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先生最初尽自己的努力治好了日本军官的腿伤,最后却在伤好后亲手杀了他,反映了柳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挣扎。
B.逐渐康复的日本军官“露出一脸笑”,说“你的,良民大大的”,这是在肯定柳先生的医术和他对日本人合作的态度。
C.以前病人挤满药铺,后来药铺里病人变少,表明老百姓不理解柳先生医治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老百姓对日本人的恨。
D.小说通过诸多细节描写,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
【小题2】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7 10:20: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孟三爷的徒弟
陈德鸿
孙兴的接骨手艺是和孟三爷学的。
孙兴说,他15岁那年上山采松塔,不小心从树上摔下来,好几处骨头都断了,躺在地上动弹不得。哀号到快天黑,让在山里住的孟三爷发现,当时就把骨头接上了。等他好利索了,就拜了孟三爷为师。
有人马上摇头说,孟三爷那个孤老头子有两把刷子不假,可他连亲侄子都不传,咋能传给你呢?鬼才信呢!
不信你去问呀!孙兴涨红了脸说,起初孟三爷确实不答应,后来被我缠得没法,就说,你这笨手笨脚的,摘个松塔都能从树上掉下来,教也没用。我当时就急了,说我掉下来是因为没舍得用刀砍树梢。我说把树梢砍掉了,松塔好捡了,可松树就不长了。孟三爷想了想,又问了我不少事,这才答应的。
孟三爷没了快俩月了,让我们找阎王爷问啊?一个人说完,一群人都笑了起来。都知道孙兴心善,不会说谎。于是都知道了孙兴是孟三爷的徒弟,也都想看看他的本事,但却一直没有机会,毕竟,谁也不会故意把自己的骨头弄折。
谁也没想到,第一个来找孙兴的是饲养员老李头。老李头说,队里有头骡子断了一条前腿,听说你是孟三爷的徒弟,能给人接骨,不知能不能给牲口接?
能,咋不能呢!孙兴满口答应,心里却有点发酸,自己的第一个病人竟然是头骡子。
到了队里,孙兴让人把骡子的三条腿固定住,在那条断腿上捋了一会儿,喝了一大口葫芦里的酒,便往上喷,喷了几次,然后闭上眼,叽里咕噜说了几分钟谁也听不懂的话,猛地睁开眼说,好了,牵着在院里遛遛,明天就能下地干活了。
这,能成?老李头半信半疑。
孙兴没回话,拍拍屁股走了。走着走着,便见围观的人们傻了似的僵在原地,眼睛越瞪越大。他不安地停下来,回头看了看骡子。就在这时,身后响起了欢叫声。
开春时,队长媳妇小秀抱柴时滑了一跤,摔断了三根肋骨,疼得直吸气。队长想用马车把她送到县医院。
小秀急了,这离县城几十里,到了还不把我颠簸死?赶快去找孙兴呀!
这个,这个?队长为难地挠着头,就是不动步。
啥这个那个的,不就是得露胸脯吗?到县里就不露了?小秀咧着嘴说,只要不疼,咋的都行。
队长的脸被呛得一阵红一阵白,只好找来了孙兴。孙兴尽量避开小秀的胸部,用手在她的胸肋处上下左右捋了一阵儿,喷了几口酒,然后闭上眼睛,开始嘟囔起来。十几分钟后,孙兴睁开眼睛,见小秀胸部凹陷的部位已经变得平整,便撩下她的衣服,挎上葫芦往外走,边走边说,好了,干啥也不耽误。
队长愣了一会儿,急忙追了出去,问,多少钱?
孙兴说,不要钱,给谁看都不要钱。
队长说,要不上秋多分你点粮食吧,谁都不能有意见。
孙兴停住脚说,我多,别人就分得少,这样的事我干不来,你最好也别干。
那你这是图啥呢?队长问。
啥也不图。孙兴说,我是孟三爷的徒弟,孟三爷就是这么教的。
孙兴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甚至有不少外县人也来找他接骨。但不管是谁,什么身份,孙兴概不收钱,也不要物。有人不解,孙兴便说,我是孟三爷的徒弟,孟三爷就是这么教的。弄得问话的人一头雾水。
许多年后,一个记者不知从哪儿听说了孙兴的事,专程跑到村里来调查采访,找到了当年的队长家。
队长说,孙兴给人和牲口接骨那都不算啥,最神的是接高粱,有几棵高粱在地里断了三截,他对好断茬,挨个捋巴捋巴就给接上了,喷了几口酒,念了一会儿咒,就跟好的一样。
见记者摇头,旁边的小秀说,你还别不信,那几棵高粱到秋时都结了大穗,比别的都大呢!
我信,我信。记者咂咂嘴,他念那咒是啥内容,你们知道不?
队长撇了撇嘴说,他嘟囔那玩意,怕是外星人也听不懂。
记者笑了,又问,酒里也应该有秘密,不知那酒葫芦还在不在?
在是在,不过已经在他坟里埋了快三十年了。队长说。
可惜了。记者说,凭他的神技,要是活到现在,早发大财了。
你说啥?记者话音刚落,两个老人的眼睛便瞪了起来。
没、没说啥。记者有些毛了,我、我是说他技术那么好,为什么没有传下来?
