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汨罗江之祭
李元洛
①在中国的河流中,汨罗江远算不上波高浪阔源远流长,但却是一条名闻遐迩的圣水。它温柔而温暖的臂弯,曾先后收留中国诗歌史上两位走投无路的诗人。不过,一位在下游,今日的汨罗县境,以水为坟,年年端午,竞渡的万千龙舟还在打捞他的魂魄;一位在上游,如今的平江县域,堆土为墓,少人拜谒,与凄清的墓地长年相伴的,多是春风秋雨夕阳晨雾,还有偶然在坟头点燃的几炷清香。
②大历五年秋冬之际,也就是公元770年秋冬之际,杜甫出峡入湘在湖南流寓三年之后,从长沙出发,准备顺湘江而下洞庭,然后入长江而至汉水,转道襄阳回归河南故里。然而,他其时年近花甲,早已病体支离,舟入朔风凛冽的洞庭,病重的他只得转道前往湘阴与巴陵途中的昌江县城,去投亲靠友。今日的平江,唐时称昌江,在汨罗江的上游。但在距县城仅十里的小田村附近的江上,巨星即告陨落,他年幼的儿子只得将父亲草草葬于小田村天井湖,也就是我们今日见到的平江杜墓。如果你远道前来,不仅可以一瞻遗迹,而且风行水上山间,鸟过田头陌上,还会向你叙述许多有关杜甫的传说。
③我居杜甫曾经流寓过的长沙,虽然离平江地不远,而且心向往之,但人事倥偬,竟然直到最后的一个秋冬交割之日,才得以拜谒那一座山中的也是我心中的坟茔。オ和我昔日的学生余三定、朱平珍夫妇以及也曾是学生的段华偕行。去今日江平江大桥乡小田村天井 湖,拜谒那一座山中的也是我心中的坟茔。
④车出平江县城,驰过汨罗江大桥,往南行二十余里,拐上一条泥泞曲折的乡间小道,颠颠簸簸,终于看到山丘间有一溜白色的粉墙,那就是光绪十年重修的“杜公祠”。祠门额上有一方青石,刻有“诗圣遗阡”字样。祠前有一方可供停车的大坪,据说那就是“天井湖”干涸后填成。“杜公祠”如果是书名,白色粉墙就是它的封面,封面之内有些什么精彩文章呢?三张大门关闭已久,大约平日也少人问津,我们是不速之客,杜甫也早已长眠不起,蓬门今日当然也不会再为君而开,我们只得从旁侧围墙已经坍塌拆毁的缺口进去。杜公祠为砖木结构的两进一天井结构,几间敞旧的房舍现在已改为小学的教室,桌持破旧,秋冬之日光线更是暗淡,窗户没有玻璃,糊窗纸早已破碎,秋风与朔风于其间畅通无阻。
⑤祠堂后面的小山丘上,有一栋建于多年前的房舍,现在也改为三间教室。门楣石匾上刻有“铁瓶诗社”四字。诗社不知成立于何许年?诗社而名“铁瓶”,不知瓶内有藏什么纶音妙旨?为什么“瓶”而谓“铁”呢?但铁定无疑的却是,建社的人与诗有缘,并欲继承发扬老杜的流风余韵。我甚至忽发痴想:有诗灵作伴,得天独厚,现在不起眼的莘莘学子之中,将来会不会有人一登诗坛而咤叱风云呢?正遐思远想之时,管理基墓园的老人已被请来,他领我们走到诗社下侧围墙的一扇小门边,打开那把资历不浅犹有古风的铜锁。小门吱呀一声推开,在一座小小的山包之上,在几株青松翠柏的守护之中,猝不及防,近在咫尺,杜甫墓怆然轰然巍然,撞伤撞痛也撞亮了我的眼睛!
⑥秋风吹来,墓草萧瑟。墓前的香炉小小,炉中残留三四根燃尽的香头,也不知是何方来客对他的祭奠。我不由想起杜甫生前身后的凄凉。忠厚谦逊的他,于前辈、同辈和晚辈的诗作,他奉致了许多景慕、褒扬与提携之辞。本身有至高成就却胸怀宽广,厚以待人,然而他当年不仅命运多舛,没有进入主流社会获得一官半职,时人也缺少慧眼,未能识珠。世上许多有抱负有才华的人,常常得不到认识和赏识,有如明珠暗投于尘封的角落,好似良骥局促于偏远的一隅,有的人还屡遭厄运,抱憾甚至抱恨终生。
