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巡 山
艾克拜尔·米吉提
他看到了那对毡房穹顶般硕大的犄角,在那里纹丝不动。居然是在那并不险峻的山脊上。他极目望去,竟是一头岩羊卧在一块大圆石上。按说,那不该是岩羊歇脚之处。以它天生机敏,此时它应该有所动作才好。但是,不知怎的,貌似全然无知,一动不动。
这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
自从持枪证和猎枪一同被收缴,他再没有触及过岩羊的皮毛。岩羊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猎获它是要犯罪的。当然,在这天山深处,所有的野兽和动物都有保护等级。这一点,他心里了如指掌。
这些年来,他只保留了一个习惯,每到初秋,都要到这山上走走,哪怕是看一眼那些野物。他自己将此称为巡山。现在山上的野物越来越多了。有时候成群的野猪会趁着夜色跑到牧人营盘附近,将草地翻拱一番兴冲冲地离去,压根不理会牧羊犬凶猛的吠声。肥嘟嘟的旱獭也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昂然走过车路饮水上山。有一回走在山林里,不经意间一抬头在树杈上见到了狸猫,那家伙没有丝毫的怯意,两眼直视着自己,闪着幽幽的光。狼和狐狸他也常见。有一次,一只狼叼着一只黑花羊从公路旁高高的铁丝网上纵身腾跃而去,全然不顾飞驰的汽车,横切公路越过另一道铁丝网,在公路另一侧的草原上,朝着那条山梁奔去,估计它的窝就在那边,小狼崽们或许正在耐心等待它满载而归。
他终于从山坳登上了山脊。那只岩羊还在,几乎在那个大圆石上一动不动。
他有些迟疑。这是他此生见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情景。一只岩羊,居然还会等着他登上山脊。按说以岩羊的机警,早就应该逃之夭夭。
他下了马,将坐骑用马绊子绊好,向着大圆石走去。
岩羊依然没动。他的心有点缩紧——太奇怪了!真是匪夷所思!那只岩羊丝毫没有逃跑的意思。
山脊的风很强劲,呼啦啦地吹着,秋黄的草被风撩起一阵阵草浪簌簌作响。雪山上的雪线已经开始低垂。要不了多久,雪线也会覆盖到这座山脊。
他环视了一下,对今天的奇景疑惑不解。
他决定攀上大圆石看个究竟。
他利利索索就攀上了大圆石。
那岩羊还是没动。
走近岩羊的刹那,他惊呆了。
这是一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它根本意识不到人的走近,双眼蒙满了眵目糊,牙也掉尽,那一对毡房穹顶般的犄角尖,已经深深地长进后臀皮肉里了。
他望着眼前这只老岩羊,一阵惊怵像电流般袭过周身。天哪,他想,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
他将老岩羊双眼的眵目糊擦去,老岩羊却对他视而不见。
他心疼极了。
你怎么会老成这样,他在心里问这只老岩羊。
难道没有哪只狼来成全你么?
但是他又否决了自己。
其实,他心里清楚,狼也只吃它该吃的那点活物。只不过是背负罪名而已。哈萨克人那句话说得好,狼的嘴吃了是血,没吃也是血。
现在,他的心情很沉重。他不忍心就这样抛下这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而去。生命总该有个尽头。他为这只老岩羊祈祷。于是,他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将长进后臀皮肉里的犄角尖拔出,面朝东方搁置好羊头,依然保持着它曾经的尊严。他把老岩羊的躯体肢解后放在大圆石上,用枯草揩净手和折扣刀,上马离去。
这时候,他看见天空中开始有秃鹫盘旋,还有几只乌鸦和喜鹊捷足先登,落在大圆石上开始争食老岩羊的肉。一个艰难的生命终于终结。
下山的时候,他的心情多少有些缓了过来。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09月22日14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毡房穹顶般硕大的犄角”,文中又写“毡房穹顶般的犄角尖”,蕴含着作者对岩羊的审美鉴赏。
B.小说中仅有“他”一个人物,所以没有采用人物对话、心理描写的形式,而使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的倾向。
C.在天山里,有很多野生动物出没,例如狼、野猪、岩羊、狸猫、旱獭、狐狸等,都是“他”巡山的对象。
D.作者用风“呼啦啦地吹着”、“秋黄的草”和“草浪簌簌作响”等环境描写,渲染了“他”巡山的氛围。
【小题2】既然知道“岩羊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他”为什么最后还是杀了老岩羊?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巡山”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5 12:05: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生活、修养与治学之关系(节选)