两个老人沉默了一会儿,队长叹了口气说,他倒是想传,有够资格接的人吗?有吗?别忘了,他可是孟三爷的徒弟。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以朴实而不失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孙兴成为孟三爷徒弟的来龙去脉,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奠定了小说明快轻松的基调。
B.小说善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比如“他不安地停下来,回头看了看骡子“,一“停”一“看”形象生动地写出来孙兴第一次接诊后的略微不安。
C.小说善于运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比如通过队长的不解更加衬托出主人公的独特,而与此同时,也批判了队长只重钱物。
D.小说结尾部分的记者调查看似与主体情节无关,却是对主人公的赞赏、对主题的强化,也增加了主人公故事的传奇色彩。
【小题2】(小题2)结合小说内容概括并分析孙兴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题3)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孙兴的传奇故事,却为何要以“孟三爷的徒弟”为标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王西京的长安精神
徐进
1946年8月,王西京出生在西安的一个贫苦家庭。“纯属天性,没有家传”的他,从临摹小人书、连环画中的人物开始。初中时,王西京有幸遇到了启蒙他“真正进入艺术的导师”——画家于正常。恩师的精湛画技和嘉言懿行都成为王西京一生学习的标模。
1966年9月,王西京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安美院附中并考入西安美术学院。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革命却彻底毁灭了这个年轻人的深造之路。随后,“噩梦”接二连三地袭来。先是父亲的历史冤案,自己也被牵连其中,接着是恩师惨遭冤杀。一出历史的悲剧让年轻的王西京刻骨铭心,这也构成了他后来表现“英雄主义”的作品中带有强烈悲怆情怀的根本原因。
1984年,王西京创作了中国画《远去的足音》,这是他现实主义题材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节,一种悲壮的苍凉情绪,王西京在创作中对此境界的渲染,于严谨中显出厚重,在壮烈中透出哀伤。
1985年王西京结束了18年的编辑生涯,开始着手创建西安中国画院。当时的“西安中国画院”还是一个没有一寸土地、没有一分钱的民间团体。那时,画院没有房,办公地点就设在王西京的家里,迎来送往,家人成了义务的“接待人员”。画院没有钱,他就自掏腰包,把数万元稿酬都贴补到了上面。
“有人说我创办画院是自寻枷锁,我觉得,画家可以超脱,可以潇洒些,但不可不为社会做些事情,西安的现代文化繁荣应该是一代人的事,而不是几个人出名的事,我们做了一些奠基工作,牺牲是值得的。”终于,五年之后,一座大楼矗立在西安南郊,它是西安历史上第一所专业美术创作机构,从此,古城的美术事业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如今,西安中国画院已聚集了150多位有造诣的画家,成为西安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基地及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成就了一批中青年艺术家。
随着阅历与认识的逐渐深入,大河意象开始成为王西京创作中不断感悟、探寻和发掘的一个重要主题。几十年来,他多次前往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等地采风写生,用心触摸黄河的脉络,在大河的赐予中领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深厚、瑰丽和博大,体会着生生不息、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气魄和精神,同时也寻找着艺术表现的契机和可能。
在王西京的笔下,写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他另一项重要的“宏大叙事”,与其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可谓“双峰并峙”。从1981年创作的屈原《天问》开始,他让一组又一组历代俊杰在笔端“复活”,汇集成了一幅描述中国历史的波澜画卷。1982年,王西京创作了《李逵探母》,可视为其以“中西融合”造型模式表现古人的代表之作,作品以情感人,在侧重写实的人物画中融合了写意笔墨的表现性元素。
