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遥远的灯光

阿 成

当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世界便属于你一个人了。窗前的我,仿佛又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是啊,这是三十年前的岁月了。我开着卡车,独自一人行驶在荒野上。尤是寒冷的冬夜里,那老银色的雪光会一直延伸到迷蒙的远方,四野似乎是一个偌大的银铸世界,只有我开的这辆小若蚁虫的卡车在行驶。

三十年前,那些沉驻在荒野上的乡村,仅由十几幢简陋的茅草房拼成,村口处照例竖立着一根高高的杆子,上面吊着一盏亮刺刺的灯。早年时村子里是没有电的,乡下人只能点油灯或蜡烛照明。为了节省一蹊油、一截蜡,会早早地熄掉它。是啊,只有村口处那高高竖立的灯,是黑夜里唯一的光亮。

开着老式的卡车行驶在荒野上,当看到那远处的灯光,在孤寂与清冷中,便有了一点橘色的希望。这烁闪着的亮团引导着你朝它开去——是啊,这黑沉沉、泛着银色雪亮的大野之上,只有这么一盏灯在远方活活地闪烁着——它出现的那一刻,便成了夜行人不弃的伴侣了。这孤寂的灯光会让你想起许多陈年往事,它一帧一帧地照亮了你早年的某些画面。这些画面里有你的父母、兄弟,也有你的同学,这些影动着的人们经过岁月的沉淀、灯光的抚绕,竟变得那样的温馨和纯净,让你那原来凉凉的心,在墨色的夜中感到了一束春阳般的暖。是啊,在这样的回放中,的确很少出现让你齿冷的往事,它们似乎害怕这孤寂的夜、远处的灯,即便是偶一地浮现出来,也会被过滤得那样亲切起来。

远处的灯光终于近了。常做冬夜的行客,知道前方的那一盏孤灯,或者是用冰做成的灯,里面点着一支微微摇曳的蜡烛,远远的,如一钵文火闪耀着——那儿呀,或许是一片小旅店吧。我曾多次住过这样的店。店的夜呵,从不寂寞,车老板们进进出出,须不断地去院子里喂马,解手,或者几个人盘坐在火炕上,边吧嗒着呛人的旱烟,边唠嗑儿。

前面那盏灯下,或许是一个公路检查站。检查站里有一领长长的火炕,在墙角处有几个齐胸高的大瓦缸,里面分别腌着酸菜、威茉,存着杂粮。行路人只要交上一两块钱,就可以美美地吃上顿热乎乎的高粱米饭了。

卡车终于从那一域灯光下开了出来,渐渐地将那灯光远远地、远远地甩在后面,直到灯光化作天上的一颗星。你继续在老银色的荒野上行驶了,听着发动机发出的嗡嗡声。是啊,风雪中便是英雄也是孤单的哟。

在迷蒙舞落的雪中,你会看到远远地有移动的灯光,那同样是一台夜行的老式卡车,正从你对面驶来。似乎是司机们都担心败坏这夜的沉静,双方只是用闪烁灯光的方式彼此打一个招呼。

迎面的卡车从你身旁驶过去了,前途又变得浑沌起来,似乎这黑夜里,只有你这一台卡车在孤单地行驶着。

进入山区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兴安岭的盘山道,一山一山地缠绕着,卡车驶上这盘山道时,常会看到在山顶上一辆卡车的灯光,它就在你高高的上方,似乎正朝着天上的方向行驶。当你驾驶的卡车驶上山顶,前面那辆卡车的灯光却倏然地滑落到山腰那儿了。就是这样,两辆卡车上上下下地盘旋着,有意或无意地追逐起来……

出了山,卡车便进入无涯的平原了。正当你这个夜行者感到疲倦时,前面又有一束灯光闪烁起来,于是,你再次地振作了起来。

流水似的岁月湍急而过,当你开着私家车又行驶在冬日的大野上时,眼前的景象与三十年前已截然不同。夜下的高速公路被路灯照得如昼如织,铺成了一条辽远灿亮的灯带。远处的村庄不再是一盏孤灯下的老式乡村,它已被灯光璀璨、堆砌如冠的城镇所取代。行驶当中,不断地有车子从你的迎面驶过来,完全没有打招呼的必要了。昔年的盘山路消失了,变成了一条被风呼啸着的隧道。夜,不再宁静了,灯光也不再是回忆之桥,你只是开着车木然地看着前方,行驶着……

