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苹果商店,一根长1米的数据线售价为19美元,而在美国电商亚马逊的网站上,功能、长度相同,排在第一名的产品是来自中国生产的安克,售价只有7.99美元,亚马逊上用户评分最高星级为5星,有3363位用户为它打出了4.5分的高分。很多美国民众认为,一旦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这些来自中国、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子产品价格将上涨,“美国政府这样做,最后埋单的是美国普通消费者”。特朗普政府对产自中国的钢铝产品额外征税决定公布后,美国全球贸易伙伴咨询公司算了一笔账:外征税将会给美国相关行业增加26346个就业岗位,但对航空、汽车、建筑业、电子元器件等下游产业来说,关税提高了钢铝价格,导致成本增加,企业裁员,从而减少495136个工作机会,最终结果是468790个岗位的净流失,也就是说,每创造一个就业,将损失18个就业。
(摘编自《人民日报》章念生 高石 郑琪《“每个美国家庭都离不开‘中国制造’”》)
材料二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

国家统计局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是度量居民生活消費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相对数,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段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材料三
人民币原油期货日前成功上市,首周总成交额近1160亿元,成交量超过27万手,日均5.4万手,合5400万桶原油。这一日均数量超过800万桶的迪拜商品交易所(DME),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和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WTI)原油期货。值得指出的是,人民币原油期货的看点其实是人民币,这是继加入特别提款权(SDR)之后人民币国际化的又一个里程碑,将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
(摘编自周颖刚《人民币国际化再上台阶》)
材料四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中国的市场潜力是其他经济体不可比肩的。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人富起来、强起来了,“买买买”的消费能量让全世界刮目,任何聪明的商人都会垂涎,失去了中国这个最大的消费市场,美国经济必将遭受重创。
近五年来,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成为主引擎。去年中国经济总量跨过80万亿元大关,已从当年的“小个头”成长为今天的“新巨人”,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和话语权与日俱增,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再是高个子欺负矮个子,而是两个世界级巨人的博弈。
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国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不移,中国经济颜值高气质好,经济增长由原来更多依赖出口转向消费主导,国内消费连续多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不断增强。
(摘编自余柯《这场贸易战,中国有底气打赢!》)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从美国全球贸易伙伴咨询公司的计算可以看出,征税将导致美国航空、汽车、建筑业、电子元器件等产业成本增加,出现了岗位的净流失现象。
B.根据材料二可知,2017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1)环比下降0.3%同比上涨0.9%。
C.材料二显示,2018年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9%涨幅稳中有升,跨人“2时代”,而3月份则较2月份有所回落。
D.根据材料二可知,从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和环比呈现正比变化趋势。
