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微时代彪悍登场,无微不至还是集体迷失?

①最近的微博很给力。微小说比赛一把火点燃了网民们的创作激情,以至于主办方不得不顺应“民”意将投稿截止日延迟一周至12月4日;羽泉则借力微小说大赛吆喝起了自己的买卖,“微小说内容前面加上羽泉卖歌,将有幸你来点歌,我们当面唱歌给你听”;微直播首播就选中了同步直播国内人气最旺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微博日报》上,无论你想减肥,还是招聘、加薪,抑或爆料、八卦,甚至仅仅是“求关注”“求粉丝”,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号召……

②所有“微”字头词语正在引领我们的生活,微时代正在来临,内容复制的速度如同单细胞分裂,它们无孔不入,润物无声,大到制造舆论的工厂(如微博),小至生活的私家分享(如街旁、切客),微生活无处不在。

③微电影是一种超短时放映、超短周期制作、超小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这三“微”特征,使得过去曲高和寡的单向度的艺术回归到了真正具有互动和体验特点的、人人皆可参与的“草根秀”时代。

④近来大热的微小说大赛37天就吸引参赛作品206660部,相关讨论1476034条微博。大赛还吸引到诸如方文山、高晓松、董璇等演艺界明星的参与。作为对主流文学的延伸和补充的微小说大赛还请来阵容强大的评委团,既有著名作家石康、王海鸰等人,又有出版人沈浩波、路金波以及《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等。“微小说”让每一个“小我”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引领了大量用户原创内容的爆发式增长,平民似乎也能成为莎士比亚。然而尽管有严肃作家捧场,微小说依然难登大雅之堂,路金波就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微小说的鄙视。

⑤“围脖”这个中国特色的名词无疑已成为一种时代标志,织围脖的不亦乐乎,还未开织的心向往之“这年头,没个‘围脖’,还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热闹织围脖的除了娱乐体育明星外,还有传媒圈子的意见领袖们。知名出版人路金波乃文化界的织围脖高手,一个人都不关注的他,粉丝却有近49万之多。  

⑥当粉丝超过100,就好像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就像一本杂志;超过10万,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就是一家电视台;超过1亿,就是中央电视台。按照传统媒体的这个影响力标准,新浪已经培养了74家百万级全国性报纸。

⑦《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对新闻系学生说,如果你现在不加入围脖,将来就肯定没有资格做传媒。主流媒体或以官方机构身份,或以总编主编个人身份进驻微博,无怪乎四大门户将圈地战由地下悄悄暗涌转到线上高调吆喝。

⑧然而“围观”果真能改变世界?在接受采访时傅国涌说道:“围观肯定是件好事,但要说微博可以改写中国的历史,那是不可能的,任何载体都有它的有限性和脆弱性,如果我们今天刻意地强调某种载体,那么那些反对社会进步的人就会把这个载体消灭;如果我们不依赖任何载体,那么消灭任何载体都无所谓。”

⑨微时代,全民如此狂热地参与一场表达,个体如此被放大,微言原来可以大义,蚂蚁原来可以绊倒大象。然而,碎片化是否预示着精英的消解?微时代是庸众社会的前兆,还是草根崛起的号角?

⑩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KK)是IT界的教父,但他家里没有电视,他也从不用手机,KK最欣赏阿米什人,一个至今仍在用马车的宗教团体。怎样让族群像家庭一样工作?怎样让大家变得更强大?是阿米什人选择使用科技产品考虑的因素。正如艾未未在《你是谁》中所说,一个好主意,它只影响到行为,并没有影响到精神,比如让你更便捷,但便捷之后做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要便捷呢?如何让我们在接踵而至的微时代里不被击碎?

