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漫谈社会转型中的公德与私德
尤西林
①什么是公德与私德?关于公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公德和私德作为道德行为,我们往往注意的是作为道德主体的精神状态,即他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信念。但是公德与私德不仅仅是伦理观念问题,还包含着公共舆论、包括着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②大约一个世纪前,梁启超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判断:“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在国人的伦理行为和生活中,有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就是在血缘亲情生活圈子当中,非常注重自己如何做人,注重自己成为人际关系很好的人。他很注重自己的形象,而且在待人接物和进退出处当中,都很精心。但这种对自己亲人的孝顺、甚至是舍身的道德品质,一旦脱离血亲的家庭结构、家族结构,进入一个陌生人的天地,也就是他人的环境中,它往往会产生不易察觉的另一方面:对他人的冷漠和自保。今天与陌生人交往的国人,当发生和自己没关系的事件时,往往表现出冷漠、旁观的倾向。另一方面,像挤车、抢位子时,则是以为不挤、不抢会吃亏,表现出自保的心理,这实际是缺乏公共道德,也就是梁漱溟所指出的缺乏公共交往生活习惯。所以,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就是以血亲为辐射中心放大扩展开的亲族关系伦理。
③血亲伦理,因人而异,是“对人不对事”的具体权变伦理,而不是“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性伦理。归结起,就是私人关系的道德优先于社会公德。中国的传统伦理实际上是把中国的关系学、私人关系学混为一体。而超出私人关系的公共关系,一方面作为私人关系的延伸放大,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涵摄,也要把它放在其次的地位。
④这里还要注意一点,国人说的公德往往是遵纪守法、不随地吐痰、不乱闯红绿灯、上车要买票等等。这些消极的具有底线意义的公德,当然属于公德的一种。但是公德的本意,实际上是一种公共关怀,是一种公共精神,是超出个人的界限,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以外的公共领域的事情。这是公德最初的意义。这个意义集中的体现是政治。如果把公德仅仅作为一种言语行为文明礼貌之类的个人修养,实际是贬低了公德的意义。公德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能健康地保持它现代文明的体制。比如说对于腐败,对于社会的进步,包括对于国家一些重大事件的处理,你是否有足够的关怀,这种关怀不是被迫的、不是别人给你灌输的,而是自己自由地做出决定的。有这种公共精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德。
⑤在现代条件下,公德与私德之间是分化的:在公共领域建立一种规则、制度,然后你要遵守,但是要保持公民权。相应地也要求在社会生活空间中给私人留有私人领域。一个人,在私人的领域,只要不侵犯他人利益,都是受到保护的,同时社会生活有真正民主和法制的公共空间。
(尤西林:《漫谈社会转型中的公德与私德》,有删改)
【小题1】简要概括本文论证思路。
【小题2】国人的伦理行为和生活中,存在的矛盾现象是什么?其实质又是什么?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现代公德的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11 08:01: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抉 择
于而凡
他已经好几天没睡好。越近判决日,心越不宁。明天就要判决,他却还没有做出决定。
这案子审判半年了,半年里他就是在煎熬中度日。他心里很清楚,按理他应该判被告谋杀罪,给予重罚,不是死罪也是无期徒刑。可是,这被告不是别人,而是旺伯的小儿子少雄啊!
