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大数据杀熟”这件事,基本还是各说各的理:消费者言之凿凿“这个可以有”,在线服务摊手表示“这个真没有”。回头看,2008年以来,爆料或控诉在线旅游、酒店、机票等电商平台的疑似“大数据杀熟”行为不胜枚举;乃至十年之后的2018年,“大数据杀熟”被评为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中消协甚至还将其列为2019年新春重点关注对象。但诡异的是,迄今没有认定出一个板上钉钉的杀熟案例。信息不对称与不透明如一堵厚重的铜墙铁壁,将真相阻隔在电商的最终解释权手里。所谓的“大数据杀熟”,其实就是依据数据的精准分析,对于粘性强的用户,利用信息不对称不动声色加价或者拒绝优惠推送的差别化价格策略。消费行为往往就是这样,用惯了、用多了,价格反而不敏感了。因此,新客50块钱就能买到的服务,老客户可能还是停留在100块钱的档位上。电商平台的这种策略偏好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在最大化利润的目标面前,大数据提供的便利是不可能受道德诚信制约的。有人说愿打愿挨,谁让消费者不去货比三家呢?这话经不起基本逻辑的考量:首先,利用大数据来杀熟果真合法吗?且不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实施不久的《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亦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第十八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的,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利用消费偏好选择性推送本就是一个过于精明的商业选择,更别说少数电商平台扭曲价格信息等主观恶意行为了。再说,市场进化得再高级,终究是“人”的市场。如果技术只是为卖方提供了耍心眼儿的机会,市场信用岂非要随着技术迭代而灰飞烟灭?很多时候,个性化服务与“大数据杀熟”是叫人傻傻分不清的,消费者即便是熟谙“货比三家”的道理,恐怕终究逃不开数据的惦记。就比如这些所谓的“系统Bug”,谁来为之验明正身呢?有人说,拿过的折扣、用过的满减红包,最后总得通过“大数据杀熟”的方式吐出来。这话或有偏颇,却说破了一个道理:在宰客这件事上,线上线下是没什么差别的;监管若不到位,肯定是会出问题的。现在最大的疑问是:在“大数据杀熟”这件事上,电商平台们异口同声说是假的,那么,就真的只是消费者的群体癔症吗?这个问题,职能部门应该及时出手,为迷茫的消费者解惑答疑。

