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信 任

余显斌

他一个呼哨,在积雪的旷野打着旋子,远远传开。随着口哨声,远处一个红点跳动着,跌跌撞撞滚来,越滚越近,是只小小的狐狸。

小狐狸毛茸茸的,如一个小小的红线团,额头有指甲大一块白毛,珍珠一样。这是只才出生不久的狐狸。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

它知道,他拿了可口的食物。因为,从第一次遇见他,直到现在,他都这样,从未断绝。果然,他笑笑,手一扬,竟然是它最爱吃的鸡肉。它跳起来去抢,他呵呵笑着,摸着它的头道:“别闹别闹,放好了吃。”为了避免被雪弄脏,他拿块油纸铺在地上,放好鸡肉。肉一放下,小狐狸就扑过来,使劲嗅着,流着哈喇子,呱唧呱唧吃起来。

半只鸡吃完,它小小的肚皮胀得鼓鼓的,更像个毛茸茸的线团了。

接着,它抬起头,亮亮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它知道,接下来,他会逗它玩,带着它跑,这些,从相遇到现在,也从没断绝过。也因为如此,它从一只生性胆小的小狐,变成了只爱亲近人的小狐。果然,他拍拍它的头,在雪地跑起来,快活地笑着。它跟着跑,一路翻着跟头,发出稚嫩清脆的叫声。两个点,一红一黑,在雪地翻滚着。玩得差不多了,他喊一声:“回了!”一挥手,走了。小狐狸舍不得,跟着他,轻轻叫着撒娇,好像没玩够似的。一直到他走远了,不见了,小狐狸才回过头,回到自己隐秘的洞穴里,偎依着母亲,做起一个个香甜的梦。

一直这样,大概两个月吧。

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小狐狸没吃的,饿得叽叽溜溜叫。老狐狸也饿得浑身发软,几乎断了奶水。几次,小狐狸跑出洞,又失望地哼哼唧唧跑回来。上午时,雪地响起一声呼哨。小狐狸一听,奓了下耳朵,跌跌撞撞,跑出来,球一样滚到他面前,扯他的裤脚,跳起来,抢他手中的鸡肉。

他笑骂:“馋东西,饿坏了。”他把肉放好,很大一只烤鸡。

小狐狸扑过去,流着口水,摇摆着脑袋撕咬着。

这时,那边土坎上,一只狐狸露出头,是那只老狐狸。它小心地看看,小狐狸正在大快朵颐。肉的香味,远远飘来,它也流出了口水。它小心地爬上土坎,一步一步靠过来。它可能清楚,自己一身火红的皮毛太珍贵了,会引来无数的贪婪和阴谋,所以不得不小心。可是,这次它仍上当了。

刚走几步,它踏着一个机关,是个钢夹,“哐”的一声夹住它的脖子。钢夹力道很大,传来骨头碎裂声,还有老狐狸惨叫翻滚声。

这夹子,是他下的。

夹子必须有一定重量,机关才能启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恰好。他要的,是老狐狸的皮子。这样的皮子,想要猎到,难如登天。因此,市场价武好,几万元一张。小狐狸的太嫩,没人要。因此,他想了这么个办法。

小狐狸停住了,抬起头,眼光中,一片迷蒙疑惑。

那只老狐狸的皮,他卖了三万多。他笑笑,数着票子。他知道,还有一个三万元在山林里等着他:一年后,小狐狸长大,他会想法猎来的。

一年一晃就过去了。

他上了山,果然看到了那只长大的小狐狸,皮毛比它母亲的还红还净,额头那块白毛,仍珍珠一样;但眼光变了,不再纯蓝,而是闪着白白的光。显然,它也认识他,蹲在那儿,长长叫了一声。

