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户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国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禁止民众自由迁徙,“废逆旅” “使民无得擅徙”,人们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秦国由此获得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和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中胜出。秦末,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诸将忙着抢金银财宝,萧何则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民、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叫做“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户籍的登记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贯,家庭成员的数量、性别及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奴婢数目)等等,然后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相”与“户曹”,管辖全国户籍。
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公民”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与隶属贵族的“私民”相对,意为国家的人。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就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汉代实行过按家赀多少“算赀”的财产税,但主要还是征收人头税,包括向15至56岁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户征收的“户赋”。另外,每一个成年男丁还必须为国家服“正卒”役二年,戍边一年,并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汉代也限制自由迁徙,人户要迁移户籍,需经“乡啬夫”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
“编户齐民”的出现,乃是中国自封建制进入郡县制的一大嬗变。在西周封建制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全民登记户口,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周天子除了保留王畿的土地,其余的大部分土地与人口,都分给无数的诸侯国。而诸侯也是只保留一小块封邑,将其余土地分封给各个大夫。也就是说,周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狭小的王畿。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但这里“书于版”(计入户籍)的人口,显然只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至于各诸侯国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的。这样,经典封建制下的人口,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贵族(周天子、诸侯与大夫), 他们是各级责族的“私民”,而不是国家的公民,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塔状社会。
先秦封建制瓦解之后,社会结构变得扁平化,不再有贵族,因而也不再有“私民”,全体臣民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这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生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同时这也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陷阱,因为失去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国家直接统辖无数的“编户齐民”,极容易造成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
(摘自《户籍上的中国》,作者吴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通过废旅店的方式来禁止百姓擅自迁徙,百姓若不得已外出,需要持介绍信住店,店家如果让没有户籍的人住店,双方都要被治罪。
B.西周和汉代都存在着全国性的户籍制度,都设有专门管理户籍和人口的官员,只是相比较而言,西周管理的人口数量比汉代少。
C.在刘邦的大军攻进咸阳时,萧何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资料,这体现了他过人的政治远见。
