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超级演讲家霍金
霍金的演讲之路建立在过去数十年对理论物理学的卓越贡献上。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他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被誉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在声望一步步提高的同时,他开始思考,科学应该是为世人所熟知的,若是一些科学成果只在业内存在震撼,却无法在大众中普及,那这些研究成果还有什么伟大可言呢? 于是,除了写书和参加学术研讨会,他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作为“超级演讲家”的历程。
1987年10月,英国的伯明翰召开运动神经细胞协会会议,霍金受邀进行了一场演讲,题目是《我的病历》。霍金从自己的童年开始讲起,从那些“笨手笨脚”的先兆,一直讲到21岁被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也讲到了“最多还能活两年”的预言。他表示,面对随时都会到来的死亡威胁,那种感觉很不好受,但是他依然在进行科学研究,依然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我并不比别人差什么”。
1988年,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发行,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4月,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进行了一场题为《黑洞和婴儿宇宙》的演讲。霍金指出,大多数人会认为进入黑洞之后,就可以穿越到另一个时空区域,于是就出现了时空旅行的巨大可能。他提醒人们,不要渴望进入黑洞,如果人类跳入黑洞,瞬间就会被撕得粉碎,连构成他身体的粒子也不能避免。随后,这位“被撕得粉碎的人”就会通过婴儿宇宙,经过另一个黑洞被发射出来,重现于另一个区域。这次演讲吸引了众多对宇宙存在好奇的听众,霍金总能把一些枯燥的理论通过绮丽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
霍金试图通过演讲,将自己的思想与整个世界交流,除了常在英国及美国发表演说,1989年10月,他还来到西班牙的奥维多,此次的演讲题目是《公众的科学观》。霍金认为,社会对科学研究的态度大都漠不关心,对于科研成果为公众生活带来的改变,公众也是冷眼相待。现在的首要问题就是让科学在大众中普及,让大众能够对温室效应、酸雨、遗传工程甚至核武器的发展得出较为科学的看法。中学的科学教育制度需要改善,要拓宽科学传播的途径,如电视节目,在娱乐的同时,注重教育意义,让观众明白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霍金还把他的思想传播到了对他来说非常遥远的国度——中国。2006年6月17日,霍金以病残之躯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抵达北京。这是继1985年、2002年两次访华,他第三次踏上中国的土地。6月18日,他面对中国的6300多名听众演讲他的《宇宙的起源》,他围绕“我们为何在此,又是从何而来?”的问题展开,宇宙是否会继续膨胀?会不会在某一个时点最终坍塌?这些都是充满神秘感的东西,在足球世界杯尽情演绎的夏日里, 霍金掀起了又一轮科学的热潮。
霍金的演讲充满了科学的正能量,他的演讲实录被印刷成各类读物销往世界,演讲的视频被制作成各类纪录片畅播全球。霍金就这样在宇宙的星际当中影响着我们,像一颗耀眼的星辰熠熠生辉。
(摘编自荣楚欧《霍金传》)
相关链接:
①在演讲时,靠电脑合成发音是一项艰辛的工作,一个小时的录音演讲通常要准备 10 天,但这并没有削弱霍金同大众交流的愿望。在他看来,向大众揭示宇宙的神奇和宇宙学研究所反映出的哲学和科学思想,这是学者的本分。
(蔡肖兵《生命还在 希望就在》)
②在中国,霍金走近公众所引起的轰动有目共睹。2002年他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那次演讲的会场座无虚席,说明一个事实:霍金正在用他非凡的个人魅力,吸引大众走近科学。丘成桐先生如此评价:“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大科学家应当带头做科普。” 
(2006年6月22日《光明日报》《霍金:一个巨大的科学磁场》)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霍金在宇宙论和黑洞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奠定了他在当代理论物理学界的地位,也成为他日后演讲成功的坚实基础。
B.霍金认为科学应当在大众中普及,也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为世人所熟知,于是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作为“超级演讲家”的历程。
C.在《黑洞和婴儿宇宙》的演讲中,霍金指出人类进入黑洞就有实现时空旅行的巨大可能,为听众生动地解释了枯燥的黑洞理论。
