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了乐谱——意大利人发明了五线谱,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等。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符号记录下来,是一项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程却十分复杂的工程。为记录声音,古代的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到多种途径,创造了多种乐谱。这些乐谱应当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是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千百年来音乐家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乐谱这一用平面图形表达声音高低长短的符号体系。古今中外,贯穿乐谱中的基本元素是数字。五线谱依据五条横线的高低,表示声音高低。简谱以数字排序,表示声音高低。西方唱名法(do re mi fa so la 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这是外国乐谱的情况。中国人用汉字表达音高,历史上把乐谱符号,称为“谱字”。工尺谱字,是否也是数字呢?常见的“谱字”共计十个: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一眼便知的数字有:一、四、五、六,其他符号,也同质同构,源于数字。
在20世纪西方乐谱大面积传播之前,工尺谱使用甚广,中国戏曲的主要记载方式就是工尺谱。清乾隆六年(1741),由清庄王允禄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共收录4466首曲谱,是记录戏曲音乐最丰富的资料集。清代“贮香主人”于1821年辑录的《小慧集》,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其中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民间器乐的主要记录形式也是工尺谱,大家熟悉的西安鼓乐、福建南音、山西笙管乐、冀中音乐会、江南丝竹等,都是采用工尺谱记录。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和父辈祖传的曲本,辗转续抄,代代相传。工尺谱的流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但宫廷、寺院传抄,市井、乡村也传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传得更广。
20世纪,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工尺谱被驱除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甚至连其名称也已退出大部分人的记忆。21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从20世纪初现代学堂明令禁用工尺谱,到今天专业音乐院校学生跟着民间乐师咿咿呀呀地韵唱工尺谱,历史已经大翻转了!“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古老乐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则说明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
没有谱本,无以为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声音也就不易传播。乐谱是话语权之所在,代表了书写,代表了传统,代表了师承。于曲目,它是保存乐曲的传媒;于乐器,则是按谱用字的依据;于乐师,则是代代相承的脉络;于乐社,则是凝聚维系组织的象征。正如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所言,出版《中国工尺谱集成》,不仅对营造全社会注重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具有积极作用,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振涛《工尺谱:让传统音乐有“谱”可依》)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工尺谱与五线谱、简谱一样,都是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程很复杂的工程,这些乐谱都是伟大的创造。
B.工尺谱同简谱一样,也贯穿了数字这一基本元素,常见的十个谱字由数字和源于数 字的符号构成。
C.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的清代文献《小慧集》,是迄今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记录古代歌曲的文献。
D.《中国工尺谱集成》一书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通过中西方乐谱的比较,详细论证了中西方乐谱符号构成和。
B.文章指出了工尺谱在中国古代社会流传甚广,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大量例证。
C.文章最后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工尺谱对于传统音乐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D.文章介绍了工尺谱的“前世今生”,并以此呼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尺谱的流传,是中国的一个文化现象,民间乐师辗转续抄、代代相传的工尺谱,能为音乐学家提供重要的历史信息。
B.20世纪西方乐谱在我国大面积传播,工尺谱被驱逐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可见某些 传统文化曾受到的冲击和影响。
C.21世纪以来,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工尺谱,不但不再被视为“落后”,反而被视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品牌。
D.工尺谱的流传意义重大,如果没有工尺谱,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一些古老乐种也就不易传播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7 11:38: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而的两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语料1

冬夜

艾芜

冬天一个冰寒的晚上。在寂寞的马路旁边,疏枝交横的树下,候着最后一辆搭客汽车的,只我一人。虽然不远的墙边,也蹲有一团黑影,但他却是伸手讨钱的。马路两旁,远远近近都立着灯窗明灿的别墅,向暗蓝的天空静静地微笑着。

那蹲着的黑影,接了我的一枚铜板,就高兴地站起来向我搭话,一面抱怨着天气:“真冷呀,再没有比这里更冷了!……先生,你说是不是?”

看见他并不是个讨厌的老头子,便也高兴地说道:“乡下怕更要冷些吧?”

