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 头
冯骥才
黑头是条好狗,但不是那种常说的舍命救主的忠犬、义犬,这是一条除了它再没有第二条的狗。
黑头是条菜狗——那模样太丑,说它都怕脏了舌头!不光人见人嫌,野狗们也不搭理它。 
北大关隆昌海货店里一位老伙计商大爷,在这里干了一辈子,如今六十多岁,称得上这店里的元老。他见黑头皮包骨头,瘦得可怜,时不时便叫小伙计扔块鱼头给它。狗吃肉不吃鱼,但这小崽子却领商大爷的情,就是不吃也咬上几口,再朝商大爷叫两声,摇摇尾巴走开。这叫商大爷动了心。日子一久,有了交情,模样丑不丑也就不碍事了。    
一天商大爷下班回家,这小崽子竟跟在他后边,距离拉得不近不远,也不出声,直送他到家门口。第二天照样如此,一连三天,商大爷明白这小崽子的心思,回到家把院门一敞说:“进来吧,我养你了。”黑头就成了商家的一员。
商大爷很快把黑头喂得壮了起来。它很少叫,商大爷明白,咬人的狗都不叫,所以从不叫它出门。即便它不咬人,也怕它吓着人。
其实黑头很懂人事,它好像知道自己模样凶,决不出院门,也决不进房门。整天守在院门里,房门外。每有客人来串门,它必趴下,把半张脸埋在前爪后边,不叫人看,怕吓着人,耳朵却竖着,眼睛睁得挺圆。决不像那种好逞能的家犬,一来人就咋呼半天。可是一天半夜有个贼翻墙进院,它扑过去几下就把那贼制伏。
商大爷常说黑头这东西有报恩之心,懂事,知道怎么“做事”。商大爷讲礼讲面、讲规矩、讲分寸,这狗合他的性情,所以叫他喜欢。只要别人夸赞他的黑头,商大爷必眉开眼笑,好像人家夸他孩子。
可是,一次黑头惹了祸,而且是大祸。
那些天,商大爷家西边的厢房落架翻修,请一帮泥瓦匠和木工,里里外外忙活。他家平时客人不多,黑头没见过这场面,如临大敌,浑身的毛全竖起来。但又不能出头露面吓着人,便天天猫在东屋前,连盹儿也不敢打。待到上梁那天,商大爷请人把大梁抬上去摆正,跟着放一大挂雷子鞭,立时引来一群外边看热闹的孩子连喊带叫,拥了进来。
黑头以为出了事,突然腾身蹿跃出来,孩子们一见这黑头吓得转身就跑。外边的往里拥,里边的往外挤,在门里门外混成一团,跟着就听见孩子又叫又哭。
商大爷跑过去一瞧,一个邻居家的男孩儿被挤倒,脑袋撞上石头门墩,开了口子冒出血来。邻居家大人赶来一看不高兴了,迎面给商大爷来了两句:“使狗吓唬人——什么人?”
商大爷是讲礼讲面的人,自己缺理,人家话不好听,也得受着。一边叫家里人陪着孩子去瞧大夫,一边回到院里安顿受了惊扰的修房的人。
这时,他扭头一眼瞧见黑头,心火冒起,拾起一根杆子两步过去,给黑头狠狠一杆子,骂道:“畜生就是畜生,我一辈子和人好礼好面,你把我面子丢尽了!”
黑头站那儿没动,两眼直盯着商大爷看着,忽然转身夺门而去,一溜烟儿就跑没了。商大爷把杆子一扔说:“滚吧,打今儿别再回来,原本不说是一条丧家犬吗?”
黑头真的没再回来。几天过去,商大爷心里觉得好像缺点什么,嘴里不说,却忍不住总到门外张望一下。这畜生真的一去不回头了吗?
又过了两天,房顶开始上泥铺瓦。黑头忽然出现在门口。这时候,商大爷去上班了,工人都盯着手里的活,谁也没注意到它。
黑头两眼扫一下院子,看见中间有一堆和好的稀泥,突然它腿一使劲,朝那堆稀泥猛冲过去,“噗”地一头扎进泥里,用劲过猛,只剩下后腿和尾巴留在外边。
待商大爷下晌回来,工人收工时,有人发现这泥里毛糊糊的东西,拉出来一看,大惊失色,原来是黑头,早断了气,身子都有点发硬了。它怎么死在这儿?什么时候死的呢?是邻居家弄死后塞在这儿的吗?
大伙猜了半天,说了半天,谁也说不清楚。半天没说话的商大爷的一句话把这事说明白了:“我明白它,它比我还要面子,它这是自我了结。”随后又感慨地说:“唉,死还是要死在自己家里。”
(选自2015年第4期《收获》)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条除了它再没第二条的狗”指黑头很丑,没有比它更丑的狗,另外它也不像其它的狗一样舍命救主。
B.商大爷最终收留了黑头,是因为黑头总是跟着商大爷,商大爷无奈之下只好收留了它,这也反映了商大爷仁慈的一面。
C.商大爷一气之下将黑头赶出了家门,主要是因为黑头伤了他的面子,但事过之后,他又为自己的行动而懊悔、自责。
D.小说语言朴实又不乏辛辣,取材于日常生活,着眼于人生道理,以狗喻人,讽刺了当世不知恩图报的现象。
【小题2】小说多处运用到对比手法,请举例说明对比手法的作用。
