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亡 国
老 舍
天很热,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北平陷落!
李四爷立在槐荫下,声音凄惨的对大家说:“预备下一块白布吧!万一非挂旗不可,到时候用胭脂涂个红球就行!”说完话,他蹲在了地上,呆呆的看着一条绿槐虫儿。李四妈的大近视眼连连的眨巴,脸上白了一些。她不再骂她的老头子,而走出来与他蹲在了一处。
拉车的小崔,赤着背出来进去的乱晃。今天没法出车,而家里没有一粒米。晃了几次,他凑到李四妈的跟前:“四奶奶!您还得行行好哇!”李四妈,不像平日那么哇啦哇啦的,用低微的声音回答:“待一会儿,我给你送二斤杂合面儿去!”“那敢情好!我这儿谢谢四奶奶啦!”小崔的声音也不很高。剃头匠孙七今天铺子都没开市,他在家中喝了两盅闷酒,脸红扑扑的走出来。借着点酒力,他想发发牢骚:“谁爱挂谁挂,我孙七可就不能挂!我等着,他们敢进咱们的小羊圈,我教他们知道知道我孙七的厉害!”李四爷抬起头来,带着厌烦与近乎愤怒的神气说:“孙七!回家睡觉去!”孙七,虽然有点酒意,也不敢反抗李四爷,笑了一下,走回家去。六号没有人出来。小文夫妇照例现在该吊嗓子,可是没敢出声。刘师傅在屋里用力的擦自己的一把单刀。
头上已没有了飞机,城外已没有了炮声,一切静寂。只有响晴的天上似乎有一点什么波动,随人的脉搏轻跳,跳出一些金的星,白的光。亡国的晴寂!
瑞宣,胖胖的,长得很像父亲,老是那么自然,大雅,不露出剑拔弩张的样子。这个文文雅雅的态度,在祁家是独一份儿。在他心境不好的时候,他像一片春阴,教谁也能放心不会有什么狂风暴雨。在他快活的时候,他也只有微笑,好像是笑他自己为什么要快活的样子。
他很用功,对中国与欧西的文艺都有相当的认识。可惜他没机会,或财力,去到外国求深造。在学校教书,他是顶好的同事与教师,他对学生的功课一点也不马虎,在同事中他不故意的冷淡谁,也不肯绕着弯子去巴结人。他是凭本事吃饭,无须故意买好儿。
当下过雪后,他一定去上北海,爬到小白塔上,去看西山的雪峰。那白而远的山峰把他的思想引到极远极远的地方去。赶到不得已的由塔上下来,他的心便由高山与野海收回来,而想到他对家庭与学校的责任。他没法卸去自己的人世间的责任而跑到理想的世界里去。于是,他顺手儿在路上给祖父与小顺儿买些点心,像个贤孙慈父那样婆婆妈妈的!他的无可如何的笑纹又摆在他冻红了的脸上。
今天,北平陷落了,瑞宣失去了平日的沉静。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
老二还在屋中收听日本人的广播。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瑞宣一声没出的把老三拉到自己的屋中来。
哥儿俩对愣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
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
“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
老大又听了听。“对!坦克车!辆数很多!哼!”他咬住了嘴唇。
坦克车的声音更大了,空中与地上都在颤抖。
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不为什么,不为什么,突然的被飞机与坦克粗暴的践踏着它的天空与柏油路!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
“啊?”瑞宣的心还跟着坦克的声音往前走。
“我得走!大哥,咱们一同走!”瑞全重了一句。
“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
“太可惜了!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
瑞全小声说:“大哥!你要是这样,教我怎好走开呢?”
瑞宣用手背把泪抹去。“你走你的,老三!要记住,永远记住,你家的老大并不是个没出息的人……”他的嗓子里噎了几下,不能说下去。
(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
小说第二、三段写北平陷落后小羊圈胡同中的各类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24 10:52: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学类文本阅读

记 懒 人  老舍

一间小屋,墙角长着些兔儿草,床上卧着懒人。他姓什么?或者因为懒得说,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大家只呼他为懒人,他也懒得否认。

幸而人人有个弱点,不然我便无法与他来往;他的弱点是喜欢喝一盅。更可喜的是三杯下去,他能暂时的破戒——和我说话。我还能舍不得几瓶酒么?

