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捉赃 王羽
林猛抽完烟回来,躺在中铺的女儿忽然坐起身,附在他的耳旁小声说:“电脑包丢了。”林猛一愣,眼睛扫向行李架,果然,两个拉杆箱中间的电脑包不见了。女儿轻声问:“现在报警吧?”林猛鼻孔里喷出一团怒气,说:“报什么警,你老爸就是警察,你该做啥做啥,我负责找包。”
林猛拿起茶杯,向车厢的另一头走。看上去是去打开水,实际上是林猛在观察卧铺上的人。回来时,林猛的目光瞄向头顶的行李架。
放下茶杯,女儿兴奋地凑上来问:“包呢,找到贼了吗?”林猛拍拍女儿的脑袋,说:“包在哪儿大概知道了,贼也发现了。”女儿性急地说:“抓呀。”林猛摇头说:“捉贼捉赃,知道不?” 
林猛不再搭理女儿,在边座坐下,看上去是在摆弄手机,实际上眼睛的余光一直盯着可疑的方向。 
刚才,林猛发现一个上铺的人伸着脑袋正在看行李架。虽说只看了一眼,林猛还是记住了那人的特征,那人上嘴唇的左侧有一颗黑色的小痦子。小痦子的眼神慌乱,满脸的憔悴。回来时,林猛看了一眼正对着小痦子的行李架,一个大大的双肩包没有靠到里面,双肩包的带子耷拉下来,随着行驶的列车微微晃动。
刚开车时,列车员巡视车厢,将没放到位的行李物品整理了一遍,双肩包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林猛多少有些疑惑,有经验的窃贼一般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异样,再说也不会将赃物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有了这两个疑惑,林猛只能等,贼绝不能放走,但也不能冤枉好人。 
很快,熄灯了,车厢里暗了下来。忽然,一个瘦高的人从上铺下来,那人看看头上的行李架,向车厢的一头走去。林猛已经看出瘦高的人就是小痦子。林猛站起身,来到女儿的身边说:“睡吧,我去抽烟。”不等女儿说话,林猛就转身走了。 
推开门,林猛来到两节车厢的连接处,一眼就看到了正在抽烟的小痦子。林猛上前,用小痦子的烟对了火。将烟还回去,林猛很自然地和小痦子聊起来。林猛看清了,小痦子虽然个子高,但看起来只有二十出头,确切地说还是一个孩子。
通过闲聊,林猛知道小痦子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之所以在年底单位最忙的时候请假回家,是因为母亲突发重病要在医院做手术。小痦子的家在农村,经济条件很一般,父亲打工的钱和母亲养鸡的钱都供儿子上大学了,巨额的手术费怎么也凑不齐。小痦子哭了,喃喃地说:“刚上班,实习期还没过,没有能力为父母分忧。” 
林猛劝了一会儿。第二支烟抽完,林猛将烟蒂扔进烟灰缸里说:“小伙子,叔叔最后说两句话,你要好好想想。第一句,人这一辈子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无论怎样难也要咬牙挺过去;第二句话就是,认识到自己做了错事,要马上改,否则后悔就晚了。” 
夜深了,车厢里响起或轻或重的鼾声,忽然,一个瘦高的人轻轻走过来,将一样东西放在了行李架上。之后,瘦高的人消失了。林猛在昏暗中笑笑,闭上了眼睛。 
早晨,林猛早早就醒了,从上铺下来,中铺的女儿也醒了。女儿清醒后,第一眼就看向行李架。看到电脑包后,女儿满脸的兴奋。林猛向女儿伸出一根手指,示意不让女儿说话。林猛凑近女儿,轻声问:“你还有多少钱?”女儿愣了一下,说:“还有五百多。”林猛伸出了手。
林猛走到车厢连接处,在小本子上匆匆写了两行字: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定要记住这次的教训,绝不能再犯。我将手机号留给你,遇到困难可以打电话,我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你。
林猛找出一个信封,将纸条放进去,又掏出钱包,将自己的五百块钱和女儿的五百块钱合在一起,也装进了信封。
下车后,林猛追上小痦子,将信封塞到小痦子的手里,然后和女儿一起向出站口走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痦子”本是窃贼的体貌特征,行文中作者中用“小痦子”代指窃贼,既让人印象深刻,又使行文简洁。
B.列车员曾整理过行李架,然而“小痦子”对面行李架上的双肩包带子却耷拉下来并微微晃动,这一细微的变化让林猛锁定了窃贼。
C.夜深时,那个窃贼轻轻地过来放回电脑包,“林猛在昏暗中笑笑”,表现出的是他对窃贼能够知错就改的由衷喜悦与赞赏之情。
D.小说题为“捉赃”,是因为“捉赃”是故事的转折点,林猛放弃“捉赃”的选择是故事发展的高潮,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小题2】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请概括并分析林猛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窃贼明明偷了东西,作为警察的林猛却放过了他,请结合小说相关情节分析林猛这样做是否合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4 02:31: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本报评论(评论员钟声)) 韩国企业乐天集团近日同意就“萨德”反导系统部署用地与韩国军方签署协议,意味着主动挤入东北亚战略博弈的复杂局面。不少抗议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韩国民众对此表示极大愤怒。但是,韩国一些媒体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本国民意上,更没有顾及本国及地区安全的大局,而是忙不迭地揣测中国是否“封杀”乐天。他们心里装着鬼,所以心很慌。其实他们很清楚,中国人民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
