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汉语语言学之父——赵元任
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也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语言学大师。在其6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写下了众多具有开创性和影响力的著作,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元任在学术上获得如此大的成就,与他的天资聪颖、工作勤奋固然有相当大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他具有极为深厚的知识背景。
赵元任从幼年起就诵习四书五经,对许多中国古代典籍都烂熟于心,对中国的文化很深的了解,这一点看他在著作里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足以证明了。赵元任的六世祖赵翼是清代著名的朴学大师,这位大师对赵元任有很大影响。清代朴学家们提倡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学风,轻主观而重客观,轻演绎而重归纳。赵先生的名言“没有准备好‘例如’,别先发议论”,可以说就于注重事实,重视归纳的经学传统。另外,他的一些学术成就也直接得益于中国传统语文学的研究成果。如赵元任制定的《方音调查表格》,就是充分利用了中国古代的音韵学知识。
赵元任是融会中西文化的典范。他主张学习西方文化,用来弥补自己民族文化的不足。赵先生与罗常培、李方桂两位先生历时四五年把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翻译过来,这对濒临危机的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再例如汉语语法学方面,中国传统语文学一直没有建立起独立的语法学体系,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虽然奠定和创立 了中国汉语语法学,但这两部著作都有明显的模仿痕迹。赵元任第一个使用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汉语语法,虽然借鉴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但并没有拘泥于这一派的做法,他以汉语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重视汉语的语言事实,发现了不少汉语不同于印欧语言的现象。所以赵元任在讨论汉语语法问题时,不仅从形式入手,还结合语义进行分析,这就弥补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多重视形式而轻意义的不足。
在赵元任身上,还体现出横跨文理、精通音乐的特色,这使他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典范。赵元任在上大学时专修数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攻读的是哲学,毕业后在康奈尔大学教过物理,对声学方面特别感兴趣。良好的数理修养着实为赵先生从事语音方面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利器,他在语言学的研究上,利用了许多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如用物理学的知识解释语音的物理基础,用生物学的知识解释语音的生理机制,用渐变音高管、浪纹计等仪器来分析语音的音高、音强、音长的性质。这些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使语音研究趋于科学化、精确化,避免了清代朴学家们在语音分析上带有很大主观性的弊端。
更为重要的是,文理兼通的知识结构,使赵先生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自然科学的理论营养,形成新型的思维方式,从而对一些语言问题或现象有深入的剖析。如他在《说清浊》中阐述清浊这对概念时,就吸收了丹麦原子物理学家玻尔的对补原则。
赵元任是个多才多能的学者,他在音乐方面的精湛造诣为他精确的听音、辨音和声调、语调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帮助。关于赵元任的听音记音的本领,胡适和罗常培都曾有过赞叹。这种高超的辨音能力和他熟通音理是分不开的。另外,赵先生在语言学方面的一些成就也直接得益于他音乐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如他创制的“五度标音法”,为记录和描写各种声调提供了实用简便的方法,已经被中外许多语言学家广泛使用。而这套五度标音法的得来,就是动用了赵先生在音乐方面的才能。赵先生曾经用七弦琴作实验,得出九种汉语方言的声调曲线。作出声调曲线后,再用画格子临贴的方法,照样改画在一般的五线谱上,这就是五度标音法的雏形。
赵元任以卓越的学术成就,被誉为“中国汉语语言学之父”。而他这样的成就正是于他渊厚广博的知识背景,他尽量地多去吸取周围各科各派的学术精华,从而使他的许多成就都居于学术界的前沿。这应当是我们后学者所最要学习的地方。
(摘编自张璐《浅谈赵元任的学术思想背景》)
相关连接:
①赵元任翻译的儿童文学作品《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反响热烈,深受中国儿童的喜爱。赵元任在翻译中无不渗透着他对音乐的态度和看法,他甚至还运用如“依声调作曲”等音乐技巧来解决翻译中遇到的“不可译”问题。
(节选自胡泽红《音乐与翻译的愉快联姻》)
②他的《国语入门》和在此基础上扩充并出版的《中国话的文法》“在理论、方法和体系方面都奠定了国内结构主义汉语语法的基础”,其后丁声树、吕叔湘等编写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曾被赞为国内“最好的一本语法书”,在整个体系上都受到了《国语入门》的影响。     
(节选自胡明扬《赵元任小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赵元任在《马氏文通》和《新著国语文法》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创立了结构主义的汉语语法体系。
B.赵元任在学术研究上既博又专,广博的知识为他学术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贡献成就了他“中国汉语语言学之父”的美誉。
C赵元任能及时汲取自然科学的理论营养,对语言学进行研究。为了弄清语音的清浊,就利用原子物理学家玻尔的对补原则进行试验。
D.《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曾被赞为国内“最好的一本语法书”,这部语法书在理论、方法和体系方面都受到了《国语入门》的影响。
(2)中国传统文化对赵元任的语言学研究有怎样的影响?
(3)赵元任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对他语言学研究方面有怎样的帮助?
(4)“赵元任的求学、工作经历,体现出横跨文理的特点,这使他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典范。”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3 05:10: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崇尚简单
国风
读刘大樾《论文偶记》,上面写道:“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
洞观古今世事,大凡至善至美,皆简单。土地质朴无华,能养育万物;真水无色无香,能孕育生命。一部《周易》,玄而又玄,变幻无穷,离不开阴阳二卦。《老子》被誉为哲学的哲学,只有五千言。阿拉伯数字只有十个,能算尽人间的全部数量关系。电子计算机每秒处理上百亿兆的数据原理只是数学上的二进制。所以,要求得真谛,就应向简处着眼。圣雄甘地说:“简单是宇宙的精髓。”
简单是一种美德。当领导的人简单,就会减轻下属的负担,引领出好的作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各种讲话、汇报、文件,上面一页纸,下面就会一本书,“文山会海”就是这样形成的。
生活简单的人,目标会更明确,志向也会更坚定。诸葛亮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司马光教育儿子:“奢则多欲,多欲则居官必贿,居乡必盗。”俭则必简,简则必俭。
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物欲的奴隶。在私利的驱使下,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同情关爱,只有竞争算计、巧取豪夺。为什么新闻记者要说谎?企业要给奶粉中加三聚氰胺?金融家要诈骗?一切为了钱,人人都相信现实的幸福必须在这里面寻找。金钱崇拜,使得人类不计后果地向大自然无限索取。人们只知道砍伐森林,却忘了自己也要呼吸;只知道污染江河,却忘了自己也要喝水……
我们是否可以让生活简单一点?
我的一位朋友,是国内外很有影响的作家,也是高级领导。多年来,他就只穿一双部队的胶鞋,从不穿袜子,冬天也只穿一件外套。下去检查工作,都是自带面包和方便面,在车上就餐。他有一个信念:物质上求简单,精神上求丰富。人一旦变成物欲的奴隶,就失去了心灵的自由。
简,犹药也,力行,可以洁身正性,清心明志。简亦为生活尽境,人生幸福莫过于崇尚简单并身体力行。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文中引用甘地和司马光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题3】现代社会金钱崇拜使人类陷入了怎样的生存困境?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

