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选自《想北平》)

【小题1】下列对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和“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两处细节描写强调了北平蔬菜瓜果的新鲜,突出其“接近自然”的特点。
B.作者将美国包着纸的橘子与北平带的玉李进行对比,显现出他对北平物产的钟爱;后文,作者拿北平与伦敦对比,说明北平很多地方还不如伦敦。
C.选文第二段中作者化用陶渊明的诗句可表现北平的田园风味,同时借助陶渊明对自然风光的喜爱,表达自己对北平的喜爱眷恋之情。
D.选文最后一段作者直抒胸臆,用感叹句加强语气,并照应了标题中的“想”,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高潮,表达了作者对北平深沉的爱。
【小题2】下列对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好学的、爱古物的……也没钱买古物”,说明北平确实是一个好地方,但作者遗憾的是自己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表达了作者对物质匮乏的惋惜之情。
B.选文第一段中“草花儿”的称谓暗示在北平花儿便宜可以多养,显示北平的平民化,体现了包括作者在内的老百姓对它非同一般的亲切感和喜爱感。
C.“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这句话有丰富的内涵:既包含对北平生活环境的喜爱以及对北平平民生活的向往,又包含想回到北平却难以实现的遗憾。
D.文中具有日常生活特点的画面和食物,表现了老舍作为“人民艺术家”的近似平民的审美情趣,渗透着他极为自然、极为深刻的对北平的喜爱与思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9:44: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主世界

老舍

在我们的这个民主世界——金光镇——里,要算裘委员最富于民主精神。

没有法治的精神,中国是不会强起来的!”这句话,差不多老挂在他的嘴边上。他处处讲“法”。他的屋中,除了盆子罐子而外,都是法律书籍,堆得顶着了天花板。那些满印着第几条第几款,使别人看了就头疼的书,在裘委员的眼中就仿佛比剑侠小说还更有趣味。他不单读那些“天书”,而且永远力求体行。他的立身处世没有一个地方不合于法的。他家中人口很少,有一位太太一位姨太太两个儿子。他说,按法律上说,他不该娶姨太太。于是他就自己制定了几条法律,用恭楷写好,贴在墙上,以便给她个合法的地位。

裘委员这点知法爱法的精神博得了全镇人士的钦佩。有想娶姨太太的,必先请他吃酒,而把他自己制定的姨太太法照抄一份,贴在门外,以便取得法律的根据。

这样,裘委员成为全镇上最得人缘的人。假若有人不买他的账,他会引用几条律法,把那个家伙送到狱中去的。他的法律知识与护法的热诚使他成了没有薪俸的法官。他的法律条款与宪书上的节气(按:系指历书上的二十四节而言),成为金光镇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虽然裘委员的威风如此之大,可是在抗战中他也受了不少委屈。看吧!裘委员的饭是平价米煮的,而饭菜之中就每每七八天见不着一根肉丝。鸡蛋已算是奢侈品,只有他自己每天早晨吃两个,其余的人就只能看看蛋皮,咽口吐沫而已。说到穿呢,无冬无夏的,他总穿着那套灰布中山装;假若没有胸前那块证章,十之八九他会被看作机关上的工友的。这,他以为,都是因为我们缺乏完善的法律。假若法律上定好,委员须凭证章每月领五支鸡,五十斤猪肉,三匹川绸,几双皮鞋,他一定不会给国家丢这份脸面的。

特别使他感到难过的是住处。镇上的房子太不够用。依着裘委员的心意,不管国家怎样的穷,不管前线的士兵有无草鞋穿,也应当拨出一笔巨款,为委员们建筑些相当体面的小洋房,并且不取租钱。可是,政府并没这么办,他只好和别人一样的租房子住了。

凭他的势力与关系,他才在一个大杂院里找到了两间竹篾为墙,茅草盖顶,冬寒夏热,有雨必漏,遇风则摇的房屋。不平则鸣,以堂堂的委员而住这样的猪圈差不多的陋室,裘委员搬来之后就狂吼了三天。把怒气吼净,他开始布置房中的一切。他叫大家都挤住一间,好把另外的一间做为客厅和书房。他是委员,必须会客,所以必须有客厅。然后,他在客室门外,悬起一面小木牌,写好“值日官某某”。值日官便是他的两位太太与两位少爷。他们轮流当值,接收信件,和传达消息。遇有客人来访,他必躲到卧室里去,等值日官拿进名片,他才高声的说“传”,或“请”;再等客人进了客室,他才由卧室很有风度的出来会客。这叫作“体统”,而体统是法治的基本。

他决定不交房租。他自己又制定了几条法律,首要的一条是:“委员住杂院得不交房租”。

房东是在镇上开小香烟店的,人很老实。他有个比他岁数稍大的太太,一个十三岁的男孩,也都很老实。他们是由河北逃来的。河北受敌人的蹂躏最早,所以他们逃来也最早。那时候,金光镇还没有走红运,房子地亩都很便宜,所以他们东凑西凑的就开了个小店,并且买下了这么一所七扭八歪的破房。金光镇慢慢发达起来,他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而房子,虽然是那么破,也就值了钱。这,使裘委员动了气。他管房东叫奸商,口口声声非告发他不可。房东既是老实人,又看房客是委员,所以只好低头忍气吞声,不敢索要房租。及至别的房客也不交房租了,他还是不敢出声。在他心里,他以为一家三口既能逃出活命,而且离家万里也还没挨饿,就得感谢苍天,吃点亏又算得什么呢。

