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小学生“是否在培训班学习过”调查情况
不在也不准备去课外培训机构学习
9.2%
计划去课外培训机构学习
6.6%
曾经在课外培训机构学习但目前不在
11.6%
现在正在课外培训机构学习
72.6%
 
家长对孩子参加课外辅导支出意愿
能不花就不花
0.6%
控制在很少的范围内
5.7%
支出上线是家庭可支配收入的20%
34.5%
愿意拿出家庭可支配收入的20%
26.6%
花多少都愿意
31.6%
以上全部符合
1.0%
 
材料二:
今年“两会”,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问题成为一个热点。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显示了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据3月10日《吉林日报》报道,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代表认为,校外培训机构应该发挥补充学校教育、丰富教育类型、促进个性成长的功能,成为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笔,以解决教育发展中不充分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加大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和监督”。
日前,某机构负责人称,要将内容研发作为重中之重,以“能力”“素养”为目标,坚决避免超纲和超前,并表示,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精准辅导,通过科技和互联网降低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成本,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减少家长的经济负担。“科技减负”的愿景虽然很动听,但是,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也需要继续观察。
(摘自2018年3月10日《新京报》)
材料三:
学生减负问题今年“两会”期间成为一个热词。“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负担’。”陈宝生说,为学生“减负”要从学校、校外培训机构、考试评价方式、老师教学、家长和社会多方面进行。
他指出,要加强学校科学管理,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改变、完善考试评价方式和学业考试办法,不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炒作高考状元;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引导学生参加培训班;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这些年各种校外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就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陈宝生说,“有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这种现象绝不允许”。
(摘自2018年3月17日《新京报》)
材料四:
在“校内减负”初见成效的当下,校外培训机构却裹挟家长和孩子一路狂奔,成了“校外增负”的主力军。2018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对此进行专项治理,本次专项治理行动是全面治理的开端,下一步将进一步斩断校外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招生的联系,研究制订促进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有序发展的意见,缓解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校外培训的依赖。
(摘自2018年3月22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外培训机构→补充学校教育等功能→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问题
B.科技减负→内容研发、精准辅导→提高效率、减轻负担→大力发展
C.学生减负→各方关注→两会热词→从学校等多方面进行
D.校外培训→专项治理→斩断联系→研究制定发展意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显示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部分有过在课外培训机构学习的经历,可见课外培训机构已经成为增加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源头。
B.从材料一看有绝大部分家长对课外培训机构还是认可的,愿意为孩子掏钱,这也成为近几年课外培训机构迅猛发展的一个原因。
C.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要着力解决这一问题。
D.课外培训机构开设的某些课程,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违背了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成为学生负担,这些内容必须减掉。
