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依稀荷塘
李建臣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让我神往多年。
当我跨入清华校门时,第一个愿望便是尽快一睹荷塘的风采。
记得当时班上有个同学,带了一台海鸥相机来为大家拍照,成了全班焦点。七嘴八舌之后,几个拍摄点便确定下来。一是工字厅,建于乾隆年间,雕梁画栋如翚斯飞,门楣高悬咸丰御匾;二是清华学堂,德国古典建筑范式,青砖红瓦廊柱白墙,清华教育发端之地;三是二校门,三拱牌坊中西合璧,作为清华标识和象征嵌入国人记忆;四是融会古希腊和拜占庭艺术风格的大礼堂……
见此情形,我真没有勇气提议荷塘了。
不久开展义务劳动,我们被带到校园西北角的荒岛挖土清淤。偶然间我探询一句荷塘在哪儿,不料老师的回答令我目瞪口呆:此刻正在清淤的这片壕沟便是荷塘!
真是造化弄人。面对眼前的荒芜萧飒、满目狼藉,我怅然若失。这便是我魂牵梦萦、寤寐以求的荷塘么?蓦然间,脑海中闪过一句“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秋风瑟瑟,暮雨潇潇。眼见得绿色渐次褪去,黄叶倏然飘落,心中那莫名的挂念却未曾消匿。除了晨练,间或也会带上笛箫,于荒岛僻静处吹上一曲《汉宫秋月》,思绪便随着袅袅余音,游弋于空山幽谷冷雨寒窗、荒野孤雁大漠残阳。若偶得燕雀应和,则有喜遇知音、对影三人的感觉。
所谓荒岛,乃十亩大小的土丘。岛上三面土山,高丈余,南向平阔,远看犹如一张坐北朝南的龙椅。周围壕池环绕,宛若玉带。南侧玉带之外有土山横亘,恰如影壁;岛内兔葵燕麦虬枝盘曲,碎瓦朽木残垣依稀。西北有汉白玉拱桥凌卧沟池之上,隐约寻履胜境;东南有木栈折桥与对岸相连,仿佛曲径通幽。整体形貌虽苍凉残败,然构局中规,同条共贯意蕴不凡。
翌年春天,岛上矗起一块石碑,上书“近春园遗址”。碑铭道出了荒岛身世。
原来自康熙年间,皇家大兴土木,从各处广征奇石异木,于北京城西北修建了三山五园。道光在位时,把其中的熙春园辟为两处,其一赐名近春园,赐予皇四子,即后来的咸丰。
近春园以荒岛为核心,仿淹城形制,延至方圆百亩。当其时也,园中古木高耸怪石林立,环山衔水长桥卧波,回廊曼绕雕栏玉砌,莲叶接天荷花映日。正是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景阳楼畔千条路,一面新妆待晓风。
咸丰从这里走向了紫禁城,可谓雄姿英发踌躇满志。然而,他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继位不久即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咸丰被迫亡命热河,终以而立之年客死异乡。京城陷落,圆明园焚毁,东北亦被沙皇俄国割走大片土地。黑云翻墨,卷地风来,山河破碎,社稷飘摇。
背负巨额赔款的同时,慈禧又提出重修圆明园的构想。除了鬻爵捐助、加大税赋,慈禧还萌生了就地取材的想法。于是就近拆掉了近春园,运走了可用之材。然而时局日下,重修计划终成泡影,近春园亦被遗弃,沦为废墟。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1913年荒岛划入清华,至1927年朱自清先生月下独赏之时,虽然荷叶田田,暗香缕缕,但“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白天也少人走”。寂寞无主,黄昏独愁。只在朦胧月色之下,斑驳树影之中,荷塘才摆脱凋敝,“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出浴的美人”,撞入和撕扯人们的想象空间。
沉寂百年之后,荒岛终为时代曙光所唤醒。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季,清华师生大同爰跻无问西东,用自己的双手为荒岛拂尘梳妆,赋予了新生。
今天,徜徉于荷塘之畔,漫步在亭榭之间,波光粼粼菡萏妍妍;杨柳依依草色入帘。地上芳草郁,空中舞纸鸢;黄鹂鸣翠柳,水中并蒂莲。童子嬉戏廊下,钓者羡鱼池边;山顶书声琅琅,身旁咖啡飘香。写生少年专心致志,倾情白首琴瑟璧联。小桥划水剪荷花,两岸西风晕晚霞。兴衰荣辱随梦去,无缘日月我自开。
古往今来,荷花被赋予了太多的文化寓意和精神内涵。这不仅因为荷花清纯艳丽千娇百媚,还在于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超凡脱俗不可亵玩。我尝惊诧于荷花有蛰伏千年依然绽放的顽强生命力。她不仅是花中尤物,也创造了生命物种的奇迹。曾经沧海巨浪滔天,况乎半塘污泥浊水!正是于举世混浊之中,其保持了独善其身清净无染,才使得这个世界又增添了一抹亮色,增加了一道风景,增多了一丝希望。正如毛姆所言,满地都是六便士,我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实际上,月下的绽放,才真正避弃了光环与污垢、浮躁与喧嚣、荣华与苦难、尘俗与烦恼,致虚极守静笃,走近了恬淡无为的生命本原。恍然间,我想起“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陶靖节,想起了“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的李青莲,也想起了东坡居士月下赏荷的掌故,便自觉悟出心境、引为知己了。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人民日报》2018年03月31日24版)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考入清华,同学们第一次选点拍照时,“我”没有勇气提议去荷塘,因为当时同学们选的那些地方都很有吸引力。
B.文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写了自己就读清华时给荷塘清淤的所见所闻,描述了季节变换中荷塘勃勃生机的景色。
C.文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细致、气势充沛;同时采用对比、引用等手法,行文流畅,开合自如。
D.文章不乏议论与抒情的点睛之笔,既表达了自己对清华荷塘的真挚喜爱之情,又增添了文章的理趣和内涵。
【小题2】文章用大量的篇幅说明了“荒岛”的身世,请简要分析“荒岛”身世的丰富意蕴。
【小题3】文章以情感为线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4 09:31: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小谟75岁不失棱角

