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A.词中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独立”二字塑造了顶天立地、登高望远的抒情主体的姿态。
B.“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广阔高远、生机勃发的秋景图。
C.“万类霜天竞自由”,化实为虚,是对万物在秋天里自强不息、竞自由求生存精神的讴歌。
D.“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发问,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忧虑和对前途的迷茫。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0-19 11:02: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种树

魏金枝

屋前的小天井里,有两块泥地,本来种着好几样花木:三株冬青,一株杜鹃,两丛竹。对这几样点缀品,曾产生过一些兴趣。如在月夜,有些树木的影子,参差地映到房里,而晴和的日子,也有些小鸟,在树上啁啾。尤其大热天,孩子可躲在树下玩,晒不着太阳。久而久之,竟慢慢地产生了厌倦。尤其是我太太,她总说这房子的光线太差,老是绿暗暗的,分不出朝晚,辨不出昏晓,连缝一个纽扣,也得费尽眼劲。

最主要的还是晾晒问题,孩子们是排泄专家,天天总有些尿布衣裤要晾晒,可树木挡住了太阳,挡住了晾竿。一到春天,它们还要尽力将枝ㄚ伸展开来,进而要拱破玻璃,大有闯入居室的样子。再过一时,又是黄梅天,整天下着牛毛雨,孩子们的小便也跟着竞争似的,越密越多,尿布衣服供不应求。唯一的办法,只好在房里搭着竹竿阴晾,便如万国旗般,飘飘荡荡。水滴固然免不了,而尿味着实难闻。至于蚊子,也是从那些树木下孕育出的,追根问底,自然得怨怪那几株花木。

大概也是一个雨天,我像落汤鸡似地逃回了家,换了衣,躺在藤椅上息力。忽然,一滴尿布上的水滴,正巧滴在我的鼻梁上,我只嫌恶地抹去换了座位,第二个水滴,又滴在额上。这把肚里的陈年老火升了上来,我顺手拿了把菜刀,冲出去,对准大一点的冬青,狠命地砍了几刀。刀是钝的,不能猛地砍下去,可树枝上的水滴,淋了我一身。我真恨透了,加足了劲,心想一下子砍光天井里所有的花木。但结果更坏,因为刀卷了口,从树皮上滑了去,有几下,甚至滑到脚边,擦伤了皮肤。太太出来了,看见我那副光火的呆劲,怕我会砍断自己的脚,连忙夺了刀,坚决地说一等天晴,她就借把快刀,将所有树木,砍个精光。

过了黄梅,天晴了,猛烈的太阳,有时也从枝叶间溜进房内,我们的心情,也好似开朗了些所以砍伐的计划,也就没有进行。来了个秋季大霖雨,又潮湿,又闷热,然而室内,又不得不晾满了尿布,水滴也照常滴沥。哪知天遂人愿,一夜大风,竟把那最大的一株冬青连根拔起。旁边的两株冬青,两丛竹,一株杜鹃,大抵淹了水,也都枯萎下去,接着都死了。

当砍到最大的死冬青,我就发觉冬青的枝ㄚ原来还交叉着另一株树木的枝丫,是一株法国梧桐。它,原来被冬青茂密的枝叶遮蔽着,乎无法露出真面目,而现在,它既不受风灾,也不受水灾,才侥幸地生存下来。大概由于一点怜恤吧,我就将这受害者留着,心想,它可以舒畅地生活了。虽然这样,然而它靠着墙,很难自由地伸展它的枝干。它只得像负隅的野兽般,将背脊贴住墙,它的枝叶,则如驼背的老人,向前伛偻,必须吃力地支持自己,才能免于颠扑。

而同时,砍去了树木,自然多了些光明,也有晒晾的地方,然而一少了它们,又觉得太寂寞了,没有鸟声可听,月影可看。大概我们自己也是生物吧,往往多了一个生物,有时觉得多一份麻烦,但一旦少了一个,又会觉得寂寞,真是人类可笑的矛盾。

偶然的一天,我又习惯地窥视天井,看见那方泥地上,笔直地插着两三块劈开的柴片,我断定,是孩子们在天井里玩,把柴片当为旗杆之类插在那里。有一天晚饭的时候,我又探头看天井,忽然看见木片拔去了,换上三根鹅毛,插在原地。

“鹅毛,哪里来的鹅毛?”我终于问了。

“是的,鹅毛,后门对家杀了鹅,她就去要了来。”

“我是问,谁把它插在地上的?”