E. 中国的巨大市场潜力是其他经济体不可比肩的,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中国已经富强起。
【小题3】北京时间2018年4月4日15时30分许,针对美方开出的征税清单中国正式亮剑。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亮剑”的底气有哪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1 05:02: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碱蓬草
胡修江
秋天是属于陶渊明的。金秋的菊花开放时,天空蓝得像一个童话,于是人们就登上高坡。高坡上满是文人的诗情,亲朋们精致的思念。而此时,我的心灵却被一丛丛红红的野草完全占据了。乡人说,那是碱蓬草,是沿海滩涂特有的一种植被,也叫碱蓬菜。说它是菜,是怀了亲切;说它是草,是因为野生野长。五月长出新芽时,草叶还翠绿如滴,然后由于生长在海陆之间,潮来潮往间,叶子就逐渐开始变红了,九、十月间,简直是漫滩遍野的红。它喜欢盐碱地,喜欢和海浪亲吻,丛丛簇簇,扎根于荒凉,向翱翔的海鸥铺展野性的美丽。
碱蓬草生长在海滩上,一年又一年,蛮横、执着,看惯的人觉得是顺理成章,初到的人觉得惊讶神奇。我虽不是伴着碱蓬草长大的,但也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所以,我和它就有了一种若即若离的默契,它正适合我的细细阅读。暂时的逃离城市,既非归隐,也非从俗,就是想在作秀般的喧扰中寻到一点朴实的宁静。登高赏菊,很多人是因为陶渊明,似是一种硬造的文人情结,我不想这样。陶渊明的归隐,因着文人的清高,并非本愿,乃逃禄而归耕,不论外表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着人生,非常痛苦。他种的豆从来就长不好,草长得太茂盛;他的田园就像一个装饰好背景的舞台,一个人粉墨登场,耕种就是演戏了。但当你面对这一丛丛犹如红色的地毯般一直铺到天边的碱蓬草时,你就会直面最朴素的生命诠释:自然。你能炫耀一种坚强么?坚强是在不适合自己的环境中的勇敢生存,碱蓬草不是,它就适合盐碱地,土地肥沃,就会死亡。你能赞美一种热情么?热情是无时无刻不在的青春的涌动,碱蓬草不是,秋天过后就会凋萎。
当年在大沽河边,英雄战死在疆场,鲜血染红了大地,也染红了河岸海边的漫山遍野的碱蓬草,从此野草涂上了英雄的光辉。今天,理想主义的时代渐渐远离我们而去,但草却依然在顽强地生长,铅华洗尽,本色如初。20世纪60年代,“瓜菜代”的岁月,碱蓬草成为救命草。滩边的渔民村妇采来碱蓬草的籽、叶和茎,掺着玉米面蒸出来红草馍馍,几乎拯救了一整代人。今天,也不会再有人会钟情于它,只有一些都市人,在厌倦了生猛海鲜、大鱼大肉后,买上一两个碱蓬菜的包子,调节一下已被油腻堵塞的肠胃。碱蓬草依旧鲜红亮丽,依旧春天发芽,秋天枯萎。它能觉出自己地位的变化、曾经的荣辱么?草木无情,多情的只是人类自己,但往往又是自作多情。草依旧是草,就如同人依旧是人。
碱蓬草环绕的,是一处处的养虾池,那些赤脚的农民经常从碱蓬草上走过,每一天夕阳坠落的时候,家人送来饭菜,一家人就这样在晚霞的余晖中享受着最平常的幸福。为了看虾,他们晚上经常睡在只能放下一张床的小屋中,夜风吹送,送来大海的涛声,与之相伴的就是这丛丛的碱蓬草,一生的匆忙岁月,几世的艰辛劳碌,都融进瞬间的永恒中了。他们说,这里没什么风景。风景就是每天一如既往的生活。
如今,对都市人而言,单纯玲珑的风景已经不再具有太大的诱惑,粗犷与坦荡反倒吊足了一些人的胃口。于是更多的人开始走马观花般地浏览“荒凉”,对此,我只想说,向往一种勾人魂魄的旅程的同时,不要玷污了一份朴拙、一份厚重。
对于那丛红草,我也只是一个过客,回归都市,心依旧茫然,脚步依然匆忙。该忘掉的就忘掉吧,不能忘怀的,就存在心底,一切随缘,自由地生长吧。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以金秋时节,人们登高赏菊,抒发诗情、思念开头,既与下文关于“文人情结”的议论相呼应,又暗示碱蓬草从未被人们关注。
B.碱蓬草的形象是对生命最朴素的诠释,它们在荒凉、寂寞的环境中地生长,展现出坚强、热情的珍贵品质和朴拙而厚重的美。
C.作者围绕着碱蓬草组织情思,叙写不同时代人们对待碱蓬草的不同情感态度,并由此延伸到对自然、风景和人类生活的思考。
D.文中将现代都市人与“赤脚的农民”的生活形态作对比,并融入自身的感慨,体现了作者不同于一般都市人的风景观和生活方式。
【小题2】(小题2)碱蓬草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小题3】(小题3)作者说“秋天是属于陶渊明的”,后文又说很多人因陶渊明而登高赏菊,“似是一种硬造的文人情绪”,这是否矛盾?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利军