他的话有些是,很奇怪可喜的。而且极其天真,因为他的脑子是懒于搜集任何书籍上的与旁人制造的话的。他没有常识,因此他不讨厌。他确是个宝贝,在这可厌的社会中。

 据他说,他是自幼便很懒的。旁的妇女是孕后九或十个月就生产,懒人的妈妈怀了他一年半,因为懒得生产。他的妈妈后来死了,他不记得怎样将她埋葬。可是,他还记得妈妈的面貌。妈妈,虽在懒人的心中,也难免被想念着;懒人借着酒力叹了一口十年未曾叹过的气;泪是终于懒得落的。

他入过学。懒得记忆一切,可是他不能忘记许多小四方块的字,因为学校里的人,自校长至学生,没有一个不象活猴儿,终日跳动;所以他不能不去看那些小四方块,以得些安慰。他是一块木头,被猴子们向四边推滚。他似乎也毕过业,但是懒得去领文凭。“人类的纷争都是出于好事好动,假如人都变成桂树或梅花,世上当怎样的芬香静美?”我故意诱他说话。

他似乎没有听见,或是故意懒得听别人的意见。

我决定了下次再来,须带白兰地;普通的白酒还不够打开他的说话机关的。

白兰地果然有效,得着了空前的胜利,他坐起来了!我的惊异就好似看见了死人复活。我要盘问他了。

“朋友,在过去的经验中,你可曾不懒过一天或一回没有呢?”

“你说,什么事足以使懒人不懒一次。”他猛孤丁的问了我一句。

我一时找不到相当的答案;不知道是怎么想起来的,我这么答对了他:

“爱情,爱情能使人不懒。”

“你是个聪明人!”他说。

我也吞了一大口白兰地,我的心几乎要跳出来。

他的眼合成一道缝,好象看着心中正在构成着的一张图画。

“一株海棠树,”他大概是形容他心里哪张画,“第一次见着她,便是在海棠树下。开满了花,象蓝天下的一大团雪,围着金黄的蜜蜂。我与她便躺在树下,脸朝着海棠花,时时有小鸟踏下些花片,象些雪花,落在我们的脸上,她,那时节,也就是十几岁吧,我或者比她大一些。她是妈妈的娘家的;不晓得怎样称呼她,懒得问。我们躺了多少时候?我不记得。只记得那是最快活的一天:听着蜂声,闭着眼用脸承接着花片,花荫下见不着阳光,可是春气吹拂着全身,安适而温暖。我们俩就象埋在春光中的一对爱人,最好能永远不动,直到宇宙崩毁的时候。她是我理想中的人儿。她和妈妈相似——爱情在静里享受。别的女子们,见了花便折,见了镜子就照,使人心慌意乱。她能领略花木样的恋爱;我是讨厌蜜蜂的,终日瞎忙。可是在那一天,蜜蜂确是不错,它们的嗡嗡使我半睡半醒,半死半生;在生死之间我得到完全的恬静与快乐。这个快乐是一睁开眼便会失去的。”

他停顿了一会儿,又喝了半杯酒。他的话来得流畅轻快了:“海棠花开残,她不见了。大概是回了家,大概是。临走的那一天,我与她在海棠树下——花开已残,一树的油绿叶儿,小绿海棠果顶着些黄须——彼此看着脸上的红潮起落,不知起落了多少次。我们都懒得说话。眼睛交谈了一切。”“她不见了,”他说得更快了。“想她的时候,我便在海棠树下静卧一天。第二年花开的时候,她没有来,花一点也不似去年那么美了,蜂声更讨厌。”

这回他是对着瓶口灌了一气。

“又看见她了,已长成了个大姑娘。但是,但是,”他的眼似乎不得力的眨了几下,微微有点发湿,“她变了。她一来到,我便觉出她太活泼了。她的话也很多,几乎不给我留个追想旧时她怎样静美的机会了。不久听说她出嫁了。不久,听说她被丈夫给虐待死了。懒是不利于爱情的。但是,她,她因不懒而丧了一朵花似的生命!假如她始终不改懒的习惯,也许我们到现在还是同卧在海棠花下,虽然未必是活着,可是同卧在一处便是活着,永远的活着。只有成双作对才算爱,爱不会死!”