⑦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如此评价和叹息李白,不知他对自己是否也有这种预感?杜甫和李白一样有千秋万岁之名,这已是毫无疑问的了,李白的故里与墓地我还无缘瞻拜,但河南巩县现为巩义市的杜甫故居,却依然湫隘寒伧,杜甫墓园也只是封土一堆,青碑一块。而平江杜墓呢?60年代初期,墓顶和墓围的红色麻石,东边的附碑及碑柱,均被挖掘一空去兴修水利,好像一栋屋宇被揭瓦掀顶破门拆墙,远比茅屋为秋风所破惨淡得多了,然而那是为农村水利事业做贡献,杜甫该不会有多少怨言的。不料“文革”期间,他也被大张挞伐,一个位高名重的学者一反昔常,对曾经极力赞颂的诗人横加批判,红卫兵挖开封土堆的东前角,据说取出石制油灯两盏,霉烂古书手稿一堆,在“兵荒马乱”之中,这些遗物都已下落不明,无从查找,而闻讯前来的文物工作者考证东墓室的质地与结构,断定为唐代墓葬,(学术界考证杜甫冢,有好几种观点)这,大约是那些“破四旧”者所始料不及的功绩吧?磨难仍然接踵而来,古已有之于今为烈的盗墓贼,不久前竟然也在诗人头上动土,将杜墓打了一个大洞,时值年关,守墓的老人过了几天才发觉,虽然报了案,公安局也来人调查,但到底盗走了一些什么,众说纷纭。盗墓贼是绝不会读杜甫的,杜甫从来不是大官也非大款,儿子无力将他的遗骸安葬故里,孙子也是穷困的平民百姓,山河修阻,烽火遍地,40年后到底将祖父的灵柩迁回河南没有,至今仍是疑案。生前两袖清风,死后一贫如洗,有什么好盗的呢?
⑧于是,在汩罗江的上游,在拜别小田村杜甫墓之际,在惟有江声似旧时的千古江涛声里,我轻声吟诵北宋初年徐屯田《过杜工部坟》一诗,权当专程来的我们的心祭:
水与汨罗接,天心深有存
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
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
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
(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江之祭”这个标题容易让人以为是要祭悼伟大诗人屈原,读到正文オ发现是写杜甫。这种心理错位令人耳目一新,甚至能给人以某种震憾。
B.杜公祠的荒僻、破旧,杜甫墓的冷清、萧条,让读者看到了一代诗圣身后的寂寞。这和诗人“穷年忧黎元”的博大心怀相对照,令人无限叹息。
C.文章倒数第二段中。划线的两个句子都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那些破坏杜甫墓的人的深恶痛绝。
D.作者满怀悲愤地说到杜甫墓至今依然还在遭受各种无耻无知的破坏,表达了自己对国人文化素养不高和文化精神断层的忧思。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5段划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文章结尾引用了徐屯田的《过杜工部》一诗作结,有什么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2 06:03: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第四次零售革命”是由信息技术变革催生、由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直接触发的一场新的零售革命,其本质是消费者主权的确立、流通生态的再造和零售模式的颠覆性改变。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传统零售业的优势观、时空观和经营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进一步改变了零售的理念。电商成为这次零售革命的先驱和主力军,推动零售业产生颠覆性改变,消费者也受益颇大。