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大会上,无数闪光灯照亮了王小谟,他半个世纪以来的科技成绩更是被人们反复传诵——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媒体赋予他诸多头衔——“中国预警机之父”、著名雷达专家等。然而,近些年来,王小谟倒是经常放出些“得罪人”的话,甚至会因为“有个性”“直爽”惹来一些“争议”。几年前,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北京代表团中,时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的王小谟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就建议要克服在科学研究上的浮躁情绪,切勿追求短期效应。值得一提的是,王小谟当时话锋直指科技体制,称“要从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入手,才能推动科研健康发展”。

在两院院士中,就是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也不乏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但王小谟的履职方式却颇具个性。至少,与绝大多数科学家只在科技领域谏言不同,这位“学问最高的代表群体”中的一员,还会从一个普通公民的角度看待社会问题,并颇有“个性”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十几年前的一次两会上,王小谟揪住“两院”报告就是一连串的问责,他称报告里面列举出很多数字,说明“两院”做了很多工作,具有说服力,但是,“要做的工作不能仅限于此”。王小谟发言道,对于人民关注的大案要案,要加大审理透明度和报道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实情并受到警示教育。当然,这样的“敢言”和“个性”,也让王小谟尝到舆论的苦头。

上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让人们看到了国家装备预警机的紧迫性,预警机研制又一次提上了日程。王小谟主动请缨,与十几位老专家联名上书,要求自主研制预警机。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想法一经提出,迎来的不是技术上的挑战,而是受到了一些质疑。“我们当然可以从国外买,省时省力,但是一旦战争真的爆发,国外只要卡住几个配件,我们买回来的预警机就用不了!”王小谟据理力争。

这句话后,王小谟不再发声,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干活儿”去了。再一次公开露面,已到了2009年。在10月1日的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米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广场。有人看到,看台上的王小谟“流泪了”。

