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04年至今的十年间,在127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开花的475所孔子学院,成为世界与中国增进认知与理解的一个跨文化交流平台。
但随着一些国家孔子学院合作协议到期,出现了部分合作大学取消续约的情况。此次斯德哥尔摩大学终止合作的决定,引发诸多联想;加之此前美国一些大学与孔子学院不再续约的先例,更是让舆论浮想联翩,甚至过度解读。
如能深入了解孔子学院的内在机理,相信这种误解会少得多。
据《孔子学院章程》,由外方大学或相关教育机构首先向孔子学院总部提出申请,经总部批准后,采取中外合作方式合作办学。学院设在外方大学内,中方院长仅负责对汉语老师、志愿者以及与国内的联系等事务性工作,并配合好外方工作。
不论在具体的学院运作中,还是在学院对外方大学的影响力方面,孔子学院都不具备影响甚至限制对方大学学术自由的能力。而且,孔子学院作为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中国语言文化推广机构,奉行孔子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是传承中华文化包容合作精神的重要载体,注重平等协作,鼓励创新,而非钳制学术自由。
孔子学院的领导机构是“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某些国家强调孔子学院有政府官方背景,担心其在所在国大学内部传播中国政府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由于总部提供相应资金、师资及管理方面的支持,所以便会被某些舆论误解,而国外相关机构推波助澜,将此误读放大化,认为中国人非常清楚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而不仅是想改变外界对中国的看法,从而对孔子学院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不过,孔子学院总部对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的发展也必然要进行深刻反思,须激发并持续保持国外公众、大学、社会团体乃至政府对孔子学院的兴趣。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多元化的因子,教学中要有“大文化观”。实事求是的讲,当代中国能让世界为之一亮的文化符号还很少,影视剧、文学作品等经典艺术与很多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也是当前孔子学院在文化课程设置方面缺少时代吸引力的重要原因。此外,孔子学院的运营方式、形象定位、全球分布以及合作模式等都是需要认真总结的。
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相信以它博大的胸襟拥抱世界的同时,也会赢得世界对它的认可与尊重。到那时,也许世界对它依然少不了质疑,但是“果断点赞”一定会更多。
(节选自《中新网》转新加坡《联合早报》,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学院是个文化超市,必须把各种资源整合起来,用更好的教材适应海外汉语学习者不断增长的需求,与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等国外推广机构相比,孔子学院至今没有推出一本可与《少年维特之烦恼》《堂吉诃德》等相当的代表教材。《论语》至今还未找到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翻译并获得外国人认可的译本。
据悉,由于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孔子学院一直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教授的课程几乎全凭教师自己安排,其课程无法得到校方学术委员会的认可,更没有学分,这意味着选这门课程要完全依靠学生的兴趣,这是孔子学院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瓶颈。此外就是教师的问题,国家汉办本身并没有自己的师资队伍,派向海外孔子学院的教师大多是从国内各大学抽调的,师资力量的缺口非常大,而从国内抽调的教师质量也很不整齐,许多教师并不具备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语言老师只能教语言,对于中国文化却了解不多。
(节选自《东方早报》)
材料三
《社会观察》:中西文化、思维方式不同,在具体的教学和交流过程中,有无理解上的困难?国外能否理解和接受我们的文化?