表妹结婚,我开车带着表弟,从上海赶回泗阳参加婚礼。

路过蒋坝已日近午时,厨师表弟职业病犯了,说,去年在电视里看到,蒋坝在搞什么百船宴,看看吧。

边走边看风景,一下子就到了湖边,车无法通行了。这时,肚子咕咕起了反应。

湖边只有孤零零的两三户人家。一个老汉正在院外一小块水泥地上翻晒着泥鳅。老汉红红的脸庞,宽松的大腰裤,对襟褂子纽扣不扣,露出黑红的胸膛,一看,就是个每天干活,并且喜欢喝两口的人。

“老人家,我们想找个地方吃中饭,哪里比较近?”

他抬头望我们一眼:“很远呢,十几里地!走,到我家吃去!

看来,老汉家在搞渔家乐。跟着老汉下了大堤,堤下就是他的家。洪泽湖的水拍岸弄潮,几只湖鸭呱呱叫着,碧绿的水草婀娜摇曳。

老伴在厨房烧饭,老汉说:“来人了,烧菜吃饭!”

老伴瘦瘦高高的个,一脸黝黑,她手扶门框,伸出头来问:“想吃什么?”

“烧个鱼吧,随便什么鱼。”我说。湖水煮湖鱼,原汁原味。况且,靠湖吃湖,也不会贵到哪里去吧?

没个规整的餐厅,也没像样的厨房,更没有服务员,这饭钱他们会怎么收?两个老人看起来淳朴,倒不像会宰人的样子。

不一会儿,四个菜端上来,老汉和我们一起坐了下来。

“大妈一起来吧?”我们邀请。

大妈摆手。也许,怕账不好算吧?我们也就没再强求。

“你喝酒吧?”老汉忽然想起什么,问我。

“不喝,要开车。”我摆手。

老汉说:“男人到湖边哪有不喝酒的?”冲表弟噘噘嘴,“你喝,让这个小青年开车!”

老汉到屋里拿出一瓶貌似比较高档的原装酒,啪地打开,倒在两个玻璃杯子里,示意我端一杯。我心一紧,这瓶酒也要算在我们头上了!只好硬着头皮端过杯子。青椒炒小虾,红烧鲢鱼,炒小藕,水芹菜炒干子,都是我爱吃的菜。估计菜一百块钱,酒就算两百块吧,三百块应该够了,放大点,总不会超过五百吧?我刚准备示意表弟去结账,见门口有个人影闪了一下,老汉大声说:“大砍刀,进来吧!

门外就进来一个粗壮的矮脚汉子,方头方脸,真像一把砍刀,我看着就发憷。大砍刀搓着手,嘿嘿地笑:“四爷,要帮忙吗?”我心里一惊,这下怕是碰着孙二娘的馒头店了,明早我和表弟就成包子馅,表妹的婚礼看来是参加不了了!“没啥,就两个人,你四娘就能搞定!”老汉自信地说。我心里暗暗叫苦,被宰几百块钱和失去生命来说,真的是小菜一碟呀!

我递个眼色给表弟,示意他瞅准机会打110报警,他个傻蛋却以为我要他去拍湖景,屁颠屁颠地拿着手机去拍照了。我心里凉了半截,恨由心生,都怪他要看什么百船宴,这下好,把小命都搭上了!

表弟照一会儿湖景,回头看我有些坐立不安的样子,就掏钱去结账。

“怎么能收钱呢?!”老汉啪地把筷子拍在桌上。

当然不要钱!要命!我从头凉到脚后跟。

这荒天野地的湖边,搞两条人命真是分分钟的事情,原先两个老人对付我们可能有些吃力,这下来个大砍刀做帮手,如果菜里下了蒙汗药,酒里做点手脚……我的头真的晕了,眼前出现幻觉。

“你这不是骂人吗?请还请不到呢!”老汉一脸不高兴。

“就是!”大砍刀一脸讨好,连声说,“这湖边,十天半月的难得来个人,晚上到俺家再喝几盅!”

