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莫高窟的挣扎
蒋方舟
人生从未如此文化苦旅过,前段时间,我重走了丝绸之路。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辉煌壮丽,一成不变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维,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诗句。
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从这里开始。当我在大马路上饥寒交迫接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无尽的青黑天下压着金边,有夕阳霞光的地平线处就是敦煌,当时场景就像电视剧《西游记》的一幕,我好激动,马上想说的是:“大师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
进了城,《西游记》里面奇诡的神秘文明,变成了现代化的摩登小城,紧凑洁净。擦肩而过的很多都是外国人,场景让人有点穿越,它仿佛又变成了丝绸之路上中西贯通的重镇,异国商贾云集,胡人遍布。
到敦煌当然是为了看莫高窟。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诉我:“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乍一看,确实是如此,这里和中国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到处都是戴着墨镜、遮阳帽,满脸不耐烦地排队的游客。人群里最大声的永远是小朋友的哭喊,都吵着要回家。
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
400多个洞窟只开放了20多个,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
第一重磨难来自自然。这里的雨少风大,强风把沙子吹到崖面。天长地久,入口处设置的窟檐逐渐磨损,失去了遮蔽阳光的功能。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副衣不蔽体的模样。
第二重磨难来自宗教变迁。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过四次灭佛的劫难。最早是北魏太武帝:“各地有造佛像者诛,有经书焚烧,有僧侣悉坑之。”敦煌由于偏远,不仅没有受到废佛令的破坏,反而成为中西僧侣和教徒的避难所。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
到了11世纪,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僧侣预感到劫难的可能性,就把数万件经书和藏画放在17窟中近千年。17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早就被洗劫,经书和佛像都已不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辩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窟。
第三重磨难是“不懂”。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绝美的壁画围簇下,往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脸被涂得红红白白,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珠是琉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无动人之处。
开放参观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从未被重塑过,三座佛像,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低眉的是弥勒,慈悲带笑,婉约悲悯至极;窟顶是直坠而下的飞天,飞天总是成双的,窟壁四周是撒满金粉的千佛像,现在金粉金箔脱落了大半。在这样的洞窟前,人一进去就有下跪的欲望——出于对美的诚惶诚恐。
第四重磨难是“不惜”。藏经洞被发现之后,当时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历史上真实的王道士,虽然不懂,但是他爱惜。他先是看到官府在运输他至爱的经书时造成破损,看到送给当地官员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后他才变成了所谓的“卖国贼”。
到了“文革”,当时莫高窟的48位工作人员分裂成大约12个革命派系,成天激烈内斗,所幸他们都同意一个原则:不能碰莫高窟。据说他们为了保护莫高窟,钉死了莫高窟所有的出入口。
我想起清洗竹简上泥土的场景:当把竹简放入清洁剂中,字开始浮现,有的字开始从竹简表面脱落,像是在逃生。天下没有永恒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发现就没有意义,可它暴露的一瞬间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就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一样,它必然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几番挣扎求生才能活下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重走丝绸之路,因为戈壁滩上风景一成不变而感到枯燥,但当她看到敦煌时就特别激动,因为敦煌莫高窟吸引着作者。
B.文章第3自然段描写了敦煌城内奇诡神秘的景色,“异国商贾云集”,这一切让作者仿佛穿越回到了过去。
C.“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这一句说明作者在去敦煌之前,就已经知道那里并不能让自己感到自豪。
D.作者在写第四重磨难时,选用了两个事例,将王道士对待经书的态度和“文革”时期莫高窟工作人员对文物的态度的不同进行了对比。
E. 文章写了敦煌莫高窟经受的种种磨难,表现出了作者对包括莫高窟在内的中国文化遗产的前景的隐隐担忧。
【小题2】作者游览了莫高窟,却没有在文中重点描写莫高窟的景物,这是为什么?试结合全文分析。
【小题3】文章以“莫高窟的挣扎”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20 06:47: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体——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鲜明强烈的视觉印象和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应该是美丽的母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素食传统的国学蕴涵
