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教育永恒的支柱  
肖川
文学是虚构的艺术,是想象的殿堂。无论什么时代,文学都是对于人类所面临的问题的象征性的解答,因此而成为生活的教科书;文学还是人类灵魂的守护神:文学之于读者,是精神得以寄托与憩息的殿堂;读者之于文学,应该是走进这殿堂寻找自我的一个过程。
有作家说,小说是什么?小说是碰触人类伤口之后流出来的血。好的小说是过渡读者精神的桥梁,通过这样的桥梁,我们可以抵达广阔的精神彼岸,奔向崭新的精神天地。好的作家,会让不同的人在自己修筑的殿堂里找到恰当的座位,让每个人都心甘情愿地走进去流连忘返。想一想,古往今来有多少可以构筑这华美殿堂的超凡圣手。手捧他们的作品,读着读着,我们久已忘却的梦想和沉沦的激情也渐渐升起来了。想起安徒生,想起美人鱼,我们就不可避免地想起了爱与美,那是隐藏于日常生活中的智慧,它们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使我们平凡的生命焕发出非凡的亮丽。
然而,我们有一种很令人沮丧的阅读习惯:人们会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要求文学作品富有更多的社会意义,或者哲学意义,或者其他什么意义。这种功利性极强的阅读习惯由来已久,文学的艺术价值丧失了其独立存在的意义,文学沦落为宣传的工具。这种比较浅薄和恶劣的阅读习惯,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成为枯燥乏味的、模式化的流程。
在文学经典那里找到的可能是自己的形骸,也可能是一束思想、一点灵光、一把可以拾得起的记忆……莱昂内尔·特里林说,文学是教会我们人类多样性的范围与这种多样性之价值的唯一武器。相信人生许多感悟,就在捧卷细读之时——感谢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茶烟轻扬,书香浮动,风尘仆仆的心灵终于可以回家了。抑或在那幽静的夜晚,我们守在小窗前,望着那灿烂的星空,憧憬着美妙的人生境界,吟咏着自己宽广而又温柔的心灵。久而久之,我们的身心都与那广阔的星空、美妙的境界融为了一体,实现着人生的超越。
我们倡扬人文教育,其目的并不在于熟识作品名称、文人姓氏,而在于引导学生迈进价值观念、学术思想的角斗场,竞才智之技,将学生引领到广袤的时空之中,感受博大、丰富、深邃。唯其如此,人文精神方有望养成,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让学生从伟大人物的传记中、从文学作品中,去感悟生命的伟大,去感悟人性的美好,去感悟人生的创造之美、奋斗之美,激发和推动他们追求比生活本身更高远的东西,这就是文学的教育价值。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历史、文学、人物传记,并不能直接地参与世界的改造,但它却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渴望改造世界的冲动和欲望,能唤起人之所以为人的自豪感,能唤起一个人坚信自己内在的力量无坚不摧的信念。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文学作品,能唤醒读者忘却的梦想,使之找回失落的激情。
B.文学能成为生活的教科书,因为文学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很多问题。
C.文学可以成为我们的武器,是因为它教会我们人类多样性的范围与多样性的价值。
D.文学能唤起人改造世界的冲动,作为人的自豪感及对自身力量的自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读者来说,他可以在文学的殿堂实现精神寄托与憩息,也可以在其中寻找真正的自我。
B.我们不能超越时代而要求文学作品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或者哲学意义。
C.好的小说能让读者找回梦想和激情,发现爱与美,使生命焕发光彩。
D.倡扬人文教育,能养成人文精神、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的小说会让不同的读者找到契合自己心灵的东西,乐意徜徉其中。
B.要求文学具有更多的文学以外的意义和功能,是过于功利化的思想在作祟。
C.文学沦为宣传工具、功利性极强的阅读习惯,两者导致语文教学枯燥和模式化。
D.熟悉作家作品名称,虽不能说完全没有价值,但对于学生精神的养成并无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19 03:46: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受得委屈,可养格局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去年这封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在不少人心中泛起涟漪。身边不时有年轻人,甚至刚刚工作不久,也贸然来个“华丽转身”——辞职走人。然而,当我们拿起现实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那些具体的“离去”,就会发现不少年轻人的离职,只因受不了一时的小委屈,理想与情怀只是被作为逃避的华美掩饰罢了。
的确,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委屈,有的人选择的不是面对,而是逃避。问题是,世上还有不受一丁点委屈的人生吗?还有一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吗?设若每受委屈而躲避,则人生将无处可逃。在一定意义上说,受不得委屈,也就难有“诗和远方”。
