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5-2019 中国单车租赁用户户规模及预测

注:左侧纵轴表示用户规模,石侧纵轴表示增长幸,“E”表示预测。
材料二:
调查显示,被访者对共享单车投放后这营管理维护表示“不大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 17.8%
和 9.3%;有 35%的被访者希望加大投入,解决投放后的运营和维护。
在使用共享单车遇到的问题中,“车辆有破损”问题最突出,主要表现在:刹车失灵、车胎没气、掉链子、车把成车座损坏,有 72.2%的被访者遇到过这种情形,其中有 25.4%的被访者把它排在问题首位。 有 58.4%的被访者在早晚高峰期间有过寻车困难的经历,在所有问题中位居第三位,其中,有 19.4%的被访者认为这个问题最严重。
针对使用者素质问题,有 70.5%的被访者遇到过车辆遭恶意损坏,在所有问题中位居第二位,其中有40.9%的被访者认为这是首要问题。
许多被访者认为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问题十分严重,还有部分被访者反映使用者随意将共享单年停放在
人行道或盲道上,甚至直接将车停放在机动车道内,这些行为不但破坏了市容市貌,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出 行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摘自 2017 年 5 月 11 日《北京晨报》)
材料三:
近期部分共享单车企业在郑州多地违规新投增单车,而疏于线下运维管理,严重影响了城市的交通秩序和形象。今日(2 月 6 日)下午郑州市交通委联合市公安局、市城管委对“哈罗业车”“摩拜单车”“ofo单车”“易购宝单车”等共享单车企业进行约谈。
均谈要求:一、从即日起立即暂停新增投放车辆,一旦发现,将作为严重失信行为纳入企业征信档案, 并上报市信用办定期对社会公示。二、对“哈罗单车”近期在郑州市区内新投增的车辆,立即拿出相关方 案,限期召回或分流。三、各企业要加强春节期间对违规停放车辆的清理,特别是对交通枢纽、轨道与公 交站点、行政与商务办公区、大型广场与超市、机动车道等重点区域,及时清运违停和积压车辆。四、各 企业要及时召回破损、故障等不能提供服务的车辆,确保用户车辆正常使用和运营车辆安全。五、各企业要在 2018 年 3 月 15 日前将管理所必须数据信息接入政府指定监管平台。各企业要立即组织实施,如组织实施不及时或不到位的,市交通委将向社会及时通报,并限制相关企业在本市投放车辆。
(选自 2018 年 2 月 6 日映象网快讯)
材料四:
(猎豹全球智库)发布首份《共享单车企业发展报告》,中国首创的无桩共享单车实现了弯道超车,焕发了全球自行车行业的“第二春”,以 ofo 为首的中国品牌也正在主导全球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其中,ofo 在中国和海外市场均稳居行业第一。
全球共享单车行业在 2017 年间的周活跃渗透率迅猛增长,最高涨幅 1258%,全球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已达 2.27 亿。其中,2017 年 9 月至 12 月,海外市场用户周活渗透率涨幅达 2440%。分析还称,全球自行车每年的需求量在 1.1 亿辆左右,骑行人数的占总人口的 15%,总骑行人数超 11 亿。
(选自 2018 年 3 月 7 日央广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材料一可知,中国单车租货市场用户规模预计 2019 年將继续增长,用户增长速度与之形成反比。
B.调查显示,共享单车在投放运营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早晚高峰寻车困难”的问题,被认为是最为严重的。
C.部分共享单车企业,违规增投、疏于管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郑州市的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了约谈,提出了整改要求。
D.通过对《共享单车全球发展报告》的分析,可以清晰地预测出:海外市场增长空间潜力巨大。