我将酒瓶挪开。他又说了话:“假如我死去——虽然很懒得死——请把我埋在海棠花下,不必费事买棺材。我懒得理想,可是既提起这件事,我似乎应当永远卧在海棠花下!”

过了些日子,我果然将他埋葬了。在上边临时种了一株海棠;有海棠树的人家没有允许我埋人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次要人物“我”起到了串联全文情节的作用,读者跟随“我”的视角对懒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B.小说中懒人在学校里面被其他人“四边推滚”,这一遭遇反映了懒人的生活态度与当时社会主流格格不入。
C.小说对海棠树的第一次描写,渲染了和谐静谧、甜蜜美好的氛围,也是懒人追求的“花木样的恋爱”的物化呈现。
D.小说将主人公的特征“懒”体现得淋漓尽致,除了酒精暂时的刺激之外,懒人的肉体与精神是全无生命力的。
【小题2】怎样理解“他确是个宝贝,在这可厌的社会中”,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小题3】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断魂枪

老舍

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

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与主权。龙旗的中国也不再神秘。枣红色多穗的镖旗,江湖上的智慧与黑话,义气与声名,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走镖的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京城里的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

沙子龙把小院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这条枪与这套枪法,二十年的工夫,给他创出来“神枪沙子龙”五个字,没遇见过敌手。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法不会再替他增光显胜了。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才能相信自己还是“神枪沙”。在白天,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走了。

在他手下创练起来的少年们还时常来找他。他们都有点武艺,可是没地儿用。有的在皇城的庙会上卖艺,还时常去走会。虽然算不了什么,他们打扮得像个样儿,他们是神枪沙子龙的徒弟——虽然沙子龙并不承认。没钱,上沙老师那里去求。沙老师不含糊,不让他们空着手儿走。可是,为打架或献技去讨教一个招数,沙老师有时说句笑话,马虎过去,有时直接把他们赶出去。

王三胜——沙子龙的大伙计——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摆好了家伙。抹了一鼻子茶叶末色的鼻烟,他抡了几下竹节钢鞭,把场子打大一些。放下鞭,没向四国作揖,又着腰念了两句:“脚踢天下好汉,拳打五路英雄!”向四围扫了一眼:“乡亲们,王三胜不是卖艺的。有爱练的尽管下来,王三胜以武会友,有赏脸的,我陪着。神枪沙子龙是我的师傅,玩艺儿地道!诸位,有愿下来的没有?”他看着,准知道没人敢下来,他的话硬,可是那条钢鞭更硬,十八斤重。

大刀靠了身,眼珠努出多高,脸上绷紧,胸脯于出。削砍劈拨,蹲越闪转,手起风生,忽忽直响。刀顺过来,猛的一个“踩泥儿”,身子直挺,比众人高着一头,黑塔似的,收了势:“诸位!”一手持刀,一手叉腰,看着四围。稀稀的扔下几个铜钱,他点点头。“诸位!”他等着,等着,地上依旧是那几个亮而削薄的铜钱。他咽了口气:“没人懂!”他低声地说,可是大家全听见了。

“有功夫!”西北角上一个黃胡子老头儿答了话。

“下来玩玩,大叔!”王三肚说得很得体。

点点头,老头儿往里走。这一走,四处全笑了。他的胳臂不大动;左脚往前迈,右脚随着拉上来,一步步地往前拉扯,像是患过瘫痪病。蹭到场中,一点没理会四围怎样笑他。

“神枪沙子龙的徒弟,好,让你使枪,我呢?

“三截棍吧?”

老头子又点点头,拾起家伙来。老头子的黄胡子一动:“请!”王三胜一扣枪,向前躬步,枪尖奔了老头子的喉头去,枪缨打了一个红旋。老人的身子忽然活展了,将身微偏,让过枪尖,前把一挂,后把撩过王三胜的手。啪啪两响,王三胜的枪撤了手,落在地上。

“别走!”王三胜擦着汗,“你赢了,姓王的服了!可有一样,你敢会会沙老师?”