D.霍金试图将自己的思想传播到全世界,他的演讲没有只局限在美国和欧洲,他曾经前后三次到中国演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科学家霍金没有只是埋头于书斋和学术研讨会,他将主要精力都放在演讲事业中,带头做科普,值得其他科研工作者学习借鉴。
B.霍金21岁时被预言最多还能活两年,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仍投身科学研究,自强不息,掌控自己的命运,体现出非凡的人格魅力。
C.本文侧重对霍金演讲内容的介绍,对其科研经历叙述不多,但读者仍能从中了解到霍金是如何成长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和超级演讲家的。
D.霍金的演讲既有对遥远宇宙的探讨,也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他不仅是一个研究星空的科学家,更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思考者。
【小题3】为什么霍金被誉为“超级演讲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3 05:34: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题。
美   丽
①未过多地留意楼前那排我叫不出名字的树。
②一天,忽然来了登高远眺的雅兴,一口气登上六楼阳台,凭栏放眼,无意间有了惊奇的发现:楼前的树开花了!朵朵紫中透着粉白的花,一团团,一簇簇,合抱着条条刚刚活软起来的青枝儿,在微风吹拂下,温柔地舞动着,起起伏伏地如一片漾着香波的花海。看那繁盛的样子,不知在被我发现之前,它已经在那里寂寞地开了多少日子。
③无意间的发现令我惊喜,也唤起我深深的内疚。阳春时节,只顾追随人流,陶醉于“桃红三尺,鸭绿一湾”的胜景,却忽略了身边这普普通通的树。多少次在路旁小路上漫步,却未曾想过抬起头,望望枝头是否有了春的消息;也根本不曾料到,这枝干皱裂的树会开出光润鲜亮的花来。可是,面对许多如我这般的人的疏忽与冷淡,这看似平凡无奇的树,在草长莺飞的季节,还是一如既往地让蓓蕾绽放枝头,无声地将生命的美丽尽情挥洒。
④望着棵棵寂寞的花树,我的心被一股感动的潮水鼓荡着,眼前浮现出一张熟悉的笑脸来。
⑤家乡的一个男孩,很有头脑,也很有才华,本可凭此谋一份不错的职业,享受舒适的生活,但他却着魔似地爱上了那身国防绿,中学毕业后到荒凉的地方守卫国门。许多朋友对此叹息不止:“哎,到了那人烟稀少的大西北,你就是再有才华,又有谁知道呢?”他却不以为然地笑了,说:“我不在乎有多少人知道我,我只想好好干,将来能够说,在大西北,我的青春曾经美丽过。”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确干得很出色,但也并没有因此声名远扬。边陲的军旅生活艰苦而寂寞。别后的信中,他常向我讲边疆的生活,字里行间没有一丝怨悔,充满了对西北高原和青春生命的热爱。
⑥日子云烟般一天天飘远,那张熟悉的笑脸却从未在我的记忆中淡去。如今睹树思人,心被深深地触动,总觉得他与眼前的花树有一种无言的默契。
⑦黄昏,又上阳台。正是夕阳流金百鸟归林的时刻。树下不断有穿着入时的人走过,大都行色匆匆,不曾注意头顶那满枝的花朵。凝望春风中繁花灿烂的树——那夕阳下独自静立的花树,心头却少了几份惊喜,多了几份落寞和惆怅。不觉地,我又想起那熟悉的笑脸,想起祖国边陲的国防绿,想起在实验室里日夜钻研的学者,想起在城市晨曦中挥动扫把的清洁工……生活中多少美丽的东西,就像这眼前的花树,虽在平凡中经受着寂寞,但那份本质的美却潇潇洒洒地存在,不曾因少了欣赏的目光而削弱丝毫。
⑧我懂了花树的美丽,也懂了花树的寂寞。它的寂寞是因为无人欣赏它的美丽,而它的美丽正是因为它承受了无人欣赏的寂寞。
⑨于是,寂寞的花树成为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小题1】为本文划分段落,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小题2】文中前三个自然段中反复出现“从未过多地留意”、“无意间”、“忽略了”、“未曾想过”、“根本不曾料到”等词语。这些词语对中心的表达作用,最接近作者意图的一项是(   )
A.自责对美丽的花树所表现出的那种疏忽、冷淡的态度。
B.批评包括自己在内的人们对美丽的花树所表现出的疏忽、冷淡的态度。
C.衬托美丽的花树那种不事炫耀、甘受寂寞的品质。
D.强调平凡而美丽的花树遭人冷遇、被人忽视的境遇。
【小题3】文章第②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运用( )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花树( )和( )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花树的赞叹之情。
【小题4】第⑤自然段引用了“许多朋友”的话,起到 ( )作用(表现手法)。
【小题5】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在大西北,我的青春曾经美丽过。”用自己的话,简要阐释“美丽”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6】第⑨自然段中“寂寞的花树”象征什么?