(注)文中“微博”指的是一种非正式的微型博客,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广大网民非常喜欢,据其谐音戏称围脖,把更新“微博”戏称为“织围脖”。
【小题1】第①段中列举了若干流行的微现象,请简析其用意。
【小题2】第②段加点词语“润物无声”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路金波对微小说的鄙视说明微小说虽使普通民众展示个人才华,但依然难登大雅之堂。
B.“围脖”作为中国特色名词已经成为时代标志,娱乐传媒等各领域人士都热心织围脖。
C.第⑥段列举大量数字准确证明了随着围脖用户的增长,可以给媒体带来巨大的影响力。
D.第⑦段引用封新城的例子充分地证明了惟有现在加入围脖,才能在将来有资格做传媒。
【小题4】下列选项中推理的过程与第⑧段画线部分相同的一项是(  )。
A.只要“电游”还在风靡,学生荒废学业的概率就越高;只要学生都不去玩“电游”, “电游”商就会被自然市场淘汰。
B.因为“电游”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上瘾厌学,所以许多人谴责“电游”;而事实上,让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C.如果东风强,那么东风就压倒西风;如果西风强,那么西风就压倒东风。
D.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小题5】联系生活中的微现象,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论证分析作者的隐忧“微时代,容易集体迷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6 02:31: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话友

聂鑫森

1972年深秋的一个凌晨,白霜染地,西风砭骨。

五十岁出头的时子春,从望天湖五七干校偷跑出来,他要赶往百里外的湘潭市一家中医院,去探看弥留之际的话友季尊秋。

何为话友?只因他们都是湘潭市“胜利话剧团”的演员,共事多年,关系极为亲密;工作之余,又喜欢互相召邀,在一起天南地北地聊天。演的是话剧,说的是心里话,不是“话友”是什么?

时子春先是紧走疾行,然后碰见一辆老乡开的拖拉机,搭了几里路的顺风车,再赶到一个乡镇的长途汽车站,等了一个多小时,才坐上一辆浑身吱啦啦响的客运汽车,慢吞吞开往湘潭城,他没头没脑地在心里直骂。

昨天上午,时子春忽然收到季夫人寄来的一封信,说尊秋已是胃癌晚期,唯一的愿望,是和多年的老搭档时子春见个面。季夫人还说,恐怕时子春请假难,即便来了,病房外有看守人员也难得进去。她之所以写这封信,是怕伤丈夫的心。时子春含着泪,去向军代表请假,理由是家里病了人,没想到军代表大手一挥,说:“不行!”

时子春扭头就走,心想:你说不行我说行,老子自个儿去!

季尊秋怎么没到干校来呢?他出身地主家庭,而且他扮演过许多帝王将相,却不肯出演一个工、农、兵的角色,口头禅是:我只演让我怦然心动的戏。“文革”拉开序幕后,骨格清奇的季尊秋,对任何莫须有的罪名一概缓缓出语予以驳回。愤怒的“革命群众”不但狂呼“打倒季尊秋”的口号,还常施以拳脚把他打倒在地……当时敢和季尊秋同排而站的只有时子春。

台上没戏可演,他们便常悄悄相聚,说说心里想说的话。

“子春兄,我们搭档演过多少戏呀。《戊戌变法》,你演谭嗣同,我演康有为;《甲午惊涛》,你演邓世昌,我演李鸿章。”

“尊秋兄,《甲午惊涛》还参加过全国话剧汇演,得了一等奖。”

“我不演工、农、兵的角色,是我自知性格、气质、形体不适合演,演显官大员、儒生学人则本色当行,这怎么是看不起劳动人民?”

“记得吗?我曾自制一把大折扇,用隶书写四个大字‘丰华真率’,然后送给了你,你的演技与之最为匹配。”

“为答谢兄,我画了一幅大写意的邓世昌肖像作为回赠。你称赞说:‘传神取貌,活活如生。’让我得意了好多天。”

“是呀,尊秋兄,还记得那场戏吗?邓世昌要去谒见李鸿章,门官拦阻,于是,我大声叫嚷。你在内厅响亮地喝道:‘谁在二堂喧哗?’这句话声调、节奏恰到好处,激起一片掌声。”

“以后这句话居然变成了团里的常用语,遇到有人吵嘴了,开会发生争论了,不知谁会学着用我的腔调,一声喝问:‘谁在二堂喧哗?’于是,马上一片宁静。眼下我真想对这个世界大喝一声:‘谁在二堂喧哗!’”

“尊秋兄,你有胃病,要多多保重,天天下雨、打雷,就没个开天放晴的时候?”

“是的……是的……”

汽车到达湘潭市中医院已是上午十一时。时子春跑步去住院部大楼的肿瘤病室,他向值班护士打听季尊秋住在哪儿?护士说:“408室。不过,他因胃部剧痛,正在昏迷中。再说,这个人问题严重,有专人在门外站岗!”