王汐朋
素食在中国有深厚的传统。《墨子》记载:“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清人孙诒让注:“素食,谓食草木”。素食又称“蔬食”,《礼记》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东汉郑玄注:“草木之实为蔬食”。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以及整个东亚,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舌尖之上是对美的品味,舌尖之下是文化精神的倾向。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蕴涵,饱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括爱惜、同情和敬畏。其中敬畏之心,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特质。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动物视为生活资源,但怀爱惜之情有节制地取用,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的主流思想。熟知的典故,如成汤“网开一面,德至禽兽”、子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爱惜动物是“仁心”的发露,为政者以爱惜动物作为施行仁政的表态,在后世已成中国政治传统。动物生态伦理的政治化,是古代中国生态伦理的重要特征。
从人类认识的进程来看,在认识到万物与我是有区别的截然两物之后,再认识到万物与我的本原一体,是更深刻的认识。古代中国早有“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的哲学命题。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在思维深处对“浑然与物同体”的默会体认。只有默会了鸟兽的疼痛恐惧与我的疼痛恐惧是同一个疼痛恐惧,鸟兽的生命与我的生命是同一个生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方才会有发自情感深处的呼应。在此意义上,同情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这在中国哲学中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
早期中国对动物的道德化,不唯赋予各种动物以特定德性,亦将动物纳入一个道德谱系中,是一种深层次的宇宙图景的精神化。《大戴礼记》中有一个本体意味的万物谱系:一般动物(毛羽介鳞)和人同处于自然世界,麟凤龟龙等祥瑞动物(简称四灵)与圣人处于更高的神圣世界;平行的双层世界又有垂直的投射关系,四灵是动物之精,圣人是人之精。在哲学意义上,四灵象征从一般动物抽象出的超越的德性实体,圣人表示从人抽象出的超越的完善人格。《春秋繁露》还记叙了四灵出没的条件:为政者若爱惜、恩惠动物时,四灵便作为令人崇敬的祥瑞象征而出现;若残酷对待动物时,四灵便会隐退,并出现令人畏惧的自然灾难。在此意义上,敬畏四灵和爱惜动物不是对两种对象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而是内外贯通的关怀:对动物的爱惜,就是对四灵的敬畏;怀敬畏之心去施行爱惜,以爱惜之举来表达敬畏。
现代学界的动物关怀思想,大致有“动物权利说”和“动物福利说”两种。动物权利说主张,动物有其不可替代的固有价值,应平等的考量而不应取用;动物福利说不反对取用动物,但人类有义务使动物避免痛苦并造就其康乐生活。以古代中国对于动物的同情、爱惜和敬畏这三重伦理维度来观照,动物权利说的动机与同情之义相当,动物福利说的动机与爱惜之义相当。目前,源于西方的动物伦理学,始终在不懈地致力于、也局限于这两种意义上的论述,而以敬畏之心对待动物的态度是不见的。敬畏是古代中国独有的动物关怀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从《墨子》和《礼记》的记载中证明了这一点。
B.不同的饮食习惯反映的是不同的文化精神倾向,中国及东南亚都以谷物和蔬菜为食物,而西方则以肉为食物。
C.中国古代古代素食中包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含着对动物的爱惜、同情、敬畏,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国学蕴含。
D.古代中国关怀动物,爱惜动物资源,为政者“仁心”发露,以此作为施行仁政的表态,将动物生态伦理化。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人类与万物的关系,人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深化的过程,首先认识到两者的截然不同,然后才认识到两者的本原一体。
B.人类对动物的同情出自思维深处的默会体认,它是一种超越语言的、不假思索的直接认知,中国哲学中将它称作“良知”。
C.只要默会体认到动物与人类“浑然同体”,具有同样的感受,生命同等重要,就会对动物产生发自情感深处的恻隐之心。
D.人类不仅给各种动物赋予特定的道德品性,而且将动物纳入一个道德谱系之中,这是早期中国对动物道德化的一个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典籍中有一个本体意味的万物谱系:一般动物和人处于自然世界,四灵与圣人处于神圣世界,四灵象征超越的德性实体,圣人表示超越的完善人格。
B.由于四灵的出没能反映出为政者对待动物的态度并出现自然灾害,因此,人类对四灵怀有敬畏之心,而敬畏四灵和爱惜动物是内外贯通的关怀。
C.“动物权利说”主张动物与人类拥有平等的权利,人类不应取用动物;“动物福利说”不反对人类可以取用动物,但不应造成其痛苦,要使其康乐生活。
D.源于西方的动物伦理学与中国古代动物伦理学比较,就动物关怀精神而言,两者内涵基本相同,但前者有局限,缺少对动物的敬畏之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文心雕龙》“体大虑周”,对其理论体系的整体把握,学术界存有种种歧见。尤以对这一体系性质的不同看法最引人注目,也更为重要。占主流地位的看法,把《文心雕龙》认作是一个文学理论体系;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文心雕龙》实际是一个文章学的体系。而在持“文学理论体系”的一类看法中,对于刘勰如何建构自己的体系,又有各式各样的见识。