【小题3】校外培训机构成为众矢之的,如何才能让其更好地为教育服务,请从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4 03:02: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饮
非鱼
突然就想起那年冬天的故事。
眼前出现了一幅晶莹剔透的画面。麦草搭的饭棚上,垂下一排长长的冰挂,掰下来一根,锥子一样,在手心里扎一下,凉凉的,痒痒的,咬在嘴里,嘎嘣嘎嘣。
大哥就是在这时候被父亲撵回家的。他从院门外跑进来,黑色的棉袄敞开着,露出精瘦凹陷的胸脯,棉裤弄湿了,沥沥拉拉甩着水珠。我大笑着喊娘:“你喱亲狗娃又闯祸了。”父亲拎着一根棍子,呼哧呼哧喘着粗气:“三天不打,你皮又发痒了不是。”
大哥已经撇着腿钻进了他的西屋,并牢牢地堵上了门。父亲把那扇四处走风的破窗敲得咣咣响:“有本事你死里面。”
娘站在檐下,看到父亲的棍子没打到大哥,她呵儿呵儿地笑:“又咋了?你们爷儿俩就是反贴的门神。”
父亲没打到大哥,一肚子火气冲着娘:“惯吧,你就惯吧,早晚把他惯到监狱里去!大冬天跳水库,棉裤湿半截,看不冻死他。”  
娘一听棉裤湿了,不笑了,立马换了哭腔:“老天爷呀,我的亲狗娃啊,棉裤湿了看你光屁股上学啊。”  
于是,那天下午,大哥一直躲在西屋一声不吭,父亲在门外怒吼,母亲配合着吟唱。  
这样的场景,像演电影一样,过几天就要演一次,只不过,大哥幸运的时候并不多。
娘看着父亲打大哥,除了流泪,毫无意义地喊着让父亲住手,也无能为力。她说:“狗娃是你前世冤家啊,你非要他命,又何必生他。”  
大哥在父亲的棍棒下,并没有成长为他希望的乖娃,而是长得和他越来越像,从脸上浓密的胡须,到宽厚的手掌,甚至说话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大哥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像父亲一样容易发怒,敢跟父亲叫板了。但父亲动手的时候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争吵。两个声若洪钟的男人,在屋里对吼起来,其他人就完全被忽视了,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  
我的记忆力就是这么好,想起这些故事,总要拿出来讲一讲,让那些孩子们笑笑。
阳光从落地窗户上照进来,新打扫过的屋子散发着清新的味道。再有一天,就是除夕了。我给父亲送过年要穿的新衣服,大大小小十几口人提前聚在大哥家,有一种喧嚣的幸福。
我问父亲:“你怎么从小只打大哥,不打二哥三哥?”  
父亲背对着阳光,我看不清他确切的表情。他好像没听见我的话,一声不吭。
我想问大哥,他说:“好了,爹该洗澡了。”
大哥把父亲从沙发上搀起来,我看着两个背影一模一样的男人,慢慢地走向浴室。
这个场景,如同饭棚麦草上一排排的冰挂,在阳光的照射下,光芒四射,让我想哭。从什么时候起,这暴躁易怒的父子俩变得如此沉默寡言,我竞没有发现。也许是从娘去世后,也许是从大哥成家后,也许更早。
我站在浴室门口,看着玻璃花纹上映出的橘黄色灯光,还有蒸腾缭绕的水雾。我特别想知道,六十多岁的大哥给八十三岁的父亲洗澡,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大哥刚做完心脏手术三个月,父亲也在心脏同样的位置。放置过起搏器。
水声停了。大哥说:“搓搓背吧,省得背痒。”
父亲没有回答,浴室里安静下来。一会儿,我听见搓澡巾擦过皮肤的声音,很慢,沙沙沙的,像叶子落在地上,或者像细小的雨落在脸上。
大哥问:“重不重?”
父亲说:“还行。”
浴室里重新安静下来。父亲咳嗽了一声,似乎想说什么,迟疑了一下,又咳嗽了几声。大哥说:“是不是太热了,不舒服?”
父亲说:“你,伤口,还疼不疼?”
大哥说:“不疼了。”
父亲说:“有病了,就注意点儿。”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眼前出现的却是他们挥舞着手臂,瞪大眼睛,大吼着,谁也不听谁的吵架的情景。
门开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男人又搀扶着出来。
父亲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脸色红润。他眯着眼睛,说:“四妞,今年拿的啥酒?”
我说:“三十年西凤。”
他说:“晚上打开,我和你大哥少喝点儿。”
那个晚上,餐桌上出现了多年前熟悉的一幕。
父亲和大哥几乎不说一句话,两个人默默地倒一点儿酒,轻轻一碰,玻璃杯发出清脆的声音,然后一饮而尽。我们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
  (选自《小说月刊》2016年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父亲”管孩子的方式就是骂与打,当“大哥”大冬天跳水库弄湿了棉裤,“父亲”发现后举棍便打,以致将“大哥”的腿答瘸了。
B.小说在结构上大致分为前后两部分,两部分均以“父亲”为主,前部分突出了“父亲”动辄暴打“大哥”,后部分则强调“父亲”的沉默。
C.小说开篇对“冰挂”的描写,一方面突出了冬天的严寒,引出“大哥”跳水库被打一事,还与后文形成照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中的“我”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是“我”见证了发生在“父亲”与“大哥”之间的故事,从回忆往事一直说到现在,脉络清晰。
【小题2】小说中的“大哥”在少年、青年和中老年三个不同时期各有怎样不同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父与子的关系给我们以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宋朝的雨

