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01:27: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玉色

张玉

1942年冬,临沧出奇地冷,澜沧江上下起大雪,24岁的曾祖父从作坊回来,手脚冰凉。他回到家,曾祖母已经烧好一大盆滚水了,趁热再煮一小锅米线,细碎碧绿的葱花、晶莹雪白的米线,汤清线齐,他热乎乎地吃下去,暖身子。

那天半夜时分,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曾祖父的堂兄,前几年过河去了缅甸,在那里的赌石场做工,过年时才捎钱回来。

他的堂兄回来,是因为日本人打进来了。堂兄说:“绍田啊,跟我走吧,我现在在孙立人将军的部队,38师……孙将军要带我们去缅甸、印度,把小日本赶回去。”

曾祖父远走缅甸是那年腊月二十,天寒地冻,澜沧江静得像一块巨大的翡翠,释放出冰冷的光芒,曾祖父喝了些白酒,在堂屋里生了许久,去厨房盛了一碗酸笋汤,喂一双儿女喝下,把碗放在桌上。

他搬过一个高凳,从房梁上取下一只布包,里三层外三层地打开,昏暗的屋里顿时一亮。那是一条深紫色的玻璃底翡翠珠链,艳如春水,美若朝霞。长长的小粒珠链,108颗,细碎的珠子只有绿豆大小,但是颗颗精圆,打磨得莹润无比。这是身为琢玉匠的祖父从无数的边角料中挑出来,一颗一颗琢成的;链子下面坠着一块满绿的玉牌,只有小手指大,精雕细琢地刻着一对鸳鸯,羽毛纤毫毕现。曾祖父把珠链给曾祖母带上:“玉罕,我这一去不知何时回来,你带着它们,好像我在你身边一样……还缺一副手镯、一副耳坠,我原想着做齐了再送你的……”

曾祖母拉着两个孩子将丈夫送出镇外,曾祖父深吸一口澜沧江上清冷的空气,自言自语:“多美啊,我的家。”他又回头嘱咐妻子:“柴火要烧得旺哪,快过年了,烧得旺,明年才好过呢。等开春我兴许就回来了,明年我和你们一起过泼水节。”

明年,曾祖父没有回来;后年,他还没有回来;大后年……抗战胜利是1945年,他离家已有3年了,杳无音讯。曾祖母把院子临街的厢房开了一间小店,给街坊邻居做衣裳维持着生计。

每年冬天,家中的炉火都烧得很旺,可曾祖父始终都没有回来,也没有音讯。日子一天天过去,曾祖母把老人们都送了终,又拉扯儿女长大成人;她有了儿媳、女婿,有了外孙、孙子,然后孙子孙女也有了儿女,我的父亲是她的小孙子,我在80年代出生,是她最宠爱的曾孙女。这一年,她已年过花甲,她的丈夫离开她整整40年了。

上世纪末,我家搬到市里,想接了曾祖母到家里住,她执意不肯,要留在小镇度过余生。她说她要等曾祖父回来,如果他回来我不到她怎么办呢?

2005年,我带男友回到嘉禾镇去见曾祖母。到达时正是腊月二十,小镇很冷,天早早地黑了。

院落外的山茶树上挂着一对红灯笼,它们随风摇着,温暖喜庆,提醒我们快过年了。西南边陲的嘉合镇民族众多,各有各的年节。因此虽然年关将至,小镇也没有多少年味,只有我的曾祖母,年年都挂着灯笼等候良人归来。

堂屋里有一台很大的电视,是几年前我父亲买回来的,曾祖母终日开着它,说屋里有声音,热闹些。

晚饭是酸笋汤,清亮的汤水没有一点油星,上面飘着一些切碎的雪里红,雪白的笋丁在下面隐现,绿白相间如翡翠,我小口小口喝着,笋汤清香异常,洋溢着满满的年的味道,曾祖母爱怜地看着我,看着男友,絮絮地说:“那一年也是这一天啊,你太爷爷喝了一碗笋汤,还喂你爷爷和老姑喝了一碗……”我知道她是把我们当作她当年的小儿女了,我抬头笑一笑。

