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渎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距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已有一年多,虽然概念超前,引起行业轰动,但也被质疑过缺少线下基础设施支撑,多少有些“空中楼阁”之意。今年的“双11”,阿里定义为一场新零售的“大阅兵”,除了线上火热的大促销之外,在线下也进行了一系列布局。小到对一家商场中的母婴室进行改造,大到将热门商圈都拉拢到“双11”队列中。或许经过今年的“双11”,人们对新零售会有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但它究竟能给零售行业带来多大的影响仍是有待检验的问题。

实际上,在阿里的一系列新零售布局背后,也蕴藏着挖掘用户数据价值的深意。一位传统零售行业从业者称,按照行业中母婴室平均一天的使用效率估算,假设在银泰改造后的母婴室中,每天能有5名消费者使用自动贩卖机购物,在银泰既有的51家门店中,一周的用户数据量就将超过1700份。这对于品牌商来说,是非常精准的数据信息,拥有很大的商业价值。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也表示,电商拓展线下举措变得常态化,线上线下的联手促销目的并不局限于销量,更多在于收集消费数据,从而让平台可以更好地帮助品牌商家对产品进行细化定位,寻找市场需求点进行精准营销,把握核心目标用户。

(摘编自《新零售“小动作”能否撬动大市场》,2017年11月8日《北京商报》)

材料二 互联网的起源即为去中心,让信息更安全、传播更高效,而这也是互联网永恒的使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能将资源更高效整合与利用,因为用户选择的多样性和政府经济手段的干预使得互联网巨头必然不会只有一个,而在巨头内部又因为互联网开放自由、业务竞争等特性将细分多个“小中心”,统一体现为“互联网化即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也是新零售的未来。新零售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场景仍然是人、货、场,从业者关心的仍然是流量、会员、供应链。传统零售商不能完全依靠中心流量,更不能完全沦为搬运工。下一步,新零售会变成争夺最后一公里的战争。未来中国的新零售也会越来越去中心化,去中小型化,越来越社区化。

(摘编自中国网2017年11月8日《言商必言新零售,“新”在何处?》)

材料三 鸿惠集团“如此生活”创始人吴存松认为,传统电商平台仅仅是为卖家提供入口服务。商家入驻后,店铺的设计、美工、仓储、推广等工作都要商家自己来完成。这些工作不仅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更需要商家投入不少的金钱成本。以推广为例,大部分的电商平台都把广告收入视为自己的主要盈利之一,商家不得不靠烧钱来换取广告流量。而这些投入了商家巨额成本的广告究竟能带来多少收益,谁也没有办法保证。如此一来,为了平衡盈亏,商家势必要提高商品售价或降低商品成本。无论哪一点,买单的都是消费者。这样的购物体验,无疑是糟糕的。

消费者同样也有着自己的苦恼。线上购物虽然方便快捷,但仍存在一系列的弊端:退换货困难、假冒伪劣产品、配送体验差……大大小小的矛盾始终横亘在消费者与电商平台之间,难以逾越。

在解决消费者体验的问题上,吴存松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的做法是:把消费者引到线下。通过与万达、宝龙等城市商业广场达成战略合作,“如此生活”在上海等城市的商业广场落地了自己的“体验店”。店内的商品均来自“如此生活”平台的线上商家,涉及服装、食品、电器等众多领域。消费者可以在线下体验中实现线上购物,体验到一种全新的购物方式。不仅如此,体验店里还提供美发美甲和咖啡等会员福利。这样不仅能增加用户的黏性,另一个潜在的好处是,可以吸引部分线下商家入驻平台,达到真正的线上线下“全打通”。

