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近日举行的最新一届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 CES)上,中国科技公司成为夺人眼球的主角。在约4500家参展厂商中,超过1/4来自中国。CES几乎成为中国科技公司的主场。
近来,中国科技的突飞猛进有目共睹。作为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风向标,今年的CES向世界传达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讯号或许就是,中国正在走近全球科技舞台中央,成为“科技感”越来越强的最前排“选手”。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科技创新爆发期,一系列科技创新的重大项目开花结果,成绩斐然,一次又一次成为外媒争相报道的主角。“令人震撼。”奥地利《维也纳报》这样评价中国科技近年来的表现。该报直言,抱怨中国产品质量糟糕、创新意识不足的时代早已过去。为此,该报甚至有些担忧地表示,,西方国家可能被中国甩在身后,现在是时候直面中国科技带来的震惊了。
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从追随者到领跑者,中国科技完成了令人瞩目的“华丽转身”。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仰慕学者、赞扬其科技成果的社会氛围,这种氛围得益于尊重科学、学者以及所有受过教育者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因中国政府的鼓励而更为浓厚。
(摘编自《中国科技阔步发展令人震撼正走近全球舞台中央》)
材料二: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如今,中国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经济正在爬坡转型,对创新动力的渴求前所未有。而创新动力核心的科技进步,主要依靠科学家群体的努力,依靠科学家精神的弘扬。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家.时代呼唤科学家精神!
“科学就是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不管是做科研、做教授,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把工夫用足。”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薛其坤认为,科学发现没有第二,需要争分夺秒,没有退路。
为寻找一种由原子铺成、厚度仅为一根头发丝的十万分之一的“薄膜材料”,从2008年起,薛其坤及其团队进行了上千次试验。
几乎所有认识薛其坤院士的人都知道他“7-11”的生活轨迹:早上7点进实验室,晚上11点才离开,数十年如一日。在薛其坤看来,他最缺少的就是时问。“每天8个小时分析实验数据、看实验结果,你会忘记时间的存在.”
“做研究就像上山摘樱桃。你假设山上有樱桃,但并不意味着实际上真有樱桃。上山的过程中,每一步会经历什么,你能发现什么,完全是不确定的。。薛其坤打了个比方。他说,有时候阶段性的发现很奇妙,就像读侦探小说,不到最后一刻,不知道结局是什么,它会吸引你不停走下去。
(摘编自《重塑科学家精神:挺起刨新型国家的脊梁》)
材料三:
国际著名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柯俊8月8日7时29分在京逝世,享年101岁。国际同行称他为贝茵体先生,因为他首次发现贝茵体切变机制,是贝菌体切变理论的创始人。
柯俊博士毕业后,取得伯明翰大学的终身教职。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决定回到祖国。他向挽留他的外国朋友说:“我来自东方,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一吨钢在那里的作用,远远超过一吨铜在英美的作用。”
但现在,不少人更关注的却是各种花边新闻。而对国家有着巨大贡献、曾被誉为世界级“一代宗师”的柯俊院士逝世却鲜为人知,热度几乎为零。一篇《娱乐圈又一对低调情侣疑分手》,评论几分钟就过了l000条。同一新闻平台,8月9日发出《“贝茵体先生”柯俊逝世,走完百年钢铁人生》,十几天过去,评论量为0 ! 8月15日发出《为柯俊先生献花,道一声:  “柯老,您一路走好”》,几天过去,评论量为0 ! 8月20日发出《沉痛悼念材料大师,柯俊院士》,几天过去,评论量为0 !
(摘编自《世界级一代宗师去世但网络热度几近为零》)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为一则新闻报道,按照新闻事件、新闻背景、新闻评论的顺序逐一展开。
B.新时代,中国进入科技发展爆发期,正在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领航者。
C.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的无私奉献,材料二正是一个例证。
D.从国家层面的一系列论述可以预测,中国将成为一个前景可期的科技强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全力付出,加上社会各界对科学的高度关注,使中国科技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令世界瞩目。
B.科学家做科学研究,往往是先大胆假设,不管是否成功,而证明假设的每一步实践都充满了未知。
C.柯俊放弃了伯明翰大学的终身教职,毅然回到中国,是因为中国更需要他,他要为祖国同胞服务。
D.如今不少人对为国家做出贡献、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科学家漠不关心,只知道关注花边新闻,让人唏嘘不已。
【小题3】作为一位中国科学家,薛其坤有哪些突出的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2 12:33: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何文化都以时空认知为起点。根据宇宙大爆炸学说,宇宙因爆炸而生成,时间得以同时生成。这个时间,是自然时间。人类在自然时间范围内,为了标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给自己拟订一种“纪序”参照系,这就是定义时间。今天人们所“感知”的日期,就是一种全球约定的定义时间。定义时间在自然时间面前只是一个微量,但它已作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人类生活,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甲子,是世界时间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定义。从1911年发现的六十甲子表甲骨来看,甲子作为一个确定的记述系统用于定义华夏时间,至迟在殷商时期已然完备。天干源于纪日,地支源于一年十二个月,用日、月与地球的视运行关系来记述人类活动时间,就是甲子时间纪序的本质。甲子纪序,是先民对自然时间关系的一种客观摹写,体现了一种朴素的自然取时思想。