吃了饭,我们在炉前围着一边聊天,一边看电视……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特辑里,播放的是中、印、缅二次会战纪录片,并有字幕在滚动:会战情况,日军在我国南部所犯的滔天罪行,一长串死难者的名单。我看到曾祖父的名字,流水样漂移着,消失在无数名字中间。

我看向曾祖母,她神色平静,我的心落了下来:没事的,她是傣族人,不识汉字。

曾祖母是在一个多月后去世的,离泼水节不远了。地的遗物存放得很整齐,衣服都在柜子里,重要的东西分门别类地装进一个个小箱子,在一只黄杨木匣中,我翻出一本泛黄的账册,一幅一尺见方的小像,还有一大叠零碎的字条。

账册是我曾祖父玉店的流水,上面有往来账目,账目之后是他的签名:林绍田。

小像是他画给我曾祖母的礼物,画中的少女娉婷而立,左下角是曾祖父的字迹:“爱妻玉罕小影,林绍田辛巳苦夏手绘。”沉静的中锋运笔,清秀无比。

我又翻了那些零碎的字条,上面全部是三个字:林紹田。那却不是曾祖父的字迹,是一笔稚拙的字,起初是不连贯的,每一笔都歪斜细弱,后来就流利了,渐渐像方块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节多次写到澜沧江的“冷”,这既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写,也暗示了小说的社会环境,渲染了因残酷的战争而带来的悲剧氛围。
B.小说以第一和第三人称叙事,较完整地讲述了一对平凡夫妻的故事:原本平静度日的他们,面对战争带来的危机,毅然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家。
C.曾祖父送给妻子的珠链,虽都出自边角料,但“颗颗精圆”“莹润无比”,一则表明曾祖父家境并不殷实,二则表明他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D.小说以插叙方式交代了曾祖母的遗物,黄杨木匣的遗物表明曾祖母其实认识曾祖父的名字;正是在最后的牵挂消失后,她才选择坦然离世。
【小题2】小说中曾祖母的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玉色”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8日,天津市海河医院“儿科停诊通知”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热传:“尊敬的患者/家属:因我院儿科医生超负荷工作,目前均已病倒,自今日起儿科不得不停诊,何日开诊尚不能确定……”作为一家三甲医院,儿科医生竟然只有3名。否则即便有人染病,也断不至全科“停摆”,可见压垮医生的,除了疾病,更有超负荷工作带来的身心俱疲。而其背后,则是“儿科医生荒”的不争现实。

据《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目前我国城市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医生数仅为0.57人,农村为0.47人,而按照《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到2020年每千人拥有0.69名儿科医生”的目标,目前儿科医生缺口已直逼十万大关。随着“二孩”生育高峰期的到来,儿科医生将更显紧缺,“补缺”更不易。据统计,全国医学院校每年仅能培养1800余名儿科医生,但就在这本就不足的“后备军”中,还不乏有人“临阵退缩”,更别说近年来屡有辞职的儿科医生。

(摘编自2018年1月11日《北京晨报》)

材料二:

毋庸讳言,“儿科医生荒”早就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也比较清楚:一是儿科医生的培养有缺口,二是儿科医生的执业环境有缺陷。我国的医学院校自1999年起,儿科专业停招,代之以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仅仅作为临床医学专业中的一门课程存在。虽然在2016年国家卫计委和教育部开始合作恢复儿科本科招生,但儿科停招18年造成的儿科医生缺口在短时间内难以弥补。

医务界常常用“高风险、高负荷、低待遇”来描述儿科医生的执业环境。据了解,目前在各综合性医院中,儿科普遍处于弱势地位。而在专科医院,高负荷的工作节奏则令儿科医生们频生去意。以此次来势凶猛的流感疫情为例,2017年12月,天津市儿科门诊总诊疗人次环比增长4l%,急诊总诊疗人次环比增长68%。与之相应,全市儿科门诊医生每日出诊量增加了42%,儿科急诊医生每日出诊量增加了36%。超负荷应诊让许多儿科医生叫苦不迭。除了工作的高强度,更让儿科医生纠结的是不得不经常忍受无端的指责,承担难以预料的风险。抱怨、指责、谩骂,甚至发生肢体冲突,这些执业风险是近年来儿科医生不断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2018年1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摘编自《调研:中国儿科医生工作现状,你所想不到的几个数据》)

