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周振鹤
中国古代史是一部农业文化发生发展兴盛衰落的历史,小而言之,也是一部农业文化重心从北到南转移的历史。在铁器未曾发明的远古,黄土高原的土质松软,易于耕种,自然成为中华文化的摇篮。《禹贡》将九州大地的土壤分成九等,雍州黄土高原的土壤仍认为是上上等。从气候来看,秦汉以前也是南不如北,“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北方气候凉爽,雨水虽少但集中,于旱地作物勉强够用。因此自远古直到秦汉一统时代,北方的农业文化得到有利的发展,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方面都对南方显出压倒的优势。秦汉时期,北方已形成关中和山东两大农业经济中心。而南方却还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在农业社会里,人是最主要的生产力,人口数量是农业文化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西汉元始二年的人口统计表明北方人口是南方的三点二倍。虽然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南方的农业经济也在逐步向前发展,但是速度很慢。例如牛耕技术直到东汉时期才传播到淮南地区。然而魏晋以后中国社会的大变动大大加速了南方的开发过程,使南方的农业文化水平不但赶上而且超过北方,实现了文化重心由北到南的转移。。
从东汉末年到两宋之际,北方曾经出现过几次大动乱,迫使黄河流域人民南迁到淮汉、长江以至闽岭以南地区。南迁的人民不但给南方增添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移民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快速传播的过程。同时,割据的政权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也要积极发展经济。这两个因素都促使南方的开发速度比正常的一统时期要快。
在南下的移民长河中,有三次蔚为大观的浪潮,使南方农业文化的发展出现三次飞跃。第一次大移民发生在西晋永嘉丧乱之后,南来的北方侨民大都集中在淮水以南、太湖以北地区,使江淮一带的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时期取得长足的进步,将三国东吴以来南方已经加速开发的势头更加推向前进。但其时北方在十六国的混乱之后,也相对安定百余年时间,使黄河流域传统的优势继续向前发展,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农业文化水平尚未完全赶上北方。南北朝之后,隋唐重又建立一统宇内的大帝国,黄河流域重新得到繁荣,关中仍称沃野,南北文化都臻于昌盛。天宝初年,南北户口之比达到四比五之谱,双方相去不远。盛唐文化堪称南北共荣的文化,而北方似略占优势。
但是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荒无人烟的灾区,大批难民蜂拥而至准汉以南地区,形成了第二次移民浪潮。南方经济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已足与北方抗衡。北宋初年的人口统计表明南北户口之比已为三比二,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五代末期,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得以恢复发展,但通观北宋一代,南方的经济力量已经完全超过北方,不过,在商业方面,北方之发达不让南方。
靖康元年,金人南侵,宋王室辗转南逃杭州,大批各阶层的北方人随之南迁,形成第三次移民浪潮,使南方经济再度加速发展。两浙地区聚集移民最多,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至为迅速。相反,在北方,由于战争的影响,经济受到破坏,文化日见萎缩。从东汉末年到两宋之际的八百年,这一重心开始并完成了向南转移的全过程。
金宋以后的元明清统一王朝,除了政治中心依然在在北方外,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
(选自《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小题1】下列关于“经济重心转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南方的农业经济也在逐步向前发展,但是因为人口数量不足,再加上农耕技术还没有传播过来,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很慢。
B.移民可以促使农业经济长足发展,如西晋永嘉丧乱之后,南来的北方侨民使江淮一带的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时期取得长足的进步。
C.安史之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荒无人烟的灾区,但是南方经济也正是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因为大批难民的涌入,使南方经济已足与北方抗衡。
D.因为两浙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最迅速,所以靖康之难时这个地区聚集移民最多,北方优势消除,使农业文化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史小而言之,是一部农业文化重心从北到南转移的历史:大而言之是一部农业文化发生发展兴盛衰落的历史。
B.由于北方的土壤是最好的土壤,再加上北方气候凉爽,雨水集中,水源充沛,因此自远古直到秦汉一统时代,北方的农业文化得到有力的发展。
C.秦汉时期,北方已形成关中和山东两大农业经济中心。而南方却还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由此可以看出南北的差距。
D.动乱虽会造成移民,但是南迁的人民不但给南方增添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移民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快速传播的过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农业社会里,人是最主要的生产力,人口数量是农业文化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北方农业经济发达,主要原因也是人口要多于南方。
B.黄土高原之所以会成为中华文化的摇篮,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那里的土质松软,易于耕种,即使没有铁器之类的工具,收成也不错。
C.三次蔚为大观的南下的移民浪潮,使南方农业文化的发展出现三次飞跃。但北方在相对安定的百余年时间,也在继续向前发展,并有超越南方之势。
D.经济文化中心大体经历了以下过程:秦汉在北方,从东汉末年到两宋的八百年,开始并完成了向南转移的过程,至南宋元明清时期,固着在南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1 05:01: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夜月色好