妻子终于笑了,她指指身旁的孩子。“这呆子,”她说,“她要种出许多鹅毛来。”

“那么,那些柴片,也是你插的?”我问,“长些柴片给妈妈烧饭吧?”

她皱起眉,认真地答道:“不,那是长出树来的。”

“可是你又拔了它!”

“它不长,长了也会给你砍去的。”她抗议着,“现在我种鹅毛了,让它笔直地长上去,长上去,长得天那般高,你就砍不着它了。”

自然,鹅毛不会在泥里生长起来。然而我不想辜负孩子的幻想,植树节的当口,去买几株容易长大的杨柳,种起来。仍使月夜,有点参差的树影可看,有几只小鸟来树上啁啾,孩子们仍能在树下玩,而那躲在墙边的法国梧桐,也可多几个伴。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树”展开,由砍树到种树,又交织着“我”由爱树到厌树,继而恨树,最终回复到爱树,情节浑然一体,且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B.在砍伐“大有闯入居室”的冬青时,那株以为会强壮起来,没想到依旧是柔弱的梧桐,勾起了“我”的怜悯之心,同情弱者,是“我”想种树的一个感情因素。
C.没有了树木,也就没有了鸟鸣月影,与开篇庭院的生机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让“我”认识到砍树行为的错误,呼吁人们要爱树植树,保护自然。
D.激发起“我”种树想法的是孩子的愿望:插下几块柴片,期待长出一片绿荫;种上几根鹅毛,以为能长得天一样高,孩子的言谈举止虽然可笑,但引人深思。
【小题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我”一家人的形象性格特征。
【小题3】文章题为“种树”,可通篇重在写“砍树”,只有在篇末才写到“我”想种几株树,这样安排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文化的多元性
今人讲传统文化,往往只讲儒家文化;讲传统文化思想价值,也往往只讲儒家文化价
值体系。固然,儒家文化在漫长的2000年封建社会里,一直担当着主流文化的重任,主导
着人们的思想与实践。但是,早在中国文化的第一个轴心时代,就曾演绎过一场历时300 年之久的 “百家争鸣" 文化盛典,儒家只是其中一家。
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可归为二元结构,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与黄河、长江息息相关, 经过近万年的积淀,形成了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两大系统。
远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形成了大溪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等代表性的古文化圈。青铜时代,中国文化进入成熟期。黄河文化加速发展的 同时,其重心由西往东移,即由岐西、河套一直东移,最后止步于齐鲁,成为黄河文化的 轴心之地。长江文化也在三大古文化的基础上,分别形成了巴蜀文化、荆(湘)楚文化、吴 越文化,而以居中的荆楚文化为长江文化的轴心之地。最近几十年接连不断出土的简帛古 籍,也有力地表达了长江文化轴心区域的文化底气。
两种文化既有相融相长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例如,在文化标志上,黄河文化以 龙为代表,长江文化则以鸟为代表。黄河流域出士的青铜器,多以龙头为饰件,古墓壁画 人物的双目多为圆形 “龙眼”。 长江下游,早在河姆渡古文化遗址中,就有玉鸟遗存;《庄子》首篇《逍遥游》,以寓言形式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 “大鹏展翅” 。由此展示了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在思想价值层面上的差异。
青铜时代晚期,在黄河文化的轴心之地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术群体,被后人尊为圣人、 亚圣的孔子、孟子是这一群体的思想代表核心价值观是 “仁义” 。在长江文化的轴心之地 形成了另一个形式松散、思想深邃的学木群体,被后人尊为道家始祖的老子、庄子是这一 群体的思想代表,核心价值观是 “自然” 。《庄子》中有一则寓言故事:“泉涸,鱼相与处 于陆,相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这是孔子向老子 “语仁义” 时老子给孔 子讲的故事。短短二十三个字,道明了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在思想价值层面上的差异。 黄河文化主张的生存愿景是 “相濡以沫” :当灭顶之灾来临时, 将一线生之希望留给他人,
“仁义” 关怀可谓极至。长江文化主张的生存愿景是 “相忘于江湖” :忘掉仁义,毋须关 怀,是因为人人都生活在最适合生存的环境里。前者是被动地应对生存环境,后者是主动 地开拓生存环境。汉武帝看中了 “相濡以沫” 对于维持社会稳定、保护既得利益的功能作 用,遂决定  “独尊儒术” 。 “相漓以沫” , 无疑是最最核心之术。矛盾的一方既已占居 了主导地位,矛盾的另一方即 “相忘于江湖” 的思想价值观被边缘化也就成为必然。黄河 文化,从此成为中国文化的重心。
二十世纪初,长江文化借助于西方文化的涌入浪潮,拉开了中国文化重心转移的帷幕。 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胡适、鲁迅、瞿秋白等人,皆为长江文化圈中人。新文化运 动,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华丽转身。而儒学因 “与现代化无缘” ,注定了其在新文化 运动中被  “打” 的命运,而长江文化作为矛盾的另一方应运崛起便成为历史的必然。一个 世纪之后的今天,文化重心的现代转移已经完成。主张开拓进取,以个体发展基础上的群 体提升为生存目标,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长江文化居于主导地位的令天,我们并不否认 黄河文化在稳定社会、修养人性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这是一个龙凤呈样的时代,而非有 凤无龙的局面。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构建,既是长江文化的呼唤,也是中国新文 化思想价值的核心。