人生的炫彩少不了委屈的纠缠。在文学写作中有一种说法叫“古老的敌意”,意指作家如果一生境遇太顺,沉湎于安逸生活,那么,他将很难创作出真正传世的伟大作品。正如写就《红楼梦》的曹雪芹,陷于困顿沦落之间,依然坚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贡献出这样一部皇皇巨著。可以说,正是生前“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莫大困境和委屈,最终成就了他流芳百世的身后之名。
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会遭遇曹翁那种盛衰逆转式的极端命运,但日常生活从来就是制造各种委屈的高手,它所能提供的委屈品目繁杂、款式众多:比如努力被否定,辛苦得不到认可,隐忍之后换不来理解,一片真心不被接纳,默默付出没有成果……并且生活对之一律解释欠奉。在一定意义上说,面对委屈,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有的人容得下委屈而成其大,盖因其胸怀襟度得以被委屈撑大;有的人受不得委屈而处其微,实因格局不够而被委屈撑破。
作家海明威写道:“一个人生来并不是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人生在世,确然需要这么一点精气神。面对委屈、挫折、困境,不是选择逃避,而是以勇敢与微笑去面对;不是选择认命与沉沦,而是不屈沉着以进取。换言之,既然委屈是人生旅途上如影随形的种种难关,唯有认认真真去过好每一关,我们才能脱胎换骨,不断抵达自由的境界。相反,在生活的此处过不了这一关,就别想在生活的别处能过好这一关。
一定程度上,面对委屈的姿态,就是一个人行走世界的基本步态;对委屈的消化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看世界”的襟度。100多年前,曾国藩求学衡阳,同舍一名杨姓同窗,家中有权有势,读书时就对他百般刁难。曾中举后,他更是大发雷霆,责难曾的书案抢了他的好风水。当大家纷纷为曾不平时,曾却劝解众人,不要为这点小事再与之争论。可以说,只有吞得下生活的小委屈,才能吐得出人生的大格局。
作家史铁生曾言:“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正是现实世界的不完美,呼唤着我们用人性的完美去铸就彼岸的殿堂。世界有多大,看你受得住多少委屈;人生有多精彩,看你有多大格局。
《人民日报》(______)年06月01日 04 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中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成为了年轻人辞职的主要理由。
B.通过现实的放大镜,我们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不少年轻人的离职只是因为受了点小委屈。
C.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想躲避委屈,将无处可逃;受不得委屈,那么就很难有“诗和远方”。
D.生命的炫彩不能没有委屈的纠缠,好比文学写作中作家一生不能太顺、沉湎于安逸生活。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普通人是不会遭遇曹翁那种盛衰逆转式的极端命运的,但他们却是制造各种委屈的高手。
B.因为面对委屈,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所以人们有不同的人生精彩。
C.作者对挫折的态度不是选择逃避而是以勇敢去面对;不是选择认命,而是不屈沉着以进取。
D.曾国藩求学衡阳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吞得下生活的小委屈,才能吐得出人生的大格局。
【小题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流行语开篇,描写了新时期下年轻一代对委屈的现状。
B.文章描写了年轻人“委屈”后,具体用例子进行了解释。
C.文章以年轻人的委屈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人的进取。
D.大量的例子就是为了说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年轻人的借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支撑
高军
早春,在山区里,风还是咬人的,但是二蛋和小春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冷,他俩扛着自制的红缨枪在这座草房前站着,警惕地盯着四周。
草房里不久前住进一位姓胡的首长。二蛋是一个很机灵的孩子,他叫上好朋友小春就自觉地站岗了。
“哗啦一一扑腾!”突然从草房里传出奇怪的声音。他们快速地跑进去,就看到姓胡的首长神态自若地正在拍打着屁股上沾的尘土,黄色的尘埃在空中飞扬,有一股刺鼻的味道,让人有一种想打喷嚏的感觉;几块石头凌乱地躺在地上,二蛋家的那个三条腿的板凳斜歪着,好似正在龇牙咧嘴、吸吸溜溜着的样子。
胡首长平静地看了他们一眼,自嘲地微微一笑,摆摆手示意没什么,然后就弯下腰,双手搬动石块,向上摞着。由于石头并不规则,很难摞稳当,所以半天才摞好。接着他又扶起那个三条腿的板凳,支撑了上去,这个板凳就又可以坐人了。
二蛋和小春一直愣愣的,眼睁睁地看着胡首长自己把这一切做好。
胡首长看了他俩一眼,平静地坐下,又开始认真地处理文件了。
他俩悄悄地退出去。半天,什么也没说,但心里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