彭荆风

她刚把窗户推开,山谷里那冰凉而又潮湿的浓雾就拥了进来,雾腾腾地四散着,好像要把这小屋里的一切都吞没掉、化成水、化成烟。她本来想看看正在劳动的丈夫和几个道班工人在什么地方,但眼前一片白茫茫,山峦、树林、公路,都消失在浓雾里了。她只好赶紧关上窗子。

如果不是她的丈夫——这道班房的班长,一次又一次给她写信,她怎么也舍不得离开自己那傍着大河的美丽的坝子,到这终年被云雾深锁的大山来。这里只有她一个女的,丈夫和他们一出工,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去年春天他们新婚不久,丈夫就来山上道班房工作了,一年难得回家几次,这使她很恼火。这次上山来,她本想劝丈夫回坝子里去。如今,农村在搞责任田,家里又缺劳动力,回去多好!她准备再住几天就回去。

过了一个多小时,丈夫和那些道班工人才回来。看到小伙子们的早饭中只有咸菜,她便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小腌鱼。小伙子们也不客气,一会儿就吃掉了半小罐。她轻声劝丈夫回去,但丈夫说要打仗了。看见丈夫那显得消瘦的脸颊,她很心疼。吃过饭,丈夫对自己没能陪妻子深感抱歉。她却决定过几天就回去。

丈夫和工人们走远了,她还痴痴地站在门口想着心事。一点钟左右,当她挑着一桶热茶,晃悠悠地沿着山路走去时,一辆军车迎了上来,车上的战士想喝茶。她赶紧放下担子,亲切地叫同志们喝。参谋拿出一元钱给她,说是茶钱,她生气了。参谋急忙道歉,军车飞速开走了。她又回去烧第二锅开水。这天上午她忙出忙进,心情没有那么寂寞了。

这天晚上,雷鸣电闪,风雨大作。风雨中,还听得见有低沉的吼声。丈夫告诉她是汽车。想到上午路过喝茶的那几个战士,她奇怪为什么这么晚还来车。丈夫说部队多是在晚上行动。听到汽车的声音越来越响,而且老是在一个地方,丈夫坐了起来。他担心有的地方又塌方了。她也坐了起来,紧靠着丈夫侧耳倾听。丈夫叫她明天回去,她明白,大概要打仗了。她心里不放心,不想走。风雨更猛烈了,仿佛从云天扑下来,又仿佛从山岩腾起。这小小的屋子也好像要被冲垮、抬走了。汽车的声音还在时停时响着。丈夫要出去看看,她的一句话还没等说完,丈夫已消失在雨夜之中。那些道班工人也在纷纷往外走。

几小时过去了,丈夫和车队都不见过来。她再也坐不住了,披件塑料雨衣,锁上门就往外走。才走了几步,一阵急骤的风雨就旋转着扑了过来,刮走了她头上的竹笠。风雨围着她,扑打她,把泥水溅在她的脸上。她只好艰难地一步一步往前挪。她走走停停,终于听见了低沉的人声和车辆移动的声音,大约有几百人、几百辆车。她加快了步子,听到丈夫的声音,看到丈夫在车队前面引路。