【小题1】下列关于“大数据杀熟”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杀熟”是一种“宰客”现象,是电商平台违背道德诚信追求最大化利润的做法。
B.“大数据杀熟”是否存在,消费者和在线服务大体上还是各执一端,争论不休。
C.“大数据杀熟”问题由来已久,成为各媒体乃至中国消费者协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D.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点而向其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做法是不合法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面对“大数据杀熟”,相关职能部门不能袖手旁观,应该有一个明朗的态度。
B.作者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从两个方面批驳了“大数据杀熟”的责任在消费者自身的说法。
C.文章从“大数据杀熟”现象谈起,以呼吁职能部门监管到位结束全文,指出了解决“大数据杀熟”这一问题的具体做法。
D.文章采用举例和引用论证方法,既阐述了“大数据杀熟”的概念,又论述了电商平台推卸责任的错误做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迄今为止,中消协尚未认定一个确凿的杀熟案例,这说明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
B.消费者对某件商品或某项服务用惯了、用多了,对价格失去敏感了,就一定会掉入“杀熟”的陷阱里。
C.利用对数据的精准分析,电商经营者可以掌握消费者的偏好,从而实现选择性推送。
D.“大数据杀熟”的真相之所以难以明了,原因是消费者没有掌握相应技术,卖方因而有了“杀熟”的机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7 12:13: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其政治伦理思想可以概括为“仁”学。“仁”学的主体内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思想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关于“仁”学的基础,《论语·学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孔子视孝悌之亲情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孝悌通过“能近取譬”,将爱父母、爱兄弟、爱妻子扩展为爱君主、爱国家及爱一切人。的确,从人伦关系的角度来看,亲情无疑是人之生存的基本条件,由亲情、爱情、友情,推而广之到一切道德情感,从而构成“仁”学政治伦理思想的依据。休谟的同情原理也认为,父子间的同情是最易发生的。黑格尔一方面认为修身是成为抽象的人的基本条件,“正是这种反省意识,使一个人真正地走向了主体阶段”,另一方面认为实现抽象的人的理念必须要在伦理阶段,而“在伦理的阶段,最自然、最直接的便是家庭”,同样看到了亲情在政治伦理实现过程中所起到的基础作用。然而,不同于西方思想家以基督教为背景的平等地“爱一切人”,孔子的“推己及人”,其对象是有限制的。仁爱等道德品质是区分小人和君子的标准,是“君子”(有德有位者)的专有物,小人(无德无位者)则往往与仁爱背道而驰。正是在此基础上,孔子对于道德情感的适用对象给出了较为明晰的界定,仁爱不仅包括爱“好人”,即爱“君子”,而且也包括恶“恶人”,即恶“小人”。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创立了“义”学。孟子“义”学的主体是“不学而能”之“良能”、“不虑而知”之“良知”的性善思想和“先立乎其大”、“养吾浩然之气”之“求放心”的道德修养思想。如果说孔子仁爱思想的根据——亲情,是一种事实根据的话,即通过客观描述父子之间的亲情来推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感情,那么,孟子所言“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的仁义思想的根据——性善,便是一种价值根据,即通过对人性进行善恶评价来引导道德主体自我实现其先天的性善。亲情是父子这对道德主体之间的情感互动,而性善则是道德主体的自我呈现。与孔子相比,孟子将政治伦理的希望全部压在单个道德主体的身上,政治伦理思想的实现,是道德主体存养扩充先天的、本真之性善的结果。
孟子既然设定人性本善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条件,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方方面面自然都要以性善为基点。然而,“性善”虽然能够满足政治伦理思想基础的普遍性条件,但孟子本人也意识到性善的原初性不充分,如其所言:“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认为一定的物质生活财富对“民”之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条件性,性善就不再是绝对基础了。
与孟子一样,荀子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其政治伦理思想可以概括为“礼”学。“礼”学的主体是性恶思想,“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思想,以及“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思想。荀子认为,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是人性之恶,礼义道德是基于人性之恶而人为(“伪”)产生的,是用于制约和改造人性之恶的产物。一方面,道德之善就是“伪”的结果;另一方面,“性恶”是“伪”的前提。以此为基础,道德主体自身才要“积善而全尽”地进行自我修养,社会才要以“礼”来规范和教化百姓。
综上所述,孔子以道德情感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孟子、荀子以人性善恶为基础,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大都不出这两类。
(摘自王乐的《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学是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主要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思想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
B.从人伦关系的角度来看,亲情通过"能近取譬",成为人之生存的基本条件,构成"仁"学政治伦理思想的依据。
C.西方思想家如休谟和黑格尔等人,和孔子一样看到了亲情在政治伦理实现过程中所起到的基础作用。
D.以基督教为背景的西方思想家认为要平等地"爱一切人",而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的"推己及人"思想则表现为爱"君子",恶"小人"。
【小题2】下列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在"仁"学的基础上创立了"义"学,其主体是"良能""良知"的性善思想和"求放心"的道德修养思想。
B.孟子以性善作为其仁义思想的价值根据,即通过对人性进行善恶评价来引导道德主体自我实现其先天的性善。
C.孟子认为,如果每一个道德主体存养扩充先天的、本真的性善,就能实现他主张的政治伦理"义学"。
D.孟子意识到性善的原初性不充分,性善不是政治伦理思想的绝对基础,故物质生活财富对"民"之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条件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以道德情感为基础,孟子以性善为基础,荀子则以性恶为基础,他们一起构建了儒家共同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
B.荀子创立的政治伦理思想是"礼"学,其主体是性恶思想、"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思想,以及"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思想。
C.荀子认为,礼义道德是基于人性之恶而人为产生的,所以,道德主体自身要"积善而全尽"地进行自我修养,社会要以"礼"来规范和教化百姓。