针对传统零售的弊端和电商的瓶颈与问题,有人提出“新零售”“智慧零售”等概念,这与“智能零售”概念从内涵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均是对“第四次零售革命”当下先进的零售模式的一种概括。

尽管零售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但传统的实体店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正因为如此,众多电商都渴望得到并拼命抢占实体店资源,争做智能零售先锋;传统零售店也在探索或寻找机会触网上线。发展智能零售,首先应是零售理念的彻底变革,即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必须对消费者出于真心。

(摘编自王成荣《第四次零售革命:从电商到智能零售》)

材料二

1.单渠道阶段(1990—1999年)巨型实体店连锁时代到来,多品牌化实体店数量减少。是砖头加水泥的实体店铺时代

 

2.多渠道阶段(2000—2009年)网上商店时代到来,零售商采取了线上和线下双重渠道。是鼠标加水泥的零售时代

 

3.跨渠道阶段(2010—2011年)实体店铺和虚拟店铺交织,虚拟店铺显得重要。是砖头加鼠标加移动网络的零售时代

 

4.全渠道阶段(2012年-未来)关注顾客体验,有形店铺地位弱化。是鼠标加砖头加移动网络的零售时代

 

零售渠道变革的路线图

(摘编自李飞《全渠道零售的含义、成国及对策》)

材料三:

学者和实践者对于“全渠道零售”的理解,还处于探索和讨论阶段,存在着诸多模糊的问题,特别是营销学者和零售学者的反应,与实践相比,显得迟钝和冷漠。

“全渠道”是指产品从生产端到客户端之间所有形态的流通环节的总称,从形态上包括实体渠道、电子渠道和直销渠道;从归属上,分为自有渠道和合作渠道;从级别上,包含卖场、批发商、专营店、便利店等:从职能上,包括宣传、发展和服务;从主体看,从事零售行为的可以是专业零售商,也可以是制造商、批发商,甚至消费者个人;从行为看,零售行为和批发行为常常交织在一起;从范围看,一次大规模零售活动可能是全社会多个部门协同作用的结果。

(摘编自李飞《全渠道零售的含义成因及对策》)

材料四:

电子商务服务的本质是满足消费。21世纪以来,商业信息传递突破时空障碍、物流网络逐步实现全通联,制约消费的一系列障碍正在逐渐消失,为此,消费亦得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障碍。基于现代信息互联技术,以无限扩展的云为基础,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现代消费方式就是“云消费”。“云消费”在技术层面具有三大核心特征:“云内容”、“云终端”“云支付”。

“云内容”即消費突破传统店铺限制,突破有形与无形的界限,突破商品与服务的界限:“云终端”即凡是消费者接触的任何店铺或智能电子平台都可以作为提供消费的便捷终端:“云支付”指消费者可以利用任何支付工具,无障碍购买商品和服务,支付便捷安全,且资金互通共享。

“云消费”时代,信息成本逐渐成为交易成本中比重最大的成本。“云消费”以消费者为核心。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大量普及、智能移动电子终端的广泛应用,社会主流消费群消费模式表现出三大基本属性:消费的体验化、专属化和社群化。

(摘编自赖阳、韩凝春《论“云消费”时代的零售革命》)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零售”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以来,“零售渠道”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全渠道零售”阶段,其时更关注顾客的亲身体验,实体店铺地位有所弱化
B.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传统零售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第四次零售革命”中涌现出来的以消费者为主力军的浪潮,推动了零售业的变革。
C.信息技术变革是“第四次零售革命”的主要推手,而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则直接触发它确立了市场主权,造成了消费模式的颠覆性变革。
D.电子商务服务的本质是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因此,在“云消费”时代,“零售”要满足消费者无障碍购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资金互通共享。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统零售向智能零售跨越的时代,经营者应集中于理念与技术的创新,彻底变革零售理念,以消费者为中心,必须以真心对待消费者。
B.“全渠道”是指产品从生产端到客户端之间所有形态的流通环节的总称,目前,学界对此研究尚不够深入,与现实的繁荣形成鲜明的对比。
C.“云消费”以消费者为核心,随着信息技术的大量普及智能移动电子终端的广泛应用,社会主流消费群消费模式表现出体验化、专属化和社群化等特征。
D.本世纪以来,基于现代信息互联技术,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现代消费方式的“云消费”得以突破时空障碍,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小题3】在“云消费”时代,“智能零售”给消费者带来了怎样的便利?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古代中国,视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命脉。所以远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西周以前。西周时不仅有国学,还有乡学;不仅有大学,还有小学;不仅有宫廷教育,还注意幼儿教育,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的“六艺”教育体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民间私学大师,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

