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叶上的雾气
飞鸟
刚过9点,夏村就像蒸了半天的笼屉,突然被打开,热气四散。七月的阳光干净又毒辣,箭般射下,发出破空的噗噗声。绿叶上升腾起闪烁的雾气。
春花望着绿叶上的雾气,感觉耳边隐隐响起一支曲子,曲调不很清晰,她断不准是当年庆民牵着她的手走进县城一家商场时,电器柜台传来清溪般音乐的曲调,还是大儿子结婚那天轰鸣的音响曲调,又像二儿子哼出的曲子。她又想,这曲子,很像孙子的第一声啼哭呢。
春花个子不高,圆脸盘,双颊被日头晒成黑红。她的眼睛很像她的名字,眼波有着春花的美好。嘴角微微上翘,含着无限笑意。庆民干巴瘦小,笑起来找不到眼睛。当年春花看上庆民,是因庆民下河救了俩小孩,春花认定庆民是真正的男子汉。
昨天春花和庆民微信聊天。庆民说:“花,不中就请人,八九亩地你自己咋忙过来?”春花说:“能忙过来。你吃好,不要挂念家,看你又瘦了。”庆民忙调整了角度,说:“哪瘦了,是手机的事?我让你种懒庄稼,你不听,嫌玉米、豆子收入少,非种辣椒和棉花,累垮了咋办,身体重要哩。”春花眼里有了泪。
庆民跟着老表在北京干室内装修,一天一百多块,管吃管住。
上大专的二儿子,暑假回来待两天就跟着同学去郑州干活挣钱了。二儿子说:“妈,你和爸不用操我的心,我自己挣钱办自己的事。”春花说:“小鹏,当父母的要一碗水端平,不想亏欠任何一个,你哥办事加上盖房子,约莫花了二十五六万。我和你爸得给你挣够这个数。”
春花把喷药筒子的盖子拧好,天太热了,剩下的两桶药,下午再打吧。她用手捶着腰站起来。热气暴雨般泻下来,天气预报说今天38℃呢。绿叶上的雾气愈加浓重了,幻化出千般光彩,熠熠闪烁。春花一阵眩晕,胸口也有些发闷。她慌忙坐下,拿起塑料水壶灌了几大口凉白开。心头松快些。她把喷药筒子放进辣椒丛,回家了。走几步,拖鞋袢子断了。她捡起来,看一会儿,从路边黄瓜架上解根铁丝,把袢子捆扎在鞋帮上。她想,等会儿上街买菜,顺便买双拖鞋。
给大儿子盖房娶媳妇落下小四万亏空,年前又给孙子办满月酒借了一万多。春花虽然欠着账,心里很满足很欢喜。这些都是快心事,都是喜庆事。再说,今年也能把账全还上。
大儿子在外面打工,春花住在他家。她进门,儿媳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和水果。春花很欣慰,儿媳长得好看,像大瓷娃娃,还孝顺,又给家里添了个顶梁柱。当初办事,亲家说:“成亲戚了,不瞎胡来,咱随大溜,楼房要有,换帖六万六,送好日子三万八,上车礼一万,小轿车买辆七八万的吧。”儿媳发话了:“爸,大鹏爱喝几口,车不要买了,要不我整天提心吊胆的。”亲家瞪闺女一眼,张张嘴,塞进根烟。儿媳没过门就知道跟婆家亲,管事的回来一说,春花心里像灌了蜜糖。
春花问:“宝呢?”儿媳说:“妈,宝睡觉了。你歇歇,喝点饮料。要不还是你照顾孩子,我下地干活吧。”春花笑着说:“你的责任更大,照看好咱家的宝,就中了。”
春花推出电动车上街。儿媳忙拿两百块钱给她。春花推辞。儿媳硬塞给她,说:“咱娘俩现在一个锅,你上街就应该花我的钱。”多懂事的儿媳啊。春花的眼睛有些湿。
春花去超市买了菜,买了壶油,想着儿媳爱吃樱桃,又买了些樱桃。看小孩衣服好看,给孙子买了件小衣服,又买了顶小花帽。春花看看晌午了,忙骑上电动车回家。路两边的庄稼地落满白花花的阳光,绿叶上的雾气咝咝跳跃。她的脚一阵疼。停下看,铁丝扎肉里了。她忽然想起来,忘给自己买拖鞋了。她用力把铁丝头摁下去,穿上,寻思,回家用针线连缀,一定不会扎脚,还结实。
宝该醒了吧。她想起孙子,心头一阵战栗,加快了电动车速度。风迎面吹来,裹挟着绿叶上甜丝丝的雾。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运用环境描写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盛夏的夏村天气异常炎热等情况,为下文的人物活动提供了自然背景。
B.小说第三段先是分别从个头、脸盘、双颊肤色、神情等角度刻画了春花的外貌特征,接着交代了春花看上丈夫的根本原因。
C.小说第九段写到“爸,大鹏爱喝几口,车不要买了,要不我整天提心吊胆的”,旨在说明春花没过门的儿媳对大鹏的关爱。
D.小说情节环环相扣,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很有个性特点。故事生动感人,耐人寻味。语言既通俗易懂,又不乏含蓄隽永。
【小题2】小说中的春花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概括和分析其内在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以“绿叶上的雾气”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27 05:02: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花盆”