他已跟踪它几天,办法用尽,也无法到手。

他举起猎枪。

它一跃跑了,雪地里一条红线,弯弯曲曲,弹弹停停。他打不中,就追。

雪很厚,狐狸跑起来有些艰难,他眼看就要追上,猛扑过去。那只狐狸一拐,转了个弯。他扑空了,只听“哐”的一声,接着一声惨叫,他晕了过去。

醒来时,他的一只手已断。这山里,下夹子的人很多,他中了别人的一个夹子。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多次写到了雪,狐红雪白,色彩鲜明,画面生动而美好,其中“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的描写,渲染了肃穆、沉重的气氛,同时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B.小说四次写到了小狐狸面对猎人的眼神,前两次眼神“亮亮”的,后来“眼光中,一片迷蒙疑惑”,最后“闪着白白的光”,凸显了小狐狸对猎人由信任到惊恐的情感变化。
C.小说前半部分写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亲密无间,与后半部分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关系变化形成对比,这样的反差引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D.小说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使小狐狸的形象丰满生动,深入人心,而且也使小说语言呈现出活泼自然的特点。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猎人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以“信任”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8 01:45: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忆阎肃:白云为你铺大道
屈 塬
正月初五早上醒来,习惯性地点开手机新闻,一条消息让我愣怔:阎老走了。一整天里,悲痛的情绪让我沉重、让我肃穆。  
和阎老相识有20多年。从年龄上讲,阎老与我父亲同龄,是我的前辈。从专业上讲,阎老是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是我的师长。按说无论岁数还是成就,我离他都有很大的距离,然而20多年的相处,我们成了忘年交。他的平易为人,他的敞亮心态,他的不无童趣的性情,具备天然的感染力、亲和力,经常使人忘记他是个耄耋老者。
阎老对事业忠诚,有责任担当,有遵守规则的操守。20多年间,我与阎老在一起的活动难以计数,在我的记忆里,他从来没有迟到过,一次也没有。1999年举办的第七届全军文艺会演,评委们在全军各大单位往来奔波近一个月。最初的时候,个别年轻评委觉得迟到三、五分钟也没什么,阎老作为年长的老艺术家总是提前到位,耐心等候。身教重于言传,几天过去后,习惯迟到的评委不好意思了,自觉加快节奏,活动秩序很快好转。
多年来,凡是国家、军队的重要演出活动,阎老经常会担任总策划或艺术顾问。“定海神针”是重大活动中创作人员对阎老的评价,这貌似有些戏谑成分的定位,表达了大家对阎老由衷的信赖与敬重。在领会意图、把握主题、确定风格的诸多重点环节,每次他都能以丰富的经验和学识做出精到的判断。一次次面对新的任务,永不轻慢,永不倦怠,态度之认真恭谨,都像小学生初次面对描红作业。   
我多次注意到阎老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面对猪肉白菜馅饺子时满脸的陶醉、吃烧饼时用手小心接着掉下的芝麻粒、剩下的包子饺子打包下顿再吃、抽了半根烟掐灭下次接着抽……这哪里像是一位享誉全国的艺术家呀!最初接触的时候有些不以为然,慢慢地不由得肃然起敬。艺术上从来严要求,生活上一直不讲究,是他的一贯风格。他熟悉所有的曲牌、词牌,却不了解奢华的品牌,没有见他穿过、用过一件名牌。脱下戎装,一身布衣,就是一个诙谐风趣、知足达观的老大爷。  
阎老是专家,也是杂家。他兴趣广泛,涉猎庞杂,博闻强记,有着扎实厚重的传统文化功底。他思维机敏,头脑清晰,语言睿智,从无老年人木讷迟钝的时候。我听到过他一个人在房间里看足球大声叫好,见过他为了看完一折戏耽误了吃饭。文艺界的新动向、新潮流,他常常比我们这些年轻人了解得更快、更早,流行组合“凤凰传奇”、歌曲《吉祥三宝》等新人、新作品,都是他介绍给我的。  
如果将人比作电脑的话,那么阎老的系统不断在升级,阎老的版本经常会更新,因为他不断地在学习,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参加奥运竞标活动时,每天早上阎老都会给大家讲一会儿新闻。国内国外、天上地下,人间万象,他都及时了解,纳入自己的信息库。还是那段时间,阎老每天都拿着电话,请年轻人帮他给别人回信息。大家有时候会交流手机上传播的段子,那些结构精巧、语言机智的短信,经常逗得阎老开怀大笑:好包袱呀!好素材呀!看来得学会发短信啊!几天后的一个深夜,我收到阎老发来的信息,就一句话:“这条信息是阎肃亲手发给你的!!!”结尾是三个感叹号。  
