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祭祖传统起源于商朝。商人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并且把人鬼(祖先)作为祭祀的主要对象。从孔子开始,儒家逐渐与鬼神信仰拉开距离。从根本上说,儒家并不反对服事鬼神,只是将对鬼神的祭祀放到整个道德教化的系统中去思考而已。

中国人的祭祖信仰不外乎基于以下两种心态:一是饮水思源,追念祖先功德;二是祈求福祉,希望祖先保佑子孙。这里,体现了个人与祖先之间的生命关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看似高深的哲学追问,在中国人的祭祖仪式中得到自然而朴实的回答。这里,还体现了个人与祖先之间的情感关联,甜酸苦辣的人生况味,喜怒哀乐的情绪波动,都可以毫无保留地向祖宗诉说,从而得到心理的释放,乃至问题的解决。在祭祖的芸芸众生看来,祖宗虽然不在了,但并没有变成虚无缥缈的鬼神,而是在生命上与自己同在,在情感上与自己分享。冯友兰先生说过:“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这种诗意的信仰、哲学的智慧,正体现出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精神魅力。

家祭是祭祖信仰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但各地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这种家庭祭祖方式,有助于巩固以孝悌为纽带的家庭成员关系,维护家庭的安定和睦,也是讲述家庭故事、传授优良家风,进行家庭教育的最佳场所,实际上发挥了类似西方人“教堂”的作用。

宗祠祭祖分为春祭和秋祭,其中最隆重的是每年春节期间开展的春祭,气氛庄严而热烈。不少地方现在祭祖仪式加上一条,就是为本族优秀子弟发放奖学金、为困难子弟发放助学金。这种宗祠祭祖方式,有助于增进族群内部人们的感情联络,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现在有些地方,尝试引入祠堂管理委员会议事制度,协助当地村委会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调解村民纠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企业本来是现代市场经济组织,欧美的企业,因为处在全民宗教信仰的社会背景中,根本不必要也不可能考虑员工的精神信仰问题。广东东莞的一些企业立足中国人的信仰传统,专门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本企业员工设立了“祖宗堂”。“祖宗堂”供奉“天地国亲师”牌位,以及本企业所有员工姓氏祖宗的牌位。“祖宗堂”平时开放,员工在家庭的重大纪念日,或者在思念家乡和亲人时,均可自行前往祭拜、上香。在春节和清明节等重大节日,则请出所有牌位,放置在企业大礼堂,组织本企业全体员工举行隆重的集体祭拜仪式。其祭拜程序参照农村宗祠祭祖仪式而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变动,祝文则包含有本企业本年度发展成绩及前景展望等内容。在他们看来,教化员工是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教化的本质就是教做人,做人首先是行孝。把孝落实了,人的动力就出来了,能力就出来了,整个格局也就出来了。这种企业祭祖方式,是对中国传统乡村宗祠祭祖方式的继承和超越,既满足了个体的精神信仰需求,又增进了本企业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为建设企业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基础。

祭祖体现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信仰,祭祖信仰应该成为我们重建“文化自信”的起点,为中华民族在当代的重新崛起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石。

(摘编自黎红雷《企业与社区如何祭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祭祖传统古已有之,是中国人民缅怀先祖的一种方式。它起源于商朝,商人把鬼神分为三类,其中人鬼是主要的祭祀对象。
B. 中国人的祭祖信仰体现了个人与祖先之间的生命和情感关联,祭祖的人认为,祖先既在生命上与我同在,也在情感上与我分享。
C. 中国人的祭祖信仰基本出于两种心理诉求。一是不忘根本,有感恩祖先赐予之意。二是祈求福祉,企盼祖先保佑后代。
D. 儒家把服事鬼神放到了于人有道德教化意义的层面上去考虑,但孔子认为要与鬼神信仰保持距离,即否定鬼神的存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人的祭祖信仰自然而朴实地回答了哲学上的终极追问,这是中国人在处理哲学问题上的智慧,体现出儒家文化的精神魅力。
B. 在冯友兰看来,行祭礼是表达对先人情感的诗意之举,而不是真的出于对鬼神的敬畏或崇拜,祭礼与宗教之礼的意义是有差别的。
C. 家祭是祭祖信仰的常见形式,在具体做法上各地有所不同。重视家祭可以让子女孝顺父母,兄弟之间友爱,也利于传授优良家风。
D. 家祭和宗祠祭祖能起到敦亲睦族的效用,有利于维护家庭安定,促进社会和谐。宗祠祭祖在方式和制度上的新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美企业要想进入中国市场,需要对中国人的信仰传统有所考虑。这种考虑从某种程度上说关乎中国员工的心理需求,会对企业发展有益。
B. 企业祭祖是对传统祭祖方式的创造性继承和超越,是现代市场经济企业文化的表现。企业员工集体祭拜使得员工与企业同艰苦共命运。
C. 东莞一些企业设立了“祖宗堂”,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提供了祭拜的场所,这样做可解思乡怀亲之苦,也可以起到教化人的作用。
D. 祭祖信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统,是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寄托。对此我们既不可妄自菲薄,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该积极、正面引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2 03:23: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2)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登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3)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4)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  )xiāng qiàn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窟窿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5)他“唔”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6)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7)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8)他只说:“我不吃。”