20世纪60年代初,以赵望云、石鲁为首的“长安画派”的6位代表人物在刚落成不久的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西安美协中国画研究室习作展”。“长安画派”由此声名鹊起,这群西北画坛锐意改革的艺术精英以其强烈的现实精神和浓郁的地域特色进入世人视野,书写了现代中国画史上光辉的一页。
而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王西京接过老一辈艺术家的衣钵,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博大、雄强、开放、宽容的“长安精神”,并带领陕西美协的团队以此为方向,奋发向上、开明进取,大刀阔斧地改革求新。
“作为生息于古都这块文化沃土上的长安画派后来者,在一个波澜壮阔、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年代,面对飞速激进、国运复兴的时代潮流,意欲巅峰图造,再振长安画坛雄风的锐志便成为一种必然。”
相关连接
①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邵大箴评价道:“《黄河,母亲河》是王西京的扛鼎之作,这位有中西绘画全面技巧的艺术家,几十年来在中国画领域有卓越的奉献,但他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运用自己综合的功力与修养,创造既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又有高雅品质、正大气象和纯正品格的作品,在艺术创造上有新的突破。《黄河,母亲河》是他走向新艺术历程的标志。”
②王西京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文化身份的现代人。从他的生活与创作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他是肩负历史使命的艺术家。他的中国人物画创作,其表现方式和艺术风格,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也有对现代文化积极推动的一面;既有现实精神一面,同时又独具人文情怀。(选自徐文景《品评王西京先生的中国人物画》)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父亲的历史冤案,恩师的悲惨遭遇让年轻的王西京刻骨铭心,因而后来他的作品中都带有强烈的悲怆情怀。
B.为了能更好地在大河的赐予中领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博大深厚,寻找艺术表现的契机,王西京多次前往黄河沿线地区采风写生。
C.没有高等学历,没有显赫家世,王西京依凭天赋和努力在画坛取得自己的成就,用真诚、求实和顽强,书写着属于他自己的美术人生。
D.王西京结束18年的编辑生涯,创办了西安中国画院,源于他对西安美术事业的关注以及他自身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E.王西京的作品既蕴含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现代文化,既有现实精神,也有人文情怀,这就是他在中国画领域的贡献。
(2)作为国家级的专家,王西京对我国当代画坛做出哪些突出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作为生息于古都这块文化沃土上的长安画派后来者”,王西京的创作主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分析。
(4)王西京是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家,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海外人才专属发展平台 Lockin China 联合全球名校中国职业发展联盟(GUCCU) 等发布的《2017年海外人才就业分析报告》显示,54. 8%的海归主要看重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好,还有超过 40%的人认为家庭、朋友圈都在国内,因此选择归国发展。该报告显示,导致留学生回国的另一个因素是美国、英国以及澳洲移民政策收紧,留学生毕业后难以留在留学国家继续发展。而美国、英国和澳洲留学的学生就占比超过 56%,因此造成了大批的海外留学生归国的现象。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超过半数居住在直辖市,发展优于国内读研毕业生。
(摘编自《中国留学生海归调查:第三轮归国潮开启“人才顺差”世纪拐点》,《每日经济新闻》2017 年 9 月 7 日)
材料二:
