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本报评论(评论员钟声))韩国企业乐天集团近日同意就“萨德”反导系统部署用地与韩国军方签署协议,意味着主动挤入东北亚战略博弈的复杂局面。不少抗议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韩国民众对此表示极大愤怒。但是,韩国一些媒体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本国民意上,更没有顾及本国及地区安全的大局,而是忙不迭地揣测中国是否“封杀”乐天。他们心里装着鬼,所以心很慌。其实他们很清楚,中国人民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
众所周知,美韩推进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严重破坏地区战略平衡,严重损害包括中国在内的本地区有关国家的战略安全利益,不利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安全利益关乎一国根本。韩方一方面破坏邻国的安全利益,另一方面还指望同邻国正常做生意,这样的如意算盘怎么可能打出名堂?在整个国际关系史上都找不出先例。
中国欢迎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依法保障有关企业在华合法权益,这是一贯的政策立场。然而,外国企业在华经营成功与否,最终却要由中国的市场和中国的消费者来决定。乐天集团主动选择配合“萨德”部署,就是把韩国政府往损害邻国战略安全利益、恶化地区局势的错误方向推,就是一心一意要为自己的错误讨一颗苦果吃。相应而来的结果已经显现出来,中国消费者自发地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乐天做出坚决回应,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显然,乐天给“萨德”入韩铺路的决定,是典型的误国之举。此举不仅无助于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还制造了新的冲突点,令整个半岛局势进一步恶化。况且,绑上美国反导“战车”的韩国,很多事情将由不得自己做主了。一旦爆发激烈冲突,韩国不可能不受重创。
韩国媒体现在用“坐立不安”“战战兢兢”来形容乐天当下的心境,恐怕一方面是看准了乐天在中国规模达8万亿韩元的各种项目和业务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也明白韩国的“苦日子”将随之而来。去年7月美韩决定在韩国部署“萨德”以来,中韩合作的民意基础明显受到了损害,中韩不仅政治关系遇冷,而且经贸、人文等各领域交往也受到了影响。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韩国继续执意推进“萨德”部署,两国间各领域合作势将遭遇更大困难。
中国反对在韩部署“萨德”系统的意志是坚定的,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安全利益也不会有丝毫含糊。韩国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否则注定要为此承担责任。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03月04日)
材料二
(本报记者倪浩魏辉)中韩经贸关系倒退10年是有可能的,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表示,在涉及国家重大利益问题上中国不会让步。如果韩国继续一意孤行,结果只能是作茧自缚。2016年韩国经济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国内政治动荡双重打击,呈现严重低迷状态。寻求与中国合作,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但“萨德”入韩,引发中韩关系大倒退。10年前的2006年中韩双边留易额是1300亿美元。如果韩国不改弦更张,中韩经贸关系肯定受损,甚至会出现“硬着陆”。也就是说,减少1000亿美元是很有可能的,那就是“一夜之间回到10年前”。
(选自环球网2017年03月04日)
材料三
(湖北日报讯)韩国民众与民间组织分别在韩国国会以及乐天百货商场门前举行示威,抗议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要求乐天集团拒绝提供部署“萨德”用地。参加示威的金泉市民对策委员会共同委员长刘先喆说,“萨德”系统不能保护韩国安全,部署“萨德”只会使韩国成为半岛“火药桶”和冲突“前沿”。“这是‘假安保’,真的安保政策应该是通过六方会谈要求朝鲜弃核。”
刘先喆认为,乐天集团这次是否提供“萨德”用地,将成为判断其是否真正属于国民企业的标准。“如果乐天屈服于韩国国防部的压力,将犯下卖国罪行,乐天应该做出明智的决定。”
(选自《湖北日报》2017年02月23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三者对“萨德入韩”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报道,并且均对韩国政府执意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提出了严正警告。
B.材料一认为此次“萨德入韩”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韩国的一些媒体妄意揣测中国会不会封杀“乐天”,从而没有注意本国民意。
C.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萨德入韩”的问题,都对其持反对的态度,而且都认为此次“萨德入韩”将会对韩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
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萨德入韩”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萨德入韩”问题的看法。可见,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于民。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三段材料不一,有党报,有网媒,但都选择了在“萨德入韩”这一时期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注重新闻的时效性。
B.相对而言,《人民日报》的观点更有可信度,材料二和材料三仅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因此它们违背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C.对于“萨德入韩”一事,材料三选择的采访对象是韩国人,由此可以看出它和其他两则材料有不同的感情倾向与政治立场。
D.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需求,三家媒体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相比之下,《人民日报》的风格义正辞严,更为恰当。
E. 相比于材料二与材料三的消息报道,材料一属于新闻评论,对“萨德入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也同样具有新闻价值。
【小题3】请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此次“萨德入韩”事件将对韩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07 07:52: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那是一个坑