因为敏锐而灵动。阎老的众多作品广为传唱,家喻户晓,最让我惊诧又给我启示的是《雾里看花》。写这首作品的时候他已年近七旬,一个老人,用现代感极强的手法,以充满流行元素的文笔,把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这样一个让人头疼的命题,写得洋洋洒洒,真真切切,告诫人们学会用慧眼去甄别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的现实世界中的形形色色。这首别致的佳作,标志着阎老的歌词艺术到达了信马由缰、随心所欲的境界,她拓展了阎肃歌词创作艺术的营盘,也丰富当代流行音乐的样式和色彩。至今听来,仍然让人感叹,引人深思。  
这位劳碌、奉献了一辈子、沉睡了近五个月的老人真的走了。这位毕生空军蓝的高龄长者,身披别样的风花雪月,以年轻的姿态,以飞行的方式,沿着白云铺就的大道排空而去,在我们的记忆里,留下一串极富感染力的爽朗笑声。
相关链接: ①阎肃,原名阎志扬,出生于河北保定,重庆大学毕业,著名艺术家、空政文工团创作员。阎肃是电视剧《西游记》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词作家。歌词如下,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来来来来来,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来来来来来,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选自2016年2月16日《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②阎肃当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的颁奖词:   
(阎肃弦歌感人肠)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摘自“闽南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手机上看到阎老走了的消息,作者一整天都情绪沉重,悲痛不已,可以看出阎老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之重。
B.文中写阎老给作者发短信主要是为了表现阎老平易近人,富有童趣的性情,展现他天然具备的亲和力。
C.阎老发给作者的短信“这条信息是阎肃亲手发给你的!!!”中的三个感叹号,表明阎老学会发短信后难掩内心的欣喜之情。
D.传记标题“忆阎肃:白云为你铺大道”颇具意味,用洁白的云彩老烘托阎肃纯洁高尚的品质,表明了作者对阎老的赞扬和对阎老离世的哀悼之情。而且还点明了阎老的另一个身份:军人(空政文工团创作员)。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阎肃平易为人,心态敞亮,性情中富有童趣,具备天然的感染力、亲和力,尽管作者与他相差二十几岁,却仍跟他成了忘年之交。
B.凡是国家、军队的重要演出活动,阎肃都会担任总策划或艺术顾问,因此被重大活动中的创作人员誉为“定海神针”。
C.阎肃生活中勤俭节约,珍惜普通吃食,不了解奢华品牌,穿着毫不讲究,这些起初都令作者不以为然。
D.阎肃虽然上了年纪,但他不断学习,掌握新闻动态,及时了解国内国外、天上地下,人间万象,把这些都纳入自己的信息库。并且积极向年轻人学习,终于学会了发短信。
E. 正因为阎肃能关注社会存在的问题,极力紧跟社会潮流,才能用现代感极强的手法,以充满流行元素的文笔,创作出别致的佳作《雾里看花》。
【小题3】作为著名的艺术家,阎肃受人爱戴,必有其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经典和文章学经典,《史记》的史学经典地位在唐代已基本形成,然而文章学经典地位确立则相对较迟。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史记》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意谓《史记》是中国古代散文中地位最高的作品。《史记》这一文章学经典地位的形成始于明代,这和中国文章学理论的发展及明代学术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唐代古文运动以前的《史记》研究,主要集中在史学评论和思想评论方面。扬雄在《法言》中以“实录”概括《史记》的史笔,对《史记》的思想倾向则提出了“爱奇”的批评。班固首次对《史记》做了综合性评论,认为《史记》的史笔总体详赡而细节不乏疏略与抵牾,思想倾向有悖儒家正统之处,但其行文具有叙事清晰、语言质朴、评论客观的特点。班固的评论得到了后世裴松之、范晔、刘勰等文史学家的一致认同。