他不会忘记,当年旺伯是怎样对他一家伸出无私的援手的。在家里发生困难时,旺伯总会出面帮忙。父亲在法院败诉导致生意破产,是旺伯帮父亲还清债务, 当父亲重病需要动手术时,是旺伯掏腰包解决。最后,连他上大学读法律的学费也靠旺伯支持。他还记得,父亲临终时对他的叮咛:“我们家欠旺伯的恩情大多无法 偿还,以后他们家有难,你定要尽心竭力帮忙。”
现在旺伯的儿子有难,他怎能撒手不救?救不救的问题先不说,可起码也不能当一名刽子手,把少雄判下重刑推进地狱里!少雄的哥哥少勇在信中说:“我教 不好弟弟,让他闯了大祸,是愧对爸爸。爸爸在世时,对你的期望很大,我相信你定能不负所望,助我们一家渡过难关,让他在天之灵也得以安息。
他远在棉兰的老妈打过电话:“孩子,做人哪,千万别忘恩,旺伯对你对我们全家恩重如山,这是你回报他们家的时候了。”
面对这一切,他曾有过减轻少雄刑罚的想法。可是几个月来见证判案过程,他无法不动摇初衰。他看到了那绝望的寡妇——死者的母亲!丈夫年纪轻轻就去 世,多年来她自己一人把独子养大,终于苦尽甘来,挨到儿子学成就业了。谁知儿子却惨遭杀身之祸。你能想象她有多么苦痛?在法庭上,他看过她好几次在嚎哭中昏倒。
他明白,明天判决日,他这一票是关键。三名法官中,他知道一人已经被少勇收买,很可能会判被告无罪。剩下两人,只要他也判无罪,少雄就可获赦。可时 至今日,他还不能有所决定。按公理行正义呢?他无法面对旺伯一家人;顾情面帮少雄呢?他无法面对那苦命的寡妇,也无法面对公众雪亮的眼睛。
“一直以来,书中英雄舍身取义,大义灭亲那么容易,而轮到自己施行起来为何却那么难?”
已经是半夜了,他还无法安定,头上阵痛变得更强烈,几个钟头前的便药看来无效。他又打开妻子平常放药的抽屉,拿几片妻子吃剩的重药吞下去。前几天,他妻子带孩子回老家看望她生病的妈妈,家里只留他一个人。
到了凌晨,他仍然无法入睡,明天的判决问题仍然盘踞脑海。“上天,我可以选择拒绝经手这案件吗?饶了我吧,不要让我承担这一切!告诉我,你要我作怎 么样的抉择?”辗转不能睡,他的神经面临崩溃。“不能这样下去,今晚我一定要睡好,睡好了明天脑子才会清醒。明天的事留到明天再说吧!只希望……神灵会在梦中指点。”他又从另一个抽屉里拿出几粒安眠药。这药,他已服用了好几天。
终于渐渐入睡。酣睡中,忽有一片柔和的白光把他唤醒。白光引领他穿过洁白的走廊。走廊尽头,他发现自己置身在一栋老屋前,这不是棉兰的老家吗?
他看到阿旺伯站在门前,微笑着向他询问:“孩子,你为什么要学法律,还记得吗?”他当然记得,当年年少的他是怎样回答旺伯的:“爸爸上法院败诉而破 产,是因为我们不懂法律,在法庭上让他们牵着鼻子走。那些贪污的法官,看的是有势官大人的面,吃的是有财大老板的钱,把正义拍卖。我就要学法律,在法庭上 向他们讨一个公道,也给无财无势的民众撑腰!”