严耕望

开阔胸襟

①近代人提起治史,总说要客观。事实上,绝对客观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只是总应该向这方面去做,做到尽可能的客观。而客观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开阔的胸襟。有了开阔的胸襟,才能容纳众说,至少能容忍众说,包括各种理论与个别问题的各种异见;乃至对于他人成就的态度,也当如此。

②就个别问题的异见而言,各人看法不同,也必各有其相当理据,何妨多方取摄,作参考之用。就理论而言,各种理论都非十全十美,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但一种理论若果已能成立,为一部分学人所尊奉,这种理论也必有相当的真实性与可用性,我们绝不能采取轻蔑甚至排斥的态度,一棍子打死;反之要采取容受的态度,在某一种情况下,或许有其用处。只是此种理论亦必有其局限性,不能无条件的遵用,以为不二法门的神圣法宝。其他任何理论也都是如此,不能蔑视它,也不能迷信其有无边的法力。

③就对于他人成就的态度来说,无论对任何人的工作都当予以尊重,不能因为自己不欣赏,无兴趣,甚至自己不懂,而看低他人工作的成就,甚至加以否定;那是专制自隘的态度与思想,不但是品德做人方面的缺点,只就做学问而言,一有此种态度,就很难步入博大之路,甚至愈走路子愈狭,终至逼处一隅,自我陶醉而已。不过反过来说,对于他人的成就——不论古人或今人——也只能采取尊重的态度,乃至佩服采用,但不能崇拜。一有崇拜心理,便易步入迷信,失去理智的判断与采择,那也是专制狭隘思想的根源,使自己心思不能更进一步的发展。这样对于各种理论、各种异见,以及各种学问领域,无所不能容,无所不涵盖,则自己治学才能不自隘,不自满,无止境的向前发展下去。此所谓“有容乃大”,亦“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之意。

□□□□

①对外要开阔胸襟,迎接万千;对内则当戒除执著,免得陷于拘泥不化。

②做事做学问都不能不有相当固执,但也要得中庸之道,不能过分固执有拘泥执著之病。不过我所说的“固执”与“执著”只是一种性格的两个阶段,很难指出其分野:要在各人自己体察,“允执厥中”。即固执应适可而止,不要过分;也可说是能抓得紧,也能放得开;也就是坚守一定的原则,应因现实情况灵活运用,不要死执一点,不能随宜变化。这对于治学大有关系,相信做事也当如此。但所谓固执而不过分,抓得紧,放得开,坚守原则,灵活运用,仍非具体,今姑举一事以例之。

③我在武汉大学读书时,于同学中最佩服好友某君。他的天分努力皆在我之上,所以论成绩,尤其国文书法都较我为优,我写文章一定要先请他看过;只是社会科学知识,我有一日之长。在当时,两人同读《史记》,他于书眉用蝇头小字节录名家评语殆遍;我虽也相当用功,但远不如他的精勤。同读《汉书·地理志》,他能几于成诵;我记忆力特差,只略识各郡县约在何方位而已。同摩绘杨守敬《水经注图》,他笔笔依循不苟;我则大致规摩而已,以为细节处,杨氏亦只以意为之,无所依据。课堂笔记,他书写快捷,故极完备,我则断续不能全。由此可见两人天分勤力,都颇有差距。毕业后,宾四师约我到成都齐鲁国学研究所继续学业,第二学期他也到齐鲁。一日我与宾四师谈到他,深佩其学业,而师则谓彼之前途不如我,令我深感诧异。请其故,师谓其禀性执著。当时我尚以为疑。不数年,我的工作愈做愈起劲,而他似显诸路不通,无可表现,始服宾师之有远见。再回忆大学时代,两人同习太极拳,我很快即能略得其形似,而他的拳脚伸出始终强劲如少林,教师纠正,亦不能改。此正见个性之差异,表现于动作行事之不同。大约他能刚而不能柔,能认真而不能回环有弹性。也可说,能抓得紧,但不能放得开;用于治学,易执著,不能灵活通变,终至四处阻塞,兴味索然,无可发挥,殊为可惜。……观此一例,性情执著之征候略可知晓,足为警戒!