【小题3】商大爷说“它比我还要面子”,你如何看待商大爷的好面子?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5 11:10: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苏州园林,是指苏州城内以私家园林为主的传统汉族建筑群,可谓“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国园林的翘楚和骄傲。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________,或者是气势磅礴,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经历),胸中有丘壑。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布置/安排)桥梁。假如园子里有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别出新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个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________,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一定/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小题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咫尺 再造乾坤B.翘楚 气势磅礴
C.丘壑 别出新裁D.宽敞 因地制宜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阅历 布置 务必
B.经历 安排 一定
C.经历 布置 一定
D.阅历 安排 务必
【小题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项技术而不仅是艺术 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
B.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
C.一项技术而不仅是艺术 在相同之中各有不同点
D.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在相同之中各有不同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历史学家的研究接近尾声之时,他将会面临这样的挑战:你研究的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处?你是否只是从自己的工作中找点乐子?你是否比一个很少读书的街头路人对人类本质的认识更深刻?你是否从历史长河中发现了规律,能够用来预示人类未来的行动或国家的命运?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归根结底“历史没有任何意义”,它没有教给我们任何东西,它浩瀚无涯的过去只是错误的一再上演,而这些错误注定要在未来更大的舞台上,以更大的规模发生?
我们不时会有这种感觉,而且还有许多疑虑冲击着我们的进取心。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过去,过去真的发生了什么吗?或者,过去只不过是一堆鲜有“定论”的“荒唐事”?我们对于过去发生的认识,总是不完整的,很可能还是错误的,因为历史已经被相互矛盾的证据和存有偏见的历史学家所遮掩蒙蔽,或者也可能被我们的爱国心或宗教偏见所曲解。“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的部分则是偏见。”即使一个历史学家认为自己克服了诸如国籍、种族、信仰或阶级等偏见,他在材料选择和遣词造句上的细微差别,都会暴露出他的私人偏好。其次,我们通过从过去所得到的结论来推演未来,但是由于变化的加剧,导致这一行为会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有风险。