许琳:文化的差异的确是存在的。比如我们的教材里有一些成语教学,外国学生就很难理解“愚公移山”,他们就问,为什么一定要挖那个山呢?还有说到古时候的孝道,说是守孝三年,他们又会问为什么要守着呀,人老了死去是自然规律呀等。确实文化是有差异的。
斯坦福大学曾说他们设立孔子学院是“为了培育未来了解中国的美国领导人”,他们觉得中国有重要意义,要从战略的高度看全局,要懂得中国的语言,了解中国的文化。而我们并没有想强加给谁什么。我们认为,我们出去教授中文也好,传播中国文化也好,不是要改变对方,一定要对方按照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文化去考虑;而是双方交流,相互了解对方,在实践中调整。如果通过孔子学院,海外对中国有了比较真实的了解;我们也通过交流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达到双赢,那是最好的。
(节选自《社会观察》对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干事许琳的《访谈录》)
材料四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也成为孔子学院的“金字招牌”。在合作模式上,以“和”取胜;在传播过程中,以“和”感人。从单纯的汉语教学平台到综合的文化交流平台,从单向的文化传播到双向、多向的跨文化交流,孔子学院跨越文化边界,寻找交叉点、共鸣点、融合点。
“非排他、非竞争、非暴力”,日本北陆大学孔子学院理事长北元喜朗评价孔子学院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互惠双赢的语言文化推广模式,也是首个发展中国家利用有限的资金推广本国语言文化的先驱性实践。
“只要沟通和交流,不同文明之间都会有启发。”意大利米兰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意方院长兰珊德说,孔子学院是意大利人了解中国的一个中心,为双方提供客观平等的交流平台。
孔子学院这颗和平友善的种子,在世界扎根、开花、结果,悄然影响着世界文化生态。
(节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一些国家的孔子学院出现合作协议到期取消续约的情况而引发舆论浮想联翩,甚至过度解读从而对孔子学院造成负面影响。
B.材料二中孔子学院遇到的困难是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课程无法得到校方学术委员会的认可,更没有学分;师资缺口大,文化素养不够。
C.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孔子学院以它博大的胸襟拥抱世界的同时,也赢得了世界对它的认可与尊重。
D.外方大学或相关教育机构认为孔子学院的教学行为会干扰甚至影响大学的学术自由,担心孔子学院会在所在国大学传播中国政府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或者达到诸多目的而终止合作。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斯坦福大学认为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有重要意义的中国,要懂得中国语言,了解中国文化,培育未来了解中国的美国领导人,就必须设立孔子学院。
B.《论语》应该成为孔子学院标志性的教材,就像《少年维特之烦恼》《堂吉诃德》分别成为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外提斯学院的代表性教材一样。
C.中国很少有能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包含影视剧和文学作品等经典艺术在内的文化符号,这是当前孔子学院在文化课程设置方面缺少时代吸引力的重要原因。
D.孔子学院既是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中国语言文化推广机构,也是奉行孔子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传承中华文化包容合作精神的交流平台。
E. 孔子学院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互惠双赢的语言文化推广模式,是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中心,为双方提供客观平等的交流平台,极大影响了世界文化生态。
【小题3】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请你试着概括一下孔子学院可以在哪几方面改进自己的工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4 07:02: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谁偷走了夜里的黑

