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材料二
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的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这些超级工程成为了时代标志性符号。它们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勤劳与创造,也见证着中国的复兴崛起之路。
盾构机是开凿隧道的必要设备,也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高端装备。4年5月,由我国自主研发的超大直径盾构机将首次走出国门,出口孟加拉国,成为中国一张新的“国家名片”。由此人们不禁想起了“天和号”——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直径盾构机的研发历程。
南京扬子江隧道并不是长江沿线第一条过江隧道,但由于双管双层的超大直径盾构、江底地质条件复杂,被专家视为迄今为止在长江上修建的“技术难度最大的世界级工程”。当时,全球只有一家外国公司拥有类似条件的盾构机制造经验,施工方计划向这家公司订购两台盾构机。然而外方开出7亿元一台的“天价”,并声明绝不降价。中方研发人员深深感到:喊破嗓子去低头求人,不如甩开膀子自己干,国之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顶着巨大的压力,决心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直径盾构机。  
研发过程中,很多技术问题都是第一次出现,研发团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为了实现核心零部件——油缸的国产化,研发人员每天7点多就上班,1点钟左右下班。通过前前后后近半年的实验,最终确定了超大直径盾构机油缸的制造检验标准,国产盾构油缸终于问世。
一台超大直径盾构机,由上万个大小不一的零件组成,每个国产化零件背后都是艰辛的付出。“天和号”的研发经过千百次的设计、修改、检验和再修正,整台设备最终设计确认的图纸就有7000多张,叠放在一起有一人多高。  
“天和号”应该是中国当时技术最先进,直径最大、难度最高的盾构机。回忆它的研发过程,中交盾构机项目负责人张伯阳感叹,“没有担当就没有创新精神。你都不敢担当,你还敢创新吗?我们都不愿意过么做,中国的制造业怎么发展?”
“天和号”盾构机实现了50%的国产化率,而即将出口孟加拉的盾构机国产化率已经提高到95%。它将被用于中国目前海外最大的盾构公路隧道项目,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取材于“央视网”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天和号”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即将出口孟加拉国的“天和号”将成为中国新的“国家名片”
B.外方的技术垄断,市场垄断激发了中方研发人员自主研发“天和号”的决心
C.核心零部件油缸的7000多张图纸见证了研发人员的艰难付出
D.“天和号”是现今技术最先进、直径最大,难度最高的盾构机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最能准确表现“天和号”研发过程的是
A.临渊羡鱼B.亦步亦趋C.迎难而上D.青出于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2 03:05: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乡贤,旧时又称乡绅,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在传统中国,乡村的基层建设、社会秩序和民风教化等,主要由每个村落和地方的乡贤担纲。这些乡贤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从而形成植根乡野、兴盛基层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大体属于地域文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共同演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乡贤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在乡村治理、文明教化、谋利桑梓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基层稳定、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扬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乡贤,乡贤的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的式微。
传统乡贤文化的兴盛,在于乡绅在传统基层社会具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在古代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基层社会控制相对较松,不少朝代是县以下不设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皇权不下县”。县以下的广大区域没有国家权力组织,主要依靠乡绅发挥作用来有效填补国家权力的空白。地方乡绅在国家行政体制之外代替或配合官府处理大量社会公共管理事务。这些事务涉及诸多内容,如基础设施建设、救灾、教育、维护社会秩序等。清代实行较为严密的保甲制度,官府在基层推行保甲法时,常常不得不借助乡绅及宗族组织完成,多半“责成本乡绅士,依照条法,实力举行”。由此可见乡绅对基层社会控制力之强和乡绅的作用之大。因此,在传统中国社会,乡绅在国家政权与基层民众之间扮演着协调两者矛盾、促进双方良性互动、维护社会平稳发展的关键角色。
传统乡贤文化蔚为壮观,还有另一关键原因,这就是古代官场的“告老还乡”制度,保证了乡贤人才的绵绵瓜瓞,代不乏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官吏退休的“退而致仕”“还禄位于君”的记载。唐宋以降,官吏退休还乡渐成规矩,至明清时期,已成雷打不动的制度。官吏退职返乡,积极意义十分明显。其一,进则为官、退则为绅的返乡模式实现了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使社会人才分布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其二,官吏回乡后为建设故里出力,治理乡村、造福桑梓,崇文兴学、教化一方,保障了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兴旺发达,也使乡贤文化在乡村代代相传。其三,退职官员返乡,将毕生所学和积累的经验用于建设家乡,在维系乡村和谐稳定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与乡村的平衡发展。
如今,各级领导干部退职后在城市养老的多,通过各种关系设法牟利者也不少,告老还乡建设乡村者少。如今的乡村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实现人才从流出到流入的良性循环。当“告老还乡”被摈弃以后,乡贤的重要枯鱼涸辙,乡贤文化的凋敝也就在所难免了。
反观当今,国家在县级政府以下设有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三级权力组织,对基层社会的掌控基本做到全覆盖。由于国家从组织机构上编织了较为完善的乡村管理系统,今天的乡贤很难像过去的乡绅一样,在乡村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无疑是乡贤文化衰落的又一不可忽视的因素。
(选自钱念孙《乡贤文化为什么与我们渐行渐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贤是指在地方上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这些人和乡贤文化能否兴盛密切相关,他们是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
B.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乡贤文化是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C.在古代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基层社会的控制相对较松,基础设施建设、救灾、教育、维护社会秩序等大量社会公共管理事务都由地方乡绅完成。
D.“告老还乡”制度在我国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制度保证了乡贤的,使古代乡贤文化能够在乡村代代相传。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贤凭借不同的特质,如学问文章、清明善政、道德品行等赢得百姓的高度认同,并对百姓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了乡贤文化。
B.如今乡贤文化走向衰落,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组织了较为完善的乡村管理系统,乡贤的作用已大不如以前。
C.清代官府在基层推行保甲法时,经常不得不借助乡绅的力量。乡绅对基层社会控制力之强和乡绅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D.在古代,“告老还乡”制度实现了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而如今,广大乡村输出的人才很少会再回到乡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乡贤,乡贤文化就无法形成。乡贤的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的衰落,要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就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乡贤。
B.“皇权不下县”使乡绅在基层社会有了施展才华的广大舞台,县以下广大区域的国家权力的空白主要通过基层乡村发挥作用来有效填补。
C.在古代,国家政权和基层民众之间的矛盾主要通过乡绅来调解;如今,乡贤文化衰落,使得这方面的工作主要依靠国家权力组织来完成。
D.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告老还乡”传统对如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平衡发展仍能具有积极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当代上海文明形态建构的重要基础