主张《文心雕龙》是文学理论体系的,认为其下篇即其“剖情析采”部分,侧重于创作、批评理论,至今具有现实价值。相比之下,其上篇“论文叙笔”部分,包纳其中的多数文体已经废弃、过时。因此,服从于建设新文艺的需要,重点挖掘它的“理论”部分是顺理成章的。

而主张《文心雕龙》是文章学体系的一类看法,抓牢其《序志》中“上篇以上,纲领明矣……下篇以下,毛目显矣”一句,把目光集中在上篇的“论文叙笔”上,认为这才是刘勰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对下篇的“剖情析采”部分,则当作关于各类文章的具体做法淡然处之。

对于上述《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不同理解和评价,是否出于研究者需求方向的不同,致使他们的目光有所侧重,偏向功利主义?而研究角度和研究兴趣的不同,难道应当影响和左右我们对《文心雕龙》体系性质的认识?“媳说媳有理,婆说婆有理”之所以被认作是学术探讨中正常的,有时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仅仅是指我们对真理和本质的发现和确认,总会有一个不断明辨的过程。而作为研究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从争辩中逐渐地接近客观的公理。这里很用得上王元化先生常说的两句话:“根柢无易其固,裁断必出于己。”我们研究《文心雕龙》,岂可先变乱其本旨,不将其本身的“根柢”讨论清楚?而一味持说,记诵而已,抄胥而已,鲜见“出于己”之“裁断”,又何关研究,何关学问?

(节选自石家宜《〈文心雕龙〉理论体系探微》,有删改)

【小题1】概括学术界对《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不同看法。
【小题2】请分别概括上述看法的持论依据。
【小题3】结合文意,简析作者关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研究的基本主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给青春更多飞扬的机会
盛玉雷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李大钊语)中国改革开放40年,青春活力串联起无数个经典瞬间。1977年,570多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标注“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1984年,一个中国小伙子在长城上的照片,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中国的新面孔”高举改革大旗;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特意提出,“我要握一握年轻人的手”,在此之后,一大批青年从机关下海创业,成为中国经济史上的“92一代”。某种意义上,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中国奇迹,正是一个“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过程。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活力迸发,离不开朝气蓬勃的青春之歌。这也为过去5年的生动实践所证明。长征六号火箭研制团队组建时,平均年龄只有27岁;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1岁的年轻技工,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大放异彩;共享单车敲开了共享经济的大门,创业团队却多为80后、90后……
然而,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80年代的青年曾面对“潘晓之问”,而今天的青年也有着别样的成长烦恼。“葛优瘫”“丧文化”“佛系”等说法,也许只是部分群体的戏谑,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些青年的困惑:面对现实压力,奋斗是否还是改变命运的不二法宝?面对上升压力,拼搏是否还能实现自己的华丽转身?“低欲望社会”如果提前到来,到底去哪里寻找诗和远方?“有三岁之翁,有百年之童。”青春活力无关年龄,而是一种积极心态,一种对未来的正向预期,一种追求卓越与成功的冲动。正因此,为了激荡青春梦想,整个社会都应该与青年共同成长,既让他们树立对未来的正向预期,同时解开他们的心理困惑。
“我们的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高尔基语)一方面,机会来自制度给予的机遇。无论是财富的分配,还是发展的环境,抑或是命运的改变,都需要从外部为青年拓宽更多上升渠道,为他们提供更多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才能在新时代最大限度激发起青春活力。另一方面,机会来自内部的自我生长。在这样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创新挺进“无人区”、发展开拓“新蓝海”,这些领域没有既得利益,也没有论资排辈,恰恰适合青年开疆拓土、挥斥方遒,只要站上风口,机会就能从无到有被创造出来。为什么不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奋斗的土地上,让自己成为机会眷顾的那个有准备的人呢?
“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鲁迅曾如此寄望于青春活力。青春是一种改变与创造的力量,是一种带来可能性的力量,是一种把空白时间变成饱满历史的力量。万众瞩目的新时代,不仅需要而且必将激起这样的磅礴伟力。
(选自2018年1月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长租公寓是近几年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租房市场上的“新物种”。这种针对工作不久的独居青年开发的公寓,又名“白领公寓”“单身合租公寓”。区别于传统租房模式,长租公寓通常是由商业机构将业主房屋租赁过来,进行标准化装修改造,配齐家具家电,以单间形式出租给上班族,并提供各类标准化服务,租客的租赁期限一般为一年。在上海的中环沿线,这样一个单间的月租,一般在2500—3000元之间。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长租公寓服务商已超过1200家,房间单位数超过200万间,并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