D.“编户齐民”尽管将国民从贵族隶属中解放出来,但造成了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所以也是一个历史的陷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谈及秦国、汉朝的户籍管理,并与西周封建制进行对比,西周没必要也不可能进行全民户口登记。
B.文章首段重点谈论秦国户籍管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引经据典进行论证,而且摆事实进行论证。
C.文章第二、三段论述汉代户口登记制度,内容详实,户籍每年进行核査,而且登记的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等。
D.文章末尾对社会结构进行探讨,从深层进行挖掘,先秦贵族阶层的消失,社会瓦解,贵族和私民都成为公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最先建立了严格周密的户籍登记制度,要求国内无论男女老少,都需要登记,出生要及时注册,死亡要及时销户。
B.秦国在诸侯争霸中胜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行了户口登记制度,获得了全民动员的能力和丰厚的财力,其中商鞅变法功不可没。
C.汉代的“编户齐民”制度是对秦朝全民户口登记制度的继承和完善,在逐级加强户籍管理的基础上,汉代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户籍的官员。
D.西周封建社会是一个区别于秦汉扁平化社会结构的多层塔状社会,比如:各诸侯国的人口受诸侯节制,不受周天子管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7 10:20: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鱼儿
陆颖墨
鱼儿还是胚胎的时候,娘做梦见着一条大鱼。第二天部队就来了人,说是一艘潜艇在海下让什么卡住,鱼儿爹就潜了下去。后来潜艇上来了,鱼儿爹再也没有上来。娘听罢吐血后没几天,鱼儿就提前一个月来到人世。
娘非要起了这个名。
那时他的亲爹本在休假,该下海的是战友小杨子,那几天他刚让女友蹬了,领导放心不下,鱼儿爹替他穿上了潜水服。半年后,小杨就成了鱼儿的后爸。
鱼儿的弱智是在他学语时发现的。娘让他喊小杨爸爸,他就喊,可看见其他穿海军服的也叫爸爸。娘和小杨的心里都不是滋味,耐心地教他该叫别人叔叔,可他看见小杨也叫叔叔。娘眼泪汪汪地同小杨商量,小杨说:就这样叫吧。从此,家里只有“叔叔”的叫声。
两年后待鱼儿的弟弟出世,就出现了麻烦,随着弟弟学会叫人,他脑中早已无影的“爸爸”二字,再一次出现。他又见人就乱叫了。一回,娘和小杨刚出门,见一帮孩子在草坪上围着逗他:鱼儿,叫我爸爸。娘气得发抖,冲过去举起胳膊犹豫半天,终于打了鱼儿一个响亮的耳光,拎着他耳朵拖到家。小杨夺过鱼儿抚着他脸,第一次冲她发了火:“你打他,他懂什么?要打打我!”鱼儿娘一愣,顺手扇了小杨一嘴巴。小杨倒让她打蒙了,也愣了愣,说:“你要是好受些你就再打吧,要不是我他爸也不会死,他也不会这样……”娘忽然像从大梦中醒来,扑到对方怀里,捉着小杨的手捶自己,尔后,夫妻俩抱着鱼儿默默流泪。
自此,不许弟弟当鱼儿面叫爸爸,偶有不慎弟弟叫出一两声,鱼儿竟不再学舌,反而害怕地颤着身子。
念了四年一年级后,鱼儿就不再学舌。先由弟弟领着玩,后来也能单独行动。虽说时有淘气的孩子欺负他,但“爸爸”二字再也没有叫过。如此下来十多年,鱼儿也有了一个高大的个子。
这天,和往日一样,鱼儿穿一套后爸的旧冬装在基地院里背着手闲逛。不同的是,后爸老杨到南方执行任务,棉帽没带走,他戴上了,上边还有一颗帽徽,走着走着和基地司令正好对面。将军看见一士兵没有领花肩章还背着手,居然还对自己熟视无睹,很有些恼火,喝令:“你站住!”
鱼儿吓一跳,继而看见一张不大友好的面孔,马上撒腿就跑。将军带兵几十年,哪见过这么刺毛又胆大的兵,偏要较这个真,放弃了练就多年的首长步伐,拿出早晨练长跑的劲头,追了上去。这一跑一追,马上引得路上不少人驻足。不远处巡逻的几个卫兵闻风包抄过来,把鱼儿截住。
将军喘着气大怒:“哪个单位的?姓名?”
鱼儿惊魂未定,呆呆地看着将军,见这么多人围着他,竟觉得有些好玩,傻笑起来。
将军愈加气愤,要把鱼儿带走。这时,围观的人多了,自然有人认识鱼儿,忙说:“这是个呆子。”
将军一怔,看鱼儿的目光,果然有些独特。也就有些尴尬,命令卫兵:“去把他家大人找来,怎让他穿着军服出来瞎逛,太不像话了。”
鱼儿娘正好出来寻他,让哨兵领了过来。
将军见是个女的,又不是军人,忍了忍没有发作,但声音依旧严厉:“他爸爸呢?”
娘说:“他爸爸早就沉在海底了。”
将军一愣,问:“什么时候?”
娘指指鱼儿:“这孩子还没生……”
将军不再说话,似在想什么。
鱼儿看看母亲,再看看将军,冷不丁冲他叫了一声“爸爸”,也许是多少年不叫,幼儿学语那样,音不太准。
娘又气又恼,一把拉过鱼儿。
有个卫兵吼道:“瞎叫什么!”鱼儿赶紧躲到娘的身后。
将军喝住了卫兵,而后慢慢地走向娘儿俩,伸过手来,在鱼儿头上轻轻抚摸着、抚摸着。
娘说:“首长,实在对不起,他不懂事。”
将军轻叹一声,声音有些沙哑。他咽了几口唾沫,红着眼圈对鱼儿娘说:“我就是那个潜艇的艇长。”又抬起头,像是对自己又像是对众人说:“有时候,军人献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
他没有期待别人说什么,对鱼儿说:“孩子,我送你回家。”
娘没有做声,慢慢地跟在他俩的后边。有一点她弄不明白:那潜艇艇长她认识,在后来的一次海战中已经牺牲了。
