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 、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作为文学意象最早出现于《诗经》,但其意象所蕴含的涵义更丰富和深刻,则是自唐代开始。
B.“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慕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层次清晰,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之后,进而对古诗词中“柳”这个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C.文章最后三段从初春写起,然后按照朝代的顺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柳”这一意象的丰富含义。
D.文中引用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区分较大,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合称“杨柳”的做法确实不妥。
B.如果没有冯延巳、刘禹锡和刘昚虚等人笔下的“柳”的诗句,就没有柳这一意象在古诗中的丰富的情感意蕴。
C.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1-24 08:31: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以武侠文学为原型,融舞蹈化的武术技击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的叙事情节为一体的类型影片。中国武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舞蹈艺术的神韵,中国武侠电影在汲取武术的外在形态和神韵的过程中,形成了武打动作的舞蹈化风格,生龙活虎的武术技击在银幕上便演变为一种优美动人的武术之舞。由于武术打斗在电影中是高度艺术化和表演化的动作奇观,所以,我们把它称为银幕上的“武舞”,即武术之舞。

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技巧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动作表演。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打斗、单纯的视觉奇观,而是武打与剧情、与情景、与人物性格的相互交融。中国武术进入电影之后,演变为一种以艺术表演为主、击打对方为辅的武术之舞。观众在欣赏一场技艺精湛的动作搏击时,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场在“影像舞台”上展开的武舞表演。

中国武侠电影在它极具表演性的武术对打和曲折委婉的故事情节中,隐含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式的文化伦理,这是支撑整个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包括武侠电影中的人物所归附的不同武术门派,所采用的各种剑术、拳法,其实都带有特定的伦理色彩,都会与武侠道义和社会道德相联系。作为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刀剑的选择与使用同样具有艺术的表述功能与文化意义。

中国武侠电影在人物性格的创作上,严格依循着善恶分明、忠奸立判的美学原则,并通过善与恶的尖锐对立,美与丑的鲜明映照来建立影片的叙事体系和价值体系。由此,中国的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以英雄义士为主体的善的形象和以奸臣贼子为主体的恶的形象。同时武侠电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报主”与“尽孝”的叙事母题、“家族为本”的武林道义、“义非侠不立”的精神取向和“善恶有报”的世俗伦理等,建立了武侠电影特定的伦理构架。

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注重武德的电影作品,特别是对暴力的表现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其中包括暴力的喜剧化、舞蹈化、诗意化等消解暴力的有效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武侠动作片的“国际化”正在改变世界电影中暴力影像的存在方式。

