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担个日头回家
帕蒂古丽
我和弟弟抬着一塑料桶柴油,追着日头往西边赶。日头矮矮的,从弟弟的棉帽上,滚到他窄溜溜的肩上。
赶累了,弟弟蹲下来,把担子的一头撂在雪地上。日头从弟弟斜下去的担子那头,滚到了雪丘背后,像一个茸茸的毛线球,被几棵野柳拦住,在野柳枝挂了一下,就一骨碌扎进了雪窝子里,拦也拦不住。
家里的油灯,已经有几个月不亮了,就等着柴油点灯。
桶底最后一点柴油,被爹爹滴进了马灯里,只在夜里去羊圈看分娩的母羊时,才点一小会儿,然后又很快地被爹爹吹灭。他说,夜里没有了煤油灯,就等于没有了眼睛。
我们在太阳收回洒在雪窝子里的最后一点碎光前,抢着走完了一半的路程。弟弟回头朝我看了一眼,撂下担子的那头说:“姐,我的腿累累的,没有力气。”他乞求地把眼光投向不远处一丛灰白色的树窝子,那里是魏家庄。
爹爹带着我和弟弟住过魏家庄魏皮匠家。我给弟弟打气:“我们晚上就住到魏皮匠,再加把劲!”弟弟使劲点点头,然后蹲下身去,抬起了柴油桶。
迎接我们的是魏皮匠家的狗,它叫了几声,过来嗅嗅我和弟弟,围着柴油桶转了一圈,甩甩尾巴走开了。
魏皮匠最小的儿子七哥一掀棉门帘走出来,从屋内带出一股热热的雾气,我闻得出那时揪面的葱蒜味道。魏皮匠家装了电灯,照得屋里明晃晃的,像是白天。
吃饱了肚子,弟弟央求魏老九:“夜里我们到院子里捉迷藏。”
魏老九笑笑,摸摸弟弟的头:“捉迷藏鞋子会湿掉,明天一早就赶不成路了。”
魏老九打开了一个电匣子,里面黑白的小人都是活动的,会唱会跳。我们对着那些个活动的小人傻坐了半个晚上。
夜里弟弟爬进了被窝还在嘟哝:“黑匣子那么好看,难怪七哥不跟我们捉迷藏。”
我拍拍弟弟的脑袋:“睡一觉,日头就出来了”。
早上睁开眼睛,日头明晃晃地趴在窗户上,探着头在催我们上路。
魏老九已经从锅里捡出热腾腾的玉米面馒头端到桌上。我和弟弟抹了把脸,一人捧了一个热馒头,就去找昨晚放在门背后抬柴油的木担子。魏老九冲我们笑笑,自个儿提起柴油桶子,一掀门帘,大步跨到了院子里。
我提了担子,拉着弟弟,一路追着魏老九在雪地里踩出的大脚窝跑。等我和弟弟把馒头丢进了肚子,魏老九的身影在很远的地方晃动着,只有一个小麻雀那么大。
我们在一片坟地里追上了魏老九。他立在坟地中间的雪路上等我们,见我们呼着热腾腾的白哈气跑上来,就弓下身子冲我们笑。
“过了那片坟地就是运河,从结冰的运河上走过去,大梁坡村就不远了”。顺着魏老九手指的地方看过去,能看村口的那棵老榆树。
魏老九停在原地不走了,他看着我们抬着油桶走出坟地老远,还立在坟地中间朝这边招手。直到我们下了运河堤坝,从冰面上一边走一边滑到了对岸,魏老九的影子才往回去的方向慢慢移动。
弟弟说:“七哥有小匣子,就不捉迷藏了,鞋子也不会湿掉了。姐姐,我喜欢鞋子湿掉,夜里爹爹帮着我们烤。”其实我心里头也这么想,弟弟走在前面,看不见我点头。
“姐姐,昨个天黑我们经过了那个坟地了吗?”
“黑地有黑地的好处,黑地里,坟头也只是些矮矮的雪丘,没啥了不起。”我哄弟弟。
弟弟说:“我们朝着村庄走,日头也跟着我们回大梁坡,姐姐,日头肯定欢喜呆在大梁坡,不欢喜呆在魏家庄。”
“嗯。昨天我们快走到魏家庄,日头就藏进雪地里了。魏家庄有电灯,我们村没有,我们村有日头就行。”我应着声,换了个肩膀,日头从担子的左边移到了右边。
“对,日头出来,我们就去放羊,等日头睡了,我们就捉迷藏。”弟弟在前面看着那棵老榆树一路小跑。
我在后面护着柴油桶,它是我们担在担子上的日头,我生怕弟弟把它摇落了。
我跟弟弟说:“走稳了,咱们把日头担回家去。”
弟弟把小肩耸得高高的,冻得通红的手一甩一甩的。我在后面嘻嘻地笑,日头在担子上也乐得一颠一颠的。
(有删改)
【小题1】请分析第二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小题2】文章使用了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请你说说它的作用。
【小题3】文中多次提到“捉迷藏”,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小题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 “日头”的丰富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6 01:09: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荒漠化是由于干早少雨、植被破坏、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清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荒漠化带来的危害是多重的,一方面影响生态气候,降雨量锐减,沙尘暴等恶劣天气频发;另一方面土地退化成沙地,无法发展农业,进而导致贫困,催生生态难民。被称作地球癌症的荒漠化是个全球性的难题,它在发展中国家蔓延速度更快,危害也更为突出。
库布齐沙漠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曾是京津冀地区三大风沙源之一,被称为北京头上的一盘沙。而今,库布齐沙漠的荒漠化趋势得到遏制,荒漠化土地面积自1999年以来持续净减少,占总面积1/3的荒漠变成了绿洲,植被覆盖度则从16.2%加到了53%当地天气状况也在逐步好转,总体上库布齐的沙尘暴是治住了。在国内,企业参与治沙正成一种趋势。在库布齐沙漠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亿利资源集团,25年投入30亿人民币,实施生态修复,“不用农药、不施化肥”,为沙漠农牧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形成了一条具有亿利特色的绿色供应链。
材料二

