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以下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答夏丏尊先生
朱光潜
中国诗中的佳句有好些对于我是若即若离的。风晨雨夕,热闹场,苦恼场,它们常是我的佳侣。我常常嘴里在和人说应酬话,心里还在玩味陶渊明或是李长吉的诗句。它们是那么亲切,但同时又那么辽远!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对我也是如此。它在我心里往返起伏也足有廿多年了,许多迷梦都醒了过来,只有它还是那么清新可爱。这两句诗的佳妙究竟何在呢?前几天接得丐尊先生的信说:“近来颇有志于文章鉴赏法。昨与友人谈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两句大家都觉得好。究竟好在何处?有什么理由可说:苦思一夜,未获解答。”
这封信引起我重新思索,我始终相信“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各人各时各地的经验,学问和心性不同,对于某一首诗所见到的也自然不能一致。这就是说,欣赏大半是主观的,创造的。我现在姑且把我在此时此地所见到的写下来就正于丐尊先生以及一般爱诗者。
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曲终人不见”所表现的是消逝,“江上数峰青”所表现的是永恒。可爱的乐声和奏乐者虽然消逝了,而青山却巍然如旧,永远可以让我们把心情寄托在它上面。人到底是怕凄凉的,要求伴侣的。曲终了,人去了,我们一霎时以前所游目骋怀的世界,猛然间好像从脚底倒塌去了。这是人生最难堪的一件事,但是一转眼间我们看到江上青峰,好像又找到另一个可亲的伴侣,另一个可托足的世界,而且它永远是在那里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种风味似之。不仅如此,人和曲果真消逝了么;这一曲缠绵悱恻的音乐没有惊动山灵?它没有传出江上青峰的妩媚和严肃?它没有深深地印在这妩媚和严肃里面?反正青山和湘灵的瑟声已发生这么一回的因缘,青山永在,瑟声和鼓瑟的人也就永在了。 
玩味一首诗,最要紧的是抓住它的情趣。有些诗的情趣是一见就能了然的,有些诗的情趣却迷茫隐约,不易捉摸。本来是愁苦,我们可以误认为快乐,本来是快乐,我们也可以误认为愁苦;本来是诙谐,我们可以误认为沉痛,本来是沉痛,我们也可以误认为诙谐。我从前读“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为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凄凉寂寞的情感,所以把它拿来和“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诸例相比。现在我觉得这是大错。如果把这两句诗看成表现凄凉寂寞的情感,那就根本没有见到它的佳妙了。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人而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也许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而论,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一味醇朴。我在别的文章里曾经说过这一段话:“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明白古希腊人何以把和平静穆看作诗的极境,把诗神阿波罗摆在蔚蓝的山巅,俯瞰众生扰攘,而眉宇间却常如作甜蜜梦,不露一丝被扰动的神色?”这里所谓“静穆”(serenity)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不是在一般诗里所能找得到的,古希腊——尤其是古希腊的造形艺术——常使我们觉到这种“静穆”的风味。“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如果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见出“消逝之中有永恒”的道理,它所表现的情感就决不只是凄凉寂寞,就只有“静穆”两字可形容了。凄凉寂寞的意味固然也还在那里,但是尤其要紧的是那一片得到归依似的愉悦。这两种貌似相反的情趣都沉没在“静穆”的风味里。江上这几排青山和它们所托根的大地不是一切生灵的慈母么?在人的原始意识中大地和慈母是一样亲切的。“来自灰尘,归于灰尘”也还是一种不朽。到了最后,人散了,曲终了,我们还可以寄怀于江上那几排青山,在它们所显示的永恒生命之流里安息。
(选自《朱光潜全集》)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原本认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展现了凄凉寂寞的情感,与“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情趣相似,一见就能了然。
B.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是因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热烈,并能将这些感情由诗表达出来,产生一种醇朴的韵味。
C.作者认为陶潜的诗作多饱含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情趣,比起有些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屈原、阮籍等,他更加伟大。
D.作者认为各人的经验,学问、心性不同,对于某一首诗的理解不同很正常,因此对诗歌的品味没有正误之分。
E. 本文为答夏丏尊的信中疑问而作,旁征博引,语言浅近清新,展现出作者对学术问题讨论所持的从容谦逊之态。
【小题2】作者认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两句诗有哪些佳妙之处?
【小题3】这是一篇文艺评论随笔。请结合全文,赏析结尾划线语句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8 04:47: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谈静