到西汉,中国已有专门传授知识、研究学问的太学。汉代的学校,是官学与私学并举。官学除中央政府所办太学之外,地方政府所办的学校,郡国曰“学”,县曰“校”,乡曰“庠”,聚回“序”。私学则分两种,小学程度的称为“书馆”;而由着名经师设帐聚徒讲学的,一般具有大学程度。班固赞颂汉代“学校如林,庠序盈门”,可以想见当时学校教育发达的盛况。

唐代复兴汉代教育的传统,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以来教育的成果,全面的加以发展,使学校教育达到了新的发展高峰。唐代建立了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学制体系。中央设国子监总辖各学。国子监具有双重性质,既是大学,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此外还有弘文馆、崇文馆。地方官学——府州县和专门学校也很发达。唐代出现了律学、书学、算学、医药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等门类多,范围广的实科专门学校。

唐宋以后,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机构——书院。书院原为藏书、校书之地,或私人治学、隐居之地。宋代书院将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成为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当时著名的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江苏江宁茅山书院等。元代政府也大力扶植书院,建制有民办、管办、民办官助等多种形式。明代学校,中央有国子监及宗学(贵族学校),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边疆及特殊地方则有卫学(军事学校)。地方学校规模虽有大小,但彼此不相统属,学生皆有送至中央国子监资格。此外,地方性专科学校还有军事、医学、阴阳学等。清代学制,大抵沿袭明制。明清科举沿袭宋元,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种。

中国古代教育是人文主义的教育。以做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与智慧,而不只是单纯的知识。它尤其重视道德教育和德性培养,注重气节与操守,崇高的精神境界,提倡发奋“立志”。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弘扬那种孜孜不倦、临事不惧,不计成败利钝,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气概与宽广胸怀,把个人担当的社会责任与个人道德的自我完成统一起来。此外中国古代教育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子女教育、幼儿教育、科技教育、艺术教育的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模式、中国气派,其中许多优秀的教育遗产,至今仍具有不衰的魅力。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小题1】下列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四五千年以前古代中国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可见我们的先民对教育的重视。
B.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民间私学大师,如孔子、墨子、孟子等。
C.唐代的“国子监”不仅是大学,而且还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国子监具有双重性质。
D.元代政府因为大力扶植书院,所以使学校建制出现了民办、管办、民办官助等多种形式。
【小题2】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教育是人文主义的教育”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教育以做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与智慧,而不是知识。
B.中国古代教育重视道德教育和德性培养,注重气节与操守,提倡发奋“立志”。
C.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把个人担当的社会责任与个人道德的自我完成统一起来。
D.弘扬孜孜不倦、临事不惧,不计成败利钝,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气概与宽广胸怀。
【小题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汉代的地方政府所办的学校有“校”“庠”“序”“学”“太学”。西汉的私学分为“书馆”和名经师设帐聚徒讲学的两种。
B.班固“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赞誉,说明西汉时期的学校,是官学与私学并举。
C.我国古代教育在人文主义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都是具备“中国特色”的,其中诸多优秀的教育遗产,仍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D.明代的中央学校有国子监及宗学,地方学校的学生也有进入国子监的资格,清代学制,完全地沿袭了明制。

同类题3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小小说在我国其实原来就有,外国也有。但由于中国近些年来小小说比较流行,读者面很广,于是才把“小小说”当成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包含一些什么内容,值得探索。