今天一些年轻的物理学博士甚至认为,他们所学习的学科近几十年的改变,超过了此前有历史记载的所有时期。每一年,甚至每一个月,都有一些新的发明、新的方法或者新的情况迫使人们对行为和观念做全新的调整。更有甚者,机遇的因素,或者说是自由的因素,似乎会进入到金属和人本身的活动运行中。我们再也不能确信,原子,更小的有机体,如我们所认为的在过去发生反应那样,将一如既往地会在未来发生相同的反应。电子,如同库柏的上帝一样,神秘莫测,其奇妙的运行以及一些怪癖的特点或情况,或许就能打乱国家之间的平衡。正如亚历山大,当他酗酒致死,导致了他的新帝国分崩离析;或者如腓特烈大帝,由于俄国继任沙皇醉心于普鲁士道路,从而避免了一场大的灾难。
显而易见,历史编纂不能算是一门科学。它只能算是一个行业、一门艺术和一种哲学一个搜集史实的行业,一门通过将混乱的材料有意义地排列起来的艺术,一种寻求预见性观点和启蒙作用的哲学。“当下乃为成事而拾掇的往昔,往昔尤为解惑而展开之当下。”这大约是我们所相信的和所期望的。就哲学而言,我们试图通过整体来了解部分。就“历史哲学”而言,我们又试图通过过去来了解现在。我们知道,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总体性视野不过是一种错觉。我们并不知道人类的全部历史,在苏美尔人或埃及人之前,很可能就已经存在过许许多多的文明。我们只不过是刚刚开始进行发掘!我们必须从局部知识入手,而且必须暂时接受所有的可能性。就历史而言,和科学与政治学一样,相对性至上,一切公式皆应受到质疑。“历史嘲笑一切试图强迫将其纳入理论范式和逻辑规范的举动;历史是对我们概括化的大反动,它打破了全部的规则;历史是个怪胎。”或许,因为有这些限制,我们才能从历史中学到足够多的东西,去耐心地承受现实,并尊重彼此间的歧见。
(节选自美威尔·杜兰特《历史的教训》,倪玉平等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可能归根结底“历史没有任何意义”,它没有教给我们任何东西,它浩瀚无涯的过去只是错误的一再上演。
B.我们对于过去发生的认识,很可能是错误的,因为相互矛盾的证据或存有偏见的历史学家已经遮掩蒙蔽了历史,我们也有可能曲解历史。
C.由于变化的加剧,我们通过从过去所得到的结论来推演未来的行为,会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有风险,更加不可确信。
D.试图通过整体来了解部分,试图通过过去来了解现在,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所以我们并不知道人类的全部历史。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历史学家并不确定自己是否从历史长河中发现了能够用来预示人类未来的行动或国家的命运的历史规律。
B.亚历山大新帝国的分崩离析和腓特烈大帝避免了一场大灾难,文章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国王的品行和思想对国家命运有重要作用。
C.“历史是个怪胎”,说的是历史和科学与政治学一样,一切公式皆应受到质疑。就历史而言,概括不出任何规则。
D.我们并不知道人类的全部历史,历史相对性至上,所以我们才能从历史中学会耐心地承受现实,和尊重彼此间的歧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的部分则是偏见。”说明历史已经被蒙蔽或者曲解,我们很难知道真实的过去。
B.即使一个历史学家认为自己克服了诸如国籍、种族、信仰或阶级等偏见,他的私人偏好仍然会影响他对历史材料的选择和表达。说明绝对真实地表述历史是不可能的。
C.历史编纂搜集史实,将混乱的材料有意义地排列起来,寻求预见性观点和启蒙作用。所以它和确定性至上的科学不同,相对性至上。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我们很难知道真实的历史,很难概括出历史的规律。而这又让我们从历史中学到足够多的东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鼓岭遇雨