【小题2】下列对相关材料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2015 到 2019 年,中国单车租赁市场预测用户增长率最高的是 2016年,新增用户人数最多的也是 2016 年。
B.共享单车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维护不及时、投放量不够以及使用者素质低下等问题,这正是共享单车当前面临的困境,急需解决。
C.从郑州市相关部门对共享单车企业约谈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连续新增投放已经给市场造成了乱象,影响了政府形象,因此被予以严重警告。
D.全球共享单车用户渗透率及其涨幅、用户规模前景看好,其中 ofo 在国内外市场稳居行业第一,主导了全球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
E. 材料一、四从国内外共享单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而材料二、三则对共享单车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报道,可以说未来共享单车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1 12:03: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鸿德茶庄李金海
天已放亮,雪还在下个不停。鸿德茶庄的掌柜赵四爷顶着风雪来到了他的店铺。每天这个时辰准时打开店铺的大门,是雷打不动的规矩。喝茶有讲究,做茶的生意,更要讲究个德行和诚信。
赵四爷老远就看到店铺的一角簇着一堆黑乎乎的东西,走近一瞧,大吃一惊,原来是一个人。这是一个小年轻,半边身子已被雪染白,上身棉袄袖口的棉絮都秃噜出来了,这会儿,年轻人睡着了,那被风吹皴了的脸上,有明显的伤痕。
赵四爷叹口气,把小年轻摇醒。“你是做什么的?”“蟊贼,也要饭。”小年轻揉揉眼睛,直瞪着赵四爷。赵四爷仔细打量着小年轻。
“脸上……”小年轻挠挠头。“做事欠点。”
“欠点就对了,不欠你就完了!”赵四爷狠狠地说。
小年轻郑重站起身。赵四爷再次上下打量他。这小年轻中等偏上的个头儿,此时睡眼惺忪,但有几分神采。他弱弱地向赵四爷讨口饭吃,赵四爷却说:“以后就跟我卖茶吧!”
小年轻扑通跪了下来。赵四爷问他叫什么名字。小年轻答:“没名字,爷就给我取个吧!”
赵四爷略一沉吟,说:“就叫大贵吧。”
这是大贵的聪明之处,让四爷给他取个名字。赵四爷阅人颇深,不会看走了眼。眼下,店里正要雇俩伙计,算是就地取材了。此外,他还是个心中有佛的人,见不得有人受苦受难。
大贵在鸿德茶庄待了下来。年轻人一捯饬,眉清目秀,一表人才。他学东西快,记性好,活络劲儿一点都不缺乏。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知恩图报,对赵四爷绝无二心。
在这条商贾云集的街道上,茶庄有两家,除了鸿德茶庄,街西头还有一家,与鸿德茶庄规模相当,两家茶庄往来较为密切,既是生意上的伙伴,又是竞争的对手。闲暇时,两位掌柜凑到一起,泡上一壶好茶,细细念叨起国事家事茶事。
赵四爷有一独生女儿,已到了婚嫁的年龄,姑娘长相俊俏,懂事知礼。她有时也到店里来,一来二往,和大贵也就熟了。赵四爷心里有了底。
近来,赵四爷愁容满面。原来,鸿德茶庄有一个固定的大客户,住在二百里开外的一个镇子上,每年,满载货物的大车向镇上跑好多趟,可前些日子换了掌柜后,人家进货的地方就换成街西头那家茶庄了。大贵安慰四爷:“爷不用愁,生意场上的事说变就变”
“你懂什么!”四爷嫌大贵多嘴。
十几天后,转向街西头那家的大客户却主动找上门来了,先要一车货,后续的进货就固定在鸿德茶庄了。赵四爷转忧为喜。但他再邀街西头茶庄的掌柜喝茶时,被婉辞谢绝了。
这天,街西头茶庄的一个胖伙计来到了鸿德茶庄,求四爷收留他。
原来,就在前几天,这胖伙计负责去二百里之外的镇上送了一趟货,货物很顺利地交接了,可两天后人家找了过来,原因是一包货物里竟掺了沙土。掌柜和胖伙计当然不认账,交涉无果,来客只好悻悻走人了。就在当天,胖伙计就被掌柜辞退了。
胖伙计说了事情的原因后,又向四爷介绍自己对茶道的精通。
赵四爷沉吟良久,说道:“我不能留你。你看不好自家的货物,照样看不好鸿德茶庄的。”
胖伙计走后,赵四爷把大贵叫了过来:“买卖好起来了,是你的功劳!”
