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说敢不敢拒绝影视改编?
自1987年出版《商州》,到2014年9月《老生》问世,27年间贾平凹共创作15部长篇小说。但其中被改编为影视剧的仅有3部,改编后成为口碑之作的更近乎为零。作为一代名家,贾平凹似乎与时下小说改编影视剧成风的潮流格格不入。
对此,有学者提出,当今文学界紧缺的恰是敢于逆流而行,让影视剧改编无从入手的纯文学性小说。
文学评论家徐兆寿举例为证:2012年中国作家海外影响力排行榜上,莫言、余华、苏童分列前三。“作家本身功底之外,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每人背后都有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经典电影。”在他看来,莫言背后有《红高粱》,余华有《活着》,苏童则有《大红灯笼高高挂》。它们既成就了张艺谋,也成全了作家在海外声名鹊起。
“国内书市同样如此,书店的畅销小说半数以上都有‘触电’背景”。徐兆寿说,影视与文学联姻,常常能让一些作家为更多读者认识,具有更大的阅读市场,像莫言、王朔、余华、刘恒、刘震云、麦家、严歌苓等,他们的作品随着影视剧的热播在小说热销榜上扶摇直上。
影视对文学作品的推广作用不仅中国有,国外同样早有先河,美国当代电影理论家乔治•布鲁斯东就在著作《从小说到电影》中写道: “《大卫・科波菲尔》在克利夫兰的影院公映时,借阅小说的人数陡增,当地图书馆不得不在一周内添购132册;《呼啸山庄》被拍成电影后,小说在2年内的销售数量超出过去92年的总和。”
“触电”让小说流传更深广,这几乎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反复被佐证的真命题。
但真命题却叫人爱恨交加。徐兆寿旋即话锋一转:“影视剧走红了,想当编剧、当导演的年轻人多起来,而安静写作的越来越少了。”
徐兆寿的另一重身份是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他一直在留心具有文学天赋的年轻人,但学生们每每志不在此,徐教授很清楚,剧本创作接触到的是声色犬马的物质世界,而真正的纯文学是孤独的精神构建,“可惜现实面前,多数人倾向于物质。”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杨扬同样用“生不逢时”来形容现时的文学环境,“20世纪是属于作家的欢歌,文学占据绝对主力。而21世纪,图象在阅读中越来越重要”。令评论界忧思的现状是,当代年轻人的座右铭不再是文学作品里的一句箴言,取而代之的是影视剧的走红台词。长此以往,纯文学恐会为剧本式写作让位,就如同诗歌曾经的式微那样,那将是文学天大的灾难。
“灾难”是危言耸听吗?王小波的一段话可作注解,他在杂文《盖茨的紧身衣》中问道:“电影时代,小说怎么写?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几十页洋洋洒洒的文字叙述,放进宽银幕后只需几秒。电影让阅读变得轻松,既然如此,何须几十页纸?几页、几行足矣。”
永远不要责怪读者变得浅薄,而要想想,是谁帮他们放低了文学门槛?
(选自2014年12月8日《文汇报》)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本文所论“影视对文学作品的推广作用”的一项是( )
A.莫言、王朔、余华、刘恒等作家的作品随着影视剧的热播在小说热销榜上飙升。
B.《大卫・科波菲尔》在影院公映时,当地图书馆不得不在一周内添购132册。
C.《呼啸山庄》被拍成电影之后,小说在2年内的销售数量超出过去92年的总和。
D.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的走红台词已经成为中国许多当代年轻人的座右铭。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代名家贾平凹的作品因为文学性太强,让影视剧改编无从入手,被改编为影视剧的很少。
B.文学虽然在20世纪占据着绝对主力地位,但到21世纪已经让位于日渐兴起的剧本式写作。
C.影视有自己的叙述特点,文学作品需要几十页的文字叙述,放进宽银幕后往往只需几秒。
D.真正的纯文学是孤独的精神构建,具有文学天赋的年轻人要走上这条路就必须耐得往寂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言、余华、苏童能跻身2012年中国作家海外影响力排行榜,主要因为都有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经典电影。
B.影视与文学联姻,让一些作家不仅在国内为更多读者认识,具有更大的阅读市场,而且在海外声名鹊起。
C.在现实面前,多数人并不倾向于精神,因此想当编剧、导演的年轻人多起来,而安静写作的越来越少了。
D.剧本式写作放低了文学的门槛,在让阅读变得轻松的同时,也让读者变得浅薄,这将给文学带来灾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7 04:32: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8月15日,腾讯手机管家首次上线“青少年守护”功能。 “青少年守护”是基于腾讯手机管家长期以来积累的手机安全管理能力,在构建青少年群体移动互联网安全防线方面的一次创新性突破,希望能够净化上网环境,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守护他们的未来。