“就是为会他才来的!”老头子的干巴脸上皱起点来,似乎是笑呢。

“你老贵姓?”他问。

“姓孙,”老头子的话与人一样,都那么干巴,“爱练,久想会会沙子龙。”

“三胜,”客栈里沙子龙正在床上看《封神榜》,“有事吗?

“栽了跟头!”

打了个不甚长的哈欠,沙老师没别的表示。

他得说动老师:“姓孙的一个老头儿,门外等着老师呢;把我的枪,枪,打掉了!他知道“枪”字在老师心中的分量。

客人进来,沙子龙在外间屋等着呢。彼此拱手坐下,他叫三胜去泡茶。三胜希望两人立刻交了手,可是不能不沏茶去。

孙老者没话讲,用深藏着的眼睛打量沙子龙。沙子龙很客气:“要是三胜得罪了你,不用理他,年纪还轻。”

“教徒弟不易!”孙老者说。

“我没收过徒弟。走吧,这个水不开!茶馆去喝,喝饿了就吃。”沙子龙从桌子上拿起缎子褡裢,一头装着鼻烟壶,一头装着点钱,挂在腰带上。

“我来为领教领教枪法。”

“五虎断魂枪?”沙子龙笑了,“早忘干净了!在我这儿住几天,咱们各处逛逛,临走,多少送点盘缠。”

“教给我那趟枪!”孙老者抱了抱拳。

沙子龙下了台阶,也抱着拳:“孙老者,说真的吧,那条枪和那套枪法都跟我一齐入了棺材!”

孙老者的胡子嘴动了半天,没说出什么来。到屋里抄起蓝布大衫:“打搅了,再会!”

沙子龙把客人送到小门,回到屋中,对着墙角立着的大枪点了点头。

王三胜们都不敢再到土地庙去卖艺,大家谁也不再为沙子龙吹腾。“神枪沙子龙”慢慢似乎被人们忘了。

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讲述了在西方列强大举入侵的背景下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武术走向没落的悲剧故事。
B.徒弟王三胜对师傅沙子龙的态度由最初的崇拜,到后来的鄙视,这一变化透露出了作者对人情冷暖的慨叹。
C.文中两次写沙子龙夜静人稀时练枪的场面,把他的无奈和悲凉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小说具有更强的张力。
D.小说故事带着传奇味,人物带着古典味,笔法带着写实味,表现出一种典雅、质朴而苍凉的审美意蕴。
【小题2】“孙老者”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断魂枪”为题,有怎样的意蕴?结合全文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敌与友

老 舍

不要说张村与李村的狗不能见面而无伤亡,就是张村与李村的猫,据说,都绝对不能同在一条房脊上走来走去。张村与李村的人们,用不着说,当然比他们的猫狗会有更多的成见与仇怨。

大概自有史以来,张村与李村之间就没有过和平。为表示抵抗,两村人是不惜牺牲了真理的。张村的太阳若是东边出来,那就一定可以断定李村的朝阳是在西边。

两村的村长是最激烈的,不然也就没法作村长。张村村长的二儿子张荣已在军队生活过了三年,还没回来过一次。这很使张村长伤心,怨他的儿子只顾吃饷,而忘了攻击李村的神圣责任。慢慢地,村长想出了主意,时常对村众声明:“我的二小子,是大排长。李村里出去那么多坏蛋,可有一个当排长的?我真愿意李村的坏蛋们都在我的二小子手下当差,每天不打不打也得打他们每人二十军棍!”不久这套话便被全村的人记熟,“打他二十”渐渐成为挑战时的口号。

李村的确没有一个作排长的。最难过的自然是村长。为这个,李村村长打发自己的小儿子李全去投军:“小子,你去当兵!限你半年,就得升了排长!不,升到营长!”李全入了伍。可是半年过去了,又等了半年,排长的资格始终没有往他身上落。

真正的战争来到了,两村的人一点也不感到关切。说真的,要不是几个学生来讲演过两次,他们就连中日战争这回事也不晓得。由学生口中,他们知道了这个战事和日本军人如何残暴。他们很恨日本鬼子,也不怕去为打日本鬼子而丧了命。可是,这得有个先决的问题:张村的民意以为在打日本鬼子以前,须先灭了李村;李村的民意以为须先杀尽了张村的仇敌,而后再去抗日。

战事越来越近了,两村还没感到什么不安。他们只盼望日本打到,而把对岸的村子打平。

世界上确是有奇事的。侦探回来报告张村长:张荣回来了。可是,他搀着李全,走得很慢!