王小谟选择的逻辑很简单,他只想要属于科学的答案却从不愿意随波逐流。

1987年5月,当德国青年鲁斯特驾驶轻型飞机直入苏联领空,突破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地面雷达防空网后,苏联被吓倒了,中国同样震惊了。低空防御雷达成了一个必须拿下的科技。那时,已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8所所长的王小谟跃跃欲试。然而,国家并没有把低空雷达的研制任务交给38所。王小谟没有就此放弃。“不让我们做,我们针对国外出口行不行?”看似不合组织口味的这一招,却用成果打败了美国、俄罗斯的雷达,并以国际价格卖给了不少对技术要求很“刁”的国家。王小谟和其团队也因此收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2年,王小谟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人民大会堂里,面对前来采访的年轻记者,他不顾工作人员的阻拦,微笑着和他们握手。

王小谟总是对年轻人青睐有加。这位曾经的中国预警机系统总设计师,先后培养出18位中国预警机系统或雷达系统总设计师,中国在这一重要领域的事业传承有望!

王小谟,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50多年的科技生涯中,先后主持研制了多部世界先进的雷达,为我国国土防空网的建设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王小谟是中国国产预警机的研制者,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被媒体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然而,他因“有个性”经常得罪人。
B.德国青年鲁斯特驾驶轻型飞机飞入苏联领空,突破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地面雷达防空网,此事坚定了王小谟向低空防御方面探索的决心。
C.王小谟独自开发研制的预警机曾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准确地飞过了天安门广场,这是中国预警机首次公开亮相。
D.王小谟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8所所长时,积极主动研制低空防御雷达,并以高价把雷达卖给了国外对技术要求很高的国家。
E.本文撷取王小谟人生的若干片段,叙述了他献身科技、关心国事、关爱青年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伟大情怀。
【小题2】王小谟为什么主动请缨自主研制预警机?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中一再突出王小谟的“敢言”个性,其目的何在?
【小题4】王小谟的“不失棱角”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常听到对历史研究“碎片化”的批评。这种批评应当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只研究历史碎片,缺乏宏观的视野与认识,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记得早些年,一位漫画家画过一幅漫画,上面一位红学家正在细数曹雪芹有多少根白头发,似乎这就能解决红学上的大问题。这幅漫画讽刺的是繁琐考证,用来讽刺“碎片化”的历史研究倒也合适。

的确,过于沉溺于“碎片化”的研究无益于历史研究的发展,无益于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过,历史研究又常常是从某些碎片开始的,这就犹如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没有局部也就无所谓整体。人们研究历史常常会从局部开始,这符合认识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历史研究不应走向“碎片化”,但研究历史碎片不可避免,如何研究历史碎片确实值得深入思考。

选择的历史碎片应是经过漫长时间筛选而存留下来的吉光片羽,是历史研究的珍贵资料。通过对这种历史碎片的研究、对个案的探讨,可以找到阐释历史的新角度。比如长期关注我国中古时代佛教寺院经济的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就整理研究了向来不为世人所重的寺院账簿、僧尼私产记录这些可谓历史碎片中的碎片,揭示出我国中古时代遍布南北方的佛教寺院不单单是一个宗教组织,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实体”。通过对这些历史碎片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的寺院经济及封建关系,了解寺院经团与官府的关系,是研究魏晋社会形态问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可见,一些历史碎片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捕捉这些信息,认真研究它,就会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

研究历史碎片虽然必须,但不能只作繁琐考据,只关注琐细的小问题,却忽略了对大问题的研究。看待一个个的小碎片、小问题,需要从大处着眼。例如,作为人类历史社会形态研究一部分的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研究,正方兴未艾。看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应当有世界通史的视野。人类历史有着共同的发展规律,要经历从原始共产主义时代经由文明时代、再到高级共产主义时代的历程。走向高级共产主义时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共同目标。孔子的理想社会就是行“大道”的、“天下为公”的“大同”时代,孔子采用“天下”(而不是用周王朝或是鲁国)的概念来讲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时代,在今天看来非常高瞻远瞩,可以说孔子所说的“天下”就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谓的世界通史视野。之所以要以世界通史的视野来看待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是因为惟有如此才可以看清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特色,看清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如果我们研究历史碎片时都有这样的全局眼光,历史碎片的意义就会大不一样。

