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限期拆迁
袁省梅
土尘轰隆隆呼啸着来了,又呼啸着跑了。
婆婆坐在尘雾里,坐在修鞋箱子后,一动不动。
土尘小下去时,工程队的胖子队长奓着浑圆的胳膊,踩着砖块瓦砾,粗短的腿一跳一跳的,像个孩子般蹦跳着来了。胖子叫婆婆让开,推土机挖掘机可不长眼,砖头水泥疙瘩可不长眼,伤了您,我可赔不起。
婆婆伸出三个手指,说,三天,缓上三天等不上我的八哥,我保准离开。
胖子说,十天前,您就说缓三天。要是活儿不催得紧,就是缓上三十天三百天,我也一点意见没有,谁家没个难心事。
婆婆指着她身后的房子,说,八哥认得房子还有这墙上的画,我老了,八哥再见我,她肯定不认得了。婆婆说着,脸上就滚下两行清泪,黄灰的脸上犁开了般黑湿了两道。婆婆说,她就是从这条街上走丢的,你再缓我三天,说不定她就回来了,她要是回来了,看不见这墙上的画,又会走丢的。婆婆扭头给胖子看身后墙上的画。
是一副小孩子的手印画。
婆婆说,是八哥的手印。八哥小时候发烧给烧坏了,没法上学,可你看她这手印画,像是一个脑子不好的孩子画的吗?八哥印下这手印画后,就高兴得不得了,天天都要在这画前玩,晚上睡觉了,还要光着脚出来看一遍,就担心谁把她的画给偷走。
胖子不看那画,也不听她说,急得嚷,那您不让拆了?不能因为您一家,影响了大家啊。
胖子跟婆婆说话,却把脸扭向站在推土机铲车旁边的人。都是这个街上的人。很明显,胖子的话是说给婆婆的,也是说给他们听的。那些人果然急了。怎么会不急呢?楼房还在纸上,房子已经拆了,他们在外租房子住。人们叽叽喳喳地吵嚷比树上的鸟儿还要欢实,话语里全是不满和气愤。人们都认为,婆婆的孙女都丢了五年了,一时半刻的哪能回来?婆婆挡住不让拆,就是故意地想多要点钱。有的说,啥钱啊,就是想多要一套房子。
婆婆听见了,脸胀得青紫黄黑,双手紧紧地抓握着平车的横杆,忽地站起,想去跟那些人理论,又想起她要是离开了,没准胖子就会叫推土机推倒房子,又忽地坐下,双手在车杆上攥了又攥,好像那铁的车杆是毛巾,她要拧出水来。
邻居老张来了。老张说,你不能这么自私,大家在外面租房借房住,拖家带口的,锅碗瓢盆的,容易?都不容易,照我说,你把鞋摊摆到街口,等八哥,也能挣俩钱,照我说,街口的生意肯定比你在这好。
婆婆说不是这么回事,你记得吧,八哥就喜欢这幅画,画要是没了,八哥就是回来了,该有多伤心。婆婆恳求老张去给胖子说说宽限几天,婆婆说,没准这几天,我的八哥就回来了。
婆婆说,你还记得吧,那天,我就趴在箱子上打个盹,就一眨眼的功夫啊,睁开眼八哥就不见了。
老张说我知道,问题是你再不让开,人家就给你儿子儿媳打电话,叫他们回来做你的工作。
婆婆听老张说叫她儿子儿媳回来,她一下就软了。八哥丢了后,她一直不敢给儿子儿媳说。他们打电话问八哥,她就说睡觉了,或者是,出去玩了。现在,要是儿子儿媳回来,她咋说呢?婆婆扑在墙上,把头抵在手印上,嚎啕大哭,我的八哥啊。婆婆哭着说,我来拆吧。
机器的轰鸣声没了。
人们吵吵嚷嚷的声音没了。
只有尘埃还在乱纷纷地跳出一团黑白灰黄的雾,腾腾地滚着,飘升,散开……看上去也喧嚣,也嘈杂。
婆婆先是顺着手印用她的修鞋刀子划开一条缝,然后,一只手塞在墙皮下,一只手按在墙皮上,墙皮下的手往上掀,墙皮上的手紧紧紧紧地跟着按,她小心地揭下一片手印,放在修鞋箱子上,又小心翼翼地顺着手印划缝,然后,一只手塞在墙皮下,一只手按在墙皮上,小心地揭下一片手印,放在箱子上。婆婆揭着墙上的手印,就像她抱着八哥,给八哥喂奶,给八哥洗澡,仔细,认真,缓慢而忧伤。
老张站在一边担心地看着婆婆,叫她小心点,不要伤了手。
胖子不耐烦了,说你这样子到啥时候才能弄完啊?他又对一旁的人说,她有个傻孙子,她也跟着傻了吧。
人们哗地大笑,笑声肆意,嘹亮,没心没肺。
老张的脸黑了,他捡起一块瓦片,指着胖子,你再说一句,你再说一句老子放你的血。
老张在废墟上捡来一本杂志,走到婆婆身边,把书打开,两手捧着,说,放这里吧。
婆婆忧伤地看了一眼老张,看了一眼他手里的书,眼圈红了。
婆婆小心地揭下一片小手印,放到老张手上的书里;揭下一片小手印,放到老张手上的书里。婆婆的动作轻柔,缓慢,就像是从床上抱起一个婴儿。刚出生的八哥,那么小,那么小。粉粉嫩嫩的一团,眼睛却大。黑的眼睛看着她。
那些红的绿的小手印,就像一枚枚书签,安静地整齐地夹在了书里。
(注)①奓zhà,张开。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了拆迁时尘土飞扬的场面,为人物的出场和故事的开展创设了背景。
B.老张“抢瓦片训斥胖子”“捡杂志放手印画”的细节,表现了他的仗义和对婆婆的同情。
C.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含蓄地表现了婆婆对孙女的思念以及对孙女归来的期待。
D.小说运用了顺叙、倒叙等多种叙述方式,使得情节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小题2】小说在描写婆婆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借“拆迁房子”这事件,反映了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0 11:01: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逃跑

