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小学生“是否在培训班学习过”调查情况
不在也不准备去课外培训机构学习
9.2%
计划去课外培训机构学习
6.6%
曾经在课外培训机构学习但目前不在
11.6%
现在正在课外培训机构学习
72.6%
 
家长对孩子参加课外辅导支出意愿
能不花就不花
0.6%
控制在很少的范围内
5.7%
支出上线是家庭可支配收入的20%
34.5%
愿意拿出家庭可支配收入的20%
26.6%
花多少都愿意
31.6%
以上全部符合
1.0%
 
材料二:
今年“两会”,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问题成为一个热点。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显示了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据3月10日《吉林日报》报道,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代表认为,校外培训机构应该发挥补充学校教育、丰富教育类型、促进个性成长的功能,成为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笔,以解决教育发展中不充分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加大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和监督”。
日前,某机构负责人称,要将内容研发作为重中之重,以“能力”“素养”为目标,坚决避免超纲和超前,并表示,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精准辅导,通过科技和互联网降低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成本,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减少家长的经济负担。“科技减负”的愿景虽然很动听,但是,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也需要继续观察。
(摘自2018年3月10日《新京报》)
材料三:
学生减负问题今年“两会”期间成为一个热词。“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负担’。”陈宝生说,为学生“减负”要从学校、校外培训机构、考试评价方式、老师教学、家长和社会多方面进行。
他指出,要加强学校科学管理,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改变、完善考试评价方式和学业考试办法,不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炒作高考状元;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引导学生参加培训班;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这些年各种校外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就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陈宝生说,“有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这种现象绝不允许”。
(摘自2018年3月17日《新京报》)
材料四:
在“校内减负”初见成效的当下,校外培训机构却裹挟家长和孩子一路狂奔,成了“校外增负”的主力军。2018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对此进行专项治理,本次专项治理行动是全面治理的开端,下一步将进一步斩断校外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招生的联系,研究制订促进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有序发展的意见,缓解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校外培训的依赖。
(摘自2018年3月22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外培训机构→补充学校教育等功能→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问题
B.科技减负→内容研发、精准辅导→提高效率、减轻负担→大力发展
C.学生减负→各方关注→两会热词→从学校等多方面进行
D.校外培训→专项治理→斩断联系→研究制定发展意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显示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部分有过在课外培训机构学习的经历,可见课外培训机构已经成为增加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源头。
B.从材料一看有绝大部分家长对课外培训机构还是认可的,愿意为孩子掏钱,这也成为近几年课外培训机构迅猛发展的一个原因。
C.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要着力解决这一问题。
D.课外培训机构开设的某些课程,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违背了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成为学生负担,这些内容必须减掉。
【小题3】校外培训机构成为众矢之的,如何才能让其更好地为教育服务,请从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4 03:02: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中国》一书中正式使用“丝绸之路”这个词语。自此,这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就以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镌刻进历史的书卷中。早期的丝绸之路主要是为方便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到汉唐时达到鼎盛,无数商贾携带香料、药物等来到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在唐朝中期以前,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首选,郑和下西洋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
数千年来,商人、教徒、外交家和学术考察者等在这条“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道路上来来往往,通商、旅行、互动,在推动物质交流丰富性的同时,带来了文化交流的多样性。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西方的天文、历法、医药陆续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不论是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还是七下西洋的郑和,他们的故事都与丝路密不可分。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出土文物,则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以至于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这样感慨道:“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此外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自敦煌至喀什的环塔克拉玛干古代文明区,此外再没有第二个。”
作为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丝路文化依托于文化交流的实际过程,产生了一系列文化交融的丰硕成果。首先,它本身就是文人墨客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不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慨,还是木卡姆乐曲的悠扬,都让人们对丝路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几千年来,那些行走于丝路上的各色人等及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都通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以骑毛驴的阿凡提为例,他机智、幽默,爱打抱不平的形象原型都可以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找到。尽管在不同文化里他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和特征,故事也各有发展和特色,但其根源都来自于丝绸之路。
依托于丝路而产生的不同文化的相遇与交流,又极大地刺激了艺术家与大众的想象力和创新激情,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的山水底衬,酷似中国山水画中朦胧而有层次的泉石意境;歌德的《中德季日即景》中浸染着他对孔子、老子哲理的向往和仰慕,这些哲理诗组成了中西文学在19世纪初的共鸣。
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后诞生了诸多艺术成果,其生命力有时甚至比在原生地还旺盛。
中西方之间、国与国之间,因丝路使彼此的血液与基因交融起来,逐渐形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李冰《丝路文化的历史传承》)
【小题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论述了“丝绸之路”名称的起源以及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过程。
B.文章站在文化层面审视丝绸之路,是为了论述其对于文艺创作的重大影响。
C.从物质交流到文化交流再到文化交融,文章层层深入地论述丝绸之路的作用。
D.第二段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有力地论证了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交流多样性。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一词源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中国》一书,自此,这条道路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B.丝绸之路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所有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曾记录过与丝路相关的人或事。
C.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物质交流,而且带来了文化交流,西方的宗教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由此传人中国。
D.丝绸之路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分;前者鼎盛于汉唐时期,后者兴起于郑和下西洋之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是一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有助于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开展贸易。唐中期前,中国的贸易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后来逐渐被海上丝绸之路取代。
B.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认为,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四大文化体系,而其唯一交汇点在自敦煌至喀什的环塔克拉玛干古代文明区。
C.骑毛驴的阿凡提的形象原型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并且它们的根源都来自于丝路这一事实生动地体现了丝路文化交融的丰硕成果。
D.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诞生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艺术成果。与此同时,中西方之间、国与国之间也因丝路而彼此交融,逐渐形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态美最根本的性质是它的生命性。生命是美的重要性质,美只能是对生命的肯定形态,从这个意义讲,美在生命。这里有个问题提出来了,这里的生命是指什么的生命?美学中所讲的生命,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生命只能是人的生命,自然本无所谓美,自然美是人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移给自然物所致,欣赏自然美本质上是欣赏人自己的美;另一种看法则认为,生命不只是指人的生命,也指自然界的生命,整个自然界都是充满生命的,因此整个自然界是充满美的。这种观点属于泛生命论,它将生机、生命意味也看作生命,无机界虽无生命,但可以有生机、生命的意味,这种生机、生命意味也可以是美的。