第二天,公路上摆下了许多大炮,支起了帐篷,搭起了伪装网。那天见过的那个参谋也走过来向她问好。她很高兴,要天天为战士们送茶水。吃过午饭,丈夫让她搭车回去,她不肯,要留下来照顾丈夫、照顾那些解放军战士。那天下午,她刚挑着桶去送茶水,炮声轰地一响,山剧烈地晃动了一下,震得她的心似乎要从喉咙里蹦出来。她只好疾走一阵,又在树脚下躲一躲。丈夫和那些道班工人正在公路拐弯处填一个弹坑。见她来了。都有些惊讶。但大家实在是太渴了,都拥过来抢着喝茶。丈夫催大家快喝,因为运炮弹的车队就要过来了。丈夫劝她躲一躲,她见丈夫一脸泥水,心疼得很。这天的炮战从拂晓一直轰到黄昏。开始,她只是想帮帮忙,但炮弹坑不断出现,她也就忘了疲累,拼命地推车运土。

黄昏时,他们填平了弹坑。这时,她才觉得浑身酸痛。一步也不想挪动了。一个年轻工人推着小车叫她来坐,她有点害羞。丈夫把她托起来,放进小车,人们争着来推。她想起了那简陋的道班房,突然觉得那里是那么温暖、诱人。她渴望着回去能洗一洗,吃顿饭,安安稳稳地睡一觉。哪知敌人的一颗炮弹在道班房附近爆炸,把房子震塌了。参谋说敌人本想打我们这门炮,可结果打偏了。她流下了热泪,说幸好打偏了,不然,真叫人害怕。听了她的话,参谋的眼睛也湿润了。