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中除了继承班固的看法之外,还有两点创造性意见。首先,刘勰开始对司马迁的文学成就进行定位:“比尧称典,则位杂中贤;法孔题经,则文非玄圣。”因《文心雕龙》的文学观念是建立在“原道”“征圣”、“宗经”立场之上的,所以司马迁的文学地位虽然降格于经部文献,但作者和作品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次,《文心雕龙·史传》特别肯定了《史记》在文体创造方面的成就。

《史记》正式进入文章家的评论视野始于唐代古文运动。唐代古文家开始以《左传》、《国语》、《离骚》、《史记》、《汉书》等先秦及秦汉典籍并举,目的是建立可堪效法的古文传统。唐代古文家对《史记》缺少专门研究,评论也比较笼统,但在理论定位上将《史记》视为值得学习的文章学范本,这样的观念在《史记》接受史上具有突破意义。

宋代是中国文章学深入发展的时代,《史记》的文章学价值开始受到重视,关于《史记》修辞学和风格学的评论开始兴起,并带动了《史记》叙事学的研究,评论的形式也日渐多样化。宋人对《史记》文章学的定位比唐人具体。《史记》作为秦汉古文系统中的西汉典籍,其文章学地位大致可以描述为可堪师法,但地位低于先秦经部文献、高于汉代之后的作品。在这个定位中,西汉文虽然在地位上降格于先秦文,但从文章学习的角度却是利于师法的对象,而《史记》则是西汉文中最堪师法者。但由于宋代文章学具有中正典雅、含蓄内敛的美学倾向,宋人同时对《史记》的行文风格和修辞手法提出过很多批评,总体评价是得之雄健,失之粗率,加之宋人的文章学理论虽然在观念上推崇秦汉古文,在实际的写作、选编活动中真正推崇的却是时文,所以《史记》对于宋代文章家的实际写作指导关系并不密切。对《史记》的文章学价值有所重视而不乏批评的观念,在元金之际基本得到了延续。

综上所述,明前《史记》在中国文章学的定位仅是作为先秦两汉文章学资源的重要典籍之一,同时具有较为突出的个性与缺陷。这样的定位,尚未达到“无韵之离骚”的经典地位。

(摘编自杨昊鸥《明前文章学对<史记>的定位》,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的史学经典地位基本形成于唐代,但其文章学的经典地位的形成却始于明代。
B.班固认为《史记》的思想倾向不符合儒家正统,此观点得到裴松之等文史学家的认同。
C.唐代古文家对《史记》缺少系统性的研究,但从理论上确立了《史记》的文章学价值。
D.宋人对《史记》的文章风格颇有批评,《史记》对宋代文章家的实际写作的影响不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采用了例证与引证法,论述了《史记》文章学经典地位在明前的发展过程。
B.通过分析大量有关《史记》文章学理论发展的文史资料,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刘勰特别肯定《史记》在文体创造方面的成就,是为了论证《史记》的文章学价值。
D.文章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思路,条分缕析,论述了明代以前对《史记》文章学的定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文运动之前,文史学家主要关注《史记》的史学与思想价值,其文章学价值被遮蔽。
B.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中继承并发展了班固对《史记》的文章学价值的认知。
C.《史记》是西汉文中最堪师法的典籍,其地位一直被认为高于同时代的文献作品。
D.明代以前的文史学家对《史记》在中国文章学上的定位,与鲁迅先生的观点迥异。