李吟

王超盯着天上的秋阳,不刺眼。

王超再看眼前那口深坑,黑黢黢,有底吗?他挺挺胸,别害怕,下去吧,坑里有玉石;别害怕,下去一趟再上来,三千元现金便到手,诱人嘛。

深坑在郊外的一棵大梨树下。建筑商老乔的儿子与伙伴在这儿玩耍,老乔的儿子颈上吊着块玉石,祖传的,极珍贵。那小子把一位小女孩头上的花朵摘下扔进了深坑,小女孩不服气,扯下老乔儿子颈上的玉石丢进深……女孩儿的父母不在家,找谁啊?老乔只好悬赏一千元,寻人沉下深坑找玉石。可一千元现金算个啥?谁愿意把命丢进坑里?凑巧的是王超正好路过现场,见老乔指着小女孩大骂着。小女孩哭得伤心,嘴里叫着“奶奶奶奶来救我”,可奶奶总是没出现。王超一咬牙,说给三千元,他保证下去找到玉石。王超随口一声保证就惹上了麻烦,老乔拽住他不松手,问需要签订协议吗?王超摇摇头,下去就下去,协个什么议?他是个大男人。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王超临下深坑前,手机响了,妻子说家里煤气灶坏了,要王超快回家。王超说正忙着,等会儿便回家。王超确实忙,想整几个钱,不忙不行。他想换个稍大点的房,把老家的母亲接来;他想让儿子读研;他想让妻子好好过日子。妻子腿残了,是他的过错。半年前,王超骑着摩托去乡下收山货,后座上带着妻子。摩托栽下路坎,他妻子性命虽保住,左腿却残了……王超摁断信号,到了深坑边,要求先把一只公鸡放下去。

众人将公鸡放下三十多米的深坑,拉上来,哇!公鸡长鸣一声。

王超长舒一口气,腰间系上麻绳,头上有矿灯。

老乔问王超需要氧气吗?王超说氧个什么气?免了吧。

王超看着十多位汉子守在安有滑轮的地方,黝黑的脸上满是神圣,一挥手:“放。”

绳索嗖嗖声响,王超缓缓下沉,头上的灯光在坑壁上直晃悠。

王超深入坑底。坑底有杂物,有动物骨架……骇死人。真是神灵保佑,王超一眼就发现玉石躺在几块骨头旁边。玉石闪着蓝幽幽的光。王超抓起玉石,掸掸玉石链子,链子也串满了珠子。他抠抠脑袋,忽然把链子扯断一截,掂一掂。为何要扯断链子呢?他一笑,嘿嘿嘿!他将链子塞到坑壁的一个小凹洞里,然后摇动麻绳,三下,再三下。

王超被拉上地面,把玉石递给老乔。

面。老乔甚是兴奋,攥着玉石,问链子怎么还差那么一截?

王超抠抠脑袋,说他在坑里发现时就是这样。

老乔一脸狐疑:“是不是你扯断了?”

王超勃然大怒:“我扯断了?我给你扯断了?”王超扑过去,伸手要夺老乔手上的玉石。

老乔退几步:“你在耍诡计?链子在你身上。”

王超急了,双手扯衣领,扯裤子,裤子褪下老远,红色短裤都暴露出来。他掏出身上所有的钱,说他出三千元,再把玉石丢进坑里,让老乔自己下去找回玉石,可以吧?

