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氏族都会有一个本氏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氏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赢政”,刺杀赢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都是如此。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姓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摘编自张淑一《古代姓氏浅谈》)
【小题1】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出于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目的,我国母系氏族时,每个氏族便有了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也是该氏族内部全体成员的姓。
B.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一些成员甚至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氏”就产生了。
C.先秦时期,女子称姓,这表明姓是母系社会时期的产物;男子称氏,则说明是父系会时期的产物。
D.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当时同姓的人不一定同氏,同氏的人则一定同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现今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先秦时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的应用规则。
B.文章论述姓、氏产生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实,增强了论述的力量和说服力。
C.文章以人类族群发展变化为依托,按照中国姓氏的发展演变过程纵式安排层次,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D.文章在论述战国时姓氏制度的变化时,采用了横式论述结构,条陈了新姓氏制度与以往的种种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与氏在先秦时期是两个同中有异的概念,其共同点为都是同一血缘关系的成员用以相互识别的符号。
B.对先秦姓氏制度的运用规则,晋以前的人们掌握得较好,能正确使用姓与氏,估计到晋时就变得模糊了。
C.春秋时期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在氏的方面,他们的始祖分别为庆父、叔牙、季友;在姓的方面,他们可能有同一始祖皇帝。
D.战国时代,姓氏制度发生巨大变化,如姓与氏合流,融二为一;姓氏应用不分男女;同姓不同祖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6 02:37: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共享经济,是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对使用权进行临时性转移,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使供需双方从中受益。比如房屋主人把多余的房间租给短期住客,既给他人提供了经济实惠的服务,也更好地利用了自己的闲置资源。其核心是信誉,它提高了社会的效率,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是对共享经济的一个准确概括。以前,人与人之间是熟人社会,今天,互联网能让我们从当下的陌生人社会重新回到准熟人社会。共享带来的惊喜、亲密感和沉浸感,是过去在传统社会里才能体会到的东西。
(摘编自《共享经济的本质是打破封闭》)
材料二:

材料三:
共享经济是对分散闲置资源的利用,比如Uber、Airbnb模式等,服务商只管搭建平台,不搞产品。租赁经济玩的是另一套,是直接供给产品,通过批量化生产资源并投入,赚的是租赁费。很多打着共享旗号的租赁模式,不过是把租赁概念偷换成共享罢了。如共享篮球、雨伞、充电宝、按摩椅、客房等,就可能不靠谱。
提高资源利用率,特别是闲置资源,是共享经济的初衷。不能把短期租赁与共享混为一谈。共享产品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流动,如单车。家电产品本身不具备共享的性质,强调的是以家用为主,私有化属性强,共享不符合其发展趋势。共享产品应当是刚需,使用便利,费用低廉。而充电宝使用频率并不高,而且借和还都不太方便,有的还需要自己购买数据线,反倒造成了浪费。
(摘编自《有些“共享经济”只是“租赁经济”》)
材料四:
对于不少共享经济企业而言,既有的赢利模式不足以支撑稳定赢利,未来可供发掘的创富源泉在哪里?互联网时代,数据是最宝贵的财富,通过大数据实现商业变现有望成为未来共享经济重要的赢利模式之一。如大数据潜在的商业价值在共享住宿领域不断变现,小猪短租就根据大数据报告,顺势启动了乡村美宿计划,目前民宿短租业务非常火爆。
探寻共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不能局限于平台方的利润获取,共享经济企业还要依法依规保障需求方与供给方的合法权益,实现多赢局面。诚实守信、多赢共享应成为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中的关键词。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共享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被置于适当的监管之下。近年来,有关部门先后多次出台共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坚持‚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包容不是纵容,审慎不等于放弃监管,要坚决防止共享经济企业钻监管政策空子获取不当利益的行为。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安全意识,对于与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金融风险等密切相关的业态或模式,严格规范准入条件;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界定平台企业、资源提供者和消费者的权利、责任及义务,明确追责标准和履责范围,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摘自《共享经济不可以靠牺牲用户利益来获利》)
【小题1】下列关于“共享经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将闲置的资源与他人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且从中获得回报。
B.共享的理念就是共同拥有而不占有,它将闲置资源合理调配并极大化利用。
C.共享过程中不变更产品所有权,但转移了使用权,以使供需双方获取利润。
D.共享产品与租赁产品不同,流动快,使用频率高,租赁产品私有化属性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使人们体会到传统社会里的惊喜、亲密感和沉浸感。
B.根据材料二,2014年至2018年间,我国每年共享经济行业规模与其增长率成正比。
C.共享经济的核心是信誉,因此只要能保障信誉,篮球、雨伞、充电宝都可实现共享。
D.对于共享经济企业,只有通过大数据实现商业变现,才能实现未来共享经济的赢利。
【小题3】怎样才能使我国共享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四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标识。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学 科&网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