【小题7】依据下列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完全跟过去一样。 ( )
(2)不以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 )
【小题8】第⑦自然段中“心头却少了几份惊喜,多了几份落寞和惆怅。”这里的“惊喜”和“落寞惆怅”分别指什么?(各用一句话概括回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野春光    
佚夫
①还没来得及胜日寻芳,似乎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那盎然的春意已铺天卷地般袭来,容不得你半点喘息,便淹没于那蓬勃和热切的情怀中了。正如李国文先生《惜春小札》开头写道:“春天是不知不觉来的,她走的时候,也是悄莫声儿地在不知不觉中离去。”虽然李先生之文着力描绘的是春的短暂,并以自然之春喻人之青春,但一个“惜”字,惆怅万端,引出无限遐思。
②即便春这样短暂,但若说不为春的悄无声息地来临而欣欣然的,怕是不多的。古人感物伤怀,写春的诗句多如繁星,浩如烟海,每每读之,总是沉醉不已。诸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色满园关不住”“天街小雨润如酥”“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花草香”“桃花流水鳜鱼肥”……稍稍读过些诗词的人,不知道这些诗句的,怕也是不多的。是啊,这青山绿水,平畴如画的春光,如何绘得尽呢?这红披绿偃、摇荡葳蕤的春光,如何写得完呢?这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的春光,又如何说得清呢?倒是东坡先生一言以蔽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仔细琢磨,春可不是这样吗?但这二分尘土与一分流水的春光,我以为成色最足的,应在竹青茶绿小桥流水的山乡村野,那才是真正的“春在溪头荠菜花”的醉人春光啊!
③乡野的春,最早是在盈盈的水光边铺陈伸展开去的。枯寂了漫长一冬的小溪流,终于在某一天掀去了寒冷的层层冰衣,开始汩汩地活泼开去。这时候,那堤岸两边的小草是最先听到这活泼欢笑,抖了抖身,一个个跳起草裙舞来,甩开去一片片青青葱葱的绿意。欢快的舞蹈,总是最有号召力的,谁能抵御这活力四射的舞姿呢?于是杨柳舒开了眉眼,桃李绽开了笑容,于是油菜贴上了花黄,豆花描红了芳腮……这翠的,红的,白的,黄的,紫的,在我心里幻成了绚烂缤纷的彩画,织成了各种颜色的梦。倘若让我描画这乡野的春光,必画一湾翠柳含烟朦朦胧胧的小河,再点几笔粉嘟嘟的桃花,涂抹出金海似的油菜花,远处青山一抹如痕,山下屋舍掩映其中,画面正中一骑牛牧童身着蓑衣,横吹短笛悠然而行……
④“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乡野春晨,总是在鸟鸣声中开始新的一天的。酣眠正意犹未尽,窗外枝头的小鸟已经唧唧啾啾地欢腾开来,你一言我一语,或许也在谈论着乡野的春光吧?哪山的林长得更密了,哪坡的草长得更盛了?哪冈的茶绿得比往年早了,哪园的花开得比往年更旺了?各执各的理儿,互不相让,谁也说服不了谁。在这一片争鸣中,你醒过来,推开门看一眼又比昨日更盛了些的春光,愉快地折回身,乒乒乓乓地忙碌早饭去。待到惊蛰时节,春雷滚动,如针如丝的春雨愈加酣畅起来。听着第一声春雷,你总会有些激动,好似接到了号令,“有朝一日春雷动,得会风云上九重”,一年之计便在这隆隆春雷的滚动中开始了。这个时节,有一种叫子规鸟的啼声特别清脆响亮,让人一听便知定是春天的声音:“不如——归去!”这“如”字必是拖了长长的颤音的,必是由轻微到响亮的,末了“归去”二字抖一个花腔,简洁有力,干脆利落。这清脆独特的春之声,最是颤人心弦的。春雷过后,依稀的蛙声,终于理直气壮起来。夜阑静听,那一声声蛙鸣,雄赳赳气昂昂,鼓噪不停。这一通此起彼伏的鼓声,必是要到了晨曦微露鸟雀齐鸣时才会歇息的。
⑤乡野春光,还可闻呢!当你从电脑电视屏前站起身,从书卷故事里抬起头,从蜗居的屋子里走出去,炫目的春光你还未来得及看个够,悦耳的鸟鸣你还未来得及听真切,那各种浓郁的花香如翻动的波浪一浪一浪顽皮地冲入你鼻中。那花香的主力军,正是那一大片一大片亭亭玉立的油菜花,单论那耀眼的金黄,已让人赞叹不已,更何况那随风潜入鼻的阵阵花香呢?你便会自然而然地伸出手去,揽过一丛看个仔细,这小小的花儿是如何这样招人喜欢?田塍上白的豌豆花,紫色的蚕豆花,一朵朵扑闪着活泼的眼睛,一朵朵飘洒着各自的芬芳,真真切切是“菜花香杂豆花香”了。田野间花香渐浓的时候,正是茶山碧绿茶香缭绕的时候。茶机开动,翻起,抖落;翻起,抖落……雀舌般的嫩芽,竟生出如此的奇香,“且招地远佳朋,斟酌试饮春风。一醉千愁俱解,闲看绿水青峰”。这乡野春光,便氤氲于让人欲醉的“春风花草香”中了。