材料三 
位于祁南园的塞罕坝林场是防治荒漠化的典型,从1962年开始种树治沙,经过55年的务力,林场职工让这里变成了112万亩茫茫林海。如今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11.4%高到80%筹建塞罕坝等林场是很长一段时间政府治沙的主要模式,除改变当地自然风貌,保持水土之外,主要目的还是减轻京津地带的风沙危害。
先治理容易的,再治理“远沙,大沙”,而容易治理的地方多与居民居住区相邻,植被容易被火灾或牲畜破坏。笔者发现即便在沙漠腹地种下的灌木丛也时常会引来放牧者,护林员要劝说对方离开。如果放任不管,多年辛苦种下的植物可能几天之内就被吃光。
毗邻四大沙地之一的毛鸟素沙漠,遮天蔽日的黄沙让这里寸草不生,农业和畜牧业完全荒废,人穷到没有出路。32年前嫁到这里的般玉珍相信只有把树种活,人才能活下来。她卖掉家里唯一的羊种了600棵乔树苗,然而第一年过去只有十几棵存活,由此般玉珍认识到造林不能单一种植乔木,必须先用沙柳等灌木树种固定流沙。之后30多年里,她坚持造林7万亩,2011年这些树林被纳入国家公益林享受补贴。改善后的水土条件,还为她搞种植园旅游业提供便利。 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占熺及其团队研发的被称为沙漠克星的茵草,被广泛应用于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建设以及一些生态脆弱地区的防风固沙、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治理中。现在,通过网络更多的人正在参与治沙,比如人们通过支付宝虚拟积分换取在阿拉善种下一棵梭梭树,至今植树量已超过76万棵。
塞罕坝林场,库布齐、毛乌素沙漠是中国治理荒漠化的缩影,受到世界关注。2017年9月6日,联合国荒漠化大会在鄂尔多斯召开,大会认为中国经验值得推广到全世界。事实证明沙漠能够充分利用起来,沙漠这种给人类带来负面的东西,能够让它产生正能量。
(据央视网《新闻周刊》栏目整理)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多年的持续治理,我国截止2014年已经实现了荒漠化零增长,甚至出现了荒漠化面积负增长的现象。
B.第五次监测与第四次监测结果相比,荒漠化土地面积和沙化土地面积在减少,荒漠化和沙化程度也在减轻。
C.2005-2014年间,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整体上呈下降态势,实际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增加。
D.尽管整体上经历了近十年的缩减,但到2014年荒漠化土地仍有261万平方公里,超过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容易在发展中国家蔓延,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解决起来比较容易。
B.离北京最近的库布齐沙漠,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可以说库布齐沙漠已经治好了
C.治沙种下的植物不仅要有存活率,还要求不被火灾或牲畜破坏,这些都是荒漠化治理中的首要难题。
D.到2017年,我国荒漠化地区植被状况进一步好转,区域风沙天气明显减少,林沙产业也不断发展。
E. 从“谈沙色变”到“点沙成金”,中国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治沙道路,环保领域出现了中国样板。
【小题3】联合国荒漠化大会认为中国治理荒漠化的经验值得被推广到全世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有哪些治沙的措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筷子文化圈