①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②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③我建议你去苏堤。

④雨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树梢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⑤呈现在你眼前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地漫洇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⑥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⑦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1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⑧机会终于在时隔1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l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在这篇上书中,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苏东坡预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⑨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中讲到: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住,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

⑩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

(11)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12)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小题1】写出高中课本中苏轼的两篇文章的篇名________ 、_______
【小题2】分析第⑤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第(11)段写一代名将岳飞,用意是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倘若苏东坡的仕途不遇坎坷,他就无法写出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
B.文章第⑥段至第⑩段采用了顺叙的方式,记录了苏轼任职杭州期间的主要经历。
C.第⑥段引苏轼的“千古绝唱”,突出了苏堤春晓的非凡价值。
D.文章采用第二人称,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拉近了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苏轼的距离,使叙述与抒情更加亲切自然,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E.苏堤相较于白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因此雨中游西湖,作者建议人们去苏堤。
F.文章运用引用、想象、对比等手法,为我们展现了苏轼这样一个心忧黎民、用智慧与生命造福于民的人物形象。
【小题5】本文的标题颇具匠心,请联系全文加以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恐龙自述:请人类朋友记取我们的死亡教训

我是怎么死的?究竟是病死,还是老死的,或是被我的敌人永川龙偷袭成功而死的……这些都不重要啦,关键问题是,我们马门溪龙已经集体灭绝了。

因为骨骼和脖子的问题,在没有进入老年之前,我们马门溪龙大多数都会患骨质增生和“高血压”病。而且,我们这些吃素的恐龙,常常会遭到食肉恐龙永川龙的突然袭击。别看永川龙个头比我们小,但是它身手敏捷,因此,常常乘我们不备就来偷袭。我对这家伙是特别防备的,这也是我为什么走到哪里都拼命甩尾巴的原因。一旦遇到了永川龙,就发挥“尾鞭”功,左右甩动尾巴把它们赶走。但也有同伴死在永川龙口下,永川龙的血盆大口绝非浪得虚名。

那我是怎么死的?那是我在一次喝水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失足掉进深渊里了,再也没上来。而后火山喷发,席卷而来的火山灰,让我的身体和灼热的熔岩融为了一体。以至于1.4亿年后,我被人类再次发现,并以化石的形态出现。

那我们家族是怎么灭绝的呢?我们具体是怎么灭绝的呢?现在人类说法很多,有的说是地球上突然变得十分寒冷,我们又没有冬眠的习惯,不能像蛇和乌龟那样借冬眠来躲避寒冷,耐不住寒冷,我们就慢慢死去,消失了。还有的说,宇宙行星撞上了地球,尘埃把太阳遮住了,地球上一片黑暗。因为没有阳光照射,植物大量枯萎死亡,那些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和其他动物,渐渐地死去了。随着动物的减少,食肉的恐龙找不到足够的食物,也渐渐地灭绝了。还有其他的种种说法:比如,地球上的哺乳动物越来越多,它们经常偷吃恐龙蛋,使恐龙渐渐灭绝;突然流行的传染病,使恐龙蛋只能孵出雄性的小恐龙……

大家多少都说到了问题的一点,不管是什么原因,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我们的消失和环境恶化分不开。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副研究员张玉光就研究发现,我们的骨头里放射性元素铀超级高,另外,骨骼内所含的砷(砒霜)、铀、铬等有毒元素超高,而可以解毒的元素锌含量则超低。要知道,我们身体内的大量毒素不断堆积,无法排解,只好等死……

恶劣的环境,让我们马门溪龙就这么集体消失了。这对你们人类是一个警告。我听说,最近又发生了什么漏油事件、污染事件,唉,如果你们人类不珍惜环境,也许有一天也会变成化石。那时候,人类的化石也会被展览在商场的大厅里,供来来往往的其他生物参观,参观者会指着你们的骨头说:“快看哪,这就是传说中的人类。人就是长成那个样子的。他们是怎么死的?要好好研究!”