众所周知,美韩推进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严重破坏地区战略平衡,严重损害包括中国在内的本地区有关国家的战略安全利益,不利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安全利益关乎一国根本。韩方一方面破坏邻国的安全利益,另一方面还指望同邻国正常做生意,这样的如意算盘怎么可能打出名堂?在整个国际关系史上都找不出先例。
中国欢迎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依法保障有关企业在华合法权益,这是一贯的政策立场。然而,外国企业在华经营成功与否,最终却要由中国的市场和中国的消费者来决定。乐天集团主动选择配合“萨德”部署,就是把韩国政府往损害邻国战略安全利益、恶化地区局势的错误方向推,就是一心一意要为自己的错误讨一颗苦果吃。相应而来的结果已经显现出来,中国消费者自发地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乐天做出坚决回应,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显然,乐天给“萨德”入韩铺路的决定,是典型的误国之举。此举不仅无助于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还制造了新的冲突点,令整个半岛局势进一步恶化。况且,绑上美国反导“战车”的韩国,很多事情将由不得自己做主了。一旦爆发激烈冲突,韩国不可能不受重创。
韩国媒体现在用“坐立不安”“战战兢兢”来形容乐天当下的心境。恐怕一方面是看准了乐天在中国规模达8万亿韩元的各种项目和业务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也明白韩国的“苦日子”将随之而来。去年7月美韩决定在韩国部署“萨德”以来,中韩合作的民意基础明显受到了损害,中韩不仅政治关系遇冷,而且经贸、人文等各领域交往也受到了影响。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韩国继续执意推进“萨德”部署,两国间各领域合作势将遭遇更大困难。
中国反对在韩部署“萨德”系统的意志是坚定的,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安全利益也不会有丝毫含糊。韩国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否则注定要为此承担责任。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03月04日)
材料二
(本报记者倪浩、魏辉) 中韩经贸关系倒退10年是有可能的,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表示,在涉及国家重大利益问题上中国不会让步。如果韩国继续一意孤行,结果只能是作茧自缚。2016年韩国经济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国内政治动荡双重打击,呈现严重低迷状态。寻求与中国合作,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但“萨德”入韩,引发中韩关系大倒退。10年前的2006年中韩双边贸易额是1300亿美元。如果韩国不改弦更张,中韩经贸关系肯定受损,甚至会出现“硬着陆”。也就是说,减少1000亿美元是很有可能的,那就是“一夜之间回到10年前”。
(选自环球网2017年03月04日)
材料三
(湖北日报讯) 韩国民众与民间组织分别在韩国国会以及乐天百货商场门前举行示威,抗议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要求乐天集团拒绝提供部署“萨德”用地。参加示威的金泉市民对策委员会共同委员长刘先喆说,“萨德”系统不能保护韩国安全,部署“萨德”只会使韩国成为半岛“火药桶”和冲突“前沿”。“这是‘假安保’,真的安保政策应该是通过六方会谈要求朝鲜弃核。”
刘先喆认为,乐天集团这次是否提供“萨德”用地,将成为判断其是否真正属于国民企业的标准。“如果乐天屈服于韩国国防部的压力,将犯下卖国罪行,乐天应该做出明智的决定。”
(选自《湖北日报》2017年02月23日)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相对而言,《人民日报》的观点更有可信度,材料二和材料三仅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因此它们违背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B.三段材料不一,有党报,有网媒,但都选择了在“萨德入韩”这一时期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注重新闻的时效性。
C.对于“萨德入韩”一事,材料三选择的采访对象是韩国人,由此可以看出它和其他两则材料有不同的感情倾向与政治立场。
D.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要求,三家媒体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相比之下,《人民日报》的风格义正辞严,更为恰当。
E. 三家媒体发布关于“萨德入韩”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 对于“萨德入韩”问题的看法。可见,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于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白湖荡