哦,下雪了。你披上衣服起来,站在窗前。已是凌晨3点,透过布满霜花的窗,久久地凝望着空空荡荡、灯火簇拥着的高速公路。是啊,在这飘雪的夜里,你在等待什么呢?是在等待从远处驶来的卡车的灯光吗?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追忆自己三十年前夜晚荒野开车的情景,“偌大的银铸世界”“小若蚁虫的卡车”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出下文对灯光充满感情的描写。
B.作者最盼望的还是旅店的灯光和公路检查站的灯光,虽然作者讨厌这些地方的嘈杂,但这些地方能够留宿和饱餐,免于雪夜冻饿之苦。
C.文中使用的“是啊……”的句式,其中包含着肯定、感慨的意思,前后反复这样写,强化读者的认同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D.结尾写站在窗前,结构上照应开头,感情上通过对等待对象的追问,回扣上文对灯光的追忆,表达了对当年卡车灯光的一往情深。
【小题2】小说以“灯光”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在文中“灯光”有怎样的含意?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7 05:16: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黄羊泉
谢志强
已经离休的左矿长说:早年发现这眼泉,是一只黄羊引的路,那眼泉就叫黄羊泉了。
我慕名拜访了左矿长,他赋闲在家,没离开黄羊泉。他说:我喝惯了黄羊泉的泉水。
这个黄羊泉的传说在沙井子垦区流传甚广。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三五九旅一支部队驻扎沙井子开垦荒野,都是戈壁沙滩。远远地,可以望见喀拉蒂克山脉,当地人称黑老山。
当时,左矿长还是一名排长。部队首长说:有山就有水,左排长,你带几名战士上山,找找水,垦荒不能没有水。
左排长带领三名战士出发了。垦区和大山中间隔着戈壁和沙漠。他们是徒步,过了一片一片戈壁,一道一道沙梁,可那山还是那么远远地耸立着。左排长说:那山好像会自已往后退。再走半天,山还那副
样子。行军壶里的水已经喝干了。他闻着沙漠的干燥的死亡气味,像是要把体内的水分都收走那样。
夕阳西斜。左排长绝望地下令鸣枪求救。可是,枪声还没来得及传开便被广阔的沙漠吸收掉了。
突然,左排长发现了一个闪动——那是永恒的宁静里的一动——一只黄羊,是沙子的金黄色,好似一小堆沙粒凝聚起来,被风鼓动着奔跑。
左排长说;盯住,别让它甩样我们。四个人不知道哪儿来 两力气,抛开了累和渴,开始撵黄羊,而且,子弹上了膛,打算撵不上就放枪撂倒它。
黄羊跑得那么轻捷、灵活,带起了一溜儿沙尘。它跑跑停停,不让他们接近,不让他们离远,老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左排长说,它像山里来的一个精灵。沙漠里的事儿就是这么奇怪。
黄羊站在一座沙包顶上边,望着绝望的他们。他们喘着粗气,喉呢里涌上一股液体一样的火流。黄羊在沙梁上边用蹄子创着沙子,像是作弄他们。
太阳像是好奇,舍不得沉没,又在沙梁上铣了金辉____
黄羊的踪影和太阳的余晖一起消失了。
翻过沙梁顶,他们看到了一片绿洲。原来这道沙梁隔着两个世界。左排长听到了水在吟唱,那是沙漠里最悦耳的歌声。他们扑向溪流,一阵狂灌,身体像胡杨树一样顿时焕发出生机。
左排长胡乱抹了抹嘴,真有这么甜的水呀,那是他一辈子喝过的最清甜的水了。沿着溪流他们找到了溪流的源头。那是一泓清泉,咕嘟咕嘟地冒着水。泉水边沿长满了茂盛的灌木丛,缀满了细细碎碎的金黄色的花儿。
金色的黄羊就在泉边饮水,它披着阳光,浑身是金色,它的眼里闪着温柔,还有俏皮。一看就知道,它从来未受过人类的侵扰。
左排长端起了枪一一好久没有沾过荤腥了。黄羊的眼里没有想惧。它大概不知道助黑的枪口意味着什么。它根本没有这种戒备,它没有过这类记忆的阴影。
枪响了。左排长看见金色的黄羊头颅绽开了一朵鲜红的花,那花瓣溅开来,落入泉水,泉水一片胭红。顿时,他惊呆了……
第二天,他们携带着壶里的泉水,赶回去,向首长报告他的发现。首长欣喜地喝了一口,可又忙吐出来。首长说:这是啥甘泉水?又苦又涩又咸,还有一股羊膻味。
他们一起辩解,说:咋会苦呢?真的很甜的呀。他们再尝,果然又苦又涩又咸。咋变味儿了呢?
再上山。那泉水确实又苦又涩又咸。可是左排长说:我相信第一次的感觉,别人都回味不出那种甜来。我的嘴巴不会弄虚作假,我总能在苦味中喝出一丝甜来。
从那以后,左排长坚持喝这泉水,并把那眼泉叫做黄羊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垦荒需要,左排长受命带着战士找水;身陷绝境、濒临绝望之际,在一只黄羊的“引导”下找到了水,但左排长却恩将仇报,枪杀了黄羊。
B.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虽寥寥数笔,却富有表现力,如①处的最物描写表现了左排长他们此时的绝望,②处的景物描写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奇美的景象。
C.小说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他闻着沙漠的干燥的死亡气味,像是要把体内的水分都收走那样”“黄羊头颅绽开了一朵鲜红的花”等。
D.小说以“我“和左矿长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结尾“我还是第一次发现,确实像只黄羊”一句言近旨远,强化了黄羊的形象,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小题2】左排长(矿长)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题3】黄羊作为一个富有悲剧色彩的物象,在小说中具有鲜明的对比作用。试分析它与哪些人和事形成对比,并回答。