(摘编自青岛财经网2017年11月7日《传统电商将模式远去,“如此生活”新零售强势来袭》)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零售”的概念由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提出,其概念超前,引起了行业轰动,但也受到了质疑。
B.阿里将今年的“双11”定义为一场新零售的“大阅兵”,正是为了检验新零售给零售行业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C.阿里进行了一系列新零售布局来促销,如改造一家商场中的母婴室,将热门商圈拉拢到“双11”队列中。
D.阿里注重挖掘用户数据的商业价值,从而让平台更好地帮助品牌商家进行精准营销,把握核心目标用户。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互联网化即去中心化,让信息更安全、传播更高效,是互联网的永恒使命,也是新零售发展的趋势。
B.互联网将资源更高效整合与利用,使得互联网巨头不会只有一个,巨头内部将细分多个“小中心”。
C.新零售与传统电商有本质的区别,电商关心的是流量、会员、供应链,新零售关心服务与顾客体验。
D.电商平台都把广告收入视为自己的主要盈利之一,商家烧钱来换取广告流量,盈亏由消费者买单。
E.消费者线上购物,虽然方便快捷,但与电商平台之间横亘着大大小小的矛盾,由此给自己带来苦恼。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要说明新零售“新”在哪些方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9 09:05: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得译出诗人之剧。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断绝来往”。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
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的第一部剧作是在26岁,青年的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他在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从1936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1944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1954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1月16日)
【相关链接】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译是文字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
(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生豪幼年热爱读书,勤奋刻苦,教会学校的背景使他具有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这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
B.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C.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D.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许多莎翁的名句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
B.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
C.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和诸多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既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剧本中的情景,又增强了民族色彩。
D.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热度、数量都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
E. 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大成就,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
【小题3】朱生豪在翻译莎剧中,有哪些优秀之处值得我们借鉴?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庞滟
只穿一件单衣的小水,满身潮湿地蜷在座位里,像一条冰面上的鱼,发抖是唯一能做的事。她听到自己的牙齿在恐惧地哀鸣。车窗外,突然袭击的凄风冷雨,如同父亲留给她的忧伤,那样猝不及防,凉入骨髓。
在中途车站,一个身穿苏格兰情调红格衫的男人上了车,后面跟着披外套的漂亮女人。男人把女人安顿在前面坐下,他向小水的空位走来。
男人强壮如熊的身体占领了小水半个座位,她凉透的胳膊碰到男人散发热量的身体时,没马上拿开,那里很暖。男人瞪大眼睛,很专注地看了一眼小水。她赶紧拉开距离,转头看向窗外。为那些寒风中被劫走外套的树儿们集体忧伤着。
男人很关切地问小水:“姑娘你在发抖,靠窗很冷吧?”
小水抱紧身体,不知如何回答。坐在前排的女人扭过头,嗔怪地说:我穿了你的衣服,怎么还冷呢?顺势用霸道的眼神望向小水——生怕谁会抢走她什么。
男人让女人把外套拉紧,安慰她,忍一忍,一会儿就到家了。
小水突然有些悲哀,她像童话里卖火柴的小女孩,太需要热量来暖暖自己,哪怕只要一小会儿。她的心都要冻硬了。
男人低声问小水:“我们要不要换个位置?”
小水沉吟片刻回答:“不用了,谢谢。”她僵得实在懒得动,觉得里外都一样冷。
男人不再说话,把全部重心移向椅背,双臂抱在胸前,闭上眼睛。
小水用力抓紧胳膊,想止住落叶一样的抖动。男人的手臂突然滑过来,压住她的肩膀。他好像睡着了。
小水想抽出自己的胳膊。她认真看了一眼身边的男人,他眉头微蹙,明朗的脸上浮出沧桑的疲惫。她突然不想打扰他片刻的安宁,任由那条强壮的手臂安心自由地停放。
男人的手臂像一个热量导体,源源不断输送温暖给小水。
坐在前排的女人不时扭过头,目光怪异地看着男人和小水。隔在中间的胖子以为备受她的关注,殷勤地搭讪,女人高傲地扭正身体。
客车在路的坎坷中醉晃。睡着的男人向小水倾斜过来,几乎覆压她半个身体。已经被挤进角落的她,无处可逃。她突然发现,被这热量专属了,身体不再抖得打拍子。她有些惴惴不安,仿佛雪地里捡到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盆,欣喜后不知如何安放。
窗外的天空明亮起来,太阳重新爱抚被遗弃的世界。
小水和男人肌肤相触的地方慢慢升级成汗津津。从均匀的呼吸判断,他还没醒。一些触觉像苏醒的僵蛇,有了极其复杂的异性反应,惊扰了少女的羞涩。她开始脸红心跳,又不忍心惊醒他,不知如何脱离不再需要的温暖。
男人宽厚的手掌,温暖的后背很像她父亲。年少多病的她曾在父亲的背上长大,自从他用离婚毁了温暖的家,她再也不想见他。此刻,那温暖的怀念重新被召回她的身体,轻抚她的心伤,她突然想好好收藏这份温暖。
车厢内响起一首《暖暖》的歌曲,掩埋了世俗的喧嚣。世界变成明亮又平静的海洋,小水的心像水下一条欢快的小鱼,享受着阳光温柔的爱抚,翩翩起舞。
“嗨嗨,搞什么?都坐过站了,还不下车吗?”女人尖刻又恼怒的声音惊飞了小水的梦,她的脸变得火热——竟然枕着男人的肩膀唾着了。
下车的女人还在凌厉地回头看小水,仿佛她偷窃了什么。小水怅然若失地望向窗外,她梦到了父亲,他爱抚她的头,一直在笑。
很多年过去了。每当小水遇到身穿苏格兰情调红格衫的男子,都会认真地看上一眼,即便不是那个秋日里的男人,心底也会升起暖暖的笑。
(选自《海燕》文学月刊2016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以小水的一次旅途为线索,写女孩与一位陌生的男人不期而遇,通过相互善意的问候,传达人间温情。
B.小说中对漂亮女人的描写,突出了女人强悍的性格和隐藏在美丽外表下的丑恶灵魂,和男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小说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针锋相对的矛盾冲突,像是一种情绪的诗意流淌,滋润人心,感染读者。
D.“突然袭击的凄风冷雨”,“孤立寒风中”的树,“窗外的天空明亮起来,太阳重新爱抚被遗弃的世界。”这些环境描写,形象地表现出小水的处境和心理变化过程。
E. 小说构思精巧,描写生动形象,叙述细腻,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更增添了文章的意蕴。
【小题2】小说中“小水”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暖”为标题很好,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谈谈理由。