余显斌

六月,湖里绿了一片,绿的是苇草,是荷叶,是其它水草。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水面有菱角,青嫩嫩的,随手捞起一个,洗一洗就可以生吃,味道青鲜鲜的。水下呢,还有嫩嫩的藕。这儿的湖泥很软,提一根荷梗,轻轻地扯起来,就带出一根藕来,白嫩嫩的。用水一洗,吃上一口,满嘴都是莲藕的香味。送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

每次等待小王叔叔时,棒子都会这么做。等到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小王叔叔就会出现,来时,骑着匹大白马。小王叔叔吃着菱角,还有嫩藕。棒子就跑过去,羡慕地摸着大白马的鬃毛。

小王叔叔笑道,想骑?

棒子点点头,当然。

小王叔叔就老气横秋地说,小鬼,太矮了,脑袋高过马背时,才能骑。

棒子噘着嘴,暗地里和白马比比,头刚刚挨着马背。

他想,再过一年就高过马背了,就可以了。

可是,离开后,小王叔叔却再没有来过。那天,棒子撑着一只小划子,藏在苇草里,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没有等到,几声鸟鸣后,他等来的是一个陌生人,是张叔叔。棒子忙问,小王叔叔呢?

张叔叔红了眼圈,轻声告诉他,小王叔叔遭遇了小鬼子,牺牲了。

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远处的天,近处的水,还有苇草、荷叶、荷花,都一片朦胧。他喃喃地道,怎么会?小王叔叔有大白马,又高又大,跑起来飞快。

张叔叔叹息,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跑起来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快多了。

棒子咬着牙,狠狠地道,东洋马,真可恨!

张叔叔也点点头咬着牙说,我们要报仇。

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原来,张叔叔这次来,是传达上级命令的,最近,一支新四军骑兵营要经过这儿,准备和湖东新四军二团会合,端掉小鬼子的碉堡。张叔叔告诉棒子,骑兵营来时,希望棒子能给带路。

棒子高兴极了,说声是。

张叔叔拍拍棒子的肩膀叮嘱,小鬼,注意安全啊。

棒子点点头,送走了张叔叔,撑着小划子,出没在密密的苇丛里,等着骑兵营的到来。

骑兵营来时是在一个晚上,月光水亮亮的一片,笼罩着湖面。湖面浮荡着淡蓝的雾,苇草和荷叶在雾里如淡墨画的一般,朦朦胧胧的。

张叔叔带头,将骑兵营长介绍给棒子。

骑兵营长笑着夸棒子是好样的。

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骑兵营长开玩笑说,没骑过吧?棒子使劲地点头,傻乎乎的样子,逗得骑兵营长笑了,张叔叔也笑了。