同类题2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范。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而言,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这样由内心品质与外在表现结合形成的、战胜了所有人格弱点的完人形象是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一直追求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君子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仁者,爱人;义者,宜也。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
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所承截的人生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君子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是道德完人:博学多识,仁义知礼,德行高尚:有治国安邦之能;处下位不馁,居上位不骄。无论在道德还是在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始终令人神往。
(摘编自《杜晓丹<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论著都被儒家所推崇的“君子”做过阐释,而在中国把“君子”作为理想道德人格的典范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B.“君子”在《论语》中是几乎有着完美的人格的人,因而他们既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又有着极好的行为准则。
C.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基础和前提,是君子拥有独立于世的能力及洞穿宇宙人生的眼光与视野的条件。
D.中国知识分子一直追求的君子形象就是由内品质与外在表现结合形成的、战胜了所有人格弱点的完人形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在《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名句,他认为学习与思考是互为补充,不可或缺的。
B.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对待义利的态度,君子追求的是一种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感,从不追求物质和名利。
C.仁义、知礼是君子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的体现,《论语.里仁》篇认为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违背仁义。
D.《论语》中“君子”形象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追求的人格美典范,不会因君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而改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人人都想得到的富裕和显贵,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就不去享受,是《论语》对于人处理仁义与利益之间选择的看法。
B.在周礼几近消亡之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时,孔子表现出的不舍,正是君子好礼品质的体现。
C.孔子对周礼难以割舍的是其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社会秩序的不舍。
D.君子是在道德和行为上由内而外散发着令人神往的人格魅力的道德完人,君子的品格正是古今中外知识分子追求的完美人格。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野草的呼吸

迟子建

①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②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③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销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④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⑤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⑥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⑦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⑧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⑨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⑩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

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小题1】从对比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作者写精心照料四季海棠却依然挽救不了它们生命的经历,有哪些作用?
【小题2】请紧扣“飞”字,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野草的呼吸”在文中的含义(以物喻人,托物抒怀)。
【小题4】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可删去,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山乡的五月

金光

天刚蒙蒙亮,根西就听见父亲窸窸窣窣地起了床,他翻了一个身又睡着了。这一觉他睡得好香,醒来已经是上午10点了,他洗了把脸,就坐在屋檐下看书。妈从灶房出来时说:“根西,去窑场地叫你大回来吃饭。”根西放下手中的书,朝窑场地走去。