(选自2010年7月12日《现代快报》)

【小题1】下列关于“马门溪龙集体灭绝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患骨质增生和“高血压病”。
B.常常会遭到食肉恐龙永川龙的突然袭击。
C.喝水的时候不小心失足掉进深渊里。
D.身体内的大量毒素不断堆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多数马门溪龙在中年时期就罹患骨质增生和“高血压”病,这主要是由它们特殊的生理结构,特别是骨骼和脖子的特点造成的。
B.恐龙血液里放射性元素轴和有毒元素超高,可以解毒的元素锌含量超低,这使恐龙无法排解身体内的毒素,导致其最终灭亡。
C.地球上不断增多的哺乳动物经常偷吃恐龙蛋,使恐龙渐渐灭绝;突然流行的传染病使恐龙灭绝:这些都是关于恐龙灭绝的推测。
D.恐龙的灭绝和环境恶化分不开,这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存的环境,不然,有可能重蹈恐龙的覆辙,重演种族灭绝的悲剧。
【小题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恐龙世界,体形的大小往往决定着生存的质量,体型越大,生存质量越高,反之亦然。
B.火山喷发、地震等使地理环境变化,造成恐龙死亡后被深埋地下,经过若干年变成化石。
C.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多种多样的推测,但真实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D.一般说来,生物的身体如果吸收了较多的毒素,而又无恰当的排毒措施,就可能导致死亡。
【小题4】作为自然科学类文章,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34个鸡蛋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有着显赫身份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省和青海的交界。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终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
可以想像我带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说:“这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是土路,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听到我找李暖暖,二话没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子。很小很小的镇子,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下课了,孩子们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向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着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心疼了。我不到23岁的妹妹李暖暖,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一头自己最最喜欢的长头发。以前的李暖暖,天天穿得怪异而艳丽,喜欢那些小首饰,曾经在一只耳朵上戴过四个耳饰,为此差点儿被她爸赶出家门……而现在的她,素面朝天,极其简约。
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把抱住了我。等她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子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里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我说再要两个菜,被李暖暖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不想让他们早早地为此而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
“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她摇头,很坚决地摇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他。结果她就来了,但她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教室,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那么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那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他们孩子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走不动了,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第一天上课的时候,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给她拿鸡蛋。直到有一天,在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的奶奶找到学校告状,说孙子偷拿家里的鸡蛋,她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
那天,在牛奶和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抱着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放声大哭……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是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要20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临走,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笑呵呵地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她心思细密的特点,表现了她对学生的深远之爱,也反映出她对社会存在不公有清醒认识和批判。
B.文中用语言、肖像、动作等描写以及对比手法来刻画李暖暖的形象;她要父亲拿20万来为她赎身主要为了改变当地的教学条件。
C.文章标题简洁醒目,吸引读者;“34个鸡蛋”是文章的线索,饱含着孩子们对李暖暖的热爱,感动了李暖暖,使她决心留下来。
D.本文立意深刻,现实性强,谋篇布局主要扣住当前社会青年人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叛逆问题,又涉及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
【小题2】小说第5段写到“我”去看李暖暖时的路途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析。
【小题3】李暖暖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史记》是一部奇书

①《史记》是一部奇书。

②《史记》成书之后,西汉朝廷一度把它审慎典藏,秘不示人。汉成帝时,东平王刘宇曾经奏请朝廷颁给《太史公书》(即《史记》),朝廷重臣反复讨论后,驳回了东平王的奏请,理由是:此书有战国纵横权谋,以及汉初的谋臣奇策等内容,不宜于扩散给诸侯王。

③一部史书的典藏与流传,竟成了朝廷议事的“要务”,岂非一大历史奇观?