王开岭

(一)

你见过真正的黑夜吗?深沉的、浓烈的、黑魆魆的夜?

儿时是有的。

从何时起?夜变得浅薄,没了厚度和深意,犹如墨被稀释。

在大自然的原始配置中,夜天经地义是黑的,黑了亿万年。即使有了人类的火把,夜还是黑的,底蕴和本质还是黑的。

现代人的“黑”,却只好求助于厚厚窗帘了,人工围出一角来。

(二)

昼夜轮值,黑白往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乃自然之道、人生正解。

夜,是上天之手撒下的一块布,一座氤氲的罩体,其功能即覆护万物、取缔喧哗、纳藏浮尘,犹若海绵吸水、收杂入屉。无夜,谁来叫停芸众的熙攘纷扰和劳顿之苦?何以平息白昼的手舞足蹈与嘈沸之亢?夜,还和精神的营养素——“寂”“定”“谧”相通,“夜深人静”意思是:夜深,心方静远……而这一切,须靠结结实实的“黑”来完成:无黑,则万物败露,星月萎殆;无黑则无隐,无隐则无宁。

所以我一直觉得,黑,不仅是夜之色相,更是夜的价值核心。

黑,是夜的光华,是夜的能量,是夜的灵魂,也是夜的尊严。

“不夜城”,绝对是个贬义词。将白昼肆意加长,将黑夜胡乱点燃,是一场美学暴乱,一场自然事故

往实了说,这既伤耗能源,又损害生理。我一直纳闷为何现代鸡发育那么快?真相是:笼舍全天照明,鸡无法睡觉,于是拼命吃。见光吃食,乃鸡的秉性,人识破了这点,故取缔了黑,令其不舍昼夜地膨胀身子。它们没有童年,没有青春,只有起点和终点。这些一声不吭、无一日之宁的鸡,毕其一生,连一次黑夜都没体会,连鸣都没打过。

无黑,对人体的折磨更大,可谓痛不欲生。据说逼供多用此法,不打不骂,只用大灯泡照你,一两日挺过去,第三天,你会哭喊着哀求睡一会儿,哪怕随后拉出去枪毙。

(三)

成年后,我只遇上一回真正的夜。

那年,游武夷山,夜半,饥饿来了,去一条僻静的江边寻夜宵。吃到一半,突然一片漆黑,断电了。

等骚动过去,我猛然意识到:它来了,真正的夜来了。

亿万年前的夜,秦汉的夜,魏晋的夜,唐宋的夜……来了。

此时此刻,我和一个古人面对的一模一样?山河依旧?草木依旧?虫鸣依旧?

是,应该是。那种弥漫天地、不含杂质、水墨淋漓的黑,乃我前所未遇。

星月也恢复了古意,又亮又大,神采奕奕。还有脚下那条江,初来时并未听到哗哗的流淌,此刻,它让我顿悟了什么叫“川流不息”,什么叫“逝者如斯”……

我被带入了一幅古画,成了其中一员,成了高山流水的一部分。

(四)

夜的美德还在于,其遮蔽性给人生营造了一种社会文化:个体感和隐私性。

如果说,白昼之人,不得不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下演绎集体生活模式,那么,黑——则让人生从“广场状态”移入角落状态,夜——成了除住宅空间外更辽阔的私生活舞台。所以,“夜生活”即同义于“私生活”。

我向来觉得,生活的本质即私生活,私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白天,人属于人群,不属于自我,正是夜,让世界还原成一个个私人领地和精神单元,正是黑的降临,才预示着生活帷幕的拉开。

但棘手的是:现代之夜的“黑”,明显减量了,不足值了。

现代生活和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向是:愈发的白昼化,愈发的广场性。风靡各地的“灯光工程”、“不夜工程”,无孔不入的摄像头,即为例证。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一点不厌光,相反,我深爱星月之华、烛火之灿。

我厌倦的是“白夜城市”“不夜工程”,它恶意篡改了大自然的逻辑和黑白之比,将悦目变成了刺眼。

对“黑”的偏见和驱逐,这个时代有点蠢。

我觉得,人类应干好两件事——

一是点亮黑夜。一是修复黑夜。

同属文明,一样伟大。

(选自《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消逝的美》,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你见过真正的黑夜吗?”开头设疑,发人深省,引发我们对“现代的夜”和“真正的夜”的思考。
B.文章主要把白昼与黑夜进行对比,突出了夜的遮蔽性给人生营造了一种社会文化。
C.“无黑则无隐,无隐则无宁。”没有黑,我们的身体无处隐遁;没有隐,我们的灵魂无法安宁。在彻夜如昼的城市,忙碌的人们即使停下脚步,也无法品味“隐”的静谧,“宁”的安详。
D.文章的结尾“同属文明,一样伟大”,呼吁人们在不停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守护住我们传统的生态文明,这与“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一样的。
【小题2】根据文本二、三部分,简要概括“美学暴乱,自然事故”的具体表现。
【小题3】结合全文,探究本文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抵抗

朱羊

他亲手击毙了表哥。

他几乎无暇思索,抬手一枪,枪声清脆刺耳,直接命中胸口,表哥是他的连副,临死前,表哥的脸痛苦地扭曲抽搐,表哥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是这样一个死法。表哥在倒下前的刹那间,终于完成了此生最后一个军礼。

