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6月9日晚,黄海之滨的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宴会厅外观景平台,“有朋自远方来”。以城市为背景,以天空为幕布,一场   的灯光焰火艺术盛宴在浮山湾海面上演。
水幕舞台半透明巨幅环幕上的投影与不远处的城市楼宇夜景秀 ,犹如梦幻仙境。上合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的名字以中、俄、英三种语言一一展现,各国的标志性建筑依次呈现。《天涯明月》《齐风鲁韵》《国泰民安》《筑梦未来》《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一幅花开盛世的美丽图景。
的焰火竞相绽放,照亮城市的夜空。
灯光焰火艺术表演以四季为主题:翠绿的“春”描绘生机蓬勃的景象;火红的“夏”突出繁花绚烂的色彩;金黄的“秋”传达丰收的喜悦;雪白的“冬”给夏日海滨带来别样清凉。精美的灯光焰火艺术表演令现场外国友人 ,连声叫好。
演出总导演张艺谋介绍说,演出突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这个大主题。
这是一场科技和艺术完美结合的视觉盛宴,展现出中国气派、呈现出世界水准、展示出相关国家对上合组织未來的自信,更表达了人类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美好愿望。
伴随着《国泰民安》的优美旋律,(     )。在“上海精神”照耀下,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新航程愈加光明。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美不胜收  融为一体  五光十色  叹为观止
B.美轮美奂  融为一体  五彩缤纷  赞叹不已
C.美不胜收  水乳交融  五彩缤纷  叹为观止
D.美轮美奂  水乳交融  五光十色  赞叹不已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夜空中定格璀璨的焰火,环幕上的和平鸽展翅飞翔
B.璀璨的焰火在夜空中定格,和平鸽展翅飞翔在环幕上
C.璀璨的焰火在夜空中定格,环幕上的和平鸽展翅飞翔
D.在夜空中定格璀璨的焰火,和平鸽展翅飞翔在环幕上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突出演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这个大主题。
B.突出演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精髓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这个大主题。
C.演出突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大主题,将精髓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D.演出突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大主题,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6 03:55: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人道性、正义性更是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法家是两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其司法智慧也对司法实践影响颇巨,而且在今日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可为现代司法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
“德主司法”是指以道德精神主导司法,它体现了儒家学派的司法智慧。儒家道德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大略言之,以“仁道”为核心和主流。“仁道”,即仁爱之道,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特别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应该指出,儒家的仁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此种影响亦及于传统司法制度,如“录囚”“直诉”“赦宥”“存留养亲”“死刑覆奏”“死刑监候”等,无不体现了一定的仁道精神。虽然封建司法制度在整体上仍然偏于严酷,但上述制度的创设却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
“德主司法”既然是让道德主宰司法,当然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或者说必须具备人道情怀,儒家经典提倡的“好生之德”就是例证,它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绝对不可嗜血成性,无视人的生命尊严,靠“刑杀”树威。在儒家看来,一切反仁道的司法活动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另外,司法人员还应当具备“敬”“慎”之类的道德素质,严肃认真、小心谨慎地对待司法活动,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责任司法”意味着司法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错案必须承担责任。在法家思想中,“责任司法”的理论源于责任行政的理论,因为当时的司法权与行政权不分家。责任行政的理论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为此,秦朝制定了完善的监察制度,对行政执法进行严密的监察,对执法主体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根据当时的体制,司法权只是行政权的一部分,因此,对行政权的监察也包括了对司法权的监察,监察主体如果发现司法人员存在徇私枉法、司法不公问题,自然会对其加以惩戒。可以说,监察制度是当时司法责任制得以确立的前提。秦朝的司法责任制具有开创性,其法典《秦律》中规定的“不直”“纵囚”“失刑”等罪名就是例证。
“责任司法”也是一种“治吏”司法,法家提倡“明主治吏不治民”,要求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治化轨道。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吏”是当时的底层官员,数量庞大,又与民众有着广泛的接触,其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到官府在民众中的形象,也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利益诉求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法家才将治国的重点和政治的起点放在“治吏”上。
(摘编自崔永东《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司法智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催生出了中国传统司法智慧,这种司法智慧所包含的人道性、正义性至今不会过时,仍有着重要的作用。
B.儒家思想以“仁道”为核心,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人道主义理念深相契合。
C.“录囚”“直诉”等法律制度的存在,说明我国封建司法制度是人性化的,充满温情的。
D.法家倡导“治吏”的一个原因是官员们的行为作风直接关乎民众的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从儒家、法家入手,论述了它们所蕴含的司法智慧对后世司法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
B.二、三两段从儒家思想对传统司法制度的影响、司法人员的道德要求、执法态度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C.文章引用了儒、法两家的相关思想和许多古代司法制度中的罪名名词,使得论述有理有据。
D.第四段以秦朝的监察制度为例,论证了法家的“责任司法”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起到促进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借鉴儒家和法家传统的司法智慧,中国的现代司法改革就可能走许多弯路。
B.司法人员具备“敬”“慎”的素质,就能使每个案件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C.如果不是受到法家的责任行政理论的影响,那么秦朝就不会制定完善的监察制度。
D.“德主司法”与“责任司法”分属中国司法进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无所谓优劣。