大贵低下了头。
这桩生意的扭转,确是大贵一手策划和操办的。那天,大贵带上一个人,悄悄地跟踪着街西头茶庄送货的大车,天杀黑时,送货人宿在了路边的一家客栈。夜半时分,大贵先把看门的狗给药晕了,然后潜进了停放大车的后院。他们打开缚车的绳索,向一包货物里掺进了事先准备好的沙土。
赵四爷长叹一口气:“你比我更会做买卖,但我不能留你了。”
大贵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过来给赵四爷砰砰砰磕了三个响头,站起身,走出了鸿德茶庄。
第三天,当赵四爷知道女儿跟大贵逃走的消息后,他并没有过多的惊讶和悲伤。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赵四爷看来,喝茶和做茶的生意,都要讲究德行和诚信,因此,每天他总是准时打开店铺的大门,这是雷打不动的。
B.大贵聪明、活络,是个难得的人才,最重要的是他知恩图报,对赵四爷忠心耿耿,从后文他给街西头茶庄货里放沙土可以看出。
C.赵四爷的生意好转之后,再邀街西头茶庄的掌柜喝茶,被婉辞谢绝了,这说明街西头茶庄掌柜的嫉妒心很强,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
D.送走胖伙计后,赵四爷对大贵说“买卖好起来了,是你的功劳”,这里一语双关,表面上在夸赞大贵,实际上告诉大贵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小题2】赵四爷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
【小题3】对大贵在街西头茶庄的货中放沙土的行为,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及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品性
葛剑雄
①就城市而言,品,主要体现在城市的性质和功能上,如政治型、经济型、文化型、宗教型、军事型、休闲型等,或者两种或多种类型的综合型。不同的类型及其相应的功能,是决定城市之品的基础,也是城市之性赖以存在的根基。在此基础上,城市方能产生和发展其独特的性。
②由于城市的品性更多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因而又被称为城市的文脉。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而不是仅仅指当时存在的文化,因此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简单地说,一方面是指现在的文化,一方面是指过去的文化,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
③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
④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或者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或者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此中断,幸而不绝如线,也已岌岌可危。
⑤没有文脉或文脉断绝的城市并非没有品性,只是不可能有高雅的、深厚的、愉悦的、稳定的品性,甚至不可能具有与本身相适应的品性。
⑥城市的主人当然希望它具有自己期望的品性,那么首先应该确定它的品,即从城市功能的定位开始。任何一项功能,都需要最低限度的物质条件和实施这项功能的人。□要提高这项功能,使城市形成令居民满意的品性,就不能局限于物质条件,也不能只保证居民的温饱,□应注重城市在物质和精神上、硬件和软件上的全面发展。
⑦对于一座已经存在了相当长时间的城市,保持并改善其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延续城市的文脉。这不仅需要保留必要的物——环境、建筑和设施,更离不开能够传承文脉的人。有了人脉才能有文脉。四合院和胡同、石库门和弄堂里必须有一些原来的居民,或者熟悉原来生活的居民后人,真实的历史和生活并非完全可以用文字或图像记录的。但另一方面,这些居民完全有选择自己的居住方式和职业,如果需要他们为了传承文脉而发挥特殊的功能,政府和社会应该给他们合理的补偿和奖励。对一些传承特殊技艺或记忆的人,政府要保证他们衣食无忧,不断改善,而不能让他们去市场竞争。
⑧这些物和人的保留必须用地方立法的方式加以保证,通过当地的人民代表大会进行监督,而不能根据长官意向随意变化,也不能因为主管官员的更迭而得不到稳定。而要做到科学决策,就离不开一批专门的研究人员,需要他们主要从事本城本地历史和文化的深入发掘、抢救、整理、研究和必要的普及。
⑨守旧与创新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城市品性在延续中改善,在继承中更新。居民既是城市品性的守护人,又是其批评者、改变者、塑造者。优良的城市品性使居民得到享受和陶冶,而高素质的居民也使城市品性得到完善和升华。