整整一个上午,面对三倍之敌,他的独立团打退了小鬼子十七次进攻.然而对他来说,这些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他得到军部的命令是:为掩护大部队撒离,在天黑之前,一只蚂蚁也不能踏过八道岗。

面对如此顽强的阻击,敌人调来了五架飞机,对阵地进行狂轰滥炸,将他的队伍埋进一片火海.他从炸塌的指挥所里爬出来,耳朵眼儿里嗡嗡有声,他的门牙被一粒石子儿崩碎了,和着一口血水吐出来。他拍打掉头上的灰土,瞪起一双血红的眼睛,恶狠狠地吼:“小鬼子,今天你干不死我,我就干死你!”

阵地前弥漫着土地被烧焦的气味儿,到处是残缺不全的尸体。烧焦的手臂和大腿,灌木丛似的胡乱地伸向天空.这些都是他的士兵,朝夕相处的生死弟兄,刚才还活蹦乱跳的,转眼间已是阴阳相隔。他的心在淌血,他想号啕大哭,但眼里却流不出一滴眼泪。

表哥戴着被子弹穿了两个洞的钢盔,冲到他面前:“报告团长,鬼子火力太猛了,弟兄们实在是顶不住啊!”

他望了一眼头顶上白花花的日头,眼里喷出火来:“鬼子上来了,你是干啥吃的?给我压下去!

表哥揪着烧焦的眉毛,苦咧着嘴:“咱们已经弹尽粮绝,援军为何迟迟不到?”他无法回答,他所能做的就是操起一把步枪,然后命令左右:“上刺刀,跟我上!老子就不信,小鬼子能有两条命!”

一场肉搏战下来,他的士兵们死的死、伤的伤,咒骂声、哭号声此起彼伏.

“团长,咱们还是撤吧!表哥满是瘀血的脸上焦躁不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动摇军心者,杀无赦!”

“老子怕死吗?咱们如此无谓抵抗,有个屁用!”表哥毫不示弱.

“滚!”

表哥哑着嗓子干号了一声,转身跑开,他面无表情地望着表哥的背影远去,当年,他最爱看表哥唱的《挑滑车》。大幕拉开,高宠英姿飒爽,跃马挺枪,连挑金兵十一辆铁滑车,何等的盖世英雄!但终因体力不支,战死沙场.大幕落下,表哥卸了妆,又活脱脱地站在他面前,然后,他们一起去汇福楼吃馄饨。表哥不食辛辣,唯恐倒了嗓子,只在清淡的汤水上撒一撮嫩绿的香菜叶.如果没有这场该死的战争,表哥如今定是成了红遍大江南北的名角儿,还有那个如花似玉的小花旦宁儿,他也得尊称一声嫂娘.

他从小父母双亡,是舅舅一家人将他拉扯长大。后来,他进了省城读书,靠表哥唱戏供他学费。再后来,日本兵进了城。一天晚上,他和几个同学去街上贴传单,被几个巡逻的鬼子发现.他们在前面跑,鬼子在后面开了枪,几个同学当场死于非命,若不是遇上清风寨赵大当家的出手相救,他的命早就没了,他就是在那天晚上,跟随着赵大当家的上了山。

几年下来,他学会了骑马打枪,成了清风寨足智多谋的军师.在一次伏击鬼子运粮车的战斗中,赵大当家的被冷枪打中面门。赵大当家的临死前,将清风寨交到他的手上。从此,清风寨成了鬼子的眼中钉、肉中刺.直到去年,兵强马壮的清风寨接受东北抗联的整编……

刚过了正月,表哥找到了他,告诉他,因为一个鬼子大佐相中了宁儿,传话要宁儿去他的军营唱戏,宁儿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便用碎玻璃扎花了脸,恼羞成怒的鬼子大佐哪肯善罢甘休?派兵包围了戏班子,见人就杀,宁儿当场被一个鬼子用刺刀挑死.表哥仗着一身武艺,历尽险关逃了出来,投奔到他的部队……