事实证明:武侠电影所蕴藏的商业潜力,已经成为电影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中国的武侠电影因其无可比拟的武艺和神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世界电影界的青睐,从而使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的国际化进程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摘编自贾磊磊《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及其文化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打斗是高度艺术化、程式化的动作表演,人们称其为“武舞”。
B.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技巧将武打与剧情、情景和人物性格相互交融,以艺术表演为主。
C.中国武侠电影中隐含的文化伦理是支撑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武侠道义和社会道德色彩浓厚。
D.中国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从而也影响了武侠电影的叙事和价值体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国武侠电影的“武舞”和文化精神两个角度展开论述,侧重阐释文化精神一面。
B.前两段在阐释武舞表演时,先介绍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概念,以此引出了对于“武舞”的分析。
C.文章后四段从四个方面对中国武侠电影中蕴含的文化精神进行了论述,说理清晰。
D.文章指出中国武侠电影塑造人物遵循一定原则。并注重武德,是为了证明武侠电影有文化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打斗和现实中的武术打斗是不同的,因为它融入了舞蹈元素,是优美动人的。
B.中国武侠电影的很多元素都具有文化性,电影中的武术门派设定、剑术、拳法,甚至“主题道具”都有特定含义。
C.中国武侠电影对暴力的表现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中国武侠动作片的“国际化”改变了世界电影的存在方式。
D.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术对打及故事情节等渗透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其中特别注重对世俗伦理观念的阐释。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题匾“子冈楼”
徐城北
①我母亲姓彭,名雪珍,后来从事新闻工作,笔名用的是“子冈”。她是苏州人,曾在著名的“振华女中”就读,1934年高中毕业。“振华女中”一直是苏州名校,今名“苏州十中”,是整个江苏省的中学示范校,这在今天是比“重点中学”还要高的荣誉。
②我上世纪80年代曾在苏州报刊写稿,后来该校领导给我写信,我便与学校取得了联系。学校的校舍特别美丽,有大片的草坪,有诸多庭园与楼阁。校舍所在地曾是曹雪芹的祖居,清乾隆六下江南曾居于此,江南三大太湖石之一的“瑞云峰”也伫立在校园内。我曾多次趁出差机会访问十中,渐渐感情越来越浓,因为我把对母亲的爱与她的母校凝结成了一体
③那一年我又到苏州,新校长送我出校门时,指着隔壁很大的一所古典建筑说:“这是市政府新近修出来的,这个地点是你们家的祖业。你外祖父是清朝的秀才,而再往前——你妈妈家,考中了两位状元,他们是祖孙……”校长还告诉我,学校准备选取几座教学楼,以当年校友的名字命名,“你妈妈也是其中的一位,你回北京后,用毛笔写出来,一竖一横,然后寄给我……”我听后笑笑,深谢他的美意,但又不置可否。因为我知道,校友中的著名者极多,如费孝通、杨绛、何泽慧……其后才能轮到我母亲。在学校董事中,更有蔡元培等前辈。与这些人相比,我母亲“真不能算什么”,所以这话我听过也就忘了,没有当真。
④不料当年夏天放暑假时,校长从苏州打来长途电话,催问我这匾额究竟写了没有,并说学校趁暑假已经动工,要我赶快写出来,以特快专递寄给他……我这才当真,于是找出纸笔,又找出《中国书法大词典》,把不好写的几个字分别查看一下,看究竟如何搭配才算协调。匆匆写毕,寄出。随后又去忙自己的事了。
⑤也真是巧,就在这时,我又与母亲初中时的母校上海松江二中接上了关系。松江二中是上海市的重点中学,同样鼎鼎大名。随后,我趁去上海参加第四届中国京剧节活动的机会,到松江转了一圈。等到了那里才知道,我外祖父上世纪30年代初期还担任过那里的校长。学校刚刚举行过百年校庆,历届毕业生中的名人特多……
⑥参观后,松江二中的办公室主任亲自开车送我去苏州。到苏州时已近午。苏州十中校领导早就等急了,一下车就让我来个“急转弯”,让我回身去看刚才走过的那个通道——一边是“(蔡)元培楼”,另一边则是“子冈楼”。两楼之间是学校的大门。我仰望那“元培楼”上的字迹,校长解释说:“蔡先生的后代,直系子侄许多都不在世了,再往下人数更多,我们一不知道找谁,二不知道谁的毛笔字好,所以没办法,只能从字帖中集字……”而我写的那个竖的“子冈楼”,被“做”到三层楼的侧面,上首有“品戏斋”迎首章,下边是我的署名与名章。我写的另一幅横的,干脆就“做”到传达室的门边,与人等高。校长叫来学校管照相的人,让我在“子冈楼”下照相。
⑦半年后,苏州十中校长为了筹备百年校庆,带了几个人来北京,事先委托我找了几位我妈妈班上的老同学,都是1934年毕业的。学校带了苏州的土特产,松子糖之类,包装很鲜艳,大红的,与老太太们的白发对比很强烈。
⑧我插空还带领他们拜访了我的母校北京三中,从前叫北京男三中。它如今已有270年的建校历史,高擎着两面大旗:一是曹雪芹,曹雪芹曾在北京三中的前身右翼宗学当过“职员”,《红楼梦》前八十回就是在三中校舍里写的,这已经得到许多红学家的认可;二是老舍,他是1912年的毕业生,三中历来在人文方面出的人才多。
⑨中午,北京三中校长请客人在酒楼吃饭,吃的是北京小吃,包括炒麻豆腐、豆汁、焦圈。看得出来,苏州客人吃得直咬牙。席间,我代苏州校长发出邀请,请三中校长到苏州参加十中的百年校庆。完事之后,还可以顺便到上海松江一游……三中校长笑呵呵答应了,还说“你也一块儿去”。两位校长笑着闹着,就把这事“说定了”。
⑩您也许会问,人家学校不会自己联络吗?要你从中瞎搅合干什么?我看着两位校长的脸,能猜出他们的心理,干脆借着酒热,就把话说透了:“我就是无事忙——看见你们双方办学都很好,又不缺钱,找个理由每年都组织教学骨干到对方学校走走看看,了解一下对方的文化背景。在这上头花些钱,等于是长期投资,肯定是值得的。”
⑾啊,我母亲虽然去世了,但母爱还在,我有我自己的母校,还有母亲的母校,母亲有她初中的母校,更有高中的母校。这弯弯曲曲的母爱,真像连环套一样包围着我……退休的人了,没事儿自己找个乐儿吧。愿母爱能够笼罩更多的人心!
(选自2012.2.17《中国教育报》第4版 有删节)
【小题1】第⑧段中横线处提到的老舍,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分析第①段在构思上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②段中,作者为何说“我把对母亲的爱与她的母校凝结成了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⑥段中提到蔡元培先生,我们高二学过的《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一文中,冯友兰先生认为蔡先生的教育有两端: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并简单地解释这“两端”的意思。
【小题5】选出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两项。
A.第②段中提到的“瑞云峰”,这块北宋年间太湖的灵石,它因与宋徽宗采集江南花石纲有关,被写入了《水浒传》。
B.作者的外祖父是清朝的秀才,30年代初期还担任过上海松江二中的校长;作者的妈妈和他本人都考取了状元。
C.苏州十中培养了一大批名人:社会活动家费孝通、高能物理学家何泽慧、作家杨绛、记者彭子冈等。
D.第⑦段划线句,在“红包装”和“白发”的强烈对比中,突出了土特产的珍贵和妈妈班上老同学精神的可嘉。
E.曹雪芹曾在北京三中的前身北京男三中当过“职员”,《红楼梦》前八十回就是在三中校舍里写的。
F.名人是一所学校的财富和骄傲,他们所具有的超群品质,更能励师生之志。但作者在本文中提及众多名人,有抬高他母亲声望之嫌疑。
【小题6】文章的最后一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色?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纵观中西古代艺术史,对人自身的认识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理性精神。