⑥说到春天的野菜美食,是非到乡野田间地头山前坡后不能觅得的。荠菜、马兰头、蕨菜、紫云英、水芹菜,还有各种的笋,都是乡野独有的。荠菜水饺,淋了香油的马兰头丝,腌菜炒蕨头,爆炒紫云英,凉拌水芹菜,鲜笋炖腊肉,每一样都让人举箸而不停。这乡村野菜,自然其味无穷,但其间的趣味,更多的却在那一份“寻寻觅觅”之中。周作人先生有一篇《故乡的野菜》,有这样一段有趣的文字:“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这样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于妇女来说有剪荠菜,折蕨菜,掰细竹笋。于男人来说,最有乐趣的便是挖毛笋。有经验的好手,观竹长势,笋未露头,一锄下去,却分毫不差,让人叹为神技。而像我这样的,只能做做君子——“动口不动手”了。
⑦乡野春光,在那充满生机和野趣的故土,更在我这浓浓的乡情里。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描写了春来得急,来得猛,来得热烈。
B.文章大量地引用古代诗文,使文章的语言质朴清新,生动有趣。
C.第④段描写春天早晨的鸟鸣,表现出了春天的热闹欢快,突出了乡野气息。
D.第⑥段引用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表现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E. 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小题2】研读③至⑥段,作者直接描写“乡野春光”,请简叙这几段文章的写作思路。
【小题3】请从虚实角度赏析第③段文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年3月,共青团中央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共同发布的《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7月31日,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69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7%,明显高于同期全国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57.7%)。一方面,手机、平板电脑等可以联网的新媒体设备伴随着新一代儿童成长,一度成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新媒体强大的教育功能与人际沟通用途,也使其成为学习和交流的利器。报告称,这是近年来我国互联网覆盖范围扩大、移动流量资费下降的直接表现,也与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的兴趣浓、学习能力强、应用需求大密切相关。据统计,一半以上的孩子使用新媒体的时间较长,尤其在周末,几乎一天都超过2个小时。在趋势上,幼儿园已有不少孩子长时间使用新媒体,随着年龄增长使用时间有加长倾向。此外,比起小学生,幼儿园儿童拥有自己的新媒体设备的比例更高,这说明新媒体使用呈现低龄化趋势。

(摘编自“中国记协网”《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69亿互联网普及率超九成》

材料二:

儿童使用新媒体用途(单位/次)

父母介入子女新媒体使用策略(单位/人)

(选自《中国青年报》《“新媒体儿童”来了家长怎样“见招拆招”》)

材料三:

对于“新媒体儿童”,家长的担忧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怕孩子沉迷游戏;二是担心对视力的危害:三是担心暴力等不当内容造成负面影响。《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15.6%的未成年人表示曾遭遇网络暴力,最常见的是网上讽刺或谩骂、自己或亲友在网上被恶意骚扰、个人信息在网上被公开。30.3%的未成年人曾在上网过程中接触到暴力、赌博、吸毒、色情等违法不良信息。针对上述问题,69.1%的未成年人知晓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举报,其中初中、高中和中职学生的网络权益维护认知率达到80%左右,小学生也达到59%。但是,曾通过网络进行法律咨询或接受法律服务的未成年人比例只有15%,未成年网民利用互联网进行自我保护的应用水平较低。

(摘编自“网安视界”《CNNIC最新统计:1.69亿青少年网民亟需网络安全保护》)

材料四: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就盛行家长介入子女媒介使用的研究;1990年后,美国政府在家庭政策中强调父母角色,相关研究更加受到关注。研究指出,父母一直以来采取的两种介入方式是“制定规则”和“限制”:而父母的实际行为可分为亲子讨论等正面介入和禁止或限制使用等负向介入,还有父母采取亲子间共同收视的模式。国内相关研究认为,父母对媒介使用的积极干预能提升青少年的学习效果,减少媒介中暴力内容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影响儿童性别角色态度的形成,减少儿童对媒介内容的恐惧反应,并降低儿童可能遭遇的某些网络风险。