当代青少年网民的触网年龄愈发提前,很多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智能手机。但不容忽视的是,青少年所面临的网络风险形势严峻。为了有效屏蔽可能危害青少年成长健康的网络风险,腾讯手机管家“青少年守护”推出两大功能:其一,栏截不良网站,保护健康上网。“青少年守护”功能开启后,如果孩子不慎点击不良网站,后台自动实现拦截;其二,支持查看游戏时长。孩子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游戏时间,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娱乐时间,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通过简单的步骤,即可完成家长与孩子的账号绑定。首先,孩子在手机上安装最新版本的腾讯手机管家;然后打开(实用工具)—(青少年守护),选择“我是孩子”模式;最后扫描家长手机“青少年守护”小程序中的关联二维码,即可完成绑定。家长通过关注“腾讯手机管家”公众号,可及时接收孩子的关键动态通知。当游戏时长超过一定时间时,家长可根据通知及时提醒孩子合理安排时间。
(摘编自 2018年8月16日“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日本厚生劳动省一个研究组2017年12月至今年2月以日本48所初中和55所高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网瘾、饮酒和吸烟等事宜发放调查问卷,得到6.4 万多名学生的答复。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共有大约93万名学生有网瘾,比2012 年估算的51万人将近翻番。从各群体看,初中男生上网成瘾的比例为10.6%,初中女生为14.3%,高中男生为13.2%,高中女生为18.9%。
按研究组的说法,上网成癮指的是过度沉迷上网、网络游戏和社交网站,给日常生活带来影响,可能引发暴力、闭门不出、抑郁症等并发症或大脑功能障碍。
研究组专家认为,上网成瘾的中学生数量增加,主要原因是他们沉迷于手机游戏和社交网站。这些专家呼吁政府出台对策,增设专业医疗机构。
(摘编自2018年9月1日“新华社新媒体”)
材料三:
世界卫生组织今年初决定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相关规定将自6月19日起生效,游戏成癮这个备受瞩目的问题,从此将写入政府医疗体系。
“网瘾离我们并不遥远,就我国而言,青少年游戏成瘾现象已经初步显现。”作为一名长期研究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青少年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周华珍说。最近,由她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之一《青少年成瘾行为调研报告一基于2017/2018青少年健康行为网络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正式出炉。
调研结果显示,42%的青少年有上网的强烈想法和冲动;42.1%的青少年在使用电脑的时候良好情绪会不断增加;41.3%的青少年尽管知道上网的有害影响也难以停止使用电脑;43.1%的青少年因为上网而放弃过兴趣、娱乐或者社会活动;41.5%的青少年认为使用电脑是逃避问题或者减轻不好情绪的方法之一;40.9%的青少年为了掩盖上网的程度而向家人和朋友说过谎;42.7%的青少年由于上网和父母或者老师发生过冲突;41%的青少年由于上网和父母或者老师发生过争吵。
周华珍说,根据这些数据,我国40%左右的青少年面临着网络成瘾的潜在风险,网络成瘾问题已经成为危及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大隐患。“网络社会的管理本来就难以把控, 如果不能有效管控,网络帶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将与日俱增。
(摘编自2018年7月4日“太平洋电脑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为了自动拦截不良网站,支持查看每日游戏时长,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上网环境,腾讯手机管家上线“青少年守护"功能。
B.由日本厚生劳动省一个研究组提供的数据看,日本约有93万名学生有网瘾,且女生沉迷于网络的比例高于男生。
C.上网有害青少年健康,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已将上网列入精神疾病,并将写入政府医疗机构。
D.我国青少年游戏成瘾现象已经初步显现,这是根据周华珍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科学研究项目成果得出的结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长与孩子的账号绑定,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是解决和防范网络带给孩子不良影响的重要途径。
B.日本研究组专家指出,沉迷于手机游戏和社交网站,是近年来日本上网成瘾的中学生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C.不管是腾讯手机管家上线“青少年守护”功能,还是日本呼吁政府增设专业医疗机构,都是人们对上网成瘾危害青少年的焦虑。
D.我国已有40%左右的青少存在网络成瘾,加之网络社会的管理难以把控,使得网络带给青少年的危害与日俱增。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中国新闻网” “新华社斯媒体” “太平洋电脑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这三则材料的共性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国家有界 贸易无界