D.孟子和荀子的政治伦理思想有着共同的,但其所基于的条件则完全相反,因此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也不一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人文”这个词语起源很早,《易·贲卦·彖辞》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将人文与天文置于对等的地位,可见对人文的重视程度。概括地说,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尊崇。《老子》把人和道、天、地并列,称之为四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记载孔子的话:“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里有这样的话:“夫民,神之主也”,并说应该先办好人的事,然后再致力于神的事。《左传》里又有这样的话:“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连上天也要顺从人的愿望。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孔子、李冰父子、司马迁等,都祭祀他们的庙宇。所以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伦为核心的文化。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人文精神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注重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那些道德素质,进而追求人格的完美。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又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在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就是圣贤。例如孔子被称为圣人;他的三千弟子当中有七十二位最好的,被称为贤人。中华文化以人为中心,在众人之中又以圣贤为中心,只要认真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中华文化中十分可贵的内容。
中华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而群就是公。《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已经成为至理名言。至于公和私的关系,应以公为先;人和已的关系,应以人为先,正如孔子所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中国有句古话:“敬业乐群。”“乐群”这两个字很能代表中华文化的特点。荀子阐发孟子的人伦说,提出“群居和一”之道,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准则。他认为人能从事有秩序的伦理生活,所以才能驾驭自然物,个体也就得以生存和发展,因而维系群体利益就成为一种美德。
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和”的本义就是声音相应,也就是声音的和,引申为和谐、和平、和畅、中和、融合、祥和等意义。《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庸》以“致中和”为修养的最高境界。孔子说做人要兼顾文和质两方面的和谐,“文质彬彬”,才称得上君子。“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节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④,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华文化中,人和人的关系与人和神的关系同等重要,在众人之中要以圣贤为中心。
B.“公”就是中华文化所尊崇的“群”,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在“群”的范畴。
C.中华文化认为“致中和”是一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这是《中庸》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
D.“天下为公”的说法在《礼记》中早已提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成为至理名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三个角度阐明了中华文化的属性,以人为中心的特点,是中华文化的可贵内容。
B.文章引用《老子》把人和道、天、地并列的史实,证明中华文化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
C.中华文化以人伦为核心,“乐群”代表中华文化的特点,“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D.文章广泛引用古代圣贤的名言及典籍记载,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厚重感和论证的雄辩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就是圣贤,孔子、孟子被称为圣人,说明他们道德智能完善。
B.人们如果不能从事有秩序的伦理生活,就不能驾驭自然物,个体也难以得到生存和发展。
C.一个人只要文质彬彬,一味追求和谐、和平、和畅、中和、融合、祥和,就是正人君子。
D.弘扬中华文化,需要崇拜祖先和民族英雄,修养道德,以公为先,先人后己,和睦和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早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关永礼先生《中国姓氏文化》一书讲到,许多欧美国家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普遍推行姓氏制度。
“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母系血统,同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姒、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来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士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而取“字”则在成年以后。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用于自称,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末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所取代。
(选自《北京日报》2014.02.19,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更早于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B.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C.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士和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D.中国最初的“姓”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B.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而 “名”则不再使用。
C.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到14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由中国传入,由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
B.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
C.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诸葛亮自称“亮”,鲁肃则称他“孔明”。
D.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而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眼数据显示,2019年已有超过1000家垃圾分类相关企业注册。仅7月1日当天,就有6家相关企业注册。上周,又有53家相关企业注册成立。