生态美学看生命,与前两种有些不同,它不从个体或物种的存在方式来看待生命,而从生命的普遍联系来看待生命。这种观点认为,生命与生命、有机物与无机物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生命物种的诞生与消亡,都直接间接地影响到别的生命,任何无机界的变化都影响着有机界的生命。无机界本身虽不具有生命,但它是有机生命之源。生命的基本元素碳、氩、氧、氮,都属于无机物。因此,生态美学讲的生命重在生命的联系。从宏观上来看生命的联系,生命与生命之间、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的协调平衡是至关重要的。生命的存在是这种协调平衡的结果。一旦人为地破坏了这个协调平衡,就可能带来一系列意想不到的甚至灾难性的后果。据说,19世纪中叶,有一位好事者从英国带了24只家兔放入澳洲一动物园,动物园失火,数只家兔窜入荒野。因无天敌,逃入草原的家兔得以大量繁殖,后竟多达40亿只,与绵羊争食,原有的澳洲草原的生态平衡打破了,草原遭致破坏。从美学上讲,平衡是种和谐,是种秩序,打破了这和谐、这秩序,生命受到影响,生态美也不存在了。

生态的平衡性涉及到生态的系统性,生态的系统性使得这个地球上的一切都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处于这个系统中的任一事物其活动都不是随机的,随机只是现象,其背后有必然。自然生态自身的平衡功能使得生命有生有灭,生生不息。应该说,合乎自然生态要求的死亡是正常的,合理的,因为,它的死亡意味着必然有新的生命来代替它。《周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    “生”重要的不是生命的存在,而是生命的更新。

“生”是动态的过程,是螺旋式的发展、上升。生态美很大程度上就美在生命的更新、发展上。

生态美的第二性质是宜人性。尽管我们一再说生态美所说的生命不只是人的生命,还有自然的生命,但我们所持的立场只能是人类的,我们无法摆脱也不需摆脱人类本位的立场。不管生态对自然本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从人本位来看,生态美必然地具有宜人性。生态有宜人的,也有不宜人的,因为生态并非为人而存在。生态的宜人,也还有种种区别,有重在功利的宜人,也有重在非功利的宜人,功利又分物质功利和精神功利。就对人的作用来说,有重在理性的宜人,也有重在感性的宜人。这就见出美与善的不同,美的必然是善的,善的不一定是美的。因为善的宜人不全合于美的宜人。比之善的宜人,美的宜人更具综合性,更重精神性的一面,感性的一面,超功利的一面。