五月的山乡,到处都是金灿灿的颜色,田里熟透了的小麦散发出醉人的芳香。根西走在田埂上,看到了他童年的影子。18岁那年,在父亲的奔忙中,他从这里走出去,上了市技校,毕业后就到市一家化工厂当了一名化验员。根西走着走着,禁不住随手掐了一颗麦穗在手中揉搓起来,然后展开手掌用嘴一吹,留下一把嫩嫩的青麦,嘴一张嚼将起来。

父亲正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的身后,已倒下去大片的麦子,裸露的地面上摆着整齐的麦铺。父亲手上的镰刀飞舞着,弄得周围一片呼呼啦啦的声响。

“大,回家吃饭。”根西喊了一声。

父亲根本没有听见,仍然在飞舞着镰刀割麦子,白色的汗衫已变得昏黄且湿漉漉地贴在了他的脊背上。

“大,回去吃饭哩。”根西又叫了一声,嗓门比刚才高了些。

“啊,喔,饭熟了?”父亲终于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毛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根西上前接下镰刀,父亲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说:“我来拿吧。”

父亲说:“还是让我扛,小心弄脏了衣服。”说完扛起麦捆就走。根西用手拈掉沾在衣服上的一根麦芒,拿着镰刀跟在父亲的后面。

饭桌上,根西对父亲说:“大,我看不如把咱那几亩地让给别人种去。”

“为啥?”父亲有点吃惊。

根西木木地说:“不为啥,种田不划算,一年忙到头,一亩地就说打700斤麦子,6毛钱一斤才420块,抵不上在外干一个月的收入。”

父亲没有说话。

根西又说:“你把地包出去,我到我们厂里给你找个临时活,一月能开500多块,行不?”

父亲这才说:“娃,大是庄稼汉,一辈子跟土坷垃打交道,习惯了,没觉着受罪,我跟你妈在一起挺好,想家了你就回来看看我们。”

根西在家停了一周,父亲不让他沾庄稼的边儿,他是眼看着父亲割了麦再脱粒,然后扬麦,晒场,一点点将麦子弄回家里的。临走时,他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世上的事就这么不如意,两年后,根西所在的那家化工厂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困境:化工原料价格猛增,化工产品却销不出去,全厂1000多名职工几个月发不下工资。厂里实在抵挡不住了,便痛下了改革的决心,决定减员增效,第一批减员百分之二十,根西首当其冲。

下岗了,根西好几天不吃不喝躺在床上,他毕竟已跳出农门了哇,现在怎么办?想来想去想不出个好法子来,根西只好爬起来狠狠地抽烟,但烟抽了一支又一支,还是没有好法子,根西就回到了家。父子俩静静地对坐着,良久,父亲终于开口了:“娃,土地是人的根啊,不行咱回来,只要有地就饿不死!”

根西掐灭了手中的烟,无奈地点了点头

根西上地了,起初,那双稚嫩的手打出了许多血泡,他咬牙挺了过来。一年时间,他重新跟着父亲学会了种麦子,种玉米,种大豆,种各种蔬菜,根西成了种庄稼的好把式。

第二年,根西和父亲商量,说要种地就要种出名堂来,小打小闹不行。父亲赞许地点了点头。根西就承包了村里的60亩红土坡地,他雇了两个帮手在上面栽上烟苗,一天到晚忙碌起来。秋后,除了交清承包费、付清雇工的工资外,净挣两万元。根西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田大户,当上了县里的劳动模范。

又是五月,山乡的小麦一片金黄,根西家的窑场地里,一条大汉正挥舞着镰刀在割麦,身后的空地上,码放着一排排整齐的麦铺。上午10点多,根西父亲来到地头,喊:“娃,回去吃饭。”

根西仍然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根本没听见父亲在叫他。父亲提高嗓门又喊了一声。

“啊,喔,饭熟了?”根西这才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手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父亲上前接下镰刀,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抢过说:“我来拿。”然后手一提将麦捆放在了肩膀上。

五月的田埂上,走着一老一小两个庄稼汉。

(选自《语文世界》2009年第6期)