相比传统租房,长租公寓私密性好、配套全、安全系数高、社交成本低,对年轻租客更具吸引力。其中73%的长租公寓租客将私密性好作为首选因素,此外大部分青年租客较关注提高生活便捷度的公共配套,也有不少青年希望社区内具备书吧、咖啡厅、公共客厅、办公洽谈等个性空间。以“V领地青年社区”为例,在现有的公共区域中,社区的公共客厅最受租客欢迎,此外,多媒体室、健身馆、操场等区域也成了很多租客的休闲娱乐之所。

调查显示,居住在长租公寓中的年轻人十分愿意就近社交,在App上的活动、交易、求助等各项社交功能中,租户对活动功能热情较高。

(摘编自张斌《“独居时代”,年轻人都住哪里》)

材料二:

长租公寓市场规模预期(亿元)

材料三:

独在异乡,独身居住,独自一人,“空巢”青年的数量正在一线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增加着。“空巢”青年们第一个绕不过的难题就是租房。陌生的室友、老旧的社区、狭窄的社交圈子让这一代人更显孤独。独居生活中,缺乏情感寄托、社交圈子窄、交流空间有限是“空巢”青年们最为普遍的三大痛点。

针对这些情况,国内众多长租公寓纷纷采取行动,希望用新的生活理念打破以往传统租房的局限,为年轻人带来更好的居住体验。摆脱“空巢”的第一步就是让爱好各不相同的“空巢”青年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对此,长租公寓品牌“红糖里”主动承担了组局人的角色,主动搜集起了住客们的爱好,并定期在公寓举办主题兴趣小组活动。每到周末假期,公寓还会组织各种城市探索活动、节日主题派对、明星住客分享会等,这些活动能帮助住户迅速找到兴趣相投的友邻,走出打破隔阂的第一步。不仅如此,“红糖里”在公共空间上也做足了功课,这对于进一步拓展“空巢”青年的社交圈非常有效。同时,“红糖里”精心设计的公共空间为住客以及创业者们提供了足够的社交空间和气氛,在这样充满创意的载体及环境下,创业者之间的交流与想法就能碰撞出更多的机会与火花。他们可以在“红糖里”一边尽情地享受生活,一边和朋友们为工作努力拼搏。

(选自《长租公寓正在成为“空巢”青年的社交法宝》)

材料四:

日前,阿里巴巴旗下闲置交易平台“闲鱼”发布的《“闲鱼”空巢青年租房数据》显示,闲鱼租房用户中,32%是空巢青年,在多个一线城市,空巢青年人均租房花费低于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大家同为空巢青年,租房却有着明显的差距,他们中的整租群体人均花费2200元租用整套房,而租用单间的每月只花1200元。数据发现,空巢青年对于租房有自己特殊的要求:没什么都不能没有WiFi,便利店成了空巢青年租房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爱干净、单身、好相处等条件成了空巢青年选择室友的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空巢青年中的“90后”群体十分亮眼,即使只租住单间,他们在房间朝南、独立卫生间、厨房、飘窗等方面的要求均高于“80后”空巢群体,即便“蜗居一隅”,“90后”也在尽力活出生活品质。

(选自《“闲鱼”空巢青年租房数据:90后爱租什么房》)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长租公寓服务商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这与“空巢”青年的数量以极快的速度增加分不开。
B.空巢青年是指独自一人在异乡居住的年青人,空巢青年普遍存在缺乏情感寄托、社交圈子窄和交流空间有限的问题。
C.空巢青年在租不同类型住房时的花费差距明显,而对租住的房屋也会有个性化要求,有没有WiFi及便利店非常重要。
D.材料三以“红糖里”为例阐述了长租公寓如何为年轻人带来了更好的居住体验,材料四阐述了空巢青年对于租住房屋的具体要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租公寓是租房市场上的“新物种”,主要针对工作不久的独居青年开发,提供各类标准化服务,租赁期限一般为一年。
B.从材料二看,长租公寓虽然诞生时间不长,但近年发展迅速,到2025年市场规模预期是十年前的4倍多。
C.“红糖里”非常注重对房客公共空间的建设,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满足他们对社交圈子的需求。
D.即使“蜗居一隅”,“90后”比“80后”空巢青年更亮眼,他们只租住单间,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高于“80后”同类群体。
【小题3】你觉得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增强长租公寓的吸引力?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