①对于很多筷子的使用者来说,选用这种亚洲取食工具,不仅为了延续一种悠久的饮食习惯;他们还相信,筷子除了可以用来取食,还有很多其他益处。巴伯贵美子是一位生活在伦敦的日裔英国作家,她在《筷子减肥》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日本食物总的来说比西方食物更健康,而健康饮食的关键不仅在于你吃什么,更在于你怎么吃。她声称,使用筷子进食对健康更加有益。她写道:“用筷子吃饭,会让人细嚼慢咽,吃得少点。”而吃少一点,并非仅有的好处,用筷子吃饭,进餐速度还会慢许多。据她计算,每餐会多用十几分钟。“这不仅有利于身体,还有心理效益,”巴伯指出,“这样做会让你去感受食物,并从中得到乐趣。”换句话说,用筷子吃饭,还有助于人珍惜食物,享受美味。

②还有一些人指出了使用筷子的更多好处。一色八郎是提出“筷子文化圈”这一概念的日本学者之一。他认为,使用筷子,比使用其他取食工具更需要手脑协调。这不仅提高了人手的灵巧度,而且最终促进了人尤其是儿童的大脑发育。近年来,科学家做过一些有关筷子使用的实验,都得出了肯定的结论。科学研究已证明,使用筷子,可以帮助儿童提高手指的肌肉运动技能。不过也有研究指出,终身使用筷子可能增加老年人手指罹患关节炎的风险。

③筷子是何时发明的?它又为何最初在中国逐渐普及,成为主要的进餐工具呢?现有考古材料表明,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出土了不少长短不一的棍,往往由动物骨头制成。有的考古学家将这些骨制短棍称为“骨箸”,它很有可能就是筷子的前身。刘云主编的《中国箸文化史》,依据考古学家的发现,指出筷子的原型早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就在中国出现了,因此筷子在中国的历史长达7000年以上。

④如果这些骨棍确实可以被称为筷子的话,那么当时的人们似乎不只用它们来夹取食物。换句话说,这些原始的筷子,可能具有双重功能:既可以用来烹饪,也可以用来吃饭。有趣的是,许多亚洲家庭至今仍然这样使用筷子,不但用筷子取食,也常常借助筷子来做饭,比如打鸡蛋或搅拌肉馅儿等,又比如,烹煮食物的时候,可以用两根筷子夹起锅里的食物,检查成熟程度,或者品尝味道。这样的使用方法,让筷子完成了从烹饪工具到取食工具的转化。饮食专家们普遍认为,筷子便是这样起源于中国的。

⑤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历史文献和研究表明,中国古人起初也是用手指取食的,我们至今仍然称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手指为食指。而且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公元前5世纪或前4世纪左右,即春秋战国时期。换句话说,孔子及其弟子用餐,很可能主要靠手来取食。不过在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六支用青铜制成的箸头,可以接柄使用,而在商晚期和周的不少遗址中,也出土了象牙和青铜制成的箸,可见筷子作为一种食具已经在某些社会阶层或宗教祭祀的重大典礼上使用了。我个人的看法,是从战国开始,用餐具(包括筷子)替代手指取食,才逐渐成为多数中国人首选的餐饮习俗。

⑥使用筷子的传统让中国人和其他亚洲人向来认为自己的饮食方式要比其他人更文明。但我们今天必须指出的是,无论是用餐具还是用手指取食,都只反映了一种文化的偏好,而不能表明文明程度的高下。事实上,优雅得体的饮食方式,更依赖于如何将食物送进嘴里,而不在于是否使用餐具,或使用什么样的餐具。这也就是说,每种饮食传统里,都有自己优雅的、有别于粗俗的进食方式。是优雅还是粗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标准。