陈应松

那些冬天也被植物纠缠的山野,笼罩在黧铅色的天空下。寒意是从雨雾中升起的,通过古老的街道、房屋和石板路,这些越来越黯淡的景物,又通过冷雨聚集在一起。深埋在时间厚壤下的记忆,那些人,那些古人和洋人——番仔,在雨中,他们会时常出现在闪着冷冽光芒的街道上,彳亍游荡。

那些干净的石墙,经过了一百年,依然百毒不侵,连青苔都没有感染星尘,它们的自净能力太强大、太神奇。也许到了半夜,它会悄悄掸掉身上的尘土和苔藓,挺着贞洁干净的胸,拗着脖子,站在这风雨如磐的时间里。

前面是什么?是条老街。老街一百年的规矩,菜放门前,投币自取,决无贪小便宜者。当年郁达夫和庐隐都来过这里,吃着村民的酒,睡着村民的床,也沉醉于此地的乡风人情,享受着仙境般的桃源生活。庐隐说:“若能终老于此,可算是人间第一幸福人。”那个发现鼓岭的美国牧师伍丁应该是首先发现了这儿天境般的景色才流连于此。

此刻的雨雾依然带着一点黛蓝,好像暮色早临。行人全无,门口的对联亮着唯一的红。但角落里的野茅、竹丛和梅花都在顽强生长。梅已打苞。往四下望去,松林和深厚的山体阴影将视线隐去,那些造型各异的石头屋,古堡一样蹲在蜃景中。在迷蒙深处漂浮的屋脊与院墙,全像是用巨石凿的,像搁在旷野的怪兽,在绵延的青烟中忍受风雨和寒冷的刮削,它们残存的身影是冬天黑色的慰藉。

那个在石头上凿出的游泳池,像是一场舞会过后的枯寂空寞,盛满了特别伤感和别离的残液,落叶成为信物。我们坐在池畔的椅子上抽烟。隔着桌子,关仁山给我们敬烟点火,火光带来的丝丝温暖慢慢渗入身体,仿佛在劝说我们忍耐和勿言。山坡密匝匝的松林里,似还有别墅的废墟,在那儿半露着它们的哀伤。风动山冈,使得这疏肃的季节,芦花飘飘,冻雨霖霖,那些已经离弃的身影,像孤魂野鬼,漂浮在异国的荒野,或散落在破碎的回忆中。

在万国公益社高大的挡风墙外,当地人指给我看纪念郁达夫的鹤归亭,在那儿,农历清明,他曾在村民自酿的酒中醉过,并酒后真言:“魂若有灵,我总必再择一个清明的节日,化鹤重来一次。”更远处是东海,有一条通往连江县的路,但我们看到的依然是无边起伏在细雨中的山岭。

大梦书屋,这座灵异的书楼,在冷雨清寂中独自优雅。是谁将那么有水准的书搬运至此?在门外的野云与寒风灌进来时,那些书,文史哲,都是精心挑选上山的。这是一个石头垒砌的库室。那些深刻的、在历史星空中闪亮的文字,静静地摆放在这里,因为潮湿,翻动书页的声音喑哑而低细。云雾一团团涌进,萦绕在书架和走廊里,你忍不住有想要挺身而出保护这些古老而脆弱的书籍的念头,怕它们在如此的严寒中衰老和死去。我们在书楼听雨。我们在窗口看山。

鼓岭最值得敬仰的景物是那棵1300年的紫杉树,它的体位占据庞大时空,枝桠泛滥,挣扎在微亮的雨中。在那“谷暗山尤静,林昏地愈明”“如擘絮飘扬,如突烟潘涌”的鼓岭浓雾中,虎㘚狼嗥的阵势敲击得群山嗡嗡直响,那种被群山掷下的空旷和时间,变得如此辽阔苍茫;它的挟风的厚重与神秘,几乎覆盖了一座山岭的历史。只有它才有资格与时间对峙,充当证人。寒冬来临,它吞咽着扰人的雨雾,鼓岭的山川在它眼里缓缓移动

那天的雨,我又想起在吃饭过后,被马原索去的一蔸薤菜,青翠可人,它将被马原带去栽种在西双版纳的南糯山。无论是乔木还是柔软的草叶,在这里经历过万年,如果它们与我们相遇,一定有某种道理。那些植物生长的神秘气息和浓密阴影,有如穿过大地的深邃甬道,抵达生命的秘境。在生命尽情狂欢过后,一株草,连同一棵树庞大的影子,将带往各处,继续呼吸。

(摘编自2018年1月24日《中华读书报》)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到了著名作家庐隐、关仁山、马原等人与鼓岭的情缘,尤其是郁达夫当年的清明之游,弥漫着浓厚而温馨的人文气息以及沉重而亲密的历史沧桑感。
B.文章扣住“雨”字,写雨中的番仔,雨中的石墙,雨中的石凿泳池,雨中的鹤归亭,雨中的书楼,雨中的动植物,一一道来,文脉畅达,文气沛然。
C.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述了福州近郊的避暑胜地——鼓岭的自然景观:山川树木、老街、泳池、大梦书屋、万国公益社等,勾起了读者的遐思。
D.文中有“我”,颇似“诗中有我”的境界。“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使历史的厚重积淀与现实的雨雾濛濛相触碰,拉近了读者的距离,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小题2】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文章是怎样描写鼓岭的“雨”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沙田山居