中国从先秦强调人的内在精神的美,到两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唐代韩愈等人的“文以明道”,到宋代程朱理学的“言理不言情”,弘扬的都是理性精神。这种理性,不仅仅表现为纯粹的哲学思辨,还表现在艺术所反映的文士阶层的人生观念和处世态度。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鲜明地倡导人的理性精神。他的名言是“美德即知识”,每个人都应该有知识。在苏格拉底之后,柏拉图更是强调理性知识的作用,他在《理想国》中就把培养哲学家作为社会的头等任务。苏格拉底所开创的雅典学派代表了西方文化的正宗,他所提倡的理性精神成了西方文化传统包括艺术传统的精髓。不只文学艺术,其它艺术也体现了这一理性精神。建筑不只是为避风雨,而且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音乐舞蹈等表演不去逼真创造幻觉的真实,而是更多诉之于理解、想像的真实。这明显高扬的是人类的理性精神。

人类理性精神的高扬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人的社会角色意识。人来到这个社会,就一定要扮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角色意识,不同的意识导致不同的面孔。社会角色规定了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占有的社会位置以及相联的行为模式,预定了处于该位置上的人的言谈举止的基本准则。在儒家思想起主导作用的中国艺术王国中,人的角色意识非常强烈: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孔孟制定的这些道德规范成为每一个人的行动准绳。在社会责任和“自我”发生冲突时,人们首先服从的是前者。马致远的《汉宫秋》中,王昭君因爱国纵身投江。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中,程婴以父子的死来救孤儿及全国的孩子;而公孙杵臼则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使程婴父子活下来。在面临生死的重大时刻,他们几乎都不存在心理上的冲突,都没有“自我感情”的考虑;考虑的只是个人在社会上所处的某一地位并由此而带来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有人说,中国人是重社会而轻自我,西方人是重自我而轻社会。这并不准确,起码在古代社会不是这样。荷马史诗中的氏族首领大部分都是勇敢无私的。阿喀琉斯的母亲曾经预言,他可能有两种命运,或者过和平生活而长寿,或者在战斗中早死。为了得到荣誉和尽职,他选择了第二种命运。赫克托尔的妻子规劝丈夫不要上战场,他响亮地回答:“保卫特洛亚是我的职责。”

中西方古代艺术所揭示的人的社会角色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的深层认识。人一生下来,就首先面临着个体和群体的关系问题。人的角色意识是处理好这种关系的中介因素,也是自我完善、自我改造、自我平衡的必要环节;英雄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理想的精神境界都是从中产生的。它高扬的是人的自觉性,是人的理性精神。

