天,石坚喊来胖解差,冷不丁拔出他的刀。还没等胖解差反应过来,刀子已经插入石坚胸口。

恩公,何苦呢,不是说好了吗,您找个地方隐姓埋名,我们说您已经被山石埋了吗?

石坚一叹:没得仗打,娘又走了,这辈子还能干啥?

胖解差跪在地上,猛然看见石坚的耳朵最后动了一下,他含笑说出最后一句话:娘,您老唤儿,儿听见了。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语言平白如话,情节详略得当,人物设置主次分明,很好地衬托了主人公的侠义形象。文中安排的草药、白鸽、碧玉,又增添了小说的古意。
B.小说的故事情节神似《水浒传》中林冲刺配途经野猪林一节,主人公都遭奸臣陷害,发配远地,押解路上都有两名解差,且都想将主人公置于死地。
C.两名解差刚开始时要杀死石坚,到最后却准备和石坚一起隐姓埋名,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是石坚不仅没有杀死他们或者逃跑,还救了他们的命。
D.石坚本可以活下来,但在山体塌方双腿被压成碎片之后,他深知自己这辈子只能靠双手爬行,再也无法驰骋疆场,于是拔刀自杀。
【小题2】请分条概括石坚的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题目为“神奇的耳朵”,主人公石坚的耳朵“神奇”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分条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