②小小说并非单指短小的小说。短小,只是它的外部特征。小小说仍然可以看作是短篇小说的一个分支。短篇小说的一般特征,小小说都是应该具备的。但是小小说和短篇小说在本质上既相近,又有所区别。小小说是短小的,从里到外都是小的。小小说作者所发现、所思索、所表现的只能是生活的一个小小的片断。这个片断是别人没有表现过、没有思索过、没有发现过的。最重要的是发现。发现,必然就伴随着思索,并寻找合适的表现形式。文学创作都需要发现,但是小小说的作者更需要有“慧眼”,因为引起小小说作者注意的,往往是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这种小事必须是天生得来的一块小小说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并非俯拾皆是。小小说材料的获得往往带有偶然性,邂逅相逢,不期而遇。并且,往往要储存一段时间,作者才能大致弄清楚这件小事的意义。写小小说确实需要一点“禅机”。

③小小说虽然不大可能有十分深刻的思想,但可以有一点哲理,不过不能在里面进行完整的哲学的思辨(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可以)。小小说的特点是思想清浅。半亩方塘,一湾溪水,浅而不露。小小说应当有一定程度的朦胧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篇小小说发表了,创作过程并未结束。作者还可以继续想下去,读者也愿意和作者一起继续想下去。这样,读者才能既得到欣赏的快感,也得到思考的快感。追求,就意味着还没有达到。追求是作者的事,也是读者的事。小小说不需要过多的热情,大喊大叫,指手画脚,是会叫读者厌烦的。小小说的作者对于他所发现的生活片断,最好超然一些,保持一个客观者的态度,尽可能地不动声色。小小说总是有个态度的,但是要尽量收敛。可以对一个人表示欣赏,但不能夸成一朵花;可以对一件事加以讽刺,但不辛辣。小小说作者需要的是聪明、安静、亲切。

④小小说是一串鲜樱桃,一枝带露的白兰花,本色、天然。小小说不是压缩饼干、脱水蔬莱,不能把一个短篇小说拧干了水分,紧压在一个小小的篇幅里,变成一篇小小说。小小说不能写得很干、很紧、很局促。越是篇幅有限,越要从容不迫。小小说自成一体,所以也叫“微型小说”。小小说就像咫幅盆景,可以仿宏伟之自然。小小说就像宋人在扇子上画龙舟竞渡图一样,用笔虽极工细,但是一定要留出很大的空白,不能挤得满满的。空白,是小小说的特点。可以说,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中国画也讲究“计白当黑”。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所谓“留白”,简单直截地说,就是少写。应该在写的时候就控制住自己的笔,每琢磨一句都要想一想——这样才能做到句有余味,篇有余意。

⑤小幅的画尤其要讲究“笔墨情趣”,小小说也需要精当的语言。古人论诗时说,七言绝句就像二十八个贤人容不下一个粗人。写小小说也应如此。小小说最好不要有评书气、相声气,不要用一种半文不白的轻佻的语言。小小说当有幽默感,但又不是游戏文章。小小说不宜用奇僻险怪的句子,如宋人所说的“恶硬语”’。小小说的语言要朴素、平易,但有韵致。

【小题1】“小小说”又可以称为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中的“慧眼”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小小说也包含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
B.小小说也能包含完整的哲学的思辨。
C.小小说应对客观事物保持收敛的态度。
D.小小说的题材应该储存一段时间。
【小题4】第⑤段中“二十八个贤人容不下一个粗人”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5】作者在第④段中写道“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请以莫泊桑的《项链》或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简述“留白”手法的妙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一百年前,胡适、闻一多等前辈学人为“恢复”《诗经》的文学面目而奔走呼号:“明明一部歌谣集,为什么没人认真地把它当文艺看呢?”(闻一多《匡斋尺牍》)。经过近百年的宣传与引导,《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总集”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无论从作品创作、结集的目的,还是传承、使用的方式而言,《诗经》都与后世的文人诗歌有着本质的差异:它不仅仅是作为诗歌而存在,更是诗(歌辞)、乐、舞与礼结合的产物,其中承载着整个周代的礼乐文明。作为周代礼乐制度之产物与组成部分的《诗经》,它的创作、结集以及传承的整个历史,始终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

