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是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服务的必备条件,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更好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现实选择,正逐步成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互联互通、用户统一、共治共享、协同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国一体系、资源体系通、一人一空间、应用促教学”。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摘编自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
材料二:


(数据:《艾媒报告2018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白皮书》2018.12.03)
材料三:
在线教育行业不仅是极具潜力的领域,也是一个年轻、尚未成熟的行业。在线教育企业在教育实践中的参与,已经切实显示出其作为教育系统组织形态改变者的潜力。如果将实体学校作为传统和主流的教育业态,那么在线教育公司在“怎么提供服务”方面与实体学校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也在促使实体学校自身发生改变。实体学校往往有固定的校址、提供综合性的标准化的课程体系,接受政府规制下的生源分配,按照班级、年级组织学生。而在线教育企业往往针对特定的教育项目,对于教育过程进行更加精细的拆解和专业化分工。由于这些企业按照资源、教、学、练、测、评、管理、招生等各个环节进行业务布局,传统的教育已经被解构,在这个过程中也已经形成了教育产业链。
虽然在线教育类企业已在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领域取得了广泛认可和初步的商业成功,但在与政府、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的合作中步履维艰。从学校角度来看,学校若要成功与在线教育企业合作,需要具备一些基础性的条件。为了实现对教育信息化产品“从买到用”的转化,学校应该在教学、管理、资源配置、教师发展和激励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在宏观层面上,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体制内教育创新未考虑用户需求,缺乏系统性的部署。另外,教育产品服务的使用者和购买者相分离,导致购买的产品无法满足需求。教育信息化产品的购买者往往是政府教育信息中心,而使用者是学校和教师。这种购买者与使用者的分离导致进入学校的产品往往不是学校和教师希望购买的产品。此外,教育系统不同学校的需求差异大,很难通过同一款产品或者服务得到满足。这种差异化的需求最好通过分散决策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政府的统一采购。
(摘编自《报告精读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2017)——基础教育》)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时代,若想推进教育现代化,就必须大力发展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
B.推进“互联网+教育”有利于为社会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令人民满意的教育。
C.在线教育行业虽然年轻、尚未成熟,但已经取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
D.在线教育企业具备改变教育系统组织形态的潜力,它引发了传统教育的解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体学校与在线教育公司虽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二者也存在着合作的可能。
B.在线教育类企业与实体学校进行合作存在障碍,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原因。
C.数字化时代,在线教育信息化产品日渐丰富,但依然很难满足不同学校的需求。
D.在线教育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可能是其用户规模逐年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题3】有人认为“在线教育势必会取代线下实体教育成为主流”。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以上材料,阐述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7 11:3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莫高窟的挣扎
蒋方舟
人生从未如此文化苦旅过,前段时间,我重走了丝绸之路。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辉煌壮丽,一成不变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维,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诗句。
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从这里开始。当我在大马路上饥寒交迫接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无尽的青黑天下压着金边,有夕阳霞光的地平线处就是敦煌,当时的场景就像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一幕,我好激动,马上想说的是:“大师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
进了城,《西游记》里面奇诡的神秘文明,变成了现代化的摩登小城,紧凑洁净,饭馆的霓虹灯闪烁。擦肩而过的很多都是外国人,场景让人有穿越之感,它仿佛又变成了丝绸之路上中西贯通的重镇,异国商贾云集,胡人遍布。到敦煌当然是为了看莫高窟。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诉我:“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乍一看,确实是如此,这里和中国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到处都是戴着墨镜遮阳帽,满脸不耐烦地排队的旅客。人群里最大声的永远是小朋友的哭叫,都吵着要回家。
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
四百多个洞窟只开放了二十多个,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总逃不过种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
第一种磨难来自于自然。这里的雨少风大,强风把沙子吹到崖面。天长地久,入口处设置的窟檐逐渐磨损,失去了遮蔽阳光的功能。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副衣不蔽体的模样。
第二重磨难来自于宗教变迁。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过四次灭佛的劫难。最早是北魏太武帝:“各地有造佛像者诛,有经书焚烧,有僧侣悉坑之。”敦煌由于偏远,不仅没有受到废佛令的破坏,反而成为中西僧侣和教徒的避难所。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
到了11世纪,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僧侣预感到劫难的可能性,就把数万件经书和藏画放在17窟中近千年。17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早就被洗劫,经书和佛像都已不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辨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窟。
