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眉,即使是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生长在西湖或峨眉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眉实在也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的。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益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实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到人唾骂,它固然是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_____平仄,做诗_____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造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不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不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须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位至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小题1】第一段举的一些例子,主要用来说明_________的观点。
【小题2】第二段中“缘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五段空白线上应选填的一项是( )
【小题4】纵观全文,作者认为“艺术要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理由有哪些?
【小题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否定艺术创作中的写实主义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妙肖人生和自然,会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而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
B.按照作者的看法,生和自然有了缺陷弥补的途径不可能在人生和自然中而只有在艺术中才能找到,弥补这些缺陷就是艺术的最高目的。 |
C.作者认为一般人有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和深刻的情感,但还是没有创作出艺术作品,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在一定距离以外将其客观化。 |
D.蔡琰和杜甫写的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思痛”就是这两个诗人在写切身的情感时,以站在客位的观赏者的身份将这种情感加以客观化的过程。 |
E.作者虽然强调艺术家要站在一定的距离将切身的情感客观化,才能创造出好作品,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情感是创造好作品的基本前提。 |
【小题6】作者认为“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你对此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