今天的中国文化是昨天的中国文化的延伸,所以我们将昨天的文化称为传统文化;文 化重心的转移只是文化自身的调适与更新,而非外来文化的替换。西方文化激活了中国传 统文化中潜在的另一方,并赋予了她顺应时代的新形式新生命。中国文化重心的顺利转换 表明,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圆满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小题1】下列选项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 )
A.今人讲传统文化,只讲儒家文化,讲传统文化思想价值,也只讲儒家文化价值体系,因为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担当主流文化的重任。
B.青铜时代,标志中国文化进入成熟期,黄河文化加速发展,之后其重心由西往东移,止步于齐鲁,成为黄河文化的轴心之地。
C.儒家文化的发生发展与黄河、长江息息相关,形成了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两大系统。两种文化既有相融相长的一面,又各有差异。
D.在中国文化的第一个轴心时代,曾演绎过 “百家争鸣” 文化盛典,儒家只是其中一家,儒家思想并不能对人们的思想与实践起主导作用。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   )
A.黄河文化以龙为代表,长江文化以鸟为代表。 《庄子》首篇《道遥游》体现了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在思想价值层面上的差异。
B.长江文化以居中的荆楚文化为轴心之地。最近几十年接连不断出土的简帛古籍,是长江 文化轴心区域文化底气的有力表达。
C.孔子、孟子是青铜时代晚期形成的儒家学术群体的思想代表。 “仁义” 是其核心价值观。
D.黄河文化主张 “相濡以沫” , 长江文化主张 “相忘于江湖” 。 前者是被动地应对生存环境,后者是主动地开拓生存环境。
【小题3】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   )
A.黄河文化从汉武命 “独尊循术” 起成为中国文化的重心,在那一时代,长江文化的思想价值观被边缘化成为必然。
B.20 世纪初中国文化完成了重心转移, 长江文化因儒学在新文化运动中被 “打” 而应运崛起。
C.今天长江文化居于主导地位,而黄河文化在稳定社会、修养人性方面也起积极的作用。
D.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文化自身得以调适与更新,在这过程中西方文化的作用不可忽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材料一: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我国仍需下更大决心、花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我国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近10年中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统计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四: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已近百岁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是因为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摘自光明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文字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材料一是一篇新闻报道,主要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材料三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材料四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A.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E. 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地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概括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吸收了多种其他艺术门类的优长和手段,融为一体,创造了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以武打为突出特征的武戏,堪称世界剧坛的一朵奇葩,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戏曲的中华美学特色和独具优势的艺术表现力。

武戏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随着剧种的成熟、发展,经过几代艺术家特别是作为“武戏文唱”的引领者杨小楼的执着进取,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对技巧动作加以美化,增强舞蹈性,另一方面强调基本技术服从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使技巧动作成为一种优美的舞姿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并与唱、念、做结合运用,让武戏得到整体提升,留下许多具有精美观赏价值的经典之作。