同类题2

囊括万殊成一相
王琪森
海派书法在历史转型、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的综合因素下应运而生,也决定了其文化精神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相对应。上海由此成为全国书法家群雄逐鹿之地和名家荟萃之城,先后汇集了赵之谦、蒲华、吴昌硕、陈宝琛、高邕、沈曾植、朱祖谋、康有为、曾熙、李瑞清、赵叔孺、于右任、沈尹默、马公愚、刘海粟、潘天寿、钱瘦铁、张大千、王蘧常、来楚生、谢稚柳等一批书法大家,成为全国书法界的领军团队,由此成就了近现代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峰。
海派书法的文化精神是开放融通、兼容并蓄、不拘一格。其笔墨形态是多元的,风格取向是多方的,创作理念是多维的,流派成员是多家的。前海派书法领袖赵之谦的古朴奇逸,后海派书法领袖吴昌硕的雄浑恣肆,其后吴湖帆的典雅妍美、马公愚的格古韵清、张大千的奇拙畅朗、沈尹默的秀丽雅致等,他们都各自取法不同,师承有别,笔法各异,从而真正体现了海派书法的笔展多姿、艺兼众美,和而不同、变亦通达,既有吴越文化崇尚精湛的流风艺韵,亦有海派文化追求卓越的时代属性。
海派书法的崛起,还标志着古典书法的终结、现代书法的开端,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海派书法唯才是举、唯艺是尊、唯派是立,因而其艺术特征是多元组合、多派融合的大格局、大气派。唯其如此,海派书法具有了现代艺术流派所具有的社会理念、审美意识及艺术觉悟。客观地讲,海派书法风格最后的确立及艺术影响的最大辐射,吴昌硕无疑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他的书法、绘画、篆刻实现了全方位的突破和整体性的创新。这位开宗立派的前贤,以领军人物的人格魅力、大师的创造能量,参与了海上题襟馆书画会、豫园书画善会的组织领导工作,成为海派书法家的一面旗帜。更突出的是他以那种雄浑苍劲、豪放郁勃、格古韵新的笔法墨姿,获得了海内外艺界的推崇,不仅整体提高了海派书法的历史地位,而且确立了海派书法的品牌效应。
纵观中国书法艺术史,也许没有一个流派像海派书法那样在艺术的抉择上如此广采博取。因此,考评海派书法的笔墨谱系,其艺术特征如唐代张怀瓘在《书议》中所说——“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如以赵之谦、吴昌硕为领衔的金石系,以康有为、李瑞清为领军的碑学系,以吴湖帆、沈尹默为代表的帖学系,以张大千、唐云为标杆的创新系等,均能“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多系并重、多家弘法,使海派书法具有了笔墨原创性与风格建树性,具备了属于书法本体的线条形态、笔法语汇和多元取向。海派书法的这种群体追求,“追慕古人得高趣,别出新意成一家”的创造境界,打造了海派书法笔墨谱系的辉煌和风格系列的经典。
书法艺术,从宏观上讲是我国几千年来灿烂文化的结晶与瑰宝,从微观上讲是人的精神情操、文化修养的积淀与显示。因此,书法是东方艺术精神的象征。正是以此为参照,海派书法群体有一个值得确认的史实,即他们都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精深的艺术造诣和完善的智能结构。唯其如此,才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乃至文化史上特殊而难得的大师高地和人文景观。
(选自2015年10月4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没有一个流派能像海派书法这样在艺术的抉择上如此“海纳百川”,广采博取,其艺术特征可谓“囊括万殊成一相”。
B.在综合因素下产生的海派书法,可以让人感受到海派书法家的社会理念、审美意识和艺术觉悟。
C.吴昌硕以其实现全方位突破和整体性创新的书画,篆刻作品,加之他积极有效的组织领导工作,为海派书法风格最后的确立及艺术影响的最大辐射,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
D.海派书法,作为一个地域性艺术概念的界定和历史风格谱系的确立,在于其主体属性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文化精神、艺术特征和群体追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派书法唯才是举、唯艺是尊、唯派是立,打造了海派书法笔墨谱系的辉煌和风格系列的经典,成就了多元组合、多派融合的大格局、大气派的艺术特征。
B.在开放的文化精神引导下,海派书法不恪守一家一派,不囿于一门一户,不局限于一招一式,而是博采众长,兼取百家。
C.书法是东方艺术精神的象征,因此书法艺术既是人的精神、情操、文化修养的积淀与显示,也是我国几千年来灿烂文化的结晶与瑰宝。
D.吴昌硕以雄浑苍劲、豪放郁勃、格古韵新的笔法墨姿,获得了海内外艺界的推崇,不但整体提高了海派书法的历史地位,而且确立了海派书法的品牌效应。