关于时间的本质,柏拉图认为时间是理念永恒性的摹本,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既不是运动,又不能脱离运动,是运动的数。伽利略指出,时间具有各向同性、均匀性和无限性。后来,爱因斯坦提出时空不是互相独立而是一个整体的四维空时连续流。至此,时间在其永恒与无限的直观视界中,与运动、空间的同一性本质得到了最权威的认定。而研究者发现,甲子既定义了时间与运动的同一性,也定义了时间的永恒性和无限性,同时又定义了时空一体性。细究甲子的定义内涵,其所体现出来的时间观念与现代科学对时间本质的描述非常一致。

不同的民族,因其不同的生存环境而形成不同的生存模式,从而也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式及价值选择。时间文化的形成,同样受到了不同的价值选择路径的影响;这种不同的时间文化又会“反哺”于社会生活,形成不同的文化效应。在西方,时间作为本体论问题成为思想与探究的主要对象。这种对“时间是什么”的连续追问与解答,直接导致了以哥白尼革命为标志的近代科学的诞生,并为牛顿经典力学时空观的建立提供了条件。也正是由此,时空与运动才成为当代科学最为关注的前沿问题,并引发了新一轮宇宙时空探索的科学时尚。可以说,当今科学主宰世界的文化潮流,其起点就是“时间”问题的解决。在中国,“天人合一”观念把人“放大”到与天地齐一,天地的存在与人事的价值目标相互统一。这种与西方迥异的思维方式,正源于古代中国长期持续存在的宗法血缘共同体的历史实践。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天由最初的外在实体逐渐转向与人相互共生的关系性存在,这培育和预设了中国人特有的时间观念。

(摘编自肖世洪《甲子对时间本质的定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定义时间最初是用来标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现在已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B.我国从商代开始采用甲子作为确定的时间记述系统,这已经得到了考古学的证明。
C.西方对时间本质的认识历经两千多年的演进,形成了具有科学权威性的时间观念。
D.价值选择路径会影响时间文化的形成,而不同的时间文化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效应。
【小题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区分了自然时间和定义时间,并以定义时间为立论的基础展开进一步论证。
B.文章通过类比论证,指出甲子体现的时间观念与现代科学的时间观念非常一致。
C.文章在围绕时间文化展开论述时,指出了中西方时间观念乃至思维方式的差异。
D.文章依次讨论了甲子纪序的本质、文化效应及其定义内涵,逐层深入,结构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时间在宇宙形成之初并不存在,这是依据宇宙大爆炸学说而得出的基本观点。
B.甲子纪序客观摹写了自然时间关系,甲子属于定义时间,而不在自然时间范围内。
C.西方对时间作为本体论问题的关注,是为了建立近代科学体系和经典力学时空观。
D.“天人合一”观念所培育和预设的特有时间观念,可以“反哺”当代中国社会生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
这个概括于徐志摩,《默境》中他写道:但见玫瑰丛中,青春的舞蹈与欢容,只闻歌颂青春的谐乐与欢踪。轻捷的步履,你永向前领;欢乐的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
这里青春、欢乐、光明是三位一体的,“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五四”作家不是将欢乐当成是一种消费和闲暇来对待的,“五四”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作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青春”之中,“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正因如此,“五四”文学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在其发刊词《敬告青年》中竭力赞美青年。《新青年》杂志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自己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2卷1号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乏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成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由此“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新文学的创作主体这一角度来说,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陈独秀、鲁迅两人算是比较大一些,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伊默35岁,胡适27岁,都是很年轻的,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许多人只20出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以哪些作家为主体往往会决定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
1900年他在《少年中国说》中表现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前文所及李大钊《青春》一文与上文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也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是“年轻的祖国”,“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地富有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祖国在更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年轻的时代。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在“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地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五四”作家的忧郁是青春的忧郁,“五四”作家的幻想是青春的幻想,他们对于青春的迷恋已经到了走极端的程度,钱玄同甚至说过不可理喻的话“人过四十该枪毙”。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作家的宗教是青春、欢乐与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由于他们将欢乐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的生命形态之中,所以“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
B.“五四”文学运动的转向是指以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为特征的封建文学向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五四”青春型文学的转向。
C.“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终结了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催生了中国现代的青春型文化,是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运动。
D.“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具有历史和时代生活基础的,梁启超、李大钊和郭沫若等为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徐志摩《默境》中的诗句,为论述“五四”文学的鲜明特征奠定了昂扬、欢乐的基调。
B.文章第二段中的“宗教”其实是指“五四”作家的追求和向往,这里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式。
C.文章第三段先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为例,然后以李大钊的文章为例,集中论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时期的重要作用。
D.文章四、五两段的论证思路是相同的,一开始就提出论点,然后列举事实加以佐证,很有逻辑力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引述徐志摩的诗句,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出青春、欢乐与光明这个话题,为论述“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主旨服务。
B.一个时代的作家主体特性往往决定一个时代的文学性质,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士大夫为主体,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因此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
C.“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平等并列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从封建文化向新文化转变的背景中,前者与后者是相应和的。
D.“五四”新文学的创作主体是青年,“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那么,“五四”新文学的读者群自然是青年,他们的青春气息使祖国成为年轻的祖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瓦尔登湖:一个人的风景