审美个体性是审美的重要特点。不过,人毕竟是生活在群体中的,因而审美又有群体性。群体的人是有其共同性的。各种不同的美,其群体性的强弱是不同的,情况很复杂。就生态美来说,它是群体性最强的美,这是因为,生态性最具群体性,而且具最大的群体性一全人类性。谁都知道,生态关系的绝不只是某部分人的生存,而是全人类的生存。

(摘编自陈望衡《生态美学及其哲学基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命是美的重要性质,美只能是对生命的肯定形态,因此生命的诞生、发展是美的,生命的损伤、消亡是不美的。
B.赞同生命只能是人的生命的美学家认为自然是无所谓美不美的,欣赏自然美本质上只是欣赏人自己的美。
C.美在生命,泛生命论认为无机界虽无生命,但有生机、生命的意味,这种生机、生命意味也是美的,所以无机界也是美的。
D.生命的存在是自然界协调平衡的结果,一旦人为地伤害了某些物种的生命,让这些物种消失,生态美也就不存在了。
【小题2】下列关于“生态美”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美最根本的性质是它的生命性,因为整个生态系统是由各种有生命的物种构成的,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的和谐、秩序构成了整个生态系统之美。
B.生态美的宜人性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来说的,因为虽然生态并非为人而存在,但生态只有对人是善的时才是有意义的,也才是美的。
C.生态美是群体性的美,因为生态关系的绝不只是某部分人的生存,而是全人类的生存,只有全人类均认可的美才属于生态美。
D.生态美说的不是自然本身外在形态的美,而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人类在内作为生态系统其生态平衡功能所显示的审美意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介绍传统美学中对于“生命”的两种看法,再引出生态美学的观点,先破后立,通过否定前人看法突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通过阐述生态的平衡性、系统性以及生命的再生性,层层解剖,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了生态美的生命性。
C.文章用逃入草原的英国家兔在澳洲大量繁殖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生命与生命、有机物与无机物是相互联系的”这一生态美学的重要观点。
D.文章引用《周易》的话突出了“生”的重要性,“生”是动态的过程,是螺旋式的发展、上升,只有生命存在,才有生态美的存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智斗

(胡传魁、刁德一、刁小三上。四个伪军从山坡上走过。)

胡传魁:嘿,阿庆嫂!

阿庆嫂:(回身迎上)听说您当了司令啦,恭喜呀!

胡传魁:你好哇?

阿庆嫂:好啊,好啊,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

胡传魁:买卖兴隆,混得不错吧?

阿庆嫂:托您的福,还算混得下去。

胡传魁:哈哈哈……

阿庆嫂:胡司令,您这边请坐。

胡传魁:好好好,我给你介绍介绍,这是我的参谋长,姓刁,是本镇财主刁老太爷的公子,刁德一。

(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

阿庆嫂:(发觉刁德一是很阴险狡猾的敌人,就虚与周旋地)参谋长,我借贵方一块宝地,落脚谋生,参谋长树大根深,往后还求您多照应。

胡传魁:是啊,你还真得多照应着点。

刁德一:好说好说。

阿庆嫂:参谋长,您坐!

胡传魁:阿庆嫂,我上回大难不死,才有了今天,我可得好好地谢谢你呀!

阿庆嫂:那是您本身的造化。哟,您瞧我,净顾了说话了,让您二位这么干坐着,我去泡茶去,您坐,您坐!(进屋)。

刁德一:司令!这么熟识,是什么人哪?

胡传魁:你问的是她?(唱)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

(阿庆嫂提壶拿杯,细心地听着,发现敌人看见了自己,就若无其事地从屋里走出。)

胡传魁:(接唱)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了大难一场。(转向阿庆嫂)似这样救命之恩终身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

阿庆嫂:胡司令,这么点小事,您别净挂在嘴边上。那我也是急中生智,事过之后,您猜怎么着,我呀,还真有点后怕呀!(阿庆嫂一面倒茶,一面观察。)

阿庆嫂:参谋长,您吃茶!(忽然想起)哟,香烟忘了,我去拿烟去。(进屋)

刁德一:(看着阿庆嫂背影)司令!我是本地人,怎么没有见过这位老板娘啊?

胡传魁:人家夫妻“八·一三”以后才来这儿开茶馆,那时候你还在日本留学,你怎么会认识她哪?

刁德一:哎!这个女人真不简单哪!