日头渐渐西斜,阵地前杀声四起,枪炮声更是震耳欲聋,一小股鬼子已然冲入战壕,与他的士兵纠缠搏斗在一起。

表哥带着几个兵又一次冲到他面前,苦苦哀求道:“团长,再不撤,真的来不及了!”砰!他不由分说,果断地扣下了扳机,眼睁睁看着一股鲜血从表哥的胸膛迸溅而出.他握枪的手不停地颤抖着,一缕青烟绕着枪口袅袅地散开,此刻,他多么希望眼前发生的一切只是一出戏呀:大幕开启,高宠威风凛凛地挺枪跃马,挑起铁滑车……

鬼子又一次发起了冲锋。

他手提大刀,仰天大笑,学着表哥的戏文,一板一眼地命令发报:“弹尽,援绝,阵破!然扼守一隅,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洞的钢盔”“满是瘀血的脸”等细节描写,表现了“表哥”英勇无畏,奋力杀敌,这使“最后一个军礼”具有了悲壮的色彩。
B.“耳朵眼儿里嗡嗡有声”“阵地前弥漫着土地被烧焦的气味儿”“他的心在淌血”,通过人物丰富细腻的感觉,表现了战斗的凶险修烈。
C.“表哥”多次强烈要求撤退,都被“他”怒斥的情节安排,不断强化了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也使得“他”最终亲手击毙“表哥”合乎逻辑。
D.小说善用伏笔与照应,结构严谨,如“白花花的日头”、“动摇军心者,杀无赦”的军令、“表哥唱《挑滑车》”等伏笔在下文都有照应。
【小题2】小说除顺叙外,还用了哪些叙述方式?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
【小题3】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他”击毙“表哥”这一过程的情感变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浅阅读时代的深层思考
①浅阅读,就是简单、快速甚至跳跃式的阅读,对阅读内容则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它追求的是获取实用的资讯或短暂的视觉快感。与深阅读相比,浅阅读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符合当下流行的“快餐”文化的特质,迅速享用、迅速愉悦然后迅速抛弃。浅阅读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或者贴近实际,可以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帮助,如生活资讯;或者与自身没有直接关系,比如娱乐信息及八卦消息等,浅阅读追求的是一种暂时的心理愉悦和短期的信息摄取。世界各国都在反思,为何当今社会深度阅读越来越少,而浅阅读日益普遍。。
②首先,这与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关,在越来越忙碌的社会里,人们能静下心来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碎片化。阅读变得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渐成风尚,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其次,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标志就是信息爆炸,各种资讯泛滥,生活和工作压力迫使人们的阅读更加趋于实用主义,而根本无暇去对书籍深究细品,就是再爱不释手的图书,也只能浅尝辄止,进行一点浅阅读而已。于是,浅阅读由于快速高效而被广泛接受。再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阅读成为可能。
③浮光掠影式的浅阅读只能让书中的营养如过眼烟云。那种反复思索回味经典名著,细品慢嚼的读书感受,那种废寝忘食的读书之乐,是浅阅读者所无法达到的境界。
④与浅阅读相对应的是深阅读,指的是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方法。对于个人,深阅读可以培养大视野,促进大发展;对于民族,书籍承载着民族的灵魂,深阅读对国家、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深阅读与浅阅读并非水火不容,浅阅读可以激发阅读兴趣,让读者发现值得深阅读的读物,而深阅读培养出来的思考习惯,能使浅阅读的选择更为精准。
⑤从阅读载体看,新媒体的出现虽然对传统纸质书籍构成一定挑战,但它从各方面提升了深阅读的潜在渠道和对象。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指出:“新媒体并非是导致‘浅阅读’的唯一原因,虽然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但传统纸质图书阅读和新媒体阅读并不矛盾,不同媒介载体各具优势,可以互为补充。”