又过了一会儿,二蛋趴在小春的耳边说了一句什么,小春点头,然后两人就走了。
日头在头顶照着,乍暖还寒的风吹着,周围的树木伸出嫩嫩的枝叶轻轻摆动着。
半天的工夫,二蛋和小春兴冲冲地抬着一把太师椅回来了,他俩的小脸上满是汗水,但眉眼间的高兴劲儿却怎么也掩饰不住。
“同志,”二蛋学着大人的样子招呼道,“你,坐这个,这个结实,坐着安稳。”
姓胡的首长一激灵,站起来,由于没怎么注意他那座位,加上起身太快,他坐的板凳又歪倒了。
对这一切,胡首长并没在意,眼睛认真地盯着太师椅,神情逐渐严肃起来。
“这是怎么回事呀?”他一说话,二蛋和小春就又听到了这同志撇着的腔调,很好听的。二蛋抬头看着他的脸,好像没有刚才那么严肃了,很和蔼的,就咧咧嘴,露出洁白的虎牙:“俺俩去大地主朱老五家借的。”
“借来给我坐?”胡首长稍稍歪着头,指着自己的下巴颏问道。
“是呀是呀,你看俺家就这么个破板凳,还得用石头支撑着,一不小心就歪倒了。”二蛋就像大人似的,用右手拍拍椅子面你看看,坐这个多安稳呀。”
“嗯嗯。”首长笑笑,“我看不一定,坐不好恐怕更不安稳噢。”
二蛋和小春有些糊涂了,不解地眨巴着眼睛。
“一切为了抗战,对地主我们也欢迎他们抗日,不要损害他们的利益噢。”他搬起椅子,“好沉哪!所以,这椅子我不能坐。走吧,我们给他送回去。”
二蛋噘起了嘴哼,这些狗地主,都该斗争。不就是坐坐他的破椅子嘛。”
“你这个小同志呀,这椅子破吗?嘿,走吧,前边给我带路。”胡首长在头里大步走出了门。二蛋和小春只好赶紧跑上前去,抬着椅子,去还给朱老五。
走进朱老五家的大门,就见朱老五的脸色正难看着,直直地盯着堂屋正面的八仙桌旁边空着的地方生气呢。
“我是来赔礼道歉的,老先生。”胡首长放下椅子,握住朱老五的手说,“这两个小伢子,来向你借椅子给我坐,其实我有座位,所以来奉还。打搅了,对不起了。”
朱老五的脸上马上放晴了,堆着笑不就一把椅子嘛,首长坐就是了。”
告别朱老五,胡首长健步走回来。进了草房,就躬下身子支撑自己的座位。二蛋和小春也赶紧跑上前去搬起石头向上摞着。不一会儿,座位就弄好了。胡首长稳稳地坐下,又忙起他的工作来。
几天后,朱老五送来六十支枪,说是支持共产党抗战的。
此后,朱老五经常给共产党的军队送这送那的,成了著名的开明士绅。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蛋的身份是普通百姓,而且是孩子,他的所作所为,一方面反映出共产党人发动全民抗战的彻底性,另一方面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小说写那条三条腿板凳“龇牙咧嘴、吸吸溜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板凳的寒碜,写出了二蛋家的贫穷,更表现了胡首长工作条件的艰苦。
C.“日头在头顶照着,乍暖还寒的风吹着”是景物描写,它写出了故事发生时的自然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烘托了胡首长的形象。
D.最后两个自然段是故事的尾声,它表面是写朱老五思想和行动的转变,实际上却是表明胡首长处理借椅子这件事的做法产生了很好的作用。
【小题2】小说题目“支撑”有哪些含义?请简要概括。
【小题3】一般认为胡首长是小说中的主人公,试陈述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崇尚简单
国风
读刘大樾《论文偶记》,上面写道:“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
洞观古今世事,大凡至善至美,皆简单。土地质朴无华,能养育万物;真水无色无香,能孕育生命。一部《周易》,玄而又玄,变幻无穷,离不开阴阳二卦。《老子》被誉为哲学的哲学,只有五千言。阿拉伯数字只有十个,能算尽人间的全部数量关系。电子计算机每秒处理上百亿兆的数据原理只是数学上的二进制。所以,要求得真谛,就应向简处着眼。圣雄甘地说:“简单是宇宙的精髓。”
简单是一种美德。当领导的人简单,就会减轻下属的负担,引领出好的作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各种讲话、汇报、文件,上面一页纸,下面就会一本书,“文山会海”就是这样形成的。
生活简单的人,目标会更明确,志向也会更坚定。诸葛亮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司马光教育儿子:“奢则多欲,多欲则居官必贿,居乡必盗。”俭则必简,简则必俭。
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物欲的奴隶。在私利的驱使下,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同情关爱,只有竞争算计、巧取豪夺。为什么新闻记者要说谎?企业要给奶粉中加三聚氰胺?金融家要诈骗?一切为了钱,人人都相信现实的幸福必须在这里面寻找。金钱崇拜,使得人类不计后果地向大自然无限索取。人们只知道砍伐森林,却忘了自己也要呼吸;只知道污染江河,却忘了自己也要喝水……
我们是否可以让生活简单一点?
我的一位朋友,是国内外很有影响的作家,也是高级领导。多年来,他就只穿一双部队的胶鞋,从不穿袜子,冬天也只穿一件外套。下去检查工作,都是自带面包和方便面,在车上就餐。他有一个信念:物质上求简单,精神上求丰富。人一旦变成物欲的奴隶,就失去了心灵的自由。
简,犹药也,力行,可以洁身正性,清心明志。简亦为生活尽境,人生幸福莫过于崇尚简单并身体力行。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文中引用甘地和司马光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题3】现代社会金钱崇拜使人类陷入了怎样的生存困境?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军号声声