余光中

①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日月闲闲,有的是时间与空间。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夏圭的长幅横披,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之目舒展来回,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个月了,十八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

②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渺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最是晴艳的下午,八仙岭下,一艘白色渡轮,迎着酣美的斜阳悠悠向大埔驶去,整个吐露港平铺着千顷的碧蓝,就为了反衬那一影耀眼的洁白。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摇动我的心潮。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黢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③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早晨,我攀上佛头去看日出,黄昏,从联合书院的文学院一路走回来,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势,比佛肩要低,却比佛肚子要高些。这时,山什么也不说,只是争噪的鸟雀泄漏了他愉悦的心境。等到众鸟栖定,山影茫然,天籁便低沉下去,若断若续,树间的歌者才歇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至于山坳下面那小小的幽谷,形势和地位都相当于佛的肚脐,深凹之中别有一番情趣。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

④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使朝暾①姗姗其来迟。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一炉晚霞,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与青烟,壮哉崦嵫②的神话,太阳的葬礼。阳台上,坐看晚景变幻成夜色,似乎很缓慢,又似乎非常敏捷,才觉霞光烘颊,余曛在树,忽然变生咫尺,眈眈的黑影已伸及你的肘腋,夜,早从你背后袭来。那过程,是一种绝妙的障眼法,非眼睫所能守望的。等到夜色四合,黑暗已成定局,四围的山影,重甸甸阴森森的,令人肃然而恐。尤其是西屏的鹿山,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⑤千山磅礴的来势如压,谁敢相撼?但是云烟一起,庄重的山态便改了。雾来的日子,山变成一座座的列屿,在白烟的横波回澜里,载浮载沉。八仙岭果真化作了过海的八仙,时在波上,时在弥漫的云间。有一天早晨,举目一望,八仙、马鞍和远远近近的大小众峰,全不见了,偶尔云开一线,当头的鹿山似从天隙中隐隐相窥,去大埔的车辆出没在半空。我的阳台脱离了一切,下临无地,在汹涌的白涛上自由来去。谷中的鸡犬从云下传来,从夐远的人间。我走去更高处的联合书院上课,满地白云,师生衣袂飘然,都成了神仙。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

⑥起风的日子,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氤氲全被拭净,水光山色,纤毫悉在镜里。原来对岸的八仙岭下,历历可数,有着许多山村野店,水浒人家。半岛的天气一日数变,风骤然而来,从海口长驱直入,脚下的山谷顿成风箱,抽不尽满壑的咆哮翻腾。蹂躏着罗汉松与芦草,掀翻海水,吐着白浪,风是一群透明的野兽,奔踹而来,呼啸而去。

⑦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噪音。从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班,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而去的,是九广铁路③的客车、货车、猪车。曳着黑烟的飘发,蟠蜿着十三节车厢的修长之躯,这些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仍有旧世界迷人的情调,非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拟。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我的中枢神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用钢铁火花的壮烈节奏,提醒我,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住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④,也不能不下楼去:

栏杆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

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

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

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

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

(注)余光中从1974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本文就是此时所写。沙田,地名,在香港九龙半岛。①朝暾:朝阳。②崦嵫:山名,在甘肃天水西面。古代神话说是日落之处。③九广铁路:香港九龙至广州的铁路。④王粲:三国时文学家。曾写《登楼赋》,寄托思念故乡、怀才不遇的感情。