这时,清爽明净的山野,一片寂静。白如乳汁的云雾,悄悄沉睡。清澈如洗的明月,向大地倾洒着它那迷人的银光。祖国南部边睡的山谷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迷人。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十分渴望能回去休息一下的道班房被敌人的炮弹震塌了,这时,她流泪了,不仅庆幸敌人打偏了,没伤着战士,更痛惜那几间小房子,自己无处安身了。
B.尾段景物描写中的“美丽”“迷人”一语双关,既突出了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自然美景的特点,又歌颂了人民军队卫国戍边的英雄业绩和军民团结。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手法来写,作者灵活自如地周游于小说中的被叙述对象之间,选择典型事例来展开情节,多方位地展现了“她”的性格。
D.小说通过一个道班房养路工人妻子思想感情的不断变化,巧妙展现了普通道班房养路工人平凡而又闪光的心灵,歌颂了共和国普通公民的无私奉献精神。
【小题2】请分析文中画线内容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她”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石器时代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野马广为散布,曾为原始人类猎取为食。距今7000年至4500年前,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首先将野马驯化为家马,并渐次传入中原农耕区,晚商以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马的遗骸越来越多,如河南安阳殷墟与山东临淄春秋时期大型马葬遗址。
马匹作为重要的驼畜,春秋以前在中原主要用于牵引战车,赵武灵王向匈奴学习“胡服骑射”之后,更多地用于骑乘。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中原农耕区繁衍的马匹不但从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且品种易退化,因此需从临近的蒙古高原输入。蒙古马,是世界上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体格不大,但身躯祖壮,四脚坚实,耐力好,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
汉武帝时,为对抗匈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张骞路过大宛,了解到当地最为出名的物产是骏马。这种马与中原习见的蒙古马差异明显,身长体高,速度耐力兼备,是极为优良的战马。汉使看到这种马前膊流出的汗水中有血,感到奇怪,汉郊祀歌描写道“霑赤汗,沫流赭”,便以“汗血马”名之,又称“天马”。汉武帝为求“天马”,数次向大宛遣使,而大宛不仅不答应,且杀害汉使,引起汉将李广利两次率军征讨,最终如愿荻上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的雌雄马3000余匹而归。
汗血马的引进数量毕有限,而以良种西城名马与蒙古土种马杂交可使后代改良性状。汉以后,汗血马仍然不断输入中原。
蒙元是城外良马进入中原的另一个重要时代。由于蒙古帝国地跨亚欧大陆,其西北与中欧相接,西南临地中海,因此元代对遥远地域的良马有了更多认识,知道除了中亚的汗血马(即阿鲁骨马/小西马)以外,还有产于阿拉伯与地中海地区更好的脱必察马,即“大西马”,由于看惯矮小蒙古马的蒙元族非常珍视“西马”,有些回回商人投其所好,远赴西亚购取,花费巨大。元仁宗即位之初,监察御使哈散沙因此奏请禁止,得到仁宗的批准。但实际上,延祐七年(1320年)仁宗去世后,察合台兀鲁思汗怯别每年都数次遣使进西马等方物,元亦给以年例或回赐,其中仅泰定二年(1325年)一次就赐钞4万锭。
古代中国兼有东亚大陆的农耕区及与之毗邻的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所驯化的马匹不仅是古代亚欧人跋山涉水长途往来的主要载畜,它本身也是丝路沿线各族人民之间互通有无的重要交换物。
(选自《古代东西方交流中的马匹》,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野马最初只是人类猎取的食物,后来野马驯化为家马后才为中原农耕区耕地所用。
B.大宛的“汗血马”身长体高,速度耐力兼备,它的出现深受欢迎,即刻取代了蒙古马。
C.蒙元域外良马除了“汗血马”,大量进入中原的还有产于阿拉伯与地中海的“大西马”。
D.元仁宗即位后,禁止商人远赴西亚购取“西马”,主要是因为购取“西马”花费巨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了古代东西方交流中的马匹,其中主要阐述了马匹引进、功能的转变过程。
B.文章在论述观点时,主要运用了例证法,通过具体的史例,使所论述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马匹引进的过程,显示了马匹在古代东西方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D.对于马匹的重要作用,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归结出了它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赵武灵王没有向匈奴学习“胡服骑射”之前,马匹只是用于驼畜而没有用于骑乘。
B.汉将李广利两次率军征讨大宛,可见“汗血马”的名贵及其马匹在当时社会的重要作用。
C.察合台兀鲁思汗怯别与元朝马匹、年例的往来,实际上是民族之间互通有无的过程。
D.晚商以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马的遗骸越来越多,说明马匹已经渐次传入中原农耕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乡

余显斌

将军离开的时候,才十八岁。那时,将军背着斗笠,戴着军帽,很精神,也很帅气。

将军是跟着刘邓大军离开的。

将军离开时说,自己会回来的。将军拉着张婶的手说:“大妈,你救了我,到时我会回来看你的。”将军红着眼眶又对吴哥说:“大哥,你等着,我一定会回来的。”

将军挥着手走了。将军这一走啊,南北东西,就是几十年。

几十年里,将军汇来东西,打来电话,问张婶好,问吴哥好,问乡亲们好。将军说,自己很想回来,可是,没有时间啊。将军说,自己一旦有时间,一定会回来,一定会看望乡亲们的。

大家都说,将军还记得老家,还记得大家呢。

张婶擦着眼睛说:“哎,孩子受苦了。”在张婶眼中,将军一直还是个孩子。

吴哥也点着头,安慰道:“现在好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电话慢慢少了。张婶有时会望着村口,自言自语道:“咋不回来啊,是不是忘了老家啊?”吴哥摇着头,想说什么又没说,只是叹一口气。

两人就谈起当年的将军,那样年轻,就是营长了,就带着部队打仗,就受伤了,在张婶家养伤。那时,生活多苦啊,没啥好吃的,上顿红薯下顿红薯的。张婶说罢,长叹一声道:“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

吴哥仍不说话,咂吧着烟锅。那次,国军士兵听说一个解放军伤员在村里养伤,还是营长,就赶来抓。自己听到消息后,赶到张婶家,背起将军就跑,躲在山上三天三夜啊。国军士兵放火烧山。大火呼呼的,将一座山都烧秃了。自己和将军躲在一个水塘里,一人嘴里衔着一根芦苇管,这才躲过一劫。

