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新诗的“变”与“常”(吕进)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 “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3月15日)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
C.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
D.中国诗歌的“常” 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常”是诗歌的精神,是审美精神。
【小题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C.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这便是创作的境界。
D.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A.变是新诗的根本,作者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B.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C.现今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D.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就一定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03 11:01: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安身云浮

何立伟

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打开云浮的画册翻看,一页页皆是美丽。我置身的云浮的宾馆,窗外刚刚落过阵雨,一眼望去,近处的青山绿树,远处的碧天白云,那才是与你真正的亲。树木葱茏而生机勃然,像一个天然的大氧吧,释放出雨后负离子丰盈的青葱植物的馥香。四下里的空气,是一种使人涤尽尘世之思的安谧

来云浮之前我并不知晓云浮。被邀请参加云浮笔会时,我想云浮在哪里呢?上网一查,原来云浮还是我极景仰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故乡。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接触了禅宗文化,被禅宗的公案所呈现出的那种罕见的大智大慧所折服。也同时知晓了惠能那四句史上最有名的偈子以及六祖在中国宗教史和文化史的无上地位,还有禅宗对唐以来的中国文人的生命智慧同生活质量的悠远影响。原头在此地,我竟然不知!同行的作家大抵也对云浮的印象一片空白,可见云浮是养在深山人未识。它是不求闻达而隐于山野吗?

我们去看国恩寺,它在新兴八景之一的龙山胜地。周遭山势逶逦,云雾如带,鸟声啼啭。国恩寺原名报恩寺,因惠能在此悟道,得传法物,故于唐弘道元年建寺报恩。后唐中宗“敕赐国恩寺”,乃改其名。国恩寺至今仍保持唐代建筑遗风,规模宏大,古拙庄严。六祖宝殿即为古寺后殿,左侧有报恩塔及六祖手植佛荔,右侧是六祖父母坟茔,殿后则有卓锡泉、浴身池及碑林等胜迹。立于庭除送目一望,四面群峰环伺,林木葱茏,青山沥沥,碧水汤汤,叫人忘了时间。惠能手植的佛荔树,愈千年而依旧茂然其盛,在惠能的纪念日里,树上竟结出六颗红红的佛荔,仿佛是六祖托荔树显灵,令我等叹为观止。站在树下,亦仿佛前朝即今朝,今朝亦前朝,一时不知今夕乃何夕。这是不是一种暗示,六祖惠能,仍活在今天,护佑着故土的悠悠山水,郁郁人丛?

国恩寺里还有佛祖释伽牟尼的舍利子七颗。如此宝物在此地出土,岂不也是奇迹?那群山环抱下的云浮,水流如吟,青峰似画,又还是一片广大的静美,无市声嚣闹,无凡尘惊扰,确是风光无限。禅宗文化诞生于斯,想必有它的道理,亦想必这土地人文自有它的慧根隐隐藏住。

这地方胜迹还有很多,龙潭湖、佛荔园、藏佛坑、六祖故居……一一皆是美丽,又皆是历史文化的遗存,自然之景,人文之景,养眼养心

我们分组下到各县乡,我在新兴组。所住宾馆,正在国恩寺下,旁边有广东省独一无二的“硫氢化物温泉”。夜来泡着温泉,山影树影是密,人影灯影是疏,唯觉得人世里有如此一方净土,好让我的骨头酥软,灵魂温暖。

我这一时就想,任何朝代,任何为政者,也包括任何草民,治国也好,生活也好,终极的目的唯有四个字:安居乐业。这安居之“安”,既是身安,亦是心安。云浮这个地方,照我看来,真可以安身,亦真可以安心。现代生活嘈嘈杂杂,人的欲望不断被刺激也变得纷纷扰扰,于是人类从内心深处渴望天人合一的自然家园,亦需要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云浮岂不正是这样的一个所在么?