门口,不知何时,聚了四五个女人和孩子,拘谨地朝这边望。这可不是幻觉,我悄悄伸手掐了一下大腿。

“湖里人家来客,添双筷子加个碗,收钱?湖里人做不出来!”老汉有些不屑,老伴也附和着说,“就是的!”

大砍刀嘿嘿地笑,手不知道朝什么地方放,女人和孩子们不再拘谨,也呵呵地笑。

告别渔翁夫妇,表弟开着车,转脸看我一眼,疑惑地问:“表哥,空调打够低了,你脑门上怎么都是汗哪?”

“好好开你的车!”我擦着汗,问他,“下次再来的话,你还能找到这里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7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是故事的亲历者,以“我”的口吻叙述“我”和表弟寻餐馆、到老汉家吃饭结账等情节,有利于增强小说的真实性,也让读者更容易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B.在跟着老汉往家走的时候,小说写了“我”眼前洪泽湖的景致,烘托了“我”在肚子咕咕起了反应时,能顺利找到吃饭地方的庆幸与放松,也使得小说张弛有致。
C.表弟在小说中是个配角,但也能反衬“我”,与“我”相比,表弟显得随性简单些。告别了渔家夫妇后,表弟才故意打趣我“空调打够低了,你脑门上怎么都是汗哪”。
D.小说用“我”问表弟能不能找得到这处湖边人家来结尾,问话里有害怕确实找不到的担心,因为这只是两三户人家的一处湖边;当然,更写出了能再与这些美好相遇的渴望。
【小题2】文本中三处划线句子都是“我”眼中老汉的言行,在“我”看来,非常突兀,请结合小说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分别分析对于老汉来说为什么也在情理之中。
【小题3】试分析大砍刀这个形象在小说中的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然中本没有建筑,人类为了改造自然,让自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的目的下,建筑诞生了。规则的几何形状是建筑广泛的基本特征,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建筑形式,而中国砖木构建筑却辐射整个东亚圈,影响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这种影响便是从盛唐时期开始。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必然会在建筑及城市规划上有所反应,从对位于西安的唐大明宫遗址的发掘和史料来看,大明宫主要建筑更是把“以肥为美”的思想贯穿,表现得淋漓尽致。丹凤门、玄武门相对,世界上最宽的御道贯穿中轴,从中轴向两边对称延展,中国传统的“择中对称,无为而治”古朴哲学思想,在对称美学中得以体现。而现今残存的正殿含元遗址高十余米,殿宽11间,其前端的龙尾道就长达75米,两侧建有“翔鸾”“栖凤”二阁,与主体建筑相连,表现出大唐帝国鼎盛时期浑厚的建筑风格,整个大明宫的面积是现存明清故宫的4倍,如此庞大的唐朝王宫的建筑群规模是后世不可匹敌的,这与当时发达的封建社会经济,以及“以势壮美”的美学倾向是不可分离的。在古代传媒工具较为落后的时代,王室的审美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群体审美,争相效仿下,这种追求宏大壮丽的审美追求成为整个唐代的国民符号。
从外部条件来看,唐代自信开放的治世之道也是“以肥为美”观念形成的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与西方的交流,略带“野性”与“粗犷”的西方文化被源源不断的注入东土。有学者认为,唐代诗人李白,很有可能就出生于碎叶城,碎叶城即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或许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下,激发出诗人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情怀,与大胆的想象力。而唐朝皇帝多有“胡人”血统,“胡人”,即我国西北方少数民族旧时的统称。西方文化对唐代建筑风格定位的影响也十分巨大。除祭祀、宗教、陵墓用途的建筑外,一般唐代建筑外体不做彩绘,白墙、红柱、青瓦、直棂窗便构成唐代建筑的基本,我们不能想象一个崇尚富丽的朝代的建筑会如此洒脱,外墙装饰如此简单。这就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墙体不做装饰,重在建筑屋顶的结构之美。唐代建筑采用1:6:8的比例来制造屋顶,正脊最短,而四个向外延伸的侧脊在建筑比例中最长,这使得整个唐代风格的建筑有巨大屋檐的遮蔽,如同巨鸟翅膀一般。而正脊鸱吻则常用一串来自西域的连珠纹作为装饰。