【小题1】《开阔胸襟》第①段中加点词“容纳”在文中是指(1)____,“容忍”指(2)____。
【小题2】分析《开阔胸襟》第②段与第③段之间的关系。
【小题3】对第二个文段第③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武汉大学同学某君的例子,意在证实性情过于执著对做学问的负面影响。
B.同学某君连打太极拳也打得像少林拳,说明此人行事强劲,不知回环有弹性。
C.某君早年用功甚勤,按理应有巨大成就;但终至于平平,说明还是天赋有限。
D.“我”对某君深为佩服,宾四先生对其学术前途不看好,说明先生更有远见。
【小题4】第二篇短文的小标题可以概括为 □□□□
【小题5】本文标题为“生活、修养与治学之关系”,分析节选的这两段文字是怎样表现个人修养与治学关系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间的隐喻

傅菲

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偃卧其中。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荤——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水生万物,千年不息。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⑤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每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画中不见人影,也不见村舍和田园,只有点点的山影树影,和晚秋的肃穆。巷弄九曲,让我觉得巷弄如干涸的河床,人如无水之舟。交错的巷弄,似乎是一个迷宫,站在巷口,往里望,墙垣劈立,低缓的石板台阶形成的斜坡面,与悠长狭窄的深度,构成了乡人回忆中不可遗忘的角落。

⑥在巷弄的尽头,有酒家,屋檐下的纸灯笼,暂时把灯光暗藏在灯芯里、酒是五加皮酒,自家酿的,封在土陶酒缸里,封酒缸口的红布,绷紧,使我深信:雨滴里。一株种在石臼里的吊兰,叶厚肥阔,始终不开花。叶村家家户户均自酿五加皮酒,而酒家只有一处。悠闲的人,寂寞的人,劳顿的人,焦心的人,坐在木桌旁,喝一碗,一切烟消散,了悟:人间终究是人间,活着就是做人间的人,说人间的话,干人间的事。

⑦叶村多老祠堂、老祖屋,老戏台,老巷弄。它们是叶氏血脉的见证,也是时间顺流而下携带的内含物。让我流连的,是双美堂,这是一栋老民居,有前房,倒房、前花园、后花园,属于徽派建筑。前花园有百年罗汉松和青石水池,天井四根柱子分别是柏树、梓木、桐木、椿木,寓意百子同春,墙上有鹿鹤壁画,后花园有鱼池和吊桥。可以想见,这是一个有情调的大户之家。