旺伯点点头鼓励:“你学法律是为了伸张公义,伯伯支持你!那么,你还有什么好犹豫呢?”突然,他见到父亲站在旺伯旁边,质问:“旺伯那么支持你,你又怎么报答他?你可不能恩将仇报啊!你难道要做忘恩负义的小人?”……
今天是判决日,法庭里早早就挤满了人,有死者与被告者的亲友,有新闻记者,也有各界市民’他们都想知道这轰动全市的谋杀案最后的判决。中午一点钟过去了,法官还没出来,庭里人们有的正襟危坐,有的开始焦急不安。
两点少十分,两位法官进堂,往绿桌后的高椅上入座。法官主席捶捶桌面表示正式开庭,简短开场白后,向庭众宣布:“各位尊敬的来宾,我们有一个重要的丧事向大家公布:今天早上,负责这案件的法官之一——库纳万法官先生,在家突然昏迷不醒,送进医院后抢救无果而离世。为此,判决会不得不延期,重开庭日程容后再公布。现在,让我们一齐站起来,为死者的亡灵默祷……”
(选自《台港文学选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极写当年旺伯对他一家无私援助、少雄的哥哥少勇给他写信以及远在棉兰的老妈给他打电话,都说明旺伯善良热心,乐于助人。
B.死者母亲的绝望与苦痛尤其是好几次在嚎哭中昏倒,深深地震撼了他,使他改变了减轻少雄刑罚的初衷,站到了正义和公理的一边。
C.明天的判决问题让他辗转难眠,神经面临崩溃,他只好寄希望于“神灵在梦中指点”。这个“神灵’’就是通情达理、坚持公义的旺伯。
D.小说叙述了一个关于“抉择的动人故事,在曲折的情节中蕴含了作者对伦理道德、社会公理等的思考与探索,意蕴丰富,发人深省。
【小题2】小说在刻画库纳万法官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为什么以库纳万法官的突然离世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我认识的亚子先生

谢冰莹

我和亚子先生第一次会面,是在一九三〇年的秋天,当高尔柏先生带我走进他的住所时,我竟有点像乡下姑娘初次进城似的感到忸怩不安。这并不是我胆小,而是我从来没有过这样规规矩矩地去拜访一个名人的缘故。
亚子先生是这样地和蔼、诚恳,见到了他,真像一个孩子见到了他久别的母亲那么高兴!他有口吃的毛病,说起话来,有时要很久才能继续下去,我小的时候很喜欢学口吃的人说话,以致自己也在不知不觉间染上了那种毛病;长大后,虽然好了,可是一见口吃的人说话,我就要发笑,而且笑得那么傻,有时个把钟头还不能停止。但对于亚子先生却是例外,不但从来没有过笑的念头,而且格外增加了对他的景仰和尊敬的情绪。我知道他想要说的是什么话,有时他只提一个字,我就替他说出下面的句子来。
凡是读过亚子先生诗文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热情的革命文学家,虽然他今年已五十岁了,但他的思想还像创办南社时一般先进。虽然他是一个不善于说话的人,但他的文章却写得短小精悍而有力。比方在第二十四卷第五号《教育杂志》的“读经问题”专号上,他说:“时代已是一九三五年,而中国人还在提倡读经,是不是神经病,我也不用多讲了!”又说:“主张读经的人,最好请他多读一点历史,诵《孝经》以退黄巾,结果只有作黄巾的刀下鬼罢了!”这里只是寥寥几十个字,已把那些提倡复古的道学先生骂得痛快淋漓了!
他不但是个聪敏博学的才子,而且是个多愁善感,充满了热情的诗人,但他绝不是愁自身的什么问题,发些无谓的牢骚,他是忧时忧世,挂念一些为生活,为工作而感受压迫的朋友,以及那些在苦斗中受难的青年。有一次他说了一句最使我感动而永远不能忘记的话:“我虽然老了,不能直接去参加新社会的建设运动,然而无论如何,我是要尽量帮助大家的……”他说这话时的态度十分严肃,而语气又是这样地诚恳、坚决,使听者感到无限的兴奋。是的,亚子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少年,“老”革命文学家!
在这里,我要来一个小小的声明,亚子先生是不高兴“老”的,虽然有时和我们说笑话,偶尔也会说出“我老了”的句子来,但他的精神和思想,永远是年青的。记得我们初次通信时,我总是称呼他“长者”,他不但对这两个字不高兴接受,而且连“先生”两个字都不准用,要直呼他的名字,他才高兴。由此也可以看出他是如何地谦虚,如何地喜欢年青!