齐闯

(1)贺昌调到广播室,完全是一个巧合。

(2)秦干事奉命到新兵连挑兵那天,贺昌正额头青筋暴得老高与另一个新兵蛋子为熄灯号与起床号哪个更好听争论不休。

(3)隔窗望了一会儿,对乐理知识精通的贺昌明显已占据上风,秦干事指指贺昌说,就他啦。当天贺昌像中了状元,趾高气扬地走进旅广播室。秦干事演示了两遍设备操作,贺昌已完全掌握。他乐感很好,到部队第一天听到军号就很有感觉,朦胧里就像置身硝烟弥漫的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左手拃腰右手执号,身边是离弦之箭而射向敌阵的千军万马,酷毙了!

(4)见新兵蛋子已基本掌握号调,做事细心的秦干事收住平易近人的笑脸,指着墙上的作息表一本正经地说,战争年代军号是部队冲锋陷阵的号令,和平时期,是掌控部队整齐划一的标点。一篇文章没标点,晦涩难懂,千军万马没号令散沙一盘。临出门,秦干事又探头提醒了一句,早上六点二十分起床号,别误事。

(5)贺昌轻轻关上房门,目光还是落在了那把黄灿灿的军号上,灵魂深处曾经渺茫的幻想瞬时被激活,贺昌迫不及待右手执号左手翻谱,一句一句地演练……忙乎到后半夜,疲劳的他抱着军号进入梦乡。

(6)第二天,贺昌还沉浸在甜美的梦里,秦干事怒气冲冲地冲进广播室。首次值班就误号,贺昌后悔地差点哭了。秦干事静静地盯着贺昌足足有五分钟,贺昌既慌乱又不知所措。临出门,秦干事生气地丢搁下一句:好自为之吧。

(7)秦干事出门后,贺昌翻来覆去就想着第二天如何准点把起床号放响。翻来覆去想事不要紧,可是他接下来犯了另一个重大错误:上午的下班号忘了。

(8)秦干事说,小贺,看来你暂时不适合当司号员。小贺,想下哪个连队,你随意挑。秦干事恢复了往日那一脸和蔼的笑。

(9)贺昌说,去旅里最艰苦的连队。

(10)秦干事问贺昌还有啥要求,脸上写满留恋的贺昌把目光粘在那把黄灿灿的军号上。秦干事径直走到战备柜前,拿起那军号和那本号谱,端直递给了贺昌:“这套器材正好这几天退役,留着做个纪念吧。”