⑧晌午,烈日白炽,几个小孩坐在卷弄石阶上,舔舐棒冰。棒冰的水渍淌在他们的手掌上,淌在他们的衣服上。棒冰在溶解。枣树上,压翻了枣子,麻红色的枣子,引来乌鸫啄食,南塘如一块砚台,静默地搁置在叶村这件方桌上,龙门山逶迤,山冈毗连山冈,在群山的起伏里,我四顾茫然。我望望叶村,对时间充满了无比的敬畏,时间是最大的洪流,以摧枯拉朽之力,毁灭一切,淹没一切。在叶村,我看到了时间遗存下来的踪迹。这些踪迹,是人间不会消散的体温。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用“缰绳”“烈马”“沸水”等喻体勾勒出怀玉山绵延恢弘的形态,化静为动,又将龙门山比作“一把圈椅”,点出新叶村地理位置,生动鲜明。
B.第②段中“长久的恍惚”,是作者处于过去、现在交织之下的新叶村,面对繁复的景象生发出的一种独特体验,笼罩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惆。
C.第④段称南塘是“近似谜语的象征物”突出了南塘厚重的人文底蕴,作者又反复提及南塘边的人影,虚实相生,增强了南塘历史的纵深感。
D.第⑥段写酒家,暗藏灯光的纸灯笼与始终不开花的吊兰,隐隐透露出生命的缺憾,与五加皮洒的醇美形成对比,引出朴素深沉的人间体悟。
【小题2】如何理解题目“时间的隐喻”的含意?作者是如何增强这种“隐喻”意味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评价傅菲的散文内核是诗,请结合第⑤段作者对巷弄的描写,谈谈你对这种评价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丁聪:时代身上的牛虻
2009年5月26日,一代讽刺漫画大师丁聪溘然长逝。丁聪的一生,始终不曾放下手中的画笔,如同一只牛虻狠狠叮在时代庞大躯体的病灶上。
1916年,丁聪出生于上海。其父丁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中国第一块漫画协会的牌子就挂在丁家大门口。对丁聪的生活和艺术影响最大的漫画家是张光宇、叶浅予。他们的画,描摹了上海市井的百态,这让丁聪触动很深,也影响着他后来那种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画风。一次,丁聪画了一幅漫画要发表,报馆让他署个名字,他顺手写下“小丁”。这个名字他一用就是几十年,丁聪说,中文的“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当普通的小人物,做喜欢的事,挺好。
七七事变后,丁聪的漫画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本军国主义的炮火改变了丁聪的思想,决定了他以后的创作道路。这种与国家、民族息息相通的深厚感情,像一条红线,从此一直贯穿于丁聪的作品之中。
在抗战之初,丁聪创作了不少救亡漫画。香港沦陷后,丁聪和一批文化界人士辗转来到重庆,他继续以画笔从事爱国宣传活动。抗战胜利后,丁聪回到上海,创作了大量以“争民主”为主题的讽刺漫画,例如《民“主”曰:“逆我者亡!”》、《五子登科图》等,有力抨击时政,揭露黑暗现实,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嫉恨,以致有些作品一出来,便遭到国民党雇佣流氓的撕毁。他也因此被誉为“文化界的将军”。
1949年初,丁聪被任命为《人民画报》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丁聪仍坚持自己的讽刺漫画,由此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的资深“运动员”。从1958年的“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大鸣大放”中,丁聪对“外行领导内行”提出的批评,连同筹办《万象》的构想,都成了“反右”高潮中的罪状。1958年的一天,“右派”丁聪乘上一列开往东北的火车,去了北大荒850农场云山畜牧场劳动改造。
丁聪平日里对人总是笑脸相迎,骨子里却刚直不阿。为此,他吃尽苦头。“反右”的时候,有人要他检举一位朋友的反动言行,他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落井下石,于是,他自己成了“右派”。“文革”时,又有人强逼他交代一位朋友的“罪行”,并列举此人种种“劣迹”以作“诱导”。丁聪听后说:“这个人真坏。”逼他的人大喜过望,催他赶快交代。丁聪慢悠悠地说:“我同他相交那么多年,他做了那么多的坏事,居然一点也不告诉我!天底下竟有这么坏的人。”为此,他挨了一顿铁棍,被打得头破血流。
“文革”开始时,丁聪被分配到美术馆扫地、写标签。不许画画,他就偷偷地在展出作品的废标签后面画上漫画。白天要劳动,画画的时间难以保证。丁聪正发愁时,赶上单位体检,查出来他血压高,单位便给他放了一个星期假,这可乐坏了他。为了能争取一段完整的创作时间,丁聪不吃药,复检时憋着一口气,血压当然还是高,丁聪又争取到了一个星期的假。就是利用这两个星期,丁聪赶出了30多幅鲁迅小说插图。
1979年春,丁聪刚被宣布“没事儿”就跟政府说:“我已经63了,把最后几年时间留给我吧,让我画画吧,我就喜欢画画,这一辈子没画够啊!”由此丁聪便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次创作黄金年代。此时恰逢《读书》杂志创刊,受范用、冯亦代之邀,丁聪配画,陈四益配文,“封二漫画”几乎成了《读书》的金字招牌。漫画中的犀利和辛辣,让人觉得“小丁”好像从来没变过。
三中全会到80年代的一段时期,是丁聪认为最开放的时代。他继续以笔为刀,针砭时弊。他的讽刺漫画与讽刺相声、伤痕反思文学、电影话剧一起组成了文化解放的潮流。
这个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的老人走了,静静地,无声无息地,像一片秋叶摇落,像一朵白云飘逝。不设灵堂,不作告别。平淡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但正是这样的平淡,才淬炼出了最强大的艺术,给社会与现实以无情的鞭挞。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画的都得是老百姓想的事情,老百姓通得过的,我才画。虽说我为这个吃过不少苦头,可我总觉得我没做过坏事,对得起良心了。——丁聪
②丁聪当时住的房子只有十几平方米,除了一扇窗户透亮,没墙都摆满了书柜。他的生活也很简单,就是画画、看书、吃饭、看电视、睡觉。只要一拿起画笔,他就感到心满意足,感到快乐。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丁聪取笔名为“小丁”,一用就是几十年,“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而他这一生的创作始终围绕着市井小人物的百态人生。
B.丁聪能够成为一代讽刺漫画大师,其主要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因为丁聪的父亲早就是一位自觉成才的画家。
C.从1958年的“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的对象,但这些接二连三的厄运却成就了他在任何处境下都能保持乐观、旷达的心态。
D.丁聪被誉为“文化界的将军”,这与他浓烈的爱国情怀不无关系,丁聪始终殷切地关注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饱含一腔忧虑之情。
E. 文章对“文革”中丁聪因为血压高,单位给他放了一个星期假,这把他乐坏了的故事的叙述有以“乐景”衬“哀情”的作用。
【小题2】文章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意蕴丰富,请分析它的含意及作用。
【小题3】文中说丁聪“平淡”的人生,却“淬炼出了最强大的艺术”。请结合材料,对“平淡”与“强大”的关系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故乡眼 (凸凹)