铁凝

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了医院,医生为老宋检查之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老宋问手术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要看手术难度和住院时间的长短。
一万五千块,对老宋来说这是个天文数字,他全部的积蓄连一百五十块钱也不到。回到传达室,他不再往床上躺,只是坐在椅子上发呆。半天,老宋对老夏说,由它去吧,反正我也老了。哪里黄土不埋人,我也该叶落归根了。老夏说,你说到哪儿去了,哪有过不去的河?
老夏终于成功了,他为老宋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
老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耳朵嗡嗡作响,身子像坠入云中。老宋一辈子也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一次,这么多。
老宋一夜没睡,他数了一夜钱。他把它们分门别类再排列组合;他一张一张地抚摩它们,一张一张地在灯下照它们,一张一张地把鼻子凑上去闻它们。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他想,难道他的腿真有病吗?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东西都扔给医院吗?想着想着,他忽地站了起来,伸出左腿上下掂量着它。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肿得檩梁似的腿是条病腿。为了证实己见,他给自己摆了一个很奇怪的姿势:他右脚离地,金鸡独立般站住了;他又做了几下类似儿童踢毽子、跳房子之类的动作,居然也做出来了……这些动作将老宋折腾得激动不已,直到他摔在地上,他双手掐住他的病腿想,这哪儿还是一条腿啊,分明是一条烂冬瓜。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
早晨,老夏叫老宋去医院。双眼布满血丝的老宋说,我想等一天,等我闺女来了也不迟。老夏觉得有道理。
这天晚上传达室分外安静。第二天,当老夏又来传达室催促老宋赶快去医院时,发现传达室已空无一人。老夏骑车赶往医院,为老宋做过检查的医生说,那个病人来是来过,可是又走了,他来只是问做静脉修复术便宜还是锯腿便宜。后来,他发现老宋跑了。
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就是老夏从老宋亲戚那里打听到老宋花了两千元在县医院截了肢,他依旧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老夏决心去做一次北部山区的旅游,他很想亲眼看看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很想用自己的现身来刺激起对方的尴尬、难堪和愧疚。他按照老宋亲戚的说法,坐上长途大巴,几乎没太费劲,就见着了老宋。老宋拄着双拐,正指挥一个健壮的年轻人往小屋里卸货。老夏的目光停在老宋的下半身,左腿那儿空着,挽至腿根部的空裤筒好像一团揉皱的搌布。这使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
老宋发现了老夏,顿时木呆呆地愣在那里。接着,老夏在老宋脸上找到了他想要找的表情:尴尬、难堪、愧疚,还有受了意外惊吓的恐惧。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正在卸货的年轻人不知出了什么事,看着近前的老夏说,你是不是认识我姥爷?老夏说是,我们是老……朋友。年轻人把冰茶递到老夏手里,说不要钱。 老夏说不不,你们不容易。年轻人说,现在好多了,我姥爷从城里回来才开了这个小卖店。那会儿我让姥爷给买个足球他光说没钱,敢情攒了一万多呢。老夏问这个店一天能赚多少,年轻人说赚个六七十块吧。老夏想,五天就能赚出看传达室一个月的钱了。老夏坚决不接年轻人递过来的冰茶,年轻人说,那你拿张旅游图吧,看图旅游省得迷路。这里的山水很好看。老夏把它打开,年轻人热心地指着图上的几处,又说,这里的山水很好看。老夏眼盯着地图,但似乎什么也没有看见。年轻人指着地图又说,你看我们这块地方像什么?老夏说看不出来。年轻人说,像只靴子,高跟的。我姥爷告诉我的。
这本是让人愉悦的话题,只是老夏似乎再也没有机会同老宋讨论这个话题了。