他捶了几下胸口之后,兴奋地接着说道:“是的,是的……乡下冷,你往人家门前的稻草堆上一钻就暖了哪……这街上,哼,鬼地方!……”

接着他便说到壮年之日,在南方那些山中冬夜走路的事情。他说晚上在那些山里,只要你是一个正派的人,就可以朝灯火人家一直走去,迎着犬声,敞开树阴下的柴门,大胆地闯进。对着火堆周围的人们,不管他男的女的,用两手向他们两肩头一分,就把你带着风寒露湿的身子,轻轻地放了进去。烧山芋和热茶的香味,便一下子扑人你的鼻子。抬头看,四周闪着微笑的眼睛,欢迎着,毫没有怪你唐突的神情。你刚开口说由哪儿来的时候,一杯很热的浓茶,就递在你的下巴边上。老太婆盼咐她的孙女,快把火拨大些,多添点子柴,说是客人要烘吸他的身子;你暖和了,还不觉得疲倦的话,你可以摸摸小孩子的下巴,拧拧他们的脸蛋,做一点奇怪的样子,给他们嬉笑。年轻的妈妈,一高兴了,便会怂恿他的孩子把拿着要吃的烧山芋,分开一半,放在你这位客人的手上。如果你要在他们家过夜,他们的招待,就更来得殷勤些。倘若歇一会,暖暖身子,还要朝前赶路,一出柴门,还可听见一片欢送的声音:“转来时,请来玩呀!”老头子讲着讲着,给冷风一吹,便又咳嗽起来,我听得冷都忘记了,突然老头子忘形地拉着我问道:

“先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哪?……这里的人家,火堆一定烧得多的,看窗子多么亮哪……他们为什么不准一个异乡人进去烤烤手哩?”

搭客汽车从远处轰轰地驰来了,我赶忙摆他的手,高声说道:“因为他们是文明的人,不像那些山里的……”

再跳进通明的汽车里,蓦地离开他了。但远的南国山中,小小的灯火人家里面,那些丰美的醉人的温暖,却留在我的冬夜的胸中了。

(有删改)

语料2

北京折叠

郝景芳

转换开始了。整个世界开始翻转。大地在升起。老刀观察着地面的走势,抓住土里埋藏的金属断茬,很快被带到空中。

折叠城市分为三层空间。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

老刀从小生活在第三空间。做了二十八年垃圾工,他还没找到可以独自生存的意义和最后的怀疑主义。有人对老刀说:“我还是劝你最好别去。那边可不是什么好地儿、去了之后没别的,只能感觉自己的日子有多操蛋。没劲。”但他没有办法……他被整个攀爬弄得头晕脑胀,胃口也不舒服。他忍住呕吐,在地上趴了一会儿。

翻转结束了。太阳缓缓升起,天边是深远而纯净的蓝,蓝色下沿是橙黄色,有斜向上的条状薄云。他从来不知道太阳升起竟然如此动人。

……

走到园门边上,他才发现有两个小机器人左右逡巡。小机器人忽然发出嘀嘀的叫声,转着轮子向他驶来。很快,从最近的建筑中走出三个男人。老刀紧张极了,他想退出去,已经太晚了。一个三十几岁的男人走在最前面,一到跟前就用一个小银盘上上下下地晃。

“没记录。”男人将手中的小银盘向身后更年长的男人示意,“带回去吧?”

年长者带老刀进入一个房间。“你是第三空间来的吧?他顿了一下,又说,“你叫我老葛吧,我原来也是第三空间的。咱也算半个老乡。”

老刀长长地出了口气,心里感叹万幸。他于是把自己到第一空间的始末讲了一遍。

老葛于是也不见外,把他自己的情况讲了。他从小也在第三空间长大,父母都给人送货。十五岁的时候考上了军校,后来一直当兵,文化兵,研究雷达,能吃苦,技术又做得不错,赶上机遇又好,到了第一空间一个支持性部门,专给政府企业做后勤保障。

老葛在小国桌上摆了几碟子菜,又拿来半瓶白酒和两个玻璃杯,倒上。直到这时,老刀才发觉自己的饥饿。他只想快点咀嚼,牙齿的速度赶不上胃口空虚的速度。吃得急了,就喝一口。这白酒很香,不辣。老葛慢悠悠的,微笑着看着他。

不一会儿,两人都有点醉。他们趁着醉意,聊了不少以前的事,聊小时候吃的东西。老葛最喜欢吃酸辣粉和臭豆腐,在第一空间这么久都吃不到,心里想得痒痒。老葛说起自己的父母,他们还在第三空间,他也不能总回去。他希望老刀帮他带点东西回去,弥补一下他自己亏欠的心。昏黄的灯光中,老刀想起过去一个人游荡在垃圾场边缘的所有时光。