铁凝

我喜欢鲜花和植物,即便不逢节日,每年也总有一些时候到花卉市场去买花,给自己,或送朋友。北京有很多大型的花卉市场,我常去的那几家,由盆栽植物列成的长龙似的一排排通道一眼望不到头,常使我觉得就像走进了停靠着许多绿色火车的大站台。在节日里,这些市场还会增添很多花卉品种,比如现在就有法国人喜爱的郁金香;初夏时节还会有被凡高画过的、同时也是法国国花的鸢尾花,让人感到神奇。这里我并不想对大家过多介绍花卉市场的热闹、丰富,我注意到的是卖花人和他们手下的商品——花之间的某种关系。

从前我一直以为,卖花的人因了常年和花朵、植物在一起,面容应该是从容而有生气的,性情也多半会诚朴安静。但是我在很多时候遇到的卖花人并非如此。他们[甲]、[乙]、[丙]。面对你感兴趣的一盆花朵或绿叶植物,他们不耐烦向你介绍这些花朵树木的脾气秉性,只急于那些花的出售。当你再三追问该如何养护,比如浇水的间隔时间,还有哪些花喜欢日照,哪些花喜欢阴凉等等,他们的回答则经常含混不清,他们会应付、甚至打发你似的说,怎么养都行,怎么浇水都行。他们一边说着,一边侍弄着手下尚未出售的花。他们忙着往君子兰肥厚的叶片上涂亮光油,又拿起喷壶往一株名为龙血的树上喷洒叶绿素,接着再给茶花和“仙客来”的盆子里施一点花朵鲜艳剂。经过几番化学喂养的花朵们果然精神非凡,伸着脖子摇晃着油汪汪的头,呈现出某种突击出来的不自然的亢奋