同类题2

材料二
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的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这些超级工程成为了时代标志性符号。它们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勤劳与创造,也见证着中国的复兴崛起之路。
盾构机是开凿隧道的必要设备,也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高端装备。4年5月,由我国自主研发的超大直径盾构机将首次走出国门,出口孟加拉国,成为中国一张新的“国家名片”。由此人们不禁想起了“天和号”——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直径盾构机的研发历程。
南京扬子江隧道并不是长江沿线第一条过江隧道,但由于双管双层的超大直径盾构、江底地质条件复杂,被专家视为迄今为止在长江上修建的“技术难度最大的世界级工程”。当时,全球只有一家外国公司拥有类似条件的盾构机制造经验,施工方计划向这家公司订购两台盾构机。然而外方开出7亿元一台的“天价”,并声明绝不降价。中方研发人员深深感到:喊破嗓子去低头求人,不如甩开膀子自己干,国之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顶着巨大的压力,决心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直径盾构机。  
研发过程中,很多技术问题都是第一次出现,研发团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为了实现核心零部件——油缸的国产化,研发人员每天7点多就上班,1点钟左右下班。通过前前后后近半年的实验,最终确定了超大直径盾构机油缸的制造检验标准,国产盾构油缸终于问世。
一台超大直径盾构机,由上万个大小不一的零件组成,每个国产化零件背后都是艰辛的付出。“天和号”的研发经过千百次的设计、修改、检验和再修正,整台设备最终设计确认的图纸就有7000多张,叠放在一起有一人多高。  
“天和号”应该是中国当时技术最先进,直径最大、难度最高的盾构机。回忆它的研发过程,中交盾构机项目负责人张伯阳感叹,“没有担当就没有创新精神。你都不敢担当,你还敢创新吗?我们都不愿意过么做,中国的制造业怎么发展?”
“天和号”盾构机实现了50%的国产化率,而即将出口孟加拉的盾构机国产化率已经提高到95%。它将被用于中国目前海外最大的盾构公路隧道项目,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取材于“央视网”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天和号”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即将出口孟加拉国的“天和号”将成为中国新的“国家名片”
B.外方的技术垄断,市场垄断激发了中方研发人员自主研发“天和号”的决心
C.核心零部件油缸的7000多张图纸见证了研发人员的艰难付出
D.“天和号”是现今技术最先进、直径最大,难度最高的盾构机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最能准确表现“天和号”研发过程的是
A.临渊羡鱼B.亦步亦趋C.迎难而上D.青出于蓝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致命的江南

潘向黎

①读诗可能尚不明显,读词,简直触目就是“江南”。对这个词有着强烈的偏爱,觉得它唤起的是湿润而明媚的印象,而且连它的字形都那么亭匀有致,音节也那么悦耳动听。六岁时第一次到杭州,于是对江南的最早的印象就是那柔柔的柳丝、明媚的西湖,还有父母温暖的双手。那真是绝好的启蒙教育。

②有人说,在历史上“杏花春雨江南”总不是“骏马秋风塞北”的对手,纤柔的南方一次次败给骁勇的北方。如果这是宿命,我想大多数江南人宁可接受这样的命运,也要守着江南,寸步不离,永不叛逃。

③最早记得的是白居易的《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关于江南流传最广、最艺术的广告。而最浓艳消魂的是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是写给江南的情书,表达的已经是身陷其中、无法自拔的爱恋了。

④韵味深长、风神独具的是皇甫松的《忆江南》:“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⑤在烛火黯淡的光线下,在有着美人蕉图案的屏风边,诗人梦见了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夜雨潇潇,诗人(或有人)在船上吹着笛子,桥上传来低低的吴侬软语。这是个笼罩着迷蒙烟水汽的世界,既温暖又惆怅,既迷离又清新。这是画境,是诗境,也是梦境。