老刀看了看时间,还有三个小时转换。他收拾了一下心情,该走了。

猎户座亮星映在镜面般的湖水中。老刀坐在湖水边上,等待转换来临。他看着夜色中的园林,猜想这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看这片风景。他并不忧伤留恋,这里虽然静美,可是和他没关系,他并不钦羡嫉妒。他只是很想记住这段经历。夜里灯光很少,比第空间遍布的霓虹灯少很多,建筑散发着沉睡的呼吸,幽静安宁。他觉得自己似乎接近了些许真相,因而见到命运的轮廓。可是那轮廓太远,太冷静,太遥不可及。他不知道如果只是看清楚一些事情,却不能改变,又有什么意义,他知道自己仍然是数字。

再回到第三空间,那里的城市居民只过了平常的一场睡眼,不会有人发现老刀的离开。老刀去了老葛家,将老葛给父母的两盒药带给他们。两位老人都已经不大能走动了,一个木讷的小姑娘住在家里看护他们。

老刀踱回自己租的房子。摇篮里,糖糖刚刚睡醒,正迷糊着揉眼睛。他看着糖糖的脸,疲倦了一天的心软下来。他想起最初在垃圾站门口抱起糖糖时,她那张脏兮兮的哭累了的小脸。他从没后悔将她抱来。她笑了,吧唧了一下小嘴。他觉得自己还是幸运的。

(有删改)

【小题1】试比较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小题2】两篇文章都塑造了底层人的形象,请简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小题3】两篇文章都描写了“文明世界”,试简析下面两处文中画线句的作用。
(1)马路两旁,远远近近都立着灯窗明灿的别墅,向暗蓝的天空静静地微笑着。
(2)夜里灯光很少,比第三空间遍布的霓虹灯少很多,建筑散发着沉睡的呼吸,幽静安宁。
【小题4】两篇文章都向读者展现了“不平等”的世界,试探究两篇文章的寓意。
【小题5】有人对这个世界的不平等感到沮丧甚至恼怒,有人则发誓要改变这个世界的不平等,还有人提议要坦然面对这个世界的不平等……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谒沈从文墓

叶蔚林

⑴出凤凰县城南门,沿一条简易公路前行约一公里半,过一道短桥便来到杜田村。沈从文墓就在杜田村。

⑵杜田村背南华山,面临沱江水。村子百十户人家,木屋砖及一字长蛇排列在山脚下,沿河一条长长的青石板小路,联络着所有门户。河岸有竹丛,有垂柳,还有好些石榴树,若逢夏日石榴正开花,那是一团团火焰,耀人眼目。

⑶沈从文墓坐落在桥头山坡高处,算得上杜田村第一户居民。八十六级石阶曲折通向墓地,曲折的八十六级石阶,象征沈从文八十六年曲折的人生之路。

⑷沈从文墓实在算不上墓,没有墓亭、墓道且不说,甚至连个黄土坟包都没有。山壁下辟出一长条土坎地,中央埋下骨灰堆,上面再竖立一块不规则的五彩石便是一切。树还是新栽的一些,矮的是棕桐,高的是玉兰;玉兰还未长成,开花还得好几年,而地上已杂草丛生。当然,五彩石上还是有镌刻的。正面是沈从文自己手迹的放大:“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是沈从文妻妹张充和女士的诔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可是没有墓志铭,甚至连最简单的姓名和生卒年月也没有。据说,沈从文生前曾对家人说过:“一个人或生或死,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呢?沈从文没说,不好乱猜,但也不难猜到。

⑸据说,这块墓地是沈从文自己选定的。1982年夏初,沈从文终于回到魂牵梦扰、阔别近六十年的凤凰小城。沈从文在这块土地上流连忘返,发出孩童般的欢笑。某一天傍晚,沈从文散步来到杜田村,站在桥头上东张西望,心满意足地对家人说:“这个地方蛮好,真的好美哟!”