朱光潜

(1)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2)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3)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4)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5)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6)静的修养□□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小题1】第一段划线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选出符合文意的一项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不能感受趣味,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主要由于他的感受力比一般人强。
【小题3】概括第(4)段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4)段划线句中的“静趣”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联系上下文,请为第(6)段空格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第(5)段提到“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请举出课本中的一首诗,对其中的“静趣”作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对于自然,是否应该持“依样画葫芦”的态度呢?艺术美是否从模仿自然美得来的呢?

自然美可以化为艺术丑。长在藤子上的葫芦本来很好看,如果你的手艺不高明,画在纸上的葫芦就不很雅观。许多香烟牌和月份牌上面的美人画就是如此,以人而论,面孔倒还端正,眉目倒还清秀;以画而论,则往往恶劣不堪。毛延寿有心要害王昭君,才把她画丑。世间有多少王昭君都被有善意而无艺术手腕的毛延寿糟蹋了。自然丑也可以化为艺术美。本来是一个很丑的葫芦,经过大画家点铁成金的手腕,往往可以成为杰作。大醉大饱之后睡在床上放屁的乡下老太婆未必有什么风韵,但是我们谁不高兴看醉卧怡红院的刘姥姥?从前艺术家大半都怕用丑材料,近来艺术家才知道融自然丑于艺术美,可以使美者更见其美。荷兰画家伦勃朗欢喜画老朽人物,法国文学家波德莱尔欢喜拿死尸一类的事物作诗题,雕刻家罗丹和爱朴斯丹也常用在自然中为丑的人物,都是最显著的例子。可见,艺术的美丑和自然的美丑是两件事,艺术的美不是从模仿自然美得来的。

然而,一般人大半以为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对象和成因虽不同,而其为美则一。自然丑和艺术丑也是如此。这个普遍的误解酿成艺术史上两种表面相反而实在都是错误的主张,一是写实主义,一是理想主义。在表面上看,理想主义和写实主义似乎相反,其实它们的主张是基本相同的,它们都承认自然中本来就有所谓美,它们都以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艺术美就是从自然美模仿得来的。它们的艺术主张都可以称为“依样画葫芦”的主义。它们所不同者,写实派以为美在自然全体,只要是葫芦,都可以拿来作画的模型;理想派则以为美在类型,画家应该选择一个最富于代表性的葫芦。严格地说,理想主义只是一种精练的写实主义,以理想派攻击写实派,不过是以五十步笑百步罢了。所以,要明白艺术的真性质,先要推翻它们的“依样画葫芦”的办法,无论这个葫芦是经过选择,或是没有经过选择。