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中增设“网络保护”章节,尽快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在完善行业监管机制、减少不适宜未成年人接触的不良信息、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方面制定有效措施。在现有的网络监管格局内,深化职能部门间的协同联动,健全约谈警示、定期巡查等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对未履行审核义务、放任不良信息传播的企业,依法高限处罚。网络游戏中强化实名验证及身份识别、防沉迷设置、家长守护工具等技术措施。依法对网络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探索建立从业禁止、涉罪嫌疑人信息公开等制度。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家庭和学校共同引导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学会规避风险和预防沉迷,对沉迷网络的未成年人,进行以心理干预为主的教育矫治。

(摘编自“法制网”《在未成年入保护法修改时增设“网络保护”章节》)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来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高于同期全国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
B.儿童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用途是玩游戏、看视频、完成学校作业,娱乐性的特点较明显。
C.幼儿园儿童拥有自己的新媒体设备比例高于小学生,新媒体儿童呈现出低龄化的特征。
D.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的兴趣深厚、学习能力强、应用需求大,使用新媒体时间长、收获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据材料二可知,父母介入子女新媒体使用策略以时间限制为主,对其内容的限制有所关注,但未放在第一位。
B.家长对“新媒体儿童”的担忧集中在沉迷游戏、伤害视力、负面影响三个方面,而网络暴力是最严重的负面影响。
C.未成年人大多具有网络权益维护意识,但仅有15%通过网络进行法律咨询、接受法律服务,网络自我保护水平低。
D.除了禁止或限制,家长介入子女媒介还可以采用亲子间共同收视、亲子讨论等模式,以降低新媒体的负面影响。
【小题3】如何采用有效措施正确引导与保护未成人使用新媒体?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对“人”的挑战
孙伟平
①人工智能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发展前途远大的高新科学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远未成熟、后果难以预料的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不仅正在深刻地改变世界,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正改变着本身,改变着对“”的认知。
②在过去40亿年中,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都是按照优胜劣汰的有机化学规律演化的,演化的过程既缓慢又艰辛,然而,作为无机生命的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正在改变传统的生命演化规律,并且传统的生命演化节奏也收到影响。随着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的综合发展,人的自然身体正在被“改造”,同时,人所独有的情感、创造力等社会性正在为智能机器获得。
③人形智能机器人的研制是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重点领域。智能机器人在外形上可以不像人,但也可能“比人更像人”。一些乐观的专家大胆预测,到2050年,人形智能机器人将变得和“真人”一样,令人难分彼此,“凡是人所具有的,人形智能机器人都具有”。智能机器人究竟是否是“人”,必将,甚至已经成为一个争辩不断的时髦话题。2017年10月25日,沙特阿拉伯第一个“吃螃蟹”,授予香港汉森机器人公司研发的女性机器人索菲娅(Sophia)以公民身份,就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并引发了人们深刻的反思。
④人工智能对“人”提出了挑战,当人的自然身体与智能机器日益“共生”,那时,我们将要思考新兴的“共生体”究竟是“人”还是“机器”?如果政策、法律和道德规范允许,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定制一个或多个外形和内在类似的“自己”,令自己永远“活”在世界上。
