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这个问题这几天我们学堂里头大家讨论得很热心。自然我们大部分都是赞成剪发的。有两三个同学很想把辫子剪去,但是又怕发生别的问题,所以终于没有剪。大家都没有决心,又没有勇气……做一个先锋,的确很不容易。我们应该在报纸上多多鼓吹……
【小题1】小说中的这个“先锋”是谁?

【小题2】请简述与琴“剪发”相关的情节内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名著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2 05:25: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奴隶的心

巴金

“我的祖先就是奴隶!”有一天,彭骄傲地对我说

我有许多朋友,他们都对我讲过他们的祖先。他们都得意地说:“我的祖先里有不少的奴隶呢!”直至我的生活里出现了彭。

彭的来历,我不知道。我跟他做朋友,大半是因为感激他在汽车快要挨到我的身子时拉过我一把。

一天晚上他忽然来到我的房里。这个学期我已经迁出校外了。我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很舒适的屋子,是在楼上,从窗里可以望见学校的校前的马路, 还有那个新辟的小高尔夫球场。

“郑,你知道中国现在有多少奴隶?”他用他那低•沉的声音问我。

“大概有几百万吧。”我淡淡地回答,这个数目是否正确,我也不知道,不过对几天曾听见一个朋友说过。我对于这些问題,素来就不关心。

“几百万?实际上何止几千万!”彭的声音变得苦恼了。

“你也有奴隶吗?”他不客气地问。

我昂然回答道:“像我这样的人当然有奴隶,在我家里就有十六个奴隶!”

听了我的话,他冷笑了一声。他的眼光里没有尊敬,没有羡幕。对于一个领有十六个奴隶的人,居然加以蔑视。这大概是妒嫉罢。因为据他的经济情形看来,他当然不会有奴隶。于是我同情地问他:“你家里大概也有奴隶罢。”

出乎我的意料,这一次他的眼光里充满了骄傲。他昂然说:“我的祖先就是奴隶!”他叙说这个,好像在叙说一个功绩。

“然而你在大学里读书……”我不肯相信他的话。

“奴隶的后人就不应该在大学里读书吗?”他散慢地问,“我看你的祖先也不见得就不是奴隶罢。”

我跳了起来,好像头上受了鞭打。我认为我受了大的侮辱。我向着他走去,站在他面前,气愤地看着他“你以为我的祖先跟你的一样吗?不,决不。告诉你,我的父亲有十六个奴隶,我的祖父有八个奴隶,我的曾祖有四个奴隶,再数上去,我的祖先还有更多的奴隶呢!”

我想他一定是妒嫉到发狂了,便忍不住笑起来。

他的脸上现出了愤怒的表情,“你笑,笑什么?……在你的华丽的房屋内,温暖的被窝中,你知道些什么呢?你知道你的奴隶是怎样生活的吗?我很骄傲我的祖先是奴隶,是的,我很骄傲。固然我的祖父被人诬为窃贼而上吊,我的父亲代人受罪病死在狱中,我的母亲被人奸污,但是你能够说他们身上有什么污点吗?他们害过什么人吗?”他的话说得更急了,“是的,你会嘲笑他们,你会鄙视他们。要是你能够知道他们的心啊!他们的黄金似的心,在你们那般人中间是找不出来的!”

我记起了他曾经救过我的性命。我惊疑地问:“彭,你当初为什么要救我的命?我也是一个奴隶所有主,你为什么不让我给汽车碾死呢?”

他苦笑着,半晌不作声,然后温和地说:“大概我还有这颗奴隶的心吧!” 我静静地望着他。他看见我不说话,便解释道:“把自己的幸福完全抛弃,去给别人谋幸福。为了别人甘愿把自己的性命牺牲,一点也不悔恨:这就是所谓奴隶的心罢。这颗心我的祖先传给我的祖父,祖父传给父亲,父亲又传给我了。”

他用手指指着胸膛。我望过去,我仿佛看见颗鲜红的大心在他的胸膛里跳动。 我又回头看自己的胸膛。我的漂亮的法兰绒上衣遮住了一切。

我连这颗奴隶的心也没有!也许我竟是全然没有心的人。我被羞愧、恐怖、 悲哀、昏乱压倒了。我的眼前出现了许多幅悲惨的图画。我仿佛觉得我在陷害人家的祖父,让人家的父亲代我受刑,奸污人家的母亲……我不觉惊恐地叫了起来。

“郑,什么事?你在叫什么? ”他温和地问。

我半晌说不出话,甚至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走的。

毕业后几年,我有了三十二个奴隶,他们忠心地服侍我们一家人。我快乐,我满足。我早把彭忘得干干净净了。

有一天我和妻在花园里纳凉,五个奴隶在旁边伺候。我翻阅当天的报纸,偶尔在新闻栏里发现一则枪毙革命党人的记事。这个革命党人的姓名,跟彭的姓名相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超越现实而又时时映照现实,具有较强的艺术虚拟性与象征性,这种独特的思想表达方式也形成了本文蕴藉深沉的艺术风格。
B.小说题为“奴隶的心”,这“心”在彭那里具有完全不同的正面含义,是一种甘愿牺牲自我为他人谋幸福的精神,这也是彭救我的原因。
C.和彭相比,“我”连一颗奴隶的心也没有,“我”为此感到羞愧、恐怖、 悲哀、昏乱,这说明“我”本质不坏,也向往拥有一颗“奴隶的心”。
D.在回答是否拥有奴隶的问题时,“我”和彭的神情都是“昂然”的, 这两个“昂然”的原因各异,但意思相同,二人都为自己的回答感到骄傲。
【小题2】彭的话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可“我”最终却并没有改变,生活又重回旧路。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小题3】小说主体部分已彭和“我”的对话为主,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再忆萧珊