①这些年来,种种关于“老上海”的研究、小说、照片大为兴盛,其深层的思想底蕴,在于人们注意到了近代海派文明不应当只是封存于档案馆和博物馆的片断,而要与上海文明形态的当代建构相衔接。这是必要的,因为在一定的意义上,今天上海的文明形态和清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近代海派文明有着历史的连贯性。但当代上海文明形态的建构,如果只考虑与近代海派文明的衔接,将是有严重缺陷的。

②近代海派文明____是在西方文化、本土传统文化和五四新文化的交互作用下生成的,____其主要形态则以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为价值导向,所谓“十里洋场”就是这种文明形态的形象写照。“洋派”是近代海派文明的重要含义。以区域文明而言,上海原本就比较稀薄的传统文明积淀,在近代海派文明的冲击下,较早受到瓦解,如今在现代化快速行进中,则留存无几,而现代文明衍生的种种不和谐正日益突出

③中华文明的复兴,从文明的历史传统来说,儒家礼乐文明是最主要的源头。就一般意义而言,儒家认为礼和乐的社会功能是“乐统同,礼辨异”(《礼记·乐记》)。可以说,儒家礼乐文明是中国传统文明最重要的形态。当代上海和谐社会文明形态的重要建构基础,应当是中国传统文明与近代海派文明的互补。

④中国传统小农经济以群体和谐作为理想的人际关系。孟子的“复井田”就表达了这一点:“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孟子·滕文公上》)。儒家礼乐文明反映了这种理想。礼体现等级秩序,而等级关系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离和紧张,因而《礼记·乐记》说“礼胜则离”。于是需要具有增益人际相亲相爱关系的乐与之相匹配。礼乐并提,体现了“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的理念,而以群体和谐为价值指向。