同类题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形具快乐生。“形”是一种载体,也是一种形体。无“形”,快乐就成了无本之木。这种形,具体到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就是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一件一件的具体工作。这些工作,或决策,或管理,或科研,或操作等,都是对建设小康社会的参与,对创造新生活的奉献。这些工作,因我参与、我奉献而快乐。因为说到底,形为快乐之质,快乐为形之用。形与快乐,犹如刀之刃、山之峰,形存快乐存,形灭快乐灭。“具”是一种状态,其潜台词叫“足”,同义语为“办”。一件事情与工作之“形”,做起来会有难易,论起来会有高下,但无论非凡或平凡,只有全身心投入进去,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不畏劳苦,百折不回,才有可能将成功脚下踩,使快乐心头生。如果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对事不“具”不“办”,或是三心二意,少“具”缺“足”,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就不能享受经过劳作、奋斗、拼搏而获得成功的快乐。“生”是一种过程,既有出生之意,又有发生之状,更有化生之态。这种有“形”且“具”而“生”发出来的快乐,透视出的是进取,表现出的是愉悦。这种愉悦,既有诸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感觉等在接受外部刺激后的外部感觉,又有诸如运动觉、肌体觉、平衡觉等接受肌体内部刺激后,反映身体位置和运动及内脏不同状况的内部感觉。这种感觉属精神层面,只要不止步,不停地实践、实践、再实践,进取、进取、再进取,就能使快乐陪伴终生。
(选自张保振《形具快乐生》,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述文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请解释“形为快乐之质,快乐为形之用”的含意。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人生怎样才能获得快乐。