很多次,我买回家去的盆栽花或者树,一个月内就死了。而那些卖花人曾经告诉我,这些木本的植物可以一年年地活下去。还有一盆名叫瑞典口红的吊兰,柔韧的枝条上缀满毛茸茸的绿叶,卖花人让我耐心等待绿叶中“口红”(小红花)的绽放,但此花买回家不出7天就已故去。我清理死亡花朵的花盆们,才发现原来那些花盆里几乎没有土,垫在盆里的是块状的白色泡沫塑料,那些活生生的植物的根,实际上是插在了这些泡沫塑料里。然后卖花人再往花盆表面盖一层浅浅的、象征着土的土。再去买花时,我向那些卖花人揭发了他们埋在花盆里的“阴谋”,他们不以为然地说,土很贵呢,搬动起来也很重。如果我坚持要他们把花盆里的泡沫塑料拿掉,换上真实的土,他们便表现出明显的厌烦,且怨忿之情立刻挂在脸上。好像由于我这样一个顾客的多事,搅了他们划算的买卖。这更坚定了我的推测,我感觉,这样的卖花人,他们对花朵、绿树不仅没有起码的怜惜,他们对花木简直是心怀着某种粗暴的憎恨。他们忙着为花朵“涂脂抹粉”,往花盆里塞泡沫塑料,盼望的只是让亢奋的花、树快速吸引顾客,再让被买走的花、树说死就死。倘若花朵茁壮,树木平安,卖花人赚钱就失去了速度。钱要来得快,日子才有趣。请原谅我这番议论的不厚道。

今天的话题涉及到文学、作家和社会。有时我想,如果不恰当地把文学比做花朵和植物,那么作家是种花人呢还是卖花人呢?――像我前边描述过的那样的卖花人?这是一个喧嚣的、求快的时代,花朵也喧嚣。这是一个不求甚解的时代:花卖了,花插在塑料上了,花死了,与我何干?而我们的有些文学,因了时代的种种诱惑和市场的高声催促,又正如那些涂亮光油,打叶绿素,铺泡沫塑料的盆花一样,亢奋、光鲜,却说死就死。我们的有些作家,也正像一些这个时代特有的卖花人一样,每天繁忙地鼓捣着文学“花盆”,却并不爱花。

新年时我读到法国作家热拉尔•马瑟先生的散文《年轻人与死神》,其中有一小段叙述令我感触深刻,他写道:“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再次领略到东方人描写命运的方式:没有长篇累牍的叙述,只有一个悄悄的手势或几颗书法字。命运的警示似闪电一划而过,根本没有反应的机会。”我注意到的是作家用几“颗”书法字来形容东方的文字,而不是几行、几段。在这里,“颗”得到了强调,我突然意识到这强调的宝贵——我的母语,汉字的宝贵。一颗珍珠,一颗钻石,一颗种子,一颗星星......一颗汉字。进而我想到,我们必须重视文字和语言对于一个作家的宝贵。那些打动我们灵魂、呼唤我们思想的文字不可能是涂满亮光油的、扎根在泡沫塑料里的植物,它们的根系只能谦逊而执着地深埋在厚实的泥土中。就作家所应秉持的信念而言,文字有时的确比生命更重要。不要像卖花人打发花朵那样慷慨“施肥”,不要优待的虐待。面对有难度的文学,有时我们同样需要节制和吝啬,需要尊重文学的本意,就像卖花人应当尊重花朵生长的本意。

今天的社会为什么需要文学?今天的读者为什么要读诗和小说?也许那是因为文学能够呼唤出潜伏在你心中诸多你所并不深知的情绪,从而激起你多样的思想或某些隐秘的美感。你因思想而欢愉,你因欢愉而思想。这时的思想就如中国诗人西川所言:“思想不是填空练习,思想是另起炉灶。思想到极致的人,即使也悲观厌世,他也会独自鼓掌大笑。”

若真能如此,就算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翁扎克伯格所创办的facebook(中国译为“社交网络”)以每个月2500万加入者的速度递增,就算全世界已有6亿活跃人数被facebook的梦想和价值所吸引,面对如此蓬勃的“注意力经济”,文学的前景也不一定太过糟糕。但是,当作家不断企图用如前所述的那些“文学花盆”来打发读者时,文学首先会向作家说再见,接着作家将会被今天的每分钟都有新创意的社会所抛弃。