(选自《铁凝短篇小说集·逃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为给老宋医腿,老夏费尽心思,总算为他筹集了一笔钱。见到这笔钱,老宋除了激动之外,还有一种莫大的悲哀。
B.“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和“双眼布满血丝”,暗示老宋夜不能寐,面对这笔“巨款”和病腿,他心理斗争异常激烈。
C.老宋为了省下那笔费用,拒绝做静脉修复术而选择了截肢,这深刻地表现出金钱意识对他淳朴本性的扭曲与异化。
D.本文通过老夏和老宋的故事,揭示了一个复杂主题,引人深思,诸如得到帮助要不要感激,被帮助者要不要得到尊重等。
【小题2】小说中的“老夏”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以“逃跑”为题有何妙处?结合全文,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池莉读《花经》

池莉

①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里,我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想来真是痴长。

②先前,我外婆家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在一个园子,引得蜂来燕往蝶飞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

③当然,这种私家的园子后来很快就没有了,支援了国家建设。园子变成了一座丝织厂,工厂的围墙抵在我家屋后,整日整夜哐当哐当地响,我不喜欢这声音。从此,我一直心怀渴望,非常非常想养花种草。渴望与日俱增,可多年来就偏是没有机会,既没有自己的住房也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

④十几年熬过去,去年分得一套公寓,奔到阳台上一看,发现竟然留了养花槽。这一高兴,头脑轰地发了热,不知不觉拿业余爱好当了正经事做。一连好些日,提只篮子和小桶,四处挖湖泥。在大大忙了一阵之后,花种上了,草也养上了,菜子也撒上了。然后,抱着肩来来回回欣赏,倒真有一种了却了某个夙愿的感觉。以后每逢出差或笔会,凡遇上奇花异草,都挺执著地弄点回来栽进盆里。家里厨房三天两头做鱼、肉,也常记得将洗鱼洗肉的水倒入花槽。

⑤可是到了秋季,结果并不理想。葡萄才结了几颗,花儿没开几朵,从庐山植物园特意带回的碗莲之类也都死了。怎么回事呢?为此,我特意找了《花经》来读,读着读着,心中渐亮。合上《花经》,扔下花铲,淡然一笑:我不再养花了。实际上,《花经》这本厚书我翻来覆去看的只是前面一节:序言。

⑥序言里简洁地记叙了本书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的时候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三十。有一日黄先生想: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呢,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他做什么呢?他购买田地十余亩(时田价每亩约二十金),渐扩充至百亩。黄先生从此聚精会神,抱瓮执锄,废寝忘食,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果然,黄家花园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花异草奇,声名远扬。每逢花时,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晴话雨。众人深得启示:既混浊之世,百无一可,唯花木差可引为知已。

⑦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鹃、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己,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这才叫做了人生一件事!