武戏美在哪里?第一层次是“形式感知”。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演员把握自己的动作,按一定的节奏在时间和空间中延伸,通过强与弱、快与慢、刚与柔、动与静的变化,呈现流动和瞬间的美,加上开打、翻跌、下高、打出手等高难度惊险动作的穿插运用,带来的悬念和惊叹,显然更直观,更富于视觉的冲击力。这也是人们被京剧吸引往往从武戏开始,京剧走出国门必带武戏的重要原因。第二个层次是“同情与共感”。武戏流传至今的优秀剧目,内容大多数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如保家卫国、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暴安良、抱打不平的侠义精神,塑造了许多忠臣良将和民间英雄人物,传达的是正能量。即使是反面或性格复杂多面的角色,也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脸谱、神态、身段表演等鲜活地揭示其本来面目,于恶中见美,美中见恶,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

美是难以被忘记的。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姿,文戏、武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前些年武戏的势弱,出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外因除了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还有武戏演出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严于文戏,造成展示机会较少,多年来在大型演唱会中只能于开头、结尾烘托气氛,难以尽显完整风貌。内因则表现为传承、创新乏力,随着一代技艺精湛的老艺术家先后离去,舞台水准下滑,难以适应新、老观众的审美需求。

当前,武戏振兴迎来新的良好机遇。以传统为根脉,不仅指具体的戏与技巧,还有前辈艺术家积累的经验和启示。高盛麟先生曾对武戏演员提出“三要”:一要打好基础,意指基本功要规范、扎实、过硬,唱、念、做、打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才能真正体现武戏的整体美;二是演好人物,包括准确把握人物的个性,处理好技术与人物的关系,表演要有真实感,脱离生活和人物的技巧堆积再多,也无美可言;三要跟上时代,了解时代和观众的审美取向,对武戏有所创新,有所丰富。尤其是武戏的新剧创作很少,值得分外重视。