⑤正在研制的智能机器人不仅模糊了“人”本身,更是对人的本质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会思维”曾经被认为是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人作为“万物之灵”的骄傲。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发展,“机器也会思维”正在成为社会各界广泛的共识。例如,2016年以来,阿尔法狗围棋机器人(AlphaGo)采用大数据的自我博弈训练方法,相继击败了李世石、柯洁等围棋世界冠军,展现了它在“变化无穷”的围棋领域优于人类的大局观、控制力和创造力;最新的阿尔法狗围棋机器人(AlphaGo Zero)更是完全不借助人类的棋谱,“抛弃人类的经验”,从随机走子开始自我对弈学习,仅仅40天就“自我训练”成为了世界最强;这既给围棋界和社会各界带来了颠覆性的感官刺激,也令我们见识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威力,令智能系统具有控制力、创造性等变得不再那么有争议。实质上,当智能机器不仅在存储、运算、信息传输等方面远超人脑,而且在控制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情感的丰富度等方面也超过人类时,就对人的思维本质构成了实质性的挑战。
⑥如果以上的描述和分析成立,智能机器人将在一定意义上是“人”,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人的本质”,那么,就难免导致以下一系列“顺理成章”的问题,如智能机器人是否享有自由、人权等基本权利,就如猫、狗之类宠物尚且享有一定的动物权利,人形智能机器人与它们相比“更加高级,”,它们是否更应该受到尊重,拥有更多的权利,包括避免被人类过度使用,或者置于可能导致软硬件受损的恶劣环境之中;是否具有与自然人同等的人格和尊严,包括不能被视为人们的“仆人”,不能够侮辱和虐待……这类问题还有很多,并且新的问题肯定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⑦观照现实,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化大潮汹涌澎湃,智能机器人可以比较廉价地生产,且仍然在不断地开发、完善和升级;智能机器人已经广泛进入人们的学习、生产、生活、休闲、娱乐过程,成为人们学习的老师、工作的伙伴、生活的助手、游戏的玩伴,甚至像家庭成员一样的机器人伴侣、孩子……展望未来,智能技术正呈现加速度发展趋势,具有自主意识、创造能力、类人情感、社会交往属性的智能机器人已经渐露端倪,很有可能变得与自然人难以区分。这一切令“人是什么”和人的本质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光明日报》2018年01月29日,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章,解释第①段两个加点词“人”字的含义。
第一个“人”:
第二个“人”:
【小题2】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3】简析第③段中作者引用“索菲娅”例子的目的。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机器人就是对人的自然身体进行“重组”
B.智能机器人在今天还不能够达到和“真人”一样
C.阿尔法狗的例子说明人类经验未来将被彻底抛弃
D.猫狗之类的宠物不就将可能被智能机器人所代替
【小题5】概述人工智能对“人”提出了哪些“挑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将消逝的物语:油纸伞
李振南
①每当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 我的思绪便会穿越时空,抵达江南小镇的小巷和它的油纸伞。
②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记得儿时, 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 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现在,这个梦离我们越来 越远了,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作 真的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③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 考证。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 易使人产生创造的灵感。