裘委员看明白了房东的心意,马上传来一个小流氓:“你去向房东说:房子都得赶紧翻修,竹篾改为整砖,土地换成地板。我是委员,不能住狗窝!要是因为住在这里而损及我的健康,他必受惩罚!这些,都有法律的根据!此外,他该每月送过两条华福烟来。他赚钱,理当供给我点烟。再说,这在律书上也有明文!他要是不答应,请告诉他,这里的有势力的人不是我的同事,就是我的朋友,无论公说私断,都没他的好处。我们这是民主时代,我不能不教而诛,所以请你先去告诉明白了他。”

房东得到通知,决定把房子卖出去,免得一天到晚的怄气。 

裘委员请来几位“便衣”。房东住在小香烟店里,家中只剩下太太与十三岁的男孩。便衣们把房东太太打了一顿——男人打女人是我们这个小民主世界最合理的事。他们打,裘委员在一旁怒吼:“混账!你去打听打听,普天之下有几个委员!你敢卖房?懂法律不懂?混账!”

打完了房东太太,便衣们把他十三岁的男孩子抓了走。

“送他去当壮丁!”裘委员呼喝着。“混账!”房东急忙的跑回来。他是老实人,所以不敢和委员讲理,进门便给委员跪下了。

“你晓得我是委员不晓得?”裘委员怒气冲冲的问。“晓得!”房东含着泪回答。

“委员是什么?说!”

“委员是大官!比县太爷还大的大官儿!”

“你还敢卖房不敢?”

“小的该死!不敢了!”

“好吧,把你的老婆送到医院去,花多少医药费照样给我一份儿,她只伤了点肉皮,我可是伤了心,我也需要医药费!”

“一定照送!裘委员放了我的孩子吧,他才十三岁,不够当壮丁的年纪!”房东苦苦的哀求。

“你不懂兵役法,你个混蛋!”

“我不懂!只求委员开恩!”

“拿我的片子,把他领出来!——等等!”

房东又跪下了。

“从此不准你卖房,不准要房租,还得马上给我翻修房子,换地板!”

“一定办到!”

“你得签字;空口无凭,立字为证!”

“我签字!”

这样,委员与房东的一场纠纷就都依法解决了。这也就可以证明我们的金光镇的确是个民主世界呀。

(原载1945年《民心》(半日刊)第一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既有粗线条的勾勒,也有具体片段的细致描绘,语言描写尤为精妙,几句对白,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B.小说幽默中富有讽刺,比如“他的立身处世没有一个地方不合于法的”,因为自己有姨太太,于是他就制定了几条法律,规定姨太太的合法性。
C.裘委员家里有法律书,墙上贴有法条,吃饭讲法,住宿讲法,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法律与法制,与别里科夫一样个性鲜明,都是当时社会制度的殉葬品。
D.文章着力刻画裘委员的丑恶形象,意在提醒当时的国民政府,这样虚假的民主世界不是人民需要的,讽刺效果显著。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小题3】小说结尾说,“这也就可以证明我们的金光镇的确是个民主世界呀。”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为金光镇的代表,裘委员的“民主精神”实质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虽说巴黎的布置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节选自老舍《想北平》
【小题1】从第一段看,作者感受到巴黎与北平这两个城市有哪些不同?
【小题2】谈谈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
【小题3】在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逐层表现出有关北平的城市“布置”的特点的?
【小题4】作者几次都用巴黎作为参照来描写北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乡妇拉着个十来岁的小妞进来。小妞的头上插着一根草标。她们俩慢慢地往里走。
小妞   (走到屋子中间,立住)妈,我饿!我饿!
甲   (对乙)轰出去!
乙   是!出去吧,这里坐不住!
乡妇   哪位行行好?要这个孩子,二两银子!
丙   李三,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
乙   快着点吧!
(乡妇、小妞走出去。李三随后端出两碗面去。
乙   (过来,对丙)您是积德行好,赏给她们面吃!可是,我告诉您: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多了!谁也管不了!(对甲)二爷,您看我说的对不对?
丙   (对松二爷)二爷,我看哪,大清国要完!
甲   (老气横秋地)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面吃没有。(对乙)说真的,我真想收回这里的房子!
乙   您别那么办哪,二爷!
甲   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
乙   那为什么呢?
甲   把本钱拢到一块儿,开工厂!
乙   开工厂?
甲   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对乙说而眼看着丙)唉,我跟你说这些干什么,你不懂!
【小题1】根据上文对话,甲乙丙分别对应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常四爷   乙—王利发   丙—秦仲义
B.甲—秦仲义   乙—王利发   丙—常四爷
C.甲—秦仲义   乙—李三 丙—松二爷
D.甲—松二爷   乙—李三 丙—常四爷
【小题2】对上文内容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甲冷漠无情,自私自利。
B.乙精明圆滑,善于应酬。
C.丙善良耿直,爱国忧国。
D.下层百姓生活艰难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