⑹不错,这里确实蛮好,好美的。美就美在眼前一河沱江水。水是豆绿色的,因为河底生满丝草,河水平静无波,只能从丝草的倒伏辨别河水的流向。河中有白鹅凫泅,悠然拨动红掌;有鲤鱼翻花,跃出水面。河斜斜远远的对岸青石埠头上,依然有使用棒棰的浣女。她们手中的棒棰击落时悄然无声,举起时却砰砰作响……

⑺沈从文一生爱水,以水为美。沈从文二十岁时就写道:“我感情流动不凝固,一派清波给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比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与水分离。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于我有极大关系。”后来沈从文又进一步写道:“水教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出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工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人的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

⑻沈从文的自我表白是朴素的,真实的。沈从文自己像水一般柔和,看来似乎特别脆弱,而且极容易就范,被纳入某种容器之中。但柔弱中却不乏坚韧,水滴石穿——煌煌巨著《中国历代服饰研究》的完成便是明证。沈从文一生追求美——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文体美、文字美……为此,他本人和他的作品被误解、遭嫉恨,受尽了委屈和排斥。然而沈从文无怨无悔,最终还是收获了美的果实,最终还是安眠在故乡至美的水边。这是许多伟大名人难以享受到的。

⑼南华山长绿,沱江水长流。一派静谧中,我抚摸着沈从文的墓石,不由又想起他写的一句话:“美丽总是愁人的。”天边吹来一阵风,轻轻掀动我的头发,我无声叹息,好阵沉吟……“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小题1】找出下列选项中的别字,并作修改:    改为:   
杂草丛生   魂牵梦扰   流连忘返  无怨无悔
【小题2】文中第⑵段和第⑹段都描写了杜田村的自然风光,用意是   
【小题3】下列对第⑷段中张充和女士诔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折不从”表明沈从文本人和作品被误解、遭嫉恨却不屈从
B.“亦慈亦让”表明沈从文外表慈和,性格柔弱,迁让周边人
C.“星斗其文”高度概括了沈从文的文章造诣及其影响力
D.“赤子其人”评价了沈从文的善真美的人生追求和高贵
【小题4】结合文中信息和你对沈从文的了解,介绍沈从文其人。(不超过80字)
【小题5】请以《边城》节选为例,简析第⑻段中提到的“沈从文一生追求美”。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都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来完成任务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阅读钓鱼城
邱叔航
林木葳蕤,烟波迷离,行走在这条布满青苔的糙石路上,不管人们是否情愿,脚下总会叩响一串串历史的回音。
拜访探赏合川钓鱼城这片饱经战火的古战场,最好静静地坐在那株桂花树下,据说它已经有八百多年的高龄了。煦风拂面,桂香阵阵,品一杯酽茶,抑或是一杯烈酒,倾听那精忠报国的心声,回想那金戈铁马的厮杀、儿女情长的缱绻……
风过无痕,胜景犹存,岁月却在曾经的古战场刻下了令人心碎的沧桑。那场惨烈的战争持续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整整三十六年啊,连守将也先后换了五任。我无法知道,在这座不大起眼的巴渝山寨城堡里,究竟有多少血肉之躯前仆后继,才铸就了钓鱼城之战这一旷世奇迹,活生生地让世界历史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儿。
13世纪初,剽悍骁勇、强弓劲弩的蒙古铁骑横扫欧亚,攻占北非,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然而,令人无法想象的是,被罗马教皇惊呼为“上帝罚罪之鞭”的蒙古大军,却在突然之间不战而退,让欧亚非各国为此纳闷了许多年。
谜底就是“上帝罚罪之鞭”折鞭合川钓鱼城。1259年夏,蒙古汗国大汗蒙哥亲临钓鱼城下,他想弄明白一个问题:横扫欧亚非无敌手的蒙古铁骑为何在钓鱼城不断折兵损将?十多年时间里,先后三十多万蒙军将士竟然拿不下一座只有六万多宋朝军民据守的小小城堡?谁知,蒙哥大汗尚未明白这个答案,自己却稀里糊涂成为世界上唯一战死在战场上的皇帝。蒙古汗国大汗驾崩,各路蒙军将领纷纷回师争夺汗位,欧亚非诸国之危被解除,蒙古汗国自此再也无力西征,整个世界历史发生重大转折。
坚守,漫长的36年,合川钓鱼城在世界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尽管合川钓鱼城延续了大宋江山二十年,尽管钓鱼城上筑起了皇宫皇城,准备迎接南宋皇帝入川,腐朽的宋朝仍然无力逃脱灭亡的结局。
想想看,那是一幅多么悲壮的图景,已经遍插元旗的中华版图上,唯有钓鱼城头依然宋旗飘飘。
宋朝最后一位将领自然就是合川钓鱼城中的王立了。
我无法得知王立将军当时的心境,无疑是非常纠结和异常复杂的。他的面前只有两条道路:战死沙场,城破人亡,合川钓鱼城十万军民必将生灵涂炭;顺应历史,开城降元,保存全城军民,自己却难免背负千古骂名。为了民族的统一,为了人类的和平,他最终还是选择放下战刀,在熊耳夫人通过元朝名将李德辉的巧妙斡旋下,终于化干戈为玉帛,使钓鱼城免去了被彻底毁灭的浩劫。