回望故乡,它的存在,依托于几个老物件:一口古井、一盘石碾、一棵老柳树和老柳树身上悬挂的钟。

这些故乡的标志,对故乡人来说,那时与今天,所蕴含的意义有大不同。因为不同,所以故乡永在。

那口古井,是村里的唯一水源,因为年代久远,村里的老人也无人能讲得清它的来历。好像它是个天然的存在。即便是古井,也不长青苔,也不深,一人多高,清澈见底。一些怨妇也不在此寻短见,因为它清浅,不存留死亡。所以这口井,始终纯净。

在平常年份,虽供奉全村人畜的饮用,也不见水位下降,好像它用之不竭。只有到了大旱之年,人们才对它有了深刻记忆,才觉得它是人畜的生命之源。持续的干旱,使井水干涸,人们取水,要下到井底。井底有一凹陷,是水眼,洇着一汪水,只能容得下一把瓢,舀过一瓢之后,要等待片刻,等到它重新盈满,才能再舀。这么一个小小的凹陷,人们总担心它会被舀干了,有危悬一线的恐惧。但它总是不能被舀断,舀过又汪上,不让人绝望。古井就是这样维系着全村人的生存,让人惊惧着也感恩着。

到了平原,到了水量丰沛的地方,人们回望,不禁感慨:故乡的井才真的是井呢,它让人感到水的存在,懂得珍惜。

故乡的石碾与古井一样,也久远得不知来历。也因为是唯一,它要昼夜碾动。石碾的背后,是一堵石头花茬的墙,在墙缝里从上到下依次插着一把一把的笤帚,这是村人约定俗成的秩序证明。张三碾完了谷物,就把代表自己的那把笤帚取走,把下边那把移上来,意思是该你李四了。其实各家各户的笤帚都有相同的形状,上眼看去,并没有绝对的区别。然而,先后的秩序却从来都没乱过。