湖里芦苇丛中隐藏着一条暗道,在湖中间,有新四军的监察哨把守着,有可疑人经过,监察哨马上鸣枪报警,对岸的新四军二团听到枪声,立即做好战斗准备。因此,鬼子几次来袭,都大败而归。

棒子当然能带人顺利通过,因为棒子是新四军的通讯员啊。

他手一挥,带着骑兵营出发了。

已经是后半夜了,湖上月光变得更亮更白。苇草深处,不时传来露珠滴落声,还有“咚”的一响,是青蛙跳水的声音。棒子带着部队,静静地走着,沿着那条路走着,新四军监察哨看见了,没有阻拦。棒子带着骑兵营走到一处湖湾处,将两根手指插入嘴里,“嘘”地吹响一声口哨。在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抱着身边的张叔叔,“噗通”跳入湖水深处的苇草丛里。

湖里的月光顿时碎了。枪声响起,打破湖面的寂静。

骑兵营士兵一个个在枪声中倒下,不一会儿,全被消灭。

新四军战士划着水,从苇丛里浮出来打扫战场,同时寻找着棒子。一片荷叶下,一个声音道,在这儿呢。随着声音,棒子浮出水面,拖着肚子已经灌满水的张叔叔。

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

大木三郎一直想破获新四军的交通线,就悄悄盯上了小王叔叔,摸清一切后,他枪杀了小王叔叔。然后,自己扮成通讯员,哄骗棒子,准备带着日军特种部队,假扮做新四军骑兵营,将湖东新四军一举歼灭。

他最终自投罗网,却弄不清自己究竟在哪儿露了马脚。

棒子得意地说,是你自己吐露了真相的。

棒子说,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他终于清楚,他遭遇了日军。因此,发出信号,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