第三重磨难是“不懂”。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绝美的壁画的围簇下,往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脸被涂得红红白白,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珠是玻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无动人之处。
开放参观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从未被重塑过,三座佛像,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低眉的是弥勒,慈悲带笑,婉约悲悯至极。窟顶是直坠而下的飞天,飞天总是成双的,窟壁四周是洒满金粉的千佛像,现在金粉金箔脱落了大半。在这样的洞窟前,人一进去就有下跪的欲望——出于对美的诚惶诚恐。
第四重磨难是“不惜”。藏经洞被发现之后,当时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
历史上真实的王道士,虽然不懂,但是他爱惜。他先是看到官府在运输他至爱的经书时造成破损,看到送给当地官员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后他才变成了所谓的“卖国贼”。到了“文革”,当时莫高窟的48位工作人员分裂成大约12个革命派系,成天激烈内斗,所幸他们都同意一个原则:不能碰莫高窟。据说他们为了保护莫高窟,钉死了莫高窟所有的出入口。
我想起清洗竹简上泥土的场景:当把竹简放入清洁剂中,字开始浮现,有的字开始从竹简表面脱落,像是在逃生。天下没有永恒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发现就没有意义,可它暴露的一瞬间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就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一样,它必然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几番挣扎求生才能活下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重走丝绸之路,因为戈壁滩上风景一成不变而感到枯燥,但当他看到敦煌时就特别激动,因为敦煌莫高窟吸引着作者。
B.文章第三段描写了敦煌城内奇诡神秘的景色,“霓虹灯闪烁”“异国商贾云集”,这一切让作者仿佛穿越到了过去。
C.“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这一句话说明作者在去敦煌之前,就已经知道那里并不能让自己感到自豪。
D.作者在写第四重磨难时,选用了两个事例,将王道士对待经书的态度和莫高窟工作人员对文物的不同态度进行了对比。
【小题2】结合文章,赏析题目“莫高窟的挣扎”的作用。
【小题3】作者认为“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美”和“磨难”之间的关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湖底的河流
彭家河
隐藏进水里的水,如何寻找?就如在浩渺星空寻找一粒星子。我在千里之外想起故乡,自己仿佛正淌过清澈的河水,水下光滑的卵石在胖乎乎的脚丫下吱吱乱叫,不时踩上一块青苔,一条冰凉的蛇便划过脚背……那时的西河,河面在三条山脉断裂处的谷底,河床很宽,水面只是河床中间的一绺,水面下是大大小小的光滑卵石,水边是一直斜伸向山坡的宽敞而光秃的沙地,再向外就是长满芦苇和杂草的土坡。从这座山到对面那座山,必须经过宽宽的河床。
我上小学时,学校要扩建成砖瓦房,修砖瓦房需要河沙,沙在西河边到处都是,当年也没有公路,于是学校便组织学生全部下河去背沙。不光有学生,还有老师、家长。沙分干湿,色泽较深的是水分重的湿沙,这些沙装在背篼里就不会从篾缝里漏出去。灰白的是干透的响沙,走一路,细沙会形成一股沙流不断往下漏,估计背不到学校就漏完了。铲沙的大人早知道这些,往往先往背篼里铲一铲湿沙垫底,再铲干沙。有些调皮的孩子偷偷铲几铲干沙背上就走,干沙边走边漏,背篼越来越轻。
那时,一学期只学语文数学两本书,也没有课外作业。放学后,我们就在教室背后的山坡或者路边玩耍。到了周末和寒暑假,我们还要到村外的山坡上放牛。放牛场在山嘴上,在那里可以看到山下的河沟。放牛场对面的山腰修通了公路,一辆辆汽车从河边来来回回拉沙,说山那边在修大坝,要把西河拦起来。小孩子对大坝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躺在石头上看那些绿壳红壳的汽车在公路上慢慢爬。傍晚把牛赶回家后,那些汽车也不停歇,开着灯继续拉沙,灯光雪亮。
在我小学毕业那年,听说大坝已经修好,要下闸蓄水。陆陆续续有河边的住户往山上搬迁,村上开会有了一些陌生姓氏的男人,班上也有一些陌生口音的孩子。此时,站在学校后的石头上,可以看到远处山下,西河的一小片水光亮了起来,不久有船从河两岸来来回回。我想象当初没有蓄水的时候,从这边的山腰到那边的山腰,要走过多少弯弯曲曲的山路,现在船只要直直一划,就到达了。船经过的路线,正是当年我们在山下仰视的鸟儿们飞行的路线。小时候想,只有神仙可以自由飞行,现在看来,从水底向上看水面,船上的我们何尝不是在另一个世界呢?
我时常想起蓄水前的小河,现在它们到哪里去了呢?那些水还会不会在之前的乱石中流淌?湖面升起来,河流遁隐在水下,哪些是河水哪些是湖水?水藏在水中,才是一种不显山露水的大智慧。
西河上的大坝蓄水后,把曾经半山腰下的一切掩藏在水下,我想,在我们这一辈之后,谁也不知道水下之前到底是个什么模样。如果谁再说起之前的村庄,会不会觉得恍如隔世?或许,正因为人生短暂,岁月无痕,我们才如此看重人间的古往今来,才会对脚下大地上的万物充满悲悯。
如今,西河在我的家乡音讯全无,它已深深埋藏在十三亿立方的水域之下,这片水域叫升钟湖。山民们转身成为渔民,吃惯红苕苞谷的肠胃已经适应鱼虾河鲜,耕田犁地的手艺被捕鱼撒网取代。深山老林变成水乡泽国,一水之隔,天地已经焕然一新。我的童年,已经淹没在湖水之下,岸边只是人到中年的回乡人。
寻找湖面下曾经宽阔的西河,打捞记忆深处的陈年旧事,慢慢明白,世间所有的人事,也如西河,一直在静静地沿着自己的河道暗自流淌,哪怕我们没有看见。
(选自2018年2月2日《光明日报》)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行文,摘取小时候的生活片段,表现出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B.文章运用时空转换的叙述方式,开篇从现实入笔,通过对儿时生活的回忆,流露出作者对西河消失的失落与眷恋之情。
C.“有些调皮的孩子偷偷铲几铲干沙背上就走”作者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们的顽皮与淘气,表现了作者对他们这种行为的不满之情。
D.作者在文章中对童年趣事进行了描述,又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写出家乡的变化,用质朴的文字抒写 着对乡的深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技创新引领人类生产生活技术变革,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二者缺一不可。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决定知识流动的效率,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素质成为当代人基本素养的一个标志,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队伍,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科学普及是一项打基础的工程,要注重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思想的传播,通过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增强公众科学素质。科学普及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有久久为功的劲头,加强制度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培育崇尚的文化环境。