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 的人或是明眸皓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 蹰彷徨,那么宁静,那么典雅。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磕碰而过,蓦一回首,便擦 出了爱的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 眼睛里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是油纸伞演绎 了许仙、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④油纸伞走向乡下,肯定是《白蛇传》以后的事了。这种竹木结构,用纸糊 成的雨伞,都无一例外地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刺鼻,那黄黄的颜 色,温暖着打伞人的心。记得,小时候乡下农人的家里,多半都是有一把油纸伞 的。现在,我想起来,我家也有一把手柄长长的油纸伞,虽然不知道使用了多少 个年头,伞面也已破旧,然而孩提时每每撑开,总会有山水的味道,有亲人的味 道,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
⑤我家的油纸伞属于祖传或是母亲陪嫁过来的,我至今仍不得而知。按照我 们这里的乡风,油纸伞是“有子生”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所以,过去在闺女 出阁时,其父母总要送上一把油纸伞讨个吉利。我家门角里的这把油纸伞是不是 母亲的陪嫁物,我一直没有问过,那时也不懂得问。
⑥过去,乡下的油纸伞,一般是妇女和儿童的用物,成年男人的遮雨工具是 箬笠、蓑衣,他们讲究的是实用,不需要诗情画意的伞。我儿时使用油纸伞都是 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又大又笨重的油纸伞,它的重量和宽度早已压过我弱小的 肩头,有时候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撑开。在斜风骤雨中,油纸伞和人都晃 荡在乡间泥泞的土路上,这时,雨模糊了视线,风吹淡了田园的颜色,雨和伞构 成一组天然的乐器,雨在伞背叮叮咚咚地敲打着音乐,此起彼落,使寂寥中的行 人有了一份乐曲的慰藉。
⑦油纸伞仅陪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的出现,它便被搁置在 每户人家的墙角、厨背而渐渐地破损、霉变,直到永远地消失。如今,油纸伞早 已被式样繁多的自动伞、折叠伞所取代,它们做工精细,变化无穷,如五彩的花 朵在大街上、小巷里、阡陌中次第开放。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也源于油纸伞 的构想,是油纸伞的沿袭,但已缺乏了油纸伞的诗意。因为它们已没有了木质的 温润,油纸的芬芳;没有了其张开时的热烈、坦诚和闭合时的羞涩、含情脉脉, 已缺失了一个民族的古典情怀。所以,当若诗若梦的油纸伞逝去后,我们就再已 无缘读到一首像《雨巷》那样令人心澄眼热的诗歌和《白蛇传》那样缠绵绯恻的故事。
(摘自《中国散文家》2011 年第 2 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在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 就能看到油纸伞的影子,置身于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间,赏一幅幅充满诗意的 田园风光图。
B.江南的雨使独具慧心的匠人产生创造的灵感,油纸伞应运而生,沿袭千年而 不绝。
C.追忆小时候在乡下用过的油纸伞,作者印象深刻的是雨和伞敲打出的音乐。 这样写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D.文中对于油纸伞是母亲陪嫁物的猜测,是虚实结合的写法,说明家里的这把 伞在我的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E. 文章最后把油纸伞和自动伞、折叠伞做对比,是为了说明即使现代各式各样 的伞更精细更美好,而油纸伞所承载的古典情怀和诗意却是永远无法替代的。
【小题2】结合文本,对于“油纸伞物语”的丰富内涵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由于江南多烟雨,江南人的雅致和悠闲,才有了油纸伞的诞生,并使之成为一 种地域文化。
B.油纸伞的轻巧典雅,表现了丁香姑娘的秀美,演绎了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故事。 油纸伞由此充满文学的诗意和古典情怀。
C.油纸伞在普通家庭具有实用价值和亲情的味道,又是吉祥的象征。
D.油纸伞,伞面张开后形成圆形,为祝福新人生活美满圆满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