材料四:

医治“儿科医生荒”需开综合药方,从根本上解决儿科医疗服务供需矛盾。除了千方百计稳定儿科医生队伍外,还要完善分级诊疗体制,增加医疗资源供给。目前,我国只有53.2%的综合性医院有儿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儿科的仅占12.6%。此外,还要加强科普宣传,缓解儿科就诊压力。不少家长一遇到孩子发烧哭闹,就抱着去医院,在治疗过程中也容易因常识和信息掌握不充分而和医生产生矛盾。对此,有关部门要做好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宣传,开通多渠道咨询热线,指导家长从容应对,不盲目扎堆医院,就医期间更好地理解和配合治疗。

(摘编自2018年1月11日《工人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儿科医生紧缺的现状及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儿科医师紧缺的状况十分严重,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医师的人数偏低,这种状况在我国农村尤其突出。
B.目前需要增加近十万名儿科医生,才能完成国家相关战略计划,但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暂时无法满足这一需要。
C.高风险、高强度、压力大、待遇低等多重因素叠加,造成儿科医生不断流失,这一现状的改变需要多方位的调整。
D.随着两年内超过三分之一的儿科医生辞职,以及“二孩”生育高峰的到来,儿科医生紧缺的状况还有可能加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天津市海河医院的“儿科停诊通知”说起,引出目前我国“儿科医生荒”这一现象,并通过一系列数据来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
B.材料二指出了“儿科医生荒”两大成因:一是培养机制有问题,造成儿科医生不足;二是职业环境有缺陷,造成儿科医生缺口在短时间内难以弥补。
C.关于儿科医生的职业环境缺陷,材料二先将其概括为“高风险、高负荷、低待遇”三个方面,然后通过翔实的材料对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D.材料三中的两幅图具有因果关系:儿科医生中感受到每一项困难的比例均超过55%,这使得他们两年内完全没有辞职计划的还不到50%。
【小题3】材料中说“医治‘儿科医生荒’需开综合药方”,从材料看,目前可以开出哪些“药方”?

同类题3

憔悴的弦声

 叶灵凤

每天,每天,她总从我的楼下走过。

每天,每天,我总在楼上望着她从我的楼下走过。

哑默的黄昏,惨白的街灯,黑的树影中流动着新秋的凉意。

在新秋傍晚动人乡思的凉意中,她的三弦的哀音便像晚来无巢可归的鸟儿一般,在黄昏沉寂的空气里徘徊着。

没有曲谱,也没有歌声伴着,更不是洋洋洒洒的长奏,只是断断续续信手拨来的弦响,然而在这零碎的弦声中,似乎不自已的流露出了无限的哀韵。

灰白的上衣,黑的裤,头发与面部分不清的模糊的一团,曳着街灯从树隙投下长长的一条沉重的黑影,慢慢的在路的转角消灭。似乎不是在走,是在幽灵一般的慢慢的移动。

人影消灭在路角的黑暗中,断续的弦声还在黄昏沉寂的空气里残留着。

遥想在二十年,或许三十年以前,今日街头流落的人儿或许正是一位颠倒众生的丽姝,但是无情的年华,听着生的轮转,毫不吝啬的凋剥了这造物的杰作,逝水东流,弦声或许仍是昔日的弦声,但是拨弦的手决不是昔日的纤手了。