【小题3】结合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派书法开放融通、兼容并蓄、不拘一格的文化精神与其城市精神一致,上海便成为全国书法家群雄逐鹿之地和名家荟萃之城。
B.书法领袖赵之谦、吴昌硕的书法笔展多姿、艺兼众美,和而不同、变亦通达,既有吴越文化崇尚精湛的流风艺韵,亦有海派文化追求卓越的时代属性。
C.海派书法之所以具有笔墨原创性与风格建树性,以及属于书法本体的线条形态、笔法语汇和多元取向,是因为其书家多系并重、多家弘法的群体追求。
D.海派书法家都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精深的艺术造诣和完善的智能结构,才形成了书法史乃至文化史上特殊而难得的大师高地和人文景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打一个电话
李登建
从窗前我看见她又出现在楼门口,我决定推迟下楼,我得避开她。
近来我怕碰见她,甚至有点像老鼠害怕猫一样躲着她,可是有时“冤家路窄”,越想躲越躲不开。大前天我一出楼门,她正提着一桶水从水管子那里走过来,问我电话打了没有,我应着一定打,一定打,慌忙脱身;昨天我刚下楼梯,她又攥着笤帚幽灵似的从楼道后转出来,还是问打电话的事,我早把这事忘在脑后了,支支吾吾,贼也似的溜走。
她是新来的清洁工,半个月前才接替了她的前任小刘。与她的前任明显不同的是,她特爱说话,远远地就跟你打招呼,嘘寒问暖,又是长又是短说个没完。那天我在楼梯上头一回见到她,她就问我在哪个部门上班,孩子学习好不好,又对我说她的孩子大学毕业了,还没找到工作,在家闷着,动不动就发脾气,爷爷一样地难伺候。她就说自己家在南面六里路外的疙瘩李村,人家都有大厦檐砖房她还没有,就得想法出来挣钱。她每天早晨骑着车子来,晚上回去。下雪那天在路上滑倒,从车子上摔下来,现在腿还疼。我问她能拿多少工钱,她前后指了指说,这6座楼12个楼道的卫生都是她打扫,一天下来腿发胀,一个月才500块钱。我说太少了。她说是少,可你不干还有人抢着干,都是托人来的,人家都有关系,她老担心被辞退。说到这里她朝我跟前凑过来,说:“你给俺公司打个电话行不?”我问:“打电话干什么?”“你就说我在这里干得挺好,你们很满意。”她又说,“你不知道,我以前在东区干,大伙儿都夸我干得好,你们不愿意用刘庄的小刘,才把我调过来的,你放心,我保证好好干。”我不假思索地说:“好,我打。”她追着我喊:“我叫李玉梅。”
不打这个电话恐怕我就摆脱不了她的纠缠,可是打吧,虽然她来后楼道的卫生状况好像比以前好了,但这才是个开头,现在就下结论是不是为时尚早?而且我打这个电话应该征得全楼住家的同意啊。不过,我自己打个也没有多大关系,她不就是为了保住这个差使吗?这个要求也够可怜的,为她说几句好话也没什么不应该?于是我从桌子上的书堆里翻出她告诉我的那两个号码,抓起电话拨通一个。电话那端的声音很冷漠,我详细说明了情况,为引起他的重视,甚至适当作了艺术夸张,可那苍老的声音只无所谓地“哦哦”了两声,就挂断了。我不甘心,又拨另一个号码,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对方就笑起来:“这个李玉梅又来这一套了!”我急了,很严肃地说:“是真的,她真的干得不错!”对方没再说什么,“哈哈”的笑声却更大了。我感到很泄气。我能把这个结果告诉李玉梅吗?
转眼春节到了,春节在国人心目中是压倒一切的大节日,放长假,什么活儿都撂下,痛痛快快地玩、闹,沉浸在浓似酒的欢乐气氛中。到除夕夜,燃放大雷子、钻天猴、彩筒的阵势简直就像当年辽沈战役发起总攻,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下半夜才归于沉寂,像这场战役取得了最后胜利。早晨我起床后,走到阳台向外面一望,下雪了!晶莹透亮的雪花正粉蝶似的纷纷扬扬地飞舞着,站在窗前似乎能听见蚕食桑叶似的沙沙声。楼外的空地、花池,铺了厚厚的一层雪,丛丛花木变为了琼簇。我家阳台视野开阔,可以望到很远的地方。①正在我出神眺望时,忽然发现一豆红粒儿在洁白的雪野上浮动,仿佛丹青妙手的彩笔在一张阔大的宣纸上滴了一点红,又仿佛千树万树梨花中竟有一枝红梅孑然地绽开花瓣,那么鲜艳、动人。它的出现立刻使茫茫玉宇生动无比,这是一首意趣盎然、境界壮丽的诗。渐渐地,这点红在拉长,原来是个红衣女人。红衣女人正朝我们楼走来,近了看清恰是李玉梅。大年初一不在家过年来做什么?我怀着好奇心出来看。
李玉梅已经从楼道后的“仓库”里取出扫帚,刷刷地扫楼门前的雪。我受到感动,也拿了一张锨,一边“帮”她干,一边问她为什么今天还来。她说雪得趁早打扫,结了冰就不好扫了,鞭炮皮也得扫掉,要不会刮得到处都是。
我问她:“步行走这么远全身不冻透了?”
她说骑车子怕再摔倒。
扫完我们楼前,她还要到别处去扫。②临走,她又央求我:“你能不能给他们打个电话啊?”
(选自《名家精品微型小说排行榜2009》)
【小题1】简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
(1)解释画线①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2)分析画线②处的含意。