时子春没听完,就大步来到408室门前,伸手就要去推门。

两个壮实的年轻人上前拦住时子春,大声吼道:“外人不准探看,走开!”

时子春双眼圆睁,头一昂,说:“我要探看我的话友,谁拦阻,我跟谁急!”

“你是吃了豹子胆了,季尊秋是什么人?有问题的人。你来探看就是他的同党!”

“我只知道他是受群众欢迎的演员,是个好人。”时子春蓦地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上铁硬的腱子肉。

就在这时,病房里传出响亮的喝问:“谁在二堂喧哗?”

是从昏迷中醒过来的季尊秋的声音。

时子春狠狠地把两个年轻人扒开,然后轻轻地推开病房的门,应声而入。他情不自禁地做了一个将马蹄袖左右拂扫的动作,“啪、啪”的声音响得很利落,再抢步上前,单腿打千,低头说道:“回大人,在下邓世昌,拜见中堂大人。”

“平身!”

时子春站起来,走到病床前,紧紧地握住季尊秋伸出的双手。

谁也说不出话,只有泪眼相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描写环境,“深秋”“白霜”“砭骨”等词语着力突出了天气的冷寒,而“1972年”这个时间的交代,则暗示出了文章的社会背景。
B.“吱啦啦响的客运汽车,慢吞吞开往湘潭城”,此处内容主要是借“慢吞吞”的车速反衬出了时子春当时焦躁的心情。
C.文中四次出现“谁在二堂喧哗”,每一次发问都掷地有声,语带双关。它质问的不仅仅是嘈杂的人,更是那个时代,言在此而意在彼,发人深思。
D.文章使用插叙,这一手法既使季尊秋和时子春的形象更加丰满,又对主要情节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让我们对季尊秋现在的处境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小题2】时子春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为什么以时子春和季尊秋在戏中的互相应答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注社会物流总额是指第一次进入国内需求领域,产生从供应地向接受地实体流动的物品的价值总额。社会物流总费用指报告期内国民经济各方面用于社会物流活动的各项费用支出的总和。

(摘自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二:

现代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融合了道路运输业、仓储业和信息业等多个产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因此,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可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其发展程度可以作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十几年物流行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内经济的增长,但是与发达国家物流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物流业尚处于发展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例如,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一直远高于发达国家,2016年中国该比例为14.9%,美国、日本、德国均不到10%——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跟物流运行质量、效率成反比。不过,物流企业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步伐进一步加快,形成了一批所有制多元化、服务网络化和管理现代化的物流企业;物流市场结构不断优化,以“互联网+”带动的物流新业态增长较快,物流产业转型升级明显。

(摘编自《智慧物流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材料三:

预计未来五到十年间,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教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木将进入成熟期,物流人员、装备设施以及货物将全面接入互联网,形成全及盖、广连接的物流互联网。“万物互联”助推智慧物流发展,智慈物流正在成为物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源泉。

智慧物流通过连接升级、数据升级、模式升级、体脸升级、智能升级和绿色升级全面助推供应桩升级,深刻影响社会生产和流通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物流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我国智慧物流呈现四大发展趋势:

趋势

特征

 

融入智能制造工艺流程

智能单元化物流技术、自动物流装备以及智慧物流信息系统是打造智慧物流的核心元素。未来智慧工厂的物流控制系统将负责生产设备和被处理对象的衔接,在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装备服务的市场化和专业化

对智慧物流装备正常运行的保障性服务、对物流运作或管理的支持服务、技术改进和系统升级服务

智能物流仓储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随着物联网、机器人、仓储机器人、无人机等新技术的应用,智能物流仓储系统已成为智慧物流方式的最佳解决方案

智能物流云仓即将蓬勃发展

和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无缝对接,依托智能制造兴起的智能物流云仓,将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中坚力量

 

 

 

 

(摘编自《中国国情国力》的《我国智慧物流的现状及趋势》)

材料四:

来自国家邮政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快递业务全突破500亿件,同比增长26.6%,连续5年居世界第一这种背景之下,用户对快递时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我国电商的发展,物流末端配送环节出现诸多问题和痛点,主要表现为:末端配送与城市交通于控矛质逐渐升级,标准规范互待出台;新能源车路权不明确,制约末端配送摸式多样化、合理化发展。