黄昏里,倚在悄静的楼头,从凌乱的弦声中,望着她蠕动的黑影,我禁不住起了昙花易散的怜惜。

每天,每天,她这样的从我的楼下走过。

每天,每天,我这样的望着她从我的楼下走过。

几日的秋雨,游子的楼头更增加了乡思的惆怅。小睡起来,黄昏中望着雨中的街道。灯影依然,只是低湿的空气中不再有她的弦响。

雨晴后的第一晚,几片秋风吹下的落叶还湿粘在斜阶上不曾飞起,街灯次第亮了以后,我寂寞的倚在窗口上,我知道小别几日的弦声,今晚在树阴中一定又可以相逢了。

但是,树阴中的夜色渐渐加浓,街旁的积水反映着天上的秋星,惨白的街灯下,车声沉寂了以后,我始终不曾再见有那一条沉重的黑影移过。

雨晴后的第二晚,弦声的消寂仍是依然。

秋风中的落叶日渐增多,傍晚倚了楼头,当着萧瑟的新寒,我于怀乡之外不禁又添了一重无名的眷念。

这几日的秋风更烈,窗外的两棵树有几处已露出了光脱的秃干。傍晚在街灯下,沙沙的只有缤纷的落叶,她的弦声是从不曾再听见过了。

秋光老了,憔悴的弦声大约也随着这憔悴的秋光一同老去了。我这样喟然叹着。

每天,每天,我仍是这样的倚在我的楼上。

每天,每天,我不再见她从我的楼下走过。

1932.12.28
【小题1】憔悴的弦声”“流落的歌女”会让你想到曾经学习过的唐代诗人    写过的《 》。而文中的“我”与“她”命运的相似处借用这首诗歌中的两句是:     
【小题2】作者描写了歌女的命运,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
 
【小题3】文章的题目很特别,从修辞角度说说为什么“弦声”是“憔悴”的呢?结合文章做简要
评析。
答:
 
【小题4】“秋”作为一个意象本身就包含了萧瑟与凋零的意蕴,作者置故事于“秋”中,有哪些更深远的意义?试结合全文分析。
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你的华亭有鹤唳

蔡勋建

我来到华亭,来听那一声鹤唳。

1700年前,陆机临刑,仰天长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那一年,他四十三岁。

华亭原来是松江古称,这要追溯到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华亭之名最早见诸史志,只缘当时东吴名将陆逊因功被吴王孙权封为华亭侯。地以人名,此后,这个濒临东海的华亭开始闻名。陆逊是谁?陆机的祖父。

小昆山有陆机、陆云兄弟的“二陆故居遗址”。一张六元的门票,让我轻易走进了小昆山。票面彩印着的华亭绿树掩映,古色生香,使我不暇思索,径奔直上。华亭是小昆山至高点,透过女萝附丽的杂树,可鸟瞰市声喧阗的松江城。傍亭十数步远处有一耳亭名放鹤亭。据说这里曾是少年陆机、陆云兄弟养鹤的地方。古代的松江盛产鹤和鹿,而且据传三国两晋时代,华亭一带还是丹顶鹤往来迁徙的地方。二陆去洛阳之前就养鹤,与鹤为伴,鹤飞鹤鸣,耳濡目染。

太康元年,孙吴灭亡,弱冠之年的陆机卸甲回乡,蛰伏小昆山耕读。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无论是云是海,都只是一种空间的广阔与自在,而为龙为鹤则在于自身的造化与修炼。这需要时间。所以,陆机回归小昆山,闭关十年。我常想,后来陆机的文章“英锐飘逸”,惊世离俗,不独“鹤立鸡群”,而且“鹤鸣九皋”,陆公是否也在这鹤腾鹤舞、翔天回旋之中得到某种启迪?当时陆机奋笔写下《辨亡论》,全文以纪实笔触,剖析东吴灭亡原因,几处着墨追述乃祖乃父之世笃忠贞,字里行间能看出他肩负着振兴家族的责任。

放鹤亭尽管是后人附会修建的,却是一处由衷的纪念物。亭子不大,虽新建亦老旧,油漆斑斓,亭外数株夹竹桃探头探脑,妤像窺望着亭顶那块“华亭鹤唳”匾额,那匾额也似在告诉人们,陆机原本是完全可以回籍欣闻鹤鸣的……