⑧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⑨曾少年狂妄,自以为聪明。把表面的一些由头借来,实际标榜自己为至情至性之人。这也做做,那也试试,好听人评价个多才多艺。近年来国家大兴经济,文人纷纷“下海”,我也曾与人发议论说作家的智商是足够经商的。最近由读《花经》而获顿悟: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政客们终身搞阴谋,商人们终身搞欺骗,情种终身搞爱情(比如贾宝玉),黄岳渊先生终身搞花草。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搞好一件事实在不容易。用去一生,搞好了一件事,那也就够可以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⑩总之,我是不敢再说文人经商之类的话了,也不敢再狂热地养花弄草。就连剪裁时装、研究烹调之类的兴趣也淡了下来,兴致所至,偶尔为之,拿得起,放得下,决不长期牵肠挂肚。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文本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自己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是因为自己连养花种草都做不好。
B.本文语言整体朴素自然,在第⑥段叙述黄岳渊先生辞官种花之事时,却多用四字句租文言词语,旨在以凝练典雅的语言刻画黄岳渊先生的高雅形象
C.文末说“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是说做人糊涂一点,不必赶潮流,反而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D.作者对种花草一事的感情变化经历了未种时的渴望、如愿后的高兴、秋收时的苦恼、彻悟后的淡然的过程。
【小题2】文章第⑦段中说“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试结合⑥⑦段概括这种“精神文明”包含了哪些内容。
【小题3】作者翻阅《花经》本是要寻找种花方法的,却转述了“序言”中黄岳渊先生的事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真正的猎手

张猛子在乌林,也算是个拔尖的人物。他一表堂堂,膀乍腰圆,天生粗壮,在打猎上从不服谁。在方圆百十里小有名气。是乌林后生中的领军人物。然而最近,一个来历不明的外乡人却抢了猛子的风头。

外乡人是半月前来的。在镇外的普济寺安然住下后,就一直没有走的意思。每天早出晚归,打猎采药。开头,人们并不在意他,直到有一天,他从山里扛回一只豹子,人们才突然关注起这个人来。人们就知道他叫齐武,还知道他猎杀豹子的武器竟然是祖辈用过而现在人们早已弃之不用的古老工具——弩!

乌林,外围八百里大崎山。这里山高林密,断谷残涧,常呈浓雾弥漫之势,毒虫鸟兽出没无常,所以,乌林多猎手。然而,独自一人扛回一只豹子,这还是不得了的事情。于是,齐武便很受乡人敬仰。

尤其是后生们,一提齐武,都啧啧连声,一脸敬佩,而且还有事无事都往普济寺跑。   

猛子坐不住了。让一个外乡人在这八百里大崎山逞强,这无疑是劈头让人打了一耳光!

于是猛子就很想尽快也猎到一只豹子。

猛子不怕,他原本就是乌林最出色的猎手。曾经跟着爷爷利用陷阱猎到过一只小豹子。虽然那时他还小,猎到的豹子算不到他头上,但也算是经历过;再说猛子手中握的不是弩,而是铳!一扣扳机,轰响震山林,飞砂走石,就是铜头铁罗汉也会炸得千疮百孔,更何况血肉之躯的豹子。而且前两天有人在鬼见愁涧遇见过豹子,据说它比齐武射死的那只还大。

很快,猛子就收拾好东西,天没亮就走出了家门,一个人进山去了。出门二里地后,猛子又返了回来。再上路时,身上多了爷爷留下来的那张弓和几支箭。

他一路寻踪觅迹,走走停停,等来到鬼见愁涧的时候,天已经擦黑,人也饥肠辘辘,筋疲力尽了。其间也遇到过几只小兽,但他都破天荒地放过了。

猛子在洞边喝了几口水,正想吃点干粮,忽然听到对岸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定睛看去,涧对岸林中赫然闪出一只大豹!比齐武射死的那只长了近一尺。此刻,它正小心翼翼地来到涧边饮水。看来它并没有发现猛子。

望着母豹鲜艳的豹纹,猛子兴奋得手都有点颤。他下意识的拿起火铳,瞄准了豹子,刚要扣动扳机,忽然又放下。转而抄起弓,搭上箭,“嗖”的一声,箭贴着豹头钉进涧边的树干中。豹子一惊,猛地跳起,警惕地张望,发现了猛子。四目相对,豹子阴鸷的眼神使猛子心里一悸。瞬间,被激怒的豹子急速跃过山涧向他扑来。他又连射两箭,都被豹子闪过,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放下弓,抄起铳,擦火,没响,再擦,仍不响!又抄起弓,旋即扔掉,抽出猎刀,迎了上去:猛子只能以命相搏了。   

豹子在距猛子几米处纵身跃起,向猛子头顶压下来,伴着低吼声呼出的热气喷了猛子一脸。猛子眼一闭,使尽全力捅出猎刀。

豹子紧绷的身体一下子松弛了,贴着猛子摔在一丈开外的地上。猛子惊魂未定,又抄起弓,瞄准了豹子。豹子侧躺在地上,喘着粗气,鲜血伴着呼吸从腹部和口中涌出。它几次抬头摇晃着想站起来,都未成功,终于一动不动了。猛子放下弓,全身一下子松下来,才发现双肩被豹子抓的剧痛,流血不止,便一屁股坐在地上,简单处理好伤口后,他挣扎着站起来,蹒跚地走近豹子,从豹腹中拔出了猎刀,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不禁又兴奋起来:这不是在做梦吧?我张猛子真的杀死了一只豹子?而且是用刀?