因此我说,作者要有文学野心,同时要对自己充满警惕

注铁凝,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本文是她在2011年1月21日第二届中法文学论坛开幕式上的主题演讲。
【小题1】文章第1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花是卖花人“手下的商品”?
【小题2】文章第2段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
A.虚伪、浮躁、少热情B.急躁、冷漠、不诚实
C.生硬、枯燥、无趣味D.功利、狡黠、难亲近
【小题3】对于文章的第4段,下面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从内容上说,段中的划线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前文的内容和文章的话题联系起来了。
B.“喧嚣”原本指声音嘈杂吵闹,文中指的是当今各种文学思潮碰撞导致的功利浮躁。
C.这段文字的语言生动犀利,充满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现状与前景的愤懑和忧患。
D.作者对那些不负责任的作家和缺乏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提出了中肯的批评。
【小题4】文章第5段作者用“颗”来形容“汉字”有何用意?
【小题5】结尾处的“文学野心”指的是   ,“充满警惕”意在告诫作家们    
【小题6】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来写“卖花人”?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简析本文的写作思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自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我国古代一门极为普及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于是,关于书法的论著也日趋丰富。可以说,在我国古代,有关各类艺术形式的论著中,书法论著是最为丰富的。在这众多的论著中,有关书法活动中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论述也多有出现,涉及的问题也颇多,诸如书法创作的一般心态、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方面,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
在古人看来,书法创作一般包括两种心态:一种是虚静态,另一种是炽情态。虚静创作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东汉的蔡邕在《笔论》中最早提出:“夫书,先默坐静思,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东晋的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中也说:“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唐代的虞世南在《笔髓论》中也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明代的宋曹在《书法约言》中亦说:“志专神应、心平手随。”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观”是一致的。
古人论述情绪与书法创作的关系涉及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古人认为,书写内容对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所谓写“悲”则悲、写“忧”则忧。其次,古人认为,不同情绪状态下,其书法风格亦有相应的变化。再次,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韩愈曾说“不平则鸣”,艺术就是一种“鸣”的工具,书法亦不例外。正因为如此,所以,现代心理学家和医生常常劝某些患者从事书法活动,以增进其心理健康水平。
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就是塑造形象,从而表现书法家的个性,抒发其感情。书法之“象”是取象异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均可作为书法之象的原型,如山川河流、鸟兽虫鱼、花草树木,风雨雷电等。古人认为,想象的作用,就是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形还需指出的是古人将取象异类而形成的“象”分为抽象之“象”和具象之“象”。抽象之象是追求神似,具象之象是追求形似。前者如王羲之观鹅掌拨水而得笔法,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樵夫荡桨而得笔势,等等;后者如所谓点如怪石、龙爪、杏仁、梅核、蟹目、菱米等,竖如悬针、垂露、曲尺、铁柱等。前者是创造想象的功能,后者是再造想象的功能。
总而言之,在古代的书论家看来,书法活动是多种心理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无论是虚静态创作还是炽情态创作,都离不开动机、想象、情绪、灵感等因素的重要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自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古代艺术论著中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B.对于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书法心理方面的问题,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
C.在古人看来,虚静态和炽情态,是书法创作一般包括的两种心态,虚静创作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