【小题3】小说以“打一个电话”为关节点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写的是关于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民生大事,却用“打一个电话”这样一个小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这个词在西文里本义是“人为”或“人工造作”。艺术与“自然”(现实世界)是对立的,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然。就认识观点说,艺术是自然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 ’是一种意识形态:就实践观点说,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是一种劳动生产,妍以艺术有“第二自然”之称。
最常见的艺术门类是诗歌、音乐、舞蹈(三种在起源时是统一体),建筑、雕刻和绘画(合称“造型艺术”),戏剧、小说以及近代歌剧、哑剧和电影剧之类综合性艺术。这些艺术之间的分别和关系,自从莱辛的《拉奥孔》问世以来,一直是西方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问題。德国美学家们一般把艺术分为“空间性的”和“时间性的”两大类。属于空间艺术的有建筑、雕刻和绘画,其功用主要是“状物”,或写静态,描绘在空间中直立和平铺并列的事物形状;所涉及的感官主要是视觉,所用的媒介主要是线条和颜色。属于时间艺木的主要有舞蹈、音乐、诗歌和一般文学,其功用主要是叙事抒情,写动态,描绘时间上先后承续的事物发展过程,所涉及的感官较多。音乐较单纯,只涉及听觉和节奏感中筋肉运动感觉,舞蹈、诗歌和一般文学,则视觉、听觉和筋肉运动感觉都起作用。时间艺术在所用的媒介方面有一个值得重视的差异,这就是其它各种艺术的媒介如声音、线条、色彩之类都是感性的,即可凭感官直接觉察到的:至于文学则用语言为媒介,而语言中的文字却只是代表观念的一种符号,本身并无意义,例如“人”这一观念,各民族用来代表它的文字符号各不相同,英文用man,法文用hommo,德文用mensch,单凭这种文字符号并不能直接显出“人”的感性形象,只能显出“人”的观念或意义,所以语言这种媒介不是感性的而是观念性的,也就是说,语言要通过符号(字音和字形〉间接引起对事物的观念。这个分别,就是使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独特地位的首要原因。
其次-个原因是各种艺术都要具有诗意。“诗”(Poetry)这个词在西文里和“艺术”(Art)一样,本义是“制造”或“创作”,所以黑格尔认为诗是最高的艺术,是一切门类的艺术的共同要素,维柯派美学家克罗齐还认为语言本身就是艺术,美学实际上就是语言学。各门艺术虽彼此有别。毕竟有基本共同点。例如莱辛虽严格区分过诗和画的界线,我国却很早就有诗画同源说。大诗人往往同时是大画家,王维就是一个著例,苏轼说过:“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苏轼本人就同时擅长诗和画。起源时诗歌、音乐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后来虽分道扬镳,仍是藕断丝连,例如在近代歌剧和电影乃至民间曲艺里,语言艺术都还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都足以见出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所占的独特地位。
文学的独特地位,还有一个浅而易见的原因。语言是人和人的交际工具,任何人都不能不同语言打交道。不是每个人都会音乐、舞蹈、雕刻、绘画和演剧,但是除聋子和哑巴以外,任何人都会说话,都会运用语言。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发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说话的艺术就是最初的文学艺术。说话的艺术在古代西方叫做“修辞术”:研究说话艺术的科学叫做“修辞学”,和诗学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古代西方美学绝大部分是诗学和修辞学,亚里士多德、朗吉弩斯、贺拉斯、但丁和文艺复兴时代无数诗论家都可以为证,专论其它艺术的美学著作是寥寥可数的。我国的情况也颇类似,历来盛行的是文论、诗论、诗话和词话,中国美学资料大部分也要从这类著作里找。我们历来对文学的范围是看得很广的,例如《论语》、《道德经》、《庄子》、《列子》之类哲学著作,《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 《汉书》之类史学著作,《水经注》、《月令》、《考工记》、《本草纲目》、《齐民要求》之类科学著作乃至某些游记、日记、杂记、书简之类日常小品,都成了文学典范。过去对此曾有过争论,有人认为西方人把文学限为诗歌、戏剧、小说几种大类型比较科学,其实那些人根本不了解西方学界情况,如果他们翻看一下英国国的《万人丛书》或牛津《古典丛书》的自录,或是一部较好的文学史,就会知道西方人也和我们一样,把文学的范围看得很广的。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第九章《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之间的分别和关系,一直是西方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德国美学家们一般把艺术分为“空间性的”和“时间性的”两大类。