⑤近代海派文明中则有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基因。丹尼尔·贝尔指出:资本主义文明“牵涉着一套独特的文化和一种品格构造。在文化上,它的特征是自我实现,即把个人从传统束缚和归属纽带(家庭或血统)中解脱出来,以便他按主观意愿造就自我。在品格结构上,它确立了自我控制规范和延期报偿原则,培养出为追求既定目的所需的严肃意向行为方式。正是这种经济系统与文化、品格构造的交融关系组成了资产阶级文明”。这种“按主观意愿造就自我”、“确立了自我控制规范”的文明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注重个体界限。近代海派文明正是如此。上海在人际关系上普遍流行的原则是:“关侬啥事体”(管你什么事)、“跟侬不搭界”(和你没关系)。这样的原则得到市民的认可,表现了人际关系上“各管各”的价值取向。

⑥儒家礼乐文明重群体和谐,在人际关系上看到了主体间融洽与合作的重要,但其中存在着排斥个体主体性的弊端,其表现就是否认存在私人权益界限的正当性。海派文明重个体界限,在人际关系上,既有尊重个体选择,维护个人权益的积极方面,又有缺乏个体间关怀、整合,容易为琐碎小事斤斤计较的消极面。显然,建构健康的当代上海文明的基础性工作应当是这两者的互补。

⑦在日常生活方式上,儒家礼乐文明强调节俭。“俭”是儒家的重要德目,子贡称赞孔子“温、良、恭、俭、让”,儒家提倡的“孔颜之乐”,包含了对粗茶淡饭、简居陋衣生活方式的肯定。俭的对立面是奢,因此儒家礼乐文明把尚俭与戒奢相联系。

⑧近代海派文明的日常生活方式是追求时尚,“时髦”成为它的外在特征。“时髦”一词就是由近代海派文明叫响的,20世纪30年代,“摩登”成为比“时髦”更加时髦的词语,从“时髦”到“摩登”,表明海派文明形成了喜欢标新立异(这是时髦的主要含义)和推崇流行名牌(这是摩登的主要含义)的消费生活方式。时髦和摩登是以广告为旗帜的,正是霓虹灯闪烁的广告,塑造着近代海派文明时髦和摩登的消费偶像。重节俭体现了对自然资源和劳动成果的珍惜,也体现了不以物质享受为人生追求的境界。上海市民(尤其是女性)喜欢的“逛马路”,往往不是为了消费,而是或在展示自身时尚打扮的个人风格中体验个性化生活的魅力,或在观赏琳琅满目的时尚商品时感受生活里变幻不定和多元丰富的色彩。如何在重节俭和重时尚中求得平衡,显然是构建当代上海文明形态必须面对的。

⑨就文化生活方式来说,儒家礼乐文明推崇的是悠闲。儒家通过琴棋书画、读书吟诗来表达情感,但并非任感官欲望自由泛滥,而是以礼节之,以乐导之,由此陶冶道德情操,体悟宇宙人生之大道。悠闲自在是为了静观万物而思虑贯通天地内外之道,达到豪雄的精神境界。儒家礼乐文明的悠闲文化生活方式,简言之,是在高雅中渗入教化,即诗教或乐教。高雅固然显示出脱俗的品位,但也表露了精神贵族的气息;教化固然是理性对自然本能的提升,但也往往导致了文艺成为道德说教。

⑩近代海派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则以娱乐为主旋律。近代海派文明创造的文化品牌,很多是走娱乐路线而风行的,从既是茶馆又是戏院的戏园到集吃喝看戏取乐于一身的“大世界”,再到表现市井小民悲欢俚俗的滑稽戏,从《点石斋画报》到《良友》画报,再到连环画风行,从竹枝词到鸳鸯蝴蝶派小说,再到明星选美,无不如此。它们的特点是:通俗易懂而无需深思静想,注重感官刺激和视觉图像。前一特点在带来大众性的同时,往往也产生了肤浅和庸俗,上海曾是鸳鸯蝴蝶派大本营,正凸显了这种弊端;后一特点在消解道德说教束缚的同时,也容易走向对自然本能的放纵和非理性的狂野。因此,重悠闲与重娱乐的互补,将使当代上海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更加健康。

【小题1】概括第①段大意。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关联词语是______ ;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简析第③段的作用。
【小题4】第⑨段加点词“精神贵族”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5】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礼乐文明重群体和谐,但是礼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离和紧张。
B.“孔颜之乐”代表了孔子和颜回等儒家代表人物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C.近代海派文明是一种按主观意愿造就自我、确立了自我控制规范的文明。
D.近代海派文明推崇的是大众的悠闲文化生活方式,文艺更加贴近生活。
【小题6】第②段最后一句提到“……衍生的种种不和谐正日益突出”,从全文看,现代文明衍生的“不和谐”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同类题3