两个老人说着,仿佛再次回到了当年。

终于,张婶没有等到将军回来,闭眼前告诉孙子周根,将军回来了,替自己告诉将军啊,当年,生活不好,受苦了啊。

周根点头,默默无言。

吴哥不久也走了,临走告诉儿子吴竹,将军回来了,告诉将军,老哥哥一直想着他呢,盼着他呢。

吴竹也点着头,默无一言。

两人都想,将军能回来吗,以老人们所说的年龄,将军现在也是花甲老人了。

听村长说,将军身体一直不好。当年的那颗子弹一直没有取出,还在脑袋里。老人们临终的嘱托,能兑现吗?

他们心中,就有了心结。

他们没想到,将军真的就回来了。

将军回来,是在一个深夜,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虫鸣唧唧。

一辆车悄悄在夜色里来,又悄悄在夜色里离开。第二天,当村人听到消息后,都围着村长炸开了:“将军回来了,咋不告诉我们一声啊?”有人叹气:“哎,老家毕竟是山里啊。”

周根咳了一声,这……这样,自己咋告诉奶奶啊?奶奶听到这样的消息,会在地下瞑目吗?

吴竹更是摇着头,一声不吭。

村长低沉着声音告诉大家,车子走了,将军没走,留了下来。见大家都睁着眼睛,四处张望着。村长说,车子带回的不是将军,是将军的骨灰盒。将军十几年前枪伤就发作了,瘫痪在床上,记忆力已经模糊,啥也不知道了。临死前,将军竟然清醒过来,告诉家人,他要回家,要回到霍山去,那儿的乡亲在等着自己,张婶在等着自己,吴哥在等着自己,自己活着不能回去,死后也要回去。

大家听了眼圈都红了,有人问:“葬……葬在哪儿啊?”村长说,将军死前吩咐,将自己骨灰带回来,悄悄葬在霍山的土地上,不要举行追悼会,不要起坟,不要立碑,不要让人发现墓地。

周根急了道:“我们该去放一挂鞭炮啊。”

吴竹点着头道:“对啊,清明了,也得去挂一串纸啊。”

村长摇着头,因为将军说,当年在这儿,自己受伤,连累了乡亲们。也连累了这儿的树木山林遭到火烧,自己一想到就愧疚。如果将来大家要祭奠自己,到了清明节,就栽一棵树吧。栽一棵树,就等于替自己报答了故乡一份情意。

大家再次沉默着,久久无语。

以后,每到清明,村子里的人都拿着树苗,在山上四处栽着。周根和吴竹栽的格外多,山前山后,河边坝上。他们说,这是替他们的奶奶和父亲栽的,奶奶和父亲是将军的老友,一定更想念将军。

村子,于是就掩映在一片绿色里、一片花光中、一片鸟鸣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村长”这一形象,交代了“将军”后半生的生活状况,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同时,也丰满了将军这一形象。
B.“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电话慢慢少了”,这既暗示了当时将军的身体状况不佳,也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C.“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这句话写出了张婶对将军的理解,她认为将军现在生活好了,是不会回来的。
D.小说以“回乡”展开情节,主要写了乡亲们的“盼”和将军的“愿”,而这“盼”和“愿”之间留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
【小题2】小说中的将军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析。
【小题3】结合文本内容,请赏析小说的结尾。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国际舞台上,过去20多年来,我们不断见到有政治家为本国政府的罪行公开道歉。政治学家格拉汉姆·多兹整理了囊括数百年的“一个相当全面的重要政治道歉编年目录”。他的目录始于1077年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向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就政教纠纷道歉,皇帝本人赤脚在雪地里站立三天”。此后,历史等待了600多年才见到另一次政治道歉,1711年,马萨诸塞向萨勒姆驱巫审判的受害者家庭道歉。20世纪的第一个道歉来自德国,德国在1911年的《凡尔赛合约》中承认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是这个道歉也许不能作为鼓吹道歉的合适案例。但最近20年的一连串道歉的确标志着各国自我展示的新时代。有史以来,各国领导人第一次将历史事实与国际和解置于国家一贯正确的面子之上。在这一时期,德国为纳粹集中营道歉,美国为拘押美国日裔道歉,苏联对“二战”期间杀害波兰俘虏道歉,英国人向爱尔兰人、印度人和毛利人道歉。