但他没有,他要去洛阳,一身的才华当然要让天下人惊叹,江东文化不能让中原人忽视。当时的张氏三兄弟在他俩面前也黯淡了文采,于是,二陆入洛,三张减价。入洛的那一天,彩霞弥漫,他的背后,是家族,是江东,还有鹤的一声声长唳,可惜,他没有听到。

“八王之乱”使西晋政权动荡不安,尽管血雨腥风16年,陆机却一直官运亨通,最初为太傅杨骏辟为祭酒,后迁太子洗马,著作郎,吴王晏郎中令,尚书中兵郎转殿中郎。最险恶的是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陆机上了赵王的贼船,被请为相国参军,不久又被任命为中书郎。第二年,三王(齐王司马同、河间王司马、成都王司马颖)举义诛杀逆天篡位的司马伦,陆机受牵连被收捕,成都王司马颍爱其才援手施救才逃过一死劫,从此陆机委身于成都王。此时,他要是能想到家乡的鹤唳就好了,功业幻灭,回归乡林。但是,“知遇之恩”牵绊住了他。司马颖待陆机不薄,让他参大将军军事,任平原内史。太安二年(303年),成都王司马颖与河间王司马顒举兵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命陆机代理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军20余万。

鹤,太可爱了。浑身白羽,曲项长腿,怎么看都像是个斯文雅士,太有君子风度了。我无从知道,这若著白氅纶巾之鹤如何走进少年陆机的生活,但我却完全可以想象那一声声引吭长唳的鹤鸣,已然嵌入了陆机的生命。令人唏噓啊,陆机死时竟也与这鹤有着一种别样的云树之思,他甚至是在一阵想象的鹤唳声中引颈就戮。往事不堪回首,陆机是率兵讨伐长沙王时河桥兵败,遭小人暗算被诛。临刑,陆机卸去战袍,仰天长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一个人即将赴死,居然最后想到的是故乡的鹤唳,这比之思吴中而辞官的张季鹰的“莼鲈之思”更彻底更悲怆。据说陆机从容赴死的那天“大雾弥合,大风折树,平地积雪一尺厚”,将军罹难,天地同悲,可他那句“华亭鹤唳”,至今仍是小昆山人乃至中国文人的一种伤痛,谁触及都伤心堕泪。

小昆山北端有佛家宝刹九峰禅寺,山门紧闭,适逢修葺。寺北墙下有一处断崖,崖下即为陆氏兄弟读书处,有摩崖石刻依稀可见:二陆读书台,繁体,隶书,当为后人勒石。最惹人眼目的要数“凌云”那两个擘窠大字,没人注意那是谁的手笔。在此处挥毫,当有朝圣的意味吧,因为陆机的书法垂范千古,其章草作品《平复帖》是我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书真迹,有“法帖之祖”“镇国之宝”的美誉。我见过《平复帖》,共九行,八十四字,字如其人,率性硬朗,点画入笔,动作极简,无一毫姿媚态,无一丝粗犷气,墨色微绿,古意斑驳,如一群飞翔的仙鹤,经受了神秘的召唤,姿态各异而顾盼有序。

走进“二陆草堂”时,我向陆机塑像深深鞠上一躬,把一种个人崇拜献给这位将门之后,太康之英。我的眼前忽然浮现两个陆机:一个持剑柄,居然文弱;一个握笔杆,竟而孔武。我想,陆机归根结蒂是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吧,让自己短暂的人生在历史的天空闪烁。他确实做到了。“二陆文章雄万代,草堂灵气贯千秋”,诚哉斯言!静静驻足草堂,仿若端坐聆听陆机开讲文学大课,厅堂楹柱上书写着“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些都是陆机《文赋》中的名言警句,如今成为我们陟入文学殿堂的锁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陆机在《文赋》中这样主张:心意肃然若胸怀霜雪,情志高远似步履青云。1700余年前,竟有如此高见闳论,明确提出要将胸怀志向放在文学创作的首要位置,这是对文学的敬畏。