由于不了解国内环境,海归们回国后往往需要克服“逆文化冲击”。除生活条件、工作节奏与国外有较大差异外,国内外在办事程序、沟通渠道与人际关系方面也存在很大不同。对此,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人才科学基金副主任王真表示,海归人才急需一个重新认知自我与适应国内环境的过程。“我们在工作中了解到,‘逆文化冲击’在海归群体中普遍存在。大部分人谈及回国后的发展,或多或少会在社交、择业、就业、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表现出‘水土不服’。”
(摘编自《林熙“筑巢引凤”服务海归人才》,《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 年 6 月 16 日)
材料三: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7 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认为薪酬超过预期的海归仅有 1%,三成海归认为实际收入基本符合期望,而近七成海归对工资待遇感到失望。一方面,近年来海归人数呈几何倍数攀升;另一方面,国内每年也有 700 多万的毕业生与他们在应聘市场上竞争,雇主的选择余地很大,海归们在薪水上讨价还价的空间越来越小。在国内就业形势发生明显变化的同时,许多海归们却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他们对海归光环深信不疑,带着并不理智的骄傲闯入人才市场,自然会被打击得头破血流。更要命的是,海归人数增长的同时,质量却在下降。随着留学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留学生却选择了含金量并不高的国外大学和专业。并且,中国留学生对 1 年制硕士的“速成”学制尤其偏爱。尽管留洋经验可以为他们的简历镀上一层金,但他们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却颇为有限。
(摘编自《凤凰网》2017 年 09 月 08 日)
材料四:
“海带”( 意指“海待”)的出现是个好现象,一位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海带”的出现说明国内的企业已经不再唯学历、出身用人,而是更注重人才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这也提醒那些想借着出国留学镀金的人,不要试图靠一张海外文凭回来就想搞特殊化。专家建议出国留学应该结合自身,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
(摘编自《海归过剩成“面霸”?》,《环球时报》2011 年 7 月 31 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关于海归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2017 年海外人才就业分析报告》,海归人员回国发展主要是考虑国内经济以及家庭等因素。
B.海归人才在多个维度上表现出“水土不服”,多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不当,以及对国内环境的不适。
C.只有三成左右的海归认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基本符合期望值,可知海归人员不如之前那样受追捧。
D.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留学热潮的兴起,因追求“速成”等原因,留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令人堪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侧重分析了留学生归国发展的原因,材料二则侧重分析海归们回国之后需要克服的困难。
B.英、美、澳洲移民政策的收紧,使得留学生不能在留学国家继续发展,是留学生回国的重要因素。
C.在国内就业形势发生明显改变的情况下,不少海归在择业时仍带着不理智的傲娇,是极其不恰当的。
D.“海带”的出现提醒出国留学人员,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注重自身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E. 材料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海归人员归国的原因,归国后面临的问题,认为留洋镀金前应考虑归国后的问题。
【小题3】结合材料,分析“海归”面临的问题有哪些?为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管家

