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该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以清廉为贵。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之否定的升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质不同。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因而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这种生活方式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朴素观由老子首创,得到儒、墨等学派的认同和采用,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对中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老子的朴素观,以自然为本位,具体包括本色观、恬淡观、清新观三个方面。
C.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是对农业文明时代朴素观的继承和发展,生态是其灵魂。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保护自然环境,正视当前人类社会出现的垃圾问题,反对产生过多垃圾,倡导对垃圾进行回收利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就提出了论点,接着论述了朴素观的源起,然后从三个不同时期展开分析论证,末段与开头呼应,结构严谨。
B.文章以工业社会人们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而导致环境严重破坏的事实为立论依据,论证了建构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必要性。
C.文章分析论证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生态文明时代审美观的特点,但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观是论述的重点。
D.文章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以突出生态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的历史性与巨大的传承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在当代备受推崇,是因为工业文明时代奢华的生活方式造成了环境的严重破坏。
B.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观与农业社会的朴素观有着实质的不同,可见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不是节约型和保护环境型的。
C.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指引下,人类要注意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与生态相互容让,避免矛盾,协调发展。
D.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所以朴素美是最值得推崇的审美形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8 06:36: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

林清玄

住处附近,有一家卖野蜂蜜的小店,夏日里我常到那里饮蜜茶,常觉在炎炎夏日喝一杯冰镇蜜茶,甘凉沁脾,是人生一乐。

今年我路过小店,冬蜜已经上市,喝了一杯蜜茶,付钱的时候才知道涨了一倍有余,我说:“怎么这样责,比去年涨了一倍。”照顾店面眉目清秀的国中小女生马上应答道:“不贵,不贵,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

这句话令我大惑不解,惊问其故。小女生说:“蜜蜂酿一滴蜜,要飞很远的地方,要采过很多花,有时候摘蜜,要飞遍一整座山头哩!还有,飞得那么远,说不定会迷路,说不定给小孩子捉了,说不定飞得疲倦,累死了。”听了这一番话,我欣然付钱,离开小店。

走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那位可爱的小女孩说的话,一任想象力奔飞,也许真是这样的,一杯在我们手中看起来不怎么样的蜜茶,是许多蜜蜂历经千辛万苦才采集得来,我们一口饮尽。一杯蜜茶,正如饮下了几只蜜蜂的精魂。蜜蜂飞来飞去,历遍整座山头、整个草原,搜集了花的精华,一丝一丝酝酿,很可能一只蜜蜂的一生只能酿成一杯我们喝一口的蜜茶吧!

几年前,我居住在高雄县大岗山的佛寺里读书,山下就有许多养蜂人家,经常的寻访,使我对蜜蜂这种微小精致的动物有一点认识。养蜂的人经常上山采集蜂巢,他们在蜂巢中找到体型较大的蜂王,把它装在竹筒中,一霎时,一巢嗡嗡营营的蜜蜂巢都变得温驯听话了,跟在手执蜂王的养蜂人后面飞,一直飞到蜂箱里安居。

蜜蜂的这种行为是让人吃惊的,对于蜂王,它们是如此专情,在一旁护卫,假若蜂王死了,它们就一哄而散,连养蜂人都不得不佩服,但是养蜂人却利用了蜜蜂专情的弱点,驱使它们一生奔走去采花蜜——专情的人恐怕也有这样的弱点,任人驱使而不自知。

但是蜜蜂也不是绝对温驯的,外敌来犯,它们会群起而攻,毫不留情,问题是,每一只蜜蜂的腹里只有一根整刺,那是它们生命的根本,一旦动用那根赘刺攻击了敌人,它们的生命很快也就完结了。用不用赘刺在蜜蜂是没有选择的,它明知会死,也要攻击。——有时,人也要面临这样的局面,选择生命而畏缩的人往往失败,宁整而死的往往成功,因为人是有许多螫刺的。

养蜂的人告诉我,蜜蜂有时也有侵略性的,当所有的花蜜都采光的时候,急需蜂蜜来哺育的蜜蜂就会倾巢而出,到别的蜂巢去抢蜜,这时就会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直到尸横遍野才分出胜负——人何尝不是如此,仓禀实才知荣辱,衣食足才知礼仪。

为了应付无蜜的状况,养蜂人只好欺骗蜜蜂,用糖水养蜜蜂,让它们吃了糖水来酿蜜,用来供应爱吃蜜的人们一—再精明的蜜蜂都会上当,就像再聪明的人也会上当一样。蜜蜂是有社会性的群居动物,在某些德性上和人是很接近的,但是不管如何,蜜蜂是可爱的,它们为了寻找花中甘液,万苦不辞,里面确实有一些艺术的境界。在汲汲营营的世界里,究竞有多少人能为了追求甘美的人生理想而永不放弃呢?