——摘编自社论《共促科学素质建设,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科技日报》2018年9月28日)

材料二:

2006—2016年我国国家级区域科普能力发展指数走势

(注:)科普能力发展指数是根据科普人员、科普经费、科普基础设施、科学教育环境、科普作品传播秋普活动共6个指标,采用基于标准比值法的综合评价而得出的。

——(摘编自王康友《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17-2018)》)

材料三:

中国北京首届昆虫艺术科普展开放首日,观展人次就突破5000;重庆科技馆人气高涨,趣味科普实验《无形的力与吹出来的科学》《给你点颜色看看和神奇的指纹》和《魔术背后的科学》场场爆满……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全国多地的文化科普类场馆深受广大游客青睐,科普出游人流暴涨。在丰富多彩的科学普及活动中,科学、文化、艺术、旅游等元素交相辉映,打开了科学素质建设的广阔空间。国庆科普游的火爆,一方面说明目前我国公众的科普意识正在增强,科普氛围日益浓厚,公众对于科技知识的需求旺盛,需要有更多高质量的科普活动来满足需求。另一方面,VR、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展大量举办,恰恰证明了我国的创新能力正在逐步提高。

——(摘编自谭敏《国庆科普游火爆说明了什么》广州日报》2018年10月10日)

材料四:

公民科学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公民个人的生活,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公众的价值观和对许多公共事务问题的看法。尤其在新媒介和微传播繁荣兴起的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公众理解科学已经成为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前提和基础。今后需要借鉴科学知识和思维才能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无疑会越来越多,涉及领域也会越来越宽泛。但是,以往科学普及侧重民众科学知识的补给,而对公民应用科学能力的培养相对不足。当然,这与当时我国科学发展所处阶段以及公民科学知识水平整体偏低有关。现在需要厘清的问题是,公民科学素质是一种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表达,能力应该是素质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因此,当前科普工作的重点应当促进公民从“知识学习”向“能力应用”转化。显然,这种转化是一个由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变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文化建设可以借助“润物无声”的文化渗透力,有效激活民众亲近科学的自觉自发性,有利于为这种转化构建理想的场城条件和社会氛围。