商朝末年,居住于豳地的周族,因受戎狄部落的挤压,在古公亶父率领下举族迁徙。他们沿渭水西行至周原岐山一带,在漆水、沮水旁觅得可居之地,于是平田整地、筑室造屋,设“五官有司”而开启了走向文明的新生活。周民族最早的史诗《大雅•绵》,详细记录了古公迁岐、建都的完整过程,具有典型的史官叙事的特点。而武王克商后使用于仪式的《大雅•大明》,同样被视为周民族的史诗性作品,却表现出了与《绵》专注于记史相区别的、专注于颂赞的特征。稍后出现的《大雅•文王》,以“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服于周”“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等话语,表现出了浓重的陈诫意味。《绵》之记史,《大明》之颂赞,《文王》之陈诫,十分典型地说明了早期乐官职能由记史向仪式颂赞与陈诫的转移。

礼乐相须为用是周代礼乐文化的基本特征。西周早期是祭祖礼率先发展的时代,《诗经》中时代最早的仪式配乐之歌,便均与祭祖礼直接关联,如《周颂》的《清庙》《维天之命》《维清》等等。这些祭祀乐歌与仪式颂赞、陈诫乐歌相配合,初步呈现出了周礼“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礼乐特征。

宣王初年对朝政的反思,不仅表现在重视协调君臣上下关系的燕射之礼上,还表现在把那些为规劝厉王、讽刺朝纲大坏的“变大雅”用于仪式讽诵以警示时王上。这实际上是对“正大雅”中《文王》所创仪式陈诫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只是由于历史环境与朝政状况的巨大差异,与《文王》一诗的诫语多针对“商之孙子”不同,《民劳》《板》《荡》等诗说的是“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曾是莫听,大命以倾”,规劝与讽刺的对象直接指向周王及其执政大臣。这一类诗歌被用于仪式讽诵,从根本上突破了仪式陈诫类乐歌的题材界限,为宣王后期至幽王时代讽刺类乐歌的蓬勃出现创作了条件。

在执政者失去推行周道、重振礼乐的意识与能力时,以文王、周公后继者自居的孔子,主动承担起恢复和弘扬礼乐文化的责任。早年的从政经历,让孔子意识到在实践层面恢复周礼的不可为;于是,从学术层面通过教授弟子来传承周代礼乐文化,就成为孔子晚年唯一的选择。因此,在儒门弟子的传承中,彻底脱离了仪式与音乐之《诗》,不可挽回地走上了德义化的诗教之路。

总之,西周时代以“乐”的形态与“礼”共生互动之《诗》,从重“乐教”向重“义教”的转化,最终成为孔子诗教的课本。在儒门弟子德义化的阐释中,与“乐”分离之《诗》重新依附于“礼”。“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荀子•劝学篇》),在《诗》与“礼”的关联互动中,最终涵育为最具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诗礼文明,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文化基因与基本走势。

(马文琴《礼乐互动中的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胡适、闻一多等前辈学者的宣传、引导使《诗经》成为了文学总集。
B.《诗经》是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物,它的创作、集结以及传承的历史始终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
C.“变大雅”用于仪式讽诵造就了讽刺类乐歌在宣王后期至幽王时代蓬勃出现的局面。
D.礼乐共生互动的《诗经》,在儒门弟子德义化的阐释中,曾使其一度与“乐”分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否定了胡适等人认为《诗经》是文学作品的观点,然后从《诗经》的创作、结集及传承使用等方面论述了其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密切联系。
B.《大雅•绵》详细地记录了古公迁岐、建都的完整过程,表明早期乐官部分地承担了记史的职能。
C.文章引《荀子》之语意在表明儒门弟子重视“诗”与“礼”的关联。
D.文章论证充分,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文中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大明》和《绵》在内容上有不同的侧重可以看出西周早期乐官职能的转变。
B.由于西周率先发展起来的是祭祖礼,所以《诗经》中最早的仪式配乐之歌均与祭祖礼直接关联。
C.只是因为执政者失去了推行周道、重振礼乐的意识与能力,孔子便主动承担起了恢复和弘扬礼乐文化的责任。
D.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华文化基因与基本走势的诗礼文明,其最初的源头便是周代《诗》与礼的关联互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塑造与之匹配的新型人格范式——生态人格。生态人格是指个体人格的生态规定性,是伴随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以及生态文明的发展而出现的,基于对人与自然真实关系的把握和认识而形成的作为生态主体的资格、规格和品格的统一,是生态主体存在过程中的尊严、责任和价值的集合。