莫非还活着?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顺叙的手法,描写了鱼儿爹的牺牲,再补叙牺牲的缘由,这样安排结构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引人入胜。
B.鱼儿娘打了鱼儿和小杨后,感到懊悔和自责,就“捉着小杨的手捶自己”,这情节表现了鱼儿娘对鱼儿爹牺牲的悲痛之情。
C.烈士遗孤鱼儿是小说中的一个线索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他展开,由他串联起了小说的其他人物。
D.小说以对待抚养烈士遗孤为线索,曲折地勾勒出在和平年代里,战友之间、家庭之间、两代军人之间所要面对的使命和血肉相连的情感。
【小题2】小说在塑造将军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两段,有人认为应该删去。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观点并说出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美研制出新型半导体墨
美国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半导体墨,这将使生产商向着制作柔性电脑屏幕或更低价的感应式标签(帮助零售商跟踪库存)又迈进一步。伊利诺伊州化学品公司百代集团的首席执行官菲利普•稻垣说,这项发现来自一种新型材料——一种可携带负电荷的可溶性半导体墨。通常情况下,半导体有两种基本形式:携带正电荷的P型和携带负电荷的N型。研究人员说,迄今为止,大多数半导体墨只能携带正电荷。在《自然》周刊上发表的文章中说,这种新型半导体墨为N型半导体。
稻垣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在同时拥有这两种半导体的情况下,你可以使芯片和电路运行得更快、更可靠、更有效。这非常了不起。”他说,新型半导体墨可以用改造过的喷墨打印机印在柔性材料上,例如塑料薄膜甚至纸张。稻垣说:“我们真正想做的是像印报纸一样进行印刷。它的速度非常快,而且成本相当低。”这可能有助于实现在大部分消费商品上打印便宜的射频识别(RPID)标签,帮助零售商对库存进行更好的跟踪。他说:“它还能帮助制造更复杂、更有效的灵活显示器——一种实际上可以弯曲的显示器。它还能使一些新的感应器技术成为现实。”该公司技术主管安东尼奥•法凯蒂说,在设计这种新材料时,他利用了类似于制药公司开发新的药物配方的方法。他说:“你在寻找一种新分子。”
在此次研究中,他研究出一种核心不带电的分子,使之成为负电荷的极佳携带者。法凯蒂说:“它可以非常有效地携带电子。”他说,这种分子可以溶于溶剂,因此可以被用作一种墨。公司计划以“Ac“vhk”为商标出售这种墨。
稻垣说:“我们还处于这项产业的极早期阶段。第一批产品刚开始出现。”
“我们有可能取得像当前的硅技术一样伟大的成果。”
(选自《参考消息》2009年1月23日第7版)
【小题1】下列关于新型半导体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前的半导体墨只能携带正电荷,而这种新型半导体墨属可携带负电荷的N型半导体,具有可溶性。
B.新型半导体墨可以制作柔性电脑屏幕,也可能用它来制作更低价的感应式标签帮助零售商跟踪库存。
C.新型半导体墨可以用改造过的喷墨打印机印在柔性材料上,例如塑料薄膜甚至纸张。
D.新型半导体墨可以让我们提高印刷速度,降低印刷成本。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家研制新型半导体墨的真正目的是要提高印刷速度。
B.这种新型半导体墨,使生产商向着制作柔性电脑屏幕或更低价的感应式标签(帮助零售商跟踪库存)又迈进了一步。
C.柔性电脑屏幕实际上是一种可以弯曲的显示器,有了这种显示器,我们使用电脑将更加随意和方便。
D.新型半导体墨的生产还处于极早期阶段,它的广泛应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提到的“射频识别(RFID)标签”和“感应式标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
B. 新型半导体墨同时拥有携带正电荷的P型和携带负电荷的N型半导体的特点,所以它可以使芯片和电路运行得更快、更可靠、更有效。
C. 安东尼奥•法凯蒂研究出一种核心不带电的分子,使之成为负电荷的极佳携带者,并且这种分子可以溶于溶剂,因此可以被用作一种墨。
D. 新型半导体墨的研制成功,意味着我们取得了像当前硅技术一样的伟大成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盯住刘大雄
王溱
卢浩被叫到领导办公室,进门便看到刘大雄。刘大雄是市纪委三处的头儿,这个处主要负责党风党纪。他们的办公室与卢浩所在的处门挨着门,是名副其实的部门邻居。平时没事,两个处的人还经常在走廊里聊聊天,说说笑话。
刘大雄一改过去见了面笑眯眯的模样,很严肃地对卢浩说:卢浩同志,根据举报,你和处里的有关人员在昨晚接受过下属单位的宴请,严重违反了八项规定,现在我们代表组织找你落实有关情况。
卢浩以为情况了解后,顶多写个检查,领导批评一番算完,没想到,一周后市纪委通知,给他和另外三名同去的党员,党内警告处分。
卢浩又气又窝囊,心里还有点不服气。刘大雄太那个了!这个平时看上去文绉绉的“邻居”同仁,在卢浩眼里一直是文弱书生的形象——细声慢语,喜欢书法,听说还得过大奖。许多人说,他不该干纪委,应该干宣传或者当教授。那意思除了赞美他知识渊博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书生心软,本不该在这下“狠手”的部门。现在看,他刘大雄绝不是“省油的灯”。人不可貌相啊!