唐代人认为,建筑的主题是屋顶部分,建筑墙面,立柱,都是为了支撑宏大的屋檐而准备的。相较明清建筑中墙面立柱重装饰,甚至为了美观,甚至设立装饰用途“无用柱”的审美观点完全不同。而唐代“尊上”的思想亦是由传统的儒家思想所决定的。同时,佛教在唐代建筑中的影响也举足轻重。以大明宫的地砖,攒顶为例,其多为莲花造型。在佛教的传说中,释迦牟尼佛出生后,下地走七步,一步一莲花。莲花、就是极具佛教以为的装饰图案,大明宫中地砖施以莲花浮雕,攒顶勾栏亦是整朵莲花的样式重复出现。这和唐代社会王室、民众自上而下的信仰佛教息息相关。
(摘编自《唐代美学思想对唐代建筑风格的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筑不是自然中本来就有的事物,它是人类为适应生存而改造自然的需要产生的,建筑的基本特征是规则的几何形状。
B.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建筑形式,而从唐朝开始,中国砖木结构建筑却辐射整个东亚圈,影响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
C.西安的唐大明宫主要建筑把“以肥为美”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唐代美学思想的最主要的体现。
D.“择中对称,无为而治”的古代哲学思想,在对称美学中得以体现,唐大明宫相对的两扇门、贯穿中轴的御道等即为具体实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发达的封建社会经济,以及“以势壮美”的美学倾向也对唐代的建筑产生了影响,唐朝王宫的建筑群规模宏大即与此有一定联系。
B.在传媒工具较为落后的古代,王室的审美意识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群体审美倾向,大唐王宫的建筑群规模大即与此有一定联系。
C.唐代建筑风格定位受西方文化影响也十分巨大,白墙、青瓦、直棂窗是唐代建筑的基本格调,祭祀、宗教、陵墓的建筑例外。
D.唐朝崇尚富丽,看重建筑屋顶的结构之美,但外墙装饰十分简单,墙体不做装饰,这与人们想象中的唐代建筑的洒脱大相径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自信开放的治世之道和西方文化被源源不断地注入东土,以及唐代皇帝带有胡人血统,是唐代“以肥为美”观念形成的原因。
B.唐代建筑正脊最短,正脊鸱吻则常用一串来自西域的连珠纹作为装饰;侧脊最长,如巨鸟翅膀,使得唐代的建筑有巨大屋檐的遮蔽。
C.传统的儒家思想决定着“尊上”的意识,唐代人认为,建筑的主题是屋顶部分,墙面、立柱都是为支撑宏大的屋檐而准备的。
D.莲花是极具佛教意味的装饰图案,大明宫中地砖、攒顶勾栏重复出现莲花图案,与唐代社会王室、民众自上而下信仰佛教密切相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是一般的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观里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经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小题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但没有力量也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改变它,因此,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对他个人来说,这样做已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B.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到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因此,他写下了《形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C.陶渊明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决心像他们那样保持纯洁的品德节操。因此,即使贫穷到了挨饿的地步,他仍一以贯之地将贫富问题置之度外。
D.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表明自己的性情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因此,他鄙视出仕,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
【小题2】下列对陶渊明的“人生的两大支柱”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做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因在于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的结论。