在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旗帜下,举起战刀为了和平,放下战刀何尝不是为了和平?合川钓鱼城实实在在地闪耀着深邃的哲理和伟人的人性光辉。不出所料,王立、熊耳夫人以及协助钓鱼城化解干戈的李德辉,果真背上了千古骂名,供奉他们的牌位也在钓鱼城忠义祠里反复进出。这,既与长期封建统治下形成的狭隘忠义观有关,更与社会发展史上的曲折波澜息息相关。于是王立成了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艳情?大义?睿智?愚昧?是人?是妖?是忠?是奸?……
清代合州知州华国英在为钓鱼城忠义祠撰联时贬损王立:“持竿以钓中原,二三人尽瘁鞠躬,直拼得蒙哥一命;把盏而浇故垒,十万众披肝沥胆,竟不图王立贰心。”现代大文豪郭沫若也在《钓鱼城怀古》中痛斥王立和熊耳夫人:“贰臣妖妇同祠宇,遗恨分时未可平。”忠奸智愚,百姓心里也有一杆秤。当年华国英毁弃王立、熊耳夫人、李德辉的牌位后,合州百姓又捐资另建贤良祠,将他们祭祀起来。而今,贤良祠是没有了,但王立、熊耳夫人、李德辉的牌位仍在钓鱼城忠义祠里,足见人心向背。
历史不是橡皮泥,绝不可以后人的意念需求任意拿捏。我们既不能斩断历史,也无须掩盖历史。自然,我们也会成为历史。尊重历史,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历史,就是尊重生命。
“雪压青松挺且直”无疑是充满阳刚的壮美,然而,雪压之下也会使古松弯下枝条,抖落一身积雪,重新获得蓬勃的生机,仍然不失刚韧兼具的伟岸。其实,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明理取智与舍生取义并非对立,而是一种人生的聪慧,更是现代人们对生命的尊重。
合川钓鱼城果真是一部难以复制的奇书,常读常新,因为其中蕴含了许许多多人生的借鉴和启示,有益于我们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1自然段写景,营造出了一种古朴、幽静、神秘而又令人悲愤的氛围,引起下文对钓鱼城历史的回忆。
B.作者不知道钓鱼城里到底有多少人,因此对钓鱼城之战活生生地让世界历史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儿感到迷惑不解。
C.“遍插元旗的中华版图上,唯有钓鱼城头依然宋旗飘飘”,这是宋人的誓死抵抗、绝不屈服的精神,同时也是一种悲壮。
D.第4自然段写蒙古大军突然之间不战而退,这是为了与第5自然段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增加钓鱼城的神秘感。
E. 合川钓鱼城之战是一部难以复制的奇书,它对历史的影响十分深远,对人性的拷问十分深刻,让人们常读常新。
【小题2】作者“阅读”钓鱼城,都“读”出了钓鱼城哪些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概括。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阅读”钓鱼城对我们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有什么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回归东方生态文化的经典价值   王岳川
当今世界正在兴起一种“回归经典”的文化大潮。人文学者应该在回归经典中“守正创新”,在“物质现代化”进程中开始实现“精神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必须从本民族高度向人类共同高度出发,坚持文化拿来与输出中的自主创新,使中国思想成为人类思想。
中国文化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方面,即思想文化、艺术文化、实用文化。思想文化主要是儒道佛三家。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佛家文化主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除思想文化以外,还有以琴棋书画为主的艺术文化和节日民间文化。
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内容表现为思想文化。思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命脉,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幽眇境界和自由精神。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冲突中建立自己的形象和本质,相反,中国人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中把握自己的本真精神,获得自己的本质特征。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分别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三个维度。儒家强调的是“和谐之境”,道家强调的是“妙道之境”,佛家强调的是“慈悲之境”。和谐、妙道、慈悲是三家的最高境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一种中庸平和、辩证宽容、知足常乐、幽默圆熟的多元特性。文化是不止息的精神生态创造过程,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构成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氛围,一个具有宇宙论、生死论、功利观、意义论的东方价值整体。