⑦综上所述,筷子作为严格意义上的进食工具,其发明和使用无法取得明确的定论,它的广泛普及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其中既包含了文化的多重因素,也与饮食惯在中国及筷子文化圈内其他各地的变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摘自《筷子:饮食与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2月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食物比西方食物更健康,关键不仅在于你吃什么,更在于你怎么吃,使用筷子进食对健康更加有益。
B.相对于使用其他取食工具而言,一色八郎认为使用筷子,不仅提高了人手的灵巧度,而且最终促进了儿童的大脑发育。
C.历史文献和研究表明,中国古人起初也是用手指取食的,孔子及其弟子用餐,很可能主要靠手来取食。
D.从战国开始,筷子作为严格意义上的进食工具,替代了手指取食,才逐渐成为多数中国人首选的餐饮习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自然段主要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阐述使用筷子有助于人们珍惜食物,享受美味的观点。
B.第3自然段借助考古材料、学术论著,第4自然段运用假设论证,分别从筷子的前身、筷子角色转化的角度展开论述。
C.第6自然段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指出每种饮食传统里进食方式的优雅与粗俗,与不同地方的标准有关联。
D.文章首先分析使用筷子的好处,接着探究筷子如何发明、起源于中国的,最后强调多重文化、饮食习惯等对筷子普及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研究已证明,使用筷子,对儿童提高手指肌肉运动技能有好处,但终身使用对老年人手指罹患关节炎可能增大风险。
B.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由动物骨头制成的长短不一的棍,有可能就是筷子的前身。
C.既可以用来烹饪,也可以用来吃饭,可能是原始筷子具有的双重功能,这在许多使用筷子的亚洲家庭得到了证实。
D.在某些社会阶层或宗教祭祀的重大典礼上使用筷子的主要依据是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以及商晚期和周的不少遗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9月16曰,参加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的代表在蒙蒙细雨中考察一路,讨论一路。“搬迁的资金从哪里来?” “这么多群众搬走了,有安置的土地吗?” “搬出来之后,如何发展产业增收?”这些问题是代表们提得最 多的,也从侧面反映出易地扶贫搬迁最核心的三个问题。
地从哪出?
青海省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会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土地指标进行置换,然后再对迁出地宅基地复耕平 整,耕地和居住地两不误。进城安置是另一个选择。广西将部分贫困户集中安置到县城,建起10多层高楼供 搬迁户统一居住。“贵州搬迁的主要方式是进城安置。”贵州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局长王应政介绍,受条件限 制,贵州耕地资源稀缺,如果只是搬迁到相邻地区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不会有根本性变 化。进城安置不仅解决搬迁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现在盖房若干年后没人住的问题。
钱从哪来?
去年,巴中将4500亩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给成都高新区,筹集逾13亿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河南也创 新开展宅基地复垦券交易,将建档立卡搬迁贫困户和同步搬迁户宅基地拆旧复垦后的结余指标在省域内公开竞 价交易。“已拍卖两批9291亩,筹集资金27.87亿元,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现贫困地区土地价值最大化。” 河南省相关负责人介绍。
人往哪去?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产业是根本。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张家大院安置点引进科技公司成立农 民专合社,建立产业示范园3000亩,年人均可增收1600元。湖北省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引导各地走特色脱 贫道路,如黄冈市形成了 “罗田一只羊” “麻城一朵花” “英山一片茶”等一批特色产业。另外,加强就业培 训,提高搬迁户劳动技能,也是鼓起“钱袋子”的重要手段。
(2017年9月18曰《四川日报》)
材料二 :
云南:2017年实现29个贫困县摘帽100万人脱贫
2017年云南省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就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提出的年度目标任务展开工 作。先后出台29项配套政策文件、行动计划,行业扶贫政策措施逐步落地。在迪庆、怒江以及“镇弈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施14年免费教育。
对于我省脱贫攻坚工作仍然面临起点低,底子薄,发展不充分、不全面、不协调等挑战的现状,《政府工 作报告》表明,2017年云南计划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好全面脱贫攻坚战。大方向上,统筹推进“五个 一批”,实现29个贫困县摘帽、1100个贫困村出列、100万贫困人口脱贫。各州市也列出了重点工作要求,例 如昆明把脱贫攻坚工程列入了本年度十大惠民实事中。大理把扶残助残工程当作年度十件大事之一。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我省设立了总规模1152亿元的云南浦发扶贫投资发展基金,支持11个州市贫困乡村 脱贫出列,大理、曲靖等州市因此受惠。
(2017年4月17曰《云南信息报》)