B.在“人生的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C.“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方面。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节操。
D.“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张扬;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B.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C.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
D.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含义是一致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条街浓缩了一个时代
谢 冕
①一条街,几座坊巷,卷起了一个时代上空的漫天风云,这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一个奇迹。
②这条街是福州的南后街,这些坊巷是福州的三坊七巷。坊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是出将入相的衣冠锦绣之地,是花团锦簇的文化名街。
③三坊七巷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据统计,这里先后出过十位尚书、十位总督、三位海军总长、一百五十一位进士,以及众多的诗人学者。衣锦、文儒、光禄、朱紫,但看这些命名,代表的是渊博、儒雅、高贵和韵致。一首诗表达了这里有别于一般城市的特殊风韵:“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幽幽墨香中,朗朗书声里,闽都遗韵,左海风流,唯此为盛。
④光禄坊有一座“光禄吟台”,现在成了榕城诗人墨客吟诗歌吹的场所。吟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熙宗年间。当时的福州太守程师孟,善文墨,有政绩,修道山亭,曾请文豪曾巩作《道山亭记》。程太守常小憩光禄坊,闽山保福寺僧人为此镌刻“光禄吟台”以彰其德。曾任光禄卿的太守有感赋诗曰:“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南朝颜延之,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每忆登临却自回。”睿智若此,谦恭若此,由此可见其人风雅。
⑤文儒坊旧称儒林坊,是儒林学士汇聚之所。其实三坊七巷诉说的不仅是文士诗家,这里也记述了那些守疆卫国、叱咤风云的赤血男儿。远去岁月的鼎盛,已是历史的光荣记忆,就近代中国而言,从三坊七巷走出了一批仁人志士。甲午海战、黄花岗起义,都有八闽男儿的泪痕与血迹。多么难忘的历史印记!
⑥林则徐纪念馆在宫巷。在那里,我们不仅听到他的华彩诗文,更听到他临阵一呼的气势。时势艰难,他临危受命,挺身而出,书写了浩气长存的一片丹心。可惜壮志不酬,谪迁万里,他为此阅尽人间苦乐,却是矢志不移。先后任职多地总督,几度出任钦差大臣,屡进屡出,屡升屡降,实为常人所难承受。他是一个文人,却充当了号令三军的统帅;他有伟大的抱负,却为时势所不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至今还激励着万千国人。
⑦粉墙黛瓦之间,花木掩映之下,那些亭台楼阁,那些游廊曲径,无不充盈着、流荡着一股浩然正气。近代以来一批优秀人物从南后街的坊巷走出,走向广袤的国土和世界,传播新思想,引进新事物,他们一步步地前行着,改造着帝国的积弊,并引向新的开端。为开发民智,为改变国运,他们无所保留地贡献着自己的智慧、青春乃至生命,谱写并传播着一曲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慷慨悲歌。一条街、几座坊巷,灯影梧桐,碧血斜阳,这里的沉思和呐喊几乎托起了一个时代。
⑧旧时的南后街并不宽敞,很窄,街两旁都是店铺,那是一条缤纷灿烂的文化街。这里的繁盛,有人将之与北京的琉璃厂相比拟:“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还开怀。”
⑨近时读到一组竹枝词,其中一首谈到福州灯市:“中亭列炬耀如绳,桥北桥南最不胜。犹是春江花月夜,十年梦断后街灯。”记得幼时,每年的元宵和中秋,看花灯总是首选南后街。那里灯月交辉,流光溢彩,极尽一时之盛。而且那里不仅是展出,还有销售,那里的灯彩做工考究,保持了悠久的工艺传统。
⑩这是一条让人感动并引为骄傲的街道,这是我们的心灵系之的家园。一条街,浓缩了半部中国近代史。     
(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中“三坊七巷”的特点。
【小题2】请根据文章第④段的诗句,简要分析程太守的形象特征。
【小题3】请结合文章第⑦段内容,理解“托起了一个时代”的内涵。
【小题4】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