同类题4

语言是心灵的桥
——周伟东
⑴精神的堕落是从语言开始的。如果一个时代的语言,除了偶尔玩弄一些新词汇以外,再也了无新意;如果生活中的对白都成了白开水,报纸上的社论成了死教条,作家失去了想象力,学生的作文干瘪得像公文,主谓宾的搭配陈旧如生锈的链条,那么,指望这个时代富有激情和创造力,怕是痴人说梦了。
⑵灵感来自自由,文章出自随意,此为网络为文之道。缺乏思索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时下大肆流行的网络文章的苍白便逐渐暴露了出来。原本试图通过网络用中文的砖石架一座思想的风雨廊桥,让寻找情感彼岸的人们内心有所宣泄、寄托和自得的满足,而最终却只能是贫血、低智、啰嗦、车轱辘故事……
⑶语言的贫乏本质上是心智的贫乏,而心智的贫乏下的倾听与阅读就如同遥望风景时却满眼都是凡夫俗子呆滞的表情。一切深奥的思想都蕴涵于语言之中。思想不必仰仗理论,因为思想首先表现为语言。而那些网络文学中随意创作信手拈来的语言文字是否就是思想就另当别论了。
⑷当我们追溯着时间的河流,与先秦的那些智者们相遇,我们很难分清刻在竹简上隽永的话语哪些是思想哪些是语言。仅将语言视为一种载体,试图将语言从思想中剥离出来是可笑的。思想之美统一于语言之美中,对于精深奥妙的中文,对于听泉眠云、饮露餐菊的智者,尤为如此。语言与文化的其他因素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都有赖于某种物质形式才能得以保存,比如音乐离不开笙管笛箫,雕刻离不开泥土金石,物质的流失与毁灭对于文化的损害是难以避免的,惟有语言可以口口相传,并进入灵魂深处,被智慧的人们赋予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线索。当然,语言与文化的其他层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毕竟,语言的对象是物。物质世界的嬗变,古典生活器具和生存方式的流逝,也必将导致语言本身及其传播媒体的变化。语言和传统的进化是历史必然。然而纵观时下作家语言之邋遢,学者文句之夹生,又教人如何能够对眼下这些的时髦文本产生文化上的信赖?更何况那些所谓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宣泄,爱写不写,随心所欲,写自己,自己写,轻松的环境,轻松的心态,随意的潇洒……有人把这叫做进步,其实所谓的进步也只是一种好听的命名而已,我们完全可以命之以另外的名字。这使我想起梭罗的名言:“文明改善了我们的房屋,却没有改善房屋里的人。”很多人认为21世纪里中国文化是强势文化,却不知长此以往,丧失了民族智慧的中文将如何孕育思想,没有思想的文化又将在哪里着陆?
⑸真正好的语言是不能与思想分离的,五四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谁能说没敞开思想不表达情感?那些精微奥博、深透劲锐、惊心动魄之作,大都善于从文言中获取质感、力量、气韵与胸襟,而使人获得启迪的深思和激进的力量,时代要有生机,语文要有新意,否则山水人文转眼都老得优雅不起来了,也就失去生机失去生命。
⑹在文化意识上,我是如此的守旧,与此同时却也不甘心放纵自己化为故纸堆中的书蠹。我只希望在安装了空调设备的现代书房里,依然会有一盏传统的明灯照亮我的稿纸和电脑。新和旧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多少前朝旧宅的深深庭院里,处处是花叶掩映的古树。房子和树是老的,花和叶是新的。优雅的语文不可能洗尽铅华、摒绝丝竹。浓妆艳抹的时代固然已经远去,淡扫蛾眉的分寸又何尝不正是修养之所在。留住文字的绿意也罢,为传统文化招魂也罢,我却总以为从语言中能寻找到中国文化的精神,从语言的酒窖中伊始发酵出中华思想的醇绵。就从个人而言,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真实流露涌动的情感,精炼的句读背后,潜藏的正是睿智的心神。