B.时间艺术主要以观念性的语言为媒介,这和空间艺术主要以感性的声音、线条、色彩等为媒介有一定的差异。
C.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音乐是最为单纯的,只涉及听觉和节奏感中筋肉运动感觉,舞蹈、诗歌和一般文学,则多种感觉都起作用。
D.有人认为西方人把文学限为几大类型的看法比较科学,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西方文论一样把文学的范围看得很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认识观点和实践观点两方面论证了艺术和“自然”的关系。
B.文章第二段重点讨论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诉诸人的感官类型和多寡有别。
C.文章第三段运用引证法论证各种艺术都具有诗意,进而论证了文学的独特地位。
D.文章说理不仅有严谨缜密的逻辑分析,也有较为生活化的通俗表述,深入浅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之所以有“第二自然”之称,主要是因为,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是自然在人的头脑里的特殊“反映”。
B.语言通过符号间接引起对事物的观念,因此不是感性的,这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独特地位的首要原因。
C.苏轼评价王维的创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和中国传统的“诗画同源说”关系密切,也和本文观点基本一致。
D.中国古典美学集中在诗文评论领域,西方美学直到文艺复兴时代,讨论的也主要是诗学和修辞学,可见文学的独特地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传统文化事业下的人和自然
楼宇烈
当前的生态问题源于人类中心主义,人类自视无所不能,能够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自我膨胀,肆意向自然攫取,不尊重天地万物,非但没有取得真正的独立,反而是被物质、财富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自我。
从“人和天地浑然一体”的观念,变成“人与天地相对立”,于是天地就被作为外在的研究开发、对象。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在中国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我们曾引进了很多西方哲学理论和思想学说,例如欧洲理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自然并不是存在于人类之外、与人类实践无关的自然,而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了的自然,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要依靠自然界而生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必须与自然界持续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很多人却将其误读为: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
上世纪初,中国的学术界就开始从中国哲学里寻找改造自然的资料。但是,在中国哲学里面没有“改造自然”的提法,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历史上国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学者们找到的天人关系资料大都是讲“天人合一”的,当时把“天人合一”“畏天命”“奉天”理解为天是绝对不可侵犯的,人在天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去适应天。但后来,有人把荀子“明天人之分”的主张理解为人不能做天的奴隶,提升到“人定胜天”的高度,为征服、改造自然找到了了理论根据。但这显然不符合荀子的原意——天、地、人各有其道,能够分清天与人的职责的人是圣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的思想值得借鉴。道家认为,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人确实有伟大的一面,但人不能主宰万物,天无为,人也要学着无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个世纪,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人既不能成为神的奴隶,也不能异化为物的奴隶。