   古代中国,视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命脉。所以远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西周以前。西周时不仅有国学,还有乡学;不仅有大学,还有小学;不仅有宫廷教育,还注意幼儿教育,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的“六艺”教育体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民间私学大师,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

到西汉,中国已有专门传授知识、研究学问的太学。汉代的学校,是官学与私学并举。官学除中央政府所办太学之外,地方政府所办的学校,郡国曰“学”,县曰“校”,乡曰“庠”,聚回“序”。私学则分两种,小学程度的称为“书馆”;而由着名经师设帐聚徒讲学的,一般具有大学程度。班固赞颂汉代“学校如林,庠序盈门”,可以想见当时学校教育发达的盛况。

唐代复兴汉代教育的传统,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以来教育的成果,全面的加以发展,使学校教育达到了新的发展高峰。唐代建立了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学制体系。中央设国子监总辖各学。国子监具有双重性质,既是大学,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此外还有弘文馆、崇文馆。地方官学——府州县和专门学校也很发达。唐代出现了律学、书学、算学、医药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等门类多,范围广的实科专门学校。

唐宋以后,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机构——书院。书院原为藏书、校书之地,或私人治学、隐居之地。宋代书院将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成为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当时著名的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江苏江宁茅山书院等。元代政府也大力扶植书院,建制有民办、管办、民办官助等多种形式。明代学校,中央有国子监及宗学(贵族学校),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边疆及特殊地方则有卫学(军事学校)。地方学校规模虽有大小,但彼此不相统属,学生皆有送至中央国子监资格。此外,地方性专科学校还有军事、医学、阴阳学等。清代学制,大抵沿袭明制。明清科举沿袭宋元,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种。

中国古代教育是人文主义的教育。以做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与智慧,而不只是单纯的知识。它尤其重视道德教育和德性培养,注重气节与操守,崇高的精神境界,提倡发奋“立志”。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弘扬那种孜孜不倦、临事不惧,不计成败利钝,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气概与宽广胸怀,把个人担当的社会责任与个人道德的自我完成统一起来。此外中国古代教育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子女教育、幼儿教育、科技教育、艺术教育的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模式、中国气派,其中许多优秀的教育遗产,至今仍具有不衰的魅力。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小题1】下列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四五千年以前古代中国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可见我们的先民对教育的重视。
B.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民间私学大师,如孔子、墨子、孟子等。
C.唐代的“国子监”不仅是大学,而且还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国子监具有双重性质。
D.元代政府因为大力扶植书院,所以使学校建制出现了民办、管办、民办官助等多种形式。
【小题2】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教育是人文主义的教育”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教育以做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与智慧,而不是知识。
B.中国古代教育重视道德教育和德性培养,注重气节与操守,提倡发奋“立志”。
C.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把个人担当的社会责任与个人道德的自我完成统一起来。
D.弘扬孜孜不倦、临事不惧,不计成败利钝,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气概与宽广胸怀。
【小题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汉代的地方政府所办的学校有“校”“庠”“序”“学”“太学”。西汉的私学分为“书馆”和名经师设帐聚徒讲学的两种。
B.班固“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赞誉,说明西汉时期的学校,是官学与私学并举。
C.我国古代教育在人文主义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都是具备“中国特色”的,其中诸多优秀的教育遗产,仍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D.明代的中央学校有国子监及宗学,地方学校的学生也有进入国子监的资格,清代学制,完全地沿袭了明制。