④两千年来,围绕一部《史记》,上至帝王权贵,下及文人黑客,争得纷纷扬扬。尊之者,奉为二十四史之首、“史学双璧”之一;贬之者,则罗织罪名,百般挑剔。更有意思的:褒贬双方都承认,《史记》有巨大的感染力。它可以控制读者的精神和情感,使你身不由己地喜、怒、哀、乐,甚至于拍案而起!这种亘古仅见的魅力,来自何方?

⑤司马迁写人, 涉身世和阅历, 尤为着力表现的    是每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且,暗示出性格往往与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这就使《史记》充满了灵气,绝无一般史书那种千人一面的枯燥感和雷同感。或许这正是两千年来《史记》备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所在

⑥司马迁著史,绝不甘于做一个客观记述的“述史者”,他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炽热的感情,去解读历史,褒贬人物,去创立自己的“一家之言”。任何时代的史论史评,都容易触发现实政治的某些敏感的神经,司马迁的《史记》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当代史”,发表评论终不能不有所顾忌,所以,对汉代历史或人物的评议,司马迁常用较隐晦的方式 ,这就是后世学者总结出来的“寓论断于叙事”的方法。读史者只要稍微留意,就不难体味出司马迁的感情。司马迁并不满足于这种曲折地宣泄情感的方式,一有可能,他就立即不失时机的将真情实感赤裸裸地表达出来,或慷慨激昂、或扼腕叹惜、或冷嘲热讽,无不入木三分、感人肺腑。譬如,司马迁仰慕齐相晏婴的功业和人品,在其列传的赞语中,直抒胸臆:“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后世著史者,谁曾如此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正如李长之先生的评论:“他那更根本一点的内心的宝藏,便是他那浓挚、奔溢、冲决、对一切在同情着人的感情真情流露,并能广泛地引起人们的心灵震撼和共鸣,或许这正是《史记》独具生命力的原因

⑦历史,实际上存在着若干不同层次:有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后人无法完全洞察的历史;有史学家载入典籍、却不知是否完全“真实”的历史;更有读者心灵所感知的历史。读者的阅历不同、秉性各异,往往对于取舍和判断各异。这其实是读史者和著史者之间的一种心灵交流和撞击。

⑧清代史学家赵翼,有《读史》一诗:“一刹那间便一生,何须恩怨苦分明。老来自笑犹闲气,动为前人抱不平。”说的就是他读史论人的冲动。读史若无所动、无所感,必是感情麻木之人,或是看破红尘的超人。前辈老宿高贤读史都情难自禁,我等读史略有“不平”之气也就不难为自己开脱了。《史记》时常触发的某些灵感,往往超越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成为对人生价值、处世方法的体悟。如果说历史对人生有垂鉴、启示作用,这种个人感悟,是其主要内容。所以,我们相信,每位读史者的心中,都有一个“《史记》的世界”。

【小题1】《史记》作者的字是_________;“史学双璧”除《史记》外,另一部作品是《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⑥段中加点词“神经”和“当代史”具体指什么内容。
“神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代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上下文语境,为下面一句话选词填空,并分析选择的原因。
司马迁写人, 涉身世和阅历, 尤为着力表现的    是每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A虽……但……却    B不但……而且……还
C既……又……却    D尽管……然而……还
选项(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
【小题4】根据下面两句话,分析议论文语言某方面的特点。
(1)或许这正是两千年来《史记》备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所在。
(2)或许这正是《史记》独具生命力的原因。
【小题5】作者认为“《史记》是一部奇书”,这个“奇”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分条概括。
【小题6】文章最后一句中“每位读史者的心中,都有一个‘《史记》的世界’”,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7】本册教材中有一篇评论《史记》的文章《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比较这两篇文章,分析两文的评论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