D.明代宋曹《书法约言》中的“志专神应、心平手随”,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观”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是一致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无论是东汉的蔡邕,还是东晋的王羲之都认为在书法创作时先要做到静思,同属书法创作的虚静心态。
B.古人认为,书写内容对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因此,在写“悲”与“忧”的内容时,其书法风格相同。
C.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形象在大脑中所形成的表象材料进行转换、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进而创造出书法之象。
D.抽象之象是追求神似,具象之象是追求形似,因此,二者异曲同工:前者是创造想象的功能,后者是再造想象的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樵夫荡桨而得笔势,足以说明书法活动中想象的作用。
B.韩愈曾说“不平则鸣”,艺术就是一种“鸣”的工具,书法亦不例外,这说明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
C.现代心理学家和医生常常劝某些患者从事书法活动,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这说明书法能够改变患者情绪。
D.书法活动,无论是虚静态创作还是炽情态创作的,都是离不开动机、想象情绪、灵感等多种因素再造想象的重要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风夜
铁凝
俞小荷晚上睡觉前花了很长时间洗澡,洗得仔细,近于隆重。等在门外的刘姐就隔着门喊:差不多就行了吧,要是在别的主人家,谁能容你这么洗呀!俞小荷站在淋浴间的莲蓬喷头下,把调好温度的水龙头开到最大,缩着脖子眯着眼,享受着热水沐浴的快乐。她不理会刘姐的叫喊和不满,不搭她的腔,也不生她的气。在赵女士家里,刘姐主管买菜做饭。新来的俞小荷负责打扫卫生、洗衣服、照料室内的花卉,和刘姐两人同居一个房间。俞小荷的老公名叫王大学,开一辆大车跑运输,夫妻俩半年没见面了。明天王大学路过北京,两人约好见一面。这一夜她睡得不好,早晨一起床,就又去洗了个澡。这个澡洗得有点理亏,主人虽然不会说什么,可身为保姆一天洗两次澡,还是过分了。
三月的北京,春寒料峭。俞小荷急匆匆地出了花源湾,跨着大步往公交车站赶。她这一路要换两次公交车,再乘一段地铁,目的地是方庄。王大学给她发短信说,方庄附近有个叫“春风”的旅馆,跑车的司机们常住,便宜,管一顿早饭。五个多月前,因女儿在北京上大学,俞小荷从山西老家来到北京,经家政公司介绍到赵家上班。为了给主人一个稳定、踏实的好印象,也为了保住这份工作,她连春节都没回家。
俞小荷找到了春风旅馆102房。打着哈欠的王大学将她拖进了屋。房间里黑咕隆咚,一股又一股烟臭、脚臭和汗酸气扑向俞小荷。从前她对这些气味并不陌生,但是今天她觉得这房间的气味真是呛人。他们和女儿见了面,一家三口就在同仁医院附近一个涮羊肉的小饭馆吃了晚饭。吃过饭,女儿说学校还有事,要先走。
天已经全黑。这样的春夜,是催人回家的夜晚,王大学和俞小荷在这样的晚上虽然无家可回,但有一个旅馆的房间在今夜属于他们,也足够他们心生喜悦了。他们回到春风旅馆,掀起被人掀过无数次的厚重的旅馆门帘,走进已不陌生的前厅,他们被前台的服务员叫住了。
服务员向俞小荷要证件。俞小荷恰恰忘了带身份证。她对服务员说早上出来得急,忘带身份证了。服务员说那就对不起了,你不能和他进房间。俞小荷想过回花源湾去拿身份证,但她很快就打消了这念头。一来一去需要两个多钟头,往返车钱得花12块。
不知不觉,到了晚上十一点十分了,坐在屋角的服务员站起来对俞小荷下了逐客令。俞小荷对王大学说,那我就回了。他们一前一后出了春风旅馆。黑更半夜,人生地疏。比起别处,还是旅馆门前最安全。一会儿,俞小荷指着旅馆临街一扇亮灯的窗户说,那不是102房啊?两人就奔到窗下。王大学说,你看屋里屋外其实只隔一扇窗户,在这儿多站一会儿,没准儿我真当这外头是屋里,那屋里是外头呢。看,咱这“屋里”的地方比那“外头”还宽绰!俞小荷附和道,也是。两人就又开始在便道上来来回回地走。一阵夜风袭来,王大学“哼”了一声说,外头到底不比屋里,还是冷啊。俞小荷说,再冷也不是冬天那股劲了。
夜深人静,如果不能安睡,就是诉说衷肠的好时候。春风旅馆亮灯的窗户一扇接一扇地黑了,只有102的窗户亮着,就像为俞小荷、王大学的团聚固执地照着明。他们在这扇明窗的照耀下说了很多总也没工夫细说的话,他们的儿女,积蓄。也说到老人和买房。他们盘算着一家人往后的光景,盘算着他们最终会在哪里安家……凌晨五点了,俞小荷看看手机提醒男人说。王大学说,那你也回吧。俞小荷说,下趟什么时候过北京?王大学说,没个准头,哪儿有货,车就往哪儿开。
俞小荷回到花源湾时,赵女士一家还在安睡。刘姐问俞小荷怎么回来这么早,俞小荷讲了缘由。俞小荷的手机来了信息,是王大学发来的,上面写着俞小荷要他当面说给她听的那句话。俞小荷鼻子一酸,就要掉下泪来,可她忍住了。
俞小荷打量着温暖、宽敞的厨房,打量着兴致不错的刘姐,一阵困意袭了上来。这里也不是她的家,但这里能够让她歇息。是人都需要歇息,不管你前边还有多远的路。她有点不甘,又有点知足,在这儿闭一小会儿眼,她该去楼梯旁边的工具间拿她的拖把和抹布。
房间传出老人的咳嗽声,就这样,新的一天开始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俞小荷是千千万万农家主妇之一,在这个普普通通的女人身上,却深藏着优秀的品格,她干活踏实卖力,也是一个有责任心的母亲。
B.作者精心设计细节,俞小荷他们窝宿在与102房一墙之隔的街头,却无法穿越这个坚硬的壁垒,象征性地浓缩了底层民众的现实处境。
C.小说为我们展现了丰富的现实社会生活画面和情感内涵,底层民众的家庭现状和负担,以及在不无艰辛的生活中,对未来的憧憬,等等。
D.小说结尾部分,写俞小荷回到主人家里的感受,展现了她矛盾的心理,“新的一天开始了”暗示着俞小荷已经摆脱了内心的伤痛。
【小题2】小说为什么要详细描写俞小荷洗澡的事?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春风夜”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鼓岭遇雨