末端配送不仅是物流健条中最贴近消费者的末梢神经,其效率与服务深度影响着用户体脸;而且是城市交通重要的“毛细血管”,时其进行及时的规范化管理也是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一环。将智慧物流纳入新型令慧城市建设,在做城市交通规划的顶层设计时,要考虑快递物流的发展对城市产生的影响,并从制度层面推进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规范制定。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和研发投入,持续加速以智能化助推行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创新末端配送技术,发展新型新能源车及末端配送无人车,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安全及成本问题,形成多层次配送网络。

(摘编自《将智慧物流纳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10年到201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1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是2010年的两倍多。
B.从2010年到201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复合增长率为10.53%,2010~2011年间增长幅度相对较大。
C.即将蓬勃发展的智能物流云仓,依托智能制造而兴起,与电子商务平台无缝对接,将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中坚力量。
D.从2013年到201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逐年下降,物流运行质量和效率相应同比下降,行业发展空间较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物流在国计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涉及多个产业,能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其发展程度高则某种程度上说明综合国力强。
B.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马上进入成熟期,将形成全覆盖、广连接的物流互联网,加之国内经济发展,物流产业将进入转型升级阶段。
C.智慧物流助推供应链升级,影响社会生产和流通方式等,打造智慧物流离不开智能单元化物流技术、自动物流装备以及智慧物流信息系统。
D.中国快递业应加速智能化,助推物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形成配送网络,以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
【小题3】当前,我国物流业有哪些不足?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爱着你的苦难

塞壬

①他在流鼻血。但他看着我。他那苍白、虚弱的外表下有一种清澈如水的东西。我了解他的骨头,他的肠子,他的内脏,它们一样地清澈如水。我甚至看见了他河水一样的命运,薄薄地。现在他,我的弟弟,他在我面前抽泣,一个肉身隐退的干净的魂灵在抽泣。

②我打了他一耳光。他流鼻血了。我再一次遭遇到另一个自己,我的虚弱,还有跟他一样单薄、河水一样的命运。跟任何一次一样,我会跑过去抱着他哭。他的血滴落在我的脸上。我哭着嚷:你这个没用的东西呀!

③面对这样的弟弟,我会无端地悲悯,悲悯我们活着,要受那么多的苦。我总是想起我跟他一起放的那头小牛,听话、懂事,睁着大眼睛,满是泪水。

④打他,他承受一切。也不怨你。

⑤我们是不能对视的,不,我不能注视他。那些个有月亮的夜晚,月光安静地泻在庭院的扁豆架上、泻在天台的水井沿上。他坐在石磨上吃我给他煎的鸡蛋,他的脸勾得很低,几乎贴着碗。我就站在他背后,他穿着白衬衣,身子是弓的,他那孱弱的样子,嵌在苍白的月光下,嵌在我心里,生疼生疼的。他吃着我给他煎的鸡蛋。

⑥高中毕业后说是要去学开车。我在武汉闻讯后赶回来制止。他就用他那双大眼睛睛注视着我,没有滴落的泪水噙在眼眶打转。他开口跟我说话,他的声音浑着胸腔的轰鸣。我的少年长大了,我不能支配他。

⑦多年后,我南下广州,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能准确地闻到某一类人,他们瘦弱、苍白,平民的表情中透着一种清澈如水的东西。他们有时看着你,让你觉得你永远无法伤害到他。他们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容器,他们承受一切。他们勾着头吃着快餐,背着大黑包跑着业务,干着皮肉不轻松的差。我想起尼采,他抱着一头生病的老马放声大哭:我的受苦受难的兄弟呀!我不知道,在安静的夜晚,是否有人会细致地抚摸他们平躺的肉身和魂灵。

⑧我开始想着他的成长,林林总总,我想到他的将来,完全可以预料的,像规律一样可怕。我再一次想起他的背影,看见他河水一样的命运。我注视着他,上帝注视着我。我不知它是否会流泪。

⑨母亲打电话过来向我哭诉,你弟弟开车很辛苦,一个星期前给人拖了批货去安徽,前天去跟人家要运费,那人不给就算了,还叫人打了他,他被打倒在地上,那些人用脚踢他的肚子……他今天还要出车,我叫他休息,他不肯……