我们说“艺术美”时,这种“美”都是创造出来的,不是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我们在欣赏一片山水而觉其美时,就已经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山水里去,就已把自然加以人情化和艺术化了。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说得好:“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这部字典中的字来作出诗文,则全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家没有艺术手腕致使美好事物在画作中呈现出丑陋形象,就是自然美化为艺术丑。
B.自然丑化为艺术美,是指在具有高超技艺的大画家笔下,原本丑陋的事物成为杰作。
C.艺术史上的写实主义,认为美在自然全体,艺术家可以拿任何自然事物作创作模型。
D.理想主义是一种精练的写实主义,认为美在类型,应该模仿最有代表性的自然事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开篇连用两个问句,引起读者注意,提出了艺术是否要模仿自然的论题。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论证了艺术美不是从模仿自然美得来的。
C.文章指出艺术史上的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错误的,并就二者关系进行了论证。
D.文章由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到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实质,论证层进,结构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美丑与艺术美丑虽对象和成因不同,但其美丑一致,融自然丑于艺术美,可以突出美。
B.理想主义和写实主义的主张完全相同,认为艺术的任务是模仿,艺术美来自对自然的模仿。
C.只要推翻理想主义和写实主义在艺术创作中机械模仿自然的做法,就能明白艺术的真性质。
D.艺术美由艺术家凭情趣和才学创造出来,自然是原料不是艺术,仅模仿自然得不到艺术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历来学者对于这个问题可分两派,一派的答案是肯定的,一派的答案是否定的。这个争辩就是在文艺思潮史中闹得很凶的形式和内容的争辩。依内容派说,文艺是表现情思的,所以文艺的价值要看它的情思内容如何而决定。侧重内容的人往往从这个基本原理抽出两个其他的结论,第一个结论是题材的重要。所谓题材就是情节。他们以为有些情节能唤起美丽堂皇的联想,有些情节只能唤起丑陋凡庸的联想。第二个结论就是文艺应含有道德的教训。读者所生的联想既随作品内容转移,则作者应设法把读者引到正经路上去,不要用淫秽卑鄙的情节摇动他的邪思。

形式派的标语是“为艺术而艺术”。他们说,两个画家同用一个模特儿,所成的画价值有高低;两个文学家同用一个故事,所成的诗文意蕴有深浅。从此可知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内容而在形式。单拿图画来说,一般人看画,都先问里面画的是什么,是怎样的人物或是怎样的故事。这些东西在术语上叫做“表意的成分”。近代有许多画家就根本反对画中有任何“表意的成分”。看到一幅画,他们只注意它的颜色、线纹和阴影,不问它里面有什么意义或是什么故事。假如你看到这派的作品,你起初只望见许多颜色凑合在一起,须费过一番审视和猜度,才知道所画的是房子或是崖石。这一派人是最反对杂联想于美感的。

就广义说,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但是我们通常所谓联想,是指由甲而乙,由乙而丙,辗转不止的乱想。就这个普通的意义说,联想是妨碍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在美感经验中我们聚精会神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上面,联想则最易使精神涣散,注意力不专一,使心思由美感的意象旁迁到许多无关美感的事物上面去。在审美时我看到芳草就一心一意地领略芳草的情趣;在联想时我看到芳草就想到罗裙,又想到穿罗裙的美人,既想到穿罗裙的美人,心思就已不复在芳草了。联想大半是偶然的,这些联想纵然有时能提高观者对于这幅画的好感,画本身的美却未必因此而增加,而画所引起的美感则反因精神涣散而减少。

知道这番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了。假如你是武昌人,你也许特别欢喜崔颢的《黄鹤楼》诗;假如你是陶渊明的后裔,你也许特别欢喜《陶渊明集》;假如你知道达・芬奇的声名大,你也许特别欢喜他的《蒙娜・丽莎》。这都是自然的倾向,但是这都不是美感,都是持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容派的学者认为:文艺是表现情思的,文艺的价值是由它的情思内容如何而决定的,所以题材和含有道德教训都很重要。
B.形式派的宗旨是“为艺术而艺术”,他们只注重艺术本身的美感,反对杂联想于美感。
C.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有时虽能提高观者对于这幅画的好感,却未必增加画本身的艺术美。
D.一个人特别欢喜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可能只不过是他个人的态度,并没有真正体会到绘画本身的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争论的焦点是文艺的价值是由内容决定还是形式决定。
B.文章使用看到芳草联想到穿罗裙的美人的例子来证明画本身的美感会因为精神涣散而减少。
C.文章通过形式派画家的作品须审视和猜度才知道所画何物来证明他们重形式而不重内容的艺术理念。
D.文章论证思路清晰,并且运用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使论证更加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文章开头提出的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的问题,作者更加赞成形式派的主张。
B.白居易所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侧重于文艺的内容,与文艺的美感无关。
C.近代画家反对画中有“表意的成分”,他们在创作时不会太在意里面的意义或故事。
D.因为联想是妨碍美感的,而艺术又是创造美的,因此艺术应该和联想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