霍伟岸

①一波三折的贸易争端以及日益迫近的贸易战威胁,只是人类在商业社会时代频频上演的、换演员不换剧本的一出经典政经大戏,如今这一幕之所以看起来格外引人注目,只不过是因为它发生在当代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而且我们自己也碰巧成为主角之一。其实大约从十七世纪起,这种因贸易利益纠纷而引发的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制裁、政治冲突,其背后都有一个相似的政治经济复杂纠缠的逻辑,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就叫作“贸易的猜忌”。

②“贸易的猜忌”本来是休谟一七五八年首次发表的一篇政治经济评论的篇名,被伊斯特万·洪特借用来,作为他那部研究十八世纪欧洲商业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的思想史名著的主标题。

③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并迅速流行起来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从十七世纪开始的一个大趋势到十八世纪已经变得很显明,那就是国际贸易成为至关重要的国家事务,“全球市场竞争作为基本国家活动的时代”正徐徐拉开大幕。

④“贸易的猜忌”是个经济与政治的复合词。贸易指涉的是其经济含义,而猜忌则指涉的是其政治含义,这两重含义分别遵循了不同的逻辑。

⑤一方面,贸易遵循的逻辑是互惠基础上的盈利,这个逻辑决定了贸易的范围可以不断扩大,本质上是没有边界的,势必要扩展到全球市场,因此,贸易的竞争最终要表现为国际竞争。另一方面,猜忌遵循的逻辑是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国家理性,也可以说是霍布斯式自然状态中不同个体间的深刻疑惧,这个逻辑是以国家的边界作为权衡利弊的基本尺度,国界以内的利益在整体上完全优先于国界以外的利益,“X国第一”的口号其实从来不新鲜。于是,猜忌的行为最终体现为民族国家的政治甚至军事行动

⑥当休谟把这看起来充满张力的两重含义凝结在同一个语词结构之中时,他首先传达了一种批评的意味,贸易的猜忌代表了 。休谟实际上认为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别国的贸易和工业发展是一种“狭隘的、有害的观点”,他坚信各国君主和大臣们如果把消极的贸易猜忌转化为积极的经济竞争,那么将会创造一个共赢的繁荣局面。但是,这并不是说,像休谟和斯密这样的对战争和商业问题有着敏锐洞察力的思想家,不能理解“猜忌”宰制“贸易”的客观必然性与现实合理性。

⑦洪特指出,事实上,对于贸易之猜忌的两重逻辑间的紧张关系,十九和二十世纪的论者往往倾向于选边站队,坚持经济逻辑优先的人坚信商业和平论的自由主义,他们在今天的继承人就是那些致力于破除一切自由贸易障碍的世界主义全球化论者;而坚持政治逻辑优先的人则坚信国家军事和政治生存至上的现实主义,他们在今天的继承人就是各种热衷于贸易战的民族主义者。