中国文化逐渐世界化正在成为可能。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西方现代性扩张导致的东方各国的“全盘西化”浪潮,已经被百年历史证明不是东方的福音,而是人类单面化和异化的开始。人类遭遇的问题,核大战也罢,资源耗尽也罢,环境污染也罢,沙漠化也罢,海啸也罢,都告诉人们一个事实,现代性到了极度膨胀的程度就会反过来毁灭人类。现代性为人们承诺美好生活的同时,又带给人们太多的生态灾难: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精神生态危机、文化生态危机,它使得森林毁灭、水土流失、河海污染、物种退化、精神失落、道德沦丧、心态失衡,形成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大灾场。
人类的精神生态遭遇到空前的危机。在欧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导引下,无论是亚洲还是非洲都正在走向“理论翻新时代”和“肉体体验时代”。于是,升级、突破、扩展、肉身感、消费主义就成为这代人的精神轨迹。当代人成为从旧的“经验时代”蜕变出来又仰望着“理论时代”的中间人,他们从生活话语方式、日常行为模式和当下时尚态度中,将生活娱乐化、文化流行化、生命肉身化、精神平面化。这些因素在一种“新新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当代人的想象、城市的色彩和气质、周边的环境和思维的演变。面对精神生态失衡的消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哲人们提倡具有文化生态意义的“重回乡土、感受生命大地”的精神复归方式。
东方差异性文化使得西方一流思想家开始了对“东方”的全新关注。如果我们什么都“拿来”而不“输出”的话,东西方文化就会出现文化生态失衡问题。可以认为,西方正在吸收东方文化精神而从事人类文化的新整合。换言之,新世纪西方知识界将目光转向东方,必将给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社科认识模式以新思维,并将给被西方中心主义边缘化的东方知识界带来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勇气和重新寻求人类未来文化新价值的文化契机。
(选自2010年6月16日《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小题1】关于“中国文化”,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中国文化只要坚持拿来,同时坚持输出,就能使中国思想成为人类思想。
B.中国文化的精神命脉是思想文化,它主要由儒、道、佛三种文化构成。
C.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谐之境”,中国人以此来把握自己的本真精神。
D.中国文化虽然已经世界化,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全盘西化”浪潮的冲击。
【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西方现代性可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但也可能给人类带来毁灭的危险。
B.当代人已经从旧的“经验时代”走出,却还没真正走进新的“理论时代”。
C.受欧美现代性、后现代性影响,亚洲和非洲人的精神生态遭遇空前的危机。
D.全盘西化并没有给东方带来福音,这使得西方一流思想家将目光转向东方。
【小题3】对西方现代性扩张后果的概括和解决方法的判断,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西方现代性扩张导致了东方各国的“全盘西化”浪潮,它是人类单面化和异化的开始。
B.现代性到了极度膨胀的程度就会反过来毁灭人类。
C.现代性为人们承诺美好生活的同时,又带给人们太多的生态灾难,形成了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大灾场。
D.设立孔子学院的这种文化“输出”自主创新,能给西方中心主义以新思维。孔子学院的设立一定能促使人类文化融合,避免文化生态失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通俗史学家蔡东藩
蔡东藩的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了甲午战争到八年抗日等等惊天动地的事件。世事纷扰,山河破碎,使这个长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忧患意识日深,因而不自觉地熔铸了他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他出身贫寒,过着箪食瓢饮的日子,住着以教读抵租金的居室,如果他能降志辱身混迹官场,也许能博取富贵。但一则他家境贫寒,无力应酬;再则他看到官场各种蝇营狗苟的无耻恶习,实为腐败官场所罕见。从此,他决意敝屣荣华,告病归里,重回“君子固穷”的旧日生活。他手无缚鸡之力,不过一介书生,但能临危不惧,铁骨铮铮。当他所写《民国演义》问世后,因秉笔直书,有触犯军阀劣迹数处,遂遭武夫恐吓,弹头威胁,有人亦劝其曲笔,“隐恶扬善”,但他决不为动,宁愿搁笔,决不曲笔。蔡东藩的种种立身行事,称得起是一位善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真正儒者。