②人类社交节目单上的道歉和其他和解姿态真的能够打破复仇的循环?政治学家威廉·朗和彼得·布莱克在他们2003年的著作《战争与和解:冲突解决的理性和情感》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选择了114对在1888年至1991年间有过国家间战争的国家,外加430场内战,结论是:对国际纠纷而言,情感姿态没有任何作用。显然,成功不取决于象征性的姿态,而是依赖发出代价更高昂的信号。

③朗和布莱克说,有些时候,那些厮杀了几个世纪的宿敌可以成为好朋友——英国和法国,英国和美国,德国和波兰,德国和法国——但是,这样的和好是几十年和平共存的结果,而不是某个和解姿态的直接产物。然而在国际冲突中没有意义的和解姿态,在结束内战方面却有自己的作用。毕竟,内战的双方同处一道国境之内,国旗和足球队给了他们某种想象上的联盟。

④朗和布莱克研究了1957年以来发生的11个象征性结束了内战的和解活动,其中有7个(64%)没有复发暴力。而在没有经历任何和解活动的冲突事件中,只有9%看到了暴力的终结。他们发现,成功的共同条件既不是完美的公正,也不是完全没有公正,而是在一套和解仪式之下实现象征性的和不完全的公正。

⑤南非的和解过程是内部冲突和解的典范。援用科萨人的兄弟概念,尼尔森·曼德拉和德斯蒙德·图图确立了修复性司法,而不是报复性司法,用以愈合种族隔离统治下数十年的暴力压迫和反抗给南非造成的创伤。正如权利革命的各种策略,曼德拉和图图的修复性正义既得自于非暴力解决冲突的思想库,又是对此思想库的新贡献。朗和布莱克发现,莫桑比克、阿根廷、智利、乌拉圭和萨尔瓦多的国内和平都得益于类似的项目。

⑥在很多人看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是最可怕的冤冤相报。即使最最天真乐观的人也不敢说知道如何解决巴以问题。但是,以色列小说家阿默斯·奥兹对解决纷争的想象得到了“和解应用心理学”的支持:

⑦悲剧只有两种终结方式:一是莎士比亚式,一是契诃夫式。莎士比亚悲剧结束时,尽管天空上也许盘旋着某种正义,舞台上却已经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尸体。与之相反的是契诃夫的悲剧,结尾时每一个人都感到幻灭、苦涩、心碎、失望、精疲力竭,但是都还活着。对于巴以悲剧,我想要一个契诃夫式的结局,而不是莎士比亚式的。

(选自《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有删改)