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提供历史鉴戒,认清历史发展趋势,正如古人所谓“丽丽巨巨,日走千里,有必走之势也。虎豹熊罴,鸷而无敌,有必胜之理也。”历史碎片就像认识历史发展必由之路上一颗颗的铺路石子,用好这些小石子,也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大作用。

(摘编自晁福林《发挥好历史碎片的大作用》,2019年7月2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历史碎片必然导致缺乏宏现的视野与认识,因而不能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B.历史碎片与历史研究类似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历史研究往往从历史碎片开始。
C.通过研究经过漫长时间筛选而存留下来的历史碎片,可找到阐释历史的新角度。
D.研究历史碎片无须关注琐细的小问题,而应从大处着眼,注重时大问题的研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巧妙借用红学家细数曹雪芹有多少根白头发的漫画,形象地批评了“碎片化”历史研究。
B.文章辩证看待历史碎片,既反对过于沉溺于历史研究“碎片化”,又肯定研究历史碎片的重要性。
C.对于如何研究历史碎片,文章着重从历史碎片的选择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两方面进行论述。
D.文章结尾站在历史研究目的的高度,运用引证法和喻证法,揭示研究历史碎片的重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兹全先生对寺院账簿、僧尼私产记录等历史碎片的整理研究,推动了我国中古时代佛教寺院经济研究走向深入。
B.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形态需要具备世界通史的视野,这样才能看清其特色,看清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C.孔子的理想社会就是“大同”时代,孔子用来描述自己心中理想时代的“天下”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世界通史视野。
D.历史学家通过对良渚遗址出土的零散文物进行筛选、鉴别、研究,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堪称历史碎片研究的范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最美天际线,应该向人心延伸
何鼎鼎
日前,北京正在进行清理牌匾标识,这引来不少关注,正反两面声音皆有。赞成者认为,北京不少牌匾标识“很不首都”,毫无审美可言,摘了并不可惜;质疑者则认为,像“庆丰包子铺”这种街边一层楼高的招牌也被摘了,是否真的科学?是否太一刀切?
应该看到,无论赞同或是质疑,基点都是出于公共利益。大家的争议焦点,并不在于北京要不要美丽的天际线、要不要整洁的城市空间,而在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与城市相遇,在登高远眺,也在行走其间。美丽的天际线,清朗的建筑立面,都是城市的靓丽名片。驻足黄浦江边或面对维多利亚港,有那条天际线在,就有上海风情与香港格调。具体到北京,没有人不会同意:维护故宫、钟鼓楼、永定门城楼等重要建筑(群)周边传统空间轮廓的完整,有利于保护老城平缓有序的城市天际线;维持长安街、通惠河等处公共空间的开阔清朗,对维护“北京的符号”是多么的重要。这不仅是《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顶层设计,也是每一个热爱北京的人的肺腑之言。