大木三郎一听,傻了眼。

棒子随着新四军战士押着垂头丧气的大木三郎,迅速消失在月光下的苇丛中。月光慢慢变淡了,照着湖面,苇丛里有只小划子,如一牙月亮,一晃一晃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棒子没等到小王叔叔却等来了一个陌生的张叔叔,这一蹊跷的情节为下文他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埋下了伏笔。
B.小说中反复出现“月光”形象,不但展示了那天晚上的特定环境,还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与故事情节相映成趣。
C.小说主人公棒子的形象生动鲜明:作为新四军通讯员,他尽管年纪还小,但机智勇敢,临危不乱,令人敬佩。
D.小说的语言清新自然,描写简练传神,如写月下苇草深处的露珠滴落声、青蛙跳水声,以静衬动,细致入微。
【小题2】小说结尾部分说,“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这样安排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去老舍的家寻最美的菊花
杨新岚
①汪曾祺说过:我在北京见过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里。老舍先生每年要请北京市文联、文化局的干部到他家聚聚,一次是腊月,老舍先生的生日;一次是重阳节左右,赏菊。
②11月25号,北海公园菊展开张的日子,我骑着自行车去了老舍故居,想看看那个曾经菊花满地的小院。从《当代》杂志西行,穿过后拐棒胡同、礼士胡同、报房胡同,12分钟就到了王府井北侧的丰富胡同19号
③一个刚学过老舍课文《养花》的小学生,一大早从海淀赶过来,等着要看这个养花的院子。他应该有点小失望,院中只有玉簪花和水葫芦的绿叶。《养花》中提到某年夏天,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的时候),下了暴雨,邻家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几天都没有笑容。这个事故现场应该在前院,已经被封闭成为办公区了。
④二门里的屏风非常别致,是那种适宜入画的木影壁。
⑤北京小院的木影壁不多,二门带木影壁的就更少了,结构精致色块搭配如此和谐别致的影壁全北京更是独一份,配上胡絜青手写的“福”字,小院的画意呼之欲出。
⑥北房三间加东西耳房,往来过各界的风云人物。西耳房是老舍写作的地方。院内南墙上的大屏幕刚好响起老舍女儿舒济的声音,说父亲自认是个“写家”,不是作家。老舍认为生命无贵贱之分,自己与写账先生没什么分别,真正的写作就是要领略生命,解释生命,让作品充满生命的气息。
⑦院内北房前,两颗柿树正挂满果实,小灯笼般满树悬垂,蓝天下,映在青色的瓦垄和红色的挂檐板上,红中透金。舒济前些日子告诉我:小院的菊花和丹柿最美,可惜现在只有红柿了。她给我发了一张图,是工笔花鸟画大师于非闇画的,题款是:老舍家有菊花见丹柿满树亟图之非闇七十岁。图中的柿子和眼前的果真是一样一样的。
⑧空中有丹柿,地上有菊花,小院的美是铺天盖地的。
⑨叶浅予画的老舍种花图中,花草各异,高下不同,可惜更像是南方人的庭院,没有丹柿小院最美秋天的气势。
⑩舒济发我一张图,说: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拍影像,专门购买了一批独朵花的菊花,这样的菊花是过去家里所栽种的。图中,这一墙一地的菊花挤在窗前,怪不得老舍在屋里写一些字就要出来莳弄一会儿他的花。