⑧然而,这两种依据单一逻辑构建的理想型理论以及经由相应理论剪裁而成的“隧道历史”,却忽略了政治和经济的交叠地带,亦即“贸易的猜忌的天然家园”,而且,他们那种把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分离的做法,也使我们无法对经济的政治化问题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探究。洪特认为,与其后两个世纪的论者相比,休谟、斯密及其同时代人反而能够更好地把严谨的概念与严格的历史研究结合起来,避免“隧道历史”的单向度见解,从而揭示出“战争的逻辑和贸易的逻辑是如何在十七世纪合而为一的,以及为什么此后想把它们拆分开来是如此困难”。

⑨因此,对于理解我们今天的政治经济困局来说,回到十八世纪才是更好的选择。

⑩洪特当然不认为十八世纪的思想家能够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这从来都不是历史研究的任务,但一项好的历史研究可以给我们揭示出在贸易猜忌的问题上有哪些反复出现的争论模式,这样我们就不必盲目地、经常是低水平地重复提出在历史上早已得到深入讨论的类似问题,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当代政治经济困境的理论意义。

(选自2018年9月号《读书》杂志,有删改)

【小题1】第一段中“换演员不换剧本”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为何要在第2段特别点明“贸易的猜忌”是源自休谟的政治经济学评论?
【小题3】根据上下文,填入第6段划线处最恰当的一项:贸易的猜忌代表了(   )
A.政治逻辑与经济逻辑的互相渗透
B.政治逻辑与经济逻辑的复杂纠缠
C.政治逻辑对经济逻辑的不当压制
D.经济逻辑对政治逻辑的不当压制
【小题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贸易的边界大小在于遵循的是经济逻辑还是政治逻辑,后者的边界相较于前者更小。
B.对于贸易猜忌之两重逻辑间的紧张关系,十九和二十世纪的论者总要分出何者优先。
C.研究贸易的逻辑,论者至少需要兼顾两条历史“隧道”:一条政治的和一条经济的。
D.洪特不认为研究十八世纪的政治经济思想史能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的政治经济困境。
【小题5】选文是怎么阐释“贸易的猜忌”这一概念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蝉

残雪

城市里热浪滚滚,郊区的情况就要好得多。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住宅小区,在伸入云霄的几棵老杨树的树冠上,一只生着强健翅膀的老蝉,总是呆在鹊巢下边的粗枝上。它生性孤僻,是一只年老的雄蝉,它作为群体的首领当之无愧。的确,很少有蝉在地下度过8年黑暗时光的。那段时光全面地塑造了它的性格。它是一个老单身汉,大家觉得它与众不同。

那是一个人们称之为“桑拿天”的日子。老单身汉当时就呆在它的老地方。它的思维进入了某个它的群体难以达到的层次。忽然它听到了周围杂乱无章的歌唱声,它低下头想了一想,然后就有点踌躇地、断断续续地唱起来了。它的歌声刚一停,大合唱就响起来了。那是天地间的大合唱,老单身汉听了之后差点晕了过去。当然不是难受,而是无比的激动与欢乐。

它就这样成了领唱者。它虽成了领唱者,还是独来独往。它知道住宅里有人把它看作眼中钉。有一个半大顽童,总是用一把结实精致的弹弓瞄准高枝上的它,他射出的子弹好几次与它擦身而过。每当这类情形发生,老单身汉的内心就变得一片空白。它不知道要如何躲开人类的阴谋,它还是坦然地领唱,它有这么多同类,它们全都聆听它,追随它,它又怎能懈怠?