胡传魁:怎么,你对她还有什么怀疑吗?

刁德一:不不不!司令的恩人嘛!

胡传魁:你这个人哪!

刁德一:嘿嘿嘿……

 (阿庆嫂取香烟、火柴,提铜壶从屋内走出。)

阿庆嫂: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呀!(刁德一接过阿庆嫂送上的烟。阿庆嫂欲为点烟,刁德一谢绝,自己用打火机,点着。)

阿庆嫂:胡司令,抽一支!(胡传魁接烟。阿庆嫂给胡点烟。)

刁德一:(望着阿庆嫂背影,唱)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唱)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唱)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唱)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刁德一:(略一想,打开烟盒请阿庆嫂抽烟)抽烟!(阿庆嫂摇手拒绝。)

胡传魁:人家不会,你这是干什么啊!

刁德一:(唱)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阿庆嫂:(唱)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胡传魁:(唱)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

阿庆嫂:(唱)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刁德一:(唱)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阿庆嫂:(唱)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阿庆嫂欲进屋。刁德一从她的身后叫住。)

刁德一:阿庆嫂!(唱)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唱)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

刁德一:(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

阿庆嫂:(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刁德一一惊。)

阿庆嫂:(接唱)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胡传魁:哈哈哈……

刁德一:嘿嘿嘿……阿庆嫂真不愧是个开茶馆的,说出话来滴水不漏。佩服!佩服!

注:1939年秋,在沙家浜秘密疗伤的新四军战士,面对日伪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坚持抗日的故事。阿庆嫂是春来茶馆的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刁德一是沙家浜镇地主刁老财的儿子,是与日寇勾结的“忠义救国军”参谋长,积极为日本人卖力,大肆搜捕新四军伤病员,后被新四军镇压。胡传魁是其司令,在剧里是花脸的角色,用花脸可以表现出他的江湖气,以及仗义、豪爽,缺少心机的特点。他是个“草包”。就是一个反面的人物而已,但是却有他的可爱之处。

(选自现代京剧《沙家浜》第四场,有删改)

【小题1】对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欣赏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下打量”这个细节表现出刁德一对阿庆嫂的亲密,表现了他的和气温顺。
B.“上下打量”这个细节表现出刁德一对阿庆嫂的欣赏,表现了他的敬畏。
C.“上下打量”这个细节表现出刁德一对阿庆嫂的怀疑,表现了他的阴险、多疑。
D.“上下打量”这个细节表现出刁德一对阿庆嫂的怀疑,表现了他的懒散、傲慢。
【小题2】对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欣赏正确的一项是
A.泼茶的动作是阿庆嫂对对手的串通暗号,现了她的狡诈圆滑
B.泼茶的动作对阿庆嫂无所谓,可以泼可以不泼。
C.泼茶的动作是阿庆嫂对对手的有力回击,体现她对刁德一的不满,表现了她的机智果敢。
D.泼茶的动作是阿庆嫂对对手的无意表现,她对刁德一的不满,表现了她的不知所措。
【小题3】结合文意,赏析下面唱词的语言特色的正确一项是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

A.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使人物形象生动。
B.运用对偶、比喻、借代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点出了自己与客人的关系,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形象生动。
C.运用夸张、比喻、借代的修辞手法,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形象生动。
D.运用对偶、象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充满了作者的寓意。
【小题4】剧本为什么把本场戏命名为“智斗”?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济学之应用数学,有两个不同的领域:研究经济量之间的关系和确定经济量的数值。前者是一门定性的科学,称为数理经济学,后者则是一门定量的科学,称为计量经济学。最近一百年来,数学和推理的方法不断渗入经济学,促成了作为经济理论基础的数理经济学的诞生。一向被认为属于社会科学的经济学,在数学工具的应用上,在其理论框架的条理化、逻辑化上,在其假定前提的简单明了上,越来越多地带上了传统上被认为只有自然科学才具有的特色。自然科学方法,特别是数学方法何以能在经济学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呢?主要的原因大概有下列三点。

首先,利用数学方法研究复杂现象,不论其推演过程如何冗长,丝毫也不会丧失其可靠性。而利用常识来推理,很快就会变得牵强附会,使人将信将疑,而这一点正是古典经济学中突出的一个弱点。由于数理经济学的建立,现在经济学家之间十分清楚他们的共同基础是什么,万一出现意见的分歧,沿着推理的思路逆流追溯,也很容易找到分歧的所在,能够明确什么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又使得讨论问题和探索问题的效率大大提高。