——(摘编自郑念《科学文化建设:现实需求与未来走向》,《科学与社会》2017年2月)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指数呈递增趋势,2016年发展指数达到最高,是2006年的两倍多。
B.西部地区和全国水平的差距近两年在缩小,说明西部地区越来越注重提升科普能力。
C.中部地区科普能力指数呈总体增长偶有下降的特点西部地区指数特点与此相同。
D.东部地区科普能力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但中西部地区科普能力指数自2014年后增速加快。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不断推动科学普及工作,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才能提高全民的创新能力,壮大科技创新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B.国庆期间科普出游人数的猛然增加,既与公众对科普活动的需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关,又与我国科普能力的发展有关。
C.人们通过新媒介和微传播获取科学知识,虽然方便快捷,但因信息的开放多元,并不能使公众理解科学,正确看待公共问题。
D.随着对民众崇尚科学的文化环境培育的重视,科学应用能力培养成为科普工作的重点,这证明当前我国科普工作重心已经转变。
【小题3】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近日举行的最新一届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 CES)上,中国科技公司成为夺人眼球的主角。在约4500家参展厂商中,超过1/4来自中国。CES几乎成为中国科技公司的主场。
近来,中国科技的突飞猛进有目共睹。作为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风向标,今年的CES向世界传达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讯号或许就是,中国正在走近全球科技舞台中央,成为“科技感”越来越强的最前排“选手”。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科技创新爆发期,一系列科技创新的重大项目开花结果,成绩斐然,一次又一次成为外媒争相报道的主角。“令人震撼。”奥地利《维也纳报》这样评价中国科技近年来的表现。该报直言,抱怨中国产品质量糟糕、创新意识不足的时代早已过去。为此,该报甚至有些担忧地表示,,西方国家可能被中国甩在身后,现在是时候直面中国科技带来的震惊了。
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从追随者到领跑者,中国科技完成了令人瞩目的“华丽转身”。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仰慕学者、赞扬其科技成果的社会氛围,这种氛围得益于尊重科学、学者以及所有受过教育者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因中国政府的鼓励而更为浓厚。
(摘编自《中国科技阔步发展令人震撼正走近全球舞台中央》)
材料二: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如今,中国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经济正在爬坡转型,对创新动力的渴求前所未有。而创新动力核心的科技进步,主要依靠科学家群体的努力,依靠科学家精神的弘扬。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家.时代呼唤科学家精神!
“科学就是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不管是做科研、做教授,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把工夫用足。”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薛其坤认为,科学发现没有第二,需要争分夺秒,没有退路。
为寻找一种由原子铺成、厚度仅为一根头发丝的十万分之一的“薄膜材料”,从2008年起,薛其坤及其团队进行了上千次试验。
几乎所有认识薛其坤院士的人都知道他“7-11”的生活轨迹:早上7点进实验室,晚上11点才离开,数十年如一日。在薛其坤看来,他最缺少的就是时问。“每天8个小时分析实验数据、看实验结果,你会忘记时间的存在.”
“做研究就像上山摘樱桃。你假设山上有樱桃,但并不意味着实际上真有樱桃。上山的过程中,每一步会经历什么,你能发现什么,完全是不确定的。。薛其坤打了个比方。他说,有时候阶段性的发现很奇妙,就像读侦探小说,不到最后一刻,不知道结局是什么,它会吸引你不停走下去。
(摘编自《重塑科学家精神:挺起刨新型国家的脊梁》)
材料三:
国际著名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柯俊8月8日7时29分在京逝世,享年101岁。国际同行称他为贝茵体先生,因为他首次发现贝茵体切变机制,是贝菌体切变理论的创始人。
柯俊博士毕业后,取得伯明翰大学的终身教职。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决定回到祖国。他向挽留他的外国朋友说:“我来自东方,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一吨钢在那里的作用,远远超过一吨铜在英美的作用。”
但现在,不少人更关注的却是各种花边新闻。而对国家有着巨大贡献、曾被誉为世界级“一代宗师”的柯俊院士逝世却鲜为人知,热度几乎为零。一篇《娱乐圈又一对低调情侣疑分手》,评论几分钟就过了l000条。同一新闻平台,8月9日发出《“贝茵体先生”柯俊逝世,走完百年钢铁人生》,十几天过去,评论量为0 ! 8月15日发出《为柯俊先生献花,道一声:  “柯老,您一路走好”》,几天过去,评论量为0 ! 8月20日发出《沉痛悼念材料大师,柯俊院士》,几天过去,评论量为0 !
(摘编自《世界级一代宗师去世但网络热度几近为零》)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为一则新闻报道,按照新闻事件、新闻背景、新闻评论的顺序逐一展开。
B.新时代,中国进入科技发展爆发期,正在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领航者。
C.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的无私奉献,材料二正是一个例证。
D.从国家层面的一系列论述可以预测,中国将成为一个前景可期的科技强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全力付出,加上社会各界对科学的高度关注,使中国科技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令世界瞩目。
B.科学家做科学研究,往往是先大胆假设,不管是否成功,而证明假设的每一步实践都充满了未知。
C.柯俊放弃了伯明翰大学的终身教职,毅然回到中国,是因为中国更需要他,他要为祖国同胞服务。
D.如今不少人对为国家做出贡献、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科学家漠不关心,只知道关注花边新闻,让人唏嘘不已。
【小题3】作为一位中国科学家,薛其坤有哪些突出的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是一般的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观里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经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小题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但没有力量也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改变它,因此,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对他个人来说,这样做已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B.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到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因此,他写下了《形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C.陶渊明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决心像他们那样保持纯洁的品德节操。因此,即使贫穷到了挨饿的地步,他仍一以贯之地将贫富问题置之度外。
D.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表明自己的性情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因此,他鄙视出仕,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
【小题2】下列对陶渊明的“人生的两大支柱”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做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因在于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的结论。
B.在“人生的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C.“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方面。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节操。
D.“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张扬;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B.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C.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
D.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含义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