(9)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10)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自己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11)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12)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3)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14)“早埋了。”

(15)“呀,他什么时候……”

(16)“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明天。”

(17)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18)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二个不幸者的愧怍

【小题1】括号内填写词语:(______)
【小题2】第3段,划线句“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中的“不幸”是指老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不幸;而句中的“后者”是指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3】开头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从全文看,老王临终前送“我”家鸡蛋和香油,反映出老王是个_________的人。而老王临终后,作者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感到“愧怍”,是因为对老王_________________等举动(用文中信息回答),表现出作者对__________的反思和惭愧。
【小题5】老王和《项链》中的玛蒂尔德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平民类型,你更欣赏谁?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典的定义也无须再做论证,套用库切《何谓经典》中说的话,那些“历经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就是经典”。当然,撇开其讲演的特殊语境,那些历经后人最诚挚的颂扬而光景常新的作品,无疑也在其列。越是越出惯常的理解,不能仅将经典局限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上,许多人文社科类著作,包括一部分自然科学著作,因对人的处境有真切的关心,对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命运有深刻周彻的肯认,对人内心经验有感同身受的体谅,并精鹜八极,鞭辟入里,也都是经典,都应成为我们阅读的重点。
传统人文社科类经典大多着力于揭示人与世界的终极奥旨,字里行间,洋溢着个人与人类及宇宙深切的同体感。那种既重视个体世间安顿,又时时仰望精神天空,不懈追索两者相携相成的执着与热忱,还有让一己放心落下的同时,努力让人类全体身心和谐的高尚追求,是人自身全部尊严的最好注释。其中,作为“知识之王”的哲学经典,尤其具有范式意义,尤应认真阅读和了解。一方面,它强调主体的自由出场和自我证明,故在根本处与文学艺术相近。好的艺术经典以形象诠释人生,好的哲学经典(有时包括宗教经典)则以抽象演绎人生。它们探讨的虽是“宇宙秩序”,但归结在“生活秩序”,面对同一个世界,回答同一个问题,所以可相资相益,相互参证。这也是许多时候,一个哲学家同时又是一个诗人的原因。另一方面,又不能不认识到,这个出场和证明有其更决绝的姿态和更犀利的表达。它不以叙述性的描写渲染为满足,而重在反思与究问,并且在本原性的究问方面有时还远胜于科学,故更能体现主体思考的问道特性。对科学来说,主要是答案;对哲学来说,主要是问题。它提出和究原这些问题,并让你在这种追究中做成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以自己的自由意志来裁量事理,度衡一切,有解构的冲动和批判的本能,是为“君子不器”。这与那种懂得一切,但不能发覆的“知道分子”是完全不同的。
艺术经典与人文经典虽都指向世界的本质和人性的根底,但前者的达成端赖后者的积养。你或许觉得,文学有故事,重抒情,更能体贴个体生命,但真所谓人生到处无往而非问题,后现代的世界图景更是如此,当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我摧毁了每一个障碍”臵换成“每一个障碍都摧毁了我”,其间的变迁,是仅用文学解释不清楚的。这个时候,以这样的视野,你所习知的文学,其实已远不仅仅是故事和抒情了,它背后有更深广的哲学。并且,因为这种哲学,这个小说也不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代言,它关涉多多,指向悠远。所以,如何养成在两者交互中理解和体悟经典的意义,在今天显得特别重要,阅读收益的大小,也端赖这种交互的贯彻是否彻底和有效。
(摘编自汪涌豪《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
【小题1】正确有关“经典”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那些经历政治强权、宗教高压及传统保守思想等的残酷镇压、无情打击后仍能流传下来的作品堪称经典。
B.那些受到后人最诚挚的颂扬,并且无论时代怎样变迁都能够经久不衰、光景常新的作品,无疑也在经典之列。
C.经典除了人们普遍认同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还包括许多人文社科类著作和一部分自然科学著作。
D.衡量著作是不是经典要看它是否关心人的处境和命运,是否体谅人的内心经验,并能否做到精鹜八极、鞭辟入里。
【小题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的人文社科类经典大多着力于揭示人与世界的终极奥旨,其中处处洋溢着个人与人类及宇宙深切的同体感。
B.传统的人文社科类经典往往既重视个体世间的自下而上发展,又时时关注精神追求,并拥有努力追求两者相携相成的执着与热忱。
C.好的艺术经典与好的哲学经典都可以诠释和演绎人生,而且二者都是面对同一个世界,回答同一个问题,二者可以相资相益,相互参证。