现在看来,故乡的石碾规定了本分的重量,提醒人们,和谐的生活,不是靠外在的法典和制约而形成的,关键的是每个人都自觉地养成和谐的信念,守信、守诚。故乡人对我说,“慧”字是“心”字上边有个向里的笤帚,这就形象地告诫人们,生活的智慧,源于时时能够清扫自己心灵的杂质,是自我的修炼,方使生活和事业都能双双有丰硕所得。

说到故乡的老柳树,也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儿时的那棵老柳树遭过一次雷劈,后来就朽了。但是从它的侧畔,又萌发了新芽,多年之后,也壮大、也老,延续了原来的地标形状。村里也不做严格的区分,认为它从来就是“本来”的那株。如此一来,就乡情凝聚,即便是游子归来,也能找到过去的来路。

至于老柳树上的那口钟,其实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钟,它只是一块铸铁,能敲出钟声。对这口钟,人们特别留恋。因为在过去的日子,它既带来公平,也激活了勤勉。无论尊幼、无论贫富、无论男女,只要它一响,你就得起床出工,不能懒。村里发生了事情,它一旦响过,就代表着对众人的召唤,一个不缺地参与论辩。统一意志、辨明是非、警示行为——它让村里人有“整体”的概念,不能游离其外,各行其是。

现在再看那口钟,不禁生出化不开的忧伤。过去的钟,天天要经受敲打,所以钟的表面闪闪发光、伤痕累累。但是,它不疼,因为被击打,它所以欢快,而欢快的响声给人的生活带来警醒,让人活得清明。而今天的钟被闲置了,锈迹斑斑,不过是一块废铁。所以我感到,它特别疼。因为死痂的下面,往往是不流通的血脉,预示着肌体的败腐。不被敲响的钟,意味着它已心死,是更深刻的疼痛。