陈应松

那些冬天也被植物纠缠的山野,笼罩在黧铅色的天空下。寒意是从雨雾中升起的,通过古老的街道、房屋和石板路,这些越来越黯淡的景物,又通过冷雨聚集在一起。深埋在时间厚壤下的记忆,那些人,那些古人和洋人——番仔,在雨中,他们会时常出现在闪着冷冽光芒的街道上,彳亍游荡。

那些干净的石墙,经过了一百年,依然百毒不侵,连青苔都没有感染星尘,它们的自净能力太强大、太神奇。也许到了半夜,它会悄悄掸掉身上的尘土和苔藓,挺着贞洁干净的胸,拗着脖子,站在这风雨如磐的时间里。

前面是什么?是条老街。老街一百年的规矩,菜放门前,投币自取,决无贪小便宜者。当年郁达夫和庐隐都来过这里,吃着村民的酒,睡着村民的床,也沉醉于此地的乡风人情,享受着仙境般的桃源生活。庐隐说:“若能终老于此,可算是人间第一幸福人。”那个发现鼓岭的美国牧师伍丁应该是首先发现了这儿天境般的景色才流连于此。

此刻的雨雾依然带着一点黛蓝,好像暮色早临。行人全无,门口的对联亮着唯一的红。但角落里的野茅、竹丛和梅花都在顽强生长。梅已打苞。往四下望去,松林和深厚的山体阴影将视线隐去,那些造型各异的石头屋,古堡一样蹲在蜃景中。在迷蒙深处漂浮的屋脊与院墙,全像是用巨石凿的,像搁在旷野的怪兽,在绵延的青烟中忍受风雨和寒冷的刮削,它们残存的身影是冬天黑色的慰藉。

那个在石头上凿出的游泳池,像是一场舞会过后的枯寂空寞,盛满了特别伤感和别离的残液,落叶成为信物。我们坐在池畔的椅子上抽烟。隔着桌子,关仁山给我们敬烟点火,火光带来的丝丝温暖慢慢渗入身体,仿佛在劝说我们忍耐和勿言。山坡密匝匝的松林里,似还有别墅的废墟,在那儿半露着它们的哀伤。风动山冈,使得这疏肃的季节,芦花飘飘,冻雨霖霖,那些已经离弃的身影,像孤魂野鬼,漂浮在异国的荒野,或散落在破碎的回忆中。

