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小题1】选文的第1段描绘了月色下荷塘的景物,作者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小题2】认真阅读选文第1段,找出段中优美的句子加以品味,说说表达效果,体会其妙处。
【小题3】认真体会选文中的划线部分,回答作者在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小题4】说说第3段所写景物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7 10:40: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这只算是些句子,很少有一章一节的。后来《周易》卦爻辞和《鲁春秋》也是如此,不过经卜官和史官按着卦爻与年月的顺序编纂起来,比卜辞显得整齐些罢了。便是这样,王安石还说《鲁春秋》是“断烂朝报”。所谓“断”,正是不成片段、不成章节的意思。卜辞的简略大概是工具的缘故,在脆而狭的甲骨上用刀笔刻字,自然不得不如此。卦爻辞和《鲁春秋》似乎没有能够跳出卜辞的氛围去,虽然写在竹木简上,自由比较多,却依然只跟着卜辞走。《尚书》就不同了。《虞书》、《夏书》大概是后人追记,而且大部分是战国末年的追记,可以不论;但那几篇《商书》,即使有些是追记,也总在商、周之间。那不但有章节,并且成了篇,足以代表当时史的发展,就是叙述文的发展。而议论文也在这里面见了源头。卜辞是“辞”,《尚书》里大部分也是“辞”。这些都是官文书。
记言、记事的辞之外,还有讼辞。打官司的时候,原被告的口供都做“辞”;辞原是“讼”的意思,是辩解的言语。这种辞关系两造的利害很大,两造都得用心陈说;审判官也得用心听,他得公平的听两面儿的。这种辞也兼有叙述和议论;两造自己办不了,可以请教讼师。这至少是周代的情形。春秋时候,列国交际频繁,外交的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不用说更需慎重了。这也称为“辞”,又称为“命”,又合称为“辞命”或“辞令”。郑子产便是个善于辞命的人。郑是个小国,他办外交,却能教大国折服,便靠他的辞命,他的辞引古为证,婉转而有理,他的态度却坚强不屈。孔子赞美他的辞,更赞美他的“慎辞”。孔子说当时郑国的辞命,子产先教裨谌创意起草,交给世叔审查,再教行人子羽修改,末了儿他再加润色。他的确很慎重的。辞命得“顺”,就是婉转而有理;还得“文”,就是引古为证。
孔子很注意辞命,他觉得这不是件易事,所以自己谦虚的说是办不了。但教学生却有这一科,他称赞宰我、子贡擅长言语,“言语”就是“辞命”。那时候言文似乎是合一的。“辞”多指说出的言语,“命”多指写出的言语;但也可以兼指。各国派使臣,有时只口头批示策略,有时预备下稿子让他带着走。这都是“命”。使臣受了“命”,到时候总还得随机应变,自己想话说;因为许多情形是没法预料的。——当时言语,方言之外有“雅言”。“雅言”就是“夏言”,是当时的京话或官话。孔子讲学似乎就用雅言,不用鲁语。卜、《尚书》和辞命,大概都是历代的雅言。讼辞也许不同些。雅言用的既多,所以每字都能写出,而写出的和说出的雅言,大体上是一致的。孔子说“辞”只要“达”就成。“辞”是辞命,“达”是明白,辞多了像背书,少了说不明白,多少要恰如其分。辞命的重要,代表议论文的发展。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周易》卦爻辞和《鲁春秋》也只算是些句子,很少有一章一节,但是比作为现存中国最早的文的商代的卜辞显得整齐些。
B.郑国子产办外交让大国折服,主要原因在于他的辞命引古为证,婉转有理而态度却很坚强。
C.外交语言中,各国所派使臣,受的“命”可以是口头批示,也可以是预备好的稿子。即使带走的是预备好的稿子,他到时候总还是会有要说的话。
D.讼辞是打官司时候的口供,是被告辩解的言语,陈述的时候得很用心,审判官也得很用心听。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尚书》有章节并且成篇,代表了当时叙述文的发展,这里面也可以寻见议论文的源头。
B.根据选文,中国古代卜辞和《尚书》都是“辞”,它们记言记事,都是官文书。另外,讼辞和外交的语言,都可以称为“辞”。
C.卦爻辞和《鲁春秋》写在竹木简上,自由比较多,但是依然只跟着卜辞走,大概是没能跳出卜辞的氛围去。
D.孔子认为辞命“顺”“文”不是件易事,但从他教学生有这科可以看出来,孔子是可以办到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少在周代,讼辞兼有叙述和议论,如果原被告双方自己办不了,也可以请教讼师。
B.孔子更赞美子产的“慎辞”,因为子产的辞命非常慎重,需要他自己创意起草、审查、修改,最终再加以润色。
C.孔子讲学、卜、《尚书》和辞命,大概用的都是当时的京话或者官话,而讼辞也许不同些。
D.雅言每字都能写出。子曰“辞达而已矣”,意思是用辞命明白就成,辞的多少要恰如其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niǎo nuò)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小题1】根据拼音“niǎo nuò”写出词语,并解释“渺茫”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2】《荷塘月色》写景近于工笔,细致写实;《故都的秋》写景近于写意,侧重传达作者的主观情 趣。请结合上面两段节选文字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论做作