巴金

①昨夜梦见萧珊,她拉住我的手,说:“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她:“我不要紧。”她哭起来。我心里难过,就醒了。

②病房里有淡淡的灯光,每夜临睡前陪伴我的儿子或者女婿总是把一盏开着的台灯放在我的床脚。夜并不静,附近通宵施工,似乎在搅拌混凝土。此外我还听见知了的叫声。在数九的冬天哪里来的蝉叫?原来是我的耳鸣。

③这一夜我儿子值班,他静静地睡在靠墙放的帆布床上。过了好一阵子,他翻了一个身。

④我醒着,我在追寻萧珊的哭声。耳朵倒叫得更响了……我终于轻轻地唤出了萧珊的名字:“蕴珍。”我闭上眼睛,房间马上变换了。

⑤在我们家中,楼下寝室里,她睡在我旁边另一张床上,小声嘱咐我:“你有什么委屈,不要瞒我,千万不能吞在肚里啊!”……

⑥在中山医院的病房里,我站在床前,她含泪地望着我说:“我不愿离开你。没有我,谁来照顾你啊?!”……

⑦在中山医院的太平间,担架上一个带人形的白布包,我弯下身子接连拍着,无声地哭唤:“蕴珍,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⑧我用铺盖蒙住脸。我真想大叫两声。我快要给憋死了。我到哪里去找她?!”我连声追问自己。于是我又回到了华东医院的病房。耳边仍是早已习惯的耳鸣。

⑨她离开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她穿得整整齐齐,有些急躁,有点伤感,又似乎充满希望,走到门口还回头张望……仿佛车子才开走不久,大门刚刚关上。不,她不是从这两扇绿色大铁门出去的。以前门铃也没有这样悦耳的声音。十二年前更不会有开门进来的挎书包的小姑娘……为什么偏偏她的面影不能在这里再现?为什么不让她看见活泼可爱的小端端?

⑩我仿佛还站在台阶上等待车子的驶近,等待一个人回来。这样长的等待!十二年了!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我记得的只是孩子们捧着她的骨灰盒回家的情景。这骨灰盒起初给放在楼下我的寝室内床前五斗橱上。后来,“文革”收场,封闭了十年的楼上她的睡房启封,我又同骨灰盒一起搬上二楼,她仍然伴着我度过无数的长夜。我摆脱不了那些做不完的梦。总是那一双泪汪汪的眼睛!总是那一副前额皱成“川”字的愁颜!总是那无限关心的叮咛劝告!好像我有满腹的委屈瞒住她,好像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好像我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每夜,每夜,我都听见床前骨灰盒里她的小声呼唤,她的低声哭泣。

⑪怎么我今天还做这样的梦?怎么我现在还甩不掉那种种精神的枷锁……悲伤没有用。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境。我应当振作起来,即使是最后的一次。骨灰盒还放在我的家中,亲爱的面容还印在我的心上,她不会离开我,也从未离开我。做了十年的“牛鬼”,我并不感到孤单。我还有勇气迈步走向我的最终目标——死亡,我的遗物将献给国家,我的骨灰将同她的骨灰搅拌在一起,撒在园中,给花树做肥料。

⑫……闹钟响了。听见铃声,我疲倦地睁大眼睛,应当起床了。床头小柜上的闹钟是我从家里带来的。我按照冬季的作息时间:六点半起身。儿子帮我穿好衣服,扶我下床。他不知道前一夜我做了些什么梦,醒了多少次。

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一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中“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指的是巴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后的狼狈。
B.文中“耳鸣”暗指对亡妻无尽的思念,仿佛妻子的轻声细语一直萦绕在耳畔。
C.⑤⑥⑦段运用倒叙,穿插了三个随时间推移的不同场景,通过语言、神态等描写生动地叙写了萧珊从健康到患病再到死亡的过程。
D.标题“再忆萧珊”明确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表明了对萧珊的念念不忘,奠定了本文的情感基调。
【小题2】第⑧段画线句子与文中哪句话呼应?该呼应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中第⑪段中说“我应当振作起来”,你能感受到巴金的“振作”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金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山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几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他走得极快,好像在跑,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在他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吧。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了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么?我现在不是就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不能给自己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陌生人家的灯光。他们点灯不是为我,他们的梦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却也会给寒夜里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要沉没的船只,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给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以莫大的帮助。
古希腊女教土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的一位友人曾怀着满心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想,②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笑了。
1942年2月在桂林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我”从“噩梦中惊醒,感到窒闷”,暗示作者当时生活在恐怖压抑的社会环境中,随时会有危险。
B.文章在写作者的那次黑夜之旅时,描写路上风雪交加,泥泞不堪,写的是自然环境,也可以说是在暗示社会环境。
C.文章选用了两个有关灯光的神话传说,意在突出真挚的亲情不光能让亲人得益,也能让所有的人得到好处。
D.文章结尾时写到,“我想着,想着,不觉笑了”,意思是经过对灯光的思考,作者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小题2】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3】文章中不仅写到了灯光,还写到了夜的寒冷和黑暗,试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