而没有钟声响起的日子,常常是死寂、慵懒、昏聩这类东西无声登场。

所以我想,在生活中,怎么能够容忍没有钟声敲响的时光?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为什么“古井”会让人抱有既“惊惧”又“感恩”的情感态度?
【小题2】如何理解作者写到“故乡的石碾”时提及“笤帚”和“慧”字?
【小题3】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小题4】本文为什么以“故乡眼”为题?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阳光下的梦
赵春亮
早上七点,一缕阳光。乔工起床,简单吃两口饭,抹抹嘴,拎着小板凳就出了门。
拐出桥南巷,迎面碰见遛狗的邻居老张,两人点点头,擦肩而过。再走不远,去体育场舞剑的老程也回来了,他身着纲衫纲裤,肩背轻灵佩剑,颇有仙风道骨。乔工尴尬地笑笑,老程却停了脚步,说:“老乔,赶紧把事了了,一起去锻炼啊!”乔工没说话,心底一片茫然。
与往常一样,乔工挤上中巴。中巴像个醉汉,摇摇晃晃地带着他。乘客上了又下,下了又上,乔工不看沿街风景,也不关注身边故事,等车摇晃了半个小时,乔工便下了车,走几步路,就看见了镇政府大门。
政府门口的保安认识乔工,大多时候他会熟视无睹,既不招呼,也不阻拦,仿佛乔工就是一团无形的空气。今天例外,矮胖的门卫像老朋友一样问:来了?来了。乔工脚步并不停下,径直走到门前的空地上,找块显眼的位置,摆正板凳,缓缓坐下,开始了又一天的等待。
辆锃亮的轿车驶过来,乔工赶紧站起,来自膝蓋骨刺的疼痛让他打了一个趔趄。是镇长!乔工想跟上去,但车开得快,哪里能拦下啊。幸好,没开出去太远,一个年轻些的干部下车走来了。
乔工也认得,赶忙说,刘秘书,刘秘书,我找镇长。
来人直说,镇长很忙啊,今天有三个重要会议,都等着他呢。
乔工说,那我的事就不重要了?
当然重要,要不我会下来跟你谈?刘秘书压低声音说,镇长没少为你的事操心,货尽了周折,四处说理,决定再给你的补偿款增加一万,你看怎样?如果行,咱们马上签协议,你也该回去好好享受生活了不是?
四万!乔工清晰地听到心里一阵惊呼,但随即就平静了下来。他张张嘴,有些底气不足,但还是梗着脖子说,我的要求是十万块,不能少。
刘秘书叹口气,说:“老乔,杀人不过头点地,差不多就行了,别狮子大张口,否则,永远没得解决。”
十万!乔工又机械地重复了一句。乔工突然发现,自己和刘秘书一样,虽然两人短兵相接,但都不做主,只负责传达。事情刚开始,儿子儿媳就亮明了态度:十万,最少十万!没有商量的余地!爸,反正你也退休了,每天权当去政府上班呢,死磨硬泡,不怕政府不答应。儿媳不止一次这样说。
那你就继续等吧。刘秘书很无奈,摊摊手。
再说无用,乔工重新来到门前的空地。阳光已经偏移,乔工也拎着矮凳跟着偏移。持久战已经打响将近一年了,从小草返青,到骄阳满地,再到秋风萧瑟,如今已经是三九震冬。老天算是眷顾乔工了,与往年相比,今冬不算太冷,也迟迟没有落雪,偶尔还会有暖烘烘的阳光,能让乔工舒服地打个盹儿,养养精神。
也算有收获,但不知道儿子和儿媳的态度会怎样。乔工心想。其实,他早就打算撤兵了,那时候是三万,三万就三万吧!一块屁股大的空地,自己留着也没多大用途,政府征用了,给点是点,见好就收,自己也能倞老张、老程这帮街坊一样,每天迿遛狗、舞舞剑,多好啊!
乔工拎起矮凳想偷个懒,提前撤,可没走几步,就看见儿子和儿媳从大门进来。乔工停下脚步等他们,他们隔三岔五也来,问问情况和结果,像是视察工作
怎样了?见镇长了没?儿媳问。
乔工说,没见,但刘秘书传话说,再增加一万。
耶!儿子刚做了一个胜利的手势,便被儿媳一个凌厉的眼神制止了。儿媳说,我说是吧?不怕政府不答应,咱们得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儿媳这话,像是打了乔工一记清脆的耳光。
今天早点回去吧,爸,我去买点菜,咱们犒劳一下自己。儿媳又说。
乔工想说点啥,但又怕儿子和儿媳给脸色看,张了几次嘴又将话咽了下去,跟着儿子儿媳慢蹭蹭往外走。走出政府大门,乔工想,迟早都得说,索性现在说了吧。要不,咱们就算了吧!四万其实不少了。
爸!儿子和儿媳同时惊呼。怎么能算了呢?儿子急赤白脸地说:“你不能总是这么善良,你一辈子不争不抢,亏吃得还少吗?教训还不够吗?现在有这个机会,不争取不觉得太傻?”
乔工心里针刺般疼痛,不想说话,朝儿子儿媳摆摆手,拎着矮凳转身又往回走。他走得踉踉跄跄,将儿子儿媳恼怒的表情、门卫疑惑的目光统统抛在脑后。
此时,阳光还好,金黄的暖色铺了一地。乔工放下矮凳,缓缓坐下,兴许是老了,瞌睡来得快,去得也快,混混沌沌的脑子里浮现出老程在体育场舞剑的身影还有,街坊们一起说说笑笑的场景,像做梦。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3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乔工尴尬地笑笑”一句,采用神态描写,刻画了乔工不如老程“身着绸衫绸裤,肩背轻灵佩剑,颇有仙风道骨”的自卑心理。
B.小说中“中巴像个醉汉,摇摇晃晃地带着他”的句子,运用比喻兼拟人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交通状态糟糕,又写出乔工此时的状态和感受。
C.“乔工清晰地听到心里一阵惊呼,但随即就平静了下来”写出了乔工既为增加了一万块钱而惊喜,又觉得离完成儿媳交待的任务还很远。
D.这篇小说通过写乔工被儿子儿媳逼着向政府讨要征地费的情形,揭示了儿子儿媳的欲壑难填,对乔工的有梦而又不能实现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小题2】小说中的乔工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标题原为“乔工的梦”,请简要说说标題改为“阳光下的梦”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