猛子审视着豹子,突然有些疑惑不解,这么强壮的豹子怎能一刀毙命?它完全有机会咬死我,为什么只抓不咬呢?难道它的牙……他扳开豹子的口,一眼发现豹子口中含有东西——一支几乎尽没的弩箭杆!

猛子明白了,明白了(1)。就转身急速地离开了。

猛子几乎空手出山!这是从没有过的事情。人们望着浑身血迹又默默无语的猛子,疑惑不解。

猛子是被一大群人吵醒的。有人当胸一拳:好你个猛子!

猛子懵然爬起来,被人拉到屋外,院子当中,停放着那只死豹。猛子上前,瞄了一眼豹口,弩箭杆没了。

猛子又明白了(2)。

在乌林人敲锣打鼓抬着猛子满街转的时候,他笑不出来,反倒想哭。

之后,一个如血的黄昏,猛子提着一壶酒和半只狍子也来到了普济寺,齐武不在。猛子就边喝边等。猛子酒量很大,但这次喝了半壶酒就醉得人事不省了。

就在猛子烂醉如泥的那天晚上,日本鬼子来了。

打猎,可以。火铳,上交。

没了火铳,陷阱、下套、竹箭,倒是也能捉几只野兽。但世世代代与野兽打交道的乌林,就这样让小日本统治了?窝囊!

最感到窝囊的是猛子。猛子根本不听小日本招呼,依旧扛着火铳进山。被鬼子兵发现后用皮鞭抽了个半死。更让他受不了的是,那个留着小胡子的中队长藤野一郎打完猛子后,还伸出小拇指奚落他:“你的,猎人的不是,本领小小的。”意思就是:就你这熊样还打猎?

猛子咬牙切齿,终有一天,老子要用猎刀再开一次膛!

机会终于来了。那天天刚擦黑,猛子就埋伏在一棵大树上,他知道藤野一郎今晚一定会打这经过。藤野一郎“如约”而至,猛子突然从天而降,猎刀深深地插进藤野一郎的胸膛。随即,鬼子兵的枪也响了。

猛子下葬的当天夜里,就有两个鬼子兵死于弩箭。鬼子急了,就胡乱抓了十几个猎人审问,最终杀了两个人。乌林的后生们往普济寺跑得更勤了,终于在一天夜里,乌林的一批年轻猎手集体失踪。

据乌林地方志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在八百里大崎山中活跃着一支神秘的队伍。他们先是利用陷阱、套子、弓、弩等猎杀鬼子,后来也用枪,闹得鬼子中队以下的规模都不敢进山。据传,带头的是一个不善言语的中年汉子。对了,他身上除了带着一把短枪外,还有弩。

(选自网络小说,作者华杉,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主要刻画张猛子和齐武两个人物,其中张猛子着墨较多,性格形象鲜明,而对齐武的刻画则较为简略,性格形象不太清晰。
B.小说采用双线索形式,一明一暗,在猎豹和杀鬼子事件中均有交汇,人物形象也在交汇中形成对比。
C.小说情节设计严谨,注重铺垫,如两处乌林的后生们往普济寺跑,弩的多次出现,大豹子提前被人发现,猛子的回家取弓等,都使后文的情节自然合理。
D.小说以叙述为主,杂以描写和抒情,详略得当。如写二人猎豹的过程,一详一略,猛子猎豹似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齐武却一箭毙命豹子。
E. 小说用传言作为结局,更能突出这支抗日队伍的神秘性,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可以引导读者去推理想象,从而增加了小说的魅力。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猛子“明白了”,说说猛子都明白什么了?
【小题3】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齐武这一人物形象特点。
【小题4】作者为什么以“真正的猎手”为小说命题,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学期伊始,国务院就颁布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要改革推进校园足球发展,改革春风扑面而来,你准备好了吗?
【国内现状】