【小题1】“语言是心灵的桥”,作者以犀利的文字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即:
【小题2】“语言是心灵的桥梁”,下列说法不宜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A.一切深奥的思想都蕴涵于语言之中
B.思想之美统一于语言之美中
C.灵感来自自由,文章出自随意
D.真正好的语言是不能与思想分离的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如果缺乏思想,缺乏激情,即使玩弄一些洋泾浜的新词汇,也依然显得苍白。
B.第⑶自然段中,作者说“思想不必仰仗理论”,意思是说,理论常常以一种僵化的模式干扰思想的火花迸发。
C.五四时期的许多经典佳作其实都是从文言中获取了“质感、力量、气韵与胸襟”。
D.在作者看来,能够体现心灵睿智的语言应该具有精确、真实和精炼的特点。
【小题4】第⑷自然段中,作者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其他因素相比,他们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是不相同的。语言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答。
【小题5】作者认为语言的贫乏会有怎样的结果?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月是他的诗魂
车延高
①孤月一轮,很圆,被夜空放大,真如白玉盘,就搁在月湖对岸。
②月是李白的诗魂。我知道,月要走,李白就不会留下。李白就是李白,浑然大气,气宇轩昂。毅然转身,踏一地月光而去。
③和李白相遇,把酒临风,对酒当歌,共论古今,一抒情怀,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奢望。但梦想成真,一切显现得如实情真景一般却是我不曾想到的。
④坐定,他一丝不苟地看着湖面。不是矜持,是若有所思。我也不语,透过时空错位给我洞开的一扇窗,看静夜用月光为我勾出的一帧人物剪影……是李白的声音打破了沉寂。他说:你发现没有?月亮也有凡心,住在天上,有时,会偷偷地去湖里约会。
⑤李白不愧为大家,他赞美月亮时,就用汉字和白话勾勒,是素描,是写意,是场景,也是画面。直抵极处,美不胜收(美轮美奂),可惜只有我一个听众。他说:“你看!它亘古不变,‘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多好啊,月是所有诗人必读的一首诗。”
⑥他说的时候很忘情地向右面的天空举目。我的目光跟过去,看悬于月湖上空的一轮皓月,那是无欲、无念、无尘的天地之魂。
⑦凝神时刻,我感觉月亮幻化了:清辉落地,身影近人。空间无限放大,罢黜了时间刻度。
⑧我突然想:月应该是有生命的,它每天在一个固定的时刻与夜色幽会,像有起有落的潮汛;它有时坐于柳梢或斑竹叶上,听风吟诵写给月湖的小令和慢词。它轻移莲步,从高处走下来,先和古琴台拥抱在水里,又和新落成的琴台大剧院相依相偎,然后梦眠水右,影搁江左。
⑨活着就是时间,就是流水,就有物是人非。它们今天在变,明天会变,后天还要变。在不停的变化中,古琴台一天一天老了,湖里一茬一茬的鱼儿老了,抬头望月的眼睛也老了,而一轮月亮永远那么年轻。它孤光独照,来去从容,让那么多高贵的生命为之俯仰,情有独钟,让惊心动魄的灵性去碰撞惊世骇俗的灵性,在生生不息的创造中让艺术的唯美横空出世,惊艳人寰。
⑩梦里梦外,每当我去翻看那些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诗句,我就震撼,情不自禁地问:究竟是一轮月让诗人活在了灵感里,还是一群诗人让月活在了诗句里?