旧时读过一则传说,其中有些精神与蜜蜂相似,那是记载在《辍耕录》里的传说:“有年七、八十老人,自愿舍身济众,绝不饮食,惟澡身吱蜜经月,便溺皆蜜,既死,国人验以石棺,乃满用蜜浸之,镌年月于棺盖之;俟百年后启封,则成蜜剂,遇人折伤肢体,服少许,立愈,虽彼中也不多得,俗曰蜜人。”这个蜜人的传说不一定可信,但是一个人的牺牲在百年之后还能济助众人,可贵的不在他的尸体化成一帖蜜剂,而是他的精神借着蜜流传了下来。

蜜蜂虽不澡身,但是它每天咳蜜,让人们在夏季还能享受甘凉香醇的蜜茶,在吱蜜的过程,有许多蜜蜂要死去,未死的蜜蜂也要经过许多生命的熬炼,熬呀熬的才炼出一杯蜜茶,光是这样想,就够浪漫,够令人心动了。

在实际人生中也是如此,生命的过程原是平淡无奇,情感的追寻则是波涛万险,如何在平淡无奇波涛万险中酿出一滴滴的花蜜,这花蜜还能让人分享,还能流传,才算不在此生。虽然炼蜜的过程一定是痛苦的,一定要飞过高山平野,一定要在好大的花中采好少的蜜,或许会疲累,或许会死亡。

可是痛苦算什么呢?每一杯蜂蜜都是炼过几只蜂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一杯蜜,看到了蜜蜂的一生,炼蜜的过程虽然痛苦,但是香甜的花蜜给人们带来甜蜜的享受,从而引发对人类社会的思考。
B.文章语言自然,文笔清新,简单朴实的生活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朴素中有大智慧,寓意丰富,富有哲理,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C.文章以“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为标题,首尾圆合,结构严谨,情感细腻,内心平和宁静,表达了对蜜蜂和像蜜蜂一样的人类的赞美之情。
D.文章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托物喻人,记叙蜜蜂为了酿一杯蜜,不仅付出了辛劳和痛苦,甚至付出生命的过程,使读者受到人生的启迪。
【小题2】文章中引入《辍耕录》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小题3】蜜蜂的习性,对人生的启迪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 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单位或个人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器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数据研究公司IDC的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移动支付的金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强大的数据意味着,今后几年全球移动支付业务将呈现持续走强趋势。

 (数据: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银联)

材料二:

近年来很多新出现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出于扩大市场的考虑,往往降低安全管控,交易管理的识别、反欺诈能力相对较弱,不能很好地担负起资金把关人的职能,而技术投入上的不足,很容易造成用户支付信息外泄。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被曝出存在安全漏洞导致数据库信息被窃取的网上商城和支付平台有近200家,其中多家网站泄露的用户信息达数百万条,最多甚至达到上千万条。

由于互联网的虚拟化、支付服务的移动化、参与主体的多样化,支付风险呈现蔓延速度快、隐蔽性强、潜伏期长、外溢效应明显的特点。支付行业在敏感信息保护、客户资金安全、业务连续性等方面压力较大,信息泄露已成为支付安全问题的风险源头,

不仅如此,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违规操作、挪用客户资金的行为,存在引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一旦支付机构违规挪用资金,客户支付就会出现问题,如果众多支付风险在短时间内同时爆发,可能引发连锁金融风险。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7日《移动钱包,创新更要让人放心》吴秋余)

材料三:

在监管部门的力推下,被称为“网联平台”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终支付清算平台”的建设进展超过市场预期,按照央行的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都将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

直连模式下,支付机构可以在多家银行甚至同一家银行的不同分行开立账户,资金在内部流转,交易信息留存在支付机构内部,监管部门无法有效对资金流向实行监管,而网联平台的创立,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从2011年4 月底签发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算起,在过去6年半的时间,央行总计发出了271张支付牌照。而在2015年8月,央行注销了张支付牌照,结束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只发不撤”的历史。而在过去两年多时间,央行合计注销了24 张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有20张是在2017年注销的。其中,10家第三方支付公司是因为严重违规被央行注销牌照,另外10家则是由于业务合并。