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各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了,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木萌动;立秋,凉风至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

以上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
B.从感知、观察物候和气候的变化,到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性的参照物,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方法不断改进。
C.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绝对科学。
D.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E.所有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都有其科学依据。互相关联,协调并用,多元统一,组成中国人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暑、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B.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
D.我国阴历阳历合并使用的时间制度。符合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性变化,能够反映寒暑往来的自然规律。
【小题3】依据原文,概括出中国历法有哪些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电影《2012》为我们描绘了2012年从美国黄石公园开始的火山喷发的恐怖景象,可谓让人怵目惊心,有的观众至今还心有余悸。

火山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其有关的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形态的地质结构。岩浆喷发的数量是衡量火山释放能量的一个指标,即火山爆发指数(VEI),VEI最大指数为8(喷发岩浆>1000km3)。如果VEI指数达到8,这样的火山被称为超级火山。美国的黄石公园、希腊的桑托里尼、印度尼西亚的多峇和新西兰的陶波都是超级火山的遗址。超级火山和一般火山不一样.它规模巨大,很难被人察觉其准确位置。超级火山也不像一般火山那样频繁喷发,它的喷发周期一般为10万年左右,离现在最近的超级火山是7.5万年前苏门达腊岛喷发的多峇火山,导致了上千年的迷你冰期。

超级火山一旦喷发,其破坏力是不可想像的。超级火山摧毁生命的巨大威力于喷发时产生的大量火山灰与二氧化硫气体。位于火山附近的人类和其他生物根本无法承受高温高速火山碎屑流的冲击。即使是远离喷发区的人,若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吸入降落的火山灰,就等于是吸入细小而锋利的钢针。火山灰进入肺部,可导致肺部血管膨胀,最终令人窒息而死。二氧化硫是超级火山喷发气体的重要部分,它对生命的致命影响在于,二氧化硫会改变地球气候,进而危及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为了解超级火山喷发会对地球造成怎样的影响,科学家用电脑对此进行了模拟,模拟显示,超级火山喷发的确能造成气温下降与冰期的形成。

根据电脑的模拟,超级火山喷发后,二氧化硫气体进入大气,与水分子结合成为硫酸,形成硫酸云,这片持续扩大的硫酸云开始移动,覆盖喷发现场周围广大地区。随后,硫酸云慢慢遍布大半个地球,阻挡住日照并将日光反射回太空。即使天空看起来依旧明亮晴朗,却仅有少数阳光得以穿透云层。与此同时,由硫酸与火山灰组成的致命浓云,将地球上的动植物与大部分人类慢慢杀死,植物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逐渐枯萎死去,自然界的食物链遭到破坏,最后动物与人类死于大饥荒。随着气温的持续下降,地球上的积雪与冰封地区开始增加。积雪和冰层也会反射阳光,地球气温因而继续下降.地表被冰雪所覆盖的面积越来越大,于是更多的阳光被反射回太空。地表气温就这样失去控制,每况愈下,冰河开始形成,海水也随之变冷,地球逐渐进入冰河期。