⑥在新媒体环境下,阅读极具个性化,阅读需求和偏好变化迅速。读者在享受便捷的阅读方式和多样的阅读内容时,各种视听感官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些新阅读工具顺应了都市人忙碌的生活节奏,弥补了浅阅读的局限,同时为读者提供了形式丰富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黄楚新说:“面对各种新媒体阅读环境,中国的传媒出版人要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大责任,一方面把出版物的内容做深、做宽、做精,提升出版物内在的文化品位,另一方方面也要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把这些精品放在不同的新的传播介质上,使中国的经典作品有新的表现形式,成为大家‘喜读乐见’的形式,从而在‘浅阅读’方式中产生深层次的思考。”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浅阅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浅阅读的内容多种多样,或贴近实际,或为自己的日常生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帮助等,符合当下流行的“快餐”文化的特质。
B.浅阅读是浮光掠影式的,有时让书中的营养一闪而过,可能没有反复思索回味、细品慢嚼的读书感受和废寝忘食的读书之乐。
C.浅阅读与深阅读两者不相包容。浅阅读可以激发阅读兴趣却不够精准,而深阅读培养出来的思考习惯却无法激发阅读兴趣。
D.浅阅读是指一种对阅读内容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追求实用资讯或短暂视觉快感的简单、快速甚至跳跃式的阅读方法。
【小题2】下列不属于“浅阅读”产生的原因的一项是
A.新媒体可以调动读者的各种视听感官,虽对传统纸质书籍构成一定挑战,但也提升了深阅读的潜在渠道和对象。
B.由于人们的阅读更加趋于实用主义,浅阅读快速高效,于是,在各种资讯泛滥,生活和工作压力大的信息化时代里,浅阅读被广泛接受。
C.生活方式的转变,使人们难以静下心来阅读。走马观花,不求甚解的阅读逐渐成风,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阅读的主要形式。
D.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的出现,使生活节奏快速的都市人随时随地的阅读成为可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阅读是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它可以扩大个人视野,促进自身发展;也对国家、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起到重大作用。
B.新媒体阅读工具给读者提供了便捷的阅读方式和多样的阅读内容,充分调动读者各种试听感官。既兼顾人们忙碌的生活节奏,也弥补了前阅读的局限。
C.中国传媒出版人要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把精品放在不同的传播介质上,使中国的经典作品有新的表现形式,让读者在“浅阅读”方式中产生深层次的思考。
D.新媒体在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时,使得传统纸质图书阅读和新媒体阅读的矛盾缓解,让不同媒介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各具优势,互为补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唐高宗时,铜镜气象日新,逐渐形成了唐代铜镜自己的风格。玄宗开元天宝年间,随着社会整体欣欣向荣局面的出现,铜镜铸造也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唐代铜镜的形式,突破了几千年来传统的圆形模式,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方亚字形及有柄形等新的镜式;镜钮虽多以圆形为主,但亦有兽形钮、龟形钮、花形钮等;纹饰的内容丰富多彩,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神仙故事都铸于镜背;纹饰的布局也不再限制于内外两区,出现了跨区、整体高浮雕等多种方法;铸造技法上出现了镀金、贴银、金银平脱、螺钿和宝石镶嵌等特种新工艺。
大唐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朝代,由于统治者本身就具有少数民族的血统,他们能对境内各民族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大唐开放、大度、沉稳的形象,反映在铜镜上则是形状各异的葵花、菱花、亚字镜的诞生。