【专家观点】
作为校园足球的形象大使,前国脚郝海东近日接受了腾讯体育的专访。
腾讯体育:您也是一名父亲,您的孩子也在踢足球,那么现在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踢足球会影响学习,如果要想踢得好,甚至还要放弃学习,作为一名孩子的家长和校园足球推广大使的双重身份,您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郝海东:足球不应该完全脱离学校和家庭,踢足球不会影响学习反而可以促进学习。踢足球比起其他体育项目更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学生在绿茵场上不停的高速跑动,弹跳,身体对抗,在运动中锻炼了身体;踢足球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缓解学习压力的方法。此外,足球场上分守门员、后卫、中场、前锋等几个位置,相互之间要有默契合作才能最终取得比赛的胜利,因此喜欢踢足球的人一般都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还有,作为比赛,没有人希望自己的队伍输,因此通过比赛能培养积极向上永不服输的精神。你们可以问问踢球孩子的家长或是老师,他们现在的学习成绩比他们不踢球时反而更好。
腾讯体育:您认为校园足球要在全国推广,还存在哪些问题?
郝海东:校园足球的推广任重而道远,很多中小学都没有像样的足球场地,有的学校人均操场面积只有1平方米,如果人人踢足球,怎么踢?还有,现在懂足球的体育老师实在太少了,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下决心去努力改变的。
腾讯体育:前不久,国务院颁布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您认为,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段时间涌现出一批我们自己的新的足球人才?
郝海东:一切的一切都取决于是不是我们能够保证有时间、有场地、有专业的人员指导孩子们去踢球。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在10到15年之间会涌现出大量的足球人才。而且还得有这么一个系统的保障,从小学初中到大学这中间,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能够自己选择,天赋好的可以进入职业足球联赛,其他的孩子也能够进入大学学习。
(选自“腾讯网”)
【他山之石】
日本的百年规划
1950年日本足协提出百年足球振兴规划,其中50年的节点要办世界杯,100年的终极目标是夺得世界杯。2002年韩日世界杯算是完成了50年目标,2011年日本女足赢得世界杯冠军,从某种考核标准来说,百年伟业已经提前完成了。
日本中小学的足球课是百分百普及。比如U12,也就是小学阶段最高水平的比赛,日本全国的队伍有8000多支,算算参赛人数接近10万。家长们、亲朋好友去观看比赛的热情,和世界杯差不多,还有全国直播,非常有氛围。
法国的青训调整
法国足球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经历过低谷,法国足协开始思考调整青训营。他们将青训年龄由原来的6到13岁调整到了5至12岁,也就是说5岁就可以接受足球训练,一岁之差对于教学内容也有调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技术和体能的比重是50%,现在技术的比重占到了80%。1998年法国拿了世界杯,2002年拿了欧洲杯,法国足球重现辉煌。
德国“天才培养计划”
从1990年开始,德国足球逐渐开始走下坡路,1998年法国世界杯1/4决赛遭淘汰,2000年欧洲杯小组赛出局。2000年,德国启动了一项被称为“天才培养计划”的革新行动。整个计划持续了10年,德国足协每年投入8000万欧元用于青少年足球的发展。经费用途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对校园足球的支持,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教练员的薪水等;二是足协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让球员从青少年校园足球向职业足球转变;三是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对全国各地潜力球员进行资料收集,使“天才球员”能够及时被发现和挖掘。德国经过10年的努力,2010年获得南非世界杯季军,2014年获得巴西世界杯冠军。
(根据有关材料整理)
【小题1】下列关于我国校园足球现状的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现在大多数家长依然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认为踢足球会影响学习。
B.校园足球场地不足,学校难以开展足球课程,这是制约校园足球发展的根本原因。
C.足球专业人士看来,校园足球不会影响学生的成绩,还能提升他们多方面的素质。
D.从国外的事例来看,推广校园足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很难短时间完成。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课外辅导占有了学生部分的课余时间,这使得学生的课外活动难有时间上的保证。
B.大多数的学生家长对足球进校园持反对态度,他们只是出于对孩子的成绩的考虑。
C.足球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永不服输的精神,因此,学校要把足球课当成重点来抓。
D.从青少年就开始着手培养,我国的足球运动就会成功,日、德、法等国就是证明。
E. 我国的足球运动要发展壮大,不是仅靠国家的一纸规划就能做到,还需多方努力。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关于发展校园足球,请你从家长、学校、政府三个方面各提出一点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别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别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B.“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C.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D.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理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C.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D.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C.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