孟宪歧

沈静波乡下有良田,城里有米店。

说他是商人,行;说他是地主,也行。但他却不是个好商人。因为,他不会做生意,甚至连米的价钱都不晓得,他只知道读书下棋。可米店的生意不错。还有,虽说他是地主,可乡下的地,不知道哪块属于他,关于地租他也一无所知。

为什么?

他有一位好管家,姓韩,单名一个柳字。

管家比他整整大了40岁。

管家从小进沈家当学徒,后来给他的父亲当管家,现在又给他当管家。他对沈家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

其实,他根本没有家,沈家就是他的家。

从他讨饭进沈家那天起,就把沈家当成了家。

有这么一位好管家,他便当了甩手掌柜。

那年,城里来了许多饥民,蚂蚁般。好几家米店都店门紧闭,唯独沈家米店正常营业。不但生意正常,还开设了两个大粥棚,每天为饥民提供免费小米粥。

见门口这么多人等粥,东家皱皱眉:“多烧几锅,让他们吃够!”

管家小声说:“老爷,使不得。把咱米店的米全都熬粥,也救济不过来。”

东家一愣:“那总不能让他们饿着吧?”

管家点头:“我们尽力而为。”

一天夜里,城里饥民闹事,几乎抢光了所有的米店。

沈家米店却毫发无损。

饥民说:“沈家米店每天都为我们熬粥,我们不能没良心。”

实际是管家悄悄给饥民出主意,那几家奸商囤积粮仓,抢了他们法不责众。

这个主意不错,不但保住了沈家米店,还让饥民有了粮食。

饥民扛着粮食四散逃去。

官府来抓人,哪里还有人影?

有一回,东家与一位开米行的朋友吃饭。朋友问:“沈老板,你家米店的价格总比我们低,天长日久,不赔本?”

东家嘿嘿笑:“我永远都不赔本。我的米哪里来?乡下。不花钱的。不花钱,哪来本?”

东家回来后问管家:“韩叔,咱米店的价,比别人低吗?

管家点头:“低一点。但薄利多销,我们的收入一点不比别人少。”

来沈家米店买米的,都是老主顾,左邻右舍,他们都是吃着沈家米店的粮食长大的。

那天,城里王记米行突发火灾,店主哭喊:“王记米行失火了!”

店主喊哑了嗓子也没喊出人来。几十仓粮食毁于大火,却无一人前去救火。因店主是出了名的黑心店主,掺沙子,掺发霉粮食,大家都躲在家里,大火烧了一天一夜。店主急疯了,跑进粮仓,被活活烧死。

说起这事,东家唏嘘不止。

管家说:“自古以来就是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

这件事过去没几天,沈家米店也着了火。

管家在街上一边跑一边喊:“沈家米店起火啦,快救火啊!

顷刻,男女老幼都提着水桶拿着脸盆出来了。大火很快被扑灭。

东家垂泪给救火的作揖:“谢谢。谢谢。”

有人说:“我们是吃沈家米店的粮食长大的,就像我们家里的一样,我们不救,谁来救?

这年春,大旱,许多地方有人把树皮都吃光了。

秋天,东家说:“韩叔,该收地租了,你去乡下看看,有啥好东西,给我买点。管家就急匆匆去了乡下。

他看到的是,一群群背井离乡的逃荒人。

管家在乡下呆了一天,哭了好几回。

管家红着眼睛回到城里。

沈东家一见管家,不对劲啊,怎么眼泡子有点发肿呢?

管家低头说:“对不起,东家,我辜负了您的希望。”

东家奇怪地问:“我不就是想让你买点啥吗?没有就拉倒。”

管家就哭了:“东家,乡下惨啊。到处是逃荒要饭的,日子没法过了

东家叹了一口气:“真是民不聊生啊!

东家说完,问:“那你收地租的事如何?”

管家说:“我正要跟东家说呢,我给您买了一样好东西。

东家问:“啥好东西?”

管家答:“您的名声和仁义。”

东家不解。

管家说:“老百姓都饿着肚皮呢,哪来的地租?我就说,沈老爷发话啦,今年的地租全免,等来年风调雨顺,一并上缴。”

东家明白了:“说的对,给老百姓一条活路吧。”

第二年果然风调雨顺。可小鬼子却来了。城里被鬼子的飞机轰炸得一片狼藉。

管家保护着东家一家老少仓皇逃到乡下。

乡下的佃农听说东家回来了,全都来到村头迎接沈静波。

不几天,沈家大院里就堆满了粮食。

佃农们还送来了花生、大枣、水果。

东家拉着管家的手说:“韩叔,我们老沈家要好好谢谢你啊!