(摘自“新浪财经”2017年10月1日《第三方支付监管趋严: 今年已注销20张牌照,多家机构吃罚单》)

材料四:

无论是信息公开的无心之失,还是机构内部的有意为之,这都说明,信息安全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管理问题,既需要筑牢技术的防火墙,更需要织密管理的篱笆网。这就需要超越传统的信息安全观,从技术升级、管理完善、法治建设等各方面入手,构建起网上与网下同心聚力、技术与管理相得益彰的信息安全格局。显然,在这方面,收集和保管个人信息的相关机构承担着更加重要的责任。购物平台知道你每天买什么,社交软件知道你每天说什么,打车应用知道你每天去哪里——网络虽然虚拟,但是留下的印记却真实反映着每个人的隐私,不仅是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包括网络第三方平台在内的互联网企业,都具有收集个人信息的功能。因此,这些机构,公共的或商业的,线上的或线下的,都应该承担起保护信息安全的第一责任,在信息管理上严防死守,确保收集起来的信息不被泄露或消费。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8《信息安全首先要管理安全》盛玉雷)

【小题1】下列有关“移动支付”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移动支付是指手机用户(单位或个人) 对商品消费或服务进行的财务支付的-种服务方式。
B.移动支付用户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近距离传感器向银行金融机构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资金转移。
C.2016年手机等移动设备完成支付96%,明显高于其他支付手段,呈上升趋势,手机支付已基本全面普及。
D.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移动支付同比增长趋高,这意味着2017年全球移动支付金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
A.由材料二可知,第三方支付机构出于扩大市场的考虑,技术投入不足,容易造成用户的支付信息外泄,从而引发金融风险。
B.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报道了我国第三方支付存在的弊端,但是,材料二侧重于信息的泄露问题,而材料.三侧重于监管疏漏的问题。
C.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我国加强了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力度,其主要就是注销违规支付公司,从而结束了“只发不撤”的历史。
D.2016年有近200家的网上商城和支付平台存在安全漏洞导致信息被盗,泄露的用户个人信息累计达上千万条。
E.材料三与材料四在写法上各有特色,材料3三侧重于新闻事实的报道,属于消息: 而材料四侧重于时事评论,属于新闻评论。
【小题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移动支付的安全?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1)    

(2)大致说来,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之本体论和宗教之形而上学纷纷面临着学理上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便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

(3)一般认为,艺术的价值是多重的,这其中既有认识论的内容,也有伦理学的成分。而在我们看来,认识内容的多少并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徐悲鸿笔下那幅不太合乎解剖学原理的《奔马》便不会价值连城了;伦理成分的强弱也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贝多芬谱写的那首不太具有道德色彩的《月光》便不会被千古称颂了。说到底,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相对而言,我们可以将这种精神关怀分为初级和终极两种类型。所谓“初级关怀”,是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比如我们在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到影院中去观赏一部惊心动魄的美国大片,到歌厅里去唱几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精神波澜、深刻的灵魂触动,但总归是一种精神享受。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比如我们在孤独、寂寞或遇到情感危机的时候去音乐厅欣赏一部交响乐,去歌剧院观看一部悲剧,虽然不见得开心、解闷儿,但常常会有一种心灵的触动、情感的慰藉。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不同境遇中的欣赏者来说,这两种艺术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后者显然要比前者更有意义。

(4)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譬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写的那首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从字面上看,通俗易懂,仿佛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它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自有其“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那“一岁一枯荣”的生命历程,就像代代不息的人生一样,在宿命的轮回中不断燃起新的希望。一首40个汉字的短诗如此,一场戏剧、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更是如此。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

(5)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本体论并不发达,宗教也并不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此古人的“终极关怀”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加以实现的,这种“代偿功能”也正是中国古典艺术特别发达的原因所在。我们知道,文明的人类之所以陷入异化的痛苦,乃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利刃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因此作为治疗异化痛苦的古典艺术,最常用的方式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断裂重新弥合起来,从而将短暂的现实人生与永恒的自然存在联系起来,将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族类生活联系起来。