两天后我们同云浮市的王书记与黄市长座谈。两位为政者年轻、专业、思路清晰,想要将云浮打造成“健康、生态、幸福的宜居城市”。这正合我的心思。云浮这地方,与其像珠三角其他城市那样发展加工业、制造业,不如发展有文化亮点的旅游业、绿色生态的农业和养殖业,将自身的山水风情、宗教文化以及历史人文同自然的资源加以提炼,形成周边城市人们来此放松身心的好所在,让人沉浸在山水田园里,也沉浸在禅文化同生命智慧的精神家园里。

云浮这个地名我在当地一问,有多种解释,但不管解释有多少,总之这地名让人遐想,让人产生美感同诗意。真的,这地名有一种少见的美。

(《光明日报》2009年9月18日)

【小题1】文章开篇描写了云浮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小题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四下里的空气,是一种使人涤尽尘世之思的安谧。
   (2)自然之景,人文之景,养眼养心。
【小题3】本文在描写云浮的“地方胜迹”时,在选材和组材上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小题4】本文一再写到云浮的“安谧”“静美”,体现了怎样的情感和追求?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同类题2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乡魂

倘若你生长在故乡,那份乡情乡恋牵肠挂肚自不必说;倘若你出生在异地他乡,你对它的印象与情感都是从长辈那里间接获得的,对故乡,你又是怎样一种感觉?
数年前,我应邀与几位作家南下访游,依主人安排,途经宁波一日。车子一入宁波,大家还在嘻哈交谈,我却默然不语,脸贴车窗,使劲向外张望着,好像急于想抓住什么,好跟心里的故乡勾挂一起。此时我才发现心里的故乡原是空空的。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面对祖父与父亲的出生地,为何毫无感应?
啊,故乡原本只是我的一个符号——籍贯!
我不是“回”故乡,而是“来”故乡,第一次。我渴望与故乡拥抱和共鸣,但我不知道与故乡的情感怎样接通。好似一张琴闲在那儿,谁来弹响?怎么弹响?

下车在街上走走,来往行人的宁波话一入耳,意外地有种亲切感,透入心怀,驱散了令我茫然的陌生感。
我很笨,一直没从祖父和父亲那里学会宁波话。但这特有的乡音仿佛是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的家乡的民歌,伴着我的童年、少年。那时,来串门看望祖父的爷爷奶奶们,大都用这种话与祖父交谈。父亲平时讲普通话,逢到此时便也用这种怪腔怪调插言谈话,好像故意不叫我听懂,气得我噘起小嘴抗议。那些老爷爷老奶奶们便逗我,哄我,依然还说那种难懂的宁波话……这曾经让我又气又恨的宁波话,为什么此刻有如施魔法时的咒语,一下子把依稀的往事、把不曾泯灭的旧情、把对祖父与父亲那些活生生的感觉,全都召唤回来,逼真地如画一般地复活了?
在天童寺,一位老法师为我们讲述这座古寺的经历。他地道的宁波口音,使我如听外语,全然不懂。我便仔细去端详这法师的仪容,竟然发现他与祖父模样很像:布衣布袜,清瘦身躯,慈眉善眼,尤其是光光的头顶中央有个微微隆起的尖儿。北方大汉剃了光头,见棱见角,或圆或平;宁波人歇顶后,头顶正中央便显露出这个尖儿来,青亮青亮,仿佛透着此地山水那种聪秀灵气。我觑起眼睛再感觉一下,简直就是祖父坐在那里说话!
祖父喜欢用薄胎细瓷的小碟小碗吃饭。他晚年患糖尿病,吃米都必须先用铁锅炒过。他从不叫我吃他的饭,因为炒过的米少了养分。宁波临海,这里的人吃起海鲜精熟老到。祖父吃清蒸江螺那一手真叫空前绝后,满满一勺入口,只在嘴里翻几翻,伴随着吱吱的吸吮声,再吐出来便都是玲珑精巧的空壳了。每次吃江螺,不用我邀请,祖父总会令人惊叹又神气十足地表演一番。然而,祖父,如今你在哪儿呢?我心头情感一涌,忽然张开眼睛,想对老法师大喊一声:爷爷!
奇怪,祖父是在我十岁那年去世的,三十年过去了,什么缘故使我隔着岁月烟尘,如此动情地呼叫他呢?
是我走到故乡来了,还是故乡已悄然走进我的心中?