小区的院子后面有这么多的蝉,它们的歌声并不为人们所欢迎。可是它们觉得自己有权利歌唱,于是它们就唱了,它们才不会为人类的眼色而改变自己呢。老单身汉对于自己同类的前途有着深远的忧虑,它觉得它们对这现世的生活无比信赖,也很满足,而这,正是它的最深的隐忧。可是它没法将自己的隐忧传达给它的同类,除了歌唱,它无法以另外的方式同它们交流。它的行为古板谨慎,严守沉默的原则,而且它长相威严,小辈中还没有任何一个敢于接近它,更谈不上同它商量什么事了。

它从那树枝上可以眼观八方。它已经发现那只老蜘蛛很长时间了,这个发现并不令它愉快。它目睹了一次又一次同胞遇难的情景,那对它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经验。一段时间以来,蜘蛛那张巨网始终挂在车棚那里,老单身汉开始焦虑,为了传达自己的情感,它向同胞们发出了一些断断续续的,奇怪的声音。可是除了歌唱,同胞们并不能听懂它另外的语言,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同胞回应它。然而又有一只年轻的雌蝉落网了,在它的身体消失之前,老单身汉分明听到了短促清晰的呻吟。

下雨了,老单身汉还在发愣。大雨淋在它身上,它一点感觉都没有。不知过了多久,它在东南风里隐隐约约地听到了老蛤蟆和它的蝉类同胞们的大合唱。它的视线穿过雨帘,看见老蜘蛛也在木窗那里聚精会神地观雨,它仿佛从老蜘蛛的神态里看见了自己。

蛛网下的遗骸吸引了小区里面的居民。老单身汉的遗体很特别,虽然已经被解体成四大块,如果将它拼起来,还是一只完整的老蝉,但是它的头部不见了。那会是怎样的一场恶斗?

蜘蛛也不见了,少年见过蜘蛛,他到那木窗后面去寻找,但找不到它的踪影。他在心里想:难道是同归于尽?那么,蝉的头部又到哪里去了?

众蝉的大合唱又响起来了,年轻的领唱者声音生涩而踌躇,犹犹豫豫地唱了一声就没了下文,全体陷入沉默。然后,这拖得过长的沉默突然被海浪般热烈的合唱打破。以前从未有过沉默,这种沉默是不是觉醒呢?所有的蝉都把目光转向那高处的树枝,在它们熟悉的地方,一只怪模怪样的老蝉站在那里。是它,它又长出了身体,它正在集中意念让自己的身体发育。同胞们心知肚明:如果它有意念,它总能成功。

在气候整体变化之前,老蝉不可能让它那小小的身躯发育完全了。它成天一动不动地蹲在枝头。失去了扩音器,它已无法再传达自己的激情给同胞们,可是在秋凉之前的这段最后的日子里,它每天都感到一种异质的幸福。

秋风吹破了蛛网,也吹落了老蝉的遗骸。大地上的炎热终于消退了。寂寞的杨树的叶子呈现出怀旧的黄色,现在只有喜鹊和麻雀唱歌了。喜鹊和麻雀的歌断断续续,过于散漫,老杨树们记得的,只有那种雄伟壮丽的大合唱。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蝉是众蝉的首领,它可以引领同胞发出大合唱,但却不能把自己的隐忧传达给大家,沉沦者的醉生梦死,先知者的孤独无奈,构成了巨大的隔膜和反差。
B.老蝉深知自己生命的坚韧、精神的强大,凭借意念让头颅回到高枝、让身体再次生长,死而复生,最终使自己成为众蝉的引领者,获得了精神的永存。
C.小说展现了一个饶有趣味的动物世界,这里明朗温暖,既有快乐无忧的鸟雀,又有热烈歌唱的蝉们,还有友善可爱的人类,各种动物相处融洽,快乐和谐。
D.这篇小说立意新颖,构思奇巧,把一个现代人类的存在寓言,用写实的笔法勾勒得清晰、准确,它以飘逸轻盈书写凝练厚重,是一篇用心良苦的经典文本。
【小题2】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老蝉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的题目是《老蝉》,但主要内容是围绕一只“蝉王”而展开的,如果以“蝉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