⑩我想起多年前打他的情景,他承受一切,默默无语。我哭着抱住他:你这个没用的东西!第二天,他什么都忘了,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⑾办公室的门突然开了,闯进来一个瘦弱、苍白的年轻人。他喘着气,睁着大眼睛看着我。黄总监,我……

⑿他跟我说,他是一家印刷厂的业务员。一个半月前接了我公司的一笔单,到现在还没收到钱,财务的小姐说,那笔钱没有拨下来,叫他等着,他等了一个多月了。每次他来,财务室的几个小姐理都不理,只顾在那儿说笑,今天惹不住了,才闯到我的办公室。

⒀怒火一下子涌向了太阳穴,但我忍住了,我不能在这个年轻人面前失态。这笔钱我早拨下去了。听听我的财务小姐的解释吧:谁叫他那么木,收这种钱哪有那么容易?规矩都不懂,你说,给我们办公室的几个小姐买点小礼物会穷死他吗?我听不下去了,不顾一切地喝住了她,真想,真想煽她一耳光,它妈的!

⒁这是规矩。我的弟弟,他是不是也没弄懂什么规矩?

⒂母亲说,你弟弟第二天就要出车。

⒃我看见,那样的一些人,我能闻到他们的气味。他们走着,或者站立,他们三三两两,在城市,在村庄、在各个角落。他们瘦弱、苍白,用一双大眼睛看人,清澈如水,他们看不见苦难,他们没有恨。他们退避着它,默默无语。我突然觉得这就是力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力量没有消弥,它只是永久的持续。我们讲的所谓的道理或者意义就在其中。真正懂的人其实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会去想。我看见我也身在其中,被带动飞快地旋转起来,我与他们相同,却又不同。我看见了他们身上的苦难,并因此深深地爱他们。注视着他们,我会泪流满面。

作者介绍:塞壬,原名黄红艳,湖北黄石人,原武汉冶铜厂职工,后南下广州打工。
【小题1】第①②两段多次以水为喻,联系全文,分条概述其中的含意。
【小题2】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段先写弟弟流鼻血,后写打他耳光,使情节发展曲折生动。
B.第⑤段弟弟吃煎鸡蛋背影描写刻画了一个孱弱、沉默的少年形象。
C.第⑥段的外貌描写,表明弟弟仍然柔弱听话但又坚持自己的想法。
D.第⑨段运用了侧面描写,借母亲的诉说表现弟弟悲苦的生活遭遇。
【小题3】第⑧、⑩两段都是写作者生发回忆与感想,但前后顺序不能互换,为什么?
【小题4】文中以较多篇幅插叙印刷厂业务员的遭遇,分析其作用。
【小题5】从结构与立意角度,赏析文章最后一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虫眼的豆子

刘立勤

五队的队长叫老甩。

五队本来有一个队长,人姓白,心却是黑坨坨的。白队长的黑坨坨的心从不估摸队里的事,也不估摸家里的事,整天估摸别人的事。估摸着怎么让别人把自己的东西送到他家里,估摸着怎么把别人的女人哄上自己的床。种下的苦瓜籽多了,苦瓜就出了。老甩一吆喝,队里人一声吼,齐刷刷举手把老白拉下来,又齐刷刷举手把老甩推上去。老甩为人耿直,做事公道,政策也硬,又不和别的女人挤眉弄眼,好多人都说他干得好。队长是个苦差事,干得好就容易得罪人,得罪了人,就有人说他干得不好,世上没有公平秤。

先是老白。老白干队长时是不干活的。还可以白占队里的东西,还可以白睡别人的女人,日子挺熨帖。老甩干了队长,他就没了这些特权,还要苦扒苦作,一杆秤分粮。接着是老白睡了的那些女人,老白做队长时,她们可以不干活或少干活,还能得到许多便宜。老甩做队长了,不喜欢这一套,她们就没了这些便宜。于是,老甩这队长还没干上一年,这些人都嚷嚷要改选队长,把老甩选下去。村里人没文化,选队长不易。已经开了两天会了,还没商量出个选举办法。老甩说是用老办法:举拳头或是站队。可老白知道自己不得人心,就不答应。老甩说全队没人识字,请村上老师帮忙。老白信不过,也不答应。弄得老甩也没办法,就问大家,大家也没主意。