在各电商平台垃圾桶销量倍增、电商平台二手闲置商品交易业务上扬的同时,一些看似没什么科技含量却实实在在解决消费者小烦恼的“新兴业务”商机纷涌。其中,代扔垃圾服务备受追捧,不少快递公司、二手电商及外卖平台纷纷尝试推出这一新服务。微信搜索“垃圾分类”关键词,关于垃圾分类的小程序已猛增至100多个,支付宝平台上的垃圾分类小程序,累计新增用户数已突破百万。

当“垃圾”成为创业新赛道,一些长期存在的固有问题将得到进一步解决。

外卖行业是垃圾分类的前端,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解筱文表示,垃圾分类的严格实施,将降低外卖业对社会环境的污染影响,先前分散的巨量餐饮白色垃圾,有望进行批量化、集约化处理,餐食残渣和剩汤垃圾污染也将得到控制。

很多消费者了解生活垃圾中大量的外卖餐盒、包装袋、餐具等都是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但却不一定知道,若外卖餐盒和剩余食物一起处理,原本在土壤中能快速分解的食物,降解时间将延长数倍。这也是垃圾分类要求对外卖餐盒和剩余食物分类处理的原因。

(摘自《“垃圾分类”成创业掘金新风向》,科技日报)

材料二

在日本,垃圾的收集和转运由各区负责,各区会根据垃圾种类和产量的季节性变化制定详细的收集计划,对垃圾收集点的设置及收集频次进行合理调整。而对于部分收集运输范围较大的城市,通常会设立垃圾中转站,以便把垃圾从中小型车辆转运到大型运输车辆。同时,在垃圾清运的过程中,环卫部门装运垃圾车辆多次往返,每次仅运输一种垃圾,由此避免了“混装混运”。不同类别的垃圾被运输到不同的垃圾处理工厂,然后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垃圾处理以焚烧方式为主,注重资源再利用。日本由于土地面积有限,焚烧是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填埋处理所占比例很小。2016年日本采用焚烧方式进行垃圾处理的占比为80.20%。在垃圾焚烧处理中,焚烧炉排炉和流化床是最主要的焚烧处理方式。此外,一些电子、电器类垃圾和大件垃圾,则会对有再利用价值的部分进行回收。据统计,日本每年废弃的家用电器重量达60万吨,回收利用率为50%至60%。

(摘自《2019年全球及中国垃圾分类行业发展概况及未来投资前景分析》)

材料三

2014—2017年全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变化情况(单位:万吨,%)

2000—2017年中国生活垃圾清运量变化情况(单位:万吨,%)

材料四

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围城”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各地的共识。尽管部分试点地区垃圾分类取得初步成效,但记者调查发现,分类投放准确率低、分类知晓率低和资源利用率低等“三低”问题交织,成为垃圾分类推进的“拦路虎”。

投放准确率低是垃圾分类试点的难点之一。记者在合肥、马鞍山、阜阳等一些试点地采访时,随机打开分类垃圾桶看到,有的分类比较清晰,有的依然是混合投放。

分类知晓率低是垃圾分类遇到的另一大难点。部分居民仍没有垃圾分类投放的意识,也缺乏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导致分类“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末端处理能力不足,资源利用率低也是难点所在。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各地垃圾分类的处置体系残缺不全,往往前端分类、后端就“混为一团”,末端处理不足不仅挫伤了群众的垃圾分类参与热情,影响了分类体系建设,也造成我国垃圾资源化率低。据李大勇介绍,国家住建部的标准要求是35%,但从合肥市试点来看,只能达到20%左右。

不少受访者反映,垃圾处理涉及生态环境、发改委、住建、城管、商务、供销社等多个部门,各管一段,重点不同,往往造成垃圾处理统筹不足、难以协同。比如城市生活垃圾目前多由城管部门负责,但生活垃圾中的有害垃圾处置、可回收垃圾处置又涉及生态环境、商务、供销社等多个部门,在一些地方由于衔接不力、各管各的,导致有害生活垃圾无处可去、可回收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低。此外,对于一般工业固废物的处理,不少地方还存在生态环境部门不愿意接手,环卫处理难度大,进而造成这类垃圾处理不及时不规范等问题。

(摘自《“一桶天下”到四桶并立,垃圾分类待解“三低”难题》,《经济参考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上涨,垃圾问题越来越严重,垃圾分类工作刻不容缓。
B.2016-2017年的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率有所下降,由此可见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
C.生活垃放清运量持续增长应与产生量增长有关,生活垃圾清运量增长率虽波动较大,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D.从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清运量的差距可以看出,大、中城市是生活垃坡产生的主要场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带动一系列相关业务产生,可以成为新兴的创业切入点,而企业又可以助推垃圾分类的进行,为环保方面做贡献,二者互有帮助。
B.要求对外卖餐盒和剩余食物分类处理,目的在于使消费者了解剩余餐食的分解时间,进而可以控制外卖行业产生的巨量白色污染。
C.垃圾处理方式要依据国情而定。日本由于土地面积有限,垃圾处理以焚烧为主,而中国土地面积充足,则可以多使用填埋方式。
D.“三低”问题严重影响了垃圾分类的效率,分类知晓率低,是导致投放准确率低的最大原因,同时也导致我国垃圾资源化率低。
【小题3】请结合材料谈谈要做好垃圾分类,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