当然,高扬理性既有正价值,亦有负价值。人一切从社会要求出发,扮演好自己所充当的社会角色,势必把自己看成是具有群体生死需要、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个体;势必以理驭情,以社会利益来压制个人的欲望。这样,个体的主观情感、本能欲望被排斥在精神生活之外;合理的要求常常被当作有害的东西而加以压制,个人的创造探索也往往被视为异端而遭扼杀。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选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文艺复兴史纲》,有删改)

【小题1】关于“理性精神”,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理性精神是对人自身的认识的重要体现,古代中西方艺术家们都积极弘扬和倡导这种理性精神。
B.理性精神表现出的纯粹的哲学思辨,在艺术所反映的文士阶层的人生观念和处世态度中也有体现。
C.理性精神在古代西方也很受推崇,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性精神就是西方文化传统的精髓。
D.理性精神不只体现在文学艺术领域,在建筑、音乐、舞蹈等其它艺术领域也有明显体现。
【小题2】下列关于“社会角色意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不同的社会角色意识又让人以不同的面孔出现在社会上。
B.王昭君、程婴等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社会角色意识,反映出儒家道德规范已成为他们的行动准绳。
C.阿喀琉斯最终选择在战斗中牺牲的命运,体现了他作为氏族首领“勇敢无私”的社会角色意识。
D.人们只要有了社会角色意识,就会产生英雄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理想的精神境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用苏格拉底的名言“美德即知识”和柏拉图强调培养哲学家的看法,阐明了古代西方也注重倡导理性精神。
B.文章第二三段主要运用例证法,用中外古代故事证明正是人的社会角色意识让人产生了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境界。
C.屈原投江自尽,介子推割股奉君,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D.文章第五段在前文论证高扬理性精神具有正价值的基础上,又辩证分析了其消极作用,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流传千古的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把玉的完美与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相比之下的 “瓦”就逊色得多。先秦屈原《卜居》中说“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就是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瓦被赋予了很多消极的意义。而实际上,作为我国古代常用的建筑材料,瓦的发明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今天就来说说瓦。
人们俗称“秦砖汉瓦”,但这并不准确。就像古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样,是一种修辞性说法。其实瓦的出现,比汉代要早得多。战国时著作《世本》记载:“桀作瓦屋。”这可能是传说。桀是夏代有名的暴君,子承父位,未经创业艰难,不可能像神农尝百草,后稷教人稼穑一样去“作瓦屋”。但陶器的出现,到桀的时代已有三千余年历史。夏桀为了自己的享乐,让匠人把茅屋改作瓦顶,倒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但至少,今天所说的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了一次战斗。齐国的子渊捷追赶洩声子,“射之,中盾瓦”。“盾瓦”,就是盾牌的瓦形凸面。可见瓦已是当时人们熟知熟见的东西了。
可是,那时瓦还没有变成专称,其它陶制品,也可以称瓦。比如“弄瓦之喜”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意思是生下女孩儿,拿纺线瓦锤给她玩。那种瓦锤,就是陶制品,形状和用途,与今人手工纺毛线的纺锤相似。待到瓦用于房屋建筑,才渐渐变为专称,唐宋时期,便用“瓦子”“瓦肆”代指繁华市区了。
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因而瓦的用途很多。瓦在古代是种重要的占卜工具,人们摔碎瓦片观看纹理,来预测吉凶成败。瓦除了建房屋,还用来镶井壁,叫做甃。形体很大,长可达一两米,圆形井壁由两块、三块或四块瓦围成一圈,《周易》《庄子》都有记载。秦汉瓦井已经很普遍。商周时的井只是木框镶口的土坑,“井”字就是那种井的象形。自从用瓦镶井壁,井的质量和功能才大大提高。此外,瓦还可以作乐器和棺材等。
瓦的制作并非轮制,而是用圆形模具做胎,用熟泥片贴在外围,等距离划开,晾干后自动从模具上脱落,成为瓦坯。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很详细。古人的确很聪明。
夏桀当初“作瓦屋”只是为了自己享乐,至于造福后人几千年,的确是他所没有想到的。
(改编自伪农《淡味斋随笔·说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夏桀为自己享乐而“作瓦屋”,说明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
B.“弄瓦之喜”的说法与瓦有关,但此时的“瓦”。还没有成为专有名称。
C.瓦的用途有很多种,因此以瓦为代表的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
D.瓦的制作并非轮制,而是把圆型模具做胎后,将其晾干脱落制作成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玉引出瓦,接着旁征博引,逐层分析,最后表达自己的态度。
B.对于瓦,文章先说明它的起源和演变,然后介绍它的用途、制作过程等。
C.文章第二段引用《世本》和《左传》的相关内容,论证了瓦的出现时间。
D.文章第四段论证了瓦的用途,并从字形的角度说明瓦用来镶井壁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瓦釜雷鸣”比喻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居于高位,这里的“瓦釜”有消极意义。
B.唐宋时期,用“瓦子”“瓦肆”代指繁华市区,就是瓦作为专称的一个明证。
C.古人生女孩称“弄瓦之喜”,“瓦”是指纺线瓦锤,说明了重男轻女的思想。
D.《周易》《庄子》中都记载了用瓦镶井壁,瓦井的质量和功能超过了土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是指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技术科学。人工智能在2016年迎来了一次爆发,背后的原因就是人工智能的“三驾马车”——大数据、超级计算平台和机器学习技术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全球竞相发展人工智能之际,我国也早已开始进行战略布局。2015年7月,“人工智能”被写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6年3月,“人工智能”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下发《“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7月20日,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摘编自《金融时报》)