想起那个不愿想的结果,卢浩心里就不舒服。受到同样处分的那三个同事也一天到晚嘀嘀咕咕,看脸色就知道,一肚子怨气。
这天,卢浩一看办公室加他正巧是那天去县里的四个人。同病相怜,四个人你一句我一句,说的全是自己如何“冤枉”。说着说着又提到刘大雄。因为喝了鲜榨果汁受到处分的小马说,真有意思,刘大雄就没有点“出格”的事?我就不信他们纪委的人就那么清廉?另一个同事说,受处理的滋味不好受,也该让他们自己尝尝。
盯住刘大雄。我们一起盯住,我不信他生活在真空中,只要他越雷池一步,我们就有话可说。卢浩望着屋里的人说,四对目光聚在一起,如同建立起了同盟。
卢浩他们分了工,一天一个人,下班后盯住刘大雄,不管走到哪里,也不管多晚。宁可牺牲休息时间,也要想方设法抓住刘大雄的把柄。好在都有私家车,方便。
轮了两遍班,小马有些沉不住气了,第二天上班时悄悄说,看来刘大雄这些人就是“钢铁”炼成的,不食人间烟火。另一个同事似乎也有同感,说他前晚黑着灯在办公室窝了大半天,刘大雄居然从晚上六点钟进了办公室,一直到九点多才离开,其间就上了一趟卫生间卢浩从心里有点佩服刘大雄了,换位对比,自己未必做得到。
这天,晚上值班的同事急匆匆打来电话,说刘大雄下班没去食堂吃饭,直奔停车场,有一辆挂着像是公务车牌的面包车接上他走了。同事开着私家车正跟在车后面呢。
卢浩有些兴奋地搓着手,这回抓住了,看他怎么说。卢浩打车迅速向同事提供的酒店奔去。车到酒店刚停下,便有笑容可掬的小姐迎上来。先生是来参加慈善义捐活动的嘉宾吗?
卢浩愣了,一时竟没反应过来。
是捐赠活动,不是饭局啊!他把同事拉到黑影处说。那,刘大雄来做什么?他不是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吗,来捐字的。慈善总会派车去接的。我刚才在登记处看到了,他捐了两幅条幅。
这一出戏演得真是让卢浩脸上无彩。
卢浩发现,刘大雄的工作似乎总是做不完。加班,成了正常工作,甚至周六周日都照旧来办公室。“敌变我变”,卢浩他们也随着刘大雄的规律调换策略。周六周日也来“陪”着。
开始,无所事事,玩个游戏,听个歌曲,后来觉得时间这么流失了可惜,便开始看书,写笔记,甚至做第二天工作计划。习惯成自然,不长时间,这“盯梢”工作变成了自觉工作。
下午卢浩开完会正要回办公室,在楼道遇上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她跟卢浩打听,刘大雄处长在哪办公?妇女手里拿着一个大尼龙绸包,鼓鼓囊囊。卢浩脑子一下子飞速转起来。是不是来行贿的?
刘大雄大概没在办公室,出来送妇女的是徐副调研员,卢浩一听声音就知道是他。
你以后千万别来送了,这土特产刘处长不会收的,我们也不会收。你丈夫有问题,是他的事。但孩子有病做手术需要钱,我们力所能及捐点是应该的。
事后卢浩打听到,刘大雄他们处理了一个基层干部,被移交司法机关判了刑,并罚了款。那个干部的孩子恰好重病需要巨额手术费。刘大雄和处里的人得知后,悄悄捐了一些钱。
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卢浩久久没说话,他眼前晃来晃去总是刘大雄的影子。那影子一会儿变小一会儿变大,最后慢慢地定格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年底到了,让卢浩想不到的是,他们处被提名先进处室。卢浩瞄了一眼隔壁办公室,心里五味杂陈。这天轮到小马晚上“值班”,但突然接到家里电话,说亲戚要来,让下班回家团聚。
卢处,能不能缓一天再盯?