材料三:
曲靖会泽易地扶贫搬迁起成效贫困户建房无负担
走进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观音岩村易地扶贫安置点,60户安居房分成六七排,错落有致地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上,旁边小山上的野菊花迎风盛开。这里安置了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5户随迁户。村民董兴淮高兴地说:“我用政府补助的5万元建起了占地面积40多平方米的安居房,没有增加建房负担,很是满意!”
董兴淮介绍:“原来我们住的是土墙石板顶,一下大雨就不敢睡,怕水冲进房子来,害怕房后的山垮塌,现在不出钱就住上了新房,孩子在外打工也不担心在家的老人和孩子的安全,他们回来交通也方便。”
据村支书介绍:该村269户689人中,外出务工者达186户546人,占总人口的79.2%,大部分均在东川区务工,务工成为了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之一。在安置点一侧的公路边,有致富头脑的人,已带领群众进行白芨等中药材种植,当地传统产业“老家洋芋”也越来越受外地消费者欢迎。
(2017年4月27日《曲靖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围绕易地扶贫最受关注的三大难题展开,列举了青海、河南、巴中等诸多省市摸索出来的经验办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意义。
B.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云南省2017年计划脱贫的贫困人口比2016年已经脱贫的贫困人口少,由此可见2017年的扶贫工作成绩将不如2016年的好。
C.材料三用村民董兴淮的例子,生动直观地展现了扶贫前后村民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可见云南曲靖易地扶贫工作取得了成效。
D.三则材料都注重列数据,使用大量准确、具体的数据来表明全国各地的扶贫工作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三则材料虽然报道的对象不同,但都聚焦“易地扶贫”这一热点话题,介绍了不同地区的扶贫工作情况。
B.曲靖会泽县已有村民在安置点附近种植中药材、发展“洋芋”产业,这与巴中市张家大院、湖北黄冈市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三则材料的写作方式各异:材料一是搬迁现场会的现场采访和报道,材料二主要是对云南2017年扶贫工作相关情况的报道,材料三则主要是个案专访。
D.三则材料虽然不同,但都体现了新闻媒体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国计民生的责任感。
E. 材料一列举了全国很多省市的扶贫经验,涉及范围比材料二、三更广,所以材料一的新闻价值更高。
【小题3】结合材料一,试回答易地扶贫过程中的三大问题有些什么解决办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板擦

夏鲁平

(前情提要:史丽萍老师是我小学时的班主任,她没有因为我是一个学习不好的“野孩子”而放弃我,反而关心和爱护我。我想报答她的恩德,于是在班里的板擦坏了后自告奋勇要做一个板擦给她)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突发灵感,一路小跑到家门,钻进仓房,从工具箱里找出四根半寸长的铁钉,将折叠毛毯条铺在木板上,在四个角上钉上了铁钉,黑板擦终于做成了。

第四天上学,史老师刚走进教室,我赶紧从书包里掏出那只黑板擦,史老师喜出望外接在手里,忽然一愣,这黑板擦显然出乎她的预料,而且不是出自大人之手。她反复掂量这只稚嫩的黑板擦,指甲划向蜡笔涂上去的蓝色,说:“不错,我代表全班同学谢谢你。”史老师开始用这只黑板擦了,黑板擦擦向黑板的一刹那,我们的耳边发出了尖厉声响,是铁钉与黑板摩擦的声响,一道长长的划痕出现了,惊心动魄。全班同学好像早就琢磨起这只怪异的黑板擦,一直憋闷着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这一个划痕终于划开了他们的笑声。史老师转过身,也在笑,她肯定觉得这只黑板擦滑稽可笑,同学们于是跟着放肆地笑了,笑得我咬牙切齿,头猛地埋向桌面。在天昏地暗中,史老师敲响了讲台桌子,那是黑板擦与桌面的撞击声,她粗暴地镇压住所有的笑声,教室一下子静了,接着,史老师喊了我的名字,让我站起身来。我站起来,耷拉着脑袋,史老师让我抬头,看同学,看老师。我万万没想到史老师泪水盈盈地愤怒着,说:“我知道你们笑什么,我为你们的笑声感到羞耻,有谁能像夏鲁平同学这样亲手为班级做成一个黑板擦?我现在宣布,期末优秀班干部,就是夏鲁平同学,大家为他鼓掌!”顿时,我的心又一次热浪翻滚,泪水潸然而出。