凡是认识他的人,在第一次的见面后,就会在脑海中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感到他是个最好的朋友。记得前年一月,我同特第一次去拜访亚子先生时,一见面,他就紧紧地握着特的手,高兴得几分钟还说不出一个字来。我呢,呆呆的像一个傻瓜似的站在一旁,不知如何是好,结果还是特请他坐下,他才放开了特的手。我们急于返湘,那天没有谈多久就走了。回到船上,特对我说:“我从来没有遇到一个像亚子先生那么热情的老人家,你看他的手多有力,我被他握痛了。”
一九三三年的春天,我几乎苦痛到要自杀的地步。亚子先生是那样恳挚地劝慰我,鼓励我拿出理智来战胜环境,不要白白地牺牲了自己有希望的前途!等到我将和特结合的消息报告他时,他几乎快乐得发狂了,居然在梦里作起诗来,半夜里赶快披衣起床写好寄给我们。“十日三传讯,开缄喜欲狂。”这是描写他知道我的精神有了寄托后的愉快与安慰。“冰莹今付汝,好为护红颜。”读到这两句诗时,特从心坎里发出快乐的微笑:“这简直像丈人公写给女婿的诗呢!”这话引得我也笑起来了。
本来他就有这么一个怪脾气,在高兴的时候,可以一天给你写一封快信,而里面所写的有时仅仅只有几个字;如果遇到他不高兴时,你就是一连去几封信,他也不会理你的。

一九三六,六月于南村

(有删改)

文章倒数第二段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来塑造亚子先生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伍

林海音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②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③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④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⑤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⑦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⑧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⑨“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⑩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带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11)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12)“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13)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14)“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15)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16)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17)“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18)“谁?”

(19)“骆驼呀!”

(20)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21)“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小题1】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
B.第②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
C.第④段“屈”、“撅”、“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
D.第15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
【小题2】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3】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4】“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③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④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⑥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⑦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⑧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辫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⑨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⑩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花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⑪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落笔写池塘中缺荷的遗憾,为下文种荷、赏荷做铺垫,表现了作者对于荷花的热切渴盼之情。
B.第④至⑥段详写叶的生长过程,既表现了荷花那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也引发出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C.第⑨段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荷花凋落的静美画面:月下荷塘,流水脉脉,微风不经意时吹落了一叶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飘荡。表现作者对荷花凋落的深深惋惜之情。
D.本文语言清新自然、朴实真挚,比喻、对比、引用等多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描写生动有趣,给人一种禅意的理趣和强烈的美感体验。
【小题2】作者种植在燕园的“季荷”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意分点概括说明。
【小题3】本文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写到荷花,试比较二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被饥饿燃烧的人们
台静农
故乡在我的眼中,一点也没有变化,街道是那样的不清洁,房宇是那样的低矮,人民依旧是那样的诚朴。
回到家,母亲说我头发留得太长了,蓬松着,显着满脸的风尘。母亲向门口仆人说:“将理发的找来!”当 时我想这一定是找旧日的理发匠老柯了。因而回忆到老柯在我幼小时的情形了,他不是本乡的人,是外省讨饭 来的,在荒年的时候。他现在大概有五十多岁了,因为我十来岁的光景,他已有短短的胡子。他的胡子非常的 浓厚,乌黑。上面常常挂着鼻涕,我们家里的仆人总是笑话他。
理发匠来了,不是老柯,是一个二十上下的少年。少年告诉我,先是老柯的女人眼瞎了,不久他自己眼也 瞎了,他平常生意不好,没有钱剩的,只得要饭去,要饭也要不着什么,夫妇俩整天饿着,没有法子,只得回 到家乡去。他有三十年没有回去了,又没有盘费,只得彼此牵着讨饭回去。
老柯的命运,实在太凄苦了。于是老柯的过去,居然历历地出现在我的心中了。
在我的一生中,所经过的大灾难,要算十三年前的荒年了。那时候田里被野火烧了似的,没有一个谷实,仅仅有的是一田枯黄的、瘦短的荒草。农民们眼看着虚幻的收入,全家饥饿着,不得不卖掉帮助他们终年辛勤 的耕牛,来维系着当下全家的生活。所以牛肉是非常的便宜,三枚铜子一斤。至于米和麦子,就是三十倍一斤牛肉的价值,也买不到一升。
一天老柯来到我家,和仆人们说笑了一回。于是他趁着大家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溜进仓库,用了一张大 报纸,包了一些米,塞在怀里,躬着腰走出。刚走到院中,遇见仆人阿三。老柯不免有些张惶,脸红了,腰越弯了下去。阿三怀疑地问:“老柯怎么弯着腰走路?”