⑥江南如果仅仅使人难忘难舍、魂牵梦萦,那还不足以称“致命”。但是江南似乎真的是“致命”的。

⑦它可以使人放弃前途。辛弃疾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水龙吟》)”提到的季鹰,名叫张翰,西晋人。《世说新语·识鉴篇》说他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就说:“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弃官南归。这就是著名的莼鲈之思的典故。

⑧后来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看清形势的聪明人脱身的借口,但是谁能否认,莼鲈之思,也是张翰决定的原因之一?因为我始终相信,江南作为人性的栖居之地,有着这样的魅力,让人平息尘心俗念,放弃对仕途经济的热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是这种选择的另一个版本,稍涉香艳而已。

⑨它可以使人放下刀戈、率众来降。丘迟的一篇《与陈伯之书》,是一篇招降书,写得文采斐然,情景交融,动人心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率八千人来降。与其说这是文学的胜利,不如说是江南的胜利。

⑩它甚至是江山变色、生灵涂炭的缘起。柳永的《望海潮》将江南的繁华猗旎写到了十分,“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传说金主完颜亮读了这首词,慕西湖胜景,就起了挥鞭渡江、立马吴山之意。我不怀疑江南有这样的吸引力,会让人起觊觎之心,但是将王朝的覆灭,归罪于一阕词,未免荒谬。朱东润先生说得公允:“说金主受一词的影响而发动南侵,原不足信;但于此可以说明这首词描绘之工,流传之广。(《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⑪但是这都是前尘往事了。留下来的只是关于江南的美丽的咏叹,只是关于江南的千古传说。江南,是一个文化的空间,一个人性的空间,是中国人永远的梦境。在这里,我们滤去了现实中的不洁、不美、所有的缺憾,只留下山明水秀、草长莺飞,才子佳人,美酒佳茗……虽然那些笙箫吟唱的烟波画船已经去得很远。