开元年间,玄宗皇帝将八月五日自己的生辰定为千秋节,规定王公大臣要献镜及绶带,而皇帝也要向四品以上的达官贵人赐镜等。既然是百官朝贺的贡镜和天子赐予的御镜,定非等闲之物,做工当是非常精致的特种工艺镜,这从贞观年间太宗赐予高季辅的金背镜也可看出。由于有了统治者的需要,铜镜的铸造技术突飞猛进。
唐朝出现的五言、七言的押韵诗体,为铜镜的铭文带来了新的生机。唐代铭文词藻华丽、对仗工整,为表达同一主题,运用丰富的词藻,很多是对唐诗的借鉴,如“赏得秦王镜,判不惜千金。非关欲照胆,特是自明心”。 此外唐诗中还有大量吟咏铜镜的诗歌,如韦应物《感镜》:“铸镜广陵市,菱花匣中发。”白居易《感镜》:“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唐诗的繁荣为铭文带来了丰富的素材,唐诗与纹饰题材和谐的配合,使装饰更具文化意味。
由于唐代佛道的兴盛,神仙思想的流行,铜镜纹饰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宗教题材。如佛教色彩浓厚的“卍”字镜,梵文意为“吉神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呈的“瑞相”。道家题材中著名的是八卦镜,八卦亦称经卦,是《周易》中八种基本的图形。唐时铜镜常饰以八卦纹,并配以符箓、星象、干支、生肖等具有道教色彩的纹样。
唐朝国力强盛,四方臣服,影响远至波斯、大秦等国,在铜镜的纹饰中也表现出了异域的风格。唐代铜镜上的连珠纹和对兽纹,在波斯萨珊王朝的金银器和新疆阿史塔娜的墓地发现的纹锦上早已出现过。同时,在萨珊王朝的银盘、银币上也发现了和唐镜中宝相花十分相似的图案,这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结果。
唐代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从而影响到人们的审美情趣。唐镜中出现的大量的瑞兽镜、花鸟镜,镜背上完整构筑出的瑞兽、花鸟、蝴蝶、游鱼等图形,代表着开放、乐观的自然审美情趣。
(选自《唐代铜镜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铜镜在唐高宗时形成了自己风格,其铸造在唐玄宗达到了历史的巅峰;铜镜铸造的辉煌是与当时社会的整体繁荣分不开的。
B.圆形铜镜传承了几千年,到了唐代后,这种圆形模式已经被突破,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方亚字形及有柄形等新的铜镜样式。
C.唐代铜镜不再是圆形模式,连镜钮也打破圆形,出现兽形钮、龟形钮等,纹饰的内容也丰富多彩,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等被铸于镜背。
D.唐代铜镜出现了跨区、整体高浮雕等多种方法布局的纹饰,突破旧有的纹饰布局限制;铸造技法上出现了镀金、贴银等新工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唐朝的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的血统,他们对境内各民族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形成大唐开放、大度、沉稳的形象,这些在唐代的铜镜上也得到了体现。
B.文章从风格成因角度,列举了实例:唐开元年间,铜镜成为皇帝赏赐朝臣的礼物,玄宗皇帝的生辰千秋节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达官贵人赐予做工精致的铜镜。
C.文章在论及唐代铜镜艺术风格成因时表明,唐朝统治者的需要促进了铜镜铸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铜镜的做工更趋精致,太宗赐予高季辅的金背镜就是一个证明。
D.作者逐层分析,谈论铜镜内涵时,介绍唐朝出现五言、七言诗体,其中有大量吟咏铜镜的诗歌,作者列举了一些铜镜诗,是为了论述铜镜诗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认为“卍”字是释迦牟尼胸部所呈的“瑞相”,唐朝出现了佛教色彩浓厚的“卍”字镜,由此可以看出,铜镜也是传播佛法的工具。
B.唐时有饰以八卦纹,并配以符箓、星象、干支、生肖等具有道教色彩纹样的铜镜,这说明唐代铜镜对当时流行文化有比较敏感的反映。
C.唐代铜镜的纹饰中出现了连珠纹和对兽纹,萨珊王朝的银盘上也有和唐镜中宝相花相似的图案,从唐代铜镜可以看出当时已有文化交流。
D.唐代富有开放、乐观的自然审美情趣,在唐铜镜中有所体现,如瑞兽镜、花鸟镜等大量出现,镜背上完整构筑出瑞兽、花鸟、蝴蝶等图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字遗产