【小题1】下面对文中划线词语“每况愈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大量冰原阻碍了对热量的吸收,地表气温持续下降。
B.硫酸云和火山灰越发浓厚,动植物和人类生存更加困难。
C.由于二氧化硫等气体严重影响,导致气候恶劣,变化无常。
D.植物不断枯死,动物不断死亡,地球食物链渐渐走向断裂。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超级火山爆发后,高温的熔岩和高速的碎屑流冲击人类与其他生物,形成巨大灾难。
B.火山灰与二氧化硫气体比高温熔岩和碎屑流对地球生物的摧毁力更大,影响更深远。
C.硫酸云、火山灰、积雪、冰层等不仅阻挡住日照,并将日光反射回太空,导致气温下降。
D.气温下降,冰雪更多,而冰雪增多又导致气温下降,如此恶性循环,冰河期便随之到来。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种种迹象表明,《2012》并非一般科幻,下一次超级火山爆发将在美国的黄石公园。
B.超级火山一旦爆发,不仅是一般的动植物,就是人类也必将被熔岩、火山灰灭绝。
C.7.5万年前的多峇火山之所以导致了上千年的冰期,是因为火山喷发的大量火山灰。
D.大量的二氧化硫和空气中的水分子结合,将形成大面积的酸雨,对动植物造成影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贬谪是对负罪官吏的一种行政处罚,是一种强制性措施,通过对负罪者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贬谪制度起源甚早。到了唐五代,贬谪制度亦因之完整、严密起来,成为唐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补充。
②综观唐五代三百四十余年的贬谪史,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其内里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原因,表现出难以缕述的丰富样态,但从整体来看,宽严交替、株连面广、贬杀结合、文士多逐臣,乃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这几大特点,深层次地反映了唐五代贬谪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③唐五代的贬谪主要有既降品秩又远迁异地者、降秩而不出京者、不出京品秩不降而投闲置散者、被贬出外品秩不降反升者等几种情形;唐五代的贬官主要有左降官、责授正员官、量移官和流人等几种类型;而一些史书未明言为贬实则与贬谪无异的外任,如节度使、观察使、刺史及东都分司官等,亦当视同贬官。但无论是典型的贬官,还是普通的贬官,在实质上都有相同的一面,那就是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都体现了政治这柄双刃剑给予逐臣的警戒和惩罚。
④我们知道,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从大的方面讲,“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从小的方面讲,个人禄位、仕途风光等亦须尽可能接近君王才能获得。就君与臣的关系而言,品级愈高,职掌愈重要,愈见君主的信任与器重;而由高官降为卑职,由清要之所到闲散之地,由庙堂之迩到江湖之遥,都意味着与君主在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上的扩大与疏远,都意味着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弱化与沦落。
⑤这种君臣之间的掌控权,握在君主和用事者手里,他们通过改变君臣的距离,来操纵臣僚下属的升降荣辱,进而实现对文武百官的驾驭。其正面效用,是对那些欺罔、逞欲、不职、不法的官吏予以应有的惩戒,使己犯者受罚,未犯者知惧,从而约束官员的行为,维护朝廷政治运转的稳定进行。这也是贬谪制度产生的理论依据。其负面效应,一方面表现为昏戾之君逞雷霆之威而无节制,小人窃柄,弄权者得以上下其手,挟私报怨;另一方面,则造成了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使得他们大有为之生命在穷山恶水中被消耗。
(取材于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贬谪是指对负罪官吏采取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的一种强制性行政处罚措施。
B.贬谪制度发展到唐五代时期“臻于完整”,其表现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原因复杂,样态丰富,特点鲜明。
C.典型贬宫和普通贬官的实质有相同的地方,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以及政治权力的威力。
D.古代士人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君主,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无例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重点阐释了唐五代时期贬谪制度的特点、类型、本质和影响,条分缕析,鞭辟入里。
B.第二段列举唐五代贬官的特点,揭示了该制度的成因、影响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C.第四段围绕“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一句展开,论题集中。
D.通观全文,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正反对比等论证方式,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五代的贬谪史,是这一时期政治现实的体现,也是这一时期士人生存状态和命运沉浮的写照。
B.士人品级的高低,职掌的轻重等个人际遇与其受君主信任、器重的程度以及关系亲疏密切相关。
C.唐五代时期,封建君主借助贬谪制度,成功地实现了对文武百官的驾驭,有效地巩固了专制统治。
D.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在本质上暴露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残酷暴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