(节选自《才女书·百篇女性散文经典》)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江花”“江水”承载着江南特有的招牌景致,而“垆边人月”“皓腕霜雪”等场景散发着中国文化最深处的芬芳气息,引发了无数人有关江南的心事与情思。
B.“让人平息尘心俗念,放弃对仕途经济的热衷”,作者借解释张翰隐退的原因,表明自己顿悟世事、追求内心平静的人生态度。
C.“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一句,运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说明了乡思、乡愁是陈伯之心中最柔软的一角和最本能的情感。
D.江南不让塞北,且成为历代文人骚客笔下永恒的主题,他们不仅在诗词歌赋中浓缩了这一意象,而且经过竞相歌咏,渐渐形成了一种诗学传统。
【小题2】文中大量引用了与江南有关的古诗文,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江南“使人难忘难舍、魂牵梦萦”?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阳光下的梦
赵春亮
早上七点,一缕阳光。乔工起床,简单吃两口饭,抹抹嘴,拎着小板凳就出了门。
拐出桥南巷,迎面碰见遛狗的邻居老张,两人点点头,擦肩而过。再走不远,去体育场舞剑的老程也回来了,他身着纲衫纲裤,肩背轻灵佩剑,颇有仙风道骨。乔工尴尬地笑笑,老程却停了脚步,说:“老乔,赶紧把事了了,一起去锻炼啊!”乔工没说话,心底一片茫然。
与往常一样,乔工挤上中巴。中巴像个醉汉,摇摇晃晃地带着他。乘客上了又下,下了又上,乔工不看沿街风景,也不关注身边故事,等车摇晃了半个小时,乔工便下了车,走几步路,就看见了镇政府大门。
政府门口的保安认识乔工,大多时候他会熟视无睹,既不招呼,也不阻拦,仿佛乔工就是一团无形的空气。今天例外,矮胖的门卫像老朋友一样问:来了?来了。乔工脚步并不停下,径直走到门前的空地上,找块显眼的位置,摆正板凳,缓缓坐下,开始了又一天的等待。
辆锃亮的轿车驶过来,乔工赶紧站起,来自膝蓋骨刺的疼痛让他打了一个趔趄。是镇长!乔工想跟上去,但车开得快,哪里能拦下啊。幸好,没开出去太远,一个年轻些的干部下车走来了。
乔工也认得,赶忙说,刘秘书,刘秘书,我找镇长。
来人直说,镇长很忙啊,今天有三个重要会议,都等着他呢。
乔工说,那我的事就不重要了?
当然重要,要不我会下来跟你谈?刘秘书压低声音说,镇长没少为你的事操心,货尽了周折,四处说理,决定再给你的补偿款增加一万,你看怎样?如果行,咱们马上签协议,你也该回去好好享受生活了不是?
四万!乔工清晰地听到心里一阵惊呼,但随即就平静了下来。他张张嘴,有些底气不足,但还是梗着脖子说,我的要求是十万块,不能少。
刘秘书叹口气,说:“老乔,杀人不过头点地,差不多就行了,别狮子大张口,否则,永远没得解决。”
十万!乔工又机械地重复了一句。乔工突然发现,自己和刘秘书一样,虽然两人短兵相接,但都不做主,只负责传达。事情刚开始,儿子儿媳就亮明了态度:十万,最少十万!没有商量的余地!爸,反正你也退休了,每天权当去政府上班呢,死磨硬泡,不怕政府不答应。儿媳不止一次这样说。
那你就继续等吧。刘秘书很无奈,摊摊手。
再说无用,乔工重新来到门前的空地。阳光已经偏移,乔工也拎着矮凳跟着偏移。持久战已经打响将近一年了,从小草返青,到骄阳满地,再到秋风萧瑟,如今已经是三九震冬。老天算是眷顾乔工了,与往年相比,今冬不算太冷,也迟迟没有落雪,偶尔还会有暖烘烘的阳光,能让乔工舒服地打个盹儿,养养精神。
也算有收获,但不知道儿子和儿媳的态度会怎样。乔工心想。其实,他早就打算撤兵了,那时候是三万,三万就三万吧!一块屁股大的空地,自己留着也没多大用途,政府征用了,给点是点,见好就收,自己也能倞老张、老程这帮街坊一样,每天迿遛狗、舞舞剑,多好啊!
乔工拎起矮凳想偷个懒,提前撤,可没走几步,就看见儿子和儿媳从大门进来。乔工停下脚步等他们,他们隔三岔五也来,问问情况和结果,像是视察工作
怎样了?见镇长了没?儿媳问。
乔工说,没见,但刘秘书传话说,再增加一万。
耶!儿子刚做了一个胜利的手势,便被儿媳一个凌厉的眼神制止了。儿媳说,我说是吧?不怕政府不答应,咱们得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儿媳这话,像是打了乔工一记清脆的耳光。
今天早点回去吧,爸,我去买点菜,咱们犒劳一下自己。儿媳又说。
乔工想说点啥,但又怕儿子和儿媳给脸色看,张了几次嘴又将话咽了下去,跟着儿子儿媳慢蹭蹭往外走。走出政府大门,乔工想,迟早都得说,索性现在说了吧。要不,咱们就算了吧!四万其实不少了。
爸!儿子和儿媳同时惊呼。怎么能算了呢?儿子急赤白脸地说:“你不能总是这么善良,你一辈子不争不抢,亏吃得还少吗?教训还不够吗?现在有这个机会,不争取不觉得太傻?”
乔工心里针刺般疼痛,不想说话,朝儿子儿媳摆摆手,拎着矮凳转身又往回走。他走得踉踉跄跄,将儿子儿媳恼怒的表情、门卫疑惑的目光统统抛在脑后。
此时,阳光还好,金黄的暖色铺了一地。乔工放下矮凳,缓缓坐下,兴许是老了,瞌睡来得快,去得也快,混混沌沌的脑子里浮现出老程在体育场舞剑的身影还有,街坊们一起说说笑笑的场景,像做梦。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3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乔工尴尬地笑笑”一句,采用神态描写,刻画了乔工不如老程“身着绸衫绸裤,肩背轻灵佩剑,颇有仙风道骨”的自卑心理。