在万国公益社高大的挡风墙外,当地人指给我看纪念郁达夫的鹤归亭,在那儿,农历清明,他曾在村民自酿的酒中醉过,并酒后真言:“魂若有灵,我总必再择一个清明的节日,化鹤重来一次。”更远处是东海,有一条通往连江县的路,但我们看到的依然是无边起伏在细雨中的山岭。

大梦书屋,这座灵异的书楼,在冷雨清寂中独自优雅。是谁将那么有水准的书搬运至此?在门外的野云与寒风灌进来时,那些书,文史哲,都是精心挑选上山的。这是一个石头垒砌的库室。那些深刻的、在历史星空中闪亮的文字,静静地摆放在这里,因为潮湿,翻动书页的声音喑哑而低细。云雾一团团涌进,萦绕在书架和走廊里,你忍不住有想要挺身而出保护这些古老而脆弱的书籍的念头,怕它们在如此的严寒中衰老和死去。我们在书楼听雨。我们在窗口看山。

鼓岭最值得敬仰的景物是那棵1300年的紫杉树,它的体位占据庞大时空,枝桠泛滥,挣扎在微亮的雨中。在那“谷暗山尤静,林昏地愈明”“如擘絮飘扬,如突烟潘涌”的鼓岭浓雾中,虎㘚狼嗥的阵势敲击得群山嗡嗡直响,那种被群山掷下的空旷和时间,变得如此辽阔苍茫;它的挟风的厚重与神秘,几乎覆盖了一座山岭的历史。只有它才有资格与时间对峙,充当证人。寒冬来临,它吞咽着扰人的雨雾,鼓岭的山川在它眼里缓缓移动

那天的雨,我又想起在吃饭过后,被马原索去的一蔸薤菜,青翠可人,它将被马原带去栽种在西双版纳的南糯山。无论是乔木还是柔软的草叶,在这里经历过万年,如果它们与我们相遇,一定有某种道理。那些植物生长的神秘气息和浓密阴影,有如穿过大地的深邃甬道,抵达生命的秘境。在生命尽情狂欢过后,一株草,连同一棵树庞大的影子,将带往各处,继续呼吸。

(摘编自2018年1月24日《中华读书报》)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到了著名作家庐隐、关仁山、马原等人与鼓岭的情缘,尤其是郁达夫当年的清明之游,弥漫着浓厚而温馨的人文气息以及沉重而亲密的历史沧桑感。
B.文章扣住“雨”字,写雨中的番仔,雨中的石墙,雨中的石凿泳池,雨中的鹤归亭,雨中的书楼,雨中的动植物,一一道来,文脉畅达,文气沛然。
C.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述了福州近郊的避暑胜地——鼓岭的自然景观:山川树木、老街、泳池、大梦书屋、万国公益社等,勾起了读者的遐思。
D.文中有“我”,颇似“诗中有我”的境界。“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使历史的厚重积淀与现实的雨雾濛濛相触碰,拉近了读者的距离,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小题2】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文章是怎样描写鼓岭的“雨”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叶文玲的《水上的绍兴》,完成下列小题。

水上的绍兴

叶文玲

绍兴和水难解难分,追史迹,听传说,莫过于“大禹治水”。“大禹治水”将水对于绍兴的弊与利,尽道其中矣!这是说过去。在崇仰现代文明的当今,一个地方,若被指认为“东方的……”往往也最能成为评价的一种时尚。因此,在很多时候,最教绍兴和绍兴人中听受用的,还是这句话:“绍兴是东方威尼斯”!