老乔还没吭声时,一位妇人带着一个小孩来了。小孩是老乔的儿子。孩子只有一只左臂,下巴上还有一块疤。孩子从老乔手里抓过玉石,泪水刷地出来了,说链子断了,不好看了,不好看了。

众人看着孩子在哭,议论纷纷,有人说老乔不地道,有人说王超也不地道。

老乔的脸庞要爆炸:“你不是还想要我的钱吗?再加一千块。”

王超一昂头:“我再下去,死了也会爬上来。”

王超又被绳索放进坑里。当然,他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链子。他站在坑底,关了手电筒,光明不在,坑里瘳人的黑。他就那么站着,谁也看不见他,他也看不见谁。王超感到身上麻酥酥的,快上去!王超使劲儿摇绳索,三下,再三下。

王超又被拉上地面,他把那截链子捧给老乔的儿子,然后从老乔手里取过现金,腮帮鼓几鼓,慢慢地数了两次。

他取出一千元,塞进老乔儿子的手里,老乔问:“我问你一下,那截链子是你故意扯断的吗?你为何少要我一千块钱?”王超听着老乔哕嗦着,他不做声了。过了一会儿,王超一声喊:“乔总,你是有钱人,和我探讨这个问题做啥呢?那是一个坑!”

(选自《重庆文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王超在坑底扯断玉石链子时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他设法谋求更多利益时的狡黠。
B.小说第四段交代了王超的家庭情况,暗示了他不顾危险下坑寻找玉石挣钱和扯断链子的原因。
C.王超找到了偷藏的那截链子,站在坑底,关掉手电筒,陷入瘳人的黑暗中,这阴森森的环境令他恐惧不安,只想快上去。
D.全文围绕“坑”展开,玉石落坑、王超下坑、藏链在坑、寻链出坑等情节使文章结构严谨,人物形象鲜明。
【小题2】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坑”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纵观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儒、道、释三教尽管在具体表述上有一定差异,但均有明确的天人合一思想,历史上三教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最后形成三教合流也许正是由于其内在的共融之处,而《周易》又在三教发展与合流过程当中担当至关重要的角色,从而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根基。中国这种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为特色的传统思维方式是综合的、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与之不同的是西方主要以征服自然、主客二分为特点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他们将自然作为与人相对的客体,长于理论分析,甚至分析到极其细微的程度,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忽略甚至漠视事物的整体联系。
思维方式是一切文化的基础,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不同文化体系的根本差异。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反映到天人关系问题上,就成为两种不同的路向: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哲学思想是主客不分、天人合一,而西方从古希腊时起就已经在倡导主客对立、天人相分。正是由于对人类主体性的发现,促使西方比较重视作为客体的自然和自然科学,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和提升,这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我国的传统学术和文化教育,一直受综合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带有明显的综合、博通的性质和特点,造就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多元格局,从而兼容并包,相互融合。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天人合一”被认为是糟粕而遭到贬斥。实际上,中国的“天人合一”思维中并没有忽略更未否定人的存在及其价值。不论是《周易》还是三教,它们都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虽然表达方式各异,但《周易》与三教均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来突出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这大致就是《周易》所指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近年来,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越发严峻,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以往过于强调人的主体性和改造自然的道路,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更是开始重新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于是,“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的观念再度得到重视,西方世界甚至开始呼吁重返天人合一,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西方正是由天人相分的思路才发展了科学理性,从科学理性再回归到人与自然交融的境界。在生态问题上也是如此,天人合一虽然带来了某种程度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却容易忽略自然界的多样性和人类社会的差别性,最终反而不利于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因此,学习西方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有利于更清楚、明白地认识自然,而“天人合一”则更有利于在解决环境恶化、重建自然秩序的过程中来构建合理的生态价值观。只有将两种思维方式加以有机结合、相互融会,才能真正为生态问题的认知和解决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
(选自张涛《<周易>与儒释道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删改)
下列关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为特色,《周易》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形成过程中担当了最为重要的角色。
B.西方以征服自然、主客二分为特点的思维方式,强调人类的主体性,将自然作为与人相对的客体,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C.近年来,西方世界重新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甚至开始呼吁重返天人合一,这表明中国的思维方式优于西方的思维方式。
D.中国思维方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因忽略甚至否定人的存在及其价值,在清末民初被认为是糟粕而遭到贬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爱之舟

吴冠中

①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②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

③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投考学校以及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我们不肯轻易上岸,花钱住旅店的教训太深了。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夜半我被臭虫咬醒,遍体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钱换个较好的房间。父亲动心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不肯再加钱换房子……

④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确是无比的快乐,我欢喜极了。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文边走边唱。看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父亲回家后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⑤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二三圈,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⑥初小毕业时,鹅山小学是当年全县最有名气的县立完全小学,方圆二十里之内的学生都争着来上鹅山。我考取了。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将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校,替我铺好床被,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吵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⑦第一学期结束,根据总分,我名列全班第一。我拿着老师孙德如的签名盖章,又加盖了县立鹅山小学校章的成绩单回家,路走得比平常快,路上还又取出成绩单来重看一遍那紧要的栏目:全班六十人,名列第一,这对父亲确是意外的喜讯,他接着问:“那朱自道呢?”父亲很注意入学时全县会考第一名朱自道,他知道我同朱自道同班,我得意地、迅速地回答:“第十名。”正好缪祖尧老师也在我们家,也乐开了:“茅草窝里要出笋了!”