同类题4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的水
阎连科
有人——我母亲是这样感受香港的。
母亲生活在河南农村,那里常年干旱少雨,母亲一辈子在家种菜、做饭、喂鸡鸭,忙碌完了后,主要的文化娱乐是“侍候”麻将桌。八十三岁那年,母亲不想再“侍奉”麻将了,我就把母亲和大姐、二姐接到香港来。刚到香港时,母亲发现香港的楼房是这样的——和插在筷篓的一把筷子一样。
十五年前母亲被检查出了身上有恶症,我和妻子紧张、忙碌、不安了一个月,最后又被医院证明是误诊,我们一家喜而落泪,为了补救什么,就上午出院,下午买机票带着母亲飞海口,去三亚,那是母亲第一次见到大海,她愕然的立在海边上,脸上不解的表情如看见了一座金山样:
“啊!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的水!!”
这是母亲第一次见到大海时的感叹。而这次,到香港见到大海时,母亲只是平静地笑着看看我那愕然、喜悦的两个姐姐,对我说应该坐船让我两个姐姐到海上转一转。
在我们家,母亲的话和中央的文件一样。母亲发了圣旨后,我就应该如落实政策一样去执行。于是就给姐姐(主要还是母亲)安排了很详细、科学的旅游线路图,使母亲感到这次极度奢华的旅游是为了姐姐们,她只是陪同而已。为了让姐姐们(不能说是为了母亲,她会不高兴)对香港的感受一步一脚印,取得圆满、丰硕的成果和收获。我们有方法、有步骤地先九龙、后港岛、再是迪士尼乐园和海洋公园等,而后从西贡,一家人租船再来个海岛行。我们吃香港最好的路边店;为了一饱眼福去看海港城中最昂贵的衣服和手表,还特意到中环去行踏那通往半山的最长、最长的不用花钱买票的通山梯,就这样走马观花,又细致入微;挥霍无度、又斤斤计较地把自由行的七天时间慷慷慨慨留给香港了。最后总结这次香港行的经验感受时,我问:“妈,你说香港好不好?”
母亲道:“要知道好不好,你得带我们去台湾走一走,一比就知道香港好不好。”
我答应一定带母亲和姐姐们去台湾走一走,以此来比较、判断和评价香港的好不好。就这么,七天时间如鸡啄米样转眼而失了。在离开香港的前一夜,我和姐们陪母亲到科技大学山下的海边上,依着石栏,面向大海,月光在海面上像银子撒在麦场上,涛浪声扑来褪去,像饥饿时所有的人都在用筷子敲着碗。还有岛岸上的杂树林,在海边之月下,如与海水喃喃地说着和唱着,有时像吵架,有时像欢呼。就这时,我母亲如佛禅悟道一样感受到真理了,抓住世界最为重要的道和禅的原则了。
母亲说:“天堂也不过就是这样吧。”
母亲说:“世界上一定没有神。有了神,神就不会让世界上的这儿没水喝,那儿的水都多成海。”
母亲说:“不一定真的去台湾。聪明的人去了这儿就能想出那儿是啥儿样子了。”
母亲还和我说了很多话,诸如对我说那么多人对你好,你千万也要对人家好。说香港这儿咋会有这么多活动、这么多节;说我的朋友们在母亲节时还专门为她破费过节日;还说香港这儿夏天人睡在露天的外边也不脏。
最后母亲和姐姐们走了后,我从母亲对香港的感受里,发现我母亲是个哲学家,像康德样一辈子固守一地就能概括天下的物是和人非,每说出的一句话,都和真理的距离都只有几寸远,就是近视眼不戴镜子也能从我母亲的话里看到真理的高矮和胖瘦,美丑和俊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采取倒叙的手法,“这样”一词既点明了母亲对于香港的感受与众不同,又制造了悬念,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写母亲生活在河南农村,那里常年干旱少雨,主要是为了衬托母亲三亚、香港之行的感受,从而突出母亲在认知上的变化。
C.文中写作者带母亲与姐姐们游览香港时,主要是以游踪为序,详尽的描写了整个行程,并借此行程展现了香港的风貌。
D.作者有孝心,对母亲百依百顺,对母亲一些如“香港这儿夏天人睡在露天的外边也不脏”的认知,他虽有微词,但不敢反驳。
【小题2】请结合文中划线的句子,简要赏析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小题3】有人认为,结尾一段多余,可以删去。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禁山
徐仁河
只有代代不绝的人,没有万年常青的山。这是祖父教我的道理,虽然我总听不太明白。祖父叹了口气说,我当小孩的那阵,屋背后的山都夹得死牛,树几个人都兜不拢。如今荒得兔子都不愿待了。