⑪从表达的多样性,选材角度的多元性,写月诗歌的总数,和痴月、爱月、迷月的程度看,李白应该是无人能比的。我翻阅过不少介绍李白的文本和诗集,发现他与月的确有不同于常人的关系。
⑫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将李白出生说成是其母临盆之际因长庚入梦而出,给人的感觉是李白是太白金星转世,它不仅诠释了李白的名和字,也把未来大唐诗坛的一颗明星和永存人间的一轮皓月等量齐观(相提并论)了,突出了李白空前绝后的超人才华。
⑬后人爱李白,而生发出一段谁都知道不是事实,但谁都希望成为事实的传说。这个传说出自五代人王定宝所著的《唐摭言》:“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捉月而死。”
⑭我曾经认真翻查了李白留下的1050首诗歌,发现从不同角度写月、吟月、歌月、颂月的诗就有320首,几近三分之一,是迄今为止我所见的诗人中写月最多的。而且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氛围,不同的心境,李白对月会有不同的描写、形容、比喻和借用,其创作水平可谓出神入化、登峰造极(无出其右)。
⑮李白看月慧眼独具,别出心裁。李白笔下的月,可谓变幻莫测,形态各异,创下了古今诗人写月之最。在李白心里月已不是月,它是“连天接海隅”的一份寄托,不离不弃,不用俗眼看人,一身清光均等万物。花前月下也好,醉卧松下也好,冷对牢窗也罢,一轮月可以是心中的任何意象:是家乡,是父母,是儿女,是知己,是红颜,是小乔初嫁了。这时月也与诗人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成为具有人格意义的喻象。这时诗人就跳离了一般的背景渲染和情感寄托,不再是“我寄愁心与明月”,而是李白即月,月即李白。这时的李白通达豁然,心与天齐,超越了时空、距离的物理隔断,进入无我无物只有月在的境界,他看月、呼月、望月、对月、邀月、问月、醉月、弄月、赏月、吟月、游月、思月、舞月、观月、待月、行月、引月、赊月、乘月,以至于要上天揽月,入水捉月。
⑯写到这里我有一种顿悟:只有随着李白的思维去读月,或跟一轮月去读李白,才能由表及里,由红尘去世外,真正悟透李白与月的一种特殊关系。
⑰这时李白说话了:月亮是最有骨气的,从不给人脸色看,也从不看人脸色。它把伸缩盈亏留于自身,一世清辉交给大地,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均得一份光亮,没有远近亲疏。你贵为天子也好,你贱如草木也好,它都若即若离,同等相待。不分高低贵贱,没有厚此薄彼。
⑱见我出神,他拍我一把:你看它像不像一盏灯?不论多远,谁在夜晚都可以挑着它赶路。可你想想,它向没向你和任何人讨要过一根灯芯和一两灯油?
⑲这是我在李白诗歌里没有读到过的。
我明白李白为什么能写出有生命、有动感、有人性、有气质的月亮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记写一场梦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李白与月亮关系的理解。
B.月给诗人创作以灵感,诗人也通过诗句使月的形象生动丰满。
C.作者引用大量的诗文传说,目的是突出李白过人的创作才华。
D.李白通达豁然、心与天齐,因此他笔下的月变幻莫测、无私无畏。
【小题2】本文中加点的成语,用括号里的词语替换后,句意保持不变的一项是
A.美不胜收B.脍炙人口C.等量齐观D.登峰造极
【小题3】解释第⑦段中画线语句的含义。
【小题4】赏析第⑮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结合全文,说说“我明白李白为什么能写出有生命、有动感、有人性、有气质的月亮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