城市的核心是人,要塑造错落有致、富有韵律的天际线,也要关注到人心的起伏。这其实是一条比天际线更重要的曲线。强化对牌匾的监管职能当然没错,对有安全风险的广告牌应该坚决整治,对违法私设的牌匾就应依法拆除,与天际线一起被清理的“架空线”——那些电线杆连起来的“城市蜘蛛网”,就赢得了无数点赞。然而,也要听到这样的声音:“没有了那块熟悉的招牌,迷路怎么办?”“牌匾没了,开车过来更找不着地儿了。”楼顶标志、路边店招,是城市的表情包、出行的坐标系,没有了还真容易叫人不习惯。而“3层以上只能安装一块牌匾标识”,对于一栋体量巨大、有多个出入口的高层建筑而言,是不是有只留天际线,不接地气的嫌疑呢?如若把有多年传统的“老字号”的牌匾也换成统一标识,又会不会失却一些传统的韵味、多元的丰富呢?人们的讨论,也是在期待更务实也更精细、更有效也更接地气的做法。
利益高度分化的时期,确实鲜有毫无争议的公共政策。什么是判断的关键标尺,什么是治理的最大公约数?应该属法治。为了净化城市空间,打造美丽天际线,北京新修改通过了《北京市牌匾标识设置管理规范》,清理属于有法可依。然而,行政法上同样强调信赖保护原则。那些在老规范下合法合规设置的牌匾标识,其信赖利益是否应该得到保护?这涉及到政府的公信力。而在摘除过程中,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或许也可以考虑一下社会承受力的问题。一言以蔽之,精细化的管理一定是法治化的,也应该是将绣花功夫落实到治理全链条中的。
不妨再看看世界。无论纽约还是东京,都有一条被称道的天际线,也都有丰富而多元的城市空间。这不是建筑与天空交接的生硬墨线,也不是千篇一律的“统一服装”,而是接纳了建筑之上、空间之中的人文、历史与商业痕迹的。对于整座城市而言,这既是装饰性的,也是叙事性的,是能够讲述城市历史的。尽管今天,现代城市规划越来越强调其科学性,但并不意味着排斥城市的自我生长性。人们如此关注北京整治牌匾标识,正是在考量:刚性的城市治理之下,需要为城市的有机生长留下多少弹性空间。
如果说建筑与天空的交界线只是一条没有宽度的线,那么政策与人心的交界线应是有公共探讨的宽度和温度的。正因此,让城市天际线更美丽,城市空间更清朗,一个为了城市更美好的公共决策要凝聚起更多共识,既需要照顾到城市发展的规律,也需要兼顾各方利益、注重决策的透明化与公信力。毕竟,所有的建筑,归根到底是“人的建筑”。城市,是我们的城市。
(选自《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小题1】下列有关作者对“天际线”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天际线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靓丽的名片,所以北京集中清理屋顶广告牌匾的行动,没有人不会同意。
B.作者认为要塑造错落有致、富有韵律的天际线,也要稍微关注人心起伏这条曲线,两条线是相辅相成的。
C.作者认为当下确实鲜有毫无争议的公共政策,但要不要打造美丽的天际线判断的唯一标尺是法治,必须有法可依。
D.作者认为,让城市的天际线更美丽,让城市空间更清朗,决策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因为城市的魅力在于多样性与包容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首先从现象入手,针对打造城市美丽天际线,清理牌匾标识既有赞同也有反对的情况,提出问题——焦点不在要不要天际线,要不要整洁的城市空间,而在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B.在为保护天际线而治理广告牌的问题上,还有很多北京人其实关注的不是摘广告牌本身,而是他们不喜欢“一刀切”的社会治理行动,因为这对生活带来种种不便,破坏多元的丰富,有损传统的韵味。
C.作者举纽约与东京城市美丽天际线的例子,主要是为了与北京的做法进行对比,得出刚性的城市治理之下,需要为城市的有机生长留下适当弹性空间的结论。
D.文章举了很多现实的例子,如有城市表情包特点的店招,有传统韵味的的“老字号”牌匾等,它们装饰城市,讲述城市历史,体现商业繁荣、城市活力,不会影响城市的天际线。
【小题3】结合全文,请分析打造“最美的天际线”应遵循的原则。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然音节节奏论,以达意自然与自由为原则;以郭沫若、戴望舒为代表的情绪节奏论以抒情自然与自由为准绳。这两种节奏观基本上都偏重一端,或重意,或重情。“自然与自由”一开始就留下了巨大的理论拓展空间,诗人个体的诗学观念在“自然与自由”的旗帜下分化变异乃至重新聚合。新月诗派对现代诗歌和谐节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创作,即是对“自然与自由”理念的合理延伸,也是对诗情、诗意、诗性的和谐调匀。