材料二:

图  人工智能产业链三层结构

材料三:

从打败人类棋手的AlphaGo到无人汽车,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越来越具象。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养老、环境保护、城市运行、司法服务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崛起,凭借着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积累的庞大规模的数据量和数据挖掘技术的进步,数据、技术和政策效应相互叠加,催生了一大批新型人工智能企业。”赛迪智库互联网研究所副所长陆峰表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占到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近25%,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累计超过1.57万项,位列全球第二。

2017年,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强调百度将不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百度的人工智能战略由三大板块组成:致力于自动驾驶的Apollo、专注智能语音服务的DuerOS、技术研发与场景探索的AIG。阿里巴巴成立了“达摩院”,引入顶尖科学家计划,并表示3年内在研发上的投入将超1000亿元。腾讯的AI布局主要以业务为驱动,比如,腾讯发布人工智能语音平台“小微”,构建其智能服务开放平台。

(摘编自《中国经营报》)

材料四:

特斯拉和SpaceX创始人兼CEO伊隆·马斯克在一次全国性州长会议上表示,应该警惕人工智能崛起的潜在风险,并建立监管机构来引导这项强大技术的发展。

马斯克列举了几个AI威胁的最糟糕情况——全人类的工作可能受到威胁,AI还可能引起战争。“它是人类文明面临的最大风险。”马斯克说。

马斯克的担忧一方面来自社会稳定和工作流失层面,但更深层次的担忧在于,他们可能会对人类造成伤害。他还举了一个假设的例子,即AI可以通过黑客手段或假消息来增加国家对国防工业的投资,从而触发战争。

马斯克还强调,政府全方位的监管至关重要,原因是企业目前经受着发展高尖端AI技术的压力,甚至开始不管市场。这就是监管者应该出面的时候,应该喊停,并确认技术是安全的。

(摘编自《马斯克称人工智能是人类文明根本威胁》)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门新技术科学,人工智能在近年来实现了爆发性发展,人工智能的“三驾马车”也因此在2016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B.人工智能产业结构包括基础支撑层、技术驱动层和场景应用层,基础层主要以硬件为核心,是支撑人工智能应用的前提,为整个人工智能的运算提供算力。
C.应用层按照对象不同,分为消费应用以及行业场景应用。前者包括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以及智能硬件三个方向,后者主要对接各类行业的AI应用场景。
D.未来,可以预期的是,金融、医疗、教育等行业将涌现出大量的人工智能场景应用,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到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根据材料二可知,作为一门新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最终仍然需要通过与产业场景的深度融合才能实现真正的落地。
B.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如同汽车的发明颠覆了传统的马车行业,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颠覆了许多传统行业,并导致大量的人口失业。
C.相较腾讯的AI布局主要构建人工智能语音平台“小微”,百度的人工智能战略显得更加全面,在智能语音服务之外,还致力于自动驾驶以及技术研发与场景探索。
D.AI可以通过黑客手段或假消息来增加国家对国防工业的投资,从而触发战争,因而它将是人类文明面临的最大风险。
E.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都必须保证技术的安全,在不伤害人类的情况下服务于人类。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崛起的原因。