【小题1】从第①段看,“城市品性”指的是_______。(不超过25字)
【小题2】结合第②③段内容,简要概括城市功能与城市文脉之间的关系。
【小题3】在第⑥段空格处填入关联词,下列选项中最适当的一项是( )
A.如果、而且
B.但是、而
C.如果、而
D.可是、而且
【小题4】下列对城市文脉的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自身所拥有的文化及其文化传统。
B.城市文脉是城市物质积累与市民文化智慧沉淀的结果。
C.城市文脉的缺失或断绝必然导致城市品性的最终丧失。
D.城市文脉的延续关键离不开传承城市文化的人即人脉。
【小题5】上海在城市功能、文化传统和市民生活等方面表现出特有的城市品性,作为上海市民,你认为上海最突出的城市品性是什么,请任选一个方面作简要概括,并陈述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离离秋草黄
作者:安石榴
老李三出生在中东铁道线上一个叫陶赖昭的地方,他没有地,啥来钱快他就干啥。比方说,老毛子爱吃牛肉,可是不吃牛下水,老李三那时候还是个十三岁的小孩子,天生一副好头脑,他一分钱不花, 讨下来整套的下水,拿回家弄干净煮烂,卖给中国人。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人打赢了,东洋人爱吃鱼, 老李三就拿个柳条筐到松花江边帮鱼把头拉网,报酬是尽可量地装一筐鱼,老李三转手把鱼卖给日本人。
老李三日子过得挺滋润,铁道线上来回跑,混得俄语日语溜溜顺,整天不着家。除了找买卖,他还 爱交朋友,三教九流,各行各业,什么人都接触,哪有时间着家呀?没有。老婆带着一个女儿给他守着 两间老宅。
有一天,老李三的一个把兄弟王张罗来了,进屋就叫嫂子:“我大哥在哈尔滨上了一批棉鞋,让我 回来套车去拉。”这类事情是常有的,或者老李三脱不开身,或者就是为了摆谱,派个把兄弟捎个话、 取个钱、套个车啥的,老李三老婆没起半点疑心就放行了。
一个月后,老李三回来了,老婆问:“车呢?货呢?”老李三说:“啥车?啥货?”一对茬儿,才知 道让人骗了。返身就去找王张罗。王张罗在新陶赖昭三里地之外的老陶赖昭,给一大户人家看祖坟。果 不其然,人去屋空!老李三找到一个知根知底的人,使了点手腕,那人告诉他,王张罗赶着老李三的马 车跑远了,奔了卜奎他表大爷家啦。知道卜奎是哪里么?就是齐齐哈尔,卜奎是它的老名字。如果王张 罗真的一头钻进卜奎,老李三就拿他没办法。卜奎是个大地方,藏个小毛贼太容易了。可是,老李三不甘心,又细抠了抠,那个人招架不住彻底说了实话,原来是卜奎边上一个叫三间房的地方。
老李三第二天就上路了。他倒不是特别在意钱财,背信弃义就该受到惩罚。 老李三就是这么混世 面的,他不做对不起别人的事,也不许别人对不起他。老李三上了火车才发现很怪,车上的每个人都是一副失魂落魄的慌张模样。一个常跑车的老客,抓着李老三的袖子低声告诉他,发生事变了,日本鬼子 翻脸了。那天是“九一八”第二天。
一路上,老李三一直生着闷气,心想小日本还想咋地?占便宜没够啦!逮着软乎土紧挖呀!火车也 从未像现在这样走走停停,没个谱。到哈尔滨,满街的青年人在发传单,黑龙江代理主席马占山的抗日 宣言。老李三已经有了主意,他年轻的时候当过几年东北军,马占山的部队,机枪手。老李三一落脚齐 齐哈尔,直奔马占山的驻军地,重新穿上了灰军装。早把追讨王张罗的事情抛在九天外了。
1931 年 11 月 4 日,老李三参加了中国抗击日寇的第一战江桥战役。经过酷烈的鏖战,东北军退出 齐齐哈尔,在汤池、三间房、昂昂溪设置三道防线欲再战日寇。老李三正好在三间房防线上。那天,老李三守在阵地上待命,战前总有一段特别松弛的时间。老李三的阵地是一处高岗,埋伏在掩体里可以俯瞰整个三间房。此时,村子里一片静悄悄,家家关门闭户,没有人在街上走动,甚至狗都知趣地闭死了嘴。兄弟们在战壕里吸烟闲聊,突然看见一个村民傍着阵地疾走,老李三喝住了他,问:“哪里去?” 那人颤声说:“回家。”老李三问:“你家是三间房的?”那人回道:“是。”老李三问:“三个月前,村里 可有一个吉林来的人?”那人回答:“王张罗。”老李三呲的一声笑了:“劳驾你回村告诉他,就说他大 哥来了,让他来高岗这儿见我。”那人猫下腰,连跑带颠地进村子了。
老李三抽完一支烟才起身伏在掩体里盯着村子里的动静,突然一声狗叫,随后,一个全身黑衣的人 出现了,顺着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飞奔起来,一会儿工夫就跑出了村子。他没有奔高岗来,而是向相反 方向奔跑,先把自己跑成一个黑点,然后就消失在一片望不到边的荒草之中了。
老李三叹口气说:“我身家性命都不要了,你跑啥?你不用跑了。”心里又说,如果你是个有良心的, 就给你嫂子捎个信儿,别让她惦记着我。
至此,老李三就音信全无了,没有任何消息。后来,老李三的家人接到过一封从黑龙江来的信,谁 寄来的?写的啥?外人都不知道,只知道老李三家人坐炕上放大悲声地哭了一场。