其次,由于数学方法的客观性和严密性,当将它应用于经济现象的研究时,一切先入为主的偏见都将被检验并暴露出来。有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其实应当加以仔细检验的概念,数学将会帮助我们摆脱其影响。数学推理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它能给人以信心。甚至最顽固的成见,也会在严密的逻辑面前节节败退。

第三个原因是数学方法本身所提供的可能性。多变量微积分的理论特别适合于研究以复杂事物为对象的经济学。偏导数、全导数、全微分公式在数理经济学中是一些最基本的手段,当这些表达一旦被赋予经济学的含义时,复杂的事物就变得清晰可辨,以致用不着任何多余的文字说明。尤其是数学规划理论可以说就是为了经济学而创立的。它研究在满足一系列约束之下能够获得极值的条件。经济学的基本任务也正是在遵守资源约束、生产技术约束的条件下,求得消费者使用价值的极大化。

诚然,这一门主要在西方国家里发展起来的数理经济学并不是直接搬到我国来就可以应用的。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实践的经验不同,人们考虑经济问题的出发点就不同。不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生搬硬套,必定要害多利少。我们应该学习现代数理经济学中有用的部分,特别是利用数学推理的方法,结合讲求全社会经济效益这一基本观点,建立我们自己的体系。

(摘编自茅于轼《经济学所用的思考方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学利用了数学的推理方法,在研究复杂的经济问题时容易发生分歧,能提高讨论和探索问题的效率。
B.数学介入经济学,可使先入为主的偏见与最顽固的成见得以克服,而这正是古典经济学突出的弱点。
C.作为经济理论基础的数理经济学是一门定性的科学,它常借助多种数学方法研究复杂的经济现象。
D.在我国,数理经济学要和讲求全社会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加快这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数学的理论框架条理化、逻辑化和前提简单明了的特色,及数学推理在经济实践中的意义。
B.文章以数学、逻辑和经济学的结合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数理经济学中应用多种数学工具的问题。
C.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逐层地论述了数学方法对于经济学的价值,论证科学,说理严谨,层次清晰。
D.文章含蓄地提出了经济生活中的问题,论述了在解决问题时数学的客观性和严密性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学日益发展成为一门依靠数学和逻辑的科学,这势必淡化经济学的人文精神,也会减弱其作为社会科学的特性。
B.多样化的数学工具日益成为数理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手段,它们形成的经济理论使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变得清晰可辨。
C.数理经济学的诞生,有力地印证了马克思“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的论断。
D.如果不能借助于数学表达,我们将很难阐释清楚经济学基础理论的要义,正如不懂得五线谱就很难去创作音乐作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魔笛

翌平

朗风站在考场中间,周围坐满了老师。他操着笛子向大家鞠了个躬,不等口令就开始吹起来。朗风是个不太守规矩的孩子,在梁老师家里,他也总是操起笛子就吹。

朗风吹的是《乌苏里船歌》,这是他特别喜欢的一首曲子。这曲子很甜,第一次听梁老师吹奏时,朗风就感受到那条大河在初春破冰,感受到渔民开心的心情。朗风的银笛晃动着,舌尖一下子欢快起来,梁老师为这首曲子加了不少修饰音,依附着甜美的旋律跳跃着,朗风反反复复地吹奏着船歌一段,像舞台上最鲜艳的红绸子不断翻舞着相同的花。

吹着吹着朗风忽然就停下来,怯生生地问:“老师,还没让我吹吧?”

大家一下子都笑了。刚才看这小孩冲进考场,大家就想笑,他太有个性了,棉袄上系了根红围巾,头发跟鸟窝一样。可大家都不敢笑,这孩子一定是自己从大老远来的,别一笑把孩子笑毛了。

“你接着吹吧,孩子,”大个子老师说,“还有什么曲子?”