人类破坏自然,源于人的贪婪,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破坏了生态环境之后再去治理,所需成本比破坏它的收益要更多,也无法再完全恢复原貌。因此,开发自然资源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而且考虑环境问题时,需要抑制人的欲望。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淡薄,推崇以消费来推动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有人文精神。倡导不耗尽资源,让现代人可以发展,让子孙后代也可以持续发展。生态平衡是建立在生态伦理的基础上,生态伦理的核心是要相互尊重,要建立起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的观念,不去随意破坏、改造自然。另外,食品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我们不能光吃人造的东西,还要多吃自然的东西。这里讲的“自然”是老子讲的“道法自然”,我们要把自然人文的精神和现代科技更好的结合,不是用现代科技去淹没自然人文。 
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便利,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数据化让人越来越失去主动性,人在征服物质世界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些人成了机器、信息的奴隶。“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人类要思考一下,有没有必要向自然、社会攫取那么多的财富呢? 
(选自《大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自我膨胀,肆意向自然攫取,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完全能够征服自然,正是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当前的生态问题。
B.中国人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最初认为“人和天地浑然一体”,到后来的“人与天地相对立”。 
C.西方哲学理论和思想学说研究的自然,是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自然,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且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自然。
D.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却被很多人误解为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天人合一”“畏天命”“奉天”的主张,曾被理解为天是绝对不可侵犯的,学者们没有从中发现“改造自然”的说法。
B.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其原意不是为了强调“人定胜天”,而是说天、地、人各有其道,能够分清天与人的职责的人是圣人。
C.道家认为,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甚至能主宰万物。而应该效法天地自然,这种思想值得借鉴。
D.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是因为人类向自然的索取破坏了生存环境,而恢复原貌所需成本比当前获得的收益要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要借鉴传统文化的天人思想,尊重天地万物,抑制欲望,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寻求建立生态的平衡。
B.食品安全问题应高度重视,我们应该把自然人文的精神和现代科技更好地结合起来,而不是用现代科技去淹没自然人文精神。
C.数据化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越来越失去主动性,丧失自我,所以不要过度依赖数据,更不能做机器、信息的奴隶。
D.文章结尾引用《史记》中的句子,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引人深思,意在呼吁人们“知足”“知止”不能向自然、社会攫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