(11)八连,驻在一个叫西河沟的地方,是旅里最偏远的单位。贺昌报到仅带了一个背包,军号和号谱掖在被包里。到八连后,贺昌训练十分刻苦,班里工作也积极主动,在连队名声很好。他还多了一个风雨无阻的习惯:一有时间他便悄悄拿出那本号谱细细研读,逢上周末,就带上军号到距营区遥远的荒野上吹军号,亢奋得像上了战场。然而,两年来这件事在连里还是个秘密。

(12)第二年秋,旅里参加军区在戈壁滩上组织的军事演习,八连的责任是保障旅指挥所。

(13)戈壁滩上的天气就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这天,瓦蓝瓦蓝的晴空忽然被乌云遮住,狂风暴雨骤然大作,旅部与各营连有线联系中断,无线被干扰信号完全屏蔽,此时军区传来紧急命令:各单位迅速收拢人员,紧急集合向阵地进发。

(14)接紧急命令后,值班参谋声嘶力竭的口令和哨音在狂风暴雨里实在不堪一击,呼呼的风声和哗哗的雨声外,什么也听不到。旅首长在屋内急得团团转,营连又得不到统一号令心焦如焚。就在这时,上等兵贺昌拎着那把军号跑进了旅指挥所,在旅首长半信半疑的目光里,贺昌走进雨幕,左手撑腰,右手执号,鼓足了腮帮子吹响军号。顷刻,高亢嘹亮急促的集合号声刺透了密集的雨帘和呼呼的风声,号调准确得与营区的电子号没有任何的区别。

(15)营连官兵全副武装循声而来,迅速整队完毕。

(16)旅首长一声令下,进发!贺昌适时吹响激越昂扬的冲锋号,号声仿佛将风声和雨声堵在了官兵们的耳膜之外,伴随雄壮的号声,官兵们顶风冒雨向目的地进发,脚步迅疾而坚定……

(17)高炮旅在全军区范围内第一个到达了目的地,比规定时间整整提前五分钟,全旅三千人无一掉队。

(选自《解放军文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昌“趾高气扬地走进旅广播室”一句中,通过“趾高气扬”这个成语的贬词褒用表现了贺昌被选中播放军号后兴高采烈的心情。
B.秦干事对战士既和蔼可亲又严格要求对工作既认真细致又坚持原则,是贺昌所在的部队良好成长环境的典型代表。
C.贺昌在八连坚持练习吹号两年一事适。个秘密,为下文贺昌通过自己吹响的军号声帮助高炮旅在演习中顺利到达目的地埋下了伏笔。
D.军事演习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小说的高潮,主要运用了环境描写、动作神态描写、场景描写等手法直接表现主人公贺昌的形象。
【小题2】请简要概括小说主人公贺昌的形象特点。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章以“军号声声”为题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一带发生了一场目前为止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遍地尘霾,天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有一片旺盛的柳树,闪电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狂震之后,有一棵树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③为了寻找这棵树,我从北京飞到银川,又坐汽车颠簸了四个多小时,终于在一个深山沟里找到了它。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站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地震时它已约400岁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将近100年。

④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被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扯断,又从下往上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但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⑤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之意。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得特别顽强。它常年扎根寒冷干旱的西北,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两圈,移山填河,夺去28.82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地震最常见的遗址是倒塌的房屋、错裂的山体和沉默的堰塞湖,这些无生命之物,只能苦着脸向人们展示过去的灾难。而这株灾后之柳却不同,它是一个活着的生命,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顽强的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约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约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震柳”不倒,精神绵长,塞上江南,绿风浩荡。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描述了约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及造成的巨大破坏,这样写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做铺垫。
B.本文语言凝练,格调昂扬,如第④段“撕肝裂肺,横扯竖揪”等四字短句简洁有力,“阳光暖暖地抚慰”“细雨轻轻地冲洗”则充满生命的温暖。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翔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生动性。
D.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古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小题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