几十年之后,老李三的后人专程拜谒过三间房,巧的也是个深秋季节。原来,这个地方正是松嫩平 原,辽阔无边。枯草以一种不可想象的茂盛态势连绵充扩,并毫不吝啬地刻画出秋风的力量,其汹汹之 势如亘古洪荒。他们站在荒草里,一时不知所措,慢慢的,心跟随了风在枯草尖儿上狂奔,终于也茫茫然了。
什么都没留下,不可能留下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李三除了找买卖,他还爱交朋友,什么人都接触,才导致交了王张罗这个坏人,说明他交友不慎,且不识人。
B.老李三追王张罗,一点儿不在乎钱财,完全是为了出一口气,就是要惩罚一下背信弃义的家伙,后来考虑是朋友,就又改变了主意。
C.老李三让三间房的村民捎信给王张罗,除了自己忙之外,已经不想再追究王张罗欺骗他的那件事了,他要抗日卫国。
D.老李三死在抗日战场上之后,他的后人找到他可能战死的地方三间房,但什么也没留下,只有秋草,找他的人心里一片茫然。
【小题2】小说在塑造老李三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写的是发生在老李三身上的一些事,却用了“离离秋草黄”这样写景的题目,你认为这样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 书 养 气

李建永

转眼年届不惑。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但是“野孩子”的脾气未改,只喜欢读书的“积习”亦未改——恐怕今生今世也改不掉了。只是在读书之余,脑子里时不时地冒出“读书究竟有什么作用”之类的问题。

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之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本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取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为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翻白眼,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新华文摘》有删节)

【小题1】文章谈读书养气的道理,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的?请根据文意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两个形象在文章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1) 两脚书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垂死挣扎的瘪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否定了“为了升学,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的读书目的,确定了“读书养气”的中心论点。
B.“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一句揭示了做人、读书、作文三者之间的关系,三个“什么样的”,在句中重复出现,形成一种直贯而下的语势。
C.作者主张“读书养气”,而所谓“气”是后天学养积累的结果。
D.文章引用了许多中国古代文学家的诗文来说明观点,这使得全文有了一种书卷气和文化味。
E.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侠气、野气、不驯之气、杀气、霸气等都在作者批评之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美哉,葛店
站在广场上,远远眺望着矗立在风雨中的葛仙楼,古朴古香的檀木、灰瓦红墙的建筑、不时传入耳际的钟声,把四周装点得禅意盎然。暮春,江南,四月。风细柳斜斜,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在葛仙台,怎么也触摸不到烟雨落花的浓浓春意,一切竟如此澹泊。五十多级的台阶,拾级而上只须片刻,可我并不想前去打搅这仙风道骨的高人,当葛洪仕进报国的一念放下,便万般从容。人生何处不青山?心若安然,他乡即吾乡,处处是归途。葛洪结缘葛店,葛店因葛洪而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积淀起厚重的历史感和深邃感。作为一个外乡人,葛洪不孤独。
同样,远在城南公墓己然安息的老市长不孤独。一九八九年的春天,安静的小城处处诉说着春天的故事,鄂州迎来了开放兴市的春天。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时代的巨潮中应运而生,葛店也得以接力她原本厚重的文明史,1.2平方公里的试验区瞬间燃起改革开放的火光。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星火燎原,你看着崛起在你眼前的新城,一不小心震惊了世界的葛店,你会特别怀想那一群点燃火种的时代弄潮儿。