【小题1】默写《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颔联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1)段方框处需要重新排序,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我们知道,人的独立意识,产生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历史性分裂。
②为了解除这些疾患,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的满足,而且需要精神的慰藉,这也便是“终极关怀”的动因所在。
③从形而上的层面上讲,审美是一种终极关怀。
④于是,生的孤独、爱的寂寞、死的烦恼,便成为一切文明社会中所不可避免的精神疾患。
⑤这种分裂是文明的结果,同时也带来了文明的问题。
A.③①⑤④②B.①⑤④②③C.③②①⑤④D.①⑤③④②
【小题3】解释第(3)段末尾处加点词的意思。
“前者”是指:
“后者”是指:
【小题4】下列关于“终极关怀”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欣赏一部歌剧比看一部美国大片更具价值,因此更能得到终极关怀。
B.艺术品哪怕写的是平常事物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
C.文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包含对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与追问。
D.只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担起终极关怀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价值。
【小题5】如果一个时代的艺术与哲学不发达,那么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会以什么形式实现呢?为什么?
【小题6】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荷兰画家凡·高的名画《星夜》所描绘的景象与现实世界的星夜不同,画面上11颗星星聚集在月亮周围翻滚着,像炽热燃烧的火球。评论家说,这幅画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精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近10年来,国家和社会不仅极力倡导工匠技艺,还重视手工技艺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此举顺应时代发展,承续历史传统,为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资源养分。

中国的思想文化极看重匠人职分,对他们的造物之功有极高的评价,与圣人等而视之。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将匠人推到如此高的分位,《考工记》中“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易•系辞上》也有类似的记栽。“开物成务”,无此物创此物,谓之“开物”,做此事成此事,是为“成务”。“开物”与“成务”都是圣人之举。工匠之绩,则在于造物,有再造之功,四时并运,与圣人同位。工匠文化往往也有深厚的意义。

工匠文化的内里,呈现出一种学理般精神,就像儒家教导儒者要做一个圣贤人一样。工匠的理想则是成为宗匠和哲匠,达到该领域可能企及的高度。匠人在日常生活中宁可降低标准,亦不愿为金钱名利所縛;宁可委屈自身,也要克己服理,尊师重道;宁愿牺牲机缘,决不可降低诚信标准。中国工匠文化有如此深远的渊源,绝不是在应付现实、获取功利的观念下创立,其背后有一种精神,此精神赋予手工艺以光明,形成生命力,流传至今。

中国的工匠是道德的、信誉的、人格的、文化的。受到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影响,儒家思想讲究修身、立行、立言、德性、礼仪,在匠人的身上这些文化特质都能得到体现。匠人们在此种风气的熏染下,讲究和气生财,与人为乐,互利互惠。很多坊名就是使用店主的名字,誉播四海,如“王麻子”剪刀、到定之装池等,屹立百年而不倒,以人格做担保,以诚信和信誉获得尊重,兢兢业业,苦心经营。这种以人格为立身之本的匠人文化,将技艺人格化、精神化,有别于西方重契约的历史传统。匠人如果缺乏道德修养,品德有瑕疵,即使身怀绝技,也难以立足。

匠人的天职在于造物,匠师们在历史上创造了极璀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每一件造物都凝聚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造物覆盖了天道与人事,这是天道与人事的相互作用,孕育出了造物之理,长而久之,通过历代的积淀形成了匠人独特的文化景观,或可称之为精神文明。匠人每一次的造物,都包含了匠人的素养、技术水平、历史传承、时代成格、个人面貌,还受到特定时空、地域、制度、时代、工具、技术、思想等诸多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事件,是多个内因和外因相互效力的结果,集合成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

匠人文化,绝非仅是靠几个匠人之力,就能保泰持盈维持中国文化几千年,而是依靠历代众多底人及全民苦心经营、匠门雍睦、子弟循谨、师父嘉言懿行,维持技艺不哀,文物蔚起。匠人之功,尤不可没。

(摘编自舒光强《中国工匠的人文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我国对手工技艺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视,为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养分。
B.中国匠人具有儒家所讲究的修身、立行、立言等文化特质,其立身之本不同于西方。
C.每一件造物,都是由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互相影响,即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D.匠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保存与绵延有极大的贡献,中国的历史文化依赖他们得以传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类比论证、引用论证的手法,强调了中国思想文化对匠人职分的看重。
B.文章运用排比手法论证了匠人轻名利,重诚信,克己服理,尊师重道的内里精神。
C.文章通过介绍中国工匠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来论述承续历史传统的必要性。
D.文章主体采用并列结构,从匠人地位、人格、天职等角度阐述中国工匠的人文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的匠师们就很难创造出极璀璨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B.店主用自己的名字作为坊名,是诚信经营、重视信誉、以人格做担保的具体表现。
C.匠人造物不仅依赖匠人的技术水平,更离不开匠人内里的学理般精神及道德修养。
D.西方重契约的历史传统,使得匠人只要技艺高超,即使品德有缺陷也能获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