D.哲学经典强调主体自由出场和自我证明,所以在根本处与文学艺术相近。它不以叙述性的描写渲染为目标,而重在反思与究问。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不管是遭到摧残、打压,还是备受推崇、颂扬,它都能保有其光芒,成为后人汲取精神营养的宝贵财富。
B.哲学往往比科学更能体现主体思考的问道特性。它提出和和究原问题,并让人在追究过程中做成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C.文学有故事,重抒情,更能体贴个体生命,所以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我摧毁了每一个障碍”置换成“每一个障碍都摧毁了我”是难以用文学来解释的。
D.阅读文学经典,如果忽视其背后深广的哲学,只关注故事和抒情,那么这些经典带给读者的只是作者个人的代言,难有更深层的阅读收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傅斯年走过的道路
傅斯年,字孟真,山东聊城人。他出身于儒学世家,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有扎实的旧学根基,在北大期间深得刘师培、黄侃等国学大师的器重。在陈独秀、胡适等发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他于1918年和罗家伦等同学一起成立“新潮社”,创办了《新潮》刊物,他在“五四”前后不到两年间就发表了45篇作品。《新潮》和《新青年》相呼应,在全国引起极大的反响。 1920年之后,傅斯年留学英德7年,广泛涉猎哲学、历史、政治、文学乃至物理、化学、数学和地质学等各门学科。
他首先是个史学家,从1927年到1936年的十年间,他致力于史学研究,发表了大量的史学论文和专著,内容涉及商周史、古代民族史、古代思想史、古代学术史、先秦诸子、古代文献、古代文学史、东北史等方面。他提出“史学便是史料学”,史学家的责任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只要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他主张以科学的方法治史,除了运用历史比较方法,他还把语言学的观点、自然科学知识与研究方法引入了史学领域。从1928年创建历史语言研究所起,他连任所长22年,在他领导下,对明清档案进行了抢救和初步整理,整理校勘了《明实录》,搜集并整理敦煌卷子、汉魏竹简等,在中国现代语言学、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重要的是对安阳为中心的殷墟作了15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甲骨文和殷商文物,把中国历史研究往前推进了数百年。
他是教育家,青年时代他就立志“以教书匠终其身”。从1927年担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长,到抗日战争后代理北京大学校长,到1950年在台湾大学校长任上去世,他的大半生几乎都和高等教育有关,有很多独特而有价值的教育思想。他在《贡献大学于宇宙的精神》中说大学的目的就是追求真理,立信是做人、做学问等一切的根本。 他以全部热情投身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先后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使这些学术、教育机构在短期内做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
傅斯年从来都算不上是政治人物,而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占领东北,山河破碎的痛苦促使他发奋著成《东北史纲》,以大量可靠史料证明东北有史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站在史家的立场为民族争人格。从1932年起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他在《独立评论》和天津《大公报》发表了《日寇与热河平津》、《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北局危言》等一系列文章,就中日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常常在文章中称日本人为“倭人”、“倭寇”、“倭军阀”。坚决反对国民党政权退让、绥靖的外交政策、以土地换和平的幻想,并予以严厉抨击。对国联无能为力的暧昧态度,对国联调查团关于东北问题的报告书提出了直截了当的批评。
他就是这样一个热烈的爱国者,一个有真性情的人。抗战结束后他代理北大校长,坚决拒绝与伪北大的师生来往,不聘在沦陷区出任过伪职的人员。容庚给他写信,力陈自己的种种无奈和理由,但他毫不为之所动。在他看来道理很简单,如果出任伪职的人不受到谴责,他就对不起跋山涉水到了西南的那些教授和学生。对那些下水当汉奸的,哪怕学问再好,他也绝对的不宽恕。他认为:“汉贼不两立!”日本投降后,他欣喜若狂,像年轻人一样跑到街上喝酒,挑着帽子乱舞,逢人便抱拳相贺,结果连手杖和帽子都丢了。(摘自《传记文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斯年在北大求学期间,思想十分活跃,积极参与到新文化运动之中,因而深得刘师培、黄侃等国学大师的器重。
B.傅斯年在研究历史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强调史料对研究历史的作用,并提出了“史学便是史料学”的观点。
C.傅斯年发表了《日寇与热河平津》、《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北局危言》等文章,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
D.抗战胜利,傅斯年像年轻人一样上街狂欢庆贺胜利,这一细节描写既体现了他的爱国之情,也体现了他的真性情。
【小题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傅斯年是治学严谨的史学家,对明清档案进行了抢救和初步整理,并整理校勘了《明实录》,这样又把中国历史研究往前推进了数百年。
B.傅斯年是一个立志教育的教育家,先后担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长、北京大学校长、台湾大学校长,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献身教育事业理想。