生态人格体现了对“求真”的理性追求,即生态人格要求人们必须拥有丰富的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知识,具有自觉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生态智慧,并以此来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曾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只有享用自然的权利,而没有占有、宰割自然的权利。人类之所以具有享用自然的权利,首先是因为自然具有满足人类需求的可享用性,其次是因为人类具有享用自然的能力。人类享用自然必须以保证自然对人类的可享用性为前提,要享用自然必须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使自然为我所用,而要保证自然对人类的可享用性则必须建设自然,向自然奉献,使自然持续发展。因此,人类实践应当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与条件,不要也不应该破坏、污染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如果说,享用自然是人类的基本权利,那么,维护自然的可享用性则是人类的基本义务。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却是片面的,人类并没有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统一性、全面性和丰富性。

生态人格体现了对“择善”的完满诠释,即生态人格在道德责任上打开了人对自然的关怀之窗,将道德关怀的视野从人类拓展到了整个自然界。生态人格超越传统人格,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牵制的维度重新审视人类赖以珍惜的道德品质,赋予它们崭新的内容和气质。同时,生态人格是由拓展与超越传统伦理的环境伦理来涵育和教化的,环境伦理不仅需要借由调节、导向、教育、辩护等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功能来实现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而且需要通过提高和改变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从而提升个体道德品质。生态人格正是在环境伦理的这种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中达到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道德特质的。

最后,生态人格体现了对“臻美”的深刻体悟,即生态人格要求人们具有感受自然生态之美的特殊审美意识和能力,并不断培育生态审美情感。生态美感是在生态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的生命节律与审美客体的生命节律、审美主体的情感态度与审美客体被感知的情感价值取向产生对应和谐引发的。只有用心去感受自然,使自身与自然相融通,从而和其万象,使得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共生、整生,体会其超然的生态美感境界,才能最终实现人与生态的全面发展。生态美感的树立对改变人类以物质生存为中心的生存方式、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与自然的精神和谐具有独特的作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生态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人格是与生态文明观念相匹配的新型人格范式,生态人格的塑造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B.生态人格随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和生态文明的发展而出现,具有个体人格的生态规定性。
C.生态人格是生态主体的资格、规格和品格的统一体,它是在对人与自然真实关系的把握和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D.生态人格具有生态主体形成过程中的三个要素,即人格的尊严、应担负的责任和应实现的价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拥有丰富的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知识,具有自觉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生态智慧,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就具有了生态人格。
B.人类有享用自然的权利,但也有改造自然、建设自然、向自然奉献、使自然持续发展的义务。两者是统一的,并不矛盾。
C.人类没有占有、宰割自然的权利,人类不要也不应该破坏、污染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使自然难以持续发展。
D.传统人格的视野局限在人类自身的范围,生态人格的关注范围大大扩大了,它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牵制的状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出,纠正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对于自然的片面认识,使人们全面、辩证地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B.文章引用马克思“人靠自然界生活”的话,是为了更好地更有力地论证生态人格体现了对“求真”的理性追求这一观点。
C.生态人格超越了传统人格,需要借助环境伦理的涵育和教化作用来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要培养具有感受自然生态之美的特殊审美意识和能力,并不断培育生态审美情感,就要用心去感受自然,使自身与自然相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