徐志摩在《诗刊弁言》中说:“我们几个人都共同着一点信心,……我们信自身灵性里以及周遭空气里多的是要求投胎的思想的灵魂,我们的责任是替它们搏造适当的躯壳,这就是诗文与各种美术的新格式与新音节的发现。”这种宣言式的诗学理想拉开了“格律与音节”试验的序幕。在《诗刊放假》中,徐志摩总结道:“我们也感觉到一首诗应是一个有生机的整体,部分与部分相关联;正如一个人身体的秘密是它的血脉的流通,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
徐志摩的言论大体上代表了新月派音节试验的初衷和经验。他意识到标榜“格律”的可怕流弊,会使人误以为外在的整齐就是格律而陷入形式主义,原因就在于学诗者只留意“整齐”而忽略“整体”,而后者才是新月派音节试验的原则。而将诗歌连为一个整体并获得生气的关键就是“音节”,故而诸多新月诗人都将“音节”与“整体”一并论述。
“音节”在新月诗人笔下也是一个涵义复杂的概念,闻一多最初是将“音节”作为“声音的节奏”之缩略语使用,后又将“音节”“格律”“节奏”等作为同义术语处理;徐志摩、陈梦家等人,都是将“音节”对译“rhythm”,即现代意义上的“节奏”。
“和谐”意味着意义和声音之间、视觉和听觉之间、内质与形体之间关系的协调,这个调和的过程即是将诗融为有机整体的过程。饶孟侃指出:“一首完美的诗里面包含的意义和声音总是调和得恰到好处,在表面上虽然可以算它是两种成分,但是其实还是一个整体。”和谐体现了新月诗人的美学理想,而达到这一理想的关键就落在音节(节奏)上面。
在新月诗人之前的诗论中,对新诗节奏单位关注不多。在命名上,大都以“节”称之,肇始于胡适的《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率先提出节奏单位“节”,又提出以“意义和文法的自然区分”为节奏单位划分原则。
新月诗人提出的节奏单位术语有闻一多的“音尺”和饶孟侃的拍子。闻一多认为英诗中的音尺与中国诗中的“逗”相对应。闻一多借用英诗中的“音尺”来分析中国古代诗歌,认为其相当于中诗之“逗”。在闻一多1926年写成的《诗的格律》中,已经用“音尺”来分析现代新诗了。
在“和谐节奏”理念的引领下,新月诗人将诗歌视作一个和谐的体系,他们认为节奏体现的是一种和谐关系,即一种“音节流转和有机整体”的美学效应并付诸创作实践之中。
(摘编自王雪松《论新月派的和谐节奏诗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适与郭沫若、戴望舒所提倡的“自然与自由”节奏论,给诗人们的创作留下了极大的理论空间。
B.整齐强调的是诗歌内部含有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而整体则属于诗歌呈现出的外在形式。
C.徐志摩在《诗刊弁言》中以理想化的诗学宣言阐述了诗歌的新格式及新音节具有的重要意义。
D.闻一多借用了英诗中的“音尺”这一术语,在他看来,音尺与几千年来中国诗歌中的“逗”相对应。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以两种新诗节奏观引出新月诗派的现代诗歌和谐节奏理论,奠定了下文论述的基础。
B.第二段引用徐志摩《诗刊弁言》和《诗刊放假》中的话,论证了音节对诗歌的重要作用。
C.文章在论述新月派和谐节奏诗学问题时,使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
D.文章逐层递进展开分析,并重点论述了新月诗派“和谐节奏”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与自由”理念对诗人们的诗学观念有重要影响,新月诗派对该理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B.音节能将诗歌连成一个整体,获得生气;“音节”概念的涵义在新月诗人笔下具有复杂性。
C.过分推崇格律,势必使人产生误区,进入一种形式主义,导致学诗的人只会注意到诗歌外在的形式。
D.和谐是诗歌呈现出的一种有机状态,表现为诗歌的意义与音节、视觉与听觉等之间关系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