眼下,QQMSN、电子信箱以及游戏账户下的虚拟武器装备、宝藏等,都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它们也将是21世纪现代人拥有的数字财产。

人活着的时候,可以随意打开电脑,用QQ、MSN与朋友、同事聊天,用邮箱收发信件,在博客上写文章,登录账号玩游戏„„可人去世后,QQ、邮箱、博客以及游戏账号里面的东西,究竟算不算遗产,能否依法继承,又该如何保护呢?

数字遗产,是指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所有的网络权益和财产,是互联网在人类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快速成为个人数字档案中心的背景下出现的。

对于大多数年轻的中国网民来说,数字遗产的继承问题还很遥远,但在很多欧美国家,数字遗产继承已经提上日程。

迄今最为著名的数字遗产案件发生在美国。一名美国士兵的家人希望得到自己阵亡儿子的电子信箱密码,以整理他的信件。但雅虎公司一直拒不提供密码,

数字遗产纠纷也催生了一个新行业——数字遗产守护者。“遗物守护者”“财产锁定”“死亡开关”等网站就是专门用来守护数字遗产的。其方法是用户将登录信息告诉值得信任的亲戚或朋友,在用户遭遇不测之后,由亲戚、朋友登录该网站,手动激活发送电子邮件的程序,以获得相关信息和数据。遗物守护者”的创立者杰瑞米•特曼说,“数字遗产,你可以不理解这事儿,但不能完全不去想。从现在开始算,我相信5年后大多数人都会将他们的‘数字遗产’列入遗嘱。”

在中国,个人账号以及相关信息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到底归谁所有,谁可以继承、谁可以进行审查和修改,在国内的网络环境中,这个看似简单的话题直到今天也没有哪一家互联网公司能给出一个明确而满意的说辞。这也就造成一些网民对未来数字遗产继承上的担忧。

纵观当前网络公司提供的数字产品服务协议,如长期不使用,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会被提供服务的公司回收,电子邮箱3至6个月没登录就会被冻结然后被注销。游戏账号因为涉及“虚拟财产”,情况更加复杂。不少法律专家认为,网络中的游戏账号、武器备、经验值、宠物、金币具有财产属性,应当受到立法保护。即便是那些外人不会感兴趣的QQ、邮箱、博客,对于死者家属或亲友来说,也是死者留下的遗物,保留这些网上的虚拟物品,就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就像死者的书信、照片等遗物一样,虽然没有财产价值,但谁能说这不是遗产,不可以被人继承呢?

不过也有法学专家认为,对这些所谓的“数字遗产”立法保护并不现实,而且没有必要。“首先,我国法律保护的财产,只是现实中的财产而不包括虚拟财产,因此也就不存在继承的问题。其次,QQ、电子信箱、游戏账号等数字财产大多具有很强的人身专属性,即往往只针对专有主人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如果主人离开了人世,这些数字财产的价值大多会随之消亡,也就不存在继承的问题。”

【小题1】下列对“数字遗产”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被继承人死亡后遗留的个人所有的网络权益和财产,对于享有其继承权的人来说,就是数字遗产。
B. QQ、MSN、电子邮箱以及游戏账户下的虚拟武器装备等,都将是21世纪现代人拥有的数字遗产。
C. 一个人去世之后,留在这个人的QQ、邮箱、博客以及游戏账号里面的所有东西都属于数字遗产。
D. 数字遗产的继承在中国尚未得到法律保护,在欧美国家,数字遗产的继承都能得到法律保护。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今天,人们留下的数字遗产会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纠纷也将越来越多。
B. 数字遗产直接催生了诸如“遗物守护者”“财产锁定”“死亡开关”等专门用来守护数字遗产的网站。
C. 死者在网络中的游戏账号、武器装备、经验值、宠物、金币等遗物既具有财产属性,又具有纪念意义。
D. 在中国,把数字遗产继承列入法律保护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但部分专家认为法律应保护数字遗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美国,网络运营公司拒绝给死者的亲人提供死者的电子信箱密码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B. 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个人数字档案中心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将会把“数字遗产”列入遗嘱中。
C. 由于我国法律规定保护的只是现实中的财产,因而对网络中的虚拟财产的保护 还缺乏法律依据。
D. 可以预见,随着网络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数字遗产必将会列入到我国的法律保护范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