武戏之美亦中华文化之美。武戏的“精气神”,将会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摘编自刘连群《弘扬武戏之美》,《人民日报》2019年07月11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戏以武打为突出特征,极具中华美学特色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堪称世界剧坛奇葩。
B.武戏历史久远,一直保持粗犷古朴之风,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迫求造型和做戏。
C.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更直观且富于视觉冲击力,观众往往从看武戏开始而爱上京剧。
D.武戏之美,同情与共感的美,比形式感知上的美感更重要,是武戏至今不断的根本原因。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历代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如加强舞蹈性,强调服从剧情和表演需要等,武戏观赏价值就难以得到提升。
B.武戏中演员的高难度惊险动作,既有技术层面的专业性,也体现出流动与瞬间,悬念和惊叹,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艺术、哲学理念。
C.武戏之美,不仅体现在它富于视觉的美感,还在于通过演员细致入微的表现,能将反面的角色演出正能量和美感,从而使传统剧目能流传至今。
D.京剧艺术的绚丽多姿,文戏、武戏各有优势,不可偏废其中之一,两者之间应是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传承中华文明。
【小题3】近年来武戏势弱,请依据文章概括其原因,并指出武戏要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具体措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父亲的眼光
艾克拜尔·米吉提(注)
①我的父亲虽然哈萨克语、俄语、维吾尔语、柯尔克孜语、乌兹别克语、塔塔尔语样样精通,而且,作为旧时的医科毕业生,对拉丁文也有探究,因为所有的西药必须有拉丁文药名,当时他开处方都是用拉丁文。但是,十分遗憾,唯一让他搞不懂的是汉文。他认为汉文笔画复杂繁多,读音奇异,读出音来却又并不代表意义,还要搞明白是哪个字,其字义是什么,否则,光听口说,你永远也别想搞明白他在说什么。他常常这样抱怨,太复杂了,连他们自己都要问:你说的是哪个字?真是奇怪!周总理说了,汉字将来要走拉丁化方向,我到那会儿再学汉语也来得及。但是,当我长到入学年龄时,父亲开始了一场艰难的抉择。他把我接到城里,说要送我上学。他说得很清楚:你应当学一门大的语种,哈萨克语你已经会讲了,要上学,你就去学一种大的语言,只有掌握了大的语言才能和世界交流。我对他的这些说法,懵懵懂懂,压根就没听明白。其实我对离开爷爷奶奶进城这件事心里一百个不情愿。
②起初,父亲想让我学俄语。他说,俄罗斯语言是伟大的,列宁的十月革命就发生在这里,二次大战是苏联人把胜利的旗帜插上了柏林国会大厦,他们的卫星上天了,了不起。就把我带到伊宁市斯大林学校报名,没想到他的愿望与现实碰壁了。人家说,你得是苏联公民或是苏联侨民,才能录取。我父亲摇了摇头,说我们都不是,我们是中国公民。于是带我回来。
③到家了,他和母亲嘀咕了些什么我也没听清楚,但结果我却是明白了。父亲执意要让我学大的语种,现在只有一个机会,就是去汉语学校报名。不过,当时父亲的汉语极差,他怕说不清楚,要让母亲陪着我们一起去。说来母亲的汉语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有水平的。她也没有正经八百地上过汉语学校,但是,她有一段特殊的经历,正是这段特殊经历,让她学会了汉语口语,并掌握了一些汉字。那就是________年期间,她在__岁时作为新疆牧区代表团成员到内地访问一年多,在北京还受到毛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总理等老一辈领袖们的接见,还有幸和他们合过影。年轻的她在这一年多时间的访问期间,居然学会了汉语。当时在汉语方面,母亲做父亲的老师,的确绰绰有余。当然,母亲作为后学医生,是我父亲的学生,这一点也毫无疑问。
④当天下午,我的父亲母亲便带着我来到了在我家住所卫生学校后面的第十五小学,这是当年伊宁市仅有的几所汉语学校之一。学校里很安静,校舍齐整、初具规模。在招生登记处,负责招生的人说还没怎么招过少数民族学生,建议我们去少数民族学校报名。鉴于我父亲坚决的态度,他们说,那这样吧,起码得有一点汉语基础才行,不然没法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于是,他们同意对我进行简单的口试。两位校方的人把我们一家三人带进一间办公室,对我进行口试。他们指着公鸡的图片问我,这是什么。我并没听懂他们在说什么,是母亲在一旁给我作了翻译。我用哈萨克语答道:Khoraz(公鸡)。当时心里不免有些厌烦,对进城上学这件事本来就抵触,没想到考试居然是这等无聊,竟然拿着公鸡的图片让我指认。他们又提问了。母亲翻译过来说,你用汉语从一数到十。这个我当然不会,很无奈地望了望母亲。他们指着墙上的几幅照片问我。母亲翻译道,墙上那几位领袖照片是谁。我只认识其中的一位。我说,毛主席。其他一概认不出来。很久以后,父母亲说起那天的情景都要笑。其余几位是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当时,校方两位就摇头,说这孩子没有一点汉语基础,没法收下。我的父母几乎是央求校方了。母亲表示今天回去就教会孩子几句,明天过来接受考试肯定能通过。校方两位总算是点了点头。我对汉语的学习正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⑤回到家里,母亲就教我从一数到十,然后教了一些图片名称,又让我认几位领袖像。第二天一大早父母带我去学校赶考。还是昨天那两位对我提问。他们让我从一数到十,我的脑子忽然一片空白。我努力想了想,才从一数到了五,公鸡说得清了,国旗会说了。奇怪的是,领袖像我还是只说出了毛主席,其他几位依然说不出来。我想可能是对人名的记忆方式变了,第一次接触汉名汉姓,我就是记不住。校方两位似乎对我比昨天要满意一些。母亲一再表示每天回家她亲自教我,父亲也当场向校方宣称他也会跟着我一起学汉语。校方总算收下我了。此后,我在班里过了三个月的“哑巴期”,只会用善意的眼神与同学们交流。直到三个月后,才能开口用汉语与同学们说话了。此时我才搞清,我是在一年级乙班。
⑥我的父亲果然从我入学开始自学汉语。他说,看来汉语走拉丁化方向的事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再难也罢,还是得学。他的汉语水平提高很快,在我上四年级的时候,他已经能对汉族学员班用汉语教授内科学了。而我一路走来,与汉语汉文结下了一生之缘。今天想起这件事,我依然为父亲长远的眼光感到自豪。
(注)艾克拜尔·米吉提:1954年生,哈萨克族著名作家,新疆霍城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主编。
【小题1】简述第①段中“父亲”的心态变化过程。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大的语种(语言)”,在本文中具体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第③段画线的文字运用了哪种记叙方法?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段文字?
【小题4】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父亲的眼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