同类题4

城市天空里的彩虹

胡 弦

雨后的傍晚,我从一个小饭馆里吃了饭出来,无意间抬起头来,竟看到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
这是一条狭窄的小街道,每当汽车开过,行人都要小心地闪躲。路边是稀疏的行道树,树梢上面是人家的窗户,窗台上挑出的竹竿晾晒着衣服,楼的棱角折出各种杂乱线条。但就在这一片杂乱的上方,出现了一道彩虹,怎不让人惊异。
我驻足观看。虹十分艳丽,虹身不太宽,但弧度优美,像一座标准的拱桥跨在天上。因为天色向晚,空中又有浓云堆积,它的艳丽更显得分外耀眼。虹往往给人飘逸的印象,但这道虹上部红紫,中间明黄,下部绿蓝,色彩在渐变中显得严整,甚而有了点儿刚劲的味道,似乎是在把它的美用力地布置在那儿。
我的仰望引起了路人的注意,有几个停下了脚步,也跟着仰望,其中一个还惊奇地叫了一声。是的,跟着我抬起头来的人,也许只是以为这街道上方的楼层发生了什么事,比如某家的夫妻大声吵架,摔东西,或者收衣服时褂子不小心掉在了电线上之类,不料,他们却看到了美丽的彩虹。
“好久没看到彩虹了!”一个老者说。
“是啊,真好看!”另一个人应和着。
“快来看彩虹,真的彩虹!”一个从茶叶店里出来的妇人,反转身子朝店里喊。她在喊店里的一个小女孩,那是她的孙女吧。小女孩像一团绒球似的从屋子里跑出来,也许,她有生以来还没看到过真的彩虹,而只是看过彩虹的图片。
众人的站立影响了交通,一个司机在按喇叭,他开着一辆小货车,等大家让开了道,他又不急着开了,他从窗口探出脑袋,望着天空说:“嗬!”
但虹很快就消失了。也就是十几分钟吧,天空暗了下来,小巷也恢复了原来的秩序,地上的霓虹开始闪光。
我慢慢走着回家,脑子里却残留着虹的影子。我在想,临近黄昏时,一道虹出现在城市上空,此景必有深意。一道虹,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呢?短短的十几分钟,在这座城市里有多少人看到了虹?又有多少人对天空中的变化一无所知?
我想起小时候的情景,那时,每当有虹在天空中出现,我们就朝着它奔跑,奔跑,在雨后清新的大地上,在泥泞和积水上,我们追逐、嬉戏,像一群快乐的水珠。微凉而透明的岁月啊,所有感觉都是幸福的,包括滑倒,包括虹。那微微颤动的虹,是我们滑倒时摔出体外的笑声和疼。在激情澎湃的青春时期,又有多少次,我和同龄人仰望着虹,心中溢满了憧憬。虹,一直是美好和纯净心灵的象征。
已有多久不曾看见虹了,十年,或者二十年?现在,虹越来越少见了。除了日益严重的自然污染,一定还有另外的原因吧?
我望着从街道上走过的同类,忽然有了答案:处身在这样一个掘金的时代,人人奋勇,表现在走路上,低着头匆匆往前赶者多,哪有抬头望天的闲情呢!
但天空,一直为我们保留着它的美丽。举头望天,天上不会掉馅饼,但天上有彩虹,有和心灵对应的空间。虹,多像我们曾经拥有过的理想的化身。
【小题1】作者回忆小时候见到的彩虹有什么作用?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现代社会“虹越来越少见了”?
【小题3】文章第三段说:“甚而有了点儿刚劲的味道,似乎是在把它的美用力地布置在那儿。”请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4】请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彩虹有哪些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项题。
扁担三传奇
英轩
黑七的爪牙嚷道:“闪开闪开。”
人群自动让出一条缝。黑七走进场子,只见地上摆着大大小小几十个小布袋,里面装着各色药材。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汉子手中拿条扁担,正口若悬河的说着什么。见了黑七,便放下扁担,双手抱拳,打了个拱。黑七像是没看见,绕着场子走了一圈,然后定定地看着那汉子,问:“你就是大名鼎鼎的扁担三?”  
那汉子说:“不敢,都是江湖人的戏谑之言。”
黑七弯腰拿起扁担看了看,那是一条用南竹板子做的扁担,三尺多长,两分多厚。又撑在地上压了压。说:“你这扁担能治病?”
扁担三说:“祖传的手艺,治些皮毛,见笑见笑。”
黑七又问:“你到这里扯场子,可知这是谁的地盘?”
扁担三抱拳说:“在下初来乍到,未曾登门拜访,还望海涵。”
“都三月了,还初来?”