“我……我……”他半晌说不出话来,终于跪了下去。“三哥,我一时糊涂,做了丢人的事了!”
从此以后,我家再不让老柯来,他也不敢来了。
第二年春一天下午,我同母亲站在门口,老柯远远地走来,我看见他便叫着向母亲说:“偷米的老柯来 了,妈妈。”
“不要胡说,小孩子不懂事!”母亲斥责着。老柯走近跟前,恭谨地站在一旁,向母亲问安,脸涨红着, 带着惭愧似的。
“好久没见老柯了,”母亲说,“你的日子还得过么?”
“哪能说得过,不过弄一顿,吃一顿罢了。”
“你没有事做,可以到我家里来作活!”
“是,是。”他小心地走开。
老柯又常常到我家里来了。他见人比往常还客气,对于任何人都是一种特别的卑微。有人同他开玩笑,他 红着脸笑着能躲开便躲开了。即或他偶然说错了一句话,人家当面骂他,讽刺他,他也红着脸忍受着。仆人们 故意欺负他,遇着吃力的事,便叫他做,他总是不说话恭谨地替他们做,每次累得头上汗气直冒。一次,不知 为什么事,恼了我,我破口大骂他:“你这贼,偷我家的米!”我看他没有动静,故意连声地叫。
于是他恳求着说:“少爷,谁不做错事呢?况且……那时候饿得慌。”他低声申辩着,低下头脸红得猪肝 似的狼狈地走开了。
这年冬,家家都忙着预备年事。后园的花早已收拾起来,仅有几枝寒梅,孤独地开着。这空旷的花园中, 家人挂了一些腊肉,大小不一,一串串地在太阳底下晒。园门闭着,几乎终日无人过问。
一天,母亲无意地走过去,适逢老柯正在园中,他见母亲来了,非常的惊慌。平常是多么恭谨和气,这时 候完全改变了。母亲走到了他的跟前,他扑地跪下,倒将母亲惊住了。
“老太太,本来我是到园子里替他们扫地,忽然想到过年了,心一动……又做了丢脸的事。”
“起来罢,作活去!”母亲说后,他站起来,我这时正到园中,看到老柯红着脸颓丧的神情。
除夕的前一天,母亲叫人送二斤肉三升米几棵白菜给老柯。他立刻跑来见了母亲,大家看他那样子,都不 禁地笑起来。那时大家还不知道他在园中所做的事。
而今,多年在四方漂泊的我,人世的艰辛,不幸者的凄楚,我是深深地认识了,于是对母亲当初的待人充 满了敬意。老柯是我所忘不了的人,在这多难的人群中。每次深夜里,或旅途上,或漆黑的街巷中,看见、听 见,被这饥饿欺凌的苦号,我便想到那不幸的一对盲人。也许有那样一对盲人,互相搀着,正颠簸于崎岖的路 上。饥饿鞭策着他们,生的希望引诱着他们,他们是多么的劫难和不堪。我希望人们参与救助劫难者,我也将 勉力改造这种状况。
一九二八年十月十五日夜
(选自贾玉民、纪桂平主编《乡情》,略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说“街道是那样的不清洁,房宇是那样的低矮”,表明作者不喜欢自己的家乡,是因为环境太差的缘故。
B.二十上下的少年理发匠告诉“我”老柯夫妇情况,表明他可能对老柯夫妇比较熟悉,还引出“我”对往事的回忆。
C.老柯偷米被仆人阿三发现,表明阿三不但忠于主人,并且看家严密,不放过任何值得怀疑的蛛丝马迹。
D.“偷米的老柯来了,妈妈。”和“我”破口大骂老柯是贼,表明“我”年少,不懂事,为这些还被母亲斥责过。
【小题2】小说中母亲这一形象与鲁迅作品《祝福》中鲁四婶的形象相比,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小题3】结合全文,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探究作者创作这篇小说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