不盯了,以后不再盯刘大雄了。卢浩若有所思地回答。
那盯住谁?
盯住自己。
(《光明日报》2017年04月07日 14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卢浩被叫到领导办公室开头,为故事设置了一个矛盾冲突的爆发点,容易抓住读者眼球,激发阅读兴趣。
B.卢浩等人被处分后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为了报复,他们盯住刘大雄,希望能抓住刘大雄的把柄,以牙还牙。
C.小说注意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比如,通过写卢浩知道事情原委后“久久没说话”这一细节,写出卢浩又愧又敬的复杂情感。
D.小说通过写刘大雄经受住卢浩等人的盯查考验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身正不怕影子斜。
【小题2】小说中的刘大雄主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盯住自己”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各题。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甲)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乙)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丙)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没有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他恼火,请求调动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这是懦夫讲的话。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一定要出门吗?也不一定,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把你所谓困难问题的“”找到手,“现状”弄明白了,你的这个困难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选自《***选集》第一卷)

【小题1】“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是从第1段摘出的一句话,
它应处在文章(甲)(乙)(丙)三处中的(    )处。
A.甲B.乙C.丙
【小题2】作者在第3段针对不作调查的现实,提出了哪两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抄原文语句答)


【小题3】第4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A.例证法B.引证法C.比喻论证法D.对比论证法
【小题4】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A.调查像“十月怀胎”,要有一个过程。
B.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C.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
D.调查要有正确的方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道互补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儒、道两家执著一念,各有千秋,又优势互补,缺一不可,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如所周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植根于宗法社会,言必称尧舜,法先王,效文武、周公,重经世治国之学,讲人性,倡仁义,“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三纲五常”,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差有序的社会结构。儒家学说,到了汉代以后,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并且一直延续下来。

然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主要经典是《道德经》五千言,言简意赅,盛大而精密。它崇奉先天地而生,万有之始的“道”。虽比儒家更重在形而上的哲学思考,深邃玄妙,却绝不容忽视。道家以“道”为万有之本,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上无为而民自化”。珍视个体生命,贵生,保生,长生。强调“负阴抱阳”、“以柔克刚”。“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特别是道家还认为“损不足而补有余,人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由此酿出追求“均贫富”的平等呼声,在受压迫者中间,更演化出“替天行道”的号召。这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对儒家正统学说是不可或缺的补充。况且,还有老子而后的庄子,提倡“坐忘”,宣扬鲲鹏展翅翱翔九万里,“逍遥游”等心灵自由,无我之主张。更给沉浸于入世的思想文化压抑沉闷领域吹进来一股清风,带来了一丝凉意。实为难能可贵。

儒家学说主阳刚,强调入世干政,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反,道家学说主阴柔,强调逸世无为,以柔克刚,即以静制动,“上无为而民自化”。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虽多遵奉儒家为“正统”,但是在经过大动乱和改朝换代、新王朝奠立以后,其开国之君大都要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采纳道家“无为而治”的办法,及遵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家治国理政之教导。如经过秦朝十几年的暴政,再遭受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动乱而后,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就一直遵循“黄老之道”,行“南面之术”,无为而治,励俭处静,与民休息,很快就达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的目的,因而出现了“文景之治”。

儒学、道家不仅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更是历代的士人,即知识分子们取法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之源泉,几乎不可须臾有离。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沧桑历史,无处不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很少有人能跳出这个范围。

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所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独脚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选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道家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B.珍惜生命,追求养生。
C.补充儒学,替天行道。
D.心灵自由,与世无争。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植根于宗法社会,法先王、倡仁礼,主张建立等级有序的社会秩序,后来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
B.封建君主大都尊奉儒学,但很多开国之君又奉行道家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利于恢复战后凋敝的社会经济。
C.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参与社会事务,学而优则仕;道家主张心灵自由,完善自我修养,强调无为,融入自然。
D.目前很多人把国学与儒学等同起来,作者认为儒道佛三家互补才能撑起“国学这台戏”,才能站稳立牢。
【小题3】请以李白、杜甫为例说明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