生生是熬了两天两夜,也没生出个选队长的法子。熬到第三夜了,老白生出一个法子。老白说:“我们选豆子。”老甩说:“选甚豆子?”老白说:“我俩一人一只碗,社员一人一粒豆子,他们选谁就给谁碗里装豆子。哪个碗里豆子多,哪个就是队长。”老甩说:“和举拳头、站队一个样。”老白说:“不一样。”老甩乜了眼老白,就想起满坡焦黄的庄稼,应了。老甩就起身同会计去找豆子,剩下老白冲着几个女人“哈味哈哧”笑。老甩和会计找回了豆子,也找回了两只空碗。老甩说:“有红纸的是老白的,没纸的是老甩的。”说罢,就发豆子,每人一粒。人们捏着豆子,就觉得豆子沉甸甸压得心慌,就像拿着个金元宝,拿在手上细细瞅。好久没吃顿饱饭了,有人盯着豆子就生出饿意。只听老甩喉结上下一滚,恶出一声脆响:“都别吃了,那是队长呢!”那是队长,自然是吃不得的。再仔细瞅一遍,又舐一遍,都庆幸没吃,豆子有虫眼呢。于是,依依不舍地把豆子丢进碗里,碗里就生出一串好听的声音,漾在心里好舒坦。老甩听了,就笑了,投豆子的人也笑了,老白也厮跟着笑。这时,不规矩的男人就在女人的大腿上掐一把,女人夸张地一叫,会场上热闹得很。选举正在继续。老甩的老碗边排成了队。一人一粒,顺着碗边“叮儿当儿”叫得好听。听得老甩咧着嘴笑,豆子却长得慢。老白的老碗边虽然没几个人,一人却是一把,虽然没生出好听的声音,豆子却欢欢地长,长得老白咧着嘴笑。有人看出了蹊跷,拿眼去瞪老甩,老甩却不管不顾咧着嘴笑,会场上立马静寂了许多。手上没了豆子,碗里也没了声响,老白盯着碗里的豆子“哈哧哈哧”地笑,老甩也厮跟着“哈哧哈哧”地笑。笑罢了,老白端起老碗,高喊一声:“我是队长!”老白喊罢,又“哈哧哈哧”笑,老甩也不言语,厮跟着“哈哧哈哧”笑。

老甩说:“队长还是老甩!”老白说:“我的豆子多,我是队长!”老甩说:“我的豆子多。”老白说:“我堆尖一碗,你只有半碗。”老甩“哈哧哈哧”笑了一阵,说:“我发出的豆子都是有虫眼的,收回来的也都是有虫眼的。你数你老碗里有几粒有虫眼的豆子。”