B.小说中“中巴像个醉汉,摇摇晃晃地带着他”的句子,运用比喻兼拟人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交通状态糟糕,又写出乔工此时的状态和感受。
C.“乔工清晰地听到心里一阵惊呼,但随即就平静了下来”写出了乔工既为增加了一万块钱而惊喜,又觉得离完成儿媳交待的任务还很远。
D.这篇小说通过写乔工被儿子儿媳逼着向政府讨要征地费的情形,揭示了儿子儿媳的欲壑难填,对乔工的有梦而又不能实现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小题2】小说中的乔工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标题原为“乔工的梦”,请简要说说标題改为“阳光下的梦”的妙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汪曾祺家抢画
陈建功
过去我家离汪曾祺家很近,大概还不到一站地。离得近,且共同的话题不少,有时专程去看他,向他请教,有时在自由市场就碰上了。有一天清晨,在自由市场见到他在巡视,问他所为何来,他说:“找牛尾呢,中午想喝牛尾汤了!”类似这种场合,请教的,就是关于“牛尾汤”的问题。当然,生活方面的问题,还有喝酒、品茶。汪老是品味生活的大师,讲起来,不光头头是道,而且津津有味。他知道我亦有此好,时不时也提携我一下,比如某日批评家何镇邦率领某位美籍华人女作家杀上门去,汪老亲自下厨煎炒烹炸,没忘了来电邀我前去大啖,遗憾的是,那次我家也有客人,只好辞谢。
向汪老请教的问题,也有文学的,比如我问过他:“您作品的语言节奏怎么拿捏得那幺好?”他笑道:“别无它法,多读而已。我曾把晚明小品熟读于心,读到最后,内容可能都忘记了,节奏倒留在潜意识里。写文章写到某处,多一字必删,少一字则必补,不然永远觉得系错了扣子,一天过不舒坦……”短短数语,即令我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我和汪老混得这么熟,竞未能求得一幅他的字画,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每到文友家申,看见他们把汪老的书法或水墨写意悬于堂上,总是提醒自己再见汪者时一定莫忘求字求画,然而直到我搬了家,也没好意思张口。
大约是1996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张锲同志来电话相约去看望汪老。那时我已经调到中国作协来工作,因为俗务忙碌,也的确很久没有看望他了。听说他搬了家,且曾对北京作协的朋友“骂”我:“建功这家伙,忙什么昵,这幺久没跟我联络了!”汪老的家搬到了虎坊桥附近,即他儿子所在单位的家属房里。既是出谷乔迁,是不能不参观一下的。没想到张锲和我随着汪老看他的新居时,还有几住陪同前来的年轻同志发现了宝贝——他们从汪老的字纸篓里找出了几团宣纸,抹平,如获至宝地跑过来道:“汪老!您画虚了的,我们可要了!”汪老还是一如往常的神态,先是很平和地瞟去一眼,随即枭然地笑起来,说:“哎呀,都是烂纸,你们真能翻!”他不再说什么,走到画案前,从一个角落里掏出一卷纸来——大概都是他近期的画作。年轻人有足够的机敏,他们竟欢呼起来,一张一张展看时,这个说:“汪老,我要这张!”那个说:“这张是我的!”我速才恍然大悟,原来汪老是让我们挑画。张锲乐呵呵地说:“你们哪是挑画?你们这是抢画来啦!”嘻嘻哈哈中,每人各执所爱,请汪老一一题签。
我选中的,是《升庵桂花图》——虬曲而上的枝条顶部,盛开着黄灿灿的桂花。环绕画面者,是汪老的题诗:“桂湖老桂发新枝,湖上升庵旧有祠。一种风流谁得似,状元词曲罪臣诗。”诗后加注曰:“升庵祠在新都桂湖 环湖皆植桂  1996年新春 是日雨夹雪持赠建功 汪曾祺”。四川新都的桂湖公固,我是去过的。这里是明代杨慎(升庵)的故居旧址。扬升庵于明正德间高中状元,授翰林修撰。嘉靖时因“议大礼”而罹祸,谪戍云南永昌,流放终生。据《明史》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着、散曲,皆有成就。“一种风流谁得似,状元词曲罪臣诗”之感喟,即由此而发。据说,现新都桂湖,“环湖皆植”之桂,即寿当年升庵所植也。八月时节,桂花盛开,香气袭人。品画赏诗,当时便与汪老相约,何时随他新都重游?汪老莞尔一笑,说:“你太忙。”
2005年岁末,我再游新都桂湖时,汪老已经去世了。新都区政府在桂湖公园碑林举行了一个作家和读者见面会,川外作家有王蒙、舒婷、叶兆言和我,成都作家有魏明伦等出席。主办者请我主持会议。从北京起程时得知这一消息,我特意带上汪老所赠画眷与会主持之始,即先行展示之。
此时回想起当年抢画情景,不由你不感叹唏嘘。
(选自懂中国当代散文名篇赏析》,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叙写“我”向汪曾棋请教“牛尾汤”等生活问题,从中可见汪曾棋的生活情趣。
B.文章运用语言、神态、细节、心理等描写方法,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汪老这一人物形象。
C.本文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这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汪老的感佩与思念之情。
D.文章采用倒叙写法,结尾采用第二人称抒发“感叹唏嘘”之情,呼应标题,耐人寻味。
【小题2】在作者笔下,汪曾棋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中围绕“我”选中的《升庵桂花图》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