祖父虽然一辈子砍柴,却是禁山倡议最积极的。他一句话常挂嘴边,我还要把我的钎担传给我的孙子咧!钎担两头铁尖,中间是圆木扁担,是老家砍柴人的专用工具。那些年,大家疯狂上山砍伐木头,原始森林都砍成了光头山。祖父在村子里带着一帮老人张罗着想要禁山。禁山的意义和目的大家都懂,但是真正开始禁山,阻力却不小。反对最激烈的是炭佬和村头砖厂老板,还有一个是拐子瘌痢。炭佬要烧炭,他那个炭窑一年四季烧掉的树木柴段难以计数,砖厂烧砖更是小四轮整车整车地往厂里运。拐子瘌痢则是不谙农事,几十年都是砍柴卖柴为生。他们放下重话——谁要禁山,就跟谁拼命。但祖父他们须发飘飘,端坐在祠堂议事桌上,一身凛然地逼退了那帮宵小。
禁山仪式古老而庄重。敲响铜锣,全村老小齐集祠堂,宣布禁山令,杀鸡盟誓,而后摆上宴席,全村老小一道吃上禁山的猪肉饭。
禁山要求大坞深山三年一封半年一伐,禁山期内任何人不得带刀斧入山。春封秋伐,在开禁之前,任何人不得入内。禁山期内,为解决全村烧柴供应问题,石子岭和大坞头、青山坞的山场允许砍柴,但只能砍指头粗细的柴棍和茅柴。禁山之后,在主要的进山口竖了块禁山碑文。为了监督禁山,还要选一个人当巡山员,发一定的报酬。大家的意思是让我祖父来当,但他让给了拐子瘌痢。
禁山之后的祖父很觉无聊,他最爱走动的柴房也不去了,抬脚去的是与柴房相通的灶房。母亲烧饭、煮猪食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往灶里塞柴火。能用枝丫柴的时候,坚决不放劈柴;有时候松毛针也能紧巴巴地烧熟一餐饭。
村子里看不到浩浩荡荡的砍柴大军,也不见那些小年青随意在村头郊野生火堆烤食物、取暖。炭佬改行杀猪去了,砖厂虽然还冒着烟,但是突突的拉柴小四轮蹦跶得不那么欢了。村里三五天就咣咣响着拐子瘌痢的破锣锣音。瘌痢走一步垫一步,扯着喉咙喊:砍树一棵,杀猪一头!
那是半年之后吧,我放学路上看到大人小孩喜气洋洋,几乎人人手上都提溜着一小块狭长的猪肉。一打听才知道,村里乌佬赌博输了钱想扳本,半夜上山砍树要卖给砖厂老板。不料被拐子瘌痢逮了个正着。父亲和炭佬等人按禁山村规,当即把他家的大肥猪宰杀了,而后全村分肉。
等我考上中专去了外地上班,多年之后回到老家,一路上除了惊羡村子里鳞次栉比的高楼洋房外,再就是讶异于进村公路两旁原先寸草难生的荒山秃岭,如今变得郁郁葱葱,不敢认了。村子里的人家大多都开始使用沼气,还有一部分用上了液化气。树木基本上不再砍伐。其他村子的山林没有我们村子保护得好,大多都光坦坦的。外村人有个形象的说法,下雨的时候,雨脚就只是落在我们村周围,而别的村子沾不到一点儿光。老家人都充满感激地对我说,这些要感谢你祖父和他们那一帮老辈人啊!
当然这话祖父已经听不见了。多年前,祖父患食道癌去世。弥留的那一刻,他交代父亲和叔伯他们,坟墓外边一定要堆土,不要用那种水泥砖砌。那时候做丧葬,比较气派的是起个大大的墓园子,坟包子用水泥砖砌。遵照遗言,祖父的坟墓是新鲜泥土堆垒的。
来年的清明,我们去给祖父上坟。我看到坟包上郁郁森森,都是那些指头粗细、绿意盎然的黄荆树,估计是鸟儿们把树籽衔到祖父的坟包上生根发芽的吧。我将一挂纸钱系在黄荆枝条上的时候,忽然对祖父的遗言有了领悟——祖父多半是想让自己的坟墓不必遮挡、挤占柴草们的生长空间。
走下山道,回望山中祖父的坟茔,却找不出一点儿痕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如“屋背后的山都夹得死牛”“指头粗细的柴棍和茅柴”,十分切合小说反映乡土生活题材的特点。
B.祖父把有一定报酬的巡山员的位置让给了反对禁山的拐子癞痢,实则是“以毒攻毒”,也可以缓解拐子癞痢生活的经济压力,使他不至于为了谋生而砍柴,触犯禁令。
C.禁山后,祖父“最爱走动的柴房也不去了”,母亲烧饭时也总是“小心翼翼”“紧巴巴”塞柴火,小说意在以这些细节揭示禁山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
D.多年后回到老家,“我”听到老家人充满感激地感谢祖父和他们那一帮老辈人,表明在事实面前,老人家对禁山从之前的抗拒反对开始变得理解接受。
【小题2】小说中的拐子癞痢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没有曲折起伏的故事情节,讲述的是山民“禁山”的小故事,却体现了山民们一些朴素而进步的思想观念。请结合全文,探究“禁山”的哪些环节体现出山民怎样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