【小题1】与第①段中“鼓吹”一词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宣传B.鼓动C.鼓励D.吹嘘
【小题2】根据上下文和图示,填入第①段划线处的句子应是。(   )
A.图一显示我们这个时代是更有感情的时代。
B.图一显示政治道歉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标志。
C.图一显示最近20年各国领导人的政治进步。
D.图一显示了长久困扰人类的战争有了转机。
【小题3】第④段作者列举了多个数字的作用是。
【小题4】第⑤段中,作者在南非之后列举了莫桑比克、阿根廷等一系列国家的用意是。
【小题5】概括第⑦段中“契诃夫式”结局的内涵。
【小题6】根据全文,概括打破复仇循环的要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道德美不是在艺术美本身中所包含的那种广义的道德美,而是属于文学作品特定内容的道德形态。如果我们给予一部作品的评价是“美的作品”,邦就是我们阅读它的人对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道德美和艺术美的综合评价。文学作品的道德美和艺术美是衡量作品价值的标尺,也是判别文学作品是不是具备美的出发点。
我们应该清楚,并非只有艺术才给人以美感,世界上物质中的一切具有美感因素的事物都能够让人感到美的享受。花卉是自然界的物质,能让人感知它的美,作为艺术形态常常呈献给人们,让人能够体会到美的愉悦。实际生活中花卉本身并不是作为艺术品而存在,它只是作为客观世界中的一种美的物质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作为自然界物质的“花”,它的美来自它的生命,也与它身上的色彩、形状、线条有很大关系,这种有机组合方式的美感,是由物质的材料组成的,尽管具有艺术的美,但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而我们所讲的道德则是属于精神状态层面的意识,人们根本就无法看到它美与不美,而是要通过感知、分析、思考、判断才能体会到。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对描写的对象存在着审美意识,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去判断,如作家描写的英雄人物、爱国人士、劳动人民等等,他们在作家的意识中都是具有美德的人物,而作家选取的内容本身就是感人的,再经过作家一番艺术表现以后,作品中人物、事件的美感力量就得到了增强。有些作品中,作家描写的对象本身看上去并不美,有的由于作家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段的不同,描写对象就呈现出丑的形态,如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董卓、秦桧、容嬷嬷等;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南霸天、刘文彩、假洋鬼子等。从这些人代表的阶级倾向和内在的品质来说,他们代表了罪恶和丑陋,对于这样的丑,作家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用人物塑造和故事建构的方式揭示他们内心深处丑的道德,这是作家思想中竭力鞭挞和批判的对象,尽管表现了他们丑的嘴脸,但是就文学作品而言,道德美的倾向更加明显。这就是文学艺术的能力所在。同时,因为创作者在艺术刻画中,符合生活的真实,同时也属于具有美感因素的艺术典型,让读着从反面去欣赏人物的形象,那么这样的人物就成了具有道德美教育的艺术对象了。
我们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一个作家如果在思想、立场上缺少道德倾向,就会混淆美丑的概念,那么作品根本没有道德美的倾向。从艺术表现形式看,创作者如果对于具有道德美的描写对象在进行艺术描写上表现得不够充分,那些具有道德美的事物就无法让人感到是美的,相对的,那些具有道德丑的人或事件,如果艺术典型化不足,没有完全对他们丑的实质给予揭露,自然美影响到作品道德美揭示程度。由此我们看到,一部文学作品中,让人能够感受到美的不仅仅是艺术美,同时还包括了道德美。在道德素养的形成中,文学作品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不管是哪位作家,无论是哪部作品,都需要接受伦理和道德的检验。
(摘编自丁洁《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与品格修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的道德美与艺术美中广义的道德美不同,它是具有特定内容的道德形态。
B.文学作品中的道德美与自然美也不相同,它是属于人的精神状态层面的意识。
C.文学作品中的道德美需要读者通过感知、分析、思考、判断才能真切体会到。
D.文学作品是否具有道德美跟作品是否有正面人物无关,而关键在于读者的审美意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判断文学作品是否为“美的作品”,关键在于看文学作品是否具有道德美和艺术美。
B.自然界中一切具有美感的事物作为艺术形态会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但它本身并不是艺术品。
C.作家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对事物进行艺术表现后,作品中的道德美的倾向会更加明显。
D.作品有具有美德的人物,感人的内容,即使艺术描写表现得不充分,读者也会认为它是美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界的花卉之所以能够给人以美感,庙为这种美感来自于它的生命以及它身上的色彩、形状、线条的有机组合方式。
B.文学艺术的能力在于作品所具有的道德美,道德美使作品中的美感力量更强;使作品中的罪恶与丑陋被揭露与批判。
C.作家能够创造出符合生活真实的反面人物并让读者去欣赏它,原因就在于这些反面人物本身就是具有道德美教育的艺术对象。
D.一个作家既要有好的艺术表现能力,又要有正确的道德倾向,这样,他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艺术美和道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