不久,学校为每个班级分发了新的黑板擦,我做的那只黑板擦一直被史老师上课时攥在手里,她用这只黑板擦时,轻拿轻放,不再在黑板上擦出划痕。有时,她还将学校分发的黑板擦与我做的黑板擦交替使用,两只黑板擦沾满了厚厚的粉笔灰。

第二学期,史老师离开我们班,教下一个年级。我们班新来了一位老师,姓何。何老师上课,喜欢操起学校统一分发的那只黑板擦。我做的那只黑板擦基本闲置,时间长了,被推到黑板槽边缘,与一些碎粉笔头挤在一起,我看着也几近麻木,认同了那只黑板擦本该拥有的命运。有一次,何老师写错了一个字,正站在黑板边上,随手摸向黑板槽,抓起我做的那只黑板擦,擦向那个错字,吱——黑板又响亮地现出了划痕,她的手停住了,看看这只黑板擦,皱起眉头说:“这是什么破玩意,你们以前的史老师真能对付!”一扬手,黑板擦咣的一声扔进了教室门后的垃圾堆里。

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我想象的那种哄堂大笑,我的心一落千丈,身子一动不会动了,有同学偷偷转过头,瞥了我一眼,赶紧缩回去。教室里细微的情绪,没有引起何老师的注意,她走到黑板中间,拿起学校分发的黑板擦,退到黑板边缘,咔咔擦掉刚才没有擦完的字,继续上课。

接下来这段时间里,何老师讲的什么,我一句也没听进耳朵,我看着何老师嘴巴一张一合,脑子里错乱混杂的声响此起彼伏。几天后,更为严重的事情发生了,我成了班级里捣蛋的学生,优秀学生被刷掉,劳动委员被刷掉,我在各种课堂上摇头摆尾故意弄出怪异的响声。我成了何老师眼中重点看管的对象,让她头疼了,疼得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爽快。我开始逃学,我成了何老师的对立面,我与她不共戴天……

我感觉史老师试图在找我,我不愿意再见到史老师。有时我在操场上溜达,特意留心是否有史老师,只要史老师出现,我立马逃之夭夭。

有一天早上,我背着书包上学,竟惊讶地发现史老师,站在不远处盯着我,等待我主动跟她说话。可我一言不发,也不看她,我已不是她所期望的学生了,我硬着头皮往校门里走,给她一个生冷的背影儿。

史老师肯定心凉了半截,我就这么狠着心让我与她之间凉下去。我走进了校门,感觉史老师突然从后面追上来,我加快了脚步,直着脖子,就是不理她。史老师不再追我,她站在了那里,嘴里发出了愤怒的声响:“别忘了,你可是老师心中的好学生!”