【小题1】小说前后两次设置了割麦的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小题2】概括小说中根西父子这两个人物形象。
【小题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文章第二段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概述。
(2)文章写根西“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又“无奈地点了点头”,“摇头”和“点头”的所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心理?请简析。
【小题4】小说结尾写道:“五月的田埂上,走着一老一小两个庄稼汉。”这一剪影式的描写给人无尽的想象,其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水底的微光
任紫钰
他试了试水,温的。
一群孩子聚集在浅水区,水汽笼着他们,只能听见他们说笑的声音,像哗哗的流水。这个游泳馆有些年头儿了,暗沉的池水映着斑驳的墙壁,到处都雾蒙蒙的。来这里的多是周边在社会底层讨生活的工人,像他和他的工友们。这是个星期二,深水区空无一人,他对自己说:“很好,很完美。”此时在他的心里,游泳就是一种神圣的仪式,只有在无人之处,安静时分才显出意义。
只几秒的时间,水便淹没了他,从脚趾到头顶。在润滑的温暖里,他想起了四面环山的故乡,想起了大海。现在,他北上打工,离海更远了。他只能偶尔来这池水里想象大海,想象自己抓住了海的一片衣角。
他将头深埋进水里。水淹没了他的五官,阻断了他与世界那细若游丝的联系。拍拍耳廓,能听见孤独的声音。在这回声里,他不断下沉。终于,他的脊梁接触到池底,他的身体微微发颤。他竟然想起了社区的图书室。图书室不大,十几平方米的样子,里面逼仄地挤着几排书架。闲时,他总爱去那里看书,一看就是几个小时,阳光透过窗棂,照着空气中悠闲翻飞的尘埃,他竟觉得很美,美得如他的梦境。在那无数次出现的梦境里。他是一个手捧诗集的白衣少年。把他从梦境中惊醒的总是他那些粗鲁的工友、整日骂骂咧咧的食堂师傅、颐指气使的工头儿。就是在那间图书室里,他遇见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才翻上两页,他就觉得像腿上刚结痂的伤口瘙痒难耐。他边读边想,所谓的字字珠玑,说的就是这样的文字吧。读到一半,他用袖子遮住了满脸的泪水,在人们诧异的眼神中匆匆离开。他开始攒钱,两个月后,他买下了《人间失格》。他用干净的细白棉布把书包好,珍重地放好。
过了几个月,工头儿开始拖欠工资。他和工友急了,追着讨要。又怕因此丢了饭碗。他和几个人商量,要告,联名书签了好几页,到了站街那天,却只剩了他。他挥舞着名单,想抓住最后一根稻草。他说:“你们一起来啊!这是我们应得的!”工友们纷纷别过脸去,不看他。他感到有口气憋在嗓子里,憋得他胸口闷疼。他跑出了工棚,陪着他的只有身后的风。
他终归是无处可去。天黑了。他回到工棚。屋里人头攒动,地上一片狼藉。包书的细白棉布躺在地上,一片污浊。工头儿扭头看着他,半笑不笑地说:“还知道回来,能耐了啊?!”说着,他从一个工友手里拿过那本《人间失格》一撕两半,扔在地上。工头儿又环视工友们,吆喝着:“都愣着干嘛?”工友们互相看看,又看看他,看看工头儿。终于,有几个工友对他动手了。拳头落在他的背上,手掌推搡在他的臂上。说实话,并不重。可他,承受不了。他再次转身跑了,跑进了这个游泳池。
水继续淹没着他。他的胸膛感受到了压力,他体验到了一种生命的快感。他的耳边想起了太宰治的话:“幸福感,就是沉入悲哀之河的河底的那些闪着微光的金砂。就是那种感觉吧,经历过悲伤的极限,心情不可思议地,朦胧地明亮起来。”
他的胸腔撕裂般疼痛,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他口鼻全张,水一股脑灌下去,顺过气管刀枪一样呛入。他的身子开始抽搐,水恣意地从四面八方挤进毛孔……黑暗应该如约而至了。就在黑暗来临前的瞬间,他看到了水底的微光。在水底的微光中,他看见了工友们的脸孔,那些他再也不想见到的脸孔。他能感到工友们粗糙的手,一双一双锤在他的背上,按在他的胸前。说实话,这力道比在工棚打他的时候重多了。他甚至还听见他们透着痛惜的骂声:“这个闷憨书生,就知道他心里不痛快了会来这里,万没想到他会寻死!”“这个憨货要真见阎王了,我们这些人这辈子也别想安生了。”
他努力睁开眼,透过工友们的肩膀,看到了浅水区的孩子们。那些孩子都惊讶地站立在水中,他们明亮的面孔犹如开在晨雾中的新鲜花朵。
(选自《金山》2017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既再现了这个“有些年头儿”的游泳馆陈旧破败、水汽迷蒙的特点,也烘托了主人公沉重黯淡的心情。
B.读书读到满脸泪水、用干净的细白棉布包书、受了委屈选择轻生,这些情节都体现了小说主人公性格敏感脆弱的一面。
C.虽然工友打得“并不重”,但“他”还是“承受不了”,说明“他”无法忍受的不是工友们的打击和推搡,而是他们的出卖和背叛。
D.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第四段中梦境与惊醒后的情景形成对比,表现主人公人生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其不幸遭遇。
【小题2】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题3】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标题“水底的微光”的丰富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