⑪养了这一地的花,老舍在《养花》中还说自己不是养花的专家,他更感慨的是养花付出的劳力和心力:种了一院子的花,猫都没地方玩啦,只能上房。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全家上阵,往屋里要搬几百盆花,第二天再搬出来。一进一出之间,我们知道院中曾经有几百盆盛开的菊花,有一个文人护住百花不让雨打风吹去。
⑫舒济发我一张1952年的小院照片,硕大的菊花仪态万方地簇在主人的唇边,单单个头就令人惊叹!可惜是黑白的。
⑬舒济好像能感知我的遗憾,又发过来一幅她母亲的工笔重彩菊花图。母亲胡絜青小时候就画画,后来的老师是齐白石和于非闇,秋天家里开过菊展,她的菊花果然清气逼人,色泽淡雅,姿态摇曳。
⑭这幅菊花美则美矣,离最美的菊花还有距离。我在故居的西房仔细搜寻院子的老照片,终于看到一组胡絜青画的菊花图。第一图的品种是贵妃之笑,第二图是金针,第三图为落日熔金,第四图叫帅旗。帅旗是五大名菊之首,有点旗帜飘飘的感觉,金针很形象,落日熔金形态传神,独独贵妃之笑,网上无论如何也搜不出来。胡絜青还画过“玉蟹”“御黄袍”“霓裳羽衣”等名品菊花。
⑮老舍在《四世同堂》里有一段文字:北平的菊种之多,式样之奇,足以甲天下。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就成了老舍的《住的梦》。后来老舍果然住在柿子和菊花的院落中,自己写文,夫人画画,那种日子的过法一直传到儿女身上。舒济在八十多岁的今年,屋里满种花草,逢年过节,两夫妇和子女都要写字作画,把日常的生活过出美意和文气来,着实延续了诗书传家的传统文化。
⑯我离开故居的时候,进来一个四五岁的女童,大叫了一声:Orange(橙子)。她妈妈用一口标准的京腔轻声说道:Persimmon,中国话叫柿子。
⑰小孩子大概没见过柿子,不懂得柿子的寓意,更不会懂这院中消失的菊花对于一个中国文人意味着什么。
⑱在北京的深秋,种一盆菊花,读一些与菊花有关的文字,秋天就不单单是香山的红叶了。
【小题1】分析第②段画线句详细叙述去老舍家路程的作用。
【小题2】第⑦段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对此加以赏析。
【小题3】第⑧段中的“铺天盖地”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小题4】本文为什么要以“去老舍的家寻最美的菊花”为题?请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各题。
材料一:
2017年3月,由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兆鹏与搜韵网站共同打造的《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正式上线,仅两天,网络点击量就达220万次。登陆平台,点击诗人名字,侈可看见他一生行迹的文字版和路线图,点击路线图中的任一个地点,能看到他在这里的生活轨迹,留下的作品,该平台利用大数据打造了一张“文化版”中国地图。这之前,文学研究几乎没有利用过大数据,该地图第一次通了历史的时空隔阖,将唐宋诗人请出了“格子间”。
这并非王兆鹏第一次将大数据和文学连接在一起。上世纪90年代,他就利用大数据给唐诗宋排名次,结果遭到一片骂,但王兆鹏却还是选择相信数据,他觉得在将来的文史研究中,作品的好坏评价“必须要有数据作支撑。”该地图还引起了海外研究者的关注,哈佛大学相关项目组也发来邮件,希望合作共享数据。
(摘编自翁佳妍《用一张地图,将唐宋诗人请出“格子间”》)
材料二:
我们生活在一个任何人都无法摆脱数据的大数据时代。数据越多,人们做出的分析就越多;人们分析得越多,制造的烟幕弹也就越多.因此不能单看数据的表象,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美国交通部关于对阿拉斯加航空公司和美国西部航空公司的飞机晚点率统计分析为例:


自1987年起,美国交通部就要求航空公司上报每个月的晚点记录。在最近的报告中,美国西部航空公司是表现最好的一家,晚点率最低。在竞争对手纷纷倒闭的情况下,形势一片大好。但1991年的夏天,美国西部航空公司却宣布破产,这与分析人员统计分析有关。
分析人员统计分析时只关注四个对象: 客机、到达机场、客机数量和晚点频率,而忽视了天气条件、載客率等,又加之在统计平均数时,对某些指标进行过度加权后,两个公司的平均晚点率就完全走向了反面。
(摘编自美国冯启思《对“伪大数据”说不: 走出大数据分析与解读的误区》)
注 统计学认为,在统计中计算平均数等指标时,为了考虑到每个数量在总量中所具有的重要性不同可以给予不同的权数,这样的做法就叫加权,即对各评价因子在总体评价中的作用进行区别对待,事实上,没有重点的评价就不算是客观的评价。
材料三:
近日,《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印发。据介绍,《方案》旨在运用大数据概念和技术创新农业监测统计工作的思路和办法,推动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等环节的应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试点省份包括: 天津、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青海、新疆,当前由于农业数据的共享开放不足,导致信息孤岛、数据壁垒、数据碎片化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大量存在。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王小兵认为,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农业生产要素实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 必然选择。
(摘编自《<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公布: 打破信息孤岛共享涉农数据》)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1数据支持以下结论: 整体上,美国西部航空公司正点到达的表现要胜过阿拉斯加航空公司。
B.图2 数据支持以下结论: 美国西部航空公司在每个机场的正点到达率均低于阿拉斯加航空公司。
C.美国西部航空公司最终走向了破产,这与分析人员所关注的评价对象不够全面有着一定的关系。
D.为了统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我们不能够在加权后进行平均数的统计,否则统计结果会有偏差。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打造了一张“文化版”中国地图,这是国内文学研究领域首次利用大数据的个案。
B.王兆鹏的研究引起了哈佛大学相关项目组的关注,这说明海内外的文学研究者对于大数据的利用还是有一些共识和期待的。
C.从《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的试点省份分布来看,说明我国当下利用大数据推进农业发展的侧重点应该放在西部地区。
D.大数据的使用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使得一些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因此利用大数据是行业发展的前提。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在信息化的当下我们该怎么对待大数据研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魏晋时期,“手帖”是文人之间往来的书信,最初并没有一定具备作为书法范本的功能。因为王羲之手帖书信里字体的漂亮,在他去世后三百年间,这些简短随意的手帖逐渐被保存珍藏,装裱成册页卷轴,转变成练习书写、欣赏书法的范本,“帖”的内涵才从“书信”扩大为习字的书法范本。
特别是到了唐太宗时代,因为对王羲之书帖的爱好收藏,以中央皇室的力量,搜求南朝文人手帖,把原来散乱各自独立的手帖编辑在一起,刻石摹拓,广为流传,使王羲之和许多南朝手帖,因此成为广大民众学习书写的汉字美学典范,产生《十七帖》一类官方敕定的手帖总集版本,也促使“帖”这一个词汇有了确定书法楷模的意义。
因为“手帖”意义的改变,原来南朝文人书信的特质消失了。唐代的名帖,像欧阳询的《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都已经不是书信性质的文体,连字体也更倾向端正谨严的楷书,魏晋文人行草书法手帖的烂漫洒脱自在都已不复再见。
欧阳询的书法大家熟悉的多是他的碑拓本,像《九成宫》、《化度寺碑》,已经成为汉字文化圈习字的基础范本,也都是楷书。欧阳询名作,收藏在北京故宫的《张翰帖》、《卜商帖》和辽宁博物馆的《梦奠帖》,其中或有双勾填墨的摹本,但年代都非常早,不会晚过宋代,摹拓很精。《张翰帖》近年北京故宫展出过,卷尾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的题跋
王羲之字体的行草风格与他书写的内容有关,因为是写给朋友的段柬、便条,所以率性随意,“行”“草”说的是字体,其实也是说一种书信体的自由。《张翰帖》不是书信,是从《晋书·文苑传》的张翰传记中抄录的文字,是严肃性的史传,因此欧阳询的用笔端正严格到有些拘谨,《张翰帖》一开始介绍张翰“善属文,纵任不拘”,文学好,为人任性不受拘束。下面就是与顾荣的对话,结尾两行是最美的句子“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鲈鱼,遂命驾而归……”一向端正严肃的欧阳询,似乎写到这样的句子,也禁不住笔法飞动飘逸了起来。
宋微宗曾经评论《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高宗也曾经评判过欧阳询的书法“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猛锐长驱”、“四面削成”、“险劲”、“刚劲”都可以从《张翰帖》的用笔看出。
(摘编自《听蒋勛讲最令他迷恋的历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手帖是文人之间往来的书信,最初不具备书法范本的功能,但到了王羲之时发生了变化。
B.帖的内涵之所以由书信扩大到习字的书法范本,是因为手帖在魏晋时期的快速发展。
C.“帖”具有书法楷模的意义,与《十七贴》一类的官方敕定的手帖总集版本的产生有关。
D.欧阳询的书法端正严格,但是《张翰帖》这一书信不仅笔法严谨,而且飞动飘逸。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证了“手帖”的意义改变后,指出唐代的名帖已经不具备书信的性质,而且字体和前朝相比更倾向端正与严谨。
B.文章的第二段阐述了唐皇室对王羲之手帖的爱好收藏与“帖”书法楷模意义之间的关系。
C.文章的第三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式,证明了文体属性的改变对唐代名帖的风格有影响。
D.我们经常说字如其人,欧阳询的《张翰帖》用笔端正严格拘谨,说明欧阳询在为人处事上远不如张翰那样洒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唐皇室对王羲之手帖的爱好与收藏,对南朝手帖的搜求,可能作为书法楷模的“帖”的出现还将推迟。
B.由宋徽宗和宋高宗对《张翰帖》的评价来看,我们大概可能推测出欧阳询的书法在宋朝的影响力还是很强的。
C.魏晋文人用行草写帖,唐代人用楷体写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体的属性对帖的字体的风格有影响。
D.因为唐代的名帖《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已经不再是书信,所以这些帖的笔法严谨而不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