前两年,我去新加坡参加一个会议。忽有十几位上了年纪的华侨同胞到宾馆来访,见面先送我一本刊物,封面上大大地写一个“冯”字。原来是此地冯氏宗亲会的成员。华人在海外,组织各种同乡同族会,彼此守望相助,可剖肝胆。每每同乡同族人有了难题,便一齐合力解助;若同乡同族人有了成就,也同喜同贺。一位冯姓长者对我说:“你是咱冯家的骄傲啊!”
我看见坐在侧面的一位老者,清瘦,文弱,似曾相识,心有所动,问道:“您家乡在哪儿?”
“宁波。”他一开口,便带着很重的乡音。
我听了,随即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我老家也在宁波。”
他马上叫起来:“现在就是一家,我们好近呀!”随即急渴渴向我打听故乡的情形。
多亏我头年途经故乡,有点见闻,才不致窘于回答。他一边听我讲,一边忽而大发感慨:“全都不一样了,不一样了……”忽而冲动地站起来,手一指叫着:“那是我去捉过鱼的地方!”然后逼我讲出更多细节,仿佛直要讲得往事重现才肯作罢。
这老乡情不自禁把座椅挪到我身前,面对面拼命问,使劲听。可惜我只在故乡停了一天,说不出更多见闻。但我发现,我随便扯些街道的名称、旧楼的式样、蔬菜的种类,他也都视如天国珍闻,引发他一串串的问题、感叹或惊叫。他脱口吟道:“__________。”我感到故乡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吸住一切属于它的人们,不管背离它多久多远。
我怕冷落了他人,才要转换话题,那些人却笑眯眯摆手说:“不碍事,你再给他多讲讲吧……”
他们高兴这样旁听,直听得脸上全都散发出微醺的神气,好像与我的这位老乡分享着一种特殊的幸福,那便是得以慰藉的乡恋。
此时我多么像在家人中间,张张陌生的面孔埋藏着遥远的亲切。我想象着在哪里曾与他们相关相连,唐宋还是秦汉?我想起在黄河边望着它烟云迷漫、波光闪耀的来处,幻想着它万里之外那充满魅力的源头。同种同族,同乡同姓,有一种血脉相通的源头感。
有着共同源头的人,身上必定潜在着一个共同的生命密码,神秘地相牵。
(取材于冯骥才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初次来到宁波,作者却毫无心灵感应,他不禁对自己的故乡产生了怀疑。
B.作者儿时觉得宁波话怪腔怪调,到故乡后,却觉得乡音入耳,格外好听。
C.对三十年前去世的祖父的思念,使作者心中萌生出的故乡情愈发强烈了。
D.作者对故乡宁波并不熟悉,只好杜撰些见闻来应付海外同乡急切的打探。
【小题2】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A.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今时明月他乡客,旧地故人往日情
【小题3】下列文中画线的词语中,加点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牵肠挂肚B.慈眉善眼C.可剖肝胆D.血脉相通
【小题4】本文第一部分中,作者说自己不是“回”故乡,而是“来”故乡,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题5】本文第二部分详细描写了天童寺的老法师,这样写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6】本文结尾写道:“有着共同源头的人,身上必定潜在着一个共同的生命密码,神秘地相牵。”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为何人工智能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才真正爆发出来?人工智能学者、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主任杨强表示,这并非偶然。因为直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和“算法”这两个人工智能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才实现完美结合─算法迭代离不开大数据“土壤”的培育,而运算数据也需要先进的算法才能“玩得转”。“硬件环境也十分重要。人工智能有今天的发展,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软件、硬件、数据等条件一个都不少。”人工智能企业“云知声”CEO黄伟表示。

如今人工智能发展到了何种程度?在黄伟看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按照机器思维能力分为感知、认知和主动思维三个阶段。目前,人工智能仍然处于感知和认知的阶段,远未实现主动思维。但在前两个阶段,人工智能已展现出非凡能力,成为人类的好帮手。

(摘自《“潜伏”在我们身边的人工智能》)

材料二

2017年,回顾中国市场,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7月末,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三步走”战略,规划了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人工智能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等方面的基本路径,勾勒了中国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基本蓝图。11月,科技部公布了首批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包括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科大讯飞四家企业。

继“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之后,中国又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政府、学术界、企业界、投资界和创业者们的共同推动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已经成为一场新的“全民运动”,展现出了超越全球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相关报告显示,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将以50%的增速逐年增长,远超全球市场20%的复合年增长率。中国正在成为人工智能最具潜力的国家之一。

(摘自《“数客”观点:中国企业应当积极拥抱人工智能》)

材料三 

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刻的技术变革,它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将是巨大的。很多就业岗位都会面临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弗雷和奥斯本的估算,美国的就业人口中,大约有47%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替代。而根据我们的估算,中国的这一比例甚至会更高。