李村长也得到同样的报告。

两村长最初想到的是把两个认敌为友的坏蛋,一齐打死。可是这太不上算。

第二次报告来到:他们俩坐在了张村外的大杨树下面。两村长的心中像刀剜着一样。那株杨树是神圣的,在树的五十步以内谁也不准打架用武。

第三次报告:李全躺在树下,似乎是昏迷不醒了;张荣还坐着,脸上身上都是血。

两村长撑不住了,对大家声明要去看看那俩坏蛋是怎么回事,绝对不是去认儿子,他们情愿没有这样的儿子。

他们不愿走到杨树底下去,也不召集村人来保护他们,虽然明知只身前去是危险的。两个老头子不约而同来到杨树附近,谁也没有看谁,以免污了眼睛,对不起祖先。

张荣看见父亲,不晓得怎好的叫了一声“爹”,而后迟疑了一会儿用同样的声音叫了声“李大叔”!

李村长没答声。张村长的胡子嘴动了动,眼里冒出火来,他觉得这声“李大叔”极刺耳。

张荣看着父亲,毫不羞愧的说:“李全救了我的命,我又救了他的命。我把李全拖了回来,他的性命也许……反正我愿把他交到家里来。在他昏过去以前,他嘱咐我:咱们两村子得把仇恨解开,现在我们两村子的,全省的,全国的仇人是日本。在前线,他和我成了顶好的朋友。我们还有许多朋友,从广东来的,四川来的……都是朋友。凡是打日本人的就是朋友。爹!李大叔!你们说句话吧!咱们彼此那点仇,一句话就可以了结。为私仇而不去打日本,咱们的祖坟就都保不住了!”

二位村长低下了头去。

李全睁开了眼,看明是父亲,他的嘴唇张了几张:“我完了!你们,去打吧!打……!”

张村长豆大的泪珠落在李全的脸上。而后拍了拍李村长的肩:“咱们是朋友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交代了张村与李村的狗猫水火不容,形象地点明了两村的敌对关系,语言幽默,统领全篇,画龙点睛。
B.张村村长的二儿子当了排长,而李村没有一个参军的。后来李村村长的小儿子参军了,但一直没有一官半职,这使得李村在与张村的争斗中一直处于下风。
C.张村和李村冲突不断,主要原因是两个村长迂腐守旧、顽固狭隘,化解他们两人的矛盾才是改变张村和李村敌对关系的关键。
D.小说结尾借张荣和李全的话点明了作品的主旨,意在表明两村的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应该捐弃前嫌,一致对外。
【小题2】张村和李村的敌对关系是如何一步步化解的?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标题“敌与友”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呐喊》中所展示的是一幅从辛亥革命前到20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的灰色图景:这是一个风雨如磐的中国,是一个从愚昧和落后的重压下挣扎向前的中国,也是一个需要经过“涅磐”然后才能新生与腾飞的中国。
B.京剧《捉放曹》取材于《三国演义》,曹操谋刺吕布未成,逃出京城,被中牟县令陈宫捉住。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逃到成皋,多疑的曹操错杀吕伯奢家人,又杀死好心的吕伯奢以绝后祸。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但又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使弃曹操而他往。(《三国演义》)
C.《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儿子傩送的爱情为线索,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心灵的纯净。
D.《孔乙己》选自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和《狂人日记》一样都是反封建主义的小说力作。
E.《茶馆》采取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幕内部也以许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这样的结构本来容易变得松散,老舍克服了这方面的困难,剧本“以人物带动故事”,“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串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有关课文节选,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①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②虽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可是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咽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呢!

③好学的、受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声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④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柴、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圈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⑤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小题1】第①─④段中,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各不超过10个字)
【小题2】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这一笔好在哪里?
【小题3】北平有那么多的名胜古迹,作者为什么不写,却只写了一些平凡的点滴事物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