走下小昆山,杂树林中不时传来声声鸟啼,我试将这鸟鸣想象为鹤唳,陡然感到一种鲜有的清静与沉寂,在这幽深的沉寂中,一个西晋文人走出华亭,渐行渐远,那一身鹤氅白帕,渐渐模糊了我的视线……

(原载《北京文学》2017年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兼顾了游记与怀古的写法,在现实的游览中插入对人物生平的描述,将景、情、事相互融合。
B.文中说陆机入洛时没有听到鹤的长鸣,表明当时陆机距离家乡之远,有了思乡之情。
C.文中说陆机的塑像“一个持剑柄,居然文弱;一个握笔杆,竟而孔武”,意在说明陆机更适合做一个书生,而不是去从政。
D.作者引用《文赋》中的句子,为了表明陆机在文学理论上的成就,同时也能反映陆机的胸怀与品性。
E.结尾作者运用联想的方式,想象陆机走出家乡,也是作者以陆机自比,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小题2】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处提到“陆机原本是完全可以回籍欣闻鹤鸣的”,试结合全文分析陆机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小题4】赏析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小题5】本文写陆机,但为什么要写“鹤”。

同类题5

   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

崔修建

美国西部的一个乡村,有一位清贫的农家少年,每当有了闲暇时间,他总要拿出祖父在他8岁那年送给他的生日礼物——那幅已被摩挲得卷边的世界地图。他年轻的目光一遍遍地漫过那上面标注的一个个文明的城市、一处处美丽的山水风景,飘逸的思绪亦随之上下纵横驰骋,渴望抵达的翅膀,在那上面一次次自由地飞翔…

 15岁那年,这位少年写了他气势不凡的《一生的志愿》——

 “要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金利峰;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力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拥有一项发明专利;给非洲的孩子筹集100万美元捐款……”

他洋洋洒洒地一口气列举了127项人生的宏伟志愿。不要说实现它们,就是看一看,就足够让人望而生畏了。难怪许多人看过他自己设定的这些远大目标后,都一笑了之,所有人都认为——那不过是一个孩子天真的梦想而已,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快就会烟消云散的。

然而,少年的心却被他那庞大的《一生的志愿》鼓荡得风帆劲起,他的脑海里一次次地浮现出自己畅快地漂流在尼罗河上的情景,梦中一次次闪现出他登上乞力马扎罗顶峰的豪迈,甚至在放牧归来的路上,他也会沉浸在与那些著名人物交流的遐想之中……没错,他的全部心思都已被那《一生的志愿》紧紧地牵引着,并让他从此开始了将梦想转为现实的漫漫征程……

毫无疑问,那是一场壮丽的人生跋涉,也是一场异常艰难、简直无法想象的生命之旅。他一路豪情壮志,一路风霜雪雨,硬是把一个个近乎空想的夙愿,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他也因此一次次地品味到了搏击与成功的喜悦。44年后,他终于实现了《一生的志愿》中的106个愿望…

他就是上个世纪著名的探险家约翰•戈达德。

当有人惊讶地追问他是凭借着怎样的力量,让他把那许多注定的“不可能”都踩在了脚下,让他把那么多的跘脚石都当做了登攀的基石时,他微笑着如此回答——“很简单,我只是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随后,周身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接下来,就只需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就好了。”

“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约翰•戈达德道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哲理——在人生旅途上,能够最终领略美妙风景的必然是那些强烈渴望登临并为之不懈跋涉的追寻者。是心灵的渴望,开阔了求索的视野;是心灵的飞翔,催动了奋进的脚步;是心灵的富有,孕育了生命的奇迹……一句话,欲创造生命的辉煌,需首先让心灵辉煌起来。

如此,让我们记住一位并不著名的诗人的著名诗句——“目光无法抵达的远方,我们拥有心灵”。

选自《青年博览》2007年第10期

【小题1】不过是一个孩子天真的梦想而已,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快就会烟消云散的。”在别人看来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约翰•戈达德却实现了,他凭借的是什么?(引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小题2】理解“欲创造生命的辉煌,需首先让心灵辉煌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小题3】引用了“目光无法抵达的远方,我们拥有心灵”这一诗句作结尾,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