那一刻,我停了下来,站在那里,脑子好像蓦地从混沌中回过神儿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为了报答史老师的恩德,做了一个铁钉板擦,但史老师并没有因为它难用而贬低“我”,反而表扬了“我”,为后文叙述“我”无颜见她做铺垫。
B.小说通过对史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的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位善良细心、讲求教育方法、尽职尽责的优秀小学教师形象。
C.何老师在文中虽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其作用却不可或缺:她的一个动作导致了“我”由“好”变“坏”,她的行为表明了她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
D.“我”故意惹何老师生气,甚至与她作对,报复的快感却让“我”不愿见到一直关心呵护“我”的史老师,所以总是想方设法躲避,不和史老师照面。
【小题2】从史老师拿到“我”做的板擦时,“我”的心理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请联系小说内容和社会实际谈谈你对史老师的话“别忘了,你可是老师心中的好学生”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汉和东汉各历时约两百年,中间经过“新莽”的中断15年,如果视为一个朝代,则它连亘4个多世纪,为上承秦始皇下迄满清两千年来帝祚最长的一个朝代。中国的人口,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渐渐恢复到西汉原状。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至汉亡时仲长统的估计,应逾千万户。则两汉在正常状态下,人口总数应当是5000万到6000万之间,公元前及公元后并无显著的差别。
以疆域及兵力威势之所及而言,则两汉间的变动亦少。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足点,东汉也能大概维持。汉武帝还要竭全国之力伐匈奴。这游牧民族在王莽后永远地分为南北,给东汉窦宪一个绝好的机会。他在公元89年的北征,出塞三千里,他的部下更追逐五千里,以致北单于“不知所终”。西汉既有张骞之通西域,东汉则有班超打破他的纪录。只是东汉有一个边疆问题,其棘手的程度,为西汉所无,此即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这些藏族游牧民族,没有统一的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草原地带既无法占领,东汉的移民实边也极耗费。招羌人内属不仅无实效且有后患,汉亡之前董卓的拥兵自重,即靠羌人编成的部队撑腰。
在当时人看来,两汉实际上只是一个朝代。光武帝刘秀,出自汉文景帝的苗裔,也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因为对光武讲,其后各帝均为同辈和晚辈。光武更将篡权吕后的灵位撤去,而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因之他自己更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
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所得,已给我们一个体会汉朝日常生活的机会。汉朝一般人的思想,认为生与死没有绝大的差别。阴冥虽有蛇鬼妖孽,生人也要对死者祭祀供献,却用不着洗罪感恩皈依超度。因为如此,所以汉代坟墓里缺乏我们今日认为有宗教性的标识与装潢,却有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镌刻。可以说汉朝四百多年内,文化生活已有长足的进步。从多方面讲,中等以上住户的生活,较之近世纪,已无显著差别。中外学者一致将这成就归功于两汉的重农政策。看来,中国的初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同时在这种原始的重农政策之下,东汉与西汉,也确实有承前接后的联系。若非如此,则其人口与版图,就甚难如此互相凑合。
从现代的眼光看来,西汉帝国仍在草创时代,各种统治办法离不开一种试验性质。东汉则在帝国的粗胚胎稳定之后,由于立法不能展开,因而也没有创制机会。君权既要保持各地方的对称与均衡,就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理化。这情形曾引起仲长统说,三公都是虚设,到头仍是寡头政治。同时官僚机构的组织,由上至下,只用刑法做主宰,没有民法的支持。法律既不能相次展开,民间经济发达到某种程度,政府在技能上无力处理社会所产生的各种繁复问题。严格讲来,东汉或后汉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有所作为;此即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明帝刘庄的用严刑峻法巩固其帝国与章帝刘炟的重申儒家宗旨。这样看来,东汉的历史没有写得好,也不足为怪。一个国家的法制逾400年没有实质的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只好说是时势所必然。
(节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小题1】下列理解中,不能说明两汉基本上可以视为一个朝代的一项是
A.从疆域及兵力威势所及、原始的重农政策、400年的法制状况、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等方面来看,两汉都存在很大的相似性。
B.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足点,东汉能够大概维持,而东汉与匈奴的关系与西汉变化不大,仍需武力讨伐和出使西域。
C.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而将吕后的灵位撤去,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
D.东汉有一个边疆问题,为西汉所无,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过着游牧的生活,无统一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该地区无法占领,也难以移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羌人区域无法占领也不易移民实边的情况下,汉朝招羌人内属,也会带来后患,董卓就曾依靠羌人拥兵自重,威胁汉朝的生存。
B.仲长统认为,三公都是虚设,国家仍是寡头政治,这是他根据当时君权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理化而得出的结论。
C.汉代坟墓里缺乏宗教性的标识与装潢,是因为当时一般人虽然也相信阴间地府之类的说法,但没有罪恶感,所以不需要举行宗教式的仪式。
D.两汉法制逾400年没有实质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表现在东汉就是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有所作为,这是时势所必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出身和他在太庙的奉祀情况来看,他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
B.东汉曾击退匈奴数千里,致北单于“不知所终”,出使西域也曾有过破纪录的表现,说明东汉的整体实力强于西汉。
C.中国的初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两汉的重农政策既体现出这一特点,也促进了许多住户生活水平的提高。
D.由于东汉法律只重刑法,没有民法的支持,当民间经济发达到某种程度、社会产生各种繁复问题时,政府在技能上就无力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