老白听了老甩的话,立马傻了眼。老甩发的豆子确是有虫眼,他接过手仔细瞧了瞧,又扔了。没想到自己精心挑选的圆豆子,却被老甩有虫眼的豆子算计了。老白想到这儿,“啪”的一声把手中的老碗摔了,圆溜溜的豆子在会场四下乱钻,人们哄笑,四下抢起来。这时,老甩就甩出一声队长的恶吼:“豆子都交回来,还可以种二分地呢!”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质朴自然的语言叙述了老甩用有虫眼的豆子赢得队长选举胜利的故事,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波澜起伏,富有戏剧性。
B.小说突出运用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比如老白被老甩有虫眼的豆子算计后,摔了手中的老碗,就是一处典型的细节描写。
C.老白做队长时不仅不干活,还白占队里的东西,他的生活作风也不正派,可是在改选队长时还是有人支持他,小说着重批判了这种黑白不分的愚昧之人。
D.朴实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小说中的人物说着朴实的话,做着朴实的事,叙事语言也是朴实的,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修饰,处处体现着朴实之美。
【小题2】小说虽然是在最后交代老甩用有虫眼的豆子赢了老白,前文也是有暗示的,试找出来,并做简要分析。
【小题3】请探究小说的主题,并说说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说敢不敢拒绝影视改编?
自1987年出版《商州》,到2014年9月《老生》问世,27年间贾平凹共创作15部长篇小说。但其中被改编为影视剧的仅有3部,改编后成为口碑之作的更近乎为零。作为一代名家,贾平凹似乎与时下小说改编影视剧成风的潮流格格不入。
对此,有学者提出,当今文学界紧缺的恰是敢于逆流而行,让影视剧改编无从入手的纯文学性小说。
文学评论家徐兆寿举例为证:2012年中国作家海外影响力排行榜上,莫言、余华、苏童分列前三。“作家本身功底之外,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每人背后都有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经典电影。”在他看来,莫言背后有《红高粱》,余华有《活着》,苏童则有《大红灯笼高高挂》。它们既成就了张艺谋,也成全了作家在海外声名鹊起。
“国内书市同样如此,书店的畅销小说半数以上都有‘触电’背景”。徐兆寿说,影视与文学联姻,常常能让一些作家为更多读者认识,具有更大的阅读市场,像莫言、王朔、余华、刘恒、刘震云、麦家、严歌苓等,他们的作品随着影视剧的热播在小说热销榜上扶摇直上。
影视对文学作品的推广作用不仅中国有,国外同样早有先河,美国当代电影理论家乔治•布鲁斯东就在著作《从小说到电影》中写道: “《大卫・科波菲尔》在克利夫兰的影院公映时,借阅小说的人数陡增,当地图书馆不得不在一周内添购132册;《呼啸山庄》被拍成电影后,小说在2年内的销售数量超出过去92年的总和。”
“触电”让小说流传更深广,这几乎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反复被佐证的真命题。
但真命题却叫人爱恨交加。徐兆寿旋即话锋一转:“影视剧走红了,想当编剧、当导演的年轻人多起来,而安静写作的越来越少了。”
徐兆寿的另一重身份是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他一直在留心具有文学天赋的年轻人,但学生们每每志不在此,徐教授很清楚,剧本创作接触到的是声色犬马的物质世界,而真正的纯文学是孤独的精神构建,“可惜现实面前,多数人倾向于物质。”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杨扬同样用“生不逢时”来形容现时的文学环境,“20世纪是属于作家的欢歌,文学占据绝对主力。而21世纪,图象在阅读中越来越重要”。令评论界忧思的现状是,当代年轻人的座右铭不再是文学作品里的一句箴言,取而代之的是影视剧的走红台词。长此以往,纯文学恐会为剧本式写作让位,就如同诗歌曾经的式微那样,那将是文学天大的灾难。
“灾难”是危言耸听吗?王小波的一段话可作注解,他在杂文《盖茨的紧身衣》中问道:“电影时代,小说怎么写?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几十页洋洋洒洒的文字叙述,放进宽银幕后只需几秒。电影让阅读变得轻松,既然如此,何须几十页纸?几页、几行足矣。”
永远不要责怪读者变得浅薄,而要想想,是谁帮他们放低了文学门槛?
(选自2014年12月8日《文汇报》)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本文所论“影视对文学作品的推广作用”的一项是( )
A.莫言、王朔、余华、刘恒等作家的作品随着影视剧的热播在小说热销榜上飙升。
B.《大卫・科波菲尔》在影院公映时,当地图书馆不得不在一周内添购132册。
C.《呼啸山庄》被拍成电影之后,小说在2年内的销售数量超出过去92年的总和。
D.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的走红台词已经成为中国许多当代年轻人的座右铭。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代名家贾平凹的作品因为文学性太强,让影视剧改编无从入手,被改编为影视剧的很少。
B.文学虽然在20世纪占据着绝对主力地位,但到21世纪已经让位于日渐兴起的剧本式写作。
C.影视有自己的叙述特点,文学作品需要几十页的文字叙述,放进宽银幕后往往只需几秒。
D.真正的纯文学是孤独的精神构建,具有文学天赋的年轻人要走上这条路就必须耐得往寂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言、余华、苏童能跻身2012年中国作家海外影响力排行榜,主要因为都有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经典电影。
B.影视与文学联姻,让一些作家不仅在国内为更多读者认识,具有更大的阅读市场,而且在海外声名鹊起。
C.在现实面前,多数人并不倾向于精神,因此想当编剧、导演的年轻人多起来,而安静写作的越来越少了。
D.剧本式写作放低了文学的门槛,在让阅读变得轻松的同时,也让读者变得浅薄,这将给文学带来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