C.傅斯年是充满血性,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其著成的《东北史纲》不仅证明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还在史家立场为中华民族争人格。
D.傅斯年是一个坚守原则,具有真性情的爱国者,“汉贼不两立!”是其爱国情感的强烈表达,同时也表明了自己为人处世所恪守的基本原则。
E. 本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了议论、抒情、说明的表达方式,既使得文章的语言风格虽然以平实为主,但不失生动,也使得文章充满情感。
【小题3】标题“傅斯年走过的道路”是指傅斯年成长成熟的道路。结合文意,概括傅斯年走过的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周有光的传奇人生
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大学毕业,本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当外交官,他却选择了学经济;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的毕业生都到美国留学,可他由于经济原因去了日本;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学跟随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学经济,河上肇却被捕入狱,周有光只好专攻日语;本来可以在海外享受优裕的生活,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国;本来研究经济已经有所成就,他却被指定研究语言。
面对这样的“错位”人生,他却很坦然:“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 
1955年,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会议结束后,组织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而早在1920年,周有光就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这一运动当时还受到苏联支持。
于是周有光扔下经济学,半路出家一头扎进语言学中。改行之后的周有光负责拟定拼音方案的工作,该方案于1958年正式公布。而这段“改行”的经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既来之,则安之”。“要真正改行,就要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一直到今天,我都没有离开这个机构。”  
“有人曾给我们讲笑话:你们太笨了,26个字母干三年。”周有光回想起这段往事仍不忘调侃,但他认为,“这三年时间花得还是很值得”。“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提意见,而他们提的意见我们都研究过,几乎没有新的意见。今天就得到了这么点安慰。”1958年,周有光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也于1961年出版。
周有光曾有“周百科”的外号,拜其连襟沈从文所赐。1980年开始,他成为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中方三委员之一。谈到当年翻译《百科全书》的细节时,周有光称,“我们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由于当时国内购买力很差,就压缩成10本,称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此后,周有光又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社科部分总编委。  
80岁时,周有光决定让生命重新开始。他把80岁当作0岁。92岁那年,他收到一张贺卡,上面写着: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提起这事,老先生乐不可支。
“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这是后辈学者对周有光的评价。当世界各地出现了“汉语热”时,一些人推断21世纪将是汉语的世纪,周有光保持了相当的冷静:“汉语的国际地位,应当作恰如其分的正确估计。汉语的国际性最弱,这是很多中国人不愿意承认的,但是,不承认并不能改变事实。要想改变事实,只有改变汉语本身,提高汉语的规范化水平。”
他的专业研究因年老体衰告一段落,但他并未停止思考,更未放弃一名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他在桑榆晚年再扬帆,开辟新领域——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方面的文章。晚年的周有光又先后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数部新作。周有光曾在纪念自己华诞的座谈会上通过视频向大家问好。他在视频中说到读书,称“读书要和生活发生关系,如果读了书不能立言,就白读了”。在旁人眼中,老人依然在与时俱进。虽然处于高龄却天天上网,喜欢接触电脑,对外面的事情了解得很清楚,也有自己的看法。
(有改动)
相关链接:
(1)周有光(1906——2017),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著名语言学家、经济学家,因主持制定《汉语拼音方案》而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百度百科)
(2)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都会幸福一辈子。”周有光娶的就是张家的二姐张允和,夫妻俩相敬如宾70年。
(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但是他却能坦然面对自己错位的人生。
B.1955年,因为周有光早年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所以组织上安排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
C.周有光娶了九如巷张家四个才女之一的张允和,夫妻俩相敬如宾70年,与沈从文成为连襟,这也是他人生“传奇”的一个方面。