朱自清

做作就是“佯”,就是“乔”,也就是“装”。苏北方言有“装佯”的话,“乔装”更是人人皆知。“三分模样七分装”是说女人,男人也短不了装,不过不大在模样上罢了。装得像难,装得可爱更难;一番努力往往只落得个矫揉造作!所以“装”常常不是一个好名儿。

贫和富也可以装。贫寒人怕人小看他,家里尽管有一顿没一顿的,还得穿起好衣服在街上走,说话也满装着阔气,什么都不在乎似的。有钱人却又怕人家打他的主意,开口闭口说穷,他能特地去当点儿什么,拿当票给人家看。这都怪可怜见的。还有一些人,人面前老爱论诗文,谈学问,仿佛天生他一副雅骨头。装斯文其实不能算坏,只是未免雅得这样“俗”罢了。

有能耐的人,有权位的人有时不免“装模作样”“装腔作势”。马上可以答应的,却得“考虑考虑”;直接可以答应的,却让你绕上几个大弯儿。论地位也只是“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见客就不起身,只点点头儿,答话只喉咙里哼一两声儿。谁教你求他,他就是这么着!可是,装得恰到分际,过犹不及。为了抬举自己,装别人;装不像别人,又不成其为自己,也怪可怜见的。

装欢笑,装悲泣,装嗔,装恨,装惊慌,装镇静,都很难;固然难在像,有时还难在不像而不失自然。“小心陪笑”也许能得当局的青睐,但是旁观者在恶心。可是“强颜为欢”,有心人却领会那欢颜里的一丝苦味。假意虚情的哭泣,像旧小说里妓女向客人那样,尽管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也只能引起读者的微笑。——倒是那“忍泪佯低面”,教人老大不忍。佯嗔薄怒是女人的作态,作得恰好是爱娇,所以《乔醋》是一折好戏。“假意惊慌”似乎是旧小说的常语,事实上那“假意”往往露出马脚。镇静更不易,秦舞阳心上有气脸就铁青,怎么也装不成,荆轲的事,一半儿败在他的脸上。淝水之战谢安装得够镇静的,可是不觉得意忘形摔折了屐齿。所以一个人喜怒不形于色,真够一辈子半辈子装的。

“不痴不聋,不作阿姑阿翁”,有些事大概还是装聋作哑的好。倒不是怕担责任,更不是存着什么坏心眼儿。有些事是阿姑阿翁该问的,值得问的,自然得问;有些是无需他们问的,或值不得他们问的,若不痴不聋,事必躬亲,阿姑阿翁会做不成,至少也会不成其为阿姑阿翁。“不闻不问”,有时候该是一句好话;“充耳不闻”“ 闭目无睹”,也许可以作“无为而治”的一个注脚。

郑板桥最能懂得装糊涂,他那“难得糊涂”一个警句,真喝破了千古聪明人的秘密。还有善忘也往往是装傻,装糊涂;省麻烦最好自然是多忘记,而“忘怀”又正是一件雅事儿。

(选自朱自清《论做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分模样七分装”是说女子在生活中“装佯”的作用大于“模样”。
B.贫寒人装阔气,有钱人装穷,都有各自不得已的苦衷,都怪可怜的。
C.有权位的人“装模作样”“装腔作势”就是故意教你求他。
D.“小心陪笑”“强颜为欢”同样都是装欢笑,但两者的内涵却不一样。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了大量成语俗语,针对生活中诸多“装”的现象进行分析,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B.《乔醋》是昆剧《金雀记》中的一出,是表演晋时潘安仁惧内故事,文章引用此例,主要论证女子“佯嗔薄怒”恰到好处的可爱,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
C.文章以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警句作结,意在说明“装”的精髓,使得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D.作者以一种平和闲雅的心态对“装”进行议论,既有机智的嘲讽,也有真挚的同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小题3】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