【小题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自己的山居美景,笔法多变,景物各呈其妙,同时景中含情,蕴含其中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悠悠情思。
B.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地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但胜景易逝的主题。
C.全文以沙田山居为抒情的契机,先描绘沙田山居的外围景色,然后抒写沙田山居的生活感受,最后通过联想进一步表达情思。
D.本文语言含蓄而优美,古雅而有韵味,叠音词的使用,古诗句的化用,都增强了语言的韵味,使文章文质兼美。
E. 作者以一首诗收尾,照应了文章开头,使文章的思想感情更加含蓄,令读者回味无穷,与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
【小题2】“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3】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比不上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你是否赞同作者这一观点?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古代坐席
朱筱新
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在相互交往时,经常会考虑如何安排坐席的位置,以此表示对来宾和长者的敬重。实际上这一传统习俗自西周开始,在我国已有3000年的历史,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
形成于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最早采用规范人们日常行为准则的方式,将这一传统推行到上层社会和家居生活中。尽管西周时期“礼不下庶人”,建立礼仪制度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强化奴隶社会等级制度,以协调奴隶主阶级内部的关系,但进入春秋时期以后,随着奴隶制度“礼崩乐坏”,又出现“知识下移”“礼下庶人”的局面,这一传统的礼仪制度也因此深入到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成为社会广泛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在中国古代家居生活中,桌、椅等家具尚未出现前,人们在室内活动时是坐在铺设于地面的席上的,故称其为坐席。中国的传统建筑平面为方形,故室内有四个墙角,称为四隅。“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宧,东南隅谓之窔”(《尔雅·释宫》)。孔子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就说明古人对这种建筑已司空见惯。房屋平面为方形,室内的坐席也就按照方形布置,并以不同的朝向区分主次、高低。
古人在安排主宾的坐席时,需要依据在场的每个人不同的身份、地位或年龄,选择恰当的位置朝向,以此突出长者、尊者的地位,表示对长者、尊者的尊敬。同时也使在场每一位人的坐席位置都“恰如其分”,以体现“长幼、尊卑有序”“主次有别”的原则。
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宫室、衙署、府邸以及民居建筑,均将堂作为建筑群落的核心和主体,其建筑面积最大。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一般称正房为堂。堂在家居生活中,是接待宾客和举行活动的重要场所。按建筑形制区分,堂的位置因在室的前面,而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规格也比室高。
堂的朝向为南,堂内北面亮而南面暗。因此堂内的座次,以南向为尊,西向次之,东向又次之,北向为卑。
在中国古代的宫廷建筑中,宫殿亦属于堂的性质。所以皇帝在宫殿上的坐席为南向,即所谓“背北朝南”,实际就是依据始于西周时期礼仪制度的规定,以此显示其至尊的地位。在宫殿内这样安排坐席,更含有凌驾于群臣、庶民之上的意思。
堂的后面是室,与堂之间有户相通。室一般是主人居住或家庭内部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室内的四个墙角中,西南隅奥是室内的祭祀之所。所以奥在四个墙角中地位最尊。因此室内的座次,以东向为尊,南向次之,北向又次之,西向为卑。
无论是堂内还是室内,在坐席的位置即座次中,位尊之座是其他位置坐席的中心。在这个坐席入座的人,自然成为在其他席位上的人共同尊敬和拥戴的人。不过在交谈、宴饮等活动中,还有一位起着组织、协调作用的人士,实际上也就是活动的主持者。在所有参加活动的人士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人,被称为“主席”或“主座”。在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中,“主席”逐渐成为领导者的代称。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坐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席指人坐的席位,在中国古代家居生活中,桌、椅还没有出现前,人们在室内活动时就坐在铺设于地面的席上。
B.坐席的安排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了。
C.“坐席”自西周开始,初时是作为规范人们日常行为准则的方式被推行到上层社会和家居生活中的。
D.坐席的位置分为主、宾,体现出每个人的身份、地位、年龄,表现出对长者、尊者的尊敬。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各种建筑都是以堂为建筑群落的核心和主体的,并且堂的建筑面积最大还都是正房。
B.在家居生活中,堂的位置在室的前面,规格比室高,是接待宾客和举行活动的重要场所。
C.堂的朝向为南,堂内的北面亮堂南面灰暗,所以坐在北面(即南向)的人,其位置是尊贵的。
D.坐席的尊位因为建筑物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在室内,因为西南隅奥是祭祀的场所,所以西面为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会讲究坐席的问题,努力做到“恰如其分”,体现出“长幼、尊卑有序”。
B.建立礼仪制度的初衷不是为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而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和等级制度。
C.“礼崩乐坏”导致“知识下移”、“礼下庶人”,使得礼仪制度深入到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中。
D.尊座上的人处于整个坐席的核心,虽然他不是活动的实际主持人,但这个座位还是被称为“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