D.周有光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这与他有着“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还有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分不开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半路出家研究语言学,周有光并没有怨言,到后来一直没有离开过语言学研究,这体现了一个学者的时代担当和奉献精神。
B.“周百科”的外号,虽是沈从文所赐,但从周有光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和参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来看,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C.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研究非常扎实,甚至到了今天,人们对《汉语拼音方案》也没有提出多少批评意见。
D.周有光晚年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方面的文章,并对所谓的“汉语热”有着冷静的思考。
E. 本文记叙了周有光的传奇一生和他对祖国语言文字工作的杰出贡献,表现了他热爱国家、与时俱进、淡泊名利的优秀品格。
【小题3】作为人物传记,本文引用了周有光先生的很多话语,请结合文本概述这样表达的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谭云山和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
1937年在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建成的中国学院,堪称是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它培养了大批中印友好往来的使者和学者,极大促进了中印友好事业的发展,而这一切功绩都和一个人分不开,他就是谭云山。谭云山和高僧玄奘一样,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同之处在于玄奘是“西天取经”,谭云山是“东土送经”。
谭云山是湖南茶陵县人。1924年,他到南洋教书、办报。1927年7月,他在新加坡见到慕名已久的印度“诗圣”泰戈尔,泰戈尔很喜欢这位热情有理想的年轻中国人,就真挚地邀请他去印度国际大学工作。
1928年9月,谭云山来到国际大学,他先在国际大学学习梵文并研究佛学和印度文化,还开设了中文课程。同时,他不断给国内报刊写文章,介绍印度政局和印度文化。1932年和1935年,谭云山先后完成《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为中国学者进一步了解印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1931年,谭云山离开印度。离开前,他和印度朋友商量了一个计划,想多招收几个中国学者到印度,在国际大学办个中国学院,目的在于讲授中文和传播中国文化。在国际大学开展中印文化交流是泰戈尔1924年到中国访问时提出的,当时没有办成,现在这个重任落到了谭云山的肩上。谭云山回国后到上海任教,除了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印度的情况,还不停地为中印文化交流奔波。1933年,在谭云山的多方努力和倡议下,在国民政府和各界名流的支持下,“中印学会”成立。泰戈尔听到这一消息,喜出望外,写信称赞“唯此伟大学会,所以保持两国文化之永远交流”,并提议“宜速即于此间建一中国学院”。
1934年春,谭云山再次赴印,与泰戈尔商谈建立中国学院事宜。10月,谭云山回国,之后用一年多时间,募集到了足够建筑中国学院的款项,购买了10万卷中文图书,募捐到图书约5万卷。1936年,谭云山回到印度,国际大学立即选择了一块最好的位置开工兴建中国学院。1937年4月14日,正值孟加拉新年,中国学院建成并正式揭幕。泰戈尔亲自主持揭幕式,还发表了激动人心的长篇讲话。甘地和尼赫鲁都写信对中国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蒋介石也特地发电报给泰戈尔表示祝贺。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座中国学院可以说是印度国土上的一块中国文化试验田,也可以视为中国在印度的“孔子学院”。学院大楼柜子里的图书都是中文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以汉语为主,直到现在一切都没有改变。
(摘编自孟昭毅《谭云山和东方最最早的“孔子学院”》)
【相关链接】谭云山是个“土包子”出身而最终被人誉为“现代玄奘”的人物,……但谭云山却又不是“现代玄奘”,因为他没有像玄奘那样骑着白马归国,而是在印度“归西”。(谭中《谭云山立志超越的一生》)
【小题1】下列对印度国家大学中国学院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视为在东方最早创办的“孔子学院”,其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意义重大。
B.由泰戈尔于1924年提出初步建设计划,后由谭云山主持完成募捐和建设工作。
C.建成揭幕仪式举办时间特殊,规格较高,中印政要特地来信或来电表示祝贺。
D.致力于中国文化传播,至今仍保留着阅读中文图书、交流以汉语为主的传统。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谭云山富有理想,勇于担当,他为中印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泽被后人,深受赞誉。
B.出于对泰戈尔的仰慕,谭云山接受他的邀请,从国内辞职来到国际大学教授中文。
C.谭云山的《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让中国学者第一次看到现代真实的印度。
D.谭云山倡议成立的“中印学会”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得到了泰戈尔的高度评价。
E. 谭云山一生辗转于国内、南洋和印度,最后却客死他乡,结局悲惨,令人痛心不已。
【小题3】为什么说谭云山是“现代玄奘”,又不是“现代玄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