“我想吹一下我老师的一部作品,《森林舞曲》。”朗风说。他操起笛子演奏起来。这是第一乐章《夏末林中》,朗风用花舌和颤音不断模仿着各种鸟的声音,从一只小雏燕欢蹦乱跳,到一群乌鸦用翅膀扑打着落叶,再后来是一群大雁从蓝天上飞过。梁老师写的这段曲子,明快而顺畅。朗风想起梁老师带他去听林中漂亮的雉鸡叽叽咕咕地叫,告诉他这嗓音非常自然,是凭着本能随心发出来,然后用笛音来解释它的发音技巧。

第二乐章叫作《年儿》,这一段旋律太欢快了,连朗风家的黄狗听到都会摇晃尾巴。朗风想起,他这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听到梁老师的笛声,不由入神地痴呆着,然后用口哨把刚才的曲子吹了出来,梁老师吃惊地看着他,嘴里更快更拐弯地又吹出一段,朗风又用口哨把这段吹了出来。后来,梁老师主动教朗风吹笛子,爸爸不明白梁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他坚信梁老师是真正的艺术家。他学吹笛子时,梁老师总是一遍遍地吹给他听,让他感受曲子的每一个细节。长笛是有魔力的乐器,气息的着落点会构成不同的音色,但开始时他总是拿不准,有点想放弃了,可梁老师不厌其烦的示范、鼓励的眼神,让他终究没有放下长笛。朗风吹着吹着,旋律变得激昂起来,随后秧歌调就扭了进来。朗风记得,过年的时候,梁老师把那条红色长围巾系在腰上,和全村男女老少都对扭了一遍,嘴里念念有词,哼着什么调,后来他把这些都变成这段音乐。

第三部分《农忙》,那是梁老师在雪夜里点着油灯写的,在夏天看着河畔开满的野花写的。朗风想起春耕的时候,刚下放到农场的梁老师学开拖拉机,但他开的那辆车总是歪歪扭扭,不能犁出笔直的麦道。大家都在笑。休息时,梁老师吹响这根银笛,笛声悠扬,像从很古远的时候传过来的,也像一阵阵夏日里的微风。梁老师教给他,学音乐要听,当音符被演奏者变成声音时,它们就有了生命,用心听懂这些声音比什么都重要。

第四部分是《无言曲》,朗风记得梁老师说,每个音乐家都有自己的一首《无言曲》,那是奏给自己听的。梁老师独自一人时,会对着山峰和森林吹奏,笛声平静、清澈,梁老师告诉朗风,就像落叶在水面上漂浮着一样,有时候最简单的声音能吹出最丰富的心灵。朗风的笛声飞扬着,自由地变化,就像梁老师那样,他用笛子感觉自己内在的心思,感觉那些扑面而来的隐在情感。在他的演奏中,《无言曲》越来越远离当初他记录下来的样子,更像是随风而逝的记忆。一会儿,山林呼啸,那尘封的年代,从卡车上下来的那么多戴眼镜的人,梁老师瘦小单薄的身板,脖子上红色的围巾。一会儿,山谷里飘来春天的气息,梁老师给他重新起的名字,晴朗的朗,像风一样自由自在。一会儿,山风浩荡,他想起梁老师和他一起重奏这段音乐,彼此的呼应像一问一答,也像相互的问候。一会儿,山间大雪弥漫,梁老师没能挺过漫长的严冬,草场边的河滩上,大家为他建了个“家”,这是他的遗愿,他希望留在这里,每年听到春暖花开、冰雪融化的声音。从此,朗风经常来这里,他为梁老师吹笛子,再也没有人指点他,但站在这里,他觉得很多难题会迎刃而解。

老师们沉默着,大个子老师摘下眼镜,擦了擦,拿过朗风的笛子,仔细地端详着,然后递给其他老师,他们传看着。最后笛子被小心地送回到朗风手里。“是把好笛子,孩子。它原来的主人这里很多人都认识,他是个很好的笛师。”

朗风的眼睛有点红,低下头,他想起梁老师生前不止一次对他说的话:“有一天,你会站在音乐学院的乐台上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魔笛”中的“魔”形象生动,既点出梁老师、朗风师徒二人吹奏技巧的出神入化,隐含着他们对音乐的痴迷,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的朗风是个“不太守规矩”的孩子,他未经允许就吹奏,演奏《无言曲》时即兴发挥,因为他想成为梁老师希望的“风一样自由自在”的人。
C.小说中老师们开始想笑又不敢笑,后来“一下子都笑了”,这些细节描写既丰富了朗风的形象,又表现了老师们对考生的尊重、对朗风的喜爱。
D.小说结尾部分用老师们传看笛子的举动和梁老师的话暗示朗风能够考取音乐学院,突出了优秀音乐家梁老师在艰苦条件下培育人才、传承艺术的形象。
【小题2】小说运用多种手法把音乐描写得具体可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描述朗风考场吹奏乐曲的同时,用大量篇幅写了他对梁老师的回忆,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