蔡东藩自绝望于官场,即倾其毕生精力于著述。蔡东藩著述很多,但能享盛名而传之久远的,则是《历朝通俗演义》。蔡东藩之所以能以极大的毅力完成这套通俗历史著述,绝非一时冲动的偶然行为。他身经国运艰危,目击风雨飘摇,不可避免地会像同时代大多数知识分子那样,忧患意识激荡,一心救亡图存。当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富国强兵”等等课题,流传于社会,蔡东藩也结合自己的条件作出了选择。他决意用自己的文史知识和秃笔凹砚写出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以实现其“演义救国”的夙志。就在他思考酝酿过程中,辛亥革命爆发,给他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但迎来的却是北洋军阀集团的统治和袁世凯的帝制自为,蔡东藩在这种政治恶行的刺激下,决定先从《清史通俗演义》开始,其主要目的是以这个被推翻的专制政权为靶的,笔伐“洪宪帝制”。他在《清史演义》自序中说:“至关于帝王专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悬为炯戒。”《清史演义》着手于民国四年秋,正是袁世凯等办帝制甚嚣尘上的时候,而成书的次年秋,又是袁世凯自毙之时。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识的行为。民国十年正是“直皖战争”给民众带来兵燹灾祸之际,蔡东藩更运其如椽之笔,进一步地投枪于军阀统治的黑暗现状。他历数民元以来的动乱不宁,更明确表达其正直的史德说:“窃不自揣,谨据民国纪元以来之事实,依次演述,分回编纂,借说部之体裁,写当代之状况。语皆有本,不敢虚诬。”史家应有风骨,于此可见,亦无怪乎军阀武夫为之惧,而出以威胁之劣行!
蔡东藩在历史编纂法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述虽以“演义”为名,但并不是相沿所谓的“演义体”如《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等。他不满意《三国演义》之类的演义书,他在《后汉演义》自序中,曾有所评论说:“若罗氏所著之《三国志演义》则脍炙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评定,而价值益增。然与陈寿《三国志》相勘证,则粉饰者十居五六。寿虽晋臣,于蜀魏事不无曲笔,但谓其穿凿失真,则必无此弊。罗氏第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蔡氏就以此观点指导整套通俗演义的写作而自成一“新演义”体,“新演义”体的特色是,博览群籍,广搜史料,文笔力求通俗,叙事端在真实,间入稗史遗闻,不过修饰文字,敷衍情节,要不得脱离历史正轨。他还采用夹批、后批和注释等手段,以发挥自己的史观、史识。这一“新演义”体裁,很适于普及历史知识,供社会教化之助。顾便于以国史回归国人,鼓呼民气,尽史家之职责,所以,对“新演义”体固不得以小道视之,而当誉之为通俗史学,并堂皇列位于史部之一目。后之以历史为题材而着笔为历史小说者,何不取法乎此?等而下之,其戏说历史、亵渎历史者流,亦当自愧于先贤!
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11部600余万字,其有功史学自不待言!
选自来新夏《通俗史学家蔡东藩》,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蔡东藩(1877—1945),山阴县临浦(今萧山)人,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曾任候补知县,因不满官场恶习,数月即称病回乡。其《历代通俗演义》,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内容之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这套演义重史轻文,尽管略输文采,但却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为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②“演义”是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种通俗的长篇小说。近代认为“演义”与“演绎”意义相近,演义故事是作者根据史实和一定逻辑性演绎出来的事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__)
A.蔡东藩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了历史上众多惊天动地的事件,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的《历朝通俗演义》具有真实性。
B.由于蔡东藩在写《民国演义》时坚持正直史德“秉笔直书”,“写当代之状况”“语皆有本”,使“军阀武夫为之惧”,因而遭到军阀恐吓威胁。
C.蔡东藩的“新演义”体与传统的《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演义体”历史小说不同,他完全采自正史,文笔力求通俗,不作文字修饰。
D.蔡东藩认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巧为烘染,悦人耳目”,以伪乱真,以讹传讹,误人子弟,脱离了历史正轨,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
E.作者认为《历朝通俗演义》应列入史学著作之中,并作为历史小说范例,供后世取法,而那些戏说历史、亵渎历史者流,相比之下应自感惭愧。
(2)蔡东藩所具备的“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