知名作家叶贤恩在《鄂州通览》中还原了这样一个感人的瞬间:其时,昌灿要我和他组织听取情况反馈,商量对策。跟我们一起的几个秘书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都感到磨得没有办法,一面抄写材料,一面瞌睡来把笔弄丢了,都浑然不觉,就这样,大家通宵达旦地工作了三天三夜。每每读到这里,心里隐隐作痛,敬意油然而生。葛店的每一片土地,不知留下他们多少深深浅浅的印记,就像走走停停的日后注定让人回味的幸福时光。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葛店以轰然作响的时代跫音,以最亮眼的鄂州速度,致敬了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挥洒青春热血的男儿。生者当慰,逝者当息。葛店,你不枉一片苦心孤诣,不负一段青春芳华,我为你自豪。
今天,我和一群采风的文友老师走近你,对于我这样一个后生愚辈而言,你如此陌生,又如此熟悉。你在江之南,我在江之北。二十年前学生时代的那次偶遇,仿佛是为二十年后的重逢注脚。那个漆黑的夜晚,除了机器厂房里传出的轰鸣声,我找不到万家灯火里融融的温情。如今,当我踏上这片热土,亲近你的每一寸肌肤,梳理你的每一个细节,仿佛也是在走上属于自己的归途。眼前随处可见的一幢幢高大雄伟的建筑装点起你明媚的笑容,不远处建筑工地上的庞大地基,次第显影,泼墨挥豪出你的宏伟布局和宏大手笔,一声一声的叮当声像在召唤这个崭新的时代,又像是在诉说奋斗者的艰辛。宽敞干净的马路上,人潮涌动,夏家榜前,葛仙楼上,游人如织,紫菱湖畔的花儿开得正艳,杜家山上的青青漫草染绿了大片大片的山坡,久违的布谷鸟的叫声,响彻葛店的天空,给四月播下奋斗的希望,也播下耕耘的幸福,葛洪花园广场上不知名的孩子,是谁,把一尾纸鸢放飞?葛店,你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你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阁,你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出深沉内敛的光芒,有如陈年的老酒,把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曾经的筚路蓝缕,曾经无数暗夜里的迷茫彷徨,都化作了如今的华丽蜕变,冲天一鸣。
每一次与你携手同行,都是惊喜,都是收获。这不,华师大附小、光谷外校来了,同济医院光谷分院来了,希尔顿、恒大、纽宾凯来了,武汉地铁11号线来了……短短的几年,在你的身上发生了惊天巨变。遥想当年,只有几十家小规模企业的你,如今己有500多家现代化集团公司入驻,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能源材料、现代电子商务己成为龙头支柱产业,中部电子商务总部基地正呼之欲出。你的昨天被一群热血男儿奠基,你的今天正被亿万不辞辛苦劬劳的创业者抒写,你的明天,我有理由相信,将被无数俊杰风流接力传承。湛湛青天,朗朗乾坤,盛世华年,作为你时代跨越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何其有幸,何等自豪!美哉,我的葛店,美哉,我的美好时代!
在四月的葛店,你的内心总会被一种东西牵引,春未老,诗酒趁年华吧!
(选自《江南风》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视角,既深情回顾了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昨天,又描绘了当下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成就。
B.文章提及知名作家叶贤恩在《鄂州通览》中的感人细节,意在突出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诞生的艰辛和不易。
C.本文着力描绘了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发展、新变化、新成就,表达了对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由衷的赞美和热爱,但作者籍此赞美当下这个美好的时代,则偏离了文章主旨。
D.在语言表达上,文章注重长短句、整散句的有机结合,同时,叠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小题2】文章题为“美哉,葛店”,请结合全文,探究“美”的丰富内涵。
【小题3】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景物描写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