维新

16年前的春天,当我还是大二学生时,渴望“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人海子,在山海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明天的渴望成了永远的渴望。他身边遗留的四本书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9年前,《瓦尔登湖》的中文首译者徐迟先生又在抑郁中告别了尘世,不知道他生命中还有多少渴望没有实现。我不知道他们与瓦尔登湖究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有一点儿是可以肯定的,瓦尔登湖是他们心中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一个梦。

3年前,当我来美国工作后,我就想有一天一定要到那个安静的湖边去散散步。但随着时光的逝去,我与所有的都市人一样,在奔波的生活中竟然抽不出一天闲散的时间,我感觉瓦尔登湖也渐渐成了我心中一个不可实现的梦。今年6月里的一天,我终于推开了所有事情,从波士顿驱车前往瓦尔登湖,不仅是为了圆许久以来的梦,也是想在繁忙的生活中给自己一天放松的时间来冥想生命。

一个半小时后,我抵达了瓦尔登湖。当我真的踏上湖边那湿润的土地后,心情竟然久久难以平静。我不仅想到了梭罗,也想到了海子、徐迟,甚至想到了三毛,想他们真应该到瓦尔登湖来看看,那样也许他们就不会过早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了。哲人说,主动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大都不堪生活的重负。而在瓦尔登湖边,我感觉到生活就像一滴水一样简单。

150年前,28岁的梭罗摆脱生活中的所有羁绊,来到林木环抱少见人迹的瓦尔登湖畔,靠一柄借来的斧头,伐木造屋,掘地种粮,过一种最朴素最简单的生活。他吃湖里钓上来的鱼和自己种出来的豆,不吸烟不饮酒。他精确计算出维持最基本生活所需要的花费:造屋用去29元1角2分,生活一周需2角7分……这样推算下去,他发现一年中只需要工作6个星期,就能挣足维持健康生活所需的金钱。他每天的日程是读书、思索和写作,用大量的时间享受自然。

遥想梭罗的生活,我感到惭愧之极。这么多年,我从北京到上海,从纽约到波士顿,经过多年打拼,在很多人眼中也渐渐算成功人士了,不仅有房子有车,还有着不错的年收入,存款也在日渐增多,但拥有的这一切并没有使我的心灵真正安稳下来。我每天还是不停地工作,想挣更多的钱,过更好的日子。站在瓦尔登湖边,我真切地感悟到生活中的“更好”永远是彼岸,真的应该像梭罗那样简单地生活在当下。梭罗在湖边共生活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在这段时间里,他完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实验:遵循本性生活,确定什么是生活中真正必不可少的。他说:“身处发达的物质文明中却经营一种原始的流放式生活,这么做也许会有许多收获。”

他离开这里的时候,写出了传世的不朽之作《瓦尔登湖》。在这样的心境下流淌出来的文字,自然平静深湛,如微风徐徐吹过的瓦尔登湖面。

来瓦尔登湖,怎能不去看这间世界闻名的小木屋呢?小木屋离湖畔很近,顺着蜿蜒的湖畔走上几分钟就到了。眼前的小木屋显示出一种原始的感觉,班驳的白桦木透漏出岁月的沧桑。推开散发着古朴意味的木门,看到小小的木屋内只有一张桌子、一张床、三把椅子,真是太简陋了,很难想象梭罗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生活了两年,寻求着一种极致的简朴生活。他以一种近乎英雄主义的孤身生命体验,证明一个人的生存所需要的其实真的很少很少,并设想用自己的生命感悟去阻拦文明人迅速滑向奢侈的陷阱。