管家答:“应该道谢的是我。东家给了我饭吃!

管家死后,东家当做亲人发送,还给管家披麻戴孝。

(选自《小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对话描写非常出色,往往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并且,小说还巧妙地借助东家和管家的几次对话推动了情节发展。
B.看到这么多饥民在等粥,东家让管家多烧几锅,说“不能让他们饿着”,但管家却说“使不得”并表示会“尽力而为”。可见两人性格有别。
C.小说以抗战前后中国城乡为背景,反映出在地主剥削和异族入侵双重压迫下农村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鲜明地表达出反剥削、反侵略的思想。
D.小说善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如同样是发生火灾,王记米行无人施救,而沈家米店则有很多人救助,这些对比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主题。
【小题2】小说中管家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题为“管家”,为什么却从“东家”写起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互相支撑,互相影响,均衍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鸦片战争以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高呼“自强”“求富”,主张学习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都是在复活经邦济世的士人精神以求民族自救;甲午战争之后,士人们在“保国、保种、保教”的理念中,提出制度革新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在军事、教育、工业政策等方面做出调整。随着新的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的官吏、新兴工业资本家群体的扩大,人们有了大量关于富强、进化、民主、自由等话题的思考,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相较,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向往,具有更加鲜明的近代特征。

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人们的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产生了一系列反侵略的自卫本能,如三元里抗英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进而,知识精英们把对外御辱与对内改革结合在一起,发展为对民族前途的理性思考,如“公车上书”、新文化运动等等。另一方面,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保守性观念也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刺激和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下,愈发顽固,逐渐沦为社会发展的阻力。“变与不变”之争始终存在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导致社会变革困难重重,往往不够彻底。尽管如此,忧患意识整体上推动了家国情怀的近代转型,这集中表现为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思考。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家国情怀从“天人合一”直觉式的初级共同意识,逐渐转变为以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基本价值为基础的理性共同体意识,在传统的情感认同中加入了对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真诚向往。

忧患意识促使中国的现代国家观念兴起。在内忧外患之中,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国家理论成为人们从理论探讨与救亡实践来更新传统的家国情怀的资源,并使之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线。民族危机→民族救亡→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家国情怀演变的逻辑线索,而忧患意识则始终贯穿其中。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就是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中的一次自救。这也是中国近代国家的开端,中国人以此为争取独立的主体,进而在国际秩序中确立自己的合法性。

通过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的近代互构,两者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社会稳定时期,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共同发挥着稳定社会秩序、支持国家社会建设的作用。在民族危难之际,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激发起个体以身报国的态度和担当,释放出巨大的凝聚力,鼓舞全体民众共赴国难。在利益格局多元化,社会阶层多级化,全球竞争白热化的今天,社会公平、资本的负面效应等问题对家国情怀、国家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这需要以更加深沉的忧患意识、清晰的责任意识与远见来凝聚共识,为国家进步、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摘编自《光明日报》张倩《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人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是互相支撑、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B.近代以来,人们的忧患意识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向往。
C.忧患意识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有对民族前途的理性思考,也表现为保守性观念愈发顽固。
D.忧患意识始终贯穿于民族危机→民族救亡→民族复兴这条家国情怀发展的主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突出近代忧患意识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的差异。
B.文章就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对家国情怀产生的复杂影响从两个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相互转变的问题进行论证。
C.文章通过典型的事例,论证了忧患意识的有关问题,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D.文章围绕“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这一论点,从忧患意识的近代特征、近代转变以及忧患意识促使中国的现代国家观念兴起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证,结构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忧患意识的转变推动了家国情怀的近代转型,从“天人合一”文化理念转变为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基本价值取向。
B.中华民族面对内忧外患,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说明忧患意识促使中国的现代国家观念兴起。
C.无论在社会稳定时期,还是在民族危难之际,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共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D.面对社会公平、资本的负面效应等问题对家国情怀、国家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的今天,仍然需要有深沉的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