据报道,送孩子参加编程学习班,正在悄然成为中国家长们的一种时尚。究其原因,是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面临就业压力,因此尽量让孩子提前学好编程这门在人工智能产业中急需的知识,避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摘自《人工智能时代教育》)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人工智能,国务院已制定发展规划进行顶层设计,科技部把相关企业列入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管理名单。
B.因软件、硬件、数据等条件已经成熟,才使人工智能在今天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巨大能量真正爆发出来。
C.中国已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人工智能市场以50%的增速逐年增长,远超全球市场复合年增长率。
D.人工智能目前处于感知和认知的阶段,虽还远未实现主动思维,但已展现出非凡能力,成为人类的好帮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这一重要的硬件环境,“大数据”与“算法”两个人工智能发展的必备要素就难以完美结合。
B.为了避免人工智能对当下劳动力市场的巨大的冲击,中国家长送孩子参加编程学习班悄然成为一种时尚。
C.从全球人工智能巨大能量的爆发,到中国人工智能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都显示了科技发展的无穷力量。
D.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已成为新的“全民运动”,是因为此前已落实了“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两大战略。
E.《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使中国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基本蓝图变为很快变为现实。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人工智能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注重“修身为本”的行为理念,这在消费上主要表现为“知足常乐”、“淡泊名利”等。同时,这种传统观念至今也影响着大多数中国人。具体表现为,在很多中国人的潜在意识里,如果一些人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娱乐上,那么常常会被视为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西方人的消费观念,他们十分注重精神追求。在当今的西方国家,他们往往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去刺激人们进行精神消费.以使其经济得到持续和健康的发展。
从历史观的角度讲,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当时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人们进行个性消费。同时,求同攀比在我国消费史中也广泛地存在。而现今,我国消费者的“求同攀比”的理念也在很大程度制约了消费的主体性。近些年,西方人愈来愈重视实现消费活动的自我价值,而对其他人的消费则没有太大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方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消费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也减轻了人们的经济压力,只要个人的消费在预算的条件下就毋庸顾忌。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消费地点、消费形式以及消费手段均属于消费方式问题,消费方式不仅直接体现着日常生活,而且与消费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通过自给型的消费来满足个人需求是我国居民普遍接受的消费方式。而西方国家居民则更热衷于交换形式的商品化消费。
从概念上讲,消费习惯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人们在消费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经常性的消费行为和风格。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消费习惯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中西方也通过改变消费习惯的方式,来体验彼此的历史文化,甚至在某些场合,一种消费习惯也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商业服务。与消费习惯不同的是,中西方消费观念的融合并不是表现在相互对等地位的借鉴上,而是表现为西方精神消费与享乐主义的消费理念以强大的渗透力影响中国消费者,这也是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可否认的事实。一方面,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传播媒体,从根本上变革了国家贸易信息传播模式,并产生了诸如世界经贸信息咨询平台、经贸期刊、网络互动平台等新型媒介,进而使得世界各国的消费者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在精神层面荻取了丰富的消费文化。另一方面,西方社会通过目不暇接的信息化文化传媒方式,把享乐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消费观念迅速渗入各个国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普世价值”。从现实来看,这种享乐主义消费理念对我国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使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观念产生动摇。
面对消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这一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在积极借鉴西方消费文化先进理念的同时,也要积极地抓住机遇,重构本土消费文化。
(摘编自姜鹏飞《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消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在消费观念上存在较大的冲突,中国人很多都受到“修身为本”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在娱乐消费上保持克制。
B.中国消费者往往存在求同攀比的理念,西方人认为可在预算条件下进行消费,所以他们秉持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消费理念。
C.中西方消费观念的冲突具体表现在消费地点、消费形式以及消费手段等方面,消费方式与消费观念联系密切。
D.消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已成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既要理性对待西方消费文化,更要重构本土消费文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很多在衣食住行的基本消费之外,很少将时间与精力投放在娱乐上,而西方国家则往往通过传播媒介去刺激人们进行精神消费。
B.封建时代的经济条件制约着中国人的消费方式,中国人进行个性消费不够现实,而求同攀比的消费理念的影响延续至今,也约束了消费主体。
C.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通过改变消费习惯的方式,可以体验彼此的历史文化,消费习惯也因此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商业服务。
D.中西方消费观念的相互借鉴处于不对称的状况,中国消费者更容易受到西方精神消费与享乐主义消费理念的严重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人的消费理念注重精神追求,近年来更是注重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消费活动,对于其他人的消费则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
B.中西方在消费方式上存在冲突,中国人受到“知足常乐”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坚持自给自足的消费方式,而西方人钟情于商品化的消费。
C.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世界经贸信息咨询平台、经贸期刊、网络互动平台等传播媒介,刺激着广大消费者强化精神层面的消费。
D.以享乐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消费观念冲击了中国人的消费思维,我们在抵制西方消费文化理念的同时,也要积极构建自己的新型消费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