在瓦尔登湖周围缓缓散步,我渐渐安静下来,渐渐体验到当年梭罗接近自然、接近生活中最简单原则的生命感悟,我感觉到一种生命的升华。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那是一个梦,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我们才一直苦苦追寻。其实,人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可供选择,而梭罗则选择了简单和淳朴,选择了瓦尔登湖的宁静。于是他便看到了忙碌生活背后人们所忽略的美景,便悟出了张开怀抱真诚面对大自然的意义。他说:“我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是生活会教给我、而我却没有领悟到的,想知道假如我不到这里的话,当我临终的时候,会不会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毫无察觉。”

【小题1】从文中看,瓦尔登湖为什么“渐渐成了我心中一个不可实现的梦”?
【小题2】通过作者阐述的自我体悟,以及文中提到的海子、徐迟两位诗人看,“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简单”这句话实际上有两层含义。请分析这两层含义各是什么。
【小题3】梭罗所说的“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是什么?请用文中短语回答。
【小题4】28岁的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靠一柄借来的斧头,伐木造屋,掘地种粮,过一种最朴素最简单的生活。你对这种生活是什么态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蒲公英的歌唱
教育局来信了。
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作为一个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事情。此前,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
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信上说: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调演。
犹如大牢里的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执行判决居然是无罪释放,差点没跳起来。他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一颗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光高兴没用,当务之急,是得去找老师,弄出个好的节目,才不辜负上级。
他赶紧进城到艺术馆,想去请那里的老师们帮忙。老师们都很忙,一听说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交不起,而且还要坐两路公交再转火三轮才能到达他的学校,于是果断地拒绝了。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
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就在他不知道该向谁说说委屈的时候,从远处桥洞下传来一阵凄凉的吉它声,那声音如泣如诉,令他忍不住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蹲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
他小心地走过去,那人也只当他是一阵风,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它并唱起歌,那歌是老周从没听过的,讲的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老周也是一个女儿的爸爸,特别能引起共鸣,听着听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因着这几滴泪,他们接上话来,并一直聊了起来。到天明时,老周已大体明白对方是个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地想挣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老师才醒,虽然说话依旧有些颠三倒四,但大致能明白老周的请求,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音乐家写出了一首歌曲。歌词大意是讲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并且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但最终,蒲公英看到普照的阳光,并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
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歌词的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当然,最令他喜欢的还是蒲公英的结局。
没有伴奏,音乐家为他们设计了无伴奏童声合唱。经过几天的排练,杂乱失控的声音,便被天籁般流畅和谐的演唱所代替。仓库改造的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传出了悠扬的歌声。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一套城里孩子们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齐。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不高兴,纷纷说,这事,值得支持。
演出那天,一个家长开着他的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演出的剧场门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了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帅气地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