毋庸我细细描述威尼斯,如今出国旅游已然成为国人生活中的寻常事。一到威尼斯,那片浪漫的汪洋便和原先的想象一起在我心中潋滟激荡,而一旦亲见那一艘艘船头尖尖船尾翘翘的“郎多克”载着狂喜的游客们,在座座高楼深巷下的水道中往返穿梭,那穿着十六世纪服装的水手们是那样潇洒地划着木桨,在一浪高一浪的欢声笑语中悠悠来去时,我只觉得一颗心完全溶入了欢乐之海。此时,即便你只是个威尼斯的匆匆过客,即便你在整个游程中只是稍稍“蘸”了威尼斯的那么一点点水,我敢说,从今以后但凡梦到威尼斯,你所做的,准是一个湿淋淋的香梦!

话说回来,我虽不敢说自己非常熟悉绍兴,但我知道,绍兴在古往今来的许多年月里,也教绍兴人和许多来过绍兴的人,做过同样湿淋淋的香梦!

我更知道的是:①绍兴为永远保持这个“水城”的形象,为教人们香梦永久,经历了非同寻常的努力。我记忆最深切的是: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我来去路经绍兴时,眼帘中虽还掠过几座粉墙黛瓦,可在这越来越低矮的黛瓦粉墙中,总看到那条冒着油光散着恶臭的河水,就如早年绍兴人头戴的那顶乌毡帽——灰瘪而漆黑!

我这篇小文,无法细细记叙绍兴人既为发展也为和环境污染所作的斗争、所作的种种努力。我只想说:当年历翻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时,“伢绍兴人”在几经周折后,终于又重现了这个比喻——她还给了绍兴人和来绍兴游历的人一城清清亮亮的水!

有滋有味地重温这个比喻,有滋有味地重见那汪清清亮亮的水,都是在夜里头。

是夜,当我披着一袭云烟似的小雨,下了环城河边码头的石台阶时,便见一艘艘远比乌篷船神气得多的游艇,鱼贯而来;于是,当我在灯影中望见这烟雾迷离的环城河,竟然波光粼粼水涨船高地恢复了水城河道的气势时,我不由得深深地吸了一口长气!

这一口长气,竟然沾雨带露,如此清凉!

令我分外惊喜的是:这口清凉气中,果然又有了欢鱼活水的精灵之气,有了樟柳相接草木交替的沁脾之香!

却原来,这几十里之长的环城河边,夜花如燃,草地如毡,茂茂密密的大树三步一岗;亭台楼阁旁,那盏盏髙悬的红灯笼,更与酒挑子一起招摇出绍兴老酒的芬芳。

灯影中,游艇波起浪伏地前进,只见这既是蓬勃发展的浙江要地、又保留了古老风貌的历史都城,那古今交融的“双重”景致,在烟雨迷离中越发妩媚。

灯影中,逶逶行过一程又一程,蜿蜒三十里的绿荫水路,忽儿是河,忽儿是岸,曲曲弯弯的河岸上,自然皆是一派幽幽的绿;灯影中,忽儿是黛瓦粉墙的城,忽儿是粉墙黛瓦的屋;在轻轻的乐声和水声中,城中的屋,屋中的人,俱在隐隐绰绰的朦胧诗意里……

灯影中……

哦,如若一一说来,太漫长也太琐屑,一句话——夜游的感觉鲜明不过地告诉我:一个融和着历史和当今文明的新城绍兴,正以重新焕发的光彩,展示了一个鲜鲜亮亮的现实——他们已经还给了世人一个更美更靓的“水上的城”!

那么,绍兴如今真的又像威尼斯?是非常像还是有点像?灯影中,这个问题也已在游程中被我拋在脑后。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作者在写绍兴的文章中插入她游览威尼斯的见闻感受,这是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2】结合全文,说说文章以“大禹治水”的传说开头,有什么好处?
【小题3】画线句子①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句中“非同寻常的努力”具体指什么内容?
【小题4】画线句子②中的“绍兴如今真的又像威尼斯?是非常像还是有点像?”这些问题,作者说已被她抛在脑后。你读了这篇文章,请作出你的回答,并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