⑧我又要去投考无锡师范了。

⑨父亲又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但我也睡不好,因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更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

⑩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师范毕业当个高小的教员,这是父亲对我的最高期望。但师范生等于稀饭生,同学们都这样自我嘲讽。我终于转入了极难考进的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工业救国是大道,至少毕业后职业是有保障的。幸乎?不幸乎?由于一些偶然的客观原因,我接触到了杭州艺专,疯狂地爱上了美术。正值那感情似野马的年龄,为了爱,不听父亲的劝告,不考虑今后的出路,毅然沉浮于茫无边际的艺术苦海,去挣扎吧,去喝一口失业和穷困的苦水吧!我不怕,只是不愿父亲和母亲看着儿子落魄潦倒。我羡慕过没有父母、没有人关怀的孤儿、浪子,自己只属于自己,最自由,最勇敢。

⑪……醒来,枕边一片湿。

 (有删改)

(注)作者吴冠中,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照应,有强化作者对父母、亲人的深切怀念的意图。
B.父母深夜为蚕宝宝添桑叶,是“我”童年难忘的记忆,这一情景既交代家庭生活背景,写出父母的辛劳,也由此引出父亲对“我”的疼爱。
C.读小学时考到全班第一,“我”高兴而且兴奋;父亲却冷静地询问同学朱自道的排名情况,可见父亲比“我”沉稳,想以此消消“我”的傲气。
D.本文多从小事着笔而意味深长,父亲为“我”糊万花筒、背“我”上学、借船送“我”考学等,从细微处表现出贫苦生活中父爱的深厚与伟大。
【小题2】本文以“父爱之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
【小题3】第⑩段中所表现的感情较为复杂。本段表现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八百米故乡

苏童

①每个人都有故乡,而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我的故乡一直在藏匿,在躲闪,甚至在融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系列的问号。什么是故乡?故乡在哪里?问号始终存在,这么多年了,我还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②1982年夏天,在一条名叫齐门外大街的街道上居住了二十多年之后,在把四个子女都养大成人之后,我父母乔迁新居。这次乔迁的直线距离,没有超过八百米。当时我在北京上大学,在千里之外,对新家充满了热情的想象,因为那是新房,在三层楼上,新居的高度和抽水马桶、阳台之类的东西已经让我足够兴奋。我清楚地记得暑假回家的第一个下午,我在新居的阳台上眺望着远处的风景,怀着一种新生的心情。我从小生活的旧屋,其实就在东南方向八百米处、我视线能及的地方。那是很多年来我们家的第一次搬迁。对我来说,八百米是一次直径的扩展,引以为憾的是这次扩展规模太小,我的生活从一条街到另外一条街,仅仅延伸了八百米,不能遗忘什么,也不能获得什么。那年夏天,我第一次意识到了“故乡”这个词,可是我所想象的故乡似乎并不存在于这八百米的世界里。

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就像一个人发现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

④1982年夏天的搬迁,让我母亲与这个家族分开了,分开八百米,不算很远,但也不近。这使我母亲在腌咸菜的季节里格外头痛,腌菜的大缸没法搬到新居里去,只好放弃腌菜了。搬家也给我造成了麻烦,且明显大于腌菜的麻烦。我要听从母亲的吩咐走亲戚,暑假或者春节,每年最起码两次,要走八百米的路,回到旧屋去,见过我的外祖母,见过我的大舅大舅母和二舅二舅母,我从127号一个大家庭的一员,变成了一个亲戚,一个客人。这种新的身份让我感到新奇,又很不自在。而我家的房子由于是公房,已经被调配给了一个陌生的家庭。我好奇地打量过从前的家,非常怅然地发现,那确实不是我的家了。那户人家粉刷了墙壁,改变了房子的格局,也改变了我母亲家族聚居的格局。