当老周走进剧场去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你们怎么来了?
“我们收到通知来的。”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不安地递上通知。
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说:“发错了,这是谁干的?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调演通知了?这不是乱弹琴吗?”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他不知道该怎么向孩子们解释这次不知是自己还是别人犯的错误,他觉得这比让他结束办了多年但终于还是没修成正果的学校更让他难过。
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过的人们都感叹:这歌真好听啊!
(选自《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颇具匠心,“教育局来信了”,既交代了整个故事的起因,又造成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写老周找老师帮忙却遭到冷遇的情节,主要是借此表达了对不关心弱势群体的人的不满。
C.音乐家的歌声里有对孩子的“爱”,听完音乐家的故事,老周坚信音乐家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D.小说善于运用比喻,如“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等。
【小题2】小说以孩子们的歌唱结尾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旦角
年轻的时候,他是闻名遐迩的人士。每到农闲时节,四乡八里的人约在一起,组个草台班子,挨村唱梆子戏,都免不了跑到黄泥湾,邀他加盟。他那媚媚的扮相,妖妖的身段,在台上一走,就是一串碰头彩;一个水汪汪的飞眼,能淹死一堆小媳妇;一挑葱白似的兰花指,能醉倒一群小姑娘;再唱上那么几嗓子,连半老徐娘们都从里往外酥透了。
他是有名有姓的人,但是人们都不叫,刚出道的时候,大伙儿都叫他“小白妮儿”,年岁大了,大伙儿又叫他“沙锅片子”。
他怎么会有这样一个怪名儿呢?
原来,他好抽口大烟,后来解放了,铲除了黄赌毒,他只好从中药店买点大烟壳,用砂锅煮水喝。只有喝了这水,他才有劲儿将一副媚相足足地演到一出戏终了。无论走到哪里,他任啥不带,就提着一只砂锅,到了地儿,他任啥不干,就熬他的大烟壳。每每在戏开锣半个时辰前后,就能在戏台附近闻到一缕缕淡淡的特殊的香气。那准是砂锅片子的大烟壳熬出了好滋味。
不管演哪一出戏,都数他的戏份足。《大祭桩》中的黄桂英,《铡美案》中的秦香莲,《打金枝》中的公主,《西厢记》中的红娘,都非他莫属。
他还真从戏迷中拐了个姑娘,做了他的媳妇儿。他再也不用自己提沙锅、熬大烟壳了,一切有关他的杂务都被那姑娘包下来了。
他和媳妇儿相亲相爱地过了大半辈子,媳妇儿没舍得吵他一句骂他一声,横草不让他拈,竖草不让他拿,就是时不时让他在家简单地扮上,摆弄一下身段,哼那么几句。嫁给他多少年了,媳妇看了听了他的戏,仍然眼睛放光。后来,大队演样板戏,他演李铁梅、阿庆嫂,演了几次,不让他演了。他演的李铁梅、阿庆嫂怎么看怎么不像英雄人物。他不演戏,急得吃不好睡不香。媳妇儿便让他在家里偷偷演,演给她一个人看。当然,他演的是红娘,是秦香莲。有时候,媳妇还能接几句张生、黑老包呢。
这么好的媳妇儿,打着灯笼也难找,谁知说走就走了,事前半点儿征兆都没有。他哭天抢地,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好长时间,整天都像是没了魂的人。媳妇儿都埋了多半年了,他还时不时到坟头去哭,细听了,不是哭,却是唱,
婆母娘你息怒站在路口,
听儿把内情事细说从头,
想当初李黄两家结亲眷,
也算是门当户对配佳偶......
媳妇走了,儿子在外面念书,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没抓没挠的。他一辈子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料理日子的本领,一烦,连出去进来都离不了的戏也免了。过了两年,儿子高中毕业回了家,不久又娶了亲,家里总算又有了一个女人。他才可以伸开肠子过一过日月、好好唱一唱他的戏了。
亲家母年轻时也是他的戏迷。亲家母来家了,和他有说不完的话。说得兴起,偶尔他也比划比划,让亲家母直感叹,到底是老了,老了。听了亲家母的话,他不知是忧伤还是高兴。但他每回都拼命挽留亲家母多住几天。只要过一段时间亲家母没来,他还会催儿媳回娘家去接呢。
儿媳不愿意了,和儿子吵,你爹咋回事儿,我爹还没死呢。
儿子笑了笑。
儿媳又说,你爹都这么大岁数了,别整天没事了哼哼唧唧的好不好,一个大老头子,男不男女不女的,算什么呀!
儿子不笑了,叹了一口气。
儿子还是和他谈了。从此以后,他进进出出都黑着脸,既不哼唱了,也不言语了,终于憋出一场病来。病好了,他脱了层皮似的瘦了下来。
儿子瞒着媳妇儿,带他到省会电视台梨园春擂台赛报了名。他竟做了擂主。比赛那天,他唱了两段《西厢记》红娘唱腔,一段是:
他二人进房去先把门上,
门儿外战兢兢站立我红娘,
都只为老夫人把良心昧丧,
报不平我才陪你来到书房......
另一段是,
谯楼上打四梆霜露寒又凉,
为他们婚姻事俺红娘跑断肠,
恨死老夫人过河你拆桥梁,
从今后再不说你治家有方......
唱过了,看到观众和评委都给他打了全场最高分,他眼角悄悄溢出了泪花。这一辈子,能演给千千万万个戏迷看,死了也值了!
注:旦角指的是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类别。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第一段从多角度描写了“旦角”的舞台形象,重点突出了他“妩媚”的扮相和出色的唱功。
B.小说主人公虽是出色的旦角,但依然免不了沾染当时社会的恶习,写其抽大烟突出了人物的多面性。
C.旦角因演不好英雄人物而非常着急,既表现了他对戏剧的热爱,也表现了“旦角”这一角色的局限性。
D.儿子的“笑”是对自己女人误解两位老人之间关系的嘲笑,“不笑”“叹气”则包含了一种无奈之感。
E. 小说的语言散发出那种独特而清新的乡土味道,如“小白妮儿”“恁啥不带”“伸开肠子过一过日月”。
【小题2】小说中,儿媳对“旦角”的不满与其他人对“旦角”的认同、痴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共有三处引用了“旦角”的戏文或唱词,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