扁担三还未答话,黑七又说:“闲话少扯。我今天先见识见识你的手艺,治得好呢,自然有赏,否则,立马给我滚蛋!”
黑七说完,在场外的爪牙便扶进一个弯腰曲背的汉子来。那汉子似乎很痛苦,双手撑住腰,口中不住的呻吟。黑七对扁担三说:“这是我兄弟,前些时候闪了腰,你看着整治吧。”
扁担三给那汉子简单查看了一下,问:“怕不怕挨扁担?”
那汉子说:“我这腰怕是吃不消。”
黑七说:“别给老子下软蛋!”
扁担三拿起扁担,绕着那人走了一圈,说:“你不挨三扁担,那弯腰屈膝的毛病怕是好不了。”说着就举起扁担说,“我可真打了。”
那汉子拱着脊背,侧过头来答道:“你打。”  
扁担三的扁担并没有打下来,而是轻轻的落在那人的后背上。问:“是这儿痛还是哪儿痛?”
那人答:“整个腰都痛。”扁担三突然举起扁担打下,只听“啪”的一声响。扁担重重地打在那人的后腰上。他整个身体往下一闪,接着又拱了起来。扁担三问:“承受得住?”那人说:“还行。”扁担三又是一扁担。那人身体又是一闪,再次拱起。扁担三问:“能行吗?”那人说:“还好。”扁担三再次举起扁担,又是一声响。扁担三说:“站起来吧,好了。”那人站起来,扭了扭腰,脸上就露出了笑容,说:“稀奇,真好了。”扁担三撮了两副药,包好,递与那人说:“吃了这药,三天后准好。”
黑七在那汉子腰上拍了几下,问:“真不疼了?”那汉子说:“好多了。”
黑七这时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来,对扁担三说:“有请师傅。”说完,几个爪牙就去收扁担三的药摊。扁担三说:“你们这是干什么?”黑七说:“松本小队长的腰痛病犯了,烦请大师去医治。”扁担三说:“日本人?不去!”黑七鼻孔里哼了一声,说:“那可由不得你!”说完大步走出了场子。爪牙们押着扁担三跟在后边。
这松本可不是什么好东西,自从他来到这个据点,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但那时是日本人的天下,只得忍气吞声。他的腰就是前些天下乡抢夺时扭伤的。虽然据点也有个军医,治了好几天,不但没有好转,疼痛反而加剧。早就听说扁担三的名号,所以今天他才派汉奸黑七来试试真伪
扁担三被带到镇西头的鬼子据点里。松本躺在床上,黑七点头哈腰的对松本说明情况。松本抬头把扁担三上下打量了个遍。说:“你的良民的,皇军大大的亲善……”还说了些什么,扁担三没听清。黑七一边给扁担三翻译,一边说:“识相点,治好了太君的腰痛,太君兴奋了,兴许封你个一官半职。不然你的路恐怕就走到尽头了。”
扁担三说:“我不稀罕当啥官,我只想操我的本行,治病卖药。”
黑七说:“那也行,太君的病好了,我立马放你走。”
扁担三拿起扁担对松本比画说:“要打三扁担。”
松本疑惑地望着黑七,黑七点点头。松本便弯下腰,弓着脊背。说时迟那时快,扁担三狠狠一扁担下去,打得松本呲牙咧嘴,口里大喊:“八格呀路。”黑七好一阵解释,松本才愿挨第二扁担。  
三扁担打完,扁担三示意松本站起来,松本还不大信,慢慢直起腰,“哟稀哟稀”地叫了起来。腰竟不痛了。扁担三又留下一些外敷内服之药,交给他使用方法,说:“三日后准好。”
黑七派人把扁担三送出了据点。
三日后。小镇全部戒严,各路口设了关卡,凡是跑摊卖药的一律抓捕。
可是没有扁担三的影子。
据传,松本小队长突然暴病身亡。经日本军医检查,松本五脏俱焚,经脉俱断。
(选自《绝妙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黑七在没有见识到扁担三的手艺之前,认为扁担三是江湖骗子,对他极不满意;而在验证他的手艺后,态度大变,很是尊重。
B.文中画波浪线所补叙的内容,既交代了扁担三对日本人的愤恨以及黑七想见识扁担三手艺的缘由,也用军医衬托出扁担三的传奇手艺。
C.同样是医治腰痛,扁担三的态度不一样,对“汉子”用扁担“重重地打”,而对松本小队长是“狠狠地打”,以致松本“暴病身亡”。
D.“黑七鼻孔里哼了一声,说:‘那可由不得你!’说完大步走出了场子”,形象地描绘出汉奸黑七欺压良民、不可一世的丑态。
E. 小说咏朴实、诙谐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传奇的故事,赞美了像扁担三一样的中华优秀儿女,也鞭挞了黑七和松本一类的汉奸和入侵者。
【小题2】小说中的扁担三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安排黑七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