⑤而我们这个家族,最初就是这个街区的陌生人。我父母是从镇江地区扬中岛上来到苏州的移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所有的身份资料上的籍贯一栏,填写的都是扬中县,改写成苏州是八十年代以后的要求,这个要求忽略了父辈的来历,强调了出生地的重要。自此,我的身份才与苏州发生如此紧密的联系。

⑥我们这个家庭有点特别,几家人聚拢在一起,在一个新的居留地过着家族式的生活,似乎就是要为下一代更改故乡的名字。但故乡的名字是不容易改变的,我们家周围的邻居大多是苏州的老居民,他们早已接纳了我们这个家族,但是,对于我们127号和125号的日常生活,毕竟是有点好奇的。而语言问题首当其冲,语言在我们这个家族里无法统一,我外祖母不会说苏州话,我大舅母不会说扬中话,我的父母和舅舅们则交替使用家乡方言和苏州话——他们互相之间用家乡话交流,对孩子们、对外人都说流利的苏州话。

⑦长辈们的家乡方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我们这些孩子感到恐惧,就像一个隐私,唯恐给外人听到,可惜的是,这隐私无法藏匿,因为长辈们从不以他们的家乡为耻。扬中岛的方言听起来接近苏北话,而苏州这个城市的市民文化与上海相仿,地域歧视从来都是存在的,苏北话历来被众人所不齿。尤其是我的姐姐和表姐们,一旦与别的女孩子发生口水仗,必然会因为长辈们的口音受牵连。通常她们得到的回答是:不管你们的老家在江南还是江北,反正你们不是苏州人,是苏北人!

⑧我们家的下一代都为上一代的家乡辩解过,为地理位置辩解,为语音所属方言辩解,出于虚荣心,或者就是出于恼怒。当你为父母的口音感到恼怒时,你如何体会“故乡”这两个字带来的荣耀?相反,下一代体验的是一种隔绝故乡和遗忘故乡的艰难。说到底,孩子们是没有故乡的,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农村移民的孩子。

⑨失散,团聚,再失散,是我母亲的家族在扬中、苏州两地迁徙生息的结局,没有土地的家族将永远难逃失散的命运。我母亲的家族在几十年的艰难时世里一直聚合在一起,是一个亲密的家族圈的生活,但最终,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里,一切烟消云散,这个家族的第一代、第二代,还有第三代,最后还是失散了。五年前,随着苏州齐门外大街的拆迁重建,我的大舅和三舅妈都被安置在了别的居民小区。同样的,由于亲戚关系不可避免地日渐疏远,我甚至从来没有去过他们的新家。我在苏州城里有好多表姐表哥,但我不知道他们住在哪个地方。我童年时代热闹的家族圈生活完全萎缩了,家族对于我来说,仅仅是由直系亲属组成,每次回到苏州,我的足迹仅限于我父亲的家和我兄弟姐妹的家,甚至他们都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每两家之间的距离都很遥远,远远超过八百米。对我来说,超过八百米,故乡便开始模糊,开始隐匿,至此,我的八百米的故乡已经飘忽不见了。

⑩所以我说,这么多年了,我还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我去了我父母的故乡扬中,满眼生疏,父辈在此留下的痕迹已经无从追寻。我回到苏州,回到苏州城北,我以前曾经有过的八百米故乡,什么都不见了,只留下两座清代同治年间的石拱桥,一南一北,供人们凭吊。我发现在拆除了古旧的房屋之后,城北地区变得很空旷,同时也很小,那两座桥之间,现在看起来连八百米也不到!

(12)所以,我怀疑我的八百米故乡也仅仅是错觉。我的内心需要一个多大的故乡?我需要的故乡究竟在哪里?我知道吗?也许我并不知道。所以我说,直到现在,我还一直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小题1】文中黑体字的词语能被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A.引以为憾(美中不足)B.首当其冲(首屈一指)
C.不齿(不耻)D.凭吊(悼念)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故乡”的认知过程,以及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深度思考。
B.在作者看来,不断的搬迁不仅导致亲人距离上的疏远,还不可避免地导致情感上的疏离。
C.籍贯的填写习惯,苏州人的口音歧视,未留下生活痕迹的苏州城北,都使作者不愿把苏州当故乡。
D.作者在文中不断追问“什么是故乡?故乡在哪里?”,这也是许多当代人心中的困惑。
【小题3】作者说“我童年时代热闹的家族圈生活完全萎缩了”,